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爬山虎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爬山虎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爬山虎的特点

第1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

[案例二]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反思]

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第2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随着我省公路工程事业的飞速发展,路基土方高填深挖越来越普遍的存在于工程施工中,挖方路基高边坡的防护工程数量也越来越大。在路堑上边坡砌筑工程施工中靠以往人背肩扛的施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施工进度及质量要求,随着机械化施工的在工程中的普及,砌筑用“爬山虎”应用而生。

爬山虎简介

名称由来:爬山虎的名称来源于绿色植物“爬山虎”,砌筑用爬山虎只取其意,其名称包涵有优异的爬高能力及旺盛的生命力的意思;

用途:路堑上边坡砌筑工程材料运输;

结构组成简介:卷扬机(电机功率:3kw-4kw)及开关、钢丝绳(直径8mm)、轨道、定滑轮、料斗(30×80×100cm)(见附图1)

载重爬高运输速度:8-12m/min(边坡坡率1:0.75时的竖直高度)

载重爬高高度:单套爬山虎爬高竖直高度为8-16米,多套接力爬高可达爬高高度为8×n米(n代表路堑上边坡的平台数量,接力形式见附图2)

爬高载重量:0.25-0.5t

配套劳动力数量:每套爬山虎需配套劳动力5-7名,其中地面上料人工2-3名,顶面砌筑人工3-4名。

爬山虎在工程进度、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

以下对爬山虎、吊车、人工的运输能力及费用进行简单对比计算:

(一)爬山虎运输能力及费用计算

以竖直高度8米,边坡坡率1:0.75时计算爬山虎每小时的运输片石数量。首先进行爬山虎运料过程时间统计,经多组统计数据对比能反应平均先进性的统计结果如下,首先进行操作环节耗时统计:

1、人工装料时间1.5min;

2、载重爬高时间1min;

3、卸料时间0.03min;

4、空回时间1min;

故每套爬山虎每小时运输片石数量为:

V1=60/(1.5+1+0.03+1)×0.2=3.4 m3;

每台爬山虎工作1小时消耗的费用为:

F1=(爬山虎购置费摊销,每套爬山虎购置单价为3200元,按照每套爬山虎可砌筑3200方砌体摊销)1+(电费,含临时输电线路)1.5×4=7元

因此可得爬山虎运输每方片石的费用为:

F2=7/3.4=2.06元/方

(二)16t吊车运输能力及费用计算

相同条件下16t吊车的每小时运输数量计算如下,首先进行操作环节耗时统计:

1、人工装料时间(以斗容量1方的料斗计算)7.5分钟;

2、提勾、转动大臂、爬臂、落勾时间0.5min;

3、卸料时间0.5分钟;

4、提斗、空回时间0.5min;

每台16t吊车每小时运输片石数量为:

V2=60/(7.5+1.5)=6.7m3;

每台16t吊车工作1小时消耗费用为:

F3=(月租费)21000/30/8+(油耗)5.6×7=126.7元

因此,用吊车运输片石的费用为:

F4=126.7/6.7=18.9元/方

(三)人工运输能力及费用计算

人工背料每小时运输数量计算如下,首先进行操作环节耗时统计:

人工将石料上肩时间0.5min;

人工将片石扛至坡顶时间2min;

人工卸料并空回时间1min;

再次扛料等待时间0.5min

故每人工每小时运输片石数量为:

V3=60×0.02/(0.5+2+1+0.5)=0.3方

人工每小时的工费为:

F5=150(砌筑市场工费均价)/8=18.75元

人工运输每方片石费用为:

F6=18.75/0.3=62.5元/方

由此计算可见:

两台爬山虎的运输能力与一台16t吊车的运输能力及22名人工的搬运能力相当;

吊车运输的成本是爬山虎运输成本的9倍;

人工运输片石的成本是爬山虎运输的30倍;

经以上计算爬山虎运输材料在砌筑施工中的施工效率及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爬山虎运输对砌筑工程质量及安全方面的积极影响

经过上述计算,爬山虎降低了高边坡砌体施工的材料运输难度及材料运输成本。砌筑工程为劳动力密集型工程,砌筑进度的快慢取决于投入劳动力的多少及工序的合理安排,爬山虎运输材料使得劳动力在运输环节大大节省,从而可以腾出更多的人工进行挖基、片石砌筑或砂浆拌合等工作,从一定意义说上可集中更多的人力去保障砌筑厚度、砌筑质量及砂浆拌合质量(图3,由爬山虎砌筑成型的挖方段落)。

在安全方面,只要定期对爬山虎进行维护,爬山虎运输可以避免由山顶下料造成的意外高空坠落伤害,避免落石对边坡的破坏;爬山虎运输可以避免人工运输中由于劳动量过大造成的劳累型突发事件或人工操作失误等意外事故。

由以上分析比对可知,在砌筑工程中爬山虎运输材料相对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爬山虎普遍应用于高边坡砌筑工程中是大势所趋,随着爬山虎的大量应用,爬山虎将向着大容量、可横移、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附件:照片

图1,爬山虎的基本结构

图2-1、爬山虎的接力形式

图2-2、爬山虎的接力形式

第3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文章篇幅较长,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激发学生走进叶老,走进文本,然后检查学生认读词语情况,接着我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指导孩子书写生字“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你感受到叶老怎样的品质?”这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理解课文难点部分,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主要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

在理解“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的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时,我抓住了课文中出现的空白: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他们会交谈些什么呢?猜想一下他们的话题。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说也许在谈“我”的学习上和写作上的事情吧;有的说也许在请教叶老先生关于写作的事情;有的说也许叶老先生在询问“我”的生活上的事情等等。

第4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而现在学生之所以阅读效果不理想,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全心全意地去记所学知识,也就是说学生的兴趣并没有在课堂上。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下面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一、利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其效果与课堂教学一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投影打出墙壁上爬满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叶子是什么形状?树叶是什么颜色?它生活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一般对观察都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以观察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借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所谓,“留心天下皆学问”正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接着,老师对爬山虎进行介绍:这种植叫爬山虎,它和葡萄苗相似,葡萄苗我们给它搭个架子它就可以向上生长了,然而爬山虎却不用我们来帮助,它自己就能向上生长,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生长的呢?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 知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课堂演示,能具体形象地展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增强了直观性的趣味性,加强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描述式讲解、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发生了农厚的兴趣。

二、利用生动的讲解,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产生分心,使注意分散。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当利用生动活泼的讲述,清晰悦耳的语言,真实朴素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学习兴趣。

教师用幻灯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写,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文结合,回答问题:文章重点写的是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在什么位置?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它的脚有什么变化?脚有什么作用呢?再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图:从图上看,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长势如何?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发展其观察能力结合起来,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起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增强学生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方法。这就是说,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去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的印象的反映就愈清晰,愈完整,因而,观察的效果也就愈好。要使学生观察有所收获,教师必须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学的直观性是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注意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密切关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把新知识的讲解和旧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渐近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把讲授新知识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还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把住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保持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

三、利用多样训练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忆是心灵之仓。为了使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使之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我在巩固练习中设立了这样的问题:1.朗读课文第二段。朗读追求的目标是达到熟读或顺口背颂的程度。这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彩,写作特色,甚至小到句式,修辞,用语等才会有较深的领悟。生动的词语,精彩的语段,巧妙的构思才会铭刻心中,使之发展成为自身的语言,并在实际写作和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2.让学学生看图复述第三段。复述是使输入的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输送。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进行精细加工,用自己的话复述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样才能收到更有效的长期的记忆效果。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很容易出现疲劳。分心,根据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采取朗读,复述的训练方式,既促进了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

四、利用小练笔,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5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学生在一天天地成长,自从开展争鸣课堂学习活动以来,班级中采用了捆绑式学习活动评价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读书、反馈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在小语课堂上引领学生开展争鸣式的学习活动呢?我认为,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碰撞出思维火花,教师应让自己弱一点,大胆放手,引领学生强势一些,在小语课堂中演绎别样的精彩。下面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预习单――轻叩学习的前奏

基于先学后教争鸣课堂的理念,预习单成了开展教学教研的热点,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预习单的设计上应该是“少而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将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整合,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语文预习单的设计上不要留给学生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通过预习,促使学生能认认真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重点内容,发现问题,并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听讲,听课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共学单――自主争鸣的助跑器

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的“美丽转身”,把课堂当成学生的“学堂”,把质疑问难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我要学”的氛围中唤醒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快乐地学语习文。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认可,当然这种评价是建立在客观真实的情况之上的,确切地说,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有的说:“乌塔每次出行都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如果真的遇到危险,她的应变能力就会特别强,相信她会化险为夷。”有的同学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让我们都要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让我们克服依赖的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强自立。” 学生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虽然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热烈讨论,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在四人小组共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关注,关注同学的发言;学会倾听,组内每一个同学的发言都有各自的见解与观点,学会尝试着提出不同的问题,并想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问题的中心点,给予学生极大的帮助与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的求异思维,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反馈单――课后延伸的检测站

语文课堂中也要开展巩固反馈活动,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设计一些具有提高性、典型性、代表性的拓展练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学完了人教版四上第14课《白公鹅》一文,让学生思考:丰子恺的《白鹅》和俄国作家的《白公鹅》有哪些相同和不一样的地方?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写法上的共性处和不同点,学生经过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发现两篇文章虽然都是描写白鹅的,但由于作者的写作方法不同,写出来的鹅也自然有所不同。学生们懂得了要学习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描写同一种事物。

第6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垂直绿化

园林绿化建设中通过运用垂直绿化,不但实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绿化景观的丰富多彩而且能够加强扩大绿化空间、降低噪音、吸尘以及减少热岛效应和有害气体等作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做好园林绿化建设中垂直绿化的应用工作。

1 垂直绿化的意义

垂直绿化又称为立体绿化,垂直绿化主要是指在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以及其它植物,栽植、铺贴、依靠各种构造物形成一种新的空间结构绿化形式。垂直绿化可以是有土栽培,也可通过无土栽培实现,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垂直绿化不但实现了园林美化效果,而且增加了园林艺术效果,使城市环境更加整洁、生动。

垂直绿化具有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它可以在有效的空间内增加绿化立体效果、扩展绿化空间。垂直绿化是减少热辐射,降低噪音以及抑制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通过测定发现,垂直种植形式具有较强降低噪音的能力:30m宽的林带能够降低6~8dB的噪音,40m宽林带能够降低10~15dB的噪音,并且垂直绿化的建筑物比同等条件下的建筑物温度低3.5~3.6℃,垂直绿化能够抑制热岛现象。由此可见,垂直绿化在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垂直绿化的设计

很多的园林在设计中不仅要求应该尽量扩大绿地面积,还应该具有美化园林,观赏的价值,应根据场地,将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各种垂直绿化的作品,比如篱笆、藤廊、棚架以及拱门吊篮等,这些设计不仅具有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增加园林的立体感,给人以生动形象并且增加人们憩息活动的空间。比如在园林设计中将花草树木和攀援的植物进行配置,并做到疏密搭配、错落有致。

紫藤、葡萄、蔓生性月季以及金银花等具有缠绕性的藤本植物,这些植物稍微进行扶持或者牵引,就能够在墙面上以及花架上依附生长,对园林装点,增加园林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园林设计中进行垂直绿化可以采用地锦、爬山虎、凌霄等具有气生根或者吸盘的植物,这些植物不需要牵引的材料或者支架等辅助工具,不仅管理、栽培、养护简单,而且占地面积小,能够节约很大的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多种景观的相互搭配、配合,不同种类植物进行搭配,不仅能够延长观赏期,还可以增加景观效果。

3 垂直绿化应注意的问题

3.1 选材适当,选地适栽

园林绿化建设中,垂直绿化进行植物材料选择过程中,应遵循适地适栽、因地制宜的原则。植物材料选择过程中,必须依照园林绿化建设中的生态要求、功能要求、绿化方式要求等,同时结合植物的攀援能力、攀援习性、观赏特性、生态特性等特点,来选择不同植物进行栽培。另外,还要结合植物所具备的形态、色彩等特点来实现与园林主体、韵律、陪衬等关系的调和。如秋叶变红的爬山虎,通常会选择与一些白色或灰白色墙面来进行配置,如果将其与红色砖墙进行配置,则无法展现出深秋所具备的风采。

3.2 结合特性,合理搭配

由于单一种类观赏植物无法实现四季景观的观赏效果,因此,在攀援植物造景中,可通过不同种类植物间的相互搭配来延长造景植物的观赏期。如常春藤或络石与爬山虎之间的相互配载,由于常春藤(络石)具有喜荫的生态特性,再加上其生于爬山虎之下,可弥补爬山虎冬季的不足。垂直绿化种间搭配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植物本身所具备的生态特性,如各种植物所具备不同的速生与慢生的不同习性,草本与木本的不同特性、阴性与阳性的不同等等,再将其与观赏期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来实现四季观赏效果。如爬山虎+小叶扶芳藤的搭配,凌霄+络石或小叶扶芳藤的搭配,黄香木+蔷薇的搭配等,均是目前运用较好的木质藤本种间搭配的技巧。

3.3 注重艺术,创造意境

运用攀援植物中,应融合其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在实现其自然美观赏的同时,还应时刻注意利用其意蕴美。一些传统的观赏植物具有深刻的意蕴美,甚至其形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现载体,成为一些历史文人墨客垂青的对象。如紫藤长用来表示热情欢迎的意思,而忍冬则表示高洁忠实的爱情等,这些具有深刻意蕴美的植物,早已被人格化,因此,在造景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其“人格化”的特点,来形成诗情画意的效果。

城市园林在现代化文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垂直绿化的应用则不但能够美化园林景观,增加观赏价值,形成诗情画意的景象,而且对绿化环境,提高绿化面积,建设绿色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从当前形式来看,垂直绿化尚有广阔潜力亟待挖掘。只有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才能激发其潜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3-01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运用到课堂,使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能充分利用声、形、色等多样化信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在教学中,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能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有目的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发挥其优越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把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声音、图像、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能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更为积极,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学习《瀑布》一文时,有这样一段话:“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练练的风吹过松林。”讲读中,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大家来想象一下。学生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到“哗、哗、哗……”,同学们再想象一下,那风吹松林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学生纷纷模仿“沙、沙、沙……”,继续追问道:瀑布怎么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呢?同学们有的说是瀑布撞在岩石上,溅起的水花所发出的声音,有的说是一阵东风,把瀑布吹散了发出“沙、沙……”的声音。正在学生纷纷发言、争论不休时,适时引导:下边带着这个问题去亲眼看一下那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不同壮观景象。这时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调出计算机中的视频,观看大屏幕,寻找问题的答案。由于声情并茂,把瀑布那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气势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学生身临其境,对理解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教学突破难点

对一些较抽象的问题,学生难以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应该恰当使用计算机。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如何用脚来爬,对没有细心观察过爬山虎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怎么办,只能让学生真正的看到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时候我们便可利用计算机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深刻的认识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到学生明白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爬的,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难点也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刻挖掘教学内容,在教学进程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整篇都贯穿着作者对大好河山的挚爱、赞美之情。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计算机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学生通过看图片和视频,仿佛置身于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中,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这种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扩展时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第8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南航附校 缪雨霏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你认识我吗?

我最爱爬,房子有多高,我就能爬多高,因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站得更高,更能看世界。小朋友们也要向我学习哦!我出生时就在墙角,一点一点地往上爬,我不知道我要爬到哪,但我知道我能爬多高,就要爬多高,风吹雨打,我不会退缩,电闪雷鸣,我也要坚持,风雨过后,彩虹重现天空,雨点滋润着我。我又长高了,我的小芽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红色的,过了几天,就变成翠绿的叶子了。

小朋友们,你知道我是怎么爬的吗?告诉你,我长出六七根丝时,上面就有小圆片,小圆片紧紧地贴住墙,我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爬。你不用显微镜看,可看不到那小圆片哦!

第9篇:爬山虎的特点范文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

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练习”都要求仔细研

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

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

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ABC,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1)所引的4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2)所

引的4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

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

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两道试题不失为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有益尝试。“画”答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给水平也是不容忽

视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术学科以外,题(1)还沟通了“语文”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画爬山虎这种植物加深了对“茎”“叶”“叶柄”这些植物学名词和知识的理解;题(2)则把“语文”和

“地理”,乃至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山势”“隧道”“凿井”这些不容易的词读读、想想、画画就明白了。【案例】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丽,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我想配着音乐美美地朗读。

……

【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如,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你读懂了什么、“冒”换成“伸”,好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