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实训报告

第1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数量和频次越来越高,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中国贸易人才。现阶段,我国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就财经类独立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一定助益。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向着平稳发展过度,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化出现了新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处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阶段,这些问题对我国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更高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熟悉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市场规则,更要熟悉国际间跨文化贸易人。

 

但是从最近几年市场反应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数量众多,但是质量不高,供大于求,出现这种情况与国际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业也跟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很大关联。面对新形势下,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全新需求,如何提高财经独立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成为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

 

1.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办学的定位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于2006年面向全国招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任务生,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现有25个本科专业,形成以经、管为主体,经、管、文、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校生22400多人。学院占地近千亩,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广州市增城区,交通便利。校园规划井然有序,绿树成荫,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院近年来投入逾千万元高标准建成校内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云计算、云桌面等平台,着力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学习环境。

 

学院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学院注重内涵特色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和中青年骨干的后盾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龙头,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力,各学科教师梯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适应了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专业英语娴熟,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及政府涉外机关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综合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国际贸易实训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其次,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测试水平;再次,跨国文化素质、交往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英语水平应达到国家六级水平;第四,熟悉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地理、国际金融、销售公关、国际商务谈判、法学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第五,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报关、报检、国际货运、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核心知识势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后,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

 

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几年间,中国的经贸应用型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

 

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十分低。据《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面对这种现状,需要我们切实分析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从学校自身建设出发,通过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我国独立院校培养出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应用型独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1.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后续保障和支撑。高校中的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都具备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当地的企业和企业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素质都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师的国家化观念和经营不是和充足,对实施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实际岗位需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要能够从事国际事物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教师的国际化观念不充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就要求独立院校的不断完善和改革教师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到跨国企业开展学习和交流,熟悉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同时,还要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摆在教师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怎样认识这个专业,国际贸易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之前,不要局限于国际贸易的几种经典理论和经典的教学思想和原理,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国际矛盾摩擦,国际商务谈判等问题的实际能力,将专业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有效连接起来,保证学生在处理国际贸易问题时,能够用英语解决问题。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教师创造一个舒心的教学环境。要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职称评比,晋升和待遇等方面给予的一定的政策倾斜照顾。

 

2.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综合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科学的对学生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以及选修课、通识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进行综合确定,通过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和优化,充分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特点,保证培养出现的人才更加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保证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制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保证计划能够顺利的执行和实施,实现课程建设和规划的任务要求。

 

此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教学多学科交叉,要通过始专业课程设置精心培养复合型、综合型经贸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学科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这样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充实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含量,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还要重视构建以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学科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分析,建立起以《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课程中心的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然后在建设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单证实务》、《国际结算》、《海关通关实务》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专业实务课程理论体系,再建设以《国际贸易电子仿真模拟》、《国际贸易案例研讨》、《国际商务专题研究》、《国际商务场景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调查》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从而保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形成以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实务课程和实训课程为支持的综合课程体系。

 

此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在编写上述教材过程中,应该将实训和学习指导方案纳入教材体系中,只有建设一个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才能积极的推动整个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此外,国际贸易专业在进行开展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师资队伍现状,在人才目标确定、专业设定、课程设置以及分布教学和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确定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保证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3.教学方式与方法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应该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这一教学中心进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广和传授知识和实训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法。同时,还要加大班级实行双语教学的程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要积极尝试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积极应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复杂国家市场环境的能力,要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会涉及到国家行业的特点需求,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比例,积极推广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时应用英语教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比较浓厚的国际贸易学习氛围。学校通过政策支持、师资力量教育培训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等多种途径途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进程。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此外,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专业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操作手段,通过自行设计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4.培养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在注重强化学生国际商务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精心搭建实训平台,建立包括技能培训、实验室电子仿真模拟、国际外贸场景实训、专业调查报告、见习报告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教学计划的需求,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课程技能实训、仿真模拟实训以及专业调查报告等方面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实习调查检查工作,从而有效保证实训的效果和质量。此外,为了保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接近实际需求,要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在实际场景中学习,提高实训的效果。

 

结语

 

总之,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做好课程设置工作,不断更新教师理念和教师素质,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应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国际贸易环境的需求,促进我国国际货物贸易健康发展。

第2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教学体系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新任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课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从适应时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实训塞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型,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2000年,又提出并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这两个计划(工程)所立项目覆盖了本科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专业层面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微观研究,出版了一批研究报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报告在对本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历史回顾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似乎都对应试教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批评意见,并提出了新实训课教学的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把国际经济与易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视野开阔且受到较严格的对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运用外语从事外贸业务,并且有能力向经济学相关学科领域拓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新实训课教学在高等学校本科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已经普遍形成共识,但是必须看到,实践教学是一项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活动,它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以国际贸易合同内容为基础、以签订合同及履行合同的业务操作为轴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外贸出口具体业务的模拟操作为目标。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外贸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外贸业务的感性认识,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实务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教学,使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地熟练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1.院校自建模式。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在这种模式里,实训基地由院校自己投资建设、由学院自己管理,院校自建国际贸易实训室的最大好处是一次性投人,使用周期长,便于管理,不用求人,实训室使用频率高,受训对象多。但是,院校自建实训室也有一些缺点。由于实训是通过软件模拟国际贸易的流程,扮演贸易中的各方当事人,而外贸软件只能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与表格晋录、转换,没有业务流程操作的实务要求,没有具体的外贸产品生产跟单形态。因此,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还有较大的差距。

2.校企共建模式。按照双方合作的密切程度.校企共建的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种。第一,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只是院校的实训场所,院校以付费的形式安排学生实训,或者企业通过院校获得廉价劳动力。近年来,由于外贸公司纷纷改制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而学生给外贸公司带来收益的能力尚暂时欠缺,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外贸公司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从2000年开始,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而与此同时各外贸公司为提高经济效益,人员不断精减,办公场地相对缩小,因此,各外贸公司也不具备大量接受学生实训的能力。此外。外贸公司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需要,重要的外贸业务一般也不让学生参与。在一些外贸公司,因为责任风险的明确划分,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外贸业务,例如制作单据、发送E一mail等,公司员工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到这类外贸公司实习,形式意义已大于实际意义[3]。第二,深层次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并按照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而院校则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人才输送等,为企业带来实惠。这种合作模式相对于前一种来讲,具有稳同性和长效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大经贸的经济环境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并非要局限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一些生产性企业或者外资零售企业都可以作为实训基地,如沃尔玛企业,它既有国内零售业务,又有跨国采购业务。与这样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深人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技巧,熟悉外资零售企业在采购、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方法。

3.院、校联建实训基地模式

院校联建实训基地一般是两所甚至更多院校根据资源共享、成本分担等方式,联合共建的实训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各院校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往往要求合作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方案,包括如何去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和效益最大化。这一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对它的运营管理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生存与运营效率问题。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是应该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比如,由各个院校出资兴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贸企业,企业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各个院校按照出资额多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生的实习可以直接付费或者从出资额中抵减等,具体可根据公司成立时约定的条款确定。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的框架和教学程序。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借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运用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

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教学要素组件,实施立体化教学,以完整的要素手段进行人才共育。

国际贸易实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之间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性。

1.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原则

以课前课中课后形成立体空间为原则,以教学要素配套组合为原则,形成各教学要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互支撑、集合发力、全天候运转的立体化体系和结构。 2.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运行系统

(1)教学内容: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内容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形成二元(理论知识体系和模拟实训)三块(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结构体系。理论单元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与技术;三是防范与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模拟实训采用两种环境和方式,一是传统情境模拟,二是网络环境模拟,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展开业务活动并进行相关的意义构建。

(2)内容载体:教学大纲、实训大纲、EDI模拟大纲、纸介质主教材、实训教材、教案、电子教案、业务情境范例、光盘、软盘、硬盘、网络课程。

(3)传输环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企业及市场、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

(4)辅助教具:投影、图表、数据、单证实物、黑板、白板、录音、电视、电脑、计算机、电子助学课件。

(5)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贸易案例库、贸易数据库、贸易网站库、经济论文库、自编试题库、自编案例库。

(6)教学手段。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三套INT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

(7)实施程序。模式规定了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使师生有序展开教学做活动,按步骤完成设定的任务。操作程序:讲授一阅读教材一体验范例一情境中的模拟操作及现场实训一当面或网络辅导、自测与评价一操作及知识点综合考核。

3.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效果

多重组合的“教、学、做”手段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课前课中课后互为支撑,使学生获得全天候的充实和补偿;师生互动及学生自助辅导,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材和课程的设计结构,使学生通过持续的情境模拟,获得业务岗位描述的操作技能。

4.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实施建议

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本科及实训课程在不同专业(或学科)的不同定位(导致出现的教学内容、重点、课时、教学条件和师生情况的差异),在运用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应对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组合(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网络资源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模拟软件平台等),以体现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主动适应。可以对提供的电子教案进行适应性修改,在提供的两套情境范例的基础上提炼和编制新的范例,以提高针对当地外经贸特点的适应度。在全国多所学校开通“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平台”的情况下,各相关学校的师生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校际混合的多角色的模拟仿真实训,使校际师生间展开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可以通过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助学系统、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BBS等,直接进行教师间的互动沟通,以即时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教学的实施建议

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可以有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资源情况、招生情况、外围企业及外围院校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果高等院校自身财力有限,那么,可以考虑院校联建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实力较强,招生规模很大,那么,可以考虑自建和与企业共建两者并举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地处外贸活动极为频繁、外贸人才极为短缺的地区,可以考虑校企共建的形式,尤其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计划到大纲再到指导书、从协调实践课程排序到技能考证、从理论型毕业论文选题到实践型毕业论文选题等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1.实训课教学内容设置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应避免重复,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浪费了教学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教师应该充分沟通,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

2.实训课教学是综合实训与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

虽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综合实训并不等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在综合实训中,以团队建设为中心,通过团队的形成、工作方法、沟通技能、时间管理等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引导、小组讨论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宏观政策的敏感、商机捕捉、沟通谈判、纠纷处理等能力。

3.实训课教学应把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专业考证的意义。一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某领域实际问题;二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某些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由此可见,学生选题虽然符合专业要求,但是进行理论探讨的比较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既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素材,选题来源相对广泛,资料收集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强。所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创新知识,提高技能。

第3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世格平台通过训练学生完成外贸业务,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大局观。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设计的问题,有些是理解的问题,有些是没有跟上形式变化,有些是由于软件的局限性。如单据的错误无法自检出来,比如合同里总计栏目,即使填错了,自检出单据的正确率仍然为100%,如在商品参数库里有两个海关代码,比较规范的说法是.经营单位编码和海关商品编码。

2基于世格外贸平台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教学反思

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和企业师傅传授,但这两者都有无法避免的困难,世格外贸软件试图填补中间的空白,拉近学校和企业间的知识距离。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学为主,教为辅”。学生在摸索中熟悉业务流程,单证的缮制等,学生在实践中、项目教学中真正熟悉了国际贸易流程,并且也了解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优势和劣势,教师教授的知识也能够很快得被学生消化,融会贯通。由于世格软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由于是学生之间分组,小组成员间互相做买卖,这种方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充满兴趣学习。根据对历年教授学生的观察,那些以前在课堂上睡觉、不听课的同学在此次项目教学中成绩也很好。当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他们戏称“这就是打游戏嘛”。因此从老师的感受和学生的方向,可看出项目教学结合软件模拟的重要性和有益性,通过项目教学、软件模拟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得到更大的教学反思。

3基于世格外贸平台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

通过历年的考核实践,得出以下评价标准:40%的系统自动评分成绩;30%的项目报告成绩;20%的课程总结;10%的情感价值与态度,并且规定系统自动评分必须满足60分,才能通过这门课程。

4小结

第4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第5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3+1”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2-02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急速增长,于是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国际贸易类专业。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四次调整,把“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际贸易专业),并延续至今。

截止到目前,我国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并且随着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涌入社会,导致该专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更使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2011年,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十大“红牌”专业之一,这是该专业连续两年上榜。

根据《中国就业报》的调研报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只有20%从事本行业,20%在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以及政府涉外部门工作,而高达50%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求职无门或改行从事与国际贸易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另一方面,根据2010年的《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所做的预测,2010年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总数达到79.344万人,而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总数为13万人左右,即使这些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仍然有很大的缺口。

于是,出现了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外贸人才缺乏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改革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应用能力强的国际贸易人才已成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主要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实务型人才。所涉及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和出口营销。这些岗位都需要毕业生持有国家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并且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但是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首先,高校国际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院派,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讲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其次,在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较高,实验、实践环节的课时较少。再次,目前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软件模拟实训进行,这种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相关流程的认识,但是与实际业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学校也在尝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但是在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对接尚不成熟。

2.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在教育部所制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上求全求多,通识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并且在专业课程中许多知识重复交叉,造成资源浪费。

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尽管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高校教学方法仍然不够灵活。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体经营式教学等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不够广泛,缺少对学生的启发,还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此外,考核方式单一,多数课程仍然采用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效果较差。

三、基于“3+1”培养模式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析

在充分调查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黑龙江科技学院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方向设置为世界贸易和对俄贸易两个方向,培养定位为完整国际贸易知识体系下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具体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基于此定位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了“3+1”的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3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培养。该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必须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做出较大调整。

1.通识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可否认,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为了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了过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就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尤其是实施“3+1”培养模式后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对于通识教育类课程适宜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课时不用太多,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之在课外进一步探索自己感兴趣内容。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专业课程。

2.专业课程内部关系的调整。国际贸易类客课程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商法》等课程在贸易术语以及货运、保险及惯例方面有重复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结算方式中有交叉。因此,需要在充分研讨各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理顺相互间的关系,设置好课程的开课顺序,整合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3.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是学生就业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目前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关系不够密切,学生甚至为了通过资格认证而逃课到辅导班补习,进而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构建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时候,要跟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资格认证的内容相结合,将其内容融入到相关的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4.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调查发现相关工作岗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需求,加大外语尤其是专业外语的训练力度,除开设外贸口语、外贸函电等专业外语课程外,对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商务谈判等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加强外语的应用。使得学生毕业后能熟练与外商进行沟通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训室的设备和实训教学水平,完善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将相关的课程设置实训学时,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操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将课程与实践基地的特点相结合,使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基地实践形成有效过渡。

6.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课程的特点,实行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式教学、实体经营式教学等,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口才。同时,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大课堂研讨和案例教学考试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的比例,改变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现象。

总之,实施“3+1”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想达到该培养模式的预期目标,必须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为其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吴海兵,李丹.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3)

2.肖黎.金融危机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1(3)

第6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

第7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 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 然后再理解, 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 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 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 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 是基本功, 基础不牢, 专业难精。一般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 必须长短兼顾, 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 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 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 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 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 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 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 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 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 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 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即11 国际商务英语, 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1国际市场营销, 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1 电子商务, 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1 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 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 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 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 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 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 例如, “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 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 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 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 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 例如, WTO规则,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 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 没有必要重复开设, 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 这既节省大量课时, 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 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 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 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 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

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再赘述。[ LunWenDataCom]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 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 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 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 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 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 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 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 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 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是学院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 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 而非关税壁垒,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 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 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 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 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 收集实际的案例,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 而且非常实用, 让学生学得踏实。

(2) 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 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考证实训, 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综合训练, 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 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 到完成市场开拓, 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 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 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 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 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 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 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 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协议式的, 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 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 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 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 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

总结, 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第8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要素;立体化;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

教学解决方案是对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对某种教学规律的把握。强调“教”忽视如何“学”,或强调“学”而贬低教师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现代教学理论重视教学解决方案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发挥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关系的多重功能,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与内化相结合、教学要素之间相结合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际贸易实务与实训是业务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根据“理实结合”的要求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从单一的教学要素寻求整体质量的提升难以达到目的,打包一揽子教学方案的创新探索与建设是必然趋势。多年来,我们以现代综合教育理论为指导,确定了建构性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岗位实践、课程内容研究、教法研究、手段研究及实训系统研究,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构成

该教学解决方案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以“理实结合”为目标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解决方案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方案由理论基础、模式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包与教学手段、操作程序与实施结构、教学效果、实施建议等七个部分构成。

理论基础 以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关系的多重功能,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与内化相结合、教学要素之间相结合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模式目标 通过提供立体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业务理论和业务能力,使教学解决方案与教学目标之间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性。

教学原则 以整体性、综合性和课前课中课后形成建构主义立体空间为原则,以教学要素配套组合为手段,形成各教学要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辅相成、集合发力、全天候运转的立体化体系和结构。

教学包与教学手段 打包要素包括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四种常规教法组合、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三套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教学环境包括现代化教室及实验室、企业及市场、因特网及局域网、业务情境范例。辅助教具包括投影、图表、数据、单证实物、书写板、录音、电视、计算机、光盘、模拟软件等。教学资源包括音像课堂、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贸易案例库、贸易数据库、贸易网站库、经济论文库和试题库。

操作程序与实施结构 阅读教材—重点难点指导—体验范例—情境中的模拟操作及现场实训—当面或网络辅导、自测与评价—操作及知识点综合考核。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使师生有序展开教学活动,按步骤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 多重组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课前课中课后互为支撑,使学生获得全天候的内容充实;师生互动及学生自助辅导,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材和课程的设计结构,使学生通过持续的情境模拟,获得业务岗位描述的工作能力与方法。

实施建议 考虑到课程在不同专业的定位所出现的各种差异,在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应对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手段进行适当调整和组合(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网络资源、模拟软件平台等与教材和教法的结合),以体现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主动适应。

二、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资源与载体建设

资源与载体建设包括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建设成果。

1. 配套教材的建设与修订

定期修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国际贸易实训》三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以贸易范例为载体,以业务进程为主线,以理论、情境和操作的结合为表现方法,展现进出口业务的要领、方法和步骤。

2. 配套的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按教学内容的重点、情境和范例要求制作。贸易范例一票业务到底,将全部内容及过程贯穿整个系统,防止发生逻辑错位和理解上的混乱。同时附配全套的习题和操作答案。

3. 网络课程

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基础,不断更新网络课程资源,构成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供全天候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产生与面授的互补效应。网络课程较之传统课程的优势如表所示。

4. 模拟实训平台

“EDI”模拟教学软件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系统将国际贸易业务三个方面的作业活动与网络数据化手段结合起来,内容、方法、手段融为一体。众多计算机工作站在实验中心承担贸易流程中的单位职能,如政府机构、国内外商务公司、银行、海关、运输、商检、保险等单位等,标准业务过程将学生带入了仿真的无纸化电子商务场景中。系统包含了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及其相配套的L/C、D/P、D/A、T/T等多种结算方式,同时提供知识性与操作性的在线帮助,并向学生提供交易情境信息。

5. 教学方法及考核管理系统

首先提供四种教学方法组合。一是课堂精讲,辅以讨论、答疑和无纸化考核,目的是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二是案例教学,组织素材阅读、分组讨论分析、全体多方案的论辩和结论报告,目的是培养在进出口业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项目研究教学法,通过师生深入企业实际,完整解决某一难点问题,目的是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拥有实际作业的能力;四是模拟仿真教学,通过传统的业务填单方式或微机模拟环境,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对进出口业务进行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套方法要与其他要素有机对接,根据需要选用某一个方法或选用多方法的组合,能有效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其次提供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系统由无纸化考试和综合题库两部分组成。无纸化考试系统主要进行知识点的考核,差异性电子试卷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或修改,答毕即时公布成绩并记录在考试管理系统中。综合试卷电子考试系统根据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题型等要素综合配题,试卷依手动组题或自动组题两种方式提取。系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无纸化管理的程度。

此外,国际贸易实训的考核,在模拟实验系统上操作完成;网络学习通过网络课程考核系统完成;现场实习凭公司鉴定和实习报告考核。

三、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知识与能力如何从无形到有所感知(理实结合)、从易逝流失到形式与记忆的储存、师生一体到分离与同在的结合、授课品质(因人因时不同)的差异化由不可控制到最高程度的一致,这是本方案建设的动因。

教学解决方案追求教学各要素的立体化深度结合,运用内容、方法、工具组合的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解决教学质量的不可控和差异化问题,解决进口出口分家的问题,解决进出口业务难以实习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和教与学两张皮问题,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

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如下:

1. 用组合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教学解决方案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对各部分教学要素独立的抽象理解上,而是从整体上综合运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互相作用的各个因素,在内容、方法、手段和环境上加以匹配、组合、变化,将情景、理论与操作融为一体,打破教与学的两张皮,为教学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操作框架,使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解决理实相结合的问题。

2. 以标准的内容、组合的手段和规范的程序解决教学质量的差异性问题

通过提供标准的电子教案、教材、网络课程、考核手段和规范的教学程序,增强不同教师及不同时段教学质量的趋同度,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统一,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摸索教学的状态,缩小教学质量的差异度。

3. 以范例为基础的仿真模拟解决因交易周期过长所派生出的实习问题

国际贸易是典型的“单据买卖”,而非现场交割的交易形式。一票业务少则半年多则三年五载才能结束,通过实习训练全套的业务内容和流程极为困难;此外,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内容繁杂,举例说明繁多,经常造成思维错位及操作例证的扭曲,致使这门以操作见长的课程“说”起来就非常困难。仿真模拟提供传统纸质情境和现代网络平台模拟,如同一个季节的花开花落被高倍浓缩在半分钟的镜头里一样,使师生足不出户即对进出口业务进行规范的仿真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感受到与“新经济”形态的对接。

4. 以网络教学资源解决教学服务属性问题

教育教学属服务性质(知识和能力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和师生难以分离性),不同于实物的搬运转移,错过的课程即会“时过境迁”。网络课程和网络实训平台全天候运转,稳定地成为师生互动和情境生成与再造的媒介,实现师生分离状态下的远程交流,为自主学习、建构性学习提供现代化的平台,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深度结合。

第9篇:国际贸易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现状 问题 对策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1 增大校内实训力度。

1.1.1 模拟仿真实训。目前,一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校内实验室主要通过外贸模拟软件结合国际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等课程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大都使用的是ERP沙盘模拟、模拟商务谈判、外贸进出口业务流程模拟操作系统和进出口报关软件等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1.1.2 课堂案例教学。一些学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要求有从业经验者优先,即要求“双师型”教师。这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理论之外,大都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于学生,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收集案例并精心挑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贸易术语规则也在不断的演变之中,案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时效性。

1.2 校外顶岗实训。一些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就是现在很多学校实施的“顶岗实习”,这种方式能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实实在在的环境,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外贸企业业务流程、港口、码头、海关等,加深学生对外贸的感官直接认知。比如:学生在港口现场参观,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集装箱的类型、尺寸及结构,对集装箱堆场的运营管理、码头的业务流程有了直观认识,把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大。尽管很多学校要求“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观念、收入等原因,导致教师队伍的建设缓慢。目前的教学型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普遍都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而且部分学校过分要求教师学历,很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根本没有实践经验。这种“学院派”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怎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也影响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2.2 高校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模拟实习软件。尽管仿真度比较高,但是还是达不到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力亲为的感觉,还是限于纸上谈兵,很多环境还是过于理想化,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提高较慢。

2.3 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更新。从大多数教学型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还是有“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的重点依然集中在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等课程理论方面,实务方面也仅仅体现为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变通办法,只能照本宣科。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但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扩大,意味着我国目前教学型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与时俱进,应该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3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的对策

3.1 加大师资力量培养力度。老师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学生走上外贸业务岗位就能独当一面,对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培养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生校外实习,应该由老师和从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既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教师。对于校内实训,主要以学校老师指导为主,如果有外贸从业人员参与指导,效果可能会更好。对于学校实践课程任课老师,必须要有企业从业经历,可以对学校的实训指导老师安排到外贸企业锻炼,提高实习指导老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又能培养“双证”学生,为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