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接收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
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 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 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 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四、移动接收制式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
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四、移动接收制式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在这信息时代中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是发展最快的产业。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为了防止某些人利用手机从事某些违法的行为,或者在某些不允许使用手机的地方切断手机的使用,本文设计了一个针对GSM手机发射信号的接收机。
论文首先阐述了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特性、频段分配、功率控制、信号接收等相关知识,而后对本接收机设计所需要的各个主要元器件——天线、宽带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数字解调器——的功能和参数意义作了说明,并且把所选用的各类器件参数作了详细地分析,将各元器件之间的连接方法也进行了说明。在文章最后从总体上论证了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和接受灵敏度。
关键词:GSM,天线,宽带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中频放大器,GMSK
第一章
绪 论
1.1 引 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手提电话(手机)用户量急剧增长,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科技得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手机制造的噪声污染也变得愈来愈严重。例如,在会议室、法庭、医院剧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由于手机的随意使用,破坏了原有的安静、严肃气氛、影响了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
又如,利用手机泄密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保密场所,常有人有意无意地利用手机将重要机密泄露出去,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这已引起政府和军方的密切关注。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动态
1.干扰发射机
2.智能蜂窝失效器
3.智能灯塔失效器
4.直接接收&发射阻塞器
5.电磁干扰屏蔽设计
(详略)
:22000多字
有中、英文摘要、图、表
3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证候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心脏缺血性猝死(cardiac ischemic sudden death, CISD)[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对ACS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介入治疗手术仍存在再狭窄及多支病变时需要多次治疗等问题。中医药干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间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再狭窄发生率[2]。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证候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医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等研究的基础。中医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研究应以围手术期的证候研究为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并行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22例,其中18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104例来源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完整收集122名患者术前资料,但全部完成术前、术后资料的患者仅有96例(部分患者因需行心脏搭桥等原因未完成术后信息收集)。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ACC/AHA)和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ACS标准[3]。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分段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1975年分段分类标准[4],病变至少在两个X线投影位置上能看到冠状动脉分支或段狭窄,且狭窄≥50%。
122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1990年修订)[5]。
13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者;经冠脉造影确诊,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80岁;知情同意者;配合四诊信息调查采集者。合并有其他诸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稳定期患者也可纳入。
14排除标准符合以下其中一条:合并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影响本病辨证及资料收集者;不能坚持或不愿意完成调查者;有精神异常状态等原因不配合者。
15调查方法对符合标准经过筛选的病例在入院后按要求逐项填写临床观察表(包括一般情况、疾病史等),收集术前中医信息(根据辨证标准收集相关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在手术后第2天收集患者术后中医信息。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校对及逻辑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及频率,分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11性别、年龄分析122例患者中,男86例,女36例,男女比为24∶1。年龄最大80岁,最小44岁,平均年龄(6451±934)岁。年龄段分组:44~59岁40例(占328%),60~80岁82例(占672%)。男性患者在44~59岁的构成较女性为多(7750%∶2250%),而女性患者在60~80岁的构成较男性为多(6707%∶3293%)。不同性别年龄段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12手术史及伴随疾病情况122例中,有手术史39例,其中进行过心血管相关手术者13例(13/39,占333%)。伴随疾病分布中,扣除资料缺失者,伴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为625%(75/120),高脂血症为207%(23/111),糖尿病为195%(22/113),脑血管病为67%(7/105)。伴随高血压的患者相对较多,其次是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伴随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相对较少。
表1伴随疾病分布情况
病种是否伴随疾病N构成比(p/%)糖尿病是22195(N=113)否91805高血压病是75625(N=120)否45375高脂血症是23207(N=111)否88793脑血管病是767(N=105)否98933
22证要素的观察
221介入治疗手术前证要素分析表1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术前122例患者证要素辨证为血瘀证的患者最多,共113例次(频率为926%),其次是气虚证84例次(频率为689%)和痰浊证54例次(频率为443%)。
表1介入治疗手术前证要素分布情况
证要素总例数(N/例)例次(N/次)频率(p/%)气虚12284689阳虚122866阴虚1221190寒凝122108气滞122325血瘀122113926痰浊(偏热)12222180痰浊(偏寒)12232263痰浊(合并)12254443
222介入治疗手术后证要素分析表2结果显示:证要素辨证为气虚证、血瘀证的患者最多,分别为78例次(频率均为813%),其次是痰浊证,共38例次(频率为396%)。
表2介入治疗手术后证要素分布情况
证要素总例数(N)频次(N/次)频率(p/%)气虚9678813阳虚96773阴虚96883寒凝96110气滞96110血瘀9678813痰浊(偏热)9613135痰浊(偏寒)9625260痰浊(合并)9638396
223介入治疗手术后证要素合并情况分析剔除26例无术后辨证资料患者,对96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后证要素变化的分析。表3结果显示:合并证要素后发现,2个证要素同时存在的患者最多(尤以气虚血瘀最多,共39例,占406%),其次是3个证要素同时存在(尤以气虚痰瘀阻络最多,共21例,占219%)。
224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证要素分布情况比较表4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手术后血瘀证、痰浊证患者较介入治疗术前少,而气虚证患者在介入治疗手术后增多,其他各证改变不明显。
225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证要素改变情况比较见表5。有13例(1354%)血瘀证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后变为非血瘀证。15例(1563%)痰浊证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后变成非痰浊证。18例(1875%)非气虚证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后变成气虚证。经秩和配对检验,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在介入治疗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6围手术期证候要素分析表6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前患者合并证要素构成比高于术后患者有气虚痰瘀阻络、痰瘀阻络、阳虚血瘀、瘀阻脉络;介入治疗前合并证要素构成比低于术后的辨证证型有气虚血瘀、气虚痰浊、阳虚痰瘀、气虚。表6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证要素合并改变情况
3讨论
对122例ACS行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证候观察的结果表明,血瘀及气虚是本病围手术期最为常见的证型。在介入治疗手术前以血瘀证为主,其次是气虚。对术后96例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观察,有13例由血瘀证转为非血瘀证,15例由痰浊证转为非痰浊证,18例由非气虚证转为气虚证。由此可见,ACS围手术期的证候特点仍然以血瘀为主,其次是气虚及痰浊。经过介入治疗后部分患者痰证、瘀证消失,而气虚证患者增多,提示介入治疗减少了血瘀、痰浊证而增加了虚证,这与部分研究者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证候变化观察的结果一致[6];但也有学者对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后认为,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实证减少,但虚证未见明显变化[7],这可能与患者的纳入标准及病情不一致有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时应注意其中医证候变化的特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ACS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患者可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但术前术后的治法可有所侧重。由于本研究对患者观察的时间较短,尚未能反映患者在介入治疗后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探讨。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向小平,张仁汉. 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0.
[2]陈可冀,史大卓,徐浩,等. 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摘要: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多中心临床及机理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93.
[3]Braunwald E, Antman E M, Beasley J W, et al.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executive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committe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J]. Circulation, 2000,102(10):11939.
[4]Austen W G, Edwards J E, Frye R L, et al. A 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 of the Ad Hoc Committee for Grading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1975,51(4 Suppl ):5.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S].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257.
【关键词】 异动症 中药 多巴胺D2受体 神经行为学表现 大鼠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CM) for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clearing meridians and removing toxic substances, on the neuro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dopamine D2 receptor in rat with 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 (LID).
Methods: The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PD) was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6hydroxydopamine (6OHDA) into right substantia nigra of brain, then, the model of LID in rat was produced by injecting levodopa (LD) and benserazide for 4 weeks. The rats were p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group, 4week LD treated group, 4week LD plus TCM treated group, 8week LD treated group, and 8week LD plus TCM treated group, and the effect of the TCM on neuro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was observed. The radioligand binding assay (RLBA) and Scatchard drawing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maximal binding capacity of receptor (Bmax) and 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 (KD) of the dopamine D2 receptor in corpora striatum.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4week LD treated group and 8week LD treated group, TCM could decrease 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ores of the rats with LID; the RLBA revealed that the dopamine D2 receptor Bmax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Conclusion: TCM can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the dopamine D2 receptor and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LID.
Keywords: 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opamine D2 receptor; neuro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rats
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 LID)是左旋多巴(levodopa, LD)长期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目前,各国学者在努力寻找PD病因的同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如何阻止或减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二是如何减少左旋多巴制剂毒副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对LID大鼠行为学和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数量及亲和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药物 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熟地平颤汤颗粒合用蝎蜈胶囊为上海市名中医胡建华教授经验总结方,熟地平颤汤颗粒由熟地黄15 g、枸杞15 g、桑寄生20 g、天麻15 g、僵蚕10 g、莪术15 g、白芍药20 g和天南星15 g组成,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制成颗粒剂(批号:0504312),每袋重4.8 g,相当于生药31.25 g。蝎蜈胶囊(批号:010813)按全蝎︰蜈蚣=1︰1配制,烘干打粉,灌制胶囊,每粒含生药0.3 g。将4袋熟地平颤汤颗粒和10粒蝎蜈胶囊(相当于成人1 d用量,含生药128 g)混合后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使每毫升含生药1.28 g。LD粉剂5 g(批号:SLD6382)和苄丝肼粉剂5 g(批号:SL06492),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和布他拉莫,美国Sigma公司产品;3H螺环哌啶酮和闪烁液,美国PerkinElmer公司产品。大鼠脑立体定位仪,TOW3A型,第二军医大学产品;超速离心机,LE80K型,Beckman公司产品;液体闪烁发光记数仪,Wallac1450型,美国PerkinElmer公司产品。
1.1.3 实验动物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80~220 g,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动物许可证号为SCXK沪20030002。
1.2 实验方法
1.2.1 PD大鼠模型制备 PD大鼠模型制备参照文献[1]方法,SD大鼠用1%戊巴比妥麻醉后,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向仪上,参照包新民等[2]所著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和中脑腹侧被盖部(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三维坐标位置,SNC为前囟后4.8 mm、矢状缝右侧2.0 mm、硬膜下8.0 mm;VTA为前囟后4.8 mm,矢状缝右侧1.2 mm,硬膜下8.2 mm。牙科钻打孔,向两坐标点各注射6OHDA 6 μg(溶于含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6OHDA浓度为2 g/L),注射速度为1 μl/min,留针10 min。术后,用医用明胶海绵填塞颅骨孔,缝合切口皮肤,伤口上涂抹磺胺颗粒抗感染,待动物清醒后放回饲养笼中饲养。术后2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0.5 mg/kg体质量)诱发大鼠旋转,记录注射后30 min内大鼠旋转方向和旋转圈数,若大鼠恒定转向右侧且旋转圈数>7 r/min则视为PD模型成功。
1.2.2 LID大鼠模型制备 对成功的PD大鼠予左旋多巴/苄丝肼治疗(10 mg/ml左旋多巴和2.5 mg/ml苄丝肼溶于含0.2%维生素C的消毒生理盐水中),制备LID大鼠模型[3],左旋多巴的注射剂量为10 mg/kg体质量,每天9时和17时进行腹腔注射,持续4周。根据其是否出现刻板动作和对侧旋转行为等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AIM),筛选出LID模型,AIM评分>20分则视为LID模型成功。
1.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左旋多巴用药4周后,将成功建立的LID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8周模型组)、中药干预组、中止给药对照组(4周模型组)、中止给药+中药干预组,每组6只,再另取6只未造模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中止给药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继续予以左旋多巴/苄丝肼腹腔注射(注射剂量为10 mg/kg),中药干预组在模型组处理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胃,中止给药+中药干预组则在4周时停用左旋多巴/苄丝肼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同中药干预组),每次灌胃量为9 ml/kg,1次/d,连续4周。
1.2.4 AIM评分测定 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模型各组大鼠于观察期间每周进行AIM评分,参照文献方法[4],将AIM分为4个部分(前肢AIM、口面部AIM、轴性AIM及运动AIM)进行评定,每部分又根据其有无和严重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计为0~4分,其中0分为无;1分为偶尔出现;2分为经常出现;3分为持续存在,刺激使之停止;4分为持续存在,刺激也不能使之停止。理论上1只大鼠1次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后的AIM最高评分为64分。评分在左旋多巴/苄丝肼腹腔注射后立即进行,30 min评定1次,共120 min,5组数据平均值为本次的AIM分数。
1.2.5 膜蛋白制备 参照张旺明等[5]方法制备膜蛋白,大鼠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快速断头取脑,于冰块上分离并切取双侧尾壳核脑组织各1块。加入4 ℃预冷的Tris盐酸缓冲液,冰浴中制成匀浆,离心后,取沉淀以Tris盐酸缓冲液(pH 7.4)1~2 ml稀释,充分混悬,即成膜蛋白悬液。以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膜蛋白浓度,并用Tris盐酸缓冲液调整膜蛋白浓度为1 g/L左右。
1.2.6 多巴胺D2受体活性的测定 采用双复管法(每个样本分为9个不同浓度反应管,重复测定2次)测定,反应管内加入浓度呈倍比递增的标记配基(特异性结合:10、20、40、60、80和100 μl。非特异性结合:20、60和100 μl)和非标记配基(非特异性结合:100 μl)以及定量的膜蛋白液0.2 ml,加入Buffer缓冲液,使每管总反应体积为0.4 ml,37 ℃水浴中孵育15 min,于冰浴中终止反应。以多头细胞样品收集器收集于玻璃纤维滤纸上,置80 ℃烘箱中烤干,剪下样品,以2000CA/LL型液态闪烁计数仪测定其放射活性,以空白滤纸点样进行校正。计算各点特异性结合计数,使用受体数据软件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编制),按Scatchard公式计算出多巴胺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maximum binding capacity, 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 K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用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各组大鼠给药前后AIM评分的变化 与用药前比较,模型组大鼠用药后第1、2、3和4周的AIM评分逐步增高(P
2.2 各组大鼠双侧尾壳核多巴胺D2受体活性 各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毁侧多巴胺D2受体Bmax显著降低(P
3 讨 论
在PD的发病机制中不仅由于脑中多巴胺神经元的减少,多巴胺能受体也起重要作用。多巴胺能受体分为D1和D2两族[6],PD的病理主要涉及的是D2的损害。LD是临床上疗效较好的多巴类替代治疗药物,Ldopa在体内转化为多巴胺后,多巴胺可通过自身氧化代谢生成具有细胞毒的的多巴醌和其他自由基。因此,LD可能加速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具有一定神经毒性。Nakao等[7]提出纹状体神经元可将外源性多巴转换成多巴胺,增加的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引起D2受体下调,使纹状体损毁侧与其健侧的D2受体表达数减少。Brooks等[8]运用正电子发射断层照相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多巴胺D2受体PET显像剂11C雷氯必利研究比较了早期和晚期对多巴胺制剂反应波动的PD患者的D2受体,结果发现前者基底节D2受体放射性结合率正常或增高,而后者则明显下降(尾核、壳核部分分别下降30%和18%)。
结合本实验结果,异动症大鼠随着LD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异动症症状愈发加重,纹状体D2受体亲和力明显下降,健侧亲和力也有下降。我们认为LD虽然能明显改善PD的症状,但LD治疗能使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下调,D2受体下调到一定阈值可能为LD长期治疗后引起疗效减退的原因。
本次实验从异动症行为学检测可以发现,从第0周到第2周,中药干预组和模型组的异动症症状均略有加重。从第2周末到第4周,模型组的异动症症状进一步加重,而中药干预组症状有明显减轻。同时,中药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D2受体亲和力明显增高。从结果中进一步可以看到,异动症大鼠停用左旋多巴后,异动症症状均有下降趋势,但加用中药后,下降趋势更明显。受体活性结果也表明,中止给药+中药干预组与中止给药对照组比较,D2受体亲和力上调更明显。说明中药可明显改善LID大鼠双侧尾壳核多巴胺D2受体活性,撤药可部分恢复多巴胺D2受体活性,加用中药效果更佳。故认为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可以有效缓解异动症症状,明显改善D2受体功能。
我们在临床研究中证实,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具有增效减毒作用[9]。过去在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治疗PD大鼠的研究中发现,中药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10],增加大鼠酪氨酸羟化酶及其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11],抑制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12]等机制来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13]。而这些机制与LID密切相关,故可以认为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具有多靶点作用。
参考文献
1 Ba MW, Liu ZG, Kong M,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 model in ra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Shanghai Jiao To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06; 26(7): 810. Chinese.
巴茂文, 刘振国, 孔敏, 等. 左旋多巴诱发帕金森病大鼠异动症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26(7): 810.
2 Bao XM, Shu SY. Stereotaxic atlas of rat brain.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1: 53. Chinese.
包新民, 舒思云. 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53.
3 Carman LS, Gage GH, Shults CW. Partial lesion of the substantia nigra: relation between extent of lesion and rotational behavior. Brain Res. 1991; 553(2): 275283.
4 Cao XB, Sun SG, Xu Y, et al. Study of dyskinesia induced by Ldopa in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04; 84(6): 505507. Chinese.
曹学兵, 孙圣刚, 徐岩, 等.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诱发异动症的实验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6): 505507.
5 Zhang WM, Cai YQ, Xu RX, et al. The activity change of dopamine D2 receptors in caudateputamen of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rats. Zhonghua Shen Jing Wai Ke Ji Bing Yan Jiu Za Zhi. 2002; 1(3): 266268.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张旺明, 蔡颖谦, 徐如祥, 等.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尾壳核多巴胺D2受体活性变化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2; 1(3): 266268.
6 Sokoloff P, Schwartz JG. Novel dopamine receptors half a decade later. Trends Pharmacol Sci. 1995; 16(8): 270275.
7 Nakao N, ShintaniMizushima A, Kakishita K. The ability of grafted human sympathetic neurons to synthesize and store dopamine: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ympathetic neuron autograft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Exp Neurol. 2004; 188(1): 6573.
8 Brooks DJ, Ibanez V, Sawle GV. Striatal D2 receptor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 and 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measured with 11craclopride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n Neurol. 1992; 31(2): 184192.
9 Yuan CX, Hu JH.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30 cases by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s, unblocking collaterals and relieving toxin. Shanghai Zhong Yi Yao Za Zhi. 2004; 38(8): 8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袁灿兴, 胡建华. 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治疗帕金森病30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 38(8): 89.
10 He JC, Yuan CX, Li YM, et al. Effect of Chinese herbs to nourish liver and kidney, clear meridians and remove toxic substance on oxidation stress response of rat model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Zhongguo Xin Yao Yu Lin Chuang Za Zhi. 2003; 22(3): 16016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何建成, 袁灿兴, 李亚明, 等. 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3; 22(3): 160163.
11 He JC, Yuan CX, Wei HC, et al. Effect of integrative ChineseWestern medication on TH and TH mRNA of ra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Zhongguo Lao Nian Xue Za Zhi. 2006; 26(1): 545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何建成, 袁灿兴, 卫洪昌, 等. 美多巴和中药合用对帕金森病大鼠酪氨酸羟化酶(TH)及TH mRNA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1): 5456.
12 He JC, Yuan CX, Wei HC, et al. Effect of Chinese herbs to tonify liver and kidney, clear meridians and removing toxic substances on rat cells apoptosi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Zhongguo Lao Nian Xue Za Zhi. 2003; 23(2): 11411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何建成, 袁灿兴, 卫洪昌, 等. 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对帕金森病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23(2): 114116.
【 关键词 】 网络规划;WCDMA技术;技术分析
1 引言
W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之一,由于它存在多方面的优点,例如其成熟完善的产业链;它可以与固定的网络相互融合,相互交接;它也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服务,在全球各个地方都可以实现无缝覆盖;终端体积非常小,不仅便于携带,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等。所以,世界上很多运营商、制造商和广大用户都对其充满兴趣,并不断研究和完善WCDMA关键技术在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2 网络规划中WCDMA关键技术中的无线技术
2.1 无线信道编码技术的分析
在网络规划中应用无线网技术可以通过无线信道编码使接收机能够有效准确地检测和及时纠正传输媒介带来的各种信号误差,除此之外,无线信道编码还可以在原本的数据流量中加入更多的冗余信息,从而可以提高数据的容错能力。信道编码中所使用的多种不同算法和加入的冗余量的大小使得对应类型的传输信道和不同类型的数据有所区别。在进行WCDMA的信道编码时,一般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纠错编码或者是译码,交织或者是解交织,传输信道映射道或者是分离出物理信道等。此外,现今的传输速率多种多样,为了适应多种速率的传输,信道编码方案中还另外增加了速率适配的功能,为使这一功能更加有效,WCDMA技术还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下给出了一种速率适配算法,主要是将业务速率适配成标准速率的某一个速率。
信道编码的控制主要是对它的差错控制方案的研究,一般而言,差错控制方案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前向差错控制和自动请求重发,同时,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传输。在前向差错控制中,只能用一种解错编码对衰落的信道传输差错进行抵抗,而在自动请求重发中则可以将一种检错编码和重传协议共同应用,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两者的复合方式中,虽然两者可以共同应用,但是在应用中,要想提高效率,还需要注重顺序,将前向差错控制在自动请求重发前改善差错率以能够有效减少重发的需求。
2.2 扩频与调制技术分析
在WCDMA无线系统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扩频技术,扩频使WCDMA系统中的每一个信号都被分配到相应的一个正交序列之中,而在接收机中,使用的相关器只能接收选定的正交二进制序列,若想接收正交二进制序列必须对其频谱进行压缩,只要不符合选定的正交二进制序列的信号就无法被压缩宽带,这样一来,只有指定的信号才能被有效提取出来。在WCDMA技术的下行链路的小区用户中使用的扩频码与上行明显不同,下行链路使用的是218的GOLD码截短,而上行链路使用的则是241位GOLD序列区分用户,这两者形成的周期明显不同,采用的短码屏蔽技术也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使得二者所表现的优势不同。
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口中,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移动通信的信道呈现的衰落性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对调制数据信息和信道特征进行匹配的方法,才能将数据信息有效的发送出去和接收回来,因此,高效调制方式成为了移动通信研究的主要方式。
2.3 分集接收技术的分析
由于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传输条件较为复杂,接收端在接收调制信号前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这就会导致信号传输的衰落,这种衰落是不利于信号的接收检测的,而分集技术正好是对抗信号衰弱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分集接收技术主要是通过两根天线来发射信号的,而每根天线的加权系数都不同,这就使得接收方的接收效果更好,可以接收更强的信号,以改进下行链路的性能。一般而言,分集的发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环发射分集,二是闭环发射分集。开环发射分集并不需要移动台的反馈,而是首先经过空间时间块编码,然后在移动台中进行有效分集接收译码,从而达到改善接收效果的作用;相反的,闭环发射分集不仅需要移动台的参与,还需要在移动台实时监测基站的两个天线发射的信号幅度和相位等,在经过这一步骤之后,就可以在反向信道里直接通知下一次发射的是幅度和相位,从而改善信号的接收效果。
2.4 功率控制技术的分析
很多地方的移动信号接收,都受信号来源远近的影响,若一个小区中的所有用户的功率发射都相同,那么越是靠近基站的地方移动台接收信号就越强,而距离基站远的地方则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强度较弱,并且,在接收信号过程中,较强的信号也会阻碍较弱的信号接收,从而导致移动通信中的“远近效应”现象的出现。同时,用户终端发射的信号相互之间也形成干扰(自干扰),这降低无线网络的系统容量,也降低了无线信号的质量。WCDMA功率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克服信号自干扰和无线传输的远近效应,让系统能够在不对系统中其他用户产生干扰或者说干扰最小的情况下,维持高质量的通信。W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技术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多的优点,是因为其系统采用了精确功率控制,在使用方式上采用的是基于信噪比的开环和闭环的功率控制方式,这种功率控制方式不仅在功控速率上大幅增加,在抵抗衰落信号接收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软切换技术的分析
软切换就是在移动台需要与一个新的小区建立通信时,不需要中断与原先的小区所保持联系。之所以被称为软切换是因为移动台在进行上行和下行链路中发射信号时,信号可以同时被两个或多个小区所接收,并且信号在经过解调后,可以转发到控制器中,当移动台接收到两个或多个小区的信号之后,就可以将信号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分集传送,在整个信号的处理过程中,信号是先流通然后断开的。在日常工作中,软切换是一个比较关键的WCDMA技术,软切换为了减少移动台发射功率,可以在两个或者多个小区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区的交界地带做好业务信道的分集传送工作,但是,它也同时占用了多个信道资源,这种对多个信道资源的占用,不仅增加了对网络设备资源的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设备的复杂性。
虽然在网络规划中采用软切换技术可能会有一些不利地方,例如,采用这一技术会干扰无线信号的传输,它同时占用了多个信号通道,会导致设备投资的复杂性和系统设备的复杂性等,但是,它作为WCDMA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要想实现通信的可靠性和通信的安全性,这一技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3 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技术分析
WCDMA技术包含的各种关键技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无线技术中的无线信道编码技术、扩频与调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软切换技术,也包括智能技术中的智能天线技术、智能接收技术和智能无限资源和网络管理技术。
3.1 WCDMA技术中的智能天线技术分析
在移动通行系统中的天线部分的建设中,天线配置已经从全向天线逐步发展到扇区天线,这不仅使得移动智能系统的容量大大增加,也进一步提高了移动天线系统的性能。智能天线技术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是智能的,主要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反馈控制进行自动调节天线的波速,从而控制天线波速传播的模式以适应天线阵的要求,除此之外,经过智能技术处理后的波速方向可以自动适应其他情况的改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由于多路径传输带来的干扰,以此来增加系统的容量。
3.2 WCDMA技术中的智能接收技术分析
在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接收中,由于系统采用的多渠道传输无线信号,系统的性能就会受到极大的干扰。要想使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容量达到最大值,还需要对干扰信号接收的要素进行有效克服,这就必须加强对智能接收技术的深入研究。在几十年前,就有专家研究出一种最优检测理论,利用这一检测理论,可以有效证明出采用最大似然序列检测算法时,多用户通信系统的性能与单用户通信系统可以拥有相同的性能,但是,利用这一理论加强对系统性能进行检测时,对于计算机的速度和存储空间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这就使得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
虽然使用这一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只要能够有效采用智能处理技术对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就有可能拥有一种性能较好又实用的智能接收机,也许这种接收机在使用过程中会较其他接收机使用时更复杂,但是它能提高系统的性能,因此应该有效利用这一技术,并能够将智能天线接收技术与功率控制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以能够获取更好的系统性能。
4 智能无线资源和网络管理技术分析
采用智能化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不仅可以扩大无线资源,也可以提供频谱利用率。为利用这一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一种能够给多媒体业务划分优先级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系统在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时,按照优先级进行自我调节,以能够适应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利用网络资源管理技术,当用户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自适应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这样就可以在充分应用无线资源的前提下,使无线传输速率方式与固定传输速率方式达到一致。又因为WCMDA移动通信系统提供的传输速率不同以及对于多媒体业务的要求不同,导致网络管理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采用智能化管理方法,使用智能网络管理技术,有效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
综上所述,WCDMA技术包含的各种关键技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无线技术中的无线信道编码技术、扩频与调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软切换技术,也包括智能技术中的智能天线技术、智能接收技术和智能无线资源和网络管理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在网络规划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能够提高无线传输信息的效率,也能够使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得到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炎.WCDMA系统中匹配滤波器的实现[J].通信学报,2009(1):52-55.
[2] 王莹. W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998(10):1-3.
[3] 朱晓敏. WCDMA无线通信技术及演化[J].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20):14-16.
[4] 张新超,董建锋.分析在网络流量异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2(1):29-32.
[5] 吕斌斌,包震斌,张明乐.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朴发现算法分析.信息网络安全,2012(1):46-49.
1.1定位通信技术
移动GIS中定位通信技术,是指以GPS技术为核心的定位系统,其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准确的导航与定位,确保移动GIS的精准定位。基于GPS的定位通信技术,首先要在移动GIS中设计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器接收定位信息,全面收集定位的数据信息,GPS能够准确地处理接收的信息,对照相关的参数要求进行设定,包括通信参数以及用户信息设定,优化收集的数据信息;然后是稳定的连接GPS的接收设备,便于存储接收的信息,保存重要的数据,重新定义GPS的通信结果,符合移动GIS的需求;最后是按照移动GIS的指令,规划GPS内的通信信息,按照系统的时间段接收通信信息,同时采取Ge-tData的方法,优化GPSData的变量,保障移动GIS内通信数据的真实性。
1.2GPRS通信技术
GPRS通信技术在移动GIS中,表现出了数据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应用。在原有GSM的基础上,增加系统通信的节点,接入数据网络,组成系统的GPRS通信,为移动GIS通信提供高效率的数据服务,同时还能准确地掌握通信资费,用户利用GPRS,实现移动式的通信,随时随地都可接入数据网络,同时保障移动GIS通信的服务性。移动GIS中的GPRS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比较常用的是3G和4G制式,促使移动GIS通信能够适应现代通信的领域。GPRS通信技术中的数据传输速度非常快,其可以分组的形式实现数据连接,确保移动GIS数据在GSM覆盖的领域内传送,能够灵活地接入到互联网内。GPRS通信技术使移动GIS进入了无线传输的时代,依赖于分组交换技术,最大化地传输移动资源,而且基本不会延误移动GIS中数据传输的效率,具有全时在线的优势。
2移动GIS中的端口服务技术
移动GIS中的端口服务技术,主要体现在服务端口和移动终端两个部分,支持移动GIS的通信运行。服务端口的通信技术,用于处理客户端传入的数据,包括数据申请、即时消息等,同时利用服务端口实现数据通信的功能,如:动态数据服务、数据分发、即时消息等,根据服务端的通信协议,安排数据信息的有序进行,防止移动GIS服务端出现数据堵塞或漏发的问题,服务端通信有对应的分区,不同属性的数据在传输后会自动进入到对应的存放区,如:DataPreloadUser039、User100、User190……此存放区代表了数据预装目录,每个移动GIS用户均对应有固定的服务通信存放区,维护数据通信的路径。移动终端及移动GIS的客户端,客户端通信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因为移动GIS客户的需求不同,所以通信属性存在多样化的差别,客户端通信采取多项并联的方式,其可在同一时间内实现申请、发送与接收等多个通信模式,满足了客户对移动GIS的通信需求。
3移动GIS应用中的通信发展
(1)移动GIS中的通信发展,应该解决通信硬件的制约问题,促使硬件能够满足移动GIS的需求,保障硬件能够承载移动GIS中的通信技术,全面落实先进技术的应用。由于移动GIS所处的数据环境十分复杂,所以硬件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设备,其可维护移动GIS通信的稳定性,优化移动GIS的通信环境。
(2)通信技术在移动GIS中提出了智能化的建设,按照不同标准的通信模式,研发具有智能特性的通信技术,满足移动GIS中的多制式需求,促使移动GIS通信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监督数据传输的路径,防止数据被盗取,还能杜绝数据恶意更改的行为,加强通信数据安全控制的力度。
(3)移动GIS通信技术受到无线网络的影响,限制了通信的范围,导致移动GIS依赖于无线网络的空间位置。移动GIS在未来通信的过程中,应该打破空间限制,不能仅限于无线网络覆盖的位置,尝试不同的通信方式,安排操作系统的实践应用,由此既可以优化移动GIS的通信条件,又可以保障移动GIS的灵活性,适应复杂的互联网环境,消除通信中的固定性以及环境差异,提高移动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
4结语
【关键词】MIMO技术;移动通信;4G;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近几年内,我国移动通信得到迅猛发展,虽然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融入了部分多媒体服务,但是,由于4G通信系统的发展,人们对传输的速度以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进行实现。通过研究表明,MIMO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移动通信的发展,并且对无线系统所具有的频谱利用率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随着MIMO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在对信息的传输速率上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致使MIMO技术成为4G时代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一、MIMO技术简介
所谓的MIMO技术主要是指发射端与接收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多个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并且形成多进单出与单进多出的基本方式。从本质上而言,MIMO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系统提供空间复用以及空间分集。这样就可以提高信息的容量与信息的可靠性,从根本上降低信道出现代码错误。
(一)空间复用技术。空间复用是在利用MIMO技术上利用多副天线进行信息的接受,并且对空间传播中的分量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在一个频带中利用多个数据通道进行信号发射。这种技术可以使信息的容量进行增加,并且不必消耗额外的发射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道以及系统的容量。
(二)空间分集技术。一般而言,空间分集技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接收分集,一种是发射分集。通常情况下,接收分集的代表技术为SIMO系统,发射分集的代表技术为MISO系统。无线信号在无线通道中会导致信息的衰落,并且在不同的位置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衰落特性。空间分集在通常情况下会用两幅或者两幅以上的天线对信号进行接收,然后再对此进行多路信号的合并。当空间分集在对信号进行合并时,能够从众多信号之中选择质量比较好的天线信号,并且利用该信号对其它信号进行接收。由于信号存在大功率,那么在合并之后信号的的信噪比与其它的信噪比进行合并,形成最佳的合并方式。发射分集是将分集的负担进行转移,从终端转移到基站端。但是,在发射分集中往往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发射端对信息的衰落并不知情,从而无法获取信道运行的整体状态。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各个信道的顺利运行,那么就要对信道进行编码,可以实现空时码,使信号与信号之间形成密切联系,获取到相同的分级增益。
二、MIMO技术在4G中的主要运用
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很多公司都倡导MIMO技术,并且使其技术逐渐融入到4G通信之中。较为著名的公司包括了松下、金桥以及朗讯等。在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之中,高速信息流通的方案中利用MIMO技术,并且这种技术在进行信息的接收以及发送时利用多副天线,为天线的分级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在3GPP之中,MIMO技术的分集发射方法包括了六种,分别包括空时分集发射、时间切换分集发射、软切换中宏分集、两种闭环分集发射、站点选择分集发射。随着MIMO 技术的不断推广,已经逐渐运用到4G通信之中,除此之外还在固定宽带无线接入中有所运用。很多国内外企业在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研究中以MIMO技术与FDD技术为主。并且在众多系统之中已经安装了MIMO解耦,从而可以利用控制器进行相关控制。
三、MIMO技术在4G中的研究方向
在过去的几年内,MIMO技术以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在理论上还存在很多技术难点,这些技术难点是MIMO技术研究的重点,只有对此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MIMO技术在4G中的运用。
(一)MIMO技术的信号设计以及信号处理。MIMO系统在实际操作中要对信号进行设计以及处理,首先,要对MIMO的信道进行识别,并且对信道进行古今,从而可以使盲或者非盲进行信道估计;其次,要对信道所发出信合进行设计,尽可能的设计出适用于大多数模型的通用信号,并且要对MIMO信道进行编码的纠正;最后,要对接收端进行处理,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以及设计,如果信号发送的信号的方案比较适合,那么就可以对接收信号的处理进行简化。如果设计方案确定,那么就可以对接收的结构进行改变。
(二)与传播相关的研究方向。由于无线信道在传播与接收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种途径,那么就会对编码进行干扰,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会利用时域上的均衡进行多径渠道的抵抗,这种形式在经过多次试验之中已经在CDMA系统中得到运用。其中,要想解决MIMO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就要利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对接收端进行均衡处理,第二种方式则是将MIMO技术与OFDM技术进行结合。一般而言,OFDM技术具有抗多径的途径,并且在实质上属于高速率的调制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具有灵活性,并且还具有方便性,易于操作,能够利用数字化进行处理。因此,在4G技术的发展中,OFDM与MIMO技术进行结合成为了4G通信中的研究方形。
(三)MIMO技术在网络中的运用。MIMO技术作为4G通信网络中的重要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但是,MIMO技术还存在其它的局限性,比如收发天线的体积比较大,射频的开销比较大。因此,只有对此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MIMO技术在4G中的发展。其中,要对MIMO技术的链路进行改变,从而提高频谱的效率,对覆盖的范围进行扩大,从根本上促进信号传输的质量。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4G时代已经到来,4G时代人们对信号的速率提出的要求更高,因此,要想实现4G时代的信号传播与接收,那么就要利用高频谱利用率技术。MIMO技术不仅具备高频谱利用率,并且还能根据空间分集对无线系统进行覆盖。MIMO技术作为竞争性极强的技术,为移动通信带来了创新性改变。
参考文献:
[1]陈卉. 4G移动通信技术[J]. 电信快报,2012,01:46-48.
[2]徐宁宁. 探讨MIMO智能天线技术在4G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13,11:15.
[3]朱晓华,张滋朋. 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5:3911-3912.
为了消除定位过程中误差带来的影响,介绍了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系统类型和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不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的原理和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一步总结分析其优缺点,提出了今后将不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融入手机定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 位置差分 伪距差分 相位平滑伪距差分 载波相位差分
1 引言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美国国防部设计、建设、控制和维护的,第一颗GPS卫星发射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个系统全部运转[1],成为覆盖海陆空三维立体空间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的日益发展,卫星导航应用领域从传统测量和军工相关应用扩展到许多崭新的行业,包括通信、电力、城市地下管道、交通、公安、LBS等。尽管GPS定位简单,能快速实现实时定位,但是由于GPS卫星定位过程中,受到卫星星历误差、钟差、SA误差、对流层误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GPS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差,难易满足高精度定位的需求,限制了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消除定位过程中误差带来的影响,在GPS定位中引入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利用差分定位技术,中国海事局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建立了搭载GPS参考站的播发台,构建中国沿海RBN-DGPS系统,获得不低于5m的在航定位精度[2],于2002年正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目前,差分定位技术在海洋导航、房产测量、车辆管理、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应用[3]。
本文从原理和算法两方面,对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对四种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优缺点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今后将不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融入手机定位的研究方向。
2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概述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DGPS)是指安置在某一固定地点不变的接收机和安置在移动物体上的另一台接收机同时连续观测相同的GPS卫星,根据参考点的已知坐标,计算出参考点坐标的改正数,并通过数据链发送给移动用户,以改进移动载体的定位精度。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原理图
GPS定位的前提是接收到4颗及4颗以上的可视卫星信号,由于定位环境复杂多变,定位时存在误差的可能性极高。通过对误差产生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可将定位误差分为三类:一是接收机的共有误差,例如星历误差、卫星钟误差、电离层误差等;二是GPS信号的传播延迟误差;三是接收机固有误差,例如接收机噪声、多路径效应等[4]。具体的误差估计如表1所示。利用GPS差分技术,第一类误差可以完全纠正,特别是星历误差和卫星钟误差;第二类误差可通过校正模型纠正大部分;第三类误差则难以纠正。另外,美国政府于1990年实施了SA政策,通过对卫星钟实施抖动(δ过程)和对星历进行处理(ε过程)来阻止他国获得高精度的定位导航结果[5]。由于GPS差分定位技术的出现,使实时定位精度从100m降至15m,破坏了SA政策的军事效力,美国政府于2000年就关闭了SA。
表1 GPS定位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的误差估计[6]
定位误差 GPS DGPS
卫星星历误差/m 100.00 0.00
卫星钟误差/m 5.00 0.00
电离层/对流层延迟误差/m 6.41/0.40 0.15
接收机噪声/量化误差/m 2.44 0.61
接收机通道误差/m 0.61 0.61
多路径效应/m 3.05 3.05
UERE(rms)/m 100.40 3.97
水平位置误差(HDOP=1.5)/m 150.60 5.95
垂直位置误差(VDOP=2.5)/m 251.00 9.91
从移动站接收到改正数数量的角度进行分类,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主要有:单站差分GPS、局域差分GPS和广域差分GPS。单站差分GPS仅仅从一个参考站获取差分改正数,随着移动站与参考站之间距离的增大,差分改正数的精度迅速下降。局域差分GPS利用多个参考站提供的差分信息进行平差计算,参考站需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和均匀度,移动站与参考站之间的间隔一般在150km以内,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差分改正数。广域差分GPS区分GPS观测量的各种误差源,分别计算不同误差源的改正数,降低了移动站与参考站距离的强依赖性,提高了实时差分定位的精度。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根据数据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实时处理和测后处理。GPS差分实时处理要求参考站和移动站之间建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以便将参考站的修正值及时传输到移动站。GPS差分测后处理是测量后统一进行数据处理,不需要实时的数据传输,事后可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易于发现误差。
3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比较
根据发送的信息内容不同,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包括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差分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相似,移动站通过接收来自参考站的改正数,对自身的定位结果进行纠正,从而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四种技术的差异在于,移动站接收的改正数在内容、格式、长度上不一致,导致其差分方式的技术难度、定位精度和作用范围也各不相同。
3.1 位置差分
(1)位置差分原理(见图2)
位置差分是最常见的GPS差分定位技术,主要原理是参考站上的GPS接收机连续接收4颗或4颗以上的可视卫星信号并解调,解算出参考站的测量坐标。因为定位时会受到卫星星历、卫星钟、对流层等的误差影响,解算的测量坐标与参考站真实坐标之间的存在差值(即改正数),移动站接收到参考站通过数据链路发送的改正数后对其自身坐标进行纠正,实现位置差分。
图2 位置差分原理图
(2)位置差分算法
假设参考站测量坐标为,参考站真实坐标为(x0,y0,z0),参考站测量坐标与真实坐标的改正数为(?x,?y,?z),即:
移动站接收到参考站发送的改正数后,利用自身定位坐标进行改正,即:
式中,为移动站自身定位坐标,(xu,yu,zu)为改正后的移动站坐标。
3.2 伪距差分
(1)伪距差分原理(见图3)
伪距差分是应用成熟度最高的GPS差分定位技术之一,参考站上的GPS接收机测得与所有可视卫星的测量距离,同参考站真实坐标与各卫星的真实距离进行比较,通过滤波器求出测量距离和真实距离之间的偏差(即伪距改正数),然后参考站将伪距改正数发送给移动站,移动站利用伪距改正数纠正自身测量的伪距,最后,移动站通过纠正后的伪距解算出误差较小的坐标值。
图3 伪距差分原理图
(2)伪距差分算法
参考站的GPS接收机解调出星历文件并计算出可视卫星的坐标(xi,yi,zi),利用参考站真实坐标(x0,y0,z0),求出可视卫星到参考站的真实距离Ri:
(3)
参考站GPS接收机测得与所有可视卫星的伪距ρi包含各种误差,与真实距离存在偏差,即伪距改正数和伪距变化率:
(4)
参考站将和发送给移动站,移动站在测得的伪距基础上加上伪距改正数,利用改正后的伪距ρ解算移动站自身坐标,改正后的伪距为:
(5)
3.3 相位平滑伪距差分
(1)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原理(见图4)
伪距差分本质是对参考站与移动站之间的观测伪距值进行求差,尽管无法避免伪距值的随机误差,但大大降低了两伪距值的共同系统误差。另外,载波相位测量的精度较测距码测量的精度高2个数量级,但是载波相位整周数无法直接获取。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在两测站求差的基础上,在两历元间再次求差,利用历元间的相位差观测值对伪距进行修正,消除了整周未知数,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
(2)相位平滑伪距差分算法
假设利用伪距差分纠正后的伪距值有如下关系:
(N+φ)λ=ρ (6)
其中,N为整周数,φ为观测的相位小数,λ为载波波长,ρ为改正后的伪距。
在连续观测过程中,N是常数,参考站的接收机对相位φ进行计数,设接收机连续跟踪卫星j个历元,则有:
由上式可以求得近似的整周数λN:
(8)
由式(6)和(8)可得到相位平滑伪距后的伪距为:
(9)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滤波形式实现差分动态快速定位,即:
3.4 载波相位差分
(1)载波相位差分原理(见图5)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为RTK技术,参考站上的接收机连续观测卫星,移动站接收自身卫星载波的同时,又接收来自参考站的载波观测量和参考站坐标,实时地处理数据,解算自身的坐标结果。实现载波相位差分有两种:改正法和求差法。改正法与伪距差分相似,通过载波相位改正数进行改正实现定位;求差法是利用参考站和移动站上载波相位观测值求差实现定位,具有单差、双差、三差求解模型。
(2)载波相位差分算法
参考站接收机连续观测第j颗卫星,求得伪距观测值和伪距改正数分别为和:
(11)
式中,为参考站到第j颗卫星的真实距离。
用参考站接收机的伪距改正数对移动站的伪距进行改正:
(12)
式中,为移动站的伪距观测值,为移动站到第j颗卫星的真实距离,(Xu,Yu,Zu)为移动站坐标,(Xj,Yj,Zj)为第j颗卫星的坐标,?dρ为同一观测历元的各项残差。
对于载波相位观测量:
(13)
式中,为起始相位模糊度,(t1-t2)为从起始历元至观测历元间的整周模糊度,λ为载波波长,为相位的小数值。结合式(12)和(13)有:
(14)
令为起始整周数之差,只要保持卫星不失锁,则N为常数,并令为载波相位测量差值,则(14)式可表示为:
(15)
从上式可知,N为常数,?dρ也可视为常数,利用参考站和移动站同时观测4颗相同卫星,求解出移动站坐标(Xu,Yu,Zu)。
4 总结
本文从差分原理及主要算法两方面,对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四种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的场景,如表2所示:
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和算法已相对成熟,在测绘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对地理位置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得到蓬勃发展,手机定位是位置服务的重要环节,改善手机定位精度已成为行业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高精度GPS差分定位技术的优势,可创造性地将不同的差分定位技术引入手机定位中,利用差分改正数修正手机定位的结果,从而提高手机定位的精度,满足大众对位置服务的需求,扩大LBS的应用范围。但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例如需要较长的定位时间,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将GPS差分定位技术融入手机定位的技术性,为解决手机定位精度提供另一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国昌. GPS理论、算法与应用[M]. 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 刘基余,孙红星. 导航卫星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 海洋测绘, 2011(4).
[3] 袁新强. 浅谈差分GPS(DGPS)技术的广泛应用[J]. 山西建筑, 2009(14).
[4] 黄俊文,陈文森.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5] 霍夫曼-韦伦霍夫.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Galileo及其他系统[M]. 程鹏飞,译.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9.
[6] 张勤.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