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科技服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介绍了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治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主题的“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科技信息乡乡通”和“金钥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创新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共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89个,其中隶属农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9个,占83%归属科技系统管理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30个"占37%另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技术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2农村科技服务人员
全市共有乡级以上直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338人,初级职称1005人,同时,还有一大批获得“绿色证书”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农村科技工作状况
总体而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大都能围绕当地工作,结合农时开展服务。调查表明,认为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的乡镇占58%,办公条件在县乡之间差距较大,40%的农技服务部门有单独的办公服务场所,通讯设施、电话的占有率较高。为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科技致富信息,长治市从2002年开始共投入120万元,启动实施科技信息“乡乡通”工程。以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种养大户、科技推广能手为对象,安装科技信息机355台,初步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平台。目前,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科技信息“乡乡通”潞城市、长治市郊区、长治县和城区的部分乡镇实现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务站近200个,使科技信息服务站总数达到了355个。
2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治市县区、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科技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从发展角度看,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较多、职能重复。全市有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亟待“修复”。大部分乡镇由于没有专设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到科技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加之,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各个涉农行政部门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由原来各技术行政部门发放变为乡镇财政发放,随之而来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由原来侧重于从事技术服务变为侧重服务乡镇行政事务,造成乡镇技术人员从事农村技术服务的职能变弱!由于服务能力和经济待遇的问题,大部分科技副村长形同虚设,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中转、职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传达和农民对科技需要的、呼唤、不能、对接。农民群众特别需要科技服务,却不知道何处寻找。
(3)农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636名,与全市农业人口241万之比约为1:663,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村、县区、行业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一线直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加上现行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上下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科技服务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科技服务单位的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到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收益回报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其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农村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科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也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政策和信息对促进地方科技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治市农村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基层科技服务和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科技服务的需求。
(6)先进科学技术的接纳度低.技术的示范、推广难度大、成本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要服务“三农”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要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结合点。在创建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必须按照“三位一体”即政策、资金、技术加机制的要求,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科技示范户和承包经营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有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技术承包、办示范样板、抓技术培训。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使产品销出去并获得较好利益。实现这“五个转变”是新阶段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行城乡互动、紧紧围绕长治市发展实际,结合城乡科技资源,创新和建立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益、市场主导经济的新格局。其具体对策如下:
3.1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平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要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各区市要把专家大院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到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都要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2)发展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逐步将一些政府承担的农村科技推广职能向专业协会转移,形成外联市场和科研院所,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协会、绿色食品协会、奶业协会、肉鸡协会和果茶协会等建设,各区市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参与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实现农村推广科技服务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步推进。
(3)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网站。整合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网、技术产权交易网、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资源,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产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及时接收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的业务咨询,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实现正常运转。
(4)推广农村科技“110”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110”热线,服务热线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技术服务。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在整合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设立指挥中心、市级要设立总指挥中心、各区县要设立分中心、镇级要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农村科技服务“110”的网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体系。要通过发展农村技术市场,把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和乡土能人进入农村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入股等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场中介、经济、信托、咨询、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培养熟悉技术贸易业务的职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技术市场的法律实施和监督系统,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建立仲裁机构、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2提高基层科技服务水平
(1)启动基层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科技资源下移。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关键、紧迫的科技问题,选择一些适合基层实施的星火富民项目,上下联动、基层科技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典型示范,市、县科技部门工作要向下延伸,向基层倾斜,提高对基层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将星火富民摆在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长期坚持不动摇,真正把科技的恩惠撒向农村、
关键词:安丘模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安丘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论文参考。去年4月份,山东省政府在安丘召开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现场会议,把安丘的做法确定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广。
1.主要做法
实施区域化建设,就是从源头控制和基础工作抓起,从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区域,把住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关口,从根本上确保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体系”建设:
1.1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严格实施已有国家级、省级标准的同时,研究制订了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3个,参照出口国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了200多个生产标准,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基地规模化、形式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30万亩、果品基地10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400个。对所有基地,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按标准化要求实施。
1.2健全控制管理体系,搞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和规范使用
坚持把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作为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关键措施来抓,制定出台了《安丘市农药管理办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农业化学投入品供应管理体制,一方面,强化对标准化基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应管理,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论文参考。在专营店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在基地配备植保员,指导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级农药兽药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直供店67家;设立市级化肥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专营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强对全社会化学投入品市场规范管理,确定15家化肥、农兽药批发企业,负责全市化学投入品的网络建设和批发供应,净化规范社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大环境。
1.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为区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一是健全区域化管理科技服务组织。整合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的科技人员,落实区域化管理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良种的引进选育和试验示范,以及新农兽药的测试和推广应用。二是加强区域化管理的宣传培训。目前,已聘请检验检疫、农业、外经、畜牧等方面的专家进行骨干培训20次,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通过电视台开辟专栏、编发科技宣传册、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三是开展区域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成立农业专家顾问组,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免费服务热线,建立“安丘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网站,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21个,在全市形成了以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为龙头,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点面互动的科技服务网络。
1.4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已有的农业、畜牧、质监等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生产区和批发市场建立了快速检测点;在外贸食品公司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检测中心;在凌河镇、新安街道分别建设了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检测资源为主体,农业、畜牧、质监、环保等部门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实现了出口农产品从农资、土壤到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的监控和检验检测。
1.5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区域化管理整体推进机制
在国家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一导三动”的区域化管理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发挥好政府统筹协调、行政推动作用,制定实施规划,加强政策扶持,搞好组织协调,实施联合执法和监管。论文参考。龙头带动,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为支撑,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示范带动区域化管理的开展。部门联动,根据区域化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在区域化管理中的职责,做到既各负其责、分工把关,又协作配合、执法联动,强力推进区域化工作开展。全民行动,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产品安全意识,真正调动全体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区域化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区域化管理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创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通过组建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调组织和机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门的人力、技术和执法管理资源,形成了长期稳定、联合协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
2.2扩大了标准化基地规模,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
全市标准化基地由原来的6.5万亩扩大到30万亩,有效解决了企业基地过于分散、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设一个300亩的标准化基地,可节约7.8%的用地,每年节约管理成本10万元,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农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创汇
安丘区域内各类蔬菜的药残检出率(含药残达标蔬菜)由实施区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从未发生投诉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关注》、《东方时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山东电视台等栏目对安丘市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2.4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农业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2.5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通过开展区域化建设,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论文摘要: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户户通平台)是以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和组织网五网融合为基础,以电话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农信机为载体,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业科学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它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涉农政务、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市场信息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主要通过电话等应用终端曲线上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传播与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 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kjhht.net)、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
(4)户户通平台作为现代科学传播理论和农业科技传播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范例,对转变中国农村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变革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以及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来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加强组织、狠抓落实至关重要。今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相关精神,镇江市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应切实负起责任,把文件精神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每一项工作量化为指标、细化到项目、实化到岗位。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实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辖市(区)长负责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转化成果,整合建立科技支农载体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整合驻镇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加快农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服务站等载体建设。加快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市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问题,选准在种业创新、农机装备、丘陵农业开发、高效生态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1~2个重点课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金,进行联合攻关,打好攻坚战和整体战,形成在一定行业和领域打得响的关键技术。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和利用农业发展最前沿信息和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开展联合办公。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应用。要重点加快中国农科院镇江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在成果转化上求突破,促其形成现实生产力。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全市农业园区实行科技与产业对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
三、细化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为农服务
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在加快农村“五有”公益中心建设的同时,及早制定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园区服务、创业,真正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发动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带头创业、带头示范、带头致富。三是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宣传党的科技政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四是有效集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提高“持证农民”比重,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农民经纪人”。依靠合作社、专业户等建好科技示范基地,以推广主导品种和实施主体培训,培育一批草莓种殖能手、水产养殖大王等新型农民,成为农民问得到、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四、孵化带动,不断放大园区富农作用
农业科技园(包括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重要的载体。必须做大做强农业园区,不断增强对农业资源的消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基地农民的带动能力。
首先,搞好规划做特园区。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农业主导产业,认真抓好规划建设。
其次,创新模式做活园区。以市场为主导,多部门联合,企业化运作,大力推行“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利益共享,把农户吸引过来、带动起来,真正让农民增收与园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重点培植做大园区。各地要按照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扶持重点,集中技术、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连续不断支持,力争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园区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功能更大。与此同时,还要在农业园区自主品牌、现代物流、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加销相互配合,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园区联农富民带动作用。
1.1激励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指导学生科研
一方面,营造有利于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纳入到学校职称(导师)评聘、评奖评优、科研工作量计算等体系当中,充分体现出科研项目与成果的重要地位,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建立课程科研档案,将科研项目与研究生课程结合起来,实现科研项目教学化[3]。
1.2引导研究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1)学校层面,制定相关制度,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性,通过中期考核,提高学位论文质量。(2)导师层面,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组织学生组成研究团队承担相应项目,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研究生积极探索,增强研究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3)学生层面,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积极申报省教育厅、学校的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
1.3积极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将社会实践纳入到科学研究活动中去,努力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和导师固定化,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研究生学位论文相结合,在团队组建上做到高低年级学生的搭配,高年级研究生为核心队员,负责整体策划、实验分析,低年级研究生为队员,负责前期调研、取样等工作。
2依托科研项目,重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2.1结合生产实际,科学进行选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基本上来自导师的科研课题,科研项目选题应紧密围绕生产、科研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反映科技前沿或与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以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
2.2讲求指导方法,提高指导效果
一方面,导师应结合科研项目的前期研究基础,研究内容、方法及难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同时将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传授给学生,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应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真正融入科研团体,理解运用本学科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积累科研经验,培养自己的钻研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4]。
2.3检查论文进展,保证论文质量
通过课题组组会、学术讨论、实验进展汇报的方式检查论文进展,有利于导师掌握课题研究进展,有利于课题组成员加强交流与合作,解决论文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学位论文的顺利进行。
2.4严格论文答辩,锻炼综合能力
学位论文完成后,研究生应按学位点进行答辩,让学生在学位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锻炼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教学团队的形成
现代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位教师至少要融入一个科研团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服务团队,成为“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学校应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全力支持和精心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让每位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用武之地。学校在组织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组织队伍、凝聚力量;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实施,积累资源、提高水平;通过学术造诣较深的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新人,形成梯队。通过科研团队的协作,推进科研队伍壮大和团队精神的凝聚,最终形成由学术领军人才领衔,学术带头人带头,学术骨干参与,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讲师(实验师)组成的研究生教学团队[5]。
4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着重培养研究
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2012年我校申建的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第一批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共10所高校)。我校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以“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为基础,计划以5个集联合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区域综合试验站、50个县域特色产业基地、100个分布式服务站,以及信息化共享平台、战略研究体系、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有效建设,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带动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种资源大联合,推动农业科技有效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为推进机制体制综合改革,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先行区和特区。
4.1育人模式创新
充分利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基地平台条件,在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兽医等农科类专业试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学时,探索和实施“学校理论培养+科研基地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培养以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基地培养以生产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学为主,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可以采取两种模式:(1)“1+2”培养模式。针对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将理论学时压缩20%,第1学年主要在校进行理论学习;第2~3学年,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论文研究等到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1+1”培养模式。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理论学时压缩50%,第1学年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第2学年,到基地开展科研推广和社会服务工作,完成学位论文,重点在基地培养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2育人机制创新
(1)统一规划和统筹考虑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与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把研究生在基地的实习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安排。(2)充分利用基地平台,鼓励教师探索“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现场考察”以及“课程教学+生产实践+科研训练”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新,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在基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上调一定的课时津贴,同时,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对于在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表现突出的研究生,享受相应的奖学金或助学金待遇,给予表彰,并在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提前攻读博士推荐指标中,给予重点倾斜,在毕业就业时,优先推荐就业。(3)对于试点学科的研究生,实行“四双制”培养机制,即“双导师制、双导向制、双向考核制、双边监控制”。双导师制:坚持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结合指导制度,校内导师注重理论与科研能力培养,校外导师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双导向制:坚持提高学术水平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学术型研究生重点培养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实践技能;专业学位型研究生重点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理论基础水平。双向考核制:坚持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综合考核学生;对基础扎实、实践水平高的学生,给予支持和鼓励。双边监控制:坚持学校和基地双方监控,按照学校与基地共同制定的实施细则,明确双方在研究生培养上的职责,确保培养到位,质量监控到位。
5结语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广泛而深远。探析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有利于实现科技开发通过新闻传播延伸其产业链,在社会资源最大化的配置中,提升其信息资源的集约整合概率,实现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有机结合的双赢。
【论文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一)科技开发概况
1.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口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论文关键词:江西,农林院校,新农村
高等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江西作为地处我国中部传统的农业大省,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区,主要农作物产量均位于全国前列,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江西省土地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1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11万人,其百分之九十的国土面积是农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客观评价,江西的农业比重偏大,2007年农业占三产比重为1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7124元,是2000年的2.4倍。目前江西农业与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三农”矛盾相对突出,城乡统筹难度大,农业和农村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也是薄弱环节,建设新农村面临着诸多困境,建设任务艰巨和繁重。
大学走出“象牙塔”,强化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潮流。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作用;既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撑,也需要有先进的科技支撑、优质的人才支撑。高等院校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则以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育人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为江西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2江西高等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
江西目前主要的高等农林院校有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原赣州林校)
和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近两年,江西高等农林院校立足江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院校
通讯作者:陈飞平(1979—),男,江西农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
都积极投身到江西新农村建设中,为“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贡献各自的力量。
江西农业大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源头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入基层,面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最紧迫的科技问题。
近两年,江西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多项,科研经费1.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04项。学校积极面向江西经济建,狠抓项目不动摇,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二年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近50亿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江西农业大学开展一系列的送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2006年在星子县蓼花镇胜利村积极开展包村扶贫工作,指导村民种植了70亩南方早熟梨,建立了广播站、党员活动室、群众阅览室,并在当地小学筹建了机房。学校教师多次到村检查扶贫项目的执行情况,巩固完善已经实施的扶贫项目,科技培训农户8场,共350人多人次,走访贫困家庭12户,提高了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了村民的脱贫步伐。2007年,江西农业大学投入资金40万元,派出专家30余人次到柘塘村开展扶贫工作。工作重点已由当初的“学校校舍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救灾与灾后恢复、支教与帮扶”转为现在的“饮水工程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公路硬化工程建设、山洪灾害防护工程建设”。
2008年,江西农业大学开展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研究工作,学校主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研究”在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10个招标课题中中标,目前该项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还积极开展了雪后救灾工作,参加编制了《江西省科技救灾恢复生产实用技术手册》,并派出专家、技术人员近100人次奔赴江西受灾严重地区指导减灾和灾后重建。另外,土地资源管理及园林绿化等学科科研人员在全省30余个县(市)实施了县、市级小城镇规划,促进了江西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外,江西农业大学注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把学生社会实践列入“立足三个实践,实现三个结合,培养服务‘三农’为主的创业人才”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每年都开展主题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寒暑假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学校先后共有30余万人次参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科院校学生专业优势,切实为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每年根据当前农业现状,开展各类农业(农学、园艺、农业机械等)培训,为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做好知识、技能和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人数如下:
年份
培训人数
2007
86
2008
106
2009
94
一、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充分认识争创活动现实意义
争创活动体现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乡村治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农村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广泛,这对农业农村工作、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三农”服务方式,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争创活动体现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省广大农民的共同企盼。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农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要求作为第一选择,把农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加快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把工作指导的重心由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力、生产关系并重转变,由以服务生产为主向服务生产、加工、流通并重转变,由以产业指导为主向科技服务、农民培训、质量监管、农民维权、农村发展并重转变,努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更加满意。
争创活动体现了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要求。农业部门工作主战场在农村,直接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是一个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单位,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必须充分发挥熟悉农业、了解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抓住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在服务农民、推动发展中创先进、争优秀,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时代重任中勇挑重担、争做排头兵。
二、努力践行服务承诺,着力打造争创活动“三大载体”
“接地气”――构建现代农业指导服务团。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在联系基层、服务农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现代农业指导服务团,将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指导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基层、联系农民的工作机制。一是处级干部挂钩到县,指导一方产业发展。在机关选派68名处级干部和68名技术骨干,组成指导服务组,定点挂钩全省各农业县(市、区),指导当地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技术专家进村入户,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围绕夺取夏粮“八连增”,加强小麦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技术指导,成立专家指导组,实行分区挂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指导服务。三是业务骨干驻镇下乡,锤炼作风培养干部。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突破年”活动,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镇建设,选派20个年轻业务骨干赴20个经济发达镇挂职锻炼,帮助地方谋发展、办实事,切实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项目申报的“服务员”、传递农情民意的“联络员”、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员”、三农工作落实的“督查员”。
“练内功”――开展“六抓六比”活动。将争创活动具体化、部门化、载体化,在全省农业农经系统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六抓六比”活动,突出“抓学习比素养、抓调研比创新、抓服务比效能、抓作风比奉献、抓管理比规范、抓工作比进位”,努力把满意的行业形象体现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丰硕成果里。一是提升服务标杆。把争创的重点放在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农经站等服务窗口,与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坚持工作同部署同检查、软件硬件一起抓,推进乡镇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二是开展服务竞赛。围绕服务农民、服务现代农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各级农业农经部门通过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星级评比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争创农民满意示范岗、为农服务标兵等竞赛活动。三是拓展服务深度。顺应农村发展新要求、农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组织各级农业农经部门为农民办好10件实事。围绕部分蔬菜“滞销价低”,加强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强化产销衔接,有效破解农民“卖菜难”;围绕打假护农,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举办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围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制定土地流转综合指导价,强化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服务,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聚合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科教推广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专家与示范户深度对接,组织39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45个县(市、区)挂钩,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结对农民,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一是开通科教兴农“直通车”。引导激励挂县单位和挂钩专家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强化与当地技术推广单位的联合,通过合作研发、技术入股、创办科技型企业、领办合作组织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作机制,让业内最新、产业最急需、实施效益最好的科技成果第一时间应用到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打响地方产业“特色牌”。围绕对接县(市、区)产业发展需求,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引导科教资源向农业产业配置,支持院地、校地对接共建,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创建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壮大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三是培育农民增收“示范户”。充分发挥帮扶专家驻村入户的优势,通过点对点的对接、手把手的指导,着力培育一批学习接受能力强、自我发展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促进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成果转化与农民致富的“零距离”。
三、切实构建长效机制,更加突出争创活动“三大重点”
争创活动的实践启示我们,提升争创活动水平,必须抓住三大重点,切实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必须更加关注农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农民群众是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体,对发展中的问题,基层感受最深,群众看得最准。在争创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市场服务需求,土地流转和土地权益保护政策服务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等新的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通过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争创活动成效体现在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上。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必须找准“兴奋点”,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去“雪中送炭”。抓住了新形势下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就找准了我们完善和服务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能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科技部1983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它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该计划自开始实施以来,在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传统工业的技术更新、重大装备的研制、新兴领域的开拓以及生态环境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增强了科研能力和技术基础,使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2006年,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设立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调整之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将主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重点支持方向是什么?
答:在国家层面设立支撑计划,目的是落实《规划纲要》中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将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和资源,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一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支撑计划必须把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抓紧研究开发适合国情的相关技术,积极开拓新的能源资源渠道,依靠科技进步,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要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按照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支撑计划要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积极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加快农业技术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要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支撑计划必须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四要为保障人民的安全健康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支撑计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口质量、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全健康等公益事业作为重要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的安全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总之,组织实施支撑计划要突出战略性、全局性、紧迫性和实用性。突出战略性就是要符合国家战略重点,体现国家的战略目标;突出全局性就是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体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突出紧迫性就是要优先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突出实用性就是要以应用为目标,进行实用技术攻关,尽快取得可实际应用的成果,形成产品、产业,发挥效益。
问:为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保障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增设的相关专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为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保障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增设了西部开发和奥运科技两个专项。
西部开发专项:
针对保护和治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推动西部信息化建设,安排一批重大项目并进行联合攻关。西部开发专项的重点任务是:优化、重组或新建一批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资源增值转化关键技术;构建西部重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开展西部地区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科技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东西部合作的良性机制。
奥运科技专项:
针对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必须解决的若干焦点问题和“瓶颈”问题,在环境、交通、数字奥运、运动科研和科普等5个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与示范,为北京创造一个清洁、优美、安全、便捷的奥运会环境,为高水平办好20Q8年奥运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五”时期,奥运科技专项重点支持一批解决北京防沙治沙、气象监测、污水处理、智能交通、数字新闻信息系统、智能化比赛管理系统、科学训练、运动器材和兴奋剂检测等问题的项目。
问:“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定位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在定位上,强调科技支撑作用。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2)在任务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落实《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重点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材料、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个领域进行部署。重点支持4个方面的研究开发:一是攻克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增加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供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二是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攻克一批重要的社会公益技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管理思路有什么新变化?
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积极探索和推进机制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在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需求牵引,突出重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通过广泛征集部门、地方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选择和支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2)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优先支持产学
研联合的项目,促进产学研结合。对有明确产品目标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强调必须由企业牵头或有企业参与,且企业必须有相应投入。
(3)统筹协调,联合推进。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地方、企业、专家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作用,实行整体协调、资源集成、平等协作、联合推进的机制,以项目带动人才、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部门、地方的作用。项目主要委托部门、地方组织实施。同时,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规定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的任务经费比例应不低于40%。
(4)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实行各方面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决策、咨询、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5)注重发挥专家作用,保证公正、公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的决策咨询。对参与项目咨询和论证的专家选择,将实行随机遴选和回避原则,保证项目评审的科学公正。
(6)加强评估、监督和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中期评估和过程监督,把中期评估作为滚动实施的重要依据,完善验收和绩效考评制度。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有哪些责任主体?各主体的职责是什么?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单位包括科技部、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专家及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参与有关咨询或服务工作。
科技部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施的总体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发展纲要;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建立备选项目库,审定项目立项建议,择优确定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批复立项;编制年度计划;指导并督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组织项目中期评估,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项目评估验收和绩效考评;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加强管理。
项目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委、局)和其他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对项目目标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按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项目的任务分解,组织课题招投标及评估评审,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的负责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他配套条件;组织项目及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组织课题验收,对课题进行绩效考评,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所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归档,推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转化,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保护各方权益。
课题承担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其主要职责是:按要求编写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课题任务书;按照签订的课题任务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组织研究队伍,落实配套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相关课题承担单位负责按课题任务书要求对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按要求编报课题年度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在课题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对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权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建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经济、管理、财务、法律、企业等各方面战略专家的作用,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宏观战略及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决策提供战略咨询。
在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聘请具有良好信誉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监督验收、经费预算和绩效考评等有关评估咨询工作,并对评估咨询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负责。从事评估、招投标等活动的科技服务机构,须按照《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进行资格认定。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过程管理等工作,对服务质量及工作结果的公正性负责。
问:国家财政经费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哪些支持方式和实施机制?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计划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根据项目和课题的特性,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实行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支持方式和实施机制。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管理都包括哪些环节?项目实施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包括需求征集、项目凝练、综合咨询、立项决策、可行性论证、项目批复、实施与过程管理、验收与绩效考评等环节。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由若干课题构成。项目采取有限目标、分类指导、滚动立项、分年度实施的管理方式,项目实施周期为3~5年。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立项经过哪些步骤?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立项工作步骤主要有:
(1)科技部根据国家目标及战略重点,公开征集科技需求与项目建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行业性大型企业集团、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等单位,根据支撑计划定位和支持重点,汇总提出科技需求及项目建议,正式行文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上报。科技部对征集的需求及项目建议进行初审,列入国家支撑计划备选项目库。同时,科技部在国家支撑计划网站上开设固定的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征集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科技需求。
(2)科技部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备选项目进行筛选、凝练、整合,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进行综合咨询。结合项目所属行业、实施地点、成果应用等特点,由部务会研究讨论后,确定立项项目和项目组织单位。
(3)项目组织单位组织可行性研究,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分解及课题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等。任务分解及课题设立要避免重复、分散;对于具有产品目标和产业化前景的课题,应由企业牵头或必须有企业参与,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施机制。
(4)科技部组织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5)项目组织单位根据论证意见,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委托,或者按《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通过招投标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及集成单位,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任务的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项目组织单位组织课题论证,将根据论证意见完善后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后的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实施计划报科技部。
(6)科技部审核批复项目立项。项目组织单位根据批复意见,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经科技部审定批准后实施。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和评估有哪些变化?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由项目组织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单位需按照项目批复要求和课题任务书,检查、督促并落实项目、课题的相关配套条件,确保项目、课题按计划执行。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中增加了年度报告制度。课题承担单位需按要求编制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并上报有关信息报表,项目组织单位汇总后于每年11月15日前上报科技部;执行期在当年度不足3个月的项目可在下一年度一并上报。
在项目、课题监督和评估方面有所加强。凡实施周期在3年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中期评估。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中期评估,项目组织单位负责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除此之外,还引入了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对项目或课题执行情况、组织管理、配套条件落实、经费管理、预期前景等进行独立的评估监督。评估意见作为项目、课题调整或撤销的重要依据。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调整或撤销吗?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或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1)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的;
(2)匹配的自筹资金或其他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或课题正常实施的;
(3)项目或课题所依托的工程已不能继续实施的;
(4)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的;
(5)项目或课题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
(6)由于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严禁同一项目、课题在不同的国家科技计划中重复申报立项。对于重复申报和课题申请单位弄虚作假、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一经发现,取消其申请立项资格,申报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5年内不得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和课题什么时候验收?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组织验收,验收工作分为项目验收和课题验收两个阶段,其中项目验收由科技部组织,课题验收由项目组织单位组织。
课题验收程序为:由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课题验收的书面申请报告,报送项目组织单位;项目组织单位在接到课题的验收申请报告后,1个月内组织专家组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进行验收。项目验收由项目组织单位在课题验收完成90%以上后,按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向科技部申请项目验收;科技部组织专家组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验收。
验收方式可采取会议审查验收、网上(通信]评审验收、实地考核验收与功能演示验收等多种方式。验收工作可以根据项目、课题的特点和验收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也可联合多种方式进行验收。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项目、课题评审评价方面有什么新做法?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项目和课题评审中实行了一些新的做法。如实行了绩效考评制度,重大项目要进行中期绩效考评。绩效考评可以和验收、中期评估工作结合,同步进行。绩效考评结果还要作为以后确定立项、选择承担单位、确定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绩效考评分级组织实施,科技部负责项目的绩效考评,项目组织单位负责课题的绩效考评,负责分明,利于加强监管;进一步加强评估专家队伍和独立评估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组织专家组或委托科技服务机构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此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还积极探索建立对项目和课题成果的后评价机制,项目和课题验收一年后,根据其成果应用状况和效益,评审方可以进行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价。
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对参与计划的专家有什么规定?
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完善了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机制。建立了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经济、管理、财务、法律、企业等各方面战略专家的作用,对支撑计划宏观战略及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构建了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
为了保证专家能够对计划项目、课题的咨询、评审和验收的公正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规定:专家参与的方式必须是在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遴选,凡具有良好信誉的专家,通过遴选才能参与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监督验收、经费预算和绩效考评。
此外,为了确保对支撑计划的项目评估咨询结果的公正性,还要执行专家回避制度。专家在参与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应当回避:(1)课题承担单位是专家所在工作单位;(2)被咨询单位与专家所在单位有利益关系;(3)在两年内与被咨询单位有合作成果;(4)与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阶段存在师生关系;(5)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6)与课题承担单位或被咨询对象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关系。
问:对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课题承担单位的权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