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

第1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名牌;企业名牌;名牌战略;战略管理

一、导言

目前,我国的名牌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基础的名牌战略,在发挥乘数效用、提高区域经济等方面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大城市名牌建设力度,构建科学的名牌战略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一轮战略目标。

品牌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品牌产品、企业、企业股东、供应商、最终顾客、中间商、竞争者、金融机构、大众媒体、政府、社会公众、相关企业和品牌生态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所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而品牌生态管理就是对整个品牌生态系统的管理。除了要构造企业内部品牌系统的战略外,还要通过精心地组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品牌群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城市名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实施城市名牌战略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上其他著名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名牌产业不完善

底特律以汽车而闻名,米兰以服装而著称,优秀的名牌城市无不有优势名牌产业支撑。而我国城市普遍没有形成特色名牌化产业,更未形成城市标志性名牌产业,与国际一流名牌城市有较大差距。

(二)政策环境不完善

西雅图市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制度,为风险资本投向高科技创业公司提供金融支持等,营造了极具竞争性的企业家氛围。提倡最新技术信息自由流动,支持创新冒险。相比而言,我国城市虽然出台了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但是立法的滞后、人文创新创业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座世界级的名牌城市除了交通体系外,还需要世界级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必须能够使公司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发展名牌产业的承载能力。我国城市能源和资源的匾乏、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的不足,以及在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与国际一流名牌城市有一定差距。

(四)名牌产品分布不均衡

名牌产品布局和发展不均衡。很多城市名牌产品主要集中于几个甚至一个行业中。这样造成城市的名牌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城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设计

城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模式”)是由企业、政府、市场、各级协会以及社会各界五方面构成,它是一个品牌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名牌和名牌之间共同组成了这个系统,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共同推进城市名牌战略管理。它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若干子系统的综合体现,其基本着眼点是城市的远期利益。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一)企业:提高自身实力,打造名牌产品

企业在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所有其他实体都要围绕如何使企业成功打造名牌来运行。企业创立和发展名牌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优质名牌产品。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它的名牌或主打产品。打造名牌产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内部运行机制,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保证产品的高质量。(2)树立国际质量标准的观念。企业要创名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切实贯彻国际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国际质量认证。

2、优质服务。优质服务是名牌的重要内涵,服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要把服务看作产品的组成部分,把服务质量看作产品质量的延伸。(1)树立“用户永远是对的”理念。不管在发生什么问题,错的只能是厂家,而不是用户。(2)建立完善的服务设施。重视对服务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强服务硬件建设。

3、科技创新。名牌必须以一流的技术作后盾,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1)在产品项目的选择上,注重高技术含量。技术在引进时就坚持高起点和技术超前性。(2)对引进的技术及时消化吸收并加以创新。(3)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成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二)政府:制订全面规划,综合协调,完善名牌创建的支撑和保障体系

政府在模式中要起到一种全新意义上的保护和干预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新型的政府职能模式――“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其特征是政府、产业经济、文化建设、社会生活能够很好地协调配合,通过政策引导或倾斜,使模式有效、持续地发挥作用,造就出更多的名牌企业,形成良性的反馈循环。

1、科学设计名牌战略。政府应该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区域功能、自身特点和在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名牌战略进行科学设计。这种设计反映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战略概念,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方面目标战略与其实施的步骤。

2、完善扶持名牌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名牌产品的形成,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因此,应有效地发挥政府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制订中长期名牌经济发展政策。(1)制订扶持政策。扶持企业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境外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活动;研究制订降低某些行业和企业税负的政策措施。(2)制订激励政策。提供研发资金和创新风险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费用的投资;制订名牌奖励制度,对成为国家级、省级名牌的企业,拿出资金予以奖励。

3、协调名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对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协调各行业、部门及其他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部门、资金、空间结构、文化及对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的积极调动。

(三)市场调整:按市场规律调整各生产要素

模式是以创造城市产业发展能力和资源的市场为导向的。不以创造城市产业发展能力和资源的市场为导向,就不可能实现城市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

因此,城市名牌经济的发展也应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加速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向本地聚集,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名牌经济的社会效应,全面营造名牌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和环境氛围。

(四)各级协会和专业咨询:为模式提供服务

各级协会和专业咨询机构在模式中处于顾问的地位,有协调整个系统的作用。

1、建立市场化名牌价值评估机制。成立市场化、专业性、非盈利性的民间名牌价值评估机构,逐步设立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量化考核过程和结果,对名牌竞争力及价值做出较切合实际的评判。

2、建立“名牌经济专家委员会”,协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让其担任咨询服务机构,同时提供各类培训,引导投资方向,进行企业诊断,指导经营管理。

3、探索开办名牌与经济等专题对话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和职业企业家、经理人,组织大、中、小等各类企业集中交流,解决现有企业拥有者的观念问题,提升企业经营群体的整体素质。

(五)社会各界:形成氛围,合力支撑模式的实施

名牌产品群体的形成,需要浓厚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对模式的实施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利用窗口行业,可以在来往城市与其他地区的飞机、火车上等播放推介名牌的专题介绍;在市内公交车和星级宾馆提供城市形象的宣传图片和文字简介;引导规范出租司机交流用语,扩大城市名牌在乘客范围内的宣传。

2、借助新闻媒体,拍摄城市民族工业发展的故事片和宣传城市名牌的形象片,选择重要媒体买断一定时段播放;通过多种媒体宣传名牌城市的理念、风格和形象,扩大城市的知名度。

3、举办专题活动,开办名牌展览会,邀请国内、国际名牌参会,扩大社会效应,强化城市名牌形象,提高城市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

四、实施城市名牌战略管理的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城市要整合招商、生产、质监、流通等主管部门职能,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名牌产业的发展,成立城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统领全市名牌经济的发展;下设各专门委员会,各区市成立相应的机构,综合协调、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成立名牌企业协会,建立健全模式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

(二)政策保障

出台今后十年的城市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在财政、技改、新产品等诸多方面向名牌企业倾斜。如对企业承担的属于关键、前沿性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引入风险投资机制,资金投入实行政府补贴、企业自筹、社会融资的方式;对重大技术改造贷款给予适当贴息。

(三)市场体系保障

大力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咨询、专利、贸易;大力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标准、检验、实验室;舆论保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和信息,推动名牌经济发展,为名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法律保障: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名牌企业市场竞争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成员构成特点及其利益平衡[J].商业研究,2000(10).

2、王东民.品牌生命的复杂性和复杂的品牌生理生态学[J].商业研究,2004(6).

3、邓旭东,杜晓娟.培育品牌生态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5(1).

4、张,张锐.品牌生态管理:21世纪品牌管理的新趋势[J].财贸研究,2003(2).

第2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关键词】CBD总部经济 比较 路径选择

引言

21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城市间的竞争趋势明显加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引起世界瞩目,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新引擎。与此同时,作为快速城市化、工业现代化产物的CBD,成为城市决策者们借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路径选择。CBD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象征。而近年来,纵观世界上成功的CBD,如纽约曼哈顿、东京的新宿、巴黎的拉德方斯,往往都是大公司总部集聚地。由此,以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为主体、以CBD作为区位空间支撑的总部经济,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

一、南京河西CBD与北京朝阳CBD、上海陆家嘴CBD发展总部经济对比

CBD总部经济,为大城市实现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模式,可以说各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总部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南京河西CBD发展总部经济SWOT分析

南京河西CBD位于河西新城区中心位置,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央商务区,其发展对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具有重要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与国内北京、上海著名CBD对比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功能定位,利用SWOT分析法,对南京河西CBD进行全方位测评,最后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优势评估

1.河西CBD所在的建邺区境内水系纵横交错,交通便捷,将是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2.河西新城位于南京主城的西部,范围包括秦淮新河以北、外秦淮河和凤台南路以西,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良好。

3.河西CBD周围聚集了大量高水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如南京审计学院、省交通规划研究院等,为河西新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劣势评估

1.河西CBD所在的建邺区,经济实力较弱,地区竞争力不强。

2.河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呈现两极分化,且缺少足够的消费人流,商业吸引力和商业开发不足。

3.河西CBD商业设施分布较为分散,各产业地块之间互动不足,缺乏整体性构造和协同发展。

(三)机遇评估

1.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跨国公司突破时空界限,为不断寻求最佳区位条件而集聚于综合水平较好的CBD,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为CBD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2.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群快速推进以及南京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为南京CBD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3.青奥会的历史机遇,为河西CBD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并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4.南京老城区的城市功能过度密集,交通条件恶化。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快南京现代化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分散老城区功能,将城市重心西移,这一决策有利于河西CBD发展。

(四)威胁评估

1.河西CBD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威胁,是来自于上海浦东的陆家嘴CBD和南京老城区的新街口CBD的功能屏蔽。

2.河西CBD在建设过程中,受到旧体制、旧机制的制约以及筹资难度大等难题。使得河西新城的建设步伐缓慢,效率低下。

三、南京河西CBD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发展河西CBD经济,提高整体经济水平

CBD的建设必须要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否则会缺乏发展契机和动力,浪费大量人财物资源。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

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CBD能够吸引人才、汇聚公司总部投资的前提条件。因此,需优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医疗、商业、文化休闲等基础设施。

(三)明确南京河西CBD总部经济的功能、产业定位

河西中央商务区应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与南京新街口、上海陆家嘴CBD错位发展、差异定位的格局。重点发展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业态,广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入驻本土。

(四)努力发展河西智慧CBD,引导和鼓励楼宇的智能化建设,在CBD各标志性建筑开发建设中,设计并辅助内部的信息化系统,满足入驻的总部企业对数字楼宇、数字商务平台的需求,从而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优越的信息化环境

(五)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科学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公司总部入驻,并为在此就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配套的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

四、结论

近年来,CBD总部经济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共同选择。因此,发展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是河西CBD从规划建设之初就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为实现南京河西CBD总部经济新发展,需进一步优化河西新城的商务环境、行政环境、生态环境等,形成环境竞争优势,吸引国内外总部企业、跨国公司入驻河西CBD,从而有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态转变,实现南京市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宇红.国内外CBD总部经济发展比较[J].商业经济.2006.(15).

[2]王三银,王锐兰.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及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3]唐德才,徐斌,程俊杰.关于南京河西CBD规划建设的一些思考[J].南方建筑.2006.(11).

[4]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第3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

1. 中部地区空间结构“离心”与“向心”并存发展

一方面,六省的共性和落后使得它们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沿海发达地区,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轻视区内省际间的经济联系,在中部崛起战略方面就出现了“离心”趋向;另一方面,六省的共性和优势,使得它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化组合和发挥优势的愿望,并已经和正在形成战略合力,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从而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方面出现了“向心”趋向。中部地区经济呈现区内与区外两个协调发展的互动。

2. 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带动城市化加速

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作已经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圈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从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来看,中部四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吸纳产业和人口的强聚集体,太原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正在发育和完善,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进一步集聚经济、人口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3.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升级

中部地区正在加强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2003年为16.89∶46.75∶36.36,2004年为17.82∶47.67∶34.51,2005年为16.67:46.77:36.56,2006年为15.3:48.5:36.2。虽然产业比例有波动现象,但总体上,第一产业呈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区域内产业正在走向开放,正在区域市场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以获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率和增长潜力。

4.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正在全面启动

中部地区正在按照国家的战略要求和六省的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建立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从中着手解决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问题;正积极推进建立全国能源原材料基地,发挥中部地区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正积极推进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调动改造和发挥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积极性,着力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增强其崛起的后劲;正积极推进建立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中部地区实现崛起的载体,构造中部地区与区外及国外联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的动脉网络,实现全国乃至世界生产要素、信息流、资金流汇集中部地区,助推中部崛起。

5. 中部地区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稳步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正逐渐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区域崛起吸引人才“回流”。例如,湖南全省2007年“回流型”企业达到3.3万多个,吸纳了近120万农村劳动力,“劳务湘军”回乡创业已成气候。(2)试验探索造就新的经济发展引擎。2007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崛起打造新的引擎。(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见实效。中部地区六省着力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战略观念淡薄

由于传统发展观念影响,加之地处内陆相对封闭和良好的农耕资源条件,中部地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害怕风险等陈旧观念比较浓厚,战略整体意识淡薄,致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合作机制发育滞后,战略合力形成缓慢,区域协调发展效益不甚理想。

2.发展环境严峻

中部地区现在处于东西南北四面快速发展的夹击之中,虽然国家把中部崛起已经提到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总体战略高度上,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这些政策尚未完全到位,政策效应也没有充分显现。中部六省市场经济发展不如东部,要素分配弱于西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改变 “中部塌陷”状况。

3.“三农”问题突出

中部六省除山西外均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支撑经济发展的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着“粮食大县,经济小县”的特征。2006年中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0%,农业人口比重占62%。过多的农业人口和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导致中部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导致中部地方县(市)财政脆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投资能力缺乏,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中部地区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迟缓。

4.城市化滞后

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既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综合实力、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龙头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对接能力不协调,阻碍都市圈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都市圈内部产业同化严重,城市间缺乏合理分工与合作关系,整体协作较差,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5.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仍显缓慢。2006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8.5:36.2,而2006年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7:48.9:39.3,同期比较,中部地区一产在四大区域中所占比重最高,比全国高近4个百分点,二产业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三产业更是比全国低3.3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使其二元结构矛盾比东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更加突出,农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比例中部都是全国最大的,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土地的收入大约在60% ~80%之间,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很大。所有这些均直接导致了中部区域资源集聚能力较弱、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区域间产业关联度较低,从而弱化了中部产业的竞争力。

6.工业企业效益不佳

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数量少,效益低,人均产值小。2006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大中型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5.6%、13.5%、12.2%、8.7%。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比较,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少,大中型工业企业效益低,以占全国15.6%的大中型企业却只创造了13.5%的总产值。2006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分别占全国的59.4%、18.1%、14.0%、8.6%,这意味着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大中型企业人均产值小,特别是缺少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对行业发展起骨干带动作用的大型工业企业或企业群。这不仅制约了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且在当前国内外企业激烈竞争形势下,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对策

第一,强化中部战略意识,确立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中部六省尚未形成完整的经济区域根本原因在于六省局限于各自的局部利益,没有深刻理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意义,区域战略意识淡薄。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首先要把各省发展的思路统一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上来,从转变观念、重新规划、创新制度和机制上解决问题,确立区域协调理念,为形成战略合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部六省人民是“中部崛起”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保障。在中部地区崛起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着力调整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变重粮为主的发展局面,根据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供给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特别是科技含量,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改变重工业比较重,轻工业比较轻的格局。突出和培育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优先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作用,转变先发展工业和实现工业人后再发展服务业的传统理念及思路。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群带。大力调整所有制经济结构,改变国有经济偏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优先发展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也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从区情省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自力更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中部地区六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是在于尽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要根据构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要求,着力建立科技创新的平台,集中精力研究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二是要把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三是要加快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型领军人物;四是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的研发经费。

第五,深化体制改革,创新中部崛起战略机制。中部地区崛起必须以深化体制改革为突破点,创新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体制和机制:其一,改革政府经济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其二,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其三,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重点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为传统工业企业的改制改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四,关注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平稳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其五,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其六,加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力度,促进中部与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对接,实现两个双赢。

第六,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区域发展战略管理水平。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首先,要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通过必要的投资和政策倾斜,加强扶植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其次,要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着力解决一些中部地区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实行区域政策与功能性政策有效结合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和动力。诸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问题,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和自然环境改善等问题,都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特殊政策,以提高不同地区的发展后劲,弥补按区域确定一般政策的不足。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2]陆大道.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5-149.

[3]王梦奎.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社,2000:63-68.

第4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产业国际竞争力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一、引言

正如波特教授所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而应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因此培养和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建设导向机制、培育重点产业、构建产业集群等方面来展开的。例如,彭劲松(2005)提出加强区域产业导向机制和城镇规划的有机对接,与邻近城区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穆菁(2006)提出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张永庆和张冰(2005)认为需要加强政策的指导与法律法规的支持,规划协调好城市产业总体结构与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型产业;段进和张勇强(2002)提出按照架、轴、棱、片4个空间层进行规划;还有作者提出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课题组,2003);等等。在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背景出发,分析在此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将“政府”和“企业”因素同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而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来展开案例分析。

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

迄今为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有关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是:“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交换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比较优势概念及其原理的表述却反而只有“国家”?这种不合逻辑的背后隐含的是比较优势原理的假设基础:(1)国际分工是产业间的水平分工;(2)产业的边界在国家边界内,一种产品的完整生产环节在一国内部,因此只须关心产品的交换;(3)企业的边界也在国家边界内,即企业国际活动主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而很少进行国际投资活动(刘林青、谭力文,2006)。应该说这些假设基础正是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时的现实状况,也在逻辑上形成从国家到产业再到企业的包含关系,“企业”也就在比较优势理论中被“国家”所替代。

进入21世纪后,这些假设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国际分工正从过去产业间完整的产品生产分工向产品内部部件生产、产品增值过程分工、产品生产环节分工和产品要素分工等复合分工方式发展。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是价值链,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结果(金芳,2003)。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大幅增加,结果是产业范围超越了国家边界。国家和企业都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行动者。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竞争的特征也越来越越明显,如国家与国家在吸引外资、获取战略性资源、协助本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导致产业活动在全球地理和功能性上分工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也越发凸显国家的作用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家和企业这两个行动者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如本国企业、本国企业在外国投资公司、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公司等。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Kougt认为企业在实施全球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时应该同时考察国家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这两种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战略中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一是价值增值链将在哪里突破国家边界?二是企业应该将它们的资源集中在那些功能活动上?换言之,在国际竞争中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可区分为来自国家的和来自企业的(Bruce Kogut,1985)。为此,本研究认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至少应分为产业国家竞争力和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两个维度。

产业国家竞争力是指在全球价值链中,国家作为行动者参与竞争时表现出来的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国家应像企业一样,介入到国际市场上的残酷竞争中,这似乎已经得到普遍地认同(张金昌,2001)。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Kogut指出价值链中不同活动的要素特性不同,如研究开发是人力资本密集的,基础制造则对劳动密集要求要高一些,等等;企业应该根据这种差异将不同的活动布局到具有该要素比较优势的国家去。这样的结果是,价值链的范围突破国家边界,不同的国家依据其要素禀赋汇集不同的价值增值活动而建立起弱连接。

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全球价值链中,一国的民族企业参与竞争时表现出来的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且集中体现为该国领导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一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多种租金来源而获得,最终会反映在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两个方面;市场力量反映的是一国企业在与国际竞争对手竞争时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而领导力量反映的是一国企业在与供应商或购买者协调时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全球价值链中的行动者创造和获取各种租金赢得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各种回报,如经济租金、控制权、在位权和社会就业等等。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表现为3种形式:在国内市场上同外国进口的产品进行间接竞争,与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直接竞争;通过出口产品同外国的企业进行间接竞争;到海外直接投资,进行生产销售,在国外市场上与外国企业进行直接竞争(张其仔,2003)。

产业企业竞争力与产业国家竞争力有很强的交互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个和几个环节上,或包括所有的环节而实现垂直整合;也可以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将活动布局在不同的地点以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同过去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不同,本研文将研究的焦点直接对准企业本身,考察不同类型企业的贡献和力量强弱。根据企业与所在国关系可以分为4类,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公司(I)、本国企业(II)、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公司(III)和外国企业。产业国家竞争力的焦点是国家边界以内的企业,即I和II两部分;而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的焦点是lI和

III两部分。

三、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一)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二维性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实际上表明“企业”和“政府”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只不过,在过去是由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同时研究着,且相互很少往来(Griffiths,1998)。

1、战略管理与价值链整合的程度。战略管理理论认为经济协调以及决策制定由价值链整合(以管理层级为特点)完成或者由市场完成(低价值链整合)。其实,早在科斯分析企业的性质时就表明企业内部是管理层级协调,否则就是市场协调;中间组织(比如网络)的出现,将管理层级的概念拓展到了企业之间。钱德勒追溯工业企业产生、发展和成长时就强调价值链整合的重要性。他认为产业成功需要对3个领域进行投资:一是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生产设施;二是产品专有市场、分销系统以及采购系统;三是发展管理者和管理层级来控制前两种投资。价值链整合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其特点是企业(能够)运用管理层级有机地协调多个价值增值活动,能够将生产系统与组织能力有机结合。Griffiths(1998)等也认为价值链整合作为一种能力,是企业绩效和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变量;企业竞争力更多地来自其能够产生和利用机会的企业内部组合。价值链整合以管理层级协调为特色,与之相对的是市场协调。市场协调则表现为价值链环节的片段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价值链整合不是价值环节“量”的完整,而是价值链各环节之间高效率的无缝衔接;它既能表示单个企业可以使外部和内部价值活动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能够对这些服务进行控制,并能不断地对其有效性与效率进行评估。显然,配套企业之间的价值链整合(产业链的整合)是单个企业价值链整合的土壤。

2、政治经济与政府影响程度。如前所述,政治经济学则围绕“政府”展开。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协调以及决策制定是通过政府参与完成或者由市场完成(低政府参与)。普遍地情况是,政府通过制定协调经济活动的机制来参与产业活动。在不确定环境下,政府的主要角色是通过塑造良好的氛围以帮助产业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Dobbin and Dowd,1997)。这是一种能够提高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应对产业变化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能力。Lazonick(1984)在分析台湾、韩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政府对管理市场的举措是东亚与西方社会的不同要素之一,但是这种政策并不能保证持续地成功。当政府能够在主动考虑产业的发展形势基础上,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提供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行为则表明政府对该产业的参与度高。甚至,政府会涉足产业重要团体(尤其是经济团体)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参与产业决策制定。

(二)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以价值链整合程度和政府影响程度这两个因素为变量,建立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矩阵。根据企业主导程度的强弱和政府影响程度的强弱组合,构建了5种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政策驱动模式、龙头带动模式、特色集群模式、创新驱动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其中,培育和扶植产业发展是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1、政策驱动模式。政府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区域的基础优势,识别产业发展的机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区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驱动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的政策拉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优势在于,对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对较低,模式选择面临的进入壁垒较低,在政府相关制度供给高效率的前提下起步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一旦出现政府的决策失误,则可能造成大的损失,形成长远的危机。

2、龙头带动模式。城市的一些地区内往往坐落着一些大型的企业,围绕这些企业的产业链的延伸、服务而形成了大量的产业机会。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大型企业的周边地带。这类城区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发达的市场优势和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如果这类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明确定位、与所依托的企业协调发展,则可能会导致后劲不足。

3、创新驱动模式。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趋突出。城市的一些城区内聚集着高等院校、研发机构,而这些机构的投资及其科技成果扩散能够在周边地区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群。政府通过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要素的区域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突破了城区资源、资本、区位的制约,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驱动区域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4、特色集群模式。城市的一些城区在历史的产业布局、历史文化、区位特色等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可以借助城区的特色优势,通过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实现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以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缺点是,如果本地区的特色优势被替代,则会导致产业经济的快速萧条。

5、模仿创新模式。在产业竞争力弱的情况下,跟踪产业先进水平,通过模仿创新维持生存与发展,乃至形成“后发优势”。模仿创新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模仿创新提升产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投入低、风险小。但是也存在缺点,企业因为过于依赖模仿而丧失了自主创新能力,在面临重大技术变革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四、武汉市青山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案例研究

根据其前面总结出的城市经济发展的5种典型模式,本文对武汉市青山区的发展模式进行初步的总结,基本内容如下。

(一)青山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1、钢铁、石化、造船产业的大型企业云集。钢铁、石化、环保、船舶等主导产业在青山地区产业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而且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有利于集中力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使相关产品和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

2、环保技术研发机构成果多、实力强。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示范园区位于青山区东北部,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05家,基本形成了以三大科研院所为技术主导,以大中型企业为市场依托,以环保骨干企业为支撑,以城市垃圾处理、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环保产品开发、环保工程建设

等领域为特色的环保产业体系。以青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为主体,包括武汉华创源科技企业孵化器、光大科技楼、青山环保火炬大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个专业服务机构,构成了青山环保产业孵化基地。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撑和孵化基地的资源和环境支撑,为环保产业在青山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拥有独特的交通、产业等区位优势。“十一五”期间,随着天兴洲长江公铁两用大桥、阳逻长江大桥、罗家港大桥、京广高速客运专线武汉站四大交通工程的建设,青山地区将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密集,辐射功能更强,区位格局将发生历史性变化。“桥、站、路”建设为科技引导青山现代服务业兴起,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带来难得的机遇。这将有利于青山地区进一步改善区位环境,为科技与制造业的开放发展、新型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二)青山区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内容

依托青山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应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实证研究青山区城区产业发展的3种主要模式。

1、以龙头辐射模式理念延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城区工业要具有竞争力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青山作为制造业基地,发挥其比较优势――大企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立足现有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近些年来,依托武钢、武石化的“三废资源”,青山区先后诞生了春笋集团、武钢粉末;台金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固废物再利用的环保企业,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依托大企业优势,根据“培育大市场、促进大流通、搞好大服务”发展思路,发展研发、物流、仓储、运输、会展等生产业,与武钢、石化等大企业形成良性互动,既服务了大企业,也促进青山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首先应不断巩固钢铁、石化产业的支柱地位,并充分利用钢铁、石化企业的集聚和拉动效应,引进更多的相关产业,推进武钢、武汉石化等重点配套项目建设,力争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包括支持武钢把青山本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汽车板材生产基地;支持武石化800万吨炼油改造、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打造化工产业基地;支持四六一、四七一厂、青山船厂等企业研发核心技术把握船舶工业快速成长的大好时机,发展船舶及成套设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业,打造船舶生产出口基地。其次,应鼓励和引导武钢、武石化和青山船厂等龙头企业积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区域产业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再则,应以武钢、武石化和青山船厂为依托,建立生态产业园,在大工业发展上走出一条新路。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最后,应大力发展产业的循环经济,构建相互扣合的产业链和开放式的大循环圈,打造共赢共荣的价值链和与环境友好的生态链。延长产业上下游链条,建立和上下游企业的生产链网,开发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新流程,实现生产资源的链式循环,形成不同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过程中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

2、以创新驱动模式理念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国环保产业核心基地的基础优势,以创新驱动模式理念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包括以政策创新做大循环产业项目,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产业创新构筑循环经济企业集群。

武钢、武汉石化等企业均为资源依赖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原则。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企业作为构筑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环境友好、技术跨越相结合的原则,先节约、后开源,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理念改善生产流程,实现最优化生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尽可能小的环境污染。要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其次要通过创新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要攻克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瓶颈,延长和拓展产品链,将污染物尽可能的在生产企业内转变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后要完善循环经济产品链,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从各个环节变废为宝,形成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和产品网,用效益较大的产品收益来弥补收益小甚至没有净收益项目,整体上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从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看,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用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利用废弃物加工成产品的费用。

第5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企业不但要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同时也要与世界各国的企业争夺市场份额。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其地位在不断提高,企业如何把握财务管理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财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竞争力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才能在行业内脱颖而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财务管理、文化建设、品牌建设、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等,本文主要是阐述财务管理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并就如何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财务管理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利用自身的能力与资源,再加上从外部攻取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并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来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企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谁能够更有效率的为顾客提品或者服务,谁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与发展的机会。它主要包括了企业是否在技术、制度、管理上存在创新能力,企业文化是否为被社会所认可,能否获得高额利润等等。企业获得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现阶段企业转型与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如果忽视了竞争力作用,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财务方面就是财务管理能否把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现代的财务管理不只是进行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等活动,更是以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内部有关资金问题的各种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让企业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这方面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是一致的。

从战略管理方面来看,竞争战略观已被企业界所认同,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未来企业战略管理趋势,同时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是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体现。而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践也是以提升竞争力与创造力,保持竞争优势来展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财务管理与提升竞争力的策略也会有所转变。比如处于创业阶段,企业的发展方向还不够明确,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生存下来才是企业经营者所要最先考虑的问题。进入成长阶段后,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业务类型、市场份额、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都有所增长,发展则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这一时期的财务目标主要是如何吸引资金,利用好资金为企业的扩张打下基础,同时从塑造企业文化、完善管理制度、打造品牌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占有更多的资源与市场份额。步入成熟阶段之后,企业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进入最佳状态,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也是最大的,可供支配的资金增加,并且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所考虑的一方面是怎么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财务战略则坚持稳健的发展模式,企业要把手中所掌握的资源发挥到最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入衰退期之后,企业的增长缺乏必要的动力,资金紧张,竞争力下降,财务战略选择收缩型战略,以增加资金流入为主,尽量避免资金流出,节约成本,精简机构,以实现企业的再生。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日常运行的每一个环境都无法离开资金的使用。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又影响着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强弱,企业想要从根本上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企业竞争力稳步提高的重要基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现代财务管理,不仅要求财务管理工作者掌握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管理、税务、法律等相关知识,企业管理者要鼓励财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树立学习型团队的理念;二是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诚实信用、遵纪守法是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最基础的道德品质,财务管理人员只有拥有这样的品质,才能胜任财务管理工作;三是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与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同等重要,财务管理部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基础,财务工作者只有实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了解什么样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者最需要的。

2.加强成本核算,关注原料选购

企业相当一部分资金都是用在原料选购上面,这就企业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使采购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压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是提高企业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重要最重要的手段。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采购部门要经过认真的问价、比较、筛选以及压价之后,从行业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货源。如果采购量比较大,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采用竞价招标的模式进行,通过卖方市场的竞争,来实现较低的供应价格,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3.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是保持企业内部活力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全面核算的基础上,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激励机制。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奖惩制度,让企业的每一项奖惩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建立监控体制,将业绩考核的结果反馈给人力资源部门,保证制度的实行。

4.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模式、信息披露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给企业经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想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必须要包括:风险识别系统、风险评价系统、风险预防系统、风险管理控制系统以及风险处理系统等等,尤其是要加强企业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才能够防范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5.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信息已经成为把握市场脉搏的重要媒介,可以说谁能够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准确、全面的信息,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尽先机,所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革命,让信息的传播、更新速度加快。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首先,要在企业内部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其次,推进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网络化进程,设备更新的速度要加快,建立内部局域网方便信息交流、传输,同时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最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一体化发展,让财务管理工作真正的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与企业管理的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谁能够持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它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两者是互相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企业可以从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降低成本费用、完善激励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来加强财务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云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城市经济.2011(01).

[2]邝健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5).

[3]李昂.谈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电力.2010(03).

第6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为贯彻落实建设部、科技部提出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和建设部、财政部部署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要求,广东省启动了十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十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在此背景下,以广东粤铁瀚阳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受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专项资金资助的“广东省粤铁瀚阳绿色建设及生命线工程信息化管理与安全评定院士工作站”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引进美国工程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Frieder Seible(弗雷德 .塞泊)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

团队核心

“广东省粤铁瀚阳绿色建设及生命线工程信息化管理与安全评定院士工作站”院士及其团队共6人,其中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4人。同时成立了由8名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负责对接及参与院士工作站工作,其中3人具有高级职称。

Frieder Seible(弗雷德 .塞泊)1999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并被评为结构工程杰出教授。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工学院院长,鲍威尔结构研究中心主任。他创建了当今世界最大的结构实验与研究中心—Charles Lee Powell Structural Research Laboratory(鲍威尔结构研究中心),在结构抗震、抗爆及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ENR(工程新闻纪录)评为“过去125年来土木建筑行业最有影响力的125人之一”。

Frieder Seible教授所主持和参与的课题及项目10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400余篇,技术报告200余篇,国际会议和特邀讲座、报告500余场次,获得专利2项,自主研发软件6项。因他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美国总统青年成就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美国公路与运输协会标准 (AASHTO)特殊贡献奖、K.B. Woods杰出论文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Raymond C.Reese研究奖、美国混凝土协会(ACI)杰出工程项目奖等40多项美国及全球多个国家的荣誉奖项。

Frieder Seible教授自1993年开始到中国进行合作交流,在过去近20年内,他在中国的桥梁抗震抗爆的设计及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中美高铁合作及高校学术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土木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刘人怀教授作为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管理科学专家;暨南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原副主任。现任暨南大学教授、董事,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美籍华人孙峻岭1963年出生于中国,美国加州大学工学博士,美国注册工程师。获2004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学报(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ASCE)年度桥最佳论文奖-Arthur M . Wellington Prize(继林同炎先生后又一华人获此殊荣)。回国创业获得“新侨创业杰出贡献奖”。

孙峻岭博士设计的特大桥梁分布世界各地,主持或参加的重大国际工程,曾三次获得被誉为工程界的奥斯卡金奖—ENR(Engineering News-Record)年度工程大奖,两次获得中国詹天佑奖。

科研创新

广东粤铁瀚阳科技有限公司是广州瀚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粤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瀚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并于2011年注册成立的一家从事专业高端信息展示技术、基础设施绿色化低碳建设及安全评估检测信息化技术的合资公司。

广东粤铁瀚阳科技有限公司所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引进了Frieder Seible教授和刘人怀教授两位院士,以及樊可清教授等专家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与美国加州大学结构实验与研究中心、美国加州大学信息化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联盟。此外,与Moffatt&Nichol、DEA等世界著名企业形成了企业级技术合作战略联盟。

粤铁瀚阳院士工作站主要针对近年来所面临的大型工程建设、管理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发挥院士的高端科技能量和社会号召力,充分利用美国加州大学结构研究中心和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基础和优势,在绿色建设及生命线工程信息化管理与安全评定方面开展与项目相结合的研究活动。同时,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契机促进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并且,通过举办国际技术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工作站的技术水平;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核心技术科技团队,为博士后企业工作站做准备。

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技术项目交流和对接,充分发挥地方与院士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优势,特别是中美两国院士在基础设施建设及生命线工程方面的技术领导作用;破解了企业研发难题,协同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并通过培养企业高科技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第7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关键词】营口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中小企业是许多沿海城市经济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近10年的快速增长,沿海的私营经济出现了分化,少数企业历经大浪淘沙后逐步成长为傲视一方的行业巨擘,但多数中小企业未能浴火重生,而是“夭折”或“猝死”。虽然这些中小企业的开创者们大多具备特有的商业嗅觉、吃苦耐劳的精神,曾缔造了一幕幕的创业神话,但终因不懂得为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而难逃失败的厄运。

1 我市中小企业管理现状

1.1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失,人才流失严重

我市现存的许多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具有远见卓识,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弄潮儿”,然而多数企业却仍因循着落后的管理轨迹:高层管理人员均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而那些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管理人才则根本没有机会发挥管理特长。还有许多企业分公司的经理级人员只使用本地人,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上过大学的凤毛麟角,有的工作近10年还写不出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难以像大企业一样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且多为家族企业,外来人才的发展空间有限,因而导致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结果必然是“合则留,不合则走”,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1.2 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管理决策主观武断

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导致我市众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不明,在软硬件设备投入与更新、产品技术研发、员工进修与培训、营销手段创新等多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进而影响了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也威胁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此外,我市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高瞻远瞩的理性,根本说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才需要的,中小企业有生产经营计划就足够了。一个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皮鞋公司董事长受访时曾十分兴奋地描述了眼下业务的红火,但当被问及其企业的长远规划时,回答竟是“生意好就加两条生产线,生意不行就考虑转行。”

1.3 企业营销机制不健全,忽视营销网络功能

在当前的“买方市场”时代,由于商品供过于求,出现了生意难做的困局,因而企业营销机制是否建立健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市许多中小企业多采取分公司承包制,总部只有十几人的管理团队,且多以财务人员为主,其余人员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定位。公司的日常业务管理主要是发货与收款,广告投放基本上包括在给予分公司的扣点中,总部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活动,各地销售业务的完成质量往往取决于分公司经理的个人能力,所以地域业绩差距相当大。一些企业在营销管理中还呈现出“高层缺位”的现象,即高层管理者只重视营销部门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许多自身即具有营销职能的部门,这种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的营销管理只能使企业整体的营销功能大打折扣,导致企业对买方市场束手无策。

1.4 缺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意识淡薄

据调查,在我市中小企业中,有60%的企业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造成企业生存立场不明以及企业文化病态或缺失,从而导致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缺乏方向感与内在动力。某些企业大搞“面子工程”,投入重金设置了“企业文化”机构,结果却是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奉行“一言堂”式的家长管理模式,不注重发扬个性与民主;有的片面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降本增效,于是对其员工管理倾向于重义务轻权利,压制员工的诉求,导致人才流失;还有更甚者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从事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价格欺诈等有失诚信的生产经营活动,致使市场混乱。

1.5 缺乏品牌规划,短视品牌打造

我市许多中小企业在品牌经营上仍存在许多误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宣传策略不合时宜、联营或合资不当、缺乏特色创新、错误地认为品牌管理就是广告管理等等。这些企业往往从战略上即短视品牌的打造,将品牌规划片面地理解为只有大企业才该重视的问题,也只有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这类费钱的项目去。错误的观念催生错误的经营行为,没有正确的品牌观念作支撑,这些企业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去操作和开拓市场,主观淡化产品的品牌力量,这种想法和做法无视现代企业发展规律,是彻头彻尾小农意识的体现,于企业毫无益处可言。

2 大力推进我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2.1 树立人才观念,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2.1.1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对我市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要摒弃旧观念,树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能,毫不动摇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开发、优化配置。要充分认识到我市企业目前存在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职能交叉或受限、人员配伍不合理、招聘用人机制不科学等问题,适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制定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1.2 创新人才招聘机制

把好企业入口关,通过诸如竞赛式招聘、全景式招聘体验、定时商业挑战式招聘等现代化招聘手段实现以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配置。企业还应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进行监控,并进行人员调配及常态化管理。

2.1.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员工的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发掘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规范其行为意识以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4 创新人才激励模式

要依据员工的个性、能力、偏好和追求,多方位设计激励模式,让不同追求和爱好的人各有所得,得到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尤其要关注核心员工的诉求,适时助其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企业要主动地、经常性地与员工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彼此的了解,达成共识。

2.1.5 创新人员考评机制

在设计绩效考评体系时,要让“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乃至“一线员工”都参与进来,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出的考核指标符合企业的业务发展实际需要。此外,体系中应尽可能采用定量而非定性的考核方法或技术,以避免产生人为性的偏差。

2.2 关注“顶层设计”,推进战略管理创新

创新战略,首先要从“人”入手。要大力提升人力资本,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资本运作、发展战略、管理心理学、经营创新与文化等课程的培训,培养他们高瞻远瞩的视野、容世容人的襟怀、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实业家精神,使其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具备先进的管理技能和远见卓识,能够在商海中独当一面,善于在大环境下找出适宜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市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依托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区域优势,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制定企业战略,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战略创新提供平台。此外,战略创新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新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控制系统的匹配程度,为此,企业要根据市场和企业实际选择适宜的举措,从而推进战略管理创新。

2.3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维系营销网络

在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的情势下,相比那些有稳定交易对象的大企业来说,我市众多中小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客户资源的重要所在。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依据客户的偏好设计好营销网络,必将丧失客户资源,构建稳定销售渠道更无从谈起,必将导致企业利润下滑,经营失败。因而从客户关系管理出发,维系营销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2.3.1 经常性的沟通

与客户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从合作开始时就至关重要。缺乏沟通会导致信息交流不畅、错误判断以及客户种种的误解和不满。每次口头交流后,应通过书面文档或电子邮件来确认讨论和具体执行的步骤,以保证所有沟通有效且都有存档为凭。

2.3.2 与客户价值观保持一致

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与客户保持一致,这样可以使客户更倾向于信任企业的判断,从而有助于企业与客户保持愉悦长久的合作关系。

2.3.3 注意服务跟进

项目完成后,要定期跟进客户进行回访并且总结一下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亟待完善的。这样有利于维护良好和可增值的长期客户关系。

2.4 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创新企业文化

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个性与文化。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不足以反应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也不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更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而,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使其成为企业不可或缺且独树一帜的“金字招牌”,而不可朝令夕改,“拉大旗作虎皮”,徒费人、财、物等企业资源。要把企业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不可盲目跟风,应从企业性质、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战略布局等多方面考量,塑造出个性鲜明、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将其贯彻始终。此外,企业还应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与渗透,使其对本企业的文化产生出无限认同,将自己融入到企业的血液里。要让员工了解企业现状,认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定位,即要将企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5 实施品牌策略,打造本土品牌

首先,要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意识。要想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依赖感和忠诚度,赢得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围绕着消费者展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己任,通过超越顾客的期待、建立并维护顾客咨询体系及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多措并举,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提高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重复购买率。其次,当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转变,有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关注产品为自己带来的感官感受,对产品的外观、色泽、包装、商标等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于商家而言,对顾客的需求分析稍有差池,就会遭到“冷遇”。为此,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如何优化产品的形式设计也成为企业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最后,作为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不宜将产品线拉得过长,以避免顾此失彼、多而不精,应专注于某些特定的产品,打造“叫得响”的品牌。

当前,我市经济形势良好,许多化工、新材料、机械制造、环保类中小企业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产业集群。广大中小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排除万难,坚定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大力将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昊博.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2(05).

第8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发展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按照PMI(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定义,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以达到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对施工企业而言,项目管理是以单体项目为对象,以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成本等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组织和管理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满足工期、保证质量和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人力、物资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其核心是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

二、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体制不规范,项目部权责不清

就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来看,总体体制管理模糊,组织结构过于追求虚有其表,内部机制的合理、有效管理缺乏,层级控制力度不够,人员分配结构不均匀。尤其是项目经理一职权、责行驶错位,人才奖罚机制运行不完善。企业决策机制、监管机制环节薄弱,体系构建存在较大漏洞等等,造成了企业工作效率进度的低下,内耗现象增多,工作质量效果也与预期目标有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整个团队的惰性和不规整性。

(二)用人机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具备

在这几年全民事物的大改革中,许多公路施工企业都转入公司化的改革中,忽视了当今现代化企业应具备的文化管理架构。在受传统人事管理规模的制约下,因人设岗的人事安排原则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人事相宜;企业考核落实也只是形式大于实际,硬性、合理的指标约束形同虚设,不规范、不科学的管理现象十分普遍。企业在对于人才的奖励机制设置中,人员奖励单一,措施不利,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激励作用难以实现,这一点使企业很难留住人才。而且对于职工的培训机制弱化,在职人员不能及时的与时俱进,新事物、新观点、新技术等现实与职工自身的同步相差甚远,导致企业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人才的潜质得不到发掘。

(三)企业战略管理意识不强,导致经营与管理的明显错位

企业在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外部环境影响下,只注重表象的经营,未制订和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长远的企业战略性的思想计划,未对企业远期的发展做出规划,这是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一些企业决策管理层,缺乏对深层企业管理的认识,简单的把一些目标管理当做是战略性思路管理,从而导致企业商品在市场中盲目扩张,盲目加大市场占有率、产值等,把这些具体的经营目标误当做企管的战略目标,这是非常错误的。更甚有一些企业,以丰厚的利益代价换取少量产值,这种根本的错误经营管理理念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产品成本花费加大、产品质量不合格等。

三、发展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

(一)全面统筹、科学准备

在企业人员管理方面,项目经理须发挥余热,在认真、谨慎的施工团队选择下做好在其职谋其位的具体工作。企业项目经理的工作倾向于管理,而对于整个工程建筑负责的总工,其任务倾向于技术,因此,在施工中两者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各司其职。

在对于施工队伍的选择方面,首先应考虑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施工团队。在测量、试验、机械、管理人员和关键工序、工种作业人员均持证上岗并且经验丰富,一个技术过硬的队伍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在设备方面,要根据施工方案合理选择配备施工设备。所选设备应能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并且配套和实用,对于一些能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关键设备要做到经常检修、保养,保证其能正常运作,对于个别重要机械设备要考虑备用。

(二)规范施工、严抓安全

在项目建设期间,要以施工方案为依托,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规章制度施工作业。要做好各岗位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应对其资信和施工能力进行考核;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施工工艺标准作业,确保工程合格率、优良率;要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把工程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施工管理期间是施工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防范、施工规格要求、施工现场的保护等都需做到安全事事有人管、安全事事有人抓的防护工作,以此确保施工的安全。每次会议都要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施工现场醒目的位置,悬挂提醒职工注意安全生产的标语和警示牌;要完善安全机构,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签订安全工作包保责任状,以防为主,防微杜渐,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健全制度、严格管理

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是项目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的基础。首先,要制定细致的管理制度,包括施工现场的布局、临建工程设施、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公路工程作业的各个环节、每道工序等。其次,从项目部各部门到施工班组都要有管理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

(四)真抓实干、树立精品

在项目建设的进程中,企业要充分加强员工的创优意识,对于正确、合理的创优规划应及时给予落实,使员工从根本树立起“百年大计,质量为先”的建设生命价值观,这可从每个分项工程、每道工序就开始严格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庆丰. 论如何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J]交通标准化, 2004,(09) .

第9篇: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范文

2006年10月,第100届广交会将要召开,作为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经典样本”。

任何展会都是对一个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考验,政府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会展经济被公认为是一块大蛋糕,对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营销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会展场馆也会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目前,各地政府都热衷于举办大型展览,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那么,政府如何定位?在展会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黄金分割点”在哪里?在企业、政府、外资等多种力量并存的格局中,政府应该如何出手?

会展成为“城市的面包”

被誉为城市经济发展“引擎”的会展业由于其本身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都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被不少城市作为经营城市的切入点。德国的汉诺威、柏林、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亚洲的新加坡和香港等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会展中心城市,也给众多的城市一个启示,即在具备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展会展经济来经营城市,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大型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通过乘数效应来实现的。举办大型会展的城市通过增加对大型会展场馆、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产生了投资乘数效应,实现了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比如韩国的釜山,为举办第14届亚运会投入了6.6万亿韩元资金,专家预测,这笔资金的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10.4万亿韩元。美国高盛研究机构的预测数字显示:北京申办奥运,将有助于7年间中国GDP增长率提高0.3%-0.5%。

单就某一次具体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来说,大型会展业对于城市GDP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来自于大型会展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在大型会展活动期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会增加对旅游、住宿、餐饮、交通、通讯、商贸、金融等相关行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创造了需求,带来了商机,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首先就是旅游业,会展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具有五个突出特点:客户消费高、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赢利性好、行业带动性强,使城市形成了以会展带旅游,以旅游促会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凡成功举办会展的城市往往是一个旅游的名胜之地。会展为城市餐饮、住宿业带来的收益也非常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每届广交会开幕后,广州市主要宾馆平均出租率都要高达95%以上;1999年《财富》论坛在上海举办,短短几天时间,酒店收入就超过了1亿元。

会展活动的举办将大量的人流、物流汇集到会展举办城市,增加了对城市交通和通讯业的需求,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在每年两届的广交会期间,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外商云集广州,仅出租车的日收入就比平日激增300万元左右。同时,会展活动的进行拉大了人们在地域空间上的距离,增加了对城市通讯服务的需求。因而,大型会展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提供了契机。据测算,举办世博会将会使整个上海市的基础设施整整提前十年。根据规划到2010上海机场的年吞吐量将达到3800万人次,铁路将形成五个方向的高速铁路和七条干线,年旅客发送量达到4500万人次,对外的年公路交通运送量也会达到4500万人次,同时还会建造650公里的覆盖市域以及长江三角洲周边城市地区相连的高速公路网络,另外还会建设一些专门的交通路线。

因此,大型会展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一是城市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城市通过会展的举办客观上提高会展人才的水平,因为会展本身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二是大型会展与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网上展览活动的进行,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的同步发展和功能互补,有利地推动城市大型会展业的发展。三是大型会展与城市的全球化水平。大型会展是对外开放达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因此,大型会展的举办城市要有较高的对外开放性和国际化水准。四是通过会展业的举办可以促进城市的国际化,提升城市的知名度。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和窗口,世博会的举办将会有将近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和数百万的国际游客来上海参展和参观,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无疑会得到空前提高。

广交会的功能与模式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50年历史。广交会由50个交易团组成,有数千家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外贸公司、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外商投资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参展。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定位是推销中国的出口商品,是当年为了开拓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市场应运而生的。

广州交易会实行出口商品展销结合、看样成交和时间地点相对集中地开展外经贸活动的方式,符合中国国情,是扩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一条重要渠道。每年两届交易会的出口成交总额在同期全国出口总额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份额,特别是70年代,交易会的出口成交总额占全国同期出口总额的41.7%。35年来,交易会累计出口成交1217亿美元,占全国同期出口额的24.6%。

每届交易会通过展出当时中国具有先进水平的各种出口产品(1959~1978年还展出反映中国建设成就的非成交产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生产技术、科技和经济建设成就。从第1届交易会到会客商1223人次(19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第99届交易会到会客商达十万人次,客商的踊跃到会,是举办交易会的一项宝贵资源。每届交易会为发展国际贸易创造了条件。

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客们带来了国际市场上的最新信息。在交易会上,有关外贸和生产企业可以广泛、直接地了解到国际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对中国商品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和竞争能力。同时,交易会又是全国各地新产品、新技术荟萃和多种人才聚会的场所,因此也是内部进行经验、技术交流和相互借鉴学习的好机会。

此外,交易会对广东省,特别是广州的旅游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国内其他地方举办的较为小型的交易会起到了借鉴作用。

广交会运作的主要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总体特征是:地方政府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直接策划主办旨在宣传本地形象、扩大本地产业影响、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性会展并配套举办各类旅游文化活动;大多由政府成立临时机构或组建事业单位来举办,不论盈亏,亏了财政兜底;组展大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展位不够用行政摊派任务或免展位费,客商不足靠部分海外“老关系”和本地群众捧场;会务组织和保障工作实行“全市总动员”;本地媒体有责任进行宣传和推介。

纵观广交会五十年发展历史,这种政府主导型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以政治目标与外部效益为主要目的。这在广交会的初始阶段更为突出。当时为了参加广交会,各省市政府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中国通过广交会这个窗口走向世界,同时也是世界的舞台。把广交会办成中国对外交流的平台,让它不仅是推动出口的窗口,不仅是贸易成交的平台,而且还是国际经济交往的大舞台。

其次是政府直接介入,进行垄断性经营。自1957年起至1978年,广交会是我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至今仍是政府机构大量直接介入广交会,直接主办、直接组织、直接补贴。

第三是过度的政府媒体宣传。1956年商展会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展览和宣传打开对外贸易的新局面,因此设立了展览部和宣传处。1975年至1979年春,单独设立对外宣传办公室。从1985年春季交易会再次更名为宣传办公室。对外宣传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展品及图片、图表展览、接待国内外新闻单位记者,出版宣传物,拍摄电视、电影宣传片以及举办新闻会等形式,宣传中国对外关系和对外经贸政策,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宣传机构主要由外贸部(商务部)和交易会常设机构有关人员组成。

政府与市场的

“黄金分割点”在哪里

政府在会展中的准确定位应当是会展宏观战略管理者,政府主要作用在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政府应加强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营造规范有序的会展业发展环境。

首先改革和完善传统管理体制,将管理重点转移到规划、调整、服务和政策指导上,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会展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是制订并完善有关的法规和制度,加强立法,尽快将展销会市场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展销会市场蓬勃发展,但现行的相关法规滞后,层次不高,使会展业的监管难以到位,严重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行业法规是约束业内主体经济行为的基本规范。除了尽快完善会展业地方法规,还应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抬高市场“门槛”、加强年审和统计评估等有效措施,强化办展组织资质及动态跟踪管理,实施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会展主体的整体素质。会展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应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规范,促进会展结构优化。例如工商局等部门开展会展名称和商标注册,明确会展名称和商标的拥有人;法院进行会展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法律咨询和争端调解,加强展会名称的规范化管理,营造有利于名牌会展成长的法律环境。

在管理体制上,根据中国国情,欧洲式的政府机构监管体制比较恰当,应尽快实现真正的归口管理。全面负责如营建会展场地、组织会议、管理展馆、经营展览等具体会展事务,代表政府吸引国内外大型办展机构主办会展或合作经营会展,主管、支持、协助、指导城市会展走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路线,按市场化要求开展各项会展业务。

政府更要对会展业制订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直接对出国展览提供财政支持,可考虑设立会展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实施相关财政扶持政策,并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展览业,以便引入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可将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国际性大型定期专业展览和会议的申办;会展的宣传及品牌培育;对会展进行政策性补贴;对促进会展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境外优秀会展机构落户广州推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会展网络等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及进行理论研究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政策与企业资质评估和会展统计制度要相配合。

最后是要制订和执行行业总体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要以会展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建设国际性的“会展名城”,从城市整体角度提出并执行一个长远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旅游业、航空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协调发展的优势,制定一整套扶持、规范、协调和会展行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