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歌颂祖国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国庆的气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我校在9月10日——9月28日先后组织了“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
1、组织一堂庆国庆的主题班会
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活动时间内上好一堂关于庆国庆的主题教育课,各班级发言人数达到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大大的激励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五彩画笔画祖国
学生通过水墨画、水彩笔画等多种表现方式,画出祖国巨大变化,画出人们的幸福生活,感受祖国的伟大。
9月29日晚,我校全体师生带着金秋的喜悦,唱响了高亢奋进的颂歌,用诚挚的热情为祖国送上了深情的祝福。本次歌咏比赛得到团市委、社区、兄弟学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一首《四渡赤水》赢得满场喝彩。全校24个班级合唱了24首红歌,唱红了校园,唱出了对祖国的祝福。晚会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这次晚会激发了我校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精神,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再次证明了晚会的成功。
4、自制版报赞祖国
在9月21日下午由政教处组织评比各班黑板报。学生利用板报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关键词:大海;深情;故土;赞颂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1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区域里出现了运用音乐手段来演绎作品的现象,自古中国人民一向比较喜欢诗歌,特别是歌颂大海的诗歌和音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白居易的诗句《海水无风时》,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等等,这些诗歌自近现代以来大都经作曲家谱曲、歌唱家所演唱。
现实生活中笔者对大海形象的认识主要是在歌曲、文学作品、电影、电视里看到大海雄浑壮丽的影子,其次就是我们用歌声来赞美大海的刹那,感受到它博爱的存在。而词曲作家王立平笔下的大海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得如同画卷一般,一切都让人惊叹!那海边的阳光、沙滩、波浪等等,这一切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面对大海,让人仿佛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不由自主地唱道一首歌曲《大海啊!故乡》:"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
这是一首二段体歌曲,第一部分速度平稳、深情,演唱时发声咬字很亲切、自如;直到处继而转为歌唱激情的抒发。第二部分的演唱应表现出新的歌唱内容,表现要从容、热情,唱出内心对大海和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歌词从"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祖国的热爱之情。若从科学角度考察,生命起源于大海,人类对于大海总有一种天生的留恋,也许大海就是人类的故乡!这不仅是艺术,也是音乐形象,当我们读歌词时,就会这样联想,妈妈生育了我们,大海生育了人类,"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大海是我的故乡了。因此对大海深情的歌唱,就是对母亲炽热的挚爱,这是第一乐句。
母亲的生活,应是自己故乡的起源,歌词中用了"海边生,海里长",说明作者对大海的依赖,正是对自己母亲的依恋。母亲的呵护是为了放飞自己的儿女,让儿女们去走自己的人生路,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母爱都是你的精神支柱、生活的源泉,因此随我飘流四方的是深爱,这是演唱的第二乐句。
大树对根的依恋,孩子对母亲的眷念,是永恒的。无论你走到何方,如同风筝一样,放飞的风筝总围绕风筝的线,风筝和线的关系,就如母亲和自己儿女的关系。因此,"走到天涯海角,总在我身旁"这是演唱的第三乐句。这样层层叠叠深情的演唱,把感情推向了。耳边回荡着"大海啊故乡,大海啊 故乡,我的故乡,我的故乡"。这种割舍不断的声音在回荡。
此曲首唱者中国著名歌唱家朱明瑛,她把这首歌曲表现的高雅而不失亲切,她真情演绎更为此曲添光加彩;她的嗓音深沉舒缓、情谊深长,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在演唱技巧方面,这首歌纯朴亲切、优美感人,格调高雅、深情;节奏可以稍自由控制,可把演唱技巧和对大海的真情实感的完美融合,歌唱气息的平稳恰好能展示大海的美好形象,使听者仿佛置身于漂游的海船上;尤其是歌曲演唱结尾处的声韵回旋美,让人留恋往返。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化让很多有志之士离开家乡,环游世界;因此,许多歌唱祖国,抒发思乡之情的歌曲广为传唱;《大海啊,故乡》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歌曲的词、曲作家都是王立平,主要作品有:《潜海姑娘》、《海港之歌》、《红楼梦》,《少林寺》等;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歌曲创作于1981年,是作曲家王立平为中国第一部反映海边海员生活的影片《大海在呼唤》而作的电影歌曲。这首歌之所以在一直深受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它有一个博大的主题爱。它表面上是对大海、对故乡的爱,实际上是歌唱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对伟大祖国的歌颂与祝福。
作者王立平说:"这首歌应该说是关于爱的赞歌。是对童年、对大海、对母亲、对生活、对祖国的一种赞美和深深挚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可能引起人们对爱的许许多多的联想。演唱时能感觉到真挚的爱、深沉的爱,能于很多人产生情感共鸣,使很多人喜欢它。正是因为这首歌蕴含着一种博爱的主题,所以它不仅在中国广为传唱,更成为不少音乐会及歌舞晚会上的保留曲目,同时也深受海外华侨和外国人的喜爱,音乐是无国界的,这首作品不光能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她的旋律感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灵。尤其是海外的学子,看到大海,能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仿佛隔着大海能够看到故乡。这种音乐魅力也同样可以带进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每一个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的每一个人,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想,这就是音乐,这种美的音乐是全世界人都能感受的。
这首歌表达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不可剥离的感情,这首歌没有气壮山河的气势、没有纵横妖娆的旋律,但它却让人们在朴实中见到了真情,在温暖中见到力量;这首歌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更没有用很高的很强的音调来表达,但它娓娓道来,倾诉着一种非常质朴的、纯真的感情;歌曲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歌词虽简洁质朴、却满溢真情。通过描写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表达了主人公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整首歌浓郁的抒彩与优美秀丽的曲调相互辉映,造就了一种别致的浪漫情调。在演唱时要用真情实感,唱出歌曲中那缠绵而又浓烈的故土情!
参考文献
[1]米哈伊拉瓦 E.《音乐概念》捷希伊出版社. 2009年.
[2]普希金 A.《精选创作第二卷》文学艺术出版社. 1978年.
[3]徐青《声乐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
【论文摘要】近期以来,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本文从“朦胧诗”和“朦胧诗派”、“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正确评价“朦胧诗”三个方面对“朦胧诗”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一、“朦胧诗”和“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从60、70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朦胧诗派”迎着热风冷雨,直到被社会普遍认可与接受,其生长和发展的不寻常历程,可以说是相当辉煌的。然而,到了文学多元化的80年代中后期,“朦胧诗”则开始淡出。“朦胧诗”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神本主义思想文化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是人本主义文学对“”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
“朦胧诗派”崛起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主要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树》、《中秋夜》、《四月的黄昏》,北岛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结局或开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献诗》、《心事》,食指的《相信未来》、《命运》、《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国啊,祖国》、《没有写完的诗》、《星星变奏曲》,顾城的《简历》,杨炼的《乌篷船》,方含的《谣曲》等。其中,不少后来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首《一代人》作于1979年,这首诗是“朦胧诗”创作中最经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树》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热烈歌颂了诚挚、坚贞的爱情,当年曾脍炙人口。
虽然“朦胧诗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群体,但这些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二、“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
(一)“朦胧诗”的产生
“朦胧诗”的崛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两三年内迅猛崛起,遍地开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前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得益于举国上下痛恨“”渴望新生的政治热情。伴随着当时整个社会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两行诗句,以三个单纯的意象概括了生于逆境却始终不失信念的一代人异常复杂的心理经验和精神特征。《一代人》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是在不断地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苦难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了“一代人”历经黑暗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
朦胧诗潮的社会起源和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经历,他们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这群“”后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并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朦胧诗人”们从自我的心灵出发,谱写出一曲曲“心灵的呼告”,我们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二)“朦胧诗”的衰减
“朦胧诗”在“”期间以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主题宣告其诞生,在经过近20年的坎坷历程之后,又以“提供历史的见证”这一主题宣告其消隐。至此,新诗潮诗歌运动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胧诗”受到猛烈讨伐的1983年,“朦胧诗”的势头已衰减。衰减的原因,部分在于“朦胧诗”影响扩大所带来的模仿和复制;而“朦胧诗”过早的经典化也造成对自身的损害;加上艺术创新者普遍存在的时间焦虑,加强了他们尽快翻过历史这一页的冲动。对中国新诗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轻的一代”认为,“朦胧诗”虽然开启了探索的前景,但这不是终结,他们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诗潮的大多数后续者大多生于60年代,他们获得的体验和“朦胧诗”所表达的政治伦理判断不尽相同,也不大可能热衷于“朦胧诗”那种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时,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的过程加速,公众高涨的政治情绪、意识已有所滑落,读者对诗的想象也发生变化。国家要求诗承担政治动员、历史叙述的责任的压力明显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纯文学”、“纯诗”的想象,成为文学界创新力量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想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即带有“对抗”的政治性含义,也表达了文学因为“政治”长久过多缠绕而谋求“减压”的愿望。回到诗歌自身,回到语言,回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意识,成为新的关注点。
三、正确评价“朦胧诗”
新时期诗坛上所出现的“朦胧诗”创作潮流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信号,也是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朦胧诗”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到的人文审美价值及其历史贡献。要想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从它的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把它纳入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对“朦胧诗”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本质上也便是对新诗潮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
(一)“朦胧诗”的诗学贡献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朦胧诗”强化了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诗歌是一种语句上分行排列、侧重抒发激情的文体,它特别讲求诗意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时期,对诗的文本特性的扭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时期诗歌之所以能称得上“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诗的文本特性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得到了强化。“”的特殊的时代氛围造就了“朦胧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他们的创作实绩则体现为对诗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感谢“朦胧诗”以及稍后的现代主义诗流,它们在恢复和强化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二)“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朦胧诗”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流派,但这些诗人在诗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导意向上具有共同点。“朦胧诗”在开启新诗那些被长久封闭的空间上,在激发诗歌探索的激情与活力上,在推动当代诗歌艺术视野的拓展,寻找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的对话,以及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难以忽视的功绩。在精神向度与诗歌写作上,“个体”精神价值的提出与强调,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点。至于说到“朦胧”,也应该是诗歌语言变革的重要一项。“朦胧诗”与当时“环境”构成的紧张冲突,根源于它的语言的“异质性”,它表现的某种程度的“语言的反叛”。因而,“朦胧诗”这一称谓虽受到不少质疑,却不一定就是十分离谱。
(三)“朦胧诗”的历史贡献
“朦胧诗”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朦胧诗”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在新时期诗坛多元并存、竞相争妍的诗流中,“朦胧诗”可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劲旅。在新时期,没有哪一种诗歌、哪一种诗派能像“朦胧诗”那样如此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着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持续的震荡,引发出关于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诸多深刻的话题。自“朦胧诗”诞生后,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返归诗的本体,注重审美追求。事实上,“朦胧诗”的出现正是诗歌自身审美价值凸现的一种表现,诗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种选择,它是一种不可扼止的体现着一代诗人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诗流。
四、结束语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它作为一种崭新的诗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诗风,奏响了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纵观“朦胧诗”走过的短暂而光辉的历程,它无疑是中国文坛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贡献是对文学本位的捍卫和诗歌范式的变革。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做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确认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参考文献】
[1]卢志杰.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意象是诗学评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意象的含义,古今中外,历来见仁见智。张清祥先生认为,在我国文学理论中,“意象”理论的源头是《周易》和《庄子》o《周易·系辞上》中“立象以尽意”最早论证了“意”与“象”的关系,《庄子·外物》中“得意忘言”舍“象”重“意”给后世的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以很大影响。最早把“意”与“象”组合在一起的是汉代王充,他在《论衡·乱龙篇》中说:“礼贵意象,示义取名。”已经接触到仪式表象中的文化内涵。把“意象”一词第一次用于文学理论的,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文学巨著《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神思》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提出的“意象”。是指作家在生活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和感动的艺术想象的产物。真正文论意义上的“意象”,亦即“意象”论的成熟期,在明清,尤其是清王夫之对意象理论的论述,是意象理论发展的一个高峰。他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说:“夫景与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在《古诗评选》卷五中叉说:“言情则于往来动止缫缈有无之中,得灵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处而细无限……。”此后,以意象论诗,更是数不胜数。我们认为,所谓意象亦即灌注了作者丰富思想情感的物象。
《女神》中的意象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为便于分析,我们把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自然意象,富于鲜明个性。郭氏笔下的自然意象,是一些壮伟的意象,是宇宙、太阳、星空、地球、高山、海洋等。郭氏笔下的海水,“浩淼无际,与天相接”(《女神之再生》),洞庭湖“浩淼迷茫”(《湘累》),“无限的太平洋鼓奏着男性的音调!万象森罗,一个圆形舞蹈!”(《浴海》),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青沈沈的大海,渡涛汹涌着,潮向东方。”(《太阳札赞》),这些大洋、波涛,充满者一股无与伦比的力,这些自然意象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全部生命和人格的艺术创造,染上了诗人主观情绪的审美色彩,跳动着强烈的生命、火热的情感和无穷的创造力,一如李白笔下那狂然不羁的江河,那势拔五岳的奇峰。与李白对月的情有独钟相对,郭沫若《女神》中太阳的意象屡屡出现,在郭沫若的笔下,太阳,不仅是一团“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披着金光灿灿的白衣”(《太阳礼赞》),而且犹如火中的凤凰,迷人的新嫁娘,热烈的榴莲,更像那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它驱除黑暗,横扫阴霾,消除严寒,融化冰雪。它沐浴万物,光照寰宇。使整个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到处都是华美、芬芳、自由、欢唱。当太阳喷薄而出时,大海也伸出了无数的臂腕希望拥抱这即将来临的太阳,而诗人“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当太阳当顶时,太平洋鼓奏起男性的音调在烈日下放歌,而诗人则“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即使在太阳夕渡,诗人也发誓要与太阳同行,能像情郎一样拥抱这新嫁娘般的太阳是诗人最辉煌的梦想。如果说李白的月亮意象只是某种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的中和之美的规范的话,那么,郭沫若的这些激情喷涌的诗篇,所创造的这些阳光壮伟的意象,则完全破坏了传统文化中“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和冲淡、平和、宁静的审美风格,而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阳刚豪迈之美。
2、神话意象,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郭沫若曾说过:“神话的世界是从人的感性产生,不是从人的智性产生。原始时代的诗人——我故意用‘诗人’这一个辞——在一切自然现象之间,感受着多种多样的情绪,而把这些情绪各具象化,人格化;遂使无生命的自然都成有生命力的表现,诗人是在自然的镜中投射出自体的精神活动。”他强烈地渴望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经验转化到外部世界,上古神话原形复活在《女神》艺术世界里:炼石补天的女神、吞日月宇宙的天狗、射天狼的太阳神圣东君、唱着永恒的恋歌的湘水女神、自焚而死的凤凰等。不但中国古代神话,世界古代神话也在《女神》中复活了: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亚坡罗(Apollo)、盗天火的巨人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天方古国的神鸟菲尼克斯(Phoenix),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Cupid),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酒神(Bacchus),罗马神话中司美与恋爱的女神维纳斯(Venns),希腊神话中司健康的女神(Hegeia)等,与李白笔下的神话意象比较,郭氏笔下的这些神话意象除了同样借神话原形赖以承载或外化或象征诗人的思想、情感之外,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神话原形进行了改造,如把炼石补天的女神改为不再炼石补天,而去创造新生的太阳。天狗不仅吞日、吞月,还能吞宇宙,吞万物。甚至吞噬自己。二是这些神话意象的“强力”性,无论是中国的炼石补天的女神,还是西方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东方的天狗,还是西方的亚波罗,均属“强力”型意象。郭洙若《女神》中的这类意象的l出现,对于“召唤因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导致失落的‘强力’精神”,意义无疑是显然的。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教学价值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诗性智慧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使之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在想象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会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这直接带来思维的创新。
(一)从诗歌的本体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必不可少。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过:“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指的就是诗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诗歌把生活表现得过于实在,太像生活的实际,这种照搬现实、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称不上诗歌的,比如说“这个少女很美丽”就不是诗,“少女如花”这一带有想象性的言语便具备了诗歌的质素。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光焰万丈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
(二)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因为意象的存在形态是人脑中的一种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无需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就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等的呈现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映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所以,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三)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一)诗歌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超越品格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寓教于学找契机
1、在导言中渗透思想教育。好的导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给学生上《理想的阶梯》一课时,就用了这样的导言:“我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有的想成为科学家,去探索尖端科技;有的想成为名医,救死扶伤,为人民解除病苦;有的想成为将军,去指挥千军万马……那么你知道登上理想之巅的阶梯在哪吗?我可以告诉你们,马克思、诺贝尔、鲁迅、巴尔扎克们都是靠刻苦勤奋,珍惜时间和迎难而上来实现理想的。你们实现理想的阶梯也只能像他们一样奋斗,别无它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理想的阶梯》一文是怎么样说的吧!”通过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我们懂得只有理想不去奋斗是不行的,许多世界名人都是靠奋斗才实现理想的。在此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课文就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2、在朗读中受到思想教育。善于诵读,既有助于增强诗文的品位意境和感染力,又有助于读者感受和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那么老师就要抓好诵读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课前我只放了一遍录音就感动得有的学生不停地掉下眼泪;接着我就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深入诱导,使学生仿佛亲身经历了那真挚的父爱,从心底唤起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课后有的学生对我说:“我过去不太了解父亲,今后一定要好好地爱我的父亲。”同时,学生在朗读中也可以自我欣赏,自我陶冶,所以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在分析课文中贯穿思想教育。分析课文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有些课文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熏陶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恰切讲解,抓住契机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还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那几句动作描写,抓住那几个动词“穿、爬、攀、缩”。向学生提问:“这几个动作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年纪大,行动艰难。)教师接着问:“尽管如此,他为什么还要爬过铁路去买了几个桔子呢?”这样一问一答,就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有助于消化课文内容,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增强他们对父母、对他人的爱心。此外,在分析课文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而且要有把思想教育融于分析之中的能力,并且不留下说教的痕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4、在作业中注重思想教育。一般来说,平时我给学生留的作业大都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等内容,较少有德育内容,其实那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我认为利用课外作业也是对学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条好途径。例如,结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写歌颂英雄人物雷锋的观后感,写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写歌颂家乡变化的诗歌、散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好诗、好文章。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先进思想的启迪,受到榜样力量的激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及艺术的感染。
组织活动见成效
其实,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进行思想教育,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力量的感染,只是一种理性的东西,而要把它们转化成自觉的行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还注重抓了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认识在深刻的反思中得到升华,把升华后思想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如我组织的课外朗读小组排演了一个配乐诗朗诵《祖国需要我》,就收到了极好的成效。在课外,我还经常组织读书报告会,思想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的教学得到了校领导及全体教师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作者:李明 单位:鸡东县第一中学
一、“听觉”与“内心听觉”
对于从事歌唱活动的人而言,良好的听觉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和歌唱主题永远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歌唱除了满足自我陶醉、自我释放情感体验外,还能与欣赏者之间建立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能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而为之欣赏、陶醉,最终达到真正的艺术共鸣最高点。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的语言和歌唱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声波是通过空气媒介而传入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主要为收集声音,中耳主要为传音装置,内耳主要为感音装置。声音的传送主要由这三部分综合配合来完成。那么人的听觉是怎样产生的呢?“毛细胞的兴奋沿听神经把信息传给大脑。声音感受器称科蒂氏器,在科蒂氏器上的毛细胞是感觉细胞。他们都分布在内耳的耳蜗,当声音传入内耳,就能引起听觉。在空气中运动的声波,由耳廊收集经过外耳道首先作用于鼓膜。中耳使来自外部和中耳的压力取得平衡。鼓膜的振动通向内耳小孔,内耳又螺旋状的骨组织——耳蜗,其内部充满液体,空气振动引起鼓膜振动,从而传给听小骨系统,并推至卵圆窗。这就推动耳蜗中的液体,引起正圆窗膜的振动,毛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变化,再刺激听神经末梢,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到达脑皮层颞叶上回,引起听觉。”简而言之,外界声波从外耳传入,作用于耳鼓膜使其振奋,再经视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从而产生听觉。
内心听觉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之上的,又称内在听觉、内在感觉。凭借对音乐元素的长期积累、音乐记忆模式的反复再现为依据,演唱前预先在头脑中描绘出音乐的整体形象和基本结构,构思出内心即将想要表达的综合思维想象能力,包括音色的运用、音量的大小、气息的掌握、情绪的变化等都可以预先臆测,演唱者表达出来的声音效果与内心构建的声音模式基本相吻合,我们就获得了想象中的声音。这种想象中的声音是建立在正确的耳朵指导下所形成的听觉审美习惯之上的。在听觉与内心听觉的相互结合运用下,不断地将我们想要表达的声音效果发挥出来。在正确的耳朵监听下不断调控声音的走向,使其尽量达到声音的最佳审美效果。歌唱的过程在依靠“听觉”与“内心听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下进行,缺一不可。
二、建立歌唱的灵魂支柱
歌唱是通过美妙歌声来传递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正确的歌唱是建立在自如的呼吸、清晰地咬字、通畅的声音状态、灵性的音乐感觉之上的。呼吸、语言、发声状态、乐感四者缺一不可。所有的歌唱技巧都是为音乐、为艺术而服务的,当然前提是要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在技术层面达到一定成熟状态的情况下,艺术的个性才能更加彰显,艺术的需要才会更加突出,最终才有能力将每个作品中所赋予的艺术特性发挥出来。歌唱者最能打动听众内心的是音乐背后的故事,是技术之上的艺术,是能真正领略到的生活中的感悟。音乐由内在而发出来的美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拥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一切源自内在感悟且由内心听觉的控制和掌握来调控的,才是歌唱的灵魂支柱。
声乐的学习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只有不断依靠感觉、听觉、内心听觉去反复练习和一次次的揣摩而完善。我们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应根据演唱者技巧训练的不同程度来塑造内心听觉。技巧是为歌唱艺术服务的,只是具备良好的发声状态而没有内在音乐感觉的声音是苍白无力、索然无味的,即使你的技巧再高超,声音的说服力也不强。当然,演唱者要求唱出感情,唱出不同风格特点关键在于演唱者对作品的“再创作”——“二度创作”,这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面积累,大力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艺术的学习是全面而综合的,可以通过经常欣赏交响音乐会、中外歌剧表演,观赏画展、朗诵优秀的诗歌及文学著作等,提升知识层面,将会对二度创作的源泉增添内容。才会将很多优秀的音乐元素储藏在脑海里,形成记忆模式,在演唱作品时才能产生更多的灵感。随时用眼睛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培养视觉表象、多用心聆听有价值的音乐,形成听觉意象,知识积累越多灵感越丰富、越活跃,我们演唱时的内心才会越充实,内心听觉记忆库的灵感才会更多,这些积累都有利于我们的歌唱表演。演唱者所表现的音乐作品内容,一定是内心情感和心理反应的产物,内心的想象力生动与否与情感活动丰富与否关系重大。例如在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时: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当朗诵歌词和默唱视唱时,眼前浮现中国农村到处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不自觉地唤起内心积淀的视觉意象,眼前的画面感就出来了,演唱者从这幅生动景象中可以吸取演唱的艺术情感。那些炊烟飘荡,小河流淌,禾苗抽穗,牛羊成群,老人举杯,孩子欢笑的美好生活场景和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画面一一出现在我的眼前。它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曲,歌词朴实、曲调优美流畅上口,通过对家乡情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的美好蓝图,一片喜气洋洋的新生活景象,也歌颂了新的时代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如果演唱者不是一个旁观者,能将角色置换,把自己置身于想象的画面之中,将这份喜悦由衷的体会并从内心绽放出来,会更加激起强烈的艺术情感。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天才般的艺术二度创作,使歌曲的艺术形象得以更加生动完整,听了她的演唱激起了听众与歌唱家同样的对生活充满的激情和希望。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一方面通过体会的深情诉说和热情歌颂,加上另一方面自己生活中的积累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情景中,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对画面感进行预先设计和想象。这首歌曲曲调一出来就在高音上演唱,把人的心情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它不是音域多高,而是情绪感情的高涨。欢快的节奏型给人以鲜明而有活力的音乐形象感,具有亿万青年所渴求的那份清新、热情、而富有青春激情和新兴的生活气息的气质。运用喜庆嘹亮的嗓音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满腔情怀,朝气蓬勃的表现出来,这是我们演唱前预先要酝酿好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工作。有了内心听觉的不断引导,我们的演唱才能越贴近演唱前的理智分析与思考,才能将鲜明的音乐形象和艺术表现力表现的淋漓尽致。除了拥有高亢甜美的音色、通畅的发声状态,流畅的语言外,关键是我们必须抓住歌曲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想要歌颂的音乐形象,让声音为音乐服务,让技术为艺术服务,依靠内心听觉来指导歌唱,这才是歌唱的灵魂所在。
除了要发挥歌唱的视觉表象、听觉意象外,还要加强歌唱发声的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演唱者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建立在演唱者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之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演唱者在表现歌曲思想情感时,在过去感受过的生活形象中又增添了现实对歌曲理解的新形象,例如:《寻找楼兰》(刘麟词、王志信曲):
丝绸路上驼铃声声,我寻找心中的楼兰古城,
走过戈壁漫漫,踏破沙海重重,眼前一棵古老的胡杨树,
带我走进绿色的梦境,带我走进绿色的梦境,啊……带我走进绿色的梦境……
巍峨的宫殿,金色的穹顶,绿茵如画榴花正红。
飞天起舞,奏响丝竹管弦,楼兰姑娘的歌声,悠扬动听。
即使没有去过戈壁滩大沙漠,但从歌词分析来看,头脑里首先反映出过去戈壁滩大沙漠的荒芜、凄凉的景象,同时也能反映出现在戈壁滩大沙漠一片绿色长城、一片花香鸟语、一片欢笑中神秘古老的戈壁滩现实艺术形象。通过对画面感的认识和理解,演唱者内心已经很好地建立起了声音的基本形象,曲调一出来声音的神秘、悠远的环境氛围首先要塑造出来,带着无尽遐想慢慢走近楼兰古城,走进绿色的梦境,带着一种飘飘悠然的色彩将故事循序慢慢推进,并且加上现实的理解,我们的审美才能跟上时展的需求和步阀。只有将视觉意象、听觉表象加上艺术想象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将这首歌曲中作曲家的正确思想意图超水平发挥出来。如果没有内心听觉的指导,没有音乐形象的塑造,演唱者表现出来的音乐是暗淡无光、死气沉沉的,永远达不到理想境界中的状态。想象的内容源自现实生活,但总是高于生活,如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样。只有将内心听觉的调控融入其中,才能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长,才能抓住听众的心,形成艺术共鸣最高点,这样的声音才有魂、才有根。
三、内心听觉的训练方法
首先,内心听觉是歌唱进行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性活动。要建立歌唱发声的正确概念,必须靠平时日积月累,广泛听取国际国内优秀歌唱家的经典演唱,在头脑中树立科学的歌唱概念和发声体系,加强听觉以及内心听觉的培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可以达到演唱者主观意识范围内的结果。对于初学者而言,开始可以采取分析曲谱歌词、默唱视唱的办法,找出关键词,在头脑中初步设定好歌曲主要想要表达和塑造的声音形象和艺术形象,再用小声模唱的方法进行尝试训练,要通过自己反复听录音、变换不同场合歌唱来区分因为传导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给演唱者所带来的听觉误差。在训练过程中,把“内听”和“外听”概念分析清楚,把内心听觉的误差规律掌握透彻,不要混为一谈,不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歌唱的绊脚石。或者通过借鉴老师正确耳朵的听辨能力进行纠正和引导,将要表达的声音和情绪反复琢磨,认真练习,然后逐步将声音带着情绪带着状态放声出来演唱。演唱时保持情绪高度集中,首先在内心想象出声音意象然后在思维意识的指引下演唱出来,当演唱的声音感觉与内心期望的感觉相对一致时,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时可以放出声音演唱,反复训练,强化正确的歌唱记忆,投入感情进去,做到声情并茂,内外结合。
饮水思源,感怀师恩(教师节演讲稿) (张欢乐)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饮水思源,感怀师恩》。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会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 尊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煌煌史书,有许多关于尊师重教的记载,列列青卷,更有数不清的尊师的传说。《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说的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老师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教师把整颗心都掏给了学生们,他们默默的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师德昭昭恰如耿介拔俗,明月独举,高霞孤映,白云谁侣,“干青云而直上,夺白雪以高洁”,更有师恩惠惠,润物无声,如此伟大的老师,难道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吗?孔子学徒三千,每一个都对老师倍加尊敬,为了感恩,他们四处奔波,传播孔子的仁政。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说的也是学生尊重老师的重要。 尊师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双楼职中以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在苏中大地上树起了一支艳丽的奇葩,我们作为双职的学生,更应该让尊师敬长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人世间最大的情感失衡,第一是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第二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当后者意识到这点时,大多已无法弥补。同学们,让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配合教师的工作,以一颗赤诚的心去理解老师,把老师作为我们最敬重的人。在学校见到老师恭恭敬敬地道一句:老师好。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同学们,讲文明,懂礼貌,规范自己的言行,尊师敬长、学做真人就应该从这些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只有做好了这些小事,长大后才能有出息,成大器。 同学们,就让我们将心底的那份对老师、对学校的挚爱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以尊师爱校为动力,以理想、信心为针,以勤奋,拼搏为丝,去编织自己彩色的梦!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光和热!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 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教师礼赞 (一)【徐佳楠】
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感谢您!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辛苦了,老师!
教师节诗歌—教师礼赞(二)
【张亚举】
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 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 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 忠诚, 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 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 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 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 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教师礼赞 (三) 【李海真】
教师——人人都仰慕的称呼, 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您的汗水与辛劳换来了桃李满园的芬芳, 您的知识和智慧点燃了莘莘学子的青春, 您的无私和奉献撑起了祖国人民的未来。 在智慧的旅途中, 您真切地感受到教书育人的无比欣慰, 漫漫长夜有您伏案的身影, 青丝添华发,讲台荡笑声, 面对清平,您无怨无悔。 老师,您是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老师,您是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老师,世界将为您雕塑,未来将为您永恒, 老师——辛勤的园丁,我们永远为您祝福。
教师礼赞 (四)
【郭东东】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 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 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教师礼赞 (五) 【张梦云】 .有人说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有人说您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人说您是园丁 一年四季辛勤耕耘
有人说您是太阳 温暖所有孩子的心 有人说您是海洋 日夜澎拜知识之音 有人说您是粉笔 磨短自己补长别人 有人说您是路标 巧把学生前程指引 有人说您是桥梁
直接通往胜利之门 有人说您是城堡 知识多的像聚宝盆 有人说您是慈母 博大的爱心贵似金 有人说您是严父 教会做人更要求真 有人说您是朋友 有人说您是慈母 有人说您是路标 有人说您是桥梁 有人说您是启蒙者
有人说您是播种人 形容您的词语数不尽 歌颂您的美德用美文 您有着特殊的使命 您塑造着人民的灵魂 您的事业在天底下最壮丽 您的称号在人世间最可亲 人们敬慕您是因为 您努力奋斗拼搏的精神
人们赞美您是因为 您无私奉献为社会造就人 您忘我工作用满腔的热忱 您执著追求用壮丽的青春 您放飞希望用闪光的语言 您实现理想用智慧的化身 您用一双灵巧之手 描绘出祖国明天的蓝图 您用两鬓的霜花 把蓝图映衬得更美更真 您用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