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抗菌药物是我国许多医院使用最广、消耗量最大、销售金额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存在使用不合理甚至滥用的现象,导致细菌耐药速度过快。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在不断增加,滥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全球性各级医院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达80%,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1];据近五年的不完全统计,上海、武汉、杭洲、重庆、成都等大城市每年药物的总量中,抗生素占30%-40%,远远大于其他各类药物[2]。如何使抗菌药物应用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医疗安全也越来越引起各级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我院实施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现做以下讨论分析:
1方法
回顾性统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前(2010年)和分级管理后(2011――2012年)的抗菌药物使用请情况,比较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2结果
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其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2010年分别为83.26%、69.38%、100%,2011年分别为71.35%、53.86%、65.76%,2012年分别为63.52%、45.53%、48.63%,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即抗菌药物使用率,详见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整体存在起点高,用药时机不合理及其他滥用问题[3]。为了保证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避免发生细菌耐药、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制订了本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了本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我院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比率很高,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其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2010年分别为83.26%、69.38%、100%,在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逐渐有了明显下降,2011年的使用率略有下降,2012年的使用率下降更明显,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其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分别为63.52%、45.53%、48.63%,说明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的效果明显,但是要将分级管理实施得更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各级管理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管事,从而使抗菌药物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加强宣传,医院要定期对本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微生物送检率和细菌耐药等情况做宣传,可采用会议形式、医院简报、感染通讯等方式进行;注重医务工作的业务知识的培训,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科学性[4],要使全院医务人员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掌握相关知识,要掌握抗菌药物的分类等;还要有监督和督导的部门,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完善,从而使抗菌药物管理处于随时监控的状态。
综上所述,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在临床上的显著效果,抗菌药物的管理过程是很复杂的管理过程,也是各医院的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所以一定要有完善的管理机构,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过程,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去落实,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清,乔继文,郭月巧,等.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6,12(2):133-134.
[2]吕杰.对我国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原因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12(35):138.
【关键词】 特殊使用级;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147-03
doi:10.14033/ki.cfmr.2015.07.074
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早提出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及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1-2]。
为加强和规范笔者所在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和应用,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制定了《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会诊制度》和《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组,定期点评笔者所在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情况。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点评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取自笔者所在医院信息系统,从笔者所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信息,抽取病历进行点评。
1.2 评价标准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制定笔者所在医院《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点评标准如表1,主要点评项目参照笔者所在医院《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和药品说明书。
2 结果
2.1 2012年12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0.18%,使用强度每百人天0.21次。如表2所示,2012年12月氨曲南使用金额和频次最多,呼吸科使用量最大,越占全院使用量的一半,其次是儿科。
2.2 2012年12月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点评分析
本月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5份病例,儿科8例,15份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出现17种不合理问题,合计51例次。各种不合理因素分布如表3所示,其中最多的是抗菌药物专家会诊记录不符合要求有11例。
3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为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根据《办法》,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者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病菌过快产生耐药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者并不优于现用药物,或药品价格昂贵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耐药率上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而对其进行强化特殊管理是降低其危害的主要措施[3-4]。
某院根据安徽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把头孢吡肟、氨曲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去甲万古霉素作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并制定《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使用流程,对越级使用的给予处罚。
3.1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
本月氨曲南使用量最大,近一半用于呼吸科患者,可能与氨曲南对敏感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有关,并且氨曲南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不良反应小,无耳、肾毒性,氨曲南具有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少,与多种抗菌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等特点[3]。
本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使用强度0.21个DDD每百人次,与某院特殊级抗菌药物受分级管理和使用制度约束有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才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2 专家会诊及记录不符合要求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参照“抗生素分级使用目录”,从严控制,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确定是否使用,以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1]。
本次点评,有10例在本科两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查房后决定用药,可能与该院儿科和呼吸科资历深的副主任以上医师较多有关,未请抗菌药物专家组的成员会诊;1例未请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会诊,医院给予越权开具处方通报。
有3例越级开具处方超过24 h,有3例无副主任以上医生签名,不符合《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记录分析不完整病例有4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要根据病例特点,结合相关科室会诊意见,分析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3.3 未送微生物培养和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要求,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要有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本院 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选择对目标菌有效的抗菌药物,本次点评有4例未送微生物培养,送检率67%,未达到国家规定的80%和某院规定100%。未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已要求临床医师对该药使用中要针对药敏实验的结果,做到使用有理有据。
药敏结果为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选药依据,提高治疗效果,但也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用药效果。本次点评有3例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可能与患者病情和用药效果有关。
3.4 重复和联合用药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联合使用须符合《指导原则》中的使用指征和患者病情需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若选择抗菌谱近似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使患者易产生耐药,而且联合用药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发生。本次7例重复用药和有3例无指征联合用药,医院均给予通报。
3.5 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对于特殊人群,除考虑抗菌药的抗菌作用外,还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如病情、体质、肝肾功能等,来确定适宜的使用方法,剂量要适当,疗程要足够。
本次点评有4例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主要是新生儿需慎用氨曲南和头孢吡肟。氨曲南对婴幼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头孢吡肟说明书中提出2月龄以下儿童需慎用。大多数药品对儿童的临床试验较少,缺乏对抗菌药物副作用、不良反应的足够了解,只能按体重计算使用剂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可以说是目前临床应对耐药细菌的最后防线,合理的保护和正确的应用都非常重要[5-6]。
某院在专项整治活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和指标,采取有效措施,如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限制医师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权限等[7]。医院还应加强临床病原学送检,提高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从而减少经验性的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8]。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监管,保障安全用药;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9-10]。争取真正地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水平的提高。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常态化,以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时,某院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安全合理地用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纠正不合理用药,从根本上提高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
[2]医政司.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2012:132.
[3]周舍典,周甘平,黄云平,等.笔者所在医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临床选用[J].中国药师,2010,17(1):71-74.
[4]肖萍,梁陈方.医院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020-2022.
[5]闫美兴,王少华,李杨.笔者所在医院强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的实践[J].中国药房,2012,23(25):2394-2395.
[6]吴志明,葛孟华,李明祥,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6):22.
[7]韩雪玲,洪贝,张文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抗菌药物监管成效[J].医学信息,2009,23(9):38.
[8]王长江,杜鹏飞,涂厉标,等.医院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887-1889.
[9]史红,宋剑,张建明,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干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50-151.
【关键词】抗菌素;处方分析;存在问题;对策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从2011年起,卫生部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为了解我中心抗菌药物门诊应用情况,现就2012年全年抗菌药物处方监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从中心医生信息平台抽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门诊处方
1.2抽样方式每月随机抽取10%的处方,抽取处方27162张,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2178张;共使用抗生素20种。
1.3方法依据抗菌药物使用说明书、《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对使用抗菌素的处方合理性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
3讨论
3.1抗菌药物使用排名分析2012年中心抗菌药物使用每月主要使用的二大类药物为头孢菌素类、林可类。头孢菌素类抗菌素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1]。其次是林可类,主要是克林霉素与林可霉素,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原则,这二种药属于非限制药。由于基层医院条件限制,未设血药浓度监测及细菌敏感试验监测,临床医生只能根据诊断的疾病选择相应的相对安全的抗菌素;而非限制药物属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使用[2]。
3.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分析中心抽查抗菌素处方,2012年抽查不合格处方占4.45%,抽查的不合格处方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3.2.1使用指征不明确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无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支持为细菌性感染依据,而使用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肠溶片、头孢丙烯片等限制使用类抗菌素;诊断肠功能紊乱、前列腺增生使用抗菌素,无用药指征。
3.2.2有慢性病史无急性发作病史中反映有牙周炎、慢性胆囊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史,而临床上未体现急性发作的症状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就给予抗菌素治疗。
3.2.3联合用药药理拮抗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但临床存在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联合静脉点滴,繁殖期杀菌剂(头孢呋辛)与快速抑菌剂(阿奇霉素)联合在体外确有发生拮抗的可能,因后者迅速抑制细菌生长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削弱前者的杀菌作用[3]。又如急性肠炎给予培菲康胶囊与诺氟沙星片同时口服,培菲康为活菌制剂,与抗菌素合用时,可因抗菌素的存在而灭活或抑制,而抗菌素又因活菌济的存在而使药效下降,因而两药应分开服用,以利于发挥各自疗效[4]。
3.2.4用法用量不当如头孢呋辛钠针剂2.25g一天给药一次,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头孢类,半衰期特别短,一般为0.5-1小时,如果把1日量1次给予,则1次给药剂量过大,导致不良反应增加,而又无法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甚至导致耐药的产生[5]。
3.2.5超范围限制用药如给16岁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片口服。根据《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年版》》规定,左氧氟沙星片用于敏感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细菌性窦炎、单纯性和复杂性尿感、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4对策
4.1加强抗菌素考核运用绩效考核制,将抗菌素使用率、合理性、抗菌药物培训、抗菌药物考核纳入每月的绩效考核中,并于年底的评优、职称的晋升挂钩。
4.2加强抗菌素监测增加每月的抽查量,对于每月使用抗菌素排名前十名的抗菌素,每种抗菌素使用排名前5名的医生公布,连续六个月单一抗菌素排名居首的医务人员建立谈话制度,给予告诫。
4.3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不仅要反复培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而且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制度予以重点培训。
4.4应用信息平台应用医生工作平台,在医生开处方时设置抗菌素使用权限,严格执行抗菌素分级管理;在医生开出抗菌素时设置相应抗菌素的不良反应、适应症、注意事项等提示,供临床医生参考。
4.5提高社区居民知晓率社区医生可以通过门诊、家床、上门服务、家庭签约、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合理使用抗菌素及滥用抗菌素造成危害,提高居民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林伟豪,刘付有兰,韩德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9):120-122.
[2][S].2004,(7).
[3]张永信.注重科学的抗菌给药方案[J].上海医药,2012,33(2):9-11.
[关键词] 临床药事;质量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27-02
医院药剂科工作现已处在一个转型期,从以保证药品供应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以药剂为主体向以临床药学为主体的转变;临床药学工作从以实验研究为主向以参与临床用药实践,促进合理用药为主的转变[1]。医院临床药事质量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将医院药学工作由传统的供应服务模式向技术服务模式转变,对此,我们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才能求得新的发展。
1 认真学习领会卫生法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依法制定适合于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行为
1.1 会药事法律法规,依法制定医院药事管理制度
组织药剂人员认真学习领会《药品管理法》[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3]、《四川省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是开展好药事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依法制定适合于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制度,才能理清和明晰管理的思路。
1.2 贯彻落实医院药事制度
组织不同岗位的药剂人员有针对性地认真学习领会医院药事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以推进药事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强化药学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医院临床药事管理水平,使医院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1.3 规范药品采购行为
严格贯彻执行四川省卫生厅《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医院制定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制度》、《促进合理使用集中招标挂网药品措施》《医务人员招标挂网药品使用指南》等制度。药品网上阳光采购,规范药品采购行为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采购挂网药品时,在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平台上按规定进行,药品的购进,坚持“集体决策”,常用药品购进均需填写《药品购入计划申请表》,计划、审核、批准、执行“四权分离”, 并通过网上阳光评分系统,接受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阳光评分平均为102分,挂网药品采购比例平均为99.6%。
2 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2.1 处方点评工作
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4],每个月药剂科负责组织对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医务科负责组织对医嘱进行点评,根据医院精神专科的特点,重点抽查了综合科和门诊处方,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会同科主任一起,进行个别谈话警告,《抗菌药物使用处方点评》结果,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对使用量、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公示。
2.2 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修订
持续完善修订院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因病情患者需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时,应经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主管医师同意,并签名;对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时,应当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认定的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采用了卫生部作为亮点推荐的抗菌药物信息化管控方案,在该院新的医星医院管理系统上,执行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设定工作。
3 加强处方质量管理,定期对医院《处方集》进行梳理
3.1 制订该院处方管理制度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制定和修订了该院《处方管理细则》、《处方、审方质量控制表》、《处方奖惩制度》,重新修订制作了医院《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目录上作了药品通用名括号曾用名对照,让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顺利正确地过度到通用名的使用上来。加强了处方的管理,定期检查和质量监督;通过继续教育和“三基三严”的学习,提高医、药、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医生处方书写质量意识和药学人员对处方的审方作用;不断分析、纠正处方中出现的不足与错误,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3.2 定期对处方集进行梳理修订
《处方集》是医院用于治疗目的的药品汇编,是医院评审的重要的资料。既是合理用药指导性文件,也是建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技术指南,能够帮助基层医务人员了解和形成科学规范的用药观念,有效服务患者,同时引导广大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5]。提供医务人员迅速获得有关该院常备用药品项、用药规定,以利患者获得适当用药,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为医生选用药品、药师调配药品的一种规范的管理方法。随着医院业务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新增药品品种较多,根据对目前药品认真仔细的梳理结果,预计新版《处方集》较2010年版预计将新增抗菌药物9个;精神神经类药物11个;循环系统药物3个;中成药9个;其它5个,共计新增37个药品品种。淘汰19个药品品种。并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遴选讨论通过。
4 分析评估用药风险和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提供药物咨询与指导
4.1 制订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制度
为加强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管理,提高对药品的监测、评价和安全预警能力,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6]的规定,制定该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察与再评价制度》、工作方案和人员名单。
4.2 分析评估用药风险
根据监测发现,目前由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较多、较重,且没有专一的解救药物,经评估用药风险较高,因此,将原来使用的10种中药注射液减少到现在的5种,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药风险的发生。为有效防止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使用前应充分询问病人过敏史和家族史,凡高敏病人,如曾经有药物、食物过敏史的病人,应禁用或谨慎使用。
通过对药物氨甲环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发现该药物的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注射速度有关,减慢滴速,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
5 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及药剂科业务水平、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
5.1 新时期对药学人员的要求
新时期药学部门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7]。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剂科的工作由简单到复杂,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药品不良反应、处方点评,药物咨询,合理用药分析,甚至包括财务统计知识等,特别现代药事工作需要药学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制剂化学知识为主。现代医院药学,要求的是药学与临床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面临的学科不断扩大,要很好的胜任这些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药剂人员不断补充学习临床方面的知识。
5.2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
医院内部的学习,通过建立三级学习体系,即科室“三基、三严”的学习制度和培训计划,部门统一业务学习,医院组织的院内学术交流学习。医院外部的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华医网继续教育,成都市卫生局医学继续教育、成都市医学会刊授医学继续教育学习。
个人参与的学历教育,药剂人员中分别有参加有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的在职本科临床药学学历教育。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积极向上的团队,才是药剂科人员为病人服务,为医院做贡献,最终提升自身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6 结论
无论是医院复查还是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质量管理都是临床药事管理的核心和永恒主题,药剂科工作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新时期药剂科工作转型等,决定了临床药事质量管理的复杂性、不易落实性和困难性。
综上所述,以药事法规和医院评审标准为准绳的临床药事质量管理工作,是提高药事服务质量,维护群众利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永佩,冯克玉.临床药师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2] 药品管理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2001.
[3] 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2007.
[4]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S].卫医管发〔2010〕28号.
[5] 高博,郭向晖.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M]. 北京:人民和卫生出版社,2010:3.
[6]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 卫生部令第81号,2011.
【关键词】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是对细菌、放线菌以及真菌等微生物经过培养、提取等一系列程序后得到的一些代谢产物,或者由化学半合成法得到的相同或类似的产物,也可化学全合成一系列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也有抑制和杀灭的作用,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细菌对抗菌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也可以使得耐药菌株大量出现。为了加强抗菌药物在医院中的应用与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对于治疗患者的病情、保障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抗菌药物临床上的使用
1.1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
一般来说,临床上抗菌药物主要分为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应该要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因此,要按照卫生部2004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疗程以及治疗终点等。
1.2 加强抗菌药物应用与管理的药物使用率的变化
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患者,其中,内科系统为1600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患者为1050例,占65.6%;外科系统为1400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患者为980例,占70.0%。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患者,其中,内科系统为1650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患者为940例,占56.9%;外科系统为1350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患者为860例,占63.7%。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率与2009年抗菌药物使用率相比较,两年的内科系统、外科系统以及总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
1.3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1.3.1 细菌性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
首先要通过检查确认细菌感染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对于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以及真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以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除了以上感染引起的疾病之外,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1.3.2 尽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对于诊断细菌感染的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作用,抗菌药物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疾病史、细菌感染的程度、临床表现等因素,为了尽早给患者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应该及时地控制感染,应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1.3.3 预防用药、皮肤、黏膜的局部用药
预防用药、皮肤、黏膜的局部用药对于治疗细菌感染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如果局部感染较轻或者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病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妥因、新霉素等。遵照医嘱禁止将全身用药用做局部使用,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指征明确才能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只有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才能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2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的招标引入,对于参加招标的医药企业,要求提供正规的生产许可证明、药物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资料。签订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科室对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信息化技术夯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方便于更好的管理。以Ⅰ类切口手术为重点严管外科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的使用。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抗菌药物临床上的使用和抗菌药物的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抗菌药物在医院中的应用与管理,对于倡导、规范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
参 考 文 献
[1] 金锋,赵晓颖.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与实践.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18(5): 126-127.
[2] M. Ceyhan, I. Yildirim, C. Ecevit, et al. Inappropriate antimicrobial use in Turkish pediatric hospitals: A multicenter point prevalenc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14(1):e55-e61.
[3] 王瑞书,左玉潭,孙庆美,等.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 中国药房, 2007,18(26): 2022-2023.
[4] 毛万岳,马存萍,王建军.临床药师在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 中国现代医生, 2008,46(7): 521-523.
[5] 纪元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应用问题探究.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9(12): 1162-1163.
重点要求
检查内容
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规定设置药事管理组织和药学部门
1)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设置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
1.1 医院应建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
1.2 例会会议记录应体现出医院临床用药管理工作为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的常规内容。
1.3 医疗机构负责人任主任委员;药学和医务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药学、医务、护理、医院感染、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药师、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组成。
1.4应当建立健全相应工作制度。日常工作由药学部门负责;实行例会制度,每年≥2次/年。
1.5落实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的职责。抽查:
本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工作规章制度;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用药风险、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用药错误记录;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预警制度;药品遴选制度;麻、精、毒、放药品的使用与规范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合理用药知识教育培训记录。
1.6医务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与医疗机构药物治疗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2)设置药学部门
2.1三级医院设置药学部,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级科室;二级医院设置药剂科;其他医疗机构设置药房。
2.2查看药学部门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工作记录。
2.3二级以上医院药学部门负责人本科以上学历及高级技术职称。除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以外的其他医疗机构药学部门负责人应当具有高等学校药学专业专科以上或者中等学校药学专业毕业学历,及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4本机构是否已制定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是否建立并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查阅相关文件及记录,是否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查阅相关文件及记录,是否建立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审批程序;有无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有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抽查病历和处方,有无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有无无微生物检验室;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不应﹤30%;
2.5查看药品采购工作流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药品购入检查、验收制度。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不应﹥45%;抽查医院处方集和“医院基本药品供应目录”,凡一品两规均应经药事委员会集体决议审批;
2.6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7落实药师工作职责:采购供应、医嘱审核、调配、配制;药学查房;药品质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记录;新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监测等。
药品保管、静脉用药及临床药师的相关规定
1)药品保管。
1.1药品保管制度。
1.2养护与质量检查养护检查记录。
1.3化学、生物、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分类定位存放工作制度、安全设施、应急预案。
1.4麻醉、精神、医疗用毒性、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的药品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2)药物配发规定
2.1适宜性审核后调剂配发药品。
2.2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3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
2.4门急诊实行大窗口或者柜台式发药。住院注射剂按日剂量配发、口服实行单剂量调剂配发。
2.5肠外营养液、危害药品静脉用药应当实行集中调配供应。
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规定
3.1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医疗机构,应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技术审核、验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4)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
4.1直接接触药品的药学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4.2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
4.3药剂科药学人员中具有高等医药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应当不低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
4.4副高以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药学技术人员的13%,教学医院≥15%。
5)专职临床药师配备及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工作。
5.1医疗机构应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
5.2临床药师应当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并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经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培训或北京市五年规范化培训)
5.3查阅临床药师工作记录和病历资料。应配备专职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应发挥作用。
5.4查阅临床药师工作记录和病历资料。应配备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
5.5抽查医院处方集和“医院基本药品供应目录”,凡一品两规需经药事委员会集体决议审批。
6)培养、考核和管理
6.1培训考核记录。
6.2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记录。
7)用药管理;抗菌药临床应用控制指标
7.1发现检查医院有无超说明书用药的规定。
7.2应有本院处方集或北京市地区医疗机构处方集;本院基本药物供应目录中抗菌药物品种数:二级医院不应﹥35种通用名;本院基本药物供应目录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应≤5个品规,注射剂型应≤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应≤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分别应≤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应≤5个品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标准应≤40DD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应≤60%;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应≤30%;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合理率标准应达到100%;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物选择、剂量、溶媒选择、疗程合理性;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标准应≤20%;清洁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
1) 开展医嘱(病历)点评工作。
开展医嘱(病历)点评工作,应有相关记录。
2) 开展处方专项点评工作。
持续开展处方专项点评工作,应有相关记录。
3 ) 处方点评工作组织与结果。
医院处方点评记录合格,点评周期为月,有年度总结。
4) 药师处方审核职责落实情况。
4.1 点评数量、住院医嘱点评、点评人员资质均符合要求。
4.2 点评结果的公示方法并作为科室及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依据。
4.3药师审方记录、不合理用药干预记录符合要求,有年度总结。
5)医疗结构不得违反下列规定
5.1建立***组织机构,***工作和药学专业技术工作有序进行。
5.2按本规定配备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临床药师制,无不合理用药问题。
5.3执行有关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避免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杜绝医疗安全隐患和不良后果出现。
5.4无非药学部门从事药品购用、调剂或制剂活动。
5.5无将药品购销、使用情况作为个人或者部门、科室经济分配的依据,或者在药品购销、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的情况。
5.6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6)贯彻毒、麻、精药品管理规定。
手术室、病房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6.1 药品与基数相符。
6.2 有残量处理记录。
6.3 实行批号管理/可追溯到用药患者。
7)药学部门工作面积符合标准。
7.1 门诊调剂室,日门诊量100-500人次,调剂室面积80㎡-110㎡;501-1500人次,调剂室面积110㎡-160㎡;1501-2500人次,面积≥200㎡;日门诊量>2500人次,每增加1000人次,面积递增60㎡;日门诊量大于4500人次,每增加1000人次,调剂室面积递增40㎡。
7.2 住院调剂室(含中成药),病床100-500张,面积80㎡-180㎡; 501-1000床,面积≥180㎡;> 1000床,每增加100张床位,面积递增20㎡。
7.3 药库(含中成药),≤1000床和门诊量≤2000人次/日:面积≥300㎡;病床1000张和门诊量2000人次/日以上,每增加150张床或者门诊量1000人次/日,面积在400㎡基础上递增30㎡。
1.1处方点评工作
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每个月药剂科负责组织对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医务科负责组织对医嘱进行点评,根据医院精神专科的特点,重点抽查了综合科和门诊处方,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会同科主任一起,进行个别谈话警告,《抗菌药物使用处方点评》结果,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对使用量、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公示。
1.2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修订
持续完善修订院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因病情患者需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时,应经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主管医师同意,并签名;对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时,应当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认定的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采用了卫生部作为亮点推荐的抗菌药物信息化管控方案,在该院新的医星医院管理系统上,执行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设定工作。
2加强处方质量管理,定期对医院《处方集》进行梳理
2.1制订该院处方管理制度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制定和修订了该院《处方管理细则》、《处方、审方质量控制表》、《处方奖惩制度》,重新修订制作了医院《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目录上作了药品通用名括号曾用名对照,让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顺利正确地过度到通用名的使用上来。加强了处方的管理,定期检查和质量监督;通过继续教育和“三基三严”的学习,提高医、药、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医生处方书写质量意识和药学人员对处方的审方作用;不断分析、纠正处方中出现的不足与错误,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2.2定期对处方集进行梳理修订
《处方集》是医院用于治疗目的的药品汇编,是医院评审的重要的资料。既是合理用药指导性文件,也是建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技术指南,能够帮助基层医务人员了解和形成科学规范的用药观念,有效服务患者,同时引导广大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提供医务人员迅速获得有关该院常备用药品项、用药规定,以利患者获得适当用药,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为医生选用药品、药师调配药品的一种规范的管理方法。随着医院业务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新增药品品种较多,根据对目前药品认真仔细的梳理结果,预计新版《处方集》较2010年版预计将新增抗菌药物9个;精神神经类药物11个;循环系统药物3个;中成药9个;其它5个,共计新增37个药品品种。淘汰19个药品品种。并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遴选讨论通过。
3分析评估用药风险和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提供药物咨询与指导
3.1制订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制度
为加强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管理,提高对药品的监测、评价和安全预警能力,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该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察与再评价制度》、工作方案和人员名单。
3.2分析评估用药风险
根据监测发现,目前由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较多、较重,且没有专一的解救药物,经评估用药风险较高,因此,将原来使用的10种中药注射液减少到现在的5种,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药风险的发生。为有效防止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使用前应充分询问病人过敏史和家族史,凡高敏病人,如曾经有药物、食物过敏史的病人,应禁用或谨慎使用。通过对药物氨甲环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发现该药物的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注射速度有关,减慢滴速,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
4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及药剂科业务水平、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
4.1新时期对药学人员的要求
新时期药学部门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剂科的工作由简单到复杂,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药品不良反应、处方点评,药物咨询,合理用药分析,甚至包括财务统计知识等,特别现代药事工作需要药学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制剂化学知识为主。现代医院药学,要求的是药学与临床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面临的学科不断扩大,要很好的胜任这些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药剂人员不断补充学习临床方面的知识。
4.2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
医院内部的学习,通过建立三级学习体系,即科室“三基、三严”的学习制度和培训计划,部门统一业务学习,医院组织的院内学术交流学习。医院外部的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华医网继续教育,成都市卫生局医学继续教育、成都市医学会刊授医学继续教育学习。个人参与的学历教育,药剂人员中分别有参加有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的在职本科临床药学学历教育。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积极向上的团队,才是药剂科人员为病人服务,为医院做贡献,最终提升自身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5结论
一、
医生的岗位职责.
1、在科室主任及上级医师领导下开展日常临床工作。
2、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项活动遵守活动规则和要求。服从工作分配按要求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3、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医院和各级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法规。
4、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5、
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按照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逐级上报的原则反映情况。
6、热爱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医院的各种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常规及病历书写规范。积极进行医患沟通主动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差错事故。
6、
爱护医疗仪器设备熟练掌握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用药原则认真选择药物保证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
8、认真做好对所管病人巡诊活动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严格遵守医院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9、
积极参加科室内的抢救工作要求在抢救病人过程中做到处理得当抢救及时及时完成病程记录。对疑难危重病情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病情提出抢救或转运意见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以保证病人安全。
二、
医生的工作态度
1、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关爱患者、尊重同行。
2、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慎独”的工作作风——角色定位。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自律。医德医风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的道德品质和医疗作风是医德意识和医德行为的综合反映。
3、要热情接待患者理解患者。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微笑服务。向病人展示“天使”的微笑加上耐心、细心的服务态度,熟练的操作技能会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使病人在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4、协调社会关系鼓励患者。医护人员心中充满一定的爱,在工作中要满腔热情,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应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要善于协调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以及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
三、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了解的法律法规
1执业医师法
2、
传染病防治法
3、
侵权责任法
4、处方管理条例
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四、
医疗文书的书写意义
1、
是医疗过程的全面记录.
2.是医生对病人的诊断依据.
3.
体现出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反映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4.是临床教学、科研、总结经验及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资料.
5.出现医疗纠纷时病历成为执行法律的依据.
二基本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1.用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笔书写字体工整、清晰、书写整洁不能涂抹擦拭也不能剪贴.用双横线加盖名章。
2.病人叙述的疾病名称须加双引号.
3.文字的叙述应简练、层次分明、使用医学术语不要使用民家语言
4.
病历完成的时限:大病历在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在8小时内。
5.重症患者纪录时间具体到几时几分.
5.
一张纸多处修改须重抄.
6.
现病史记录完成后要及时完成病史确认签名。
8.填写病历纸上所列出的要求,如:住院号,科室
9.然后按主述、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体检、病历小结或专科检查、辅助检查等逐项书写下行空四格书写“初步诊断”按主次列出疾病名称在右下方签全名无医师资格者需由上级医师签名。3日内由上级医师书写“确定诊断”。门诊病历质量要求 ①一般项目门诊病历封面应详细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五 门诊病历质量要求
一般项目门诊病历封面应详细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就诊日期。持通用门诊病历就诊者应写明医院、科室和就诊日期。
初诊病历(1)主诉主要症状+部位+时间(2)病史现病史重点突出包括与本次发病有关的过去史、个人史和家族史(3)体检有一般项目、阳性体征及有助于鉴别诊断的阴性体征(4)其他必须做的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或会诊记录(5)诊断有诊断或初步诊断。“待诊”者应有进一步检查或建议(6)处理应正确及时。复诊病历(1)要记载上次诊治后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不可用“病情同前”字样描述(2)体检着重记录原阳性体征的变化和新的阳性发现(3)补充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4)不能确诊应请上级医师会诊并写明会诊意见、日期并签名。 ④医师签名应签全名字迹清楚。处方质量要求 ①一般项目填写齐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别、诊断、日期等。 ②正确书写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用药时间规范中文书写实行两行全量书写法。 ③无配伍禁忌无超量给药特殊用药有说明。 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开具权限符合分级管理制度的要求。 ⑤需进行皮试的处方应有注明。 ⑥贵重药品使用应有指征或用法、用量合。 ⑦字迹清楚易辨认修改处有医生签章。 ⑧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斜线。 ⑨医生签全名。
六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首诊负责制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会诊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值班和交接班制度6、疑难病例讨论制度7、急危重着抢救制度8、术前讨论制度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4、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5、危急值报告制度15、病历管理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五、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外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在于避免术后发生外科感染,减少相应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感染,这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1]。目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细菌耐药性较高的主要原因[2]。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针对老年患者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存在的问题,某院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行政与技术干预,并且制定和完善了管理措施,使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逐步趋于规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168例出院的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和2012年4月~2013年4月175例出院的手术患者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为抽查时间段的全部符合条件的患者。将所抽查病历按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逐项填写,并统计分析。
1.2评价标准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临床路径、药品说明书、国家相关指南及医院临床实际情况判定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3]。
1.3干预措施 采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行政命令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某院下发《医院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临床用药管理办法(试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修订了《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限定,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4]。
结合现阶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下发了《关于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规定》、《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导及常用抗菌药物用法用量表》。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人员组成、会诊职责,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做出规定,对其使用流程及会诊、审批程序进行了细化。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同部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剂量及疗程都做了详细规定。针对某院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比率较高,一类切口可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时间、次数也进行了明确[5]。
某院临床药师坚持每日在各自分管的临床科室指导和协助医师开处医嘱,提供合理用药方案意见。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干预,特别是一类切口预防感染用抗菌药物滥用得到有效避免,对开处不合理用药医嘱3次以上者给与通报,报医务科处罚。
1.4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见表1。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168例,男性103例,女性55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1.5岁;观察组175例,男性112例,女性63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70.9岁。两组相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构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2各类手术例数构成比,见表2。
2.3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对照组168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120例,71.43%使用抗菌药物。共使用19种抗菌药物 (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216次,平均每人使用1.29种,见表3。
观察组175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54例,30.86%使用抗菌药物。共使用6种抗菌药物 (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74次,平均每人使用0.43种,见表3~6。
3讨论
3.1抗菌药物的应用率比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一般I类即清洁切口在注意严格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下,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2]。只有几种情况下才考虑预防用药。表3可见,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120(71.43%),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54(30.86%),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4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抗菌药物的选择性比较 Ⅰ类切口手术如需使用抗茵药物,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阳性菌选用药物,预防用药应以一代头孢为主。表4可见,对照组一代头孢的使用率为10.83%,三代头孢的使用率为59.17%,而观察组一代头孢的使用率为51.85%,三代头孢为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多重耐药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细菌的比较 某院微生物实验室数据显示干预前2010年4月~2011年4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32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细菌占16株(50.0%)。而干预后2012年4月~2013年4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1株,无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细菌。调查表明随着头孢三代用量的减少能有效地减少院内多重耐药菌的产生,特别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细菌控制效果更为明显[6]。
3.4首次给药时间及用药疗程的比较 预防用药的时机和疗程:近年来,对全身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控制在术前30min~2h,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h,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比例不超过30%。要求在手术期间最可能发生感染时,即在细菌入侵组织时,抗菌药物浓度在预防感染组织要达到较高水平。表6可见,对照组初次用药时间在术前0.5~2h有9例(7.50%),观察组初次用药时间在术前0.5~2h有43例(79.63),对照组术后用药时间≤24h有15例(12.50%),观察组术后用药时间≤24h有48例(88.89%),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初次用药时机与术后用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措施非常有效[7]。
4结论
以上表明,本研究所实施的药学服务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及降低细菌耐药率和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率,降低住院费用,一类切口预防感染用抗菌药物滥用得到有效避免,为老年患者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4]卫生部办公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2012]第84号.
[5]王睿,陈良安,郭代红.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