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创新设计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设计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设计思路

第1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一份雅致动人、色调得体、洁净闪亮、内涵丰富的菜单不仅读来赏心悦目,而且能增进顾客的舒畅心情。相反,一份龌龊不堪、印制粗劣、设计单薄的菜单会给餐厅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目前设计菜单方面,要么形式呆板,内容单一;要么超豪华、奢侈。以上无论哪一种都是片面的,没有把菜单设计与时代性、实用性、美感性、科技含量等结合在一起,不利于本餐饮企业参与竞争。而现代餐饮企业迫切需要对菜单设计大胆创新,新颖独特,别具风格。经过多年实践得知,菜单设计之创新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菜单设计的文化内涵创新

菜单设计只考虑介绍菜品的功能显然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菜单的审美功能。有许多经营者常把两大主要功能分开,只对服务内容进行简单的美化,而忽略了菜单的文化内涵。要加强菜单的文化亲和力,餐厅经营者除自身的文化理念外,还必须深刻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洞察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并且在菜单设计上体现出来,才符合文化内涵创新要求。

1.餐厅所在地的地方和民族文化个性元素

地方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有地方知名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传说演义,地方特色民情风俗、饮食习惯。这些可以依据历史留存的食谱、食单、笔记、农书、食疗著作等史料记载进行挖掘、引用,也可根据当地人口述、传诵的典故、传说演义进行整理整合。

2.充分展示经营菜系的内涵

我国历史上有著名的四大菜系,即“川菜、鲁菜、粤菜、苏菜”,随历史发展,我国有了“菜系”,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浙菜、闽菜、湘菜、皖菜”。上述菜系,不论是口味上,还是制作方法上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各有千秋。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菜品,更显文化魅力。如以经营川菜而知名的“巴国布衣”酒楼,生意红红火火,其菜品依靠博大精深的川菜体系,而菜单设计充分展示了川菜文化内涵。

3.餐厅本身所经营的特色

餐厅经营定位的独特性就是一种文化元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便是精良文化的支撑。因而,餐厅定位、风格、经营理念融合浓缩到餐厅的装饰,菜单设计,宣传营销上,就会演变成餐厅的独特文化内涵。比如,北京晋南路上一餐厅叫“创业酒家”,其菜单的设计就颇有内涵,菜单的封面上印有著名油画――“父亲”,两侧配有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忆苦思甜,创业何其艰难;粗粮野菜,致富勿忘本色。”油画上方的横批是“勤俭自律”。菜单的主面上每页上端与下端,都配有中华民族所有炎黄子孙都能熟背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位顾客看到这里会是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其菜单最引人注目的是“粗粮”和“野菜”的菜品系列。粗粮本是旧社会人们的主食,如今旧米新制,将山西各种陈年老样的粗粮吃法悉数挖掘重新研制。既有可口的味道,又见旧日艰苦岁月的影子。同样野菜令人回忆起当年过草地、啃野菜的岁月,能让人吃出健康的感觉,还能领悟教育的深刻意义,这样的菜单设计正好迎合现代餐饮消费的流行健康趋势和消费时尚。

二、菜单设计形式表达创新

菜单设计是平面设计师发挥其设计才能的天地,更是餐厅经营者展示经营方针和经营才能的舞台,菜单设计要体现出平面审美设计与菜品介绍相得益彰,互为一体。

设计菜单要从艺术角度去考虑菜单表达形式的创新,如封面样式、色彩、字体、版面设计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风格一致

菜单设计的艺术性必须与餐厅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不可喧宾夺主。餐厅整体风格包括其经营风格、装潢风格、菜品风格。如,北京老正兴饭庄的菜单设计,其菜单封面色彩以古铜色为基调,还设计有松鹤、古灯图案,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充分展示了这是一家历史悠久,历经百年的老店。

2.创意独特

构思巧妙、蕴意深刻的菜单能使人过目不忘,相反没什么创意,毫无特色可言的菜单根本不能刺激人脑的记忆细胞,过目即忘。所以菜单设计时需要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创意点子不能靠一两个人去实现,而是要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有餐厅设重金奖励。餐厅设计出独特菜单不但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还可以当艺术品珍藏。如2007年,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在接待日本贵宾时,把我国书法艺术、绘画技艺和精美菜肴溶为一体,形式设计成扇子形菜单,让赴宴者赞叹不绝。

3.印刷精美

印刷制作成为一份完美菜单,是菜单设计的最后一道工序。前面花了众多心血,餐厅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切莫功亏一篑。有些餐厅,把这道工序完全交予印刷厂去办理,这显然是不行的。如果是专门制作菜单的专业印刷公司可能问题不大,但如果是不能熟练印制菜单的公司,餐厅的经营者必须派专家或设计者前往指导、协助。印制一份精美菜单常占用餐厅一笔可观的支出,经营者总希望高投入带来高产出,但是不能因此就舍不得更新,如果现有菜单已不能有效促销,菜单就要重新设计。有人说菜单是餐厅的“脸面”,及时化妆,一点不为过。

当然菜单设计时还要考虑其实用性,方便顾客翻阅,只有把形式的创新与实用性融合为一体,才能设计出更完美的菜单。

三、菜单设计的技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在各领域都能发挥其特殊的效应,不但可以给餐饮企业带来科学的管理手段,还可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菜单设计上可见一斑。传统菜单特别强调制作的介质,制作材料的选择都能反映出菜单的精美与否,其最大的缺陷是不可轻易更换,因为更换一次,成本开支增加一大笔。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到电子商务时代,有从事菜单研制的机构就设计出电子菜单,电子菜单就是设计传统菜单时运用了技术创新的思路。将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菜单设计上具有两大明显优势:

1.有助于经营管理

餐厅的经营管理是全方位的,大到经营决策,小到牙签、柴米油盐等。其中菜单的管理就是一个难题,因为一个餐厅的经营核心内容很容易被别的餐厅模仿,从而引入无序的竞争,所以很多餐厅的菜单是保密的,只供顾客点菜,有时顾客提出购买用作纪念,也不会被同意。电子菜单采用计算机终端输出系统,给你一个电子播放器,可以逼真地看到餐厅所有的菜品以及餐厅的介绍,然后由点菜师根据需要为你服务。更重要的是,采用电子菜单后,餐厅下菜单都是五联单,分送到各个需要部门,文字打印清晰、规范,有利于菜品点击率的统计,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及时的销售信息和统计数据。

2.便于更新菜单内容

餐厅经营一段时间,根据经营情况需要调整菜品内容,哪怕是餐厅的经营风格的传播形式都可以立即作出调整,只要在系统中心对菜单内容进行修改即可,真正做到与“即时菜单”一样方便。有人预言,网络的发展可以把电子菜单的服务延伸到手机点菜或家庭、办公室的电脑上就可以把订桌、点菜的程序完成。

第2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 :现代建筑设计 创新性

前言

中国建筑界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和紧密,一方面,国内建筑师了解到了大量的国外先进建筑理念和优秀作品,不同国籍之间交往也日渐紧密,这促进了我国建筑设计创新的发展,并直接引发了我国一批创新建筑的产生。但同时从另一方面上讲,国外建筑师的方案又迅速占领着中国的市场,无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的方案构思和新颖性上确实处在劣势,这对国内的建筑设计者们的生存造成了压力。这两方面的因素为我们的建筑设计创新提出了一个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环境。

1. 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1.1 设计性质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侧重于技术方面,现代建筑设计侧重于功能目标,把经济、技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既要重视设计内容又强调对设计进程的管理。

1.2 设计进程方面

现代建筑设计注重强调设计进程和进程步序的模式化,模式化主要包括条理性、逻辑性和层次性,这样克服了传统建筑设计对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随意性。

1.3 设计手段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是个体的手工作业,会用到图版、手册和电算器,而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绘图、计算和数据库的管理,各部分可以分工协同作业。

1.4 设计部署方面

传统的建筑设计仅指从设计方案到工作图这一过程,而现代建筑设计涵盖了整个工程的全过程,除了一些通常的设计外,还要考虑到用户需求、设计评价、施工阶段的设计工艺以及使用维修和试运转的经验反馈。

1.5 设计方式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通常依据规范和经验总结,而现代建筑设计注重信号分析和预测,实现了两者创造性的配合。

2.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创新思维和传统的逻辑思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包括了创新主体很多智力因素的综合的发展过程,包括分析推理、逻辑判断、创新素质和记忆潜能等能力。建筑创作是一个形象和概念、感知和理性相互融合的过程,决定了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性。运用创新思维,还可以提高建筑的构思创新水平。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顿悟能力和灵感

建筑设计创作活动,既是一种智力融合的过程,更是一种突出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设计灵感通常指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发现,通常会带有直觉思维的色彩。设计灵感是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也是一种对思想的顿悟。设计灵感来自于感性的动力资源,需要从生活经验和体验中来获取和培养; 要逐步积累各种人文知识和经验教训,做到对各种层次知识的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 设计时要多考虑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中寻找美和创作的根源。开发直觉思维,有利于探索和发现新鲜事物,有利于创新构思的形成。

2.2 创新心理的推动

设计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主要就是创作者投入和参与自我意识的过程。求知欲、情感和追求超越这类品质就是创造的动机,也是构成创造活动的重要的基础因素。设计创作必须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激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素质和开放的心理状态,是创作动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理想、兴趣、信念和独立性这些心理因素。创作动机是产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必须要启动创造动机。

2.3 对想象力的训练

想象作为设计创作的核心,是指人们凭借潜意识的理性和直觉大胆的对事物进行联想与猜测,并且提出假说,重新组合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的各种图像,从而形成创新的作品成果。要想拓展想象力,首先要有激发想象的各种外部条件,还要有设计者对各种想象的认同。想象可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并不包含不合理的主观臆想。想象力作为一种直觉能力,它的开拓可以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就相当于设计灵感的整个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包括对问题的观察、理解力、对事物本质的捕捉、洞察力的训练和培养,还包括对各种知识的积累,对各种相关方法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3. 创新的几点思路

3.1 现代建筑设计朝智能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建筑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建筑指把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型的计算机、环境监控和智能保安这些技术与建筑艺术相互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动监控设备,优化组合信息资源和用户的信息,使人们获得高效、安全、便利、舒适和灵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时代在发展进步,人们对工作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而来的。智能建筑可以提供给人们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和通讯手段,人们可以自动调节湿度、温度和光照度,还可以自动调节室内的环境,创造出一种具有人性化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能源。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及时高效的获取全球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和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水平已非常快的速度加速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可以实现一些小型的智能化建筑,而且成本比国外还要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化建筑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健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3.2 可以引进先进的理念与设计思路

建筑艺术的风格、特点和样式的变化发展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气,是一种社会的艺术。建筑艺术作为历史的范畴,本质就是要不断的革新创造。因此要想做到建筑艺术的创新必须要用开放发展的心态,对古今中外的科技成就与创作经验不断积累汲取,不断引进先进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3.3 向生态建筑靠拢

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的建筑形式就是生态建筑,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使建筑物在满足功能需要时还要做到保护环境。生态建筑注重环境和资源,强调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就是: 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能源消耗降低到最低,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做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生态与经济的平衡。

3.4 做到与城市设计的完美融合

任何一个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包含着丰富的建筑美学形式,环境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和谐统一的逻辑规律。对环境多样性、整体性的尊重,体现了新的建筑美学观念,还反映出了建筑设计本身的艺术特性和对周围环境的认同与尊重。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在满足功能目标的同时,做到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和科技化,这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思维,寻找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提出了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路,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利. 书籍装帧设计创新思路初探[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2) .

[2]胡飞,宋.启动创新的第一齿轮―――国际企业产品开发中的用户研究案例解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2( 2) .

[3]李锡坤.论形式逻辑对艺术设计创新性的影响[J].大众文艺: 学术版,2012( 9) .

第3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 创新型企业;内涵;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04-03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此,我国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并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建设创新型企业,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麦肯锡曾对1457名全球知名企业高管调查,结果显示,70%的高管认为创新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动力,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世界著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对7个国家399家企业的一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发现,业绩高增长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低增长的企业恰好相反。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对于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愿或不会创新的企业,无论过去与现在多么强大,在成熟化之后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企业唯有积极创新,才能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1]。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大力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

1 创新型企业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一般认为,创新理论的首创者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建立一种新的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型组织就是把创新精神制度化而创造出一种创新习惯。英国学者Freeman系统归纳了创新成功企业的基本特点[2]:企业内部R&D能力很强、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研究、利用专利保护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关注潜在市场并努力去培养以及关注客户,等等。美国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调查发现创新型企业有如下特点:具有自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具有创新倾向、重视员工在开发企业生产率潜力中的作用、价值驱动创新、倾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组织特征、与顾客有密切联系,等等。曼彻斯特商学院将创新型企业定义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以不断的技术、管理、营销、执行等一系列创新行为成功应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以获得持续性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我国相关研究者陈春明、金大伟等认为[3]:创新型企业是指以不断创新的观念和组织文化为指导,以良好的组织创新活动为支撑,以自主研发或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以创新成果的转化利用为创新目标,以不断创新作为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等等。2006年4月,我国科技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门联合给出创新型企业的定义:主要是指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依靠技术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企业。

为了建设创新型企业,企业首先应具有创新的动力,这是企业创新的基本前提。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对利润持续增长的需要和自身持续发展的目标[4]。企业有了创新的欲望和动力,还必须具备创新的基础条件,以及对创新工作的系统化管理。

具体包括:在创新战略指导下,制定企业创新活动的总体规划,明确创新实施方案;建立创新体系,包括创新文化、创新制度流程、创新机构、创新人才、研发组织、创新的开放网络,等等;提升创新能力,主要指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自身条件,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提出新思想、开发新技术、研制新工艺、推出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等;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包括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人、财、物、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合理高效地获取、加工、利用这些创新资源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根本保证。此外,还必须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活动,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走向深入。

2 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措施

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必须强化创新与战略、文化、组织、制度及流程等管理要素的协同,加强创新工作的过程管理,不断改进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同时,必须重点实施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2.1 加强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企业群体意识,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5]。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表现,需要长期的培育与历练才能获得。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时,应该注重分析企业创新基因,构建新的价值观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误、和谐奋进的创新氛围。要鼓励员工敢于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要采取多种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使创新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开展创新故事会、创新论坛、创新文化征文、创新标兵的评比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推进创新文化落地生根。

2.2 健全企业创新管理机制 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建立创新课题立项审批机制: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明确创新课题研究方向,指导企业各部门提出创新课题,由企业创新管理委员会进行创新课题的立项审批,提高创新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建立创新成果的评比与推广机制:根据创新带来的企业运营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提升情况,评比出优秀的创新成果。深挖创新价值,促进成果内部共享,加速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换为企业现实生产力;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进一步丰富精神激励内容,对员工优秀创新行为给予表彰。推行即时激励方法,即时肯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激发员工创新活力和创新激情。此外,要建立创新基金保障机制,加强创新资金的投入与管理;完善创新管理的组织架构,强化各级组织的创新领导职能;完善创新管理流程,确保创新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创新沟通信息平台,使员工之间能充分交流、相互启发、碰撞思想、激发创见,等等。

2.3 注重企业创新人才与团队建设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基础。企业要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企业管理者要做创新带头人与引路人,提出创新思路,营造创新环境,配置创新资源,推动各项创新工作的实施;员工要做创新的生力军,结合工作实际,持续改进工作,推进一线生产效能的持续改进;企业内部的专家、业务骨干等要特别注重发扬创新潜能,积极开展专业精深研究,更好地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

要充分尊重创新人才,为他们建立良好的创新工作条件,使他们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推动企业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构建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6]。创新存在于企业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个工作细节中,要倡导全员创新、团队创新,建设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协作。创新团队在工作中要着力培养共同的价值观,以此指导创新团队每个成员的行为。

2.4 推动开放式创新系统构建 企业创新是一个耗散过程,只有企业获取外部的创新要素大于企业内部耗散的创新要素时,才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持续进行。为此,需要探讨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企业与相关方的合作创新,并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实现创新的合作共赢。

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切斯布洛指出,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期望发展技术和产品时,也应该像使用内部研究能力一样借用外部的研究能力。目前,企业内部研发模式已逐渐被网络化合作系统的创新模式取代。为此,企业应搭建相关平台,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网络体系,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载体,推动产、学、研等方面的创新要素向企业快速集聚,并加强与各类合作伙伴的协作,实现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效组合,在掌控相关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与整个价值链环节及各类合作方进行协同创新,确保企业创新工作的高效开展。

2.5 注重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让位于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企业只有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才能确保占据发展的有利地位,取得发展的主动权。为此,企业应加强原始技术创新,以及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同时,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保护和发展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6 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成效评价 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成效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创新型企业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有效地改进其不足之处,保证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为此,科学评价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成效非常重要。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例如,杨志江和罗掌华依据技术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型,构造了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两阶段模型,并运用DEA方法对2000-2008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创新成果开发及其转化效率进行了评价[7]。

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也十分重视创新型企业建设成效的评价,明确提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创新组织与管理情况。对照相关指标进行创新型企业建设成效的评价,对确保企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支柱的企业,是技术的重要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应明确创新发展战略,制定有力措施,推动各项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由此,可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整体运营绩效的持续增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茁壮成长,对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福全,陈宝明,张华胜等.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6月.

[2]肖竞.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及特征[J].商场现代化,2010,(22):47.

[3]陈春明,金大伟.我国创新型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5):195-197.

[4]陈勇星,李国栋,潭浩俊.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条件[J].商场现代化,2007,01S:284-285.

[5]戴雯.信息化环境下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5-16.

第4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he traditional design difference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s to improve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vity level is an important way.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DesignInnovation train of though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不同之处

1、设计方式

传统的设计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2、设计部署

传统的设计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设计则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要考虑从用户需求(市场预测)到设计评价(可行性研究)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3、设计进程

传统的设计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现代设计则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层次、条理和逻辑性)。

4、设计性质

传统的设计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5、设计手段

传统的设计是电算器(过去为算尺)、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电子计箅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

二、现代设计在具体应用中的创新动力和源泉

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在于创造思维的发轫、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因为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范畴存在着差别,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一个重要机制。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包括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

1、想象力训练和培养

想象是凭借潜隐的理性和直觉感知对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测与联想,提出假说,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中的图像进行新组合形成富于创新的科学成果,是设计创造的重要核心。想象与猜断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应排除不合理的主观臆想成分。想象力是艺术的一种直觉能力。想象力的开拓有助于创造出新艺术形象,其特征类似于捕获事物本质的设计灵感过程。培养设计创作中的想象能力,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力,观察、捕捉事物本质和细部洞察力的培养和训练;各种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有助于想象力及构思创作能力培养的各类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与掌握。

2、创新心理动力因素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谓创造心理动力因素是指创作者自我意识的投入和参与。创造的动机,例如情感、求知欲及追求超越的意志品质,是构成创造活动的重要基础要素。艺术创造没有激情与真实的情感难以创造出好作品。创造动力的形成,还包括兴趣、理想、信念、恒心、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即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素质。

3、灵感与顿悟能力

设计创作是一种智力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富于想象的发现,常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可称之为设计灵感。设计灵感即为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顿悟的思想闪现与跳跃。培育设计灵感包括从生活深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成各知识层次的融汇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直觉思维的开发有益于新事物的探索与发现。

三、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达到理论的创新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应得到重视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

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的研究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四、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路

1、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2、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3、建筑设计融合于城市设计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4、人文精神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5、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并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一些新锐的建筑师已在探索用电脑手段扩展设计能力,特别是在空间和形体的方面。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五、结束语

第5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平面设计;创新思路

前言:伴随时展科技进步,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逐渐步入社会各领域。而平面设计这门涉猎广泛综合性学科,不但对技术水平有所要求,对于人文素养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专业实践与理论修养双丰收。两千零三年,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就已经在倡导:要让全体学生学习平面设计教育,要使青年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设计技术,并且使学生能够使用平面设计技术去探索,了解,深入高尚且充实的人生。不难看出,平面设计重要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将平面设计教育相关工作做好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互相叠加,融合现状给学校教育带来更大挑战,将平面设计教育工作做好,是现如今职业院校当务之急。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深远的影响,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眼前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一项重中之重的课题[1]。课堂是学校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渠道。平面设计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围绕考试、升学的指挥棒下,这样的教学注定存在种种弊端,所以在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有着深远影响。每个人在生活、职业、学习中总会与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期而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成为核心能力。而这其中具备创新能力又是解决问题能力所必备、所要求的。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自有其深远影响。

二、职业院校中平面设计教学存在问题

平面设计发展历史我国已经有超过三十年时间,并也取得不俗成绩,为我国相关行业发展输送大批有用之才。但其中仍然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首先,基础性训练比较多。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较为重视基本功训练,基础课太多。对造型类课程虽然是正常的,但是优秀设计人员,应当掌握熟练技巧与基本功。但有的时候基础训练容易过头,假使太过注重基本功简单机械化练习,容易导致学生缺少创新性,很难打破前人固定创作技巧及方法,对于平面设计创新是极为不利的。但有时,单纯色彩训练或者造型训练却不能很好满足实际需要。其次,训练比理论繁重[2]。职业院校课程安排容易造成训练超过理论严重后果。所以,诸多课程内容,训练课是具有绝对优势的,理论课程则比较少了。造成学生并不熟悉理论知识,在碰到问题时不能很好说明其原理,甚至有时连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假使学生重实际而轻理论,会对学生未来学习造成很大制约。再次,对电脑软件等现代技术比较热衷。虽然高科技产品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它却会直接导致一个问题,即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削弱。很显然,电脑软件应用对于平面设计意义是极为深远的,而且占据着主流地位,对电脑软件合理应用让它真正为己所用是很不错的,但是若成为其奴隶,过度依赖电脑软件那么会带来反效果,动手能力与软件应用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最后,缺少必要社会实践。当前教学中社会生活与平面设计融合度不够,社会实践欠缺,通常以书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学生步入社会适应性较低,未经过有效锻炼,想要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经过漫长时间。

三、平面设计开拓创新思路

信息时代到来,平面设计界同样受到波及,当前设计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人们生活观念也在逐步革新当中,传统法则渐渐被打破,人们对于设计需求也越来越大,原有教学观念对现代化平面设计越发变得不协调,因此对职业院校中平面设计开拓创新思路是势在必行的。平面设计为操作性较大综合学科,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一旦掌握基本要领便会容易许多。传统教学模式越发满足不了高速运转社会发展所需,平面设计原有模式中势必也需要加入一些创新思路[3]。基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创新内容:首先,对传统平面设计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要充分认知该课程教学价值。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品质设计是需要融入个性化思想与理念的,因此职业院校应当选取真正适合学生的教材,对传统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做适当创新,对国内外先进理念思想也要大胆启用,帮学生开拓思维与视野。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对国内外先进咨询及思维进行获取。我国相关教育领域讲求关注国际最新时势动态,教师可凭借做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及网络会议等将信息传输给学生,并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示并传授。教师还可为学生推荐专业书籍杂志,鼓励学生了解与收集平面设计潮流动态。再次,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其参加设计比赛或展览。目前国内多种设计赛事可谓是五花八门,教师能够把设计赛事相关内容同自己教学课程做适当融合,鼓励学生报名比赛,将自身设计才华充分展示出来,帮助其开拓思维。假使教师教学只是上课灌输式教学,课下布置作业,那么学生对知识学习便不会有很高积极性。多给予学生些关爱,鼓励学生加入教学设计或相关比赛当中,学生积极性自然会调动起来,并收获事半功倍良好效果。除此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实践对平面设计课程内容掌握意义重大,学生要以理论知识作为根本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在具体平面设计过程中讲求个性设计,将自身风格与理念融入其中,有灵魂的作用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结语:综上所述,伴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经济使得设计服务也转型国际市场发展,特别最近一段时间传统媒介遇到前所未有冲击与挑战,平面设计学科也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职业院校平面设计学科想要充分融合现实,走建设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相关教育学者来讲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晶.浅谈案例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4,13:148.

第6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设计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加以现代化的体现,以求得现代建筑设计思路的创新。

1 建筑与设计的特性及特点

(1)建筑设计大体上是一种模仿性的工作。建筑设计从思维的层面看,实质是设计的规则和组合技能的运用,大脑只做那些它内在已有的或可组合的东西。

(2)建筑设计是建筑构成要素达到某种均衡的过程和产物。构成建筑的诸要素涉及实现功能、技术、材料、经济、文化、艺术形式等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建筑的实用功能性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总体上制作所耗费的成本显然不可相互比拟,而资源的有限也决定着大部分的建筑仍然是以实用经济为第一原则。

2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建筑设计创新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归纳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对我国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做到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营造法式及气候的情况,吸取传统建筑的精华,也得对当地现在的情况彻底研究,才能温故知新创出有传统精神的现代化建筑。

现代化传统的建筑设计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当您置身其中,您会感觉到传统的精神,但找不到一处与传统建筑的实例有直接关系的地方。换句话说,将传统亭子放在玻璃幕墙的楼顶上或在入口处放一传统的拱门,或把传统装饰标志放在外墙楼角及砖上,或以混凝土仿做斗拱,这些做法只能算是仿古设计的例子,如果在设计中能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而且对项目设计有关的事物有彻底的了解,两者便不谋而合,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的精神,这样才是符合现代化传统的建筑设计。

3 创造建筑设计新思维

3.1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1)充分体现概念与相关形态的隐喻意义和准确性,尽可能地使观察者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较强的认知效应;

(2)概念的颠倒与混淆。如建筑相对内外之分的颠倒,空间维度的变异(通过连续、缩放、扭曲、偏转、断裂等方式的综合使用)等等。再如梁与柱或实墙按常规是相连的,利用玻璃幕墙(虚幻状)将这种相连打断而形成虚实变化;

(3)将原有建筑词汇加以变异、简化并改变其部分属性。如将原建筑词汇“窗”的形态简化、变异,并改变其材料,放弃其空虚属性应用于墙体作为装饰图样;

(4)将科技转化作为建筑的工具。工程技术、材料、太阳能技术、人工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均有极大影响。如光导照明技术可将太阳光随意地引入室内(或地下室),利用这种技术与装备,可使任何内部空间外部化。建筑的组合会十分自由,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5)将不同的建筑词汇加以重新组合。可依照其部分属性的相似性,不同“词汇”(在建筑中指有独立意义构件、单元体)有不同的组合,当它们具有共同的隐喻意义时,可以增强其原有的隐喻,构成一个崭新的建筑形式;

(6)建筑原型的提取与创造性使用。原型法――先发现及设定原型,然后以此为纽带向外与那些有相似或相关的其它建筑本体,达成本体之间的联结,从而由一种建筑原型生成种种不同的变异体。例如建筑师柯布西埃的“多米诺”建筑原型和现代建筑流动空间的原型――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展览馆的空间构成模式。

(7)建筑构成模式空间的变异,可形成新的形态构成。如利用院落建筑的平面变异成立体的院落,空中别墅的叠加组合等;

(8)建筑功能分离,各自有独立性。依不同建筑功能的不同组合产生新的建筑形式,例如将结构构架与建筑功能单元体分离(居住、商用等功能单元),依需要可自由组合,也可随时更换建筑单元体,以形成新的建筑设计思路。

3.2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1)现代中国建筑要更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新时代的建筑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新建筑的创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与其有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因此,现代中国建筑必须最大限度的追求建筑物的功能、形式、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组合。

(2)可以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如形状、色调、质感、线条、纹样等运用于现代建筑中,或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抽象为符号局部运用于建筑创作中。因人们熟悉而引起亲切感,易于为社会理解与接受,减少传统与现代多面的矛盾,并引起新老建筑对话,这种运用应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要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违背建筑创作的基本原则。

3.3多种建筑艺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文化的源流不应限定,要吸收外来建筑文化,取长补短,融汇贯通。对待外来建筑文化,应立足于本土建筑文化,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知己知彼方能融会贯通。吸收和学习国际先进的设计理论、理念、设计手法,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自己的建筑设计创作的新思路。

3.4重视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创新理念

近年来,我国处于建筑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将更多崭新的设计理念运用到绿色生态建筑创作中,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节能建筑有着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绿色生态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生态建筑有以下六点特征及要求: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

(2)在实践中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注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和协作。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再生自然资源。首先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多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确定“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再次是要注重生态建筑的地方性,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

(3)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创新生态建筑设计的崭新理念。如运用太阳能窗户、阳台板集热板系统,让太阳光能通过集热板转换成热能供建筑使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中可以使用的新型玻璃材料也越来越多(如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电敏感玻璃、调光玻璃、电磁波屏蔽玻璃等),建筑设计中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节能和采光要求。在建筑中种用太阳能光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既无污染又无噪音。雨水收集和水的循环再利用作为中水使用,利用土壤或地下水提供的地热资源,这些都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风、雨水、地热等可再生资源,从技术角度是非常成熟的,而且为了未来的建筑能满足可持续性发展,越早采用可再生能源越好。

第7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 大数据 软件设计 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11.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18

Innovative "Normalization" Software

Design Ideas Based on Big Data

YU Xingw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large data in the fast promotion of the rapid processing of data, development of data mining and related software products. Big Data has become the new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activity of big data softwar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mart device manufacturers, it is possible to adapt the data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innovative features of "Five in One"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 big data; software design; innovation

1 背景:时代呼唤大数据,基于大数据开展的创新研发日新月异

(1)大数据方兴未艾,智能制造成强国重要力量。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数字家庭、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不断产生。海量、多样化的大数据在实际生产、工程等各行业中不断在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也在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变化。有人把数据比喻为煤炭资源,那么如何利用和挖掘这些大规模数据的潜力就将成为决战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可见,大数据在考验着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也深刻影响着人们是否能够更深刻、全面地洞察未来。

(2)创新型软件研发日新月异。在软件研发领域,大数据在快速促进着数据快速处理、数据挖掘以及相关软件产品的发展。大数据已成为信息产业持续增长的新的驱动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业态在不断涌现,新一代智能型产品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所占份额在不断提高。

大数据也促使着各行各业的决策从“业务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在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零售商可以通过大数据实时掌握市场动态,以作出更加精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有亲和力的个性化服务;在公共事业领域,大数据可提高全民医疗保障及社会福利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稳定公共秩序。

与此同时,由于大数据的体量巨大、数据类型多元化、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 也造成了用常规软件工具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数据的抓取、管理和处理等工作能力受到制约。尽管已经有了诸如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等多种技术,“大数据”也需要更新的处理模式以及采用更新型的软件,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决策、洞察及优化等方面的能力。

可见,基于大数据的软件研发的创新活动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2 软件设计中创新的基本涵义及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的基本涵义

创新是企业独立开展相关研发活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专有技术,并创造出新产品的过程。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企业和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其经济竞争能力,以及在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国家影响力。它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和国家的持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2.2 软件行业开展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1)重视惯性技术已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近些年来由于忽视对惯性技术领域的原创性发现和发明的研究,使相关产业只能处于“跟踪状态”,而不能成为“领跑者”。要拓展惯性技术领域,就不能在受“需求牵引”,而应自主创新,采用“新技术拉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而这需要在人才的培养、就业、流动及发展等多方面作出变革。

(2)中国传统文化“不为天下先”的思维在“阻滞”自主创新。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为天下先”的小生产者的思维模式使国民缺乏主体能动性,尤其是内地居民,其拼搏意识、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较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西方国家。

(3)企业开展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强。由于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研发成本高、风险大、需时长、见效慢,现行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对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未来绩效认识不足,管理者往往追求利益短期化。再加上部分行业垄断行为,致使企业自主创新基础更加薄弱,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化。

(4)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制度不完善。目前企业创新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体制建设尚不健全,有利于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力的措施尚未完全普遍采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尤其是基础科技及公共领域方面的创新型资金投入尚需体制上的保证。

(5)自主创新的网络化建设尚不健全。创新活动需要国家政策、科学技术链、研发资金链、技术服务链、人才建设构成一个有机网络化整体。目前,我国科技服务机构还比较弱小;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尚停留在重引进、轻吸收、欠创新、少自主的阶段;地区性、行业间、跨单位、的创新型人才流动、资源共享,以及产学研之间的密切合作等方面上尚脱节,流通网络还有待完善。企业与社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与国家体制尚存不足。

3 软件设计的传统思路

3.1 传统软件设计的基本含义

一般来说,传统软件设计,是从软件需求描述开始,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功能设计,在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基础上划分功能模块、确定每个模块算法,然后进行代码编写,最后形成软件。在这一过程中,软件设计通常包含了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四个阶段。传统型软件设计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模块独立性。

3.2 面对大数据时代,传统型软件设计思路的几点商榷之处

(1)模块化减低了软件研发的复杂性、易于修改、使系统的并行开发更为便捷。但使系统的有机统一性受到影响。(2)数据的类型、形式、结构及其转换的相关规范和实现应进一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3)系统体系构造应考虑到针对大数据构造大规模系统的要求,在降低复杂性,提高构造运行速度,及设计能够适应规模增长的系统方面引起重视。(4)程序集成方面,应可借助各种系统构造工具,将软件设计从源代码开始,直至程序编译、程序链接等作综合考虑,以利于形成简捷高效稳定可靠安全的可执行程序。

4 基于大数据的软件设计新思路

4.1 软件设计的实质

比较各种软件设计的概念,可知软件设计就是用合适的技术方法,依据工程原理,来完成器件、设备、程序、体系、系统的物理实现的过程。其实质是:设计者通过软件来完成一定功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实现或扩展某些功能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只不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其他工程学科相比,发展时间尚都短,还处在“幼年”,仍需更新的方法、更好的算法分析以及理解力等显著进化。

4.2 软件设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变迁,大数据风起云涌。软件开发过程的演化也在随之改变。从早期的瀑布式开发模型、螺旋式迭代开发,到后来的敏捷开发方法,都体现出不同时代软件开发过程的特色,以及对软件研发项目的运作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智能型机器及设备已广泛应用到各行业,及家庭办公、家居生活中,具有新的特色,如:人性化、智能化、灵境化、熵平衡化。

人性化特色。人性化从技术和人的关系来看追求协调,使技术围绕人的需求来研发。人性化理念,具体体现在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时,又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追求美观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的完美统一。

智能化特色。现阶段设备如手机等,都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综合集成。设备不仅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即具有能够感知外部世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记忆和思维”能力,即能够根据感知到的外部信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计算,进而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判断、联想、决策;更高级的,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以及“行为决策能力”,比如“机器人”、精确制导导弹等。这些系统和产品,都体现了一定的“智能化”。

灵境化特色。大数据,使相关计算产品能,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 机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全部或部分由计算机生成具有一定程度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觉环境,给人提供一个观察并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多维人机接口,使人可在虚拟环境中接观察事物的内在变化,并进行交互活动。这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影视艺术及相关设备上。

熵平衡化特点。熵定律是科学定律之最,这是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大数据时代,人类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产品研发时,如何做到能源、物质、信息等循环时平衡转换也是重要课题。

4.3 基于大数据的“归一”软件设计模式简述

“归一”软件设计模式又可称为软件研发“生命体”模式,或称“五位一体”目标导向式软件研发模式,其框架如图1所示:

在这一框架中,存在着“一心“、“二极”、“五位”、“四环”。其中:“一心”即指软件设计注重“创新”这一主特色。“二极”指“问题”、“需求”。在这二者的沟通中,探讨出问题处理方案,给出软件设计的基本框架,和相关算法。“五位”指:在“二极”的基础上,由:A.工具资源;B.规则(含语法类、需求类、领域类又称供给类、参数设置类);C.控制手段类软件措施(如控制类结构语句、类、指针与标志、算法等);D.创新思想(含硬件方面、软件方面、问题方面)等四位构成有机整体,在开展研发活动中,要强调这“五者”的有机统一,做到五位一体,融会贯通。“四环”指软件研发过程中,应通过“结构-行为-目标-绩效”四环节完成软件设计,这一研发行为模式开始于“二极”、在“五位”所构成的外环境中实现目标任务的完成。这是一种以创新思想为主要特色的“目标导向”型行为驱动研发模式。

4.4 “归一”软件设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软件部分在产品、工程、系统中的重要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求软件设计应做到安全、可靠。(2)从数据转换上,更注重从数据采集、初级数据、代码、指令、机器码、控制信号、操作指令、输出信号到终端的全过程特点,应对各环节的数据形式、结构及转换作统一考虑。(3)这一模式,根源于人与自然的完整世界观,探讨以新思想去进行软件设计,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去进行软件体系的构造,以充分开发智能型机器的价值。(4)遵循五项设计原则:安全、生态、质量、效率、经济。

参考文献

[1] [加]Peter Smith著.深入理解软件构造系统原理与最佳实践.仲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8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项目式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主流教学模式。其突破了传统设计类教学中“学、教、做”分离的模式,以项目为教学载体,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立体式的教育模式。但是在高职“灯具设计”课程教学中,项目式教学往往无米下炊,对其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本文大胆创新,对灯饰设计课程中项目式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完善项目式教学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灯饰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项目式教学是指以项目为课程的核心,依托项目制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相关活动。就灯饰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而言,其项目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校企合作带来的项目;第二,专业比赛带来的项目。就项目式教学的任务、目标、进度和一系列教学活动而言,以灯饰设计理论为基础,将设计理论与设计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市场最前沿灯饰设计元素调查,运用多种设计手段进行设计筛选,敲定设计方案后进行成品加工,投入市场后收集市场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使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收获灯饰设计信心。

项目式教学的开展

项目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依照书本进行章节目顺序授课不同,其课程教学设置灵活,根据项目要求可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既可以进行专门理论讲授,也可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随时添加教学新内容。同时,项目式教学将校内外多种资源充分利用,尤其是将校企合作、互联网大数据、国内外灯饰设计最新潮流信息等应用得淋漓尽致。笔者对灯饰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进行了思路创新,可将项目式教学分为纵向式教学与横向式教学两种模式,并且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

第一,纵向式教学。纵向式教学是以授课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每个小组由校内外不同教师进行项目方面的理论讲解,以知识模块的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教学目标,以灯饰产品设计为主要教学任务。在学生自我调查、教师启发式实践教学和学生主动实践为教学主要内容,形成纵向式教学模式。在纵向式教学中难点和重点是模块化教学,这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掌握设计理论能力为基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和小组,在不同的小组设置上进行不同难度的项目知识讲解,以作为纵向式教学的切入点和根基。以笔者教学实践为例,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六个纵向教学小组来参加LED吊灯设计项目。这六个纵向教学小组分别是LED技术组、灯饰材料组、灯饰创意组、灯饰工艺组、灯饰美学组和设计总监组。这六个小组通力配合,在每个小组的专职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课程安排中,解决项目困难,最终很好地完成了项目。证明了纵向式项目教学的可行性。

第二,横向式教学。横向式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仍然以项目小组为教学对象,其是在纵向式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以灯饰设计项目的总体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在横向式教学上,以班级大课为主。横向式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专业技能,形成灯饰产品设计的合力。同样以笔者实践教学中LED吊灯设计项目为例,仍然将班级学生划分为LED技术组、灯饰材料组、灯饰创意组、灯饰工艺组、灯饰美学组和设计总监组。其中灯饰创意组进行前期调研,其调研内容包括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的设计研况、主流技术、用户使用情况、发展潮流趋势等信息。假如学生甲是灯饰创意组的成员,其主要负责当前LED灯饰的主流技术调查分析,并为其他小组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其和LED技术组交集很多,那么他就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创意组的成员同时又担负技术组的工作。这种情况在横向式教学模式中非常普遍,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任务和角色都是复合的,更要求其具有全面分析问题、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灯饰设计课程中项目式教学作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软硬件建设、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上有十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将头脑风暴法、反转课堂、微课堂、MOOC和项目实践充分结合,开创出一条适合灯饰设计课程特有的项目式教学思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把握市场的敏锐度引领灯饰设计专业教学,力争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艺术学院)

第9篇:创新设计思路范文

企业实现科学、安全、和谐发展,需要思想上的匹配和引导。解放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引领事业前进的最根本动力。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更新了,认识到位了,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当前,我们要破除影响企业跨越发展的思想障碍,就必须大力实施思想先导工程,努力在创业发展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执行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广大干部职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升华认识,积极寻求创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因工作职责和任务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每一名员工在职责和任务面前都要注意将这种压力及时准确全面地承接下来。首先要做到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的“责任田”的四至,防止缺位、失位,这里面包括党风廉政责任、安全责任、生产责任、治安责任、文明建设、团结和谐的责任等等。要按照平衡计分卡的要求,对各自责任量化分级;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责任在肩就要勇于承担。工作顺利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工作失利的时候,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始终对我们的企业对我们的工作充满信心;三是要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因失职、失察、不作为的行为要严肃追究。对领导干部定期进行履职情况综合评定;四是建立起履职激励机制。今年初,我们首先在党群线实行党支部工作动态积分排名制。这种方法将在试行取得经验后推广至全矿管理干部。各位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守土有责”,人人尽责,百舸争流,这是充满活力的体现。

二要强化规则意识。不拟规矩,难成方圆,要成就方圆,必须依据规矩。规则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大家一是心中要有标准,不能随遇而安。做到有标准可以依据;二是要有高标准要求,不能小成即安;三是要能持续地坚守标准,不能一日曝十日寒;四是要强化规则的刚性,不能随意调整。要严格规则的制定、修改、废止程序。今年,我们将在总结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把一些较好的做法通过制度、规则的形成加以固定。质量标准化建设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职工规范教育的延伸递进活动将进一步落到实处并有形象进度。班前会规范,“十有”规范,手指口述规范,准军事化管理已经全面施行并确保取得实效。用规则意识来保证企业正常健康的发展方向。五是要有创建标准规则的勇气。我们将在安全教育等1至2个方面创造出“垞城标准”。

三要强化创新争先意识。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面对垞城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去创新就会连安于现状而不可得。要建立起创新激励机制,用制度保护激励创新。我们将对王光普、大海等现有进行重新规划,加大支持力度。并着手建立一批富有各自特色的、学习室、创新沙龙。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发明创造以及对管理体制、生产技能的改进,用职工姓名命名一批创新项目、创新工具、创新思路;把创新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范围;积极推动创新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变,积极推动课题挂牌、招标的计划、考核。对创新人员要满腔热情的予以支持。人不分干部职工,地不分井上井下,线不分安全、生产、经营、政工,事不论大小,只要在创新上取得成绩,就是值得自豪的垞城之星。采取一切措施,尽一切可能,让创新者的名号响起来,创新者的腰包鼓起来,最终使创新者的队伍多起来,创新者的步伐快起来。

四要强化市场意识。引导职工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分配观念,克服等靠要、看摊守业、归咎于外、归咎于客观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增收靠创收的市场化意识,学习市场知识,顺应市场规则,促进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会生存的办法,找到发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