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

第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合理解,但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该这么做呢 ?读了下面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了。

孙龙老家在余姚,迁居到绍兴后,找了一块地方,准备建造府邸。孙家几代人为官,造府时,孙—正在北京为官,因此,府上名额上书“两都冢宰”。新建的孙府规模不小,房屋建成后,就要砌院墙。这时,他们与隔壁赵家发生了摩擦。按地界砌,孙赵两家的院墙相贴,赵家的墙门被孙家的墙堵住了。为此赵家还叫了一大帮族人,说要把孙家的院墙推倒,孙夫人见事情闹大了,立即写了一封求告信给孙龙,收到了一封回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四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孙夫人一看,惭愧极了,把墙面缩了四尺,赵家见孙家先退了一步,觉得不好意思,便也让出了四尺。后来,人们把这八尺弄堂叫做“太平弄”。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个故事,深受感触。对呀,让他四尺又何妨呢!何必为了那四尺之地而伤了邻里和气呢!让了四尺,中间就宽阔了,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了这一步,别人深受感动,也退了一步,就化干戈为玉帛了,人因该以宽大为怀。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四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劝让诗深深印在我心中,也许,有时候,人应该退一步为他人想一想。

孙龙的“四尺又何妨”被人们流传至今,成为中华人民的精神瑰宝。

第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

这篇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与他儿子的故事。父亲跑到儿子的学校,看到一片废墟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坚持要从废墟中救自己的孩子。而其它孩子的父母看到一片废墟时都悲观失望地走了,路过的人见到他在废墟中不停的挖,不仅没有帮助他,还劝阻他,甚至以为他疯了。可他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坚持不懈地挖掘,终于创造了奇迹,救出了儿子和14名同学。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真挚的话!它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天崩地裂,强烈的父爱给了父亲极大的勇气使他和儿子生死不离、永不放弃!这种爱,就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我从这对父子身上不由地想到了汶川大地震后发生后无数的感人故事!多少父亲、母亲在地震那一瞬间用身躯挡住了石板,救下了孩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需要勇气,勇气能创造更大的爱!

第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自从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伟大。

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著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子的动人事迹。

没有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父爱,谁也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的、希望渺茫而危机四伏的挖掘,儿子也许便因为人们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也许,我们的爸爸平常对我们的关爱不像妈妈那样无微不至,但我们仍然能时时感到父爱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闫老师对我们说,区里要进行古诗背诵比赛,让我们把背过的诗打印。其他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牢记在心,一回到家,就急忙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立刻给我忙活起来。

晚上,我甜蜜的进入了梦乡,可谁知爸爸努力抵抗着“睡魔”的干扰,依然给我打印着,生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第二天,我一起床,发现爸爸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我感动极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自己心爱的玩具、零食,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有时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第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以为父亲安顿好妻子,去救儿子。38小时过去了,父亲救出孩子和14个小孩。他们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

文中最催人泪下的是这句:“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它让我想象出那位父亲挖了36小时,而且不停歇,肯定非常疲劳,我们通常学习4小时就叫苦连天,而他为了完成诺言却坚持了下来了,那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坚持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如果他当时放弃了,就不会再见到自己的儿子。

父亲救出儿子,当然离不开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在废墟下心中一定充满信心:爸爸肯定在找我,他会遵守自己说过的诺言!只要他活着,一定会救我和同学出去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跟我在一起!接着他组织大家:“大家不要慌!总会有人救我们!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救我们出去!在这里,不乱动,总会出去的!再坚持一会儿!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不能放弃!”

第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天气:阴

我的收获总结

时间如流水,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我也收获了许多,硕果累累。

第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一、培养学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农村的孩子因受方言的影响,说话时常发音不准确,用词不当,这会影响到学生作文中的语句。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练习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求学生养成课上课下讲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并指导学生说话、用词要正确,语句要完整、通顺。

二、充实生活,增加阅历。

学生的作文源泉来自于生活。

1、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把学生引入七彩的社会中,帮助他们打开充满情趣的生活宝库,引导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主动观察,积累素材。虽说农村的孩子生活平淡,他们不可能像城市的孩子那样逛公园、上网或者学画画、练钢琴……农村的小学生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但是他们有独特的生活场景,如:周末可以到大树上与一群小伙伴玩捉猫,去拾蘑菇,去河边游泳、捉鱼,下田与父母一起劳动……同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可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捕捉特有的生活细节进行叙写。

2、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告诉学生观察要有目的、要细致、全面,有顺序,还有抓住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结尾及自己对事情的感受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如在指导作文《记一次拔河比赛》时,我先组织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提醒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在习作前在班上交流所观察到的情形及自己的情感变化。习作时同学们都能把比赛过程中大家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兴奋、紧张的心理活动细致的刻画出来。

第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一、唤醒生命意识,感悟生命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渗透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由诵读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播放背景音乐《假如爱有天意》,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文中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来概括。这时,教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欣赏课外寻找到的关于地震中令人震撼的图片,让学生带着教师对图片的解读去感受生命中的真情。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一些学生受到了震撼,连朗读的声音都带着哽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的生命,不放弃希望,不放弃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在教师的真情唤醒与引导下,学生内在的生命本性激发了出来,他们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进而感悟生命的灿烂。

二、阅读生命美好,体悟生命尊严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辅助这种生命体验。文本仅仅以文字为载体,诉说生命的经历,传递生命的感动,体验能否深刻与每个学生的经历、阅读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的时候,我适当地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各位主人公的命运: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了;凡卡的命运未知;鲁宾孙在孤岛中生存了下来,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汤姆・索亚克服了重重人生考验回到了镇上。纵观各位主人公的命运,学生有什么发现呢?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黑暗的、冷漠的社会残害下失去了生存的机会;鲁宾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了可以生存的条件,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汤姆・索亚在未知的困难面前自信地坚持并克服了困难,通过了重重人生考验。我接着就请学生想象:你想对凡卡说什么?他们的回答惊奇地相似:就是鼓励凡卡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才会获得幸福,只有坚持才能超越生命……

可以想象,教师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生命的力量不就在于面对困境,突破困境,超越自我吗?生命的美好不就在于人性的真善美,积极创造和谐社会吗?生命的尊严,不就在于面对挫折的顽强,勇往直前吗?

在阅读中体验生命,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把自己融到文本中去,让自己成为文本中的一员,体验生命的历程。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是课堂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话较多的课文能在朗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角色本身的理解,进而理解全文;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可通过学生以课文为蓝本,为课文人物设计对话,加入肢体、表情等活动,在活动中体味生命。除此之外,阅读教学还可以加入辩论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对生命的哲学思索。无论运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三、描绘生命蓝图,缔造生命和谐

教师在唤醒学生生命的意识,感知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之后,教会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相处;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敬畏自然;面对社会,要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书写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认识自我”“关注生命”“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等专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最后拿起笔来书写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做到作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两不误。

第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一、将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石

1.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语文知识的丰富,离不开语文材料的阅读,只有多读书、多好书,才能使充足的积累得以形成,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规范和丰富。语文课文中大量文质兼优的材料、语文课外读物中充足的名篇佳作,能够使学生在反复地背诵和朗读中,将无声的书面语言灵活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在将不熟悉知识转变为已有的熟悉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其对材料准确的用词、合理的布局及巧妙的构思逐步领会,在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中,实现其得心应手的写作。

2.在阅读中进行语感经验的积累

根据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要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实现其写作与阅读能力的综合提高。众所周知,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建立在语文材料的阅读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该句中“贪婪”一词将杨梅树的形象写活了,凸显了杨梅树的拟人化。因此,我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特别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理解。学生在讨论中,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的认为:这里是指心理“不知满足”,有的认为:这里是指生长过程“旺盛、茂盛”,还有的认为:这里是指状态“喜爱,可爱”等。通过阅读训练,在使学生认识杨梅树对春雨的渴求,理解作者情感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贪婪”一词的巧妙运用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和体会。

二、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事实上,语文教材属于一个教学例子,在这样的例子学习和探究中,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自身写作和阅读技巧的提高。因此,在组织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内容,通过对契合点的灵活选取,使学生语言练习和应用能够效果显著。

1.降低难度,模仿起步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比如,在进行中年级学生写作训练时,可以引导其以片段为基础,将自己想说的话和想描述的事件写出来,同时还要保证片段的清晰性和具体性。比如:在学习完《桂林山水》后,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有这样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根据这一描法,我引导学生用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模仿这一手法进行写作训练。结果有的同学写出这样的段落:“每当夜幕降临,这座城市美极了。那几条主街道两旁的路灯,就像几条盘曲着的巨龙,而街上川流不息的车和车灯,就像轧钢厂钢炉里流出的钢水一样,那些高低不同的住房内的灯光,亦像远处天际里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由此可见,写作与阅读的有效整合,能够使学生“乐写”“想写”的情绪得以激发,在其“乐写”中妙笔生花、文思泉涌,从而更加促进其多读、勤读。

2.填补空白,发挥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对教材内容空白进行填写的基础上,实现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创设的意境和相关关键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文章中父子的情感。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笔触将父亲拯救儿子的心理进行扩展表述。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充满激情的宣泄,在使其阅读内涵得以扩展,写作能力得以锻炼的同时,也促进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9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关键词:习作指导;父母之爱;感悟;抒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教育中让少年体验个人成长对长辈的义务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以“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习作,但从以往学生习作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离了本单元的主题,而是单纯地给父母提一些建议,选择的材料也很普通。为此,我安排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学美文的同时,学习表达对父母之爱。

1.品味优秀作品,感悟父母之爱,领会表达方法

(1)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单元组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不管是‘精彩极了’的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指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因而,我们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品味并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而,在文本的学习中,还要了解掌握构筑表现父母之爱的描写方法: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

(2)阅读教材之外的名作。教材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所提供的文本毕竟有限,而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与习作方法,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名家作品,既让学生感受了父母之爱,又积累了文章呈现的写作方法。

2.回忆相处事例,感知父母之爱,获取亲情素材

(1)从回忆中找材料。边学文,边布置学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例子。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又能让学生从回忆中找到典型的习作素材。

(2)从采访中找材料。要求学生边采访家长边记录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更有理性,能从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为孩子“付出的爱”,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同时积累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写作素材。

(3)从“反”例中找材料。爱有慈爱,也有严爱。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父母之爱,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这既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又扩大了选材的范围。

(4)从反思中找材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思想苗头,往往会逆着父母的思维做事,但事后又会感到后悔。因此,借习作选材机会,让学生思考:你对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他们面对你的伤害,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做既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又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

3.抒写感恩美文,感谢父母之爱,表现血浓亲情

(1)重温写法。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欲望后,重温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片段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父母之爱。

(2)片段练笔。建构主义认为:“引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与原理。”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人方法,从学生所列举的事例中选择一件来让全班同学练习如何写具体。之后分组、分描写重点进行片段练笔,完成后全班交流。

(3)抒写大爱。有了典型材料,掌握“写法”,又进行了片段练习,再“运用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表现父母之爱,就不是空话。但因生活经验的不同,所选择的材料各具特色,习作水平也有差别,所以在之前训练的基础上,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倾听孩子心声,感受肺腑之言,回信表达大爱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校联系与合作,认为它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时,孩子们得到的都是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而通过“孩子读习作,父母写回信”这一环节,让孩子对父母亲说声“谢谢”,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延伸了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增进了两代人的沟通。

(1)学生读作文。安排学生给父母读《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习作,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表达对父母之爱,同时也让家长在倾听中回忆过往的点滴,感受亲情,唤起为孩子的懂事而自豪之感,增进沟通。

(2)家长写回信。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父母伟大的爱,请亲人为自己的孩子写回信,教师选择回信朗读。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联系起来,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