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未来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未来教育论文

第1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1. 社会中的沟通 

根据MBA智库的定义(mba论文),沟通是人与人、群体之间思想和感情的传递、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一个沟通过程离不开输出者、接受者、信息和渠道四个要素。 

沟通的作用可归纳为:一是传递和获得信息。即通过沟通,交换有意义、有价值的各种信息,让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得以顺利开展。二是改善人际关系。社会是由人们互相沟通所维持的关系组成的网,有效的沟通可以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使沟通更加顺畅。 

需要提及的是,一个完整且有效的沟通,除了信息的顺利传递,还需要获得及时的反馈。即信息接受者在接受到信息后,能及时做出回应,并告知自己的理解和意见,以便澄清信息传递过程中因知识差别、媒介不同等问题造成的信息误解和失真。 

2. 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为了孩子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共同目的,无论在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上都要求学校和家长必须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随时保持沟通。传统的家校沟通,按面对面直接接触和通过媒介间接接触有以下几种常用方式。 

(1)家长学校、家委会。由学校或家长委员会组织对家长进行培训,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知识、方法和观念。但由于人数众多,针对性不强,时间也有限,沟通效果不很理想。 

(2)家长接待日、家长会。便于家长、教师预先准备,不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但周期很长,经常要一月甚至半学期一次,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3)家访。传统且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能增进师生感情,对解决个别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但花费时间和精力相当多。 

(4)家校联系本等书面方式。主要是学生在校情况反映和家长签字、回条。可以大面积、常规性使用,但发放周期随意,反馈不甚及时。 

(5)电话联系。使用频率较高、效果明显的家校沟通手段,但这类工作电话,费用大都是教师自己出,且遇到复杂的问题,电话里一时也无法解决。 

(6)短信。电话联系的补充和拓展,群发功能能够一次性通知到全校或全班所有家长或学生;也能与部分家长进行个别交流。避免了家长打扰教师上课,或者教师找不到家长的尴尬局面。[1] 

(二)信息时代的家校沟通 

信息时代带来了简单便捷的通讯技术,校讯通、QQ群、电子邮件、网络博客、班级网站等加入家校沟通的行列。其中,前期使用最广泛的当属以发送短信为主、专为家校沟通服务的校讯通、家校通类产品。而随着智能手机及APP的普及,以微信为代表的免费即时通讯工具成为倍受青睐的沟通手段。 

1. 校讯通的兴衰 

从技术和部件来看,校讯通主要由智能IC卡、读写器、手机短信和网络应用平台组成。对应不同的人群定制功能。对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考勤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学校信息等发送短信至家长手机;对于家长,可以随时向教师询问学生的情况,知晓孩子的出行情况;而对于学生,终端卡每月可有一定时间的免费通话,亲情号可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找到家长。 

在校讯通使用的鼎盛时期,有机构曾对校讯通的使用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8成多的家长愿意使用校讯通,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5成多的家长认可校讯通加强了家校沟通,但90%以上的家长不认可这项服务的收费。另外,乱收费、被捆绑、客服无法解决问题等也让校讯通颇受批评。[2] 

2013年9月,因被投诉乱收费,深圳东昌小学暂停使用“家校通”。同年12月,深圳市教育局下发《深圳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家校沟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校讯通’类产品的公益性质”“使用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同时,“学校要拓宽家校沟通渠道”。[3] 

2. 微信的进击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APP,支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设有朋友圈、公众平台等功能。至2013年底,微信已经拥有亚洲地区最大的用户群体。 

在校讯通类产品饱受诟病,而专业教育沟通手段空缺的当口,微信成为家校联系的热门替代产品,不少学校陆续采用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沟通方式。 

但在实际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人们开始质疑:微信能否作为专门的家校沟通手段使用下去?首先,并非所有家长都使用智能手机,微信无法像校讯通一样兼顾智能和非智能手机用户。其次,作为一款社交产品,微信更适合朋友之间的日常交流,而非专门用于教育。另外,由于是学校、教师自发组织家长群,教育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监管和规范,微信的私密性可能导致负面、失实信息的传播。 

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新潮的即时通讯手段又并非专为教育定制。要满足新时代家校沟通的需求,急需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三)应时、因地的“智慧沟通” 

第2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第3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

 

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多种多样,人们一致强调学校和教师对幼儿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及主导作用,但却常忽视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家庭教育。

研究证明,人生的头六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六岁以后所有发展阶段的总和。而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为了不让孩子失去更多,这就要求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素质左右着孩子的未来,也是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老师。

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呢?众多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捕捉儿童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经研究调查显示:“人对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出的事,都具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则要求甚严和细心,具体来说家庭教育要做到以下十戒: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候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到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有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孩子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幼儿教育论文,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核心期刊。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明,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八:不要纵容孩子。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自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更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很弱,若在他犯错误时说反话则会误导孩子,使他遵循、认可“反话”。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假如你希望一个2岁的孩子同5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应极力践行这十戒,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发展,有个美好的未来,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应充分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充满爱心,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为了孩子,做到这十戒,我们又有何不可!为了孩子的未来,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利用好这个杀手锏,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4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一、师德立足高,寓德于教。

我坚持“爱是教育的工具,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从心眼里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反过来“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我尽力做到“在传授知识时是老师——循循善诱;关心疾苦时是慈母——无微不至;交往中是朋友——心心相印;生活中是兄弟姐妹——无话不谈;犯错误时是医生——治病救人”。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上,去关怀和体贴他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远离“误区”,用师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和谐、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重视对学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我以身示范,高标准的道德感染力,以期影响学生的言行。对学生我从来就说到做到,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无论是学生范了什么错误,我都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对学生作耐心细致的教育,关爱学生,用行动和语言去感化学生,直到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为止。处理问题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师行为的《六条禁令》,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也尊重我,拥护我,反应良好。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引导学生。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常对学生讲:“我不是警察,你们也不是小偷”、“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可以相通相融的”等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也对学生讲:“我这人严如师,亲如兄,爱如父”等情感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理念都是我在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坚持每天收看新闻,了解科技动态消息,利用每晚读报时间,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业精于勤”,强化业务能力。

“人活到老学到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树立的一个终身信念。在这五年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每一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我都积极报名参加,紧抓不放。五年来,我一共参加过学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学习达20余次;20xx年,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了巫山“电子说课”听课活动 ;20xx年,我又被派往到重庆市开明中学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20xx年5月,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云中听课活动”;20xx年10月,我又去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研管理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还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份)》,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为全校教师举办了题为《教师行为角色的变化》(20xx年暑假)的讲座。这些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提高我的业务水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还阅读了《重庆市教育科研指南》、《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研究指导》等书籍,对提高我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之余的时间,我还挤出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查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每年我都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教学杂志,每天定时阅读,向那些“名家”拜师学艺,对我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xx年3月,我还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学本科学习。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天定时上网学习,查阅学习资料,了解课程信息,听网络课件。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再认识,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新了我教育教学思想。

三、立足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我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人,为响应“二十一世的教师应是科研型教师”这一号召,我常在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写好反思记录,这成为了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五年来,我教过两届毕业班,每次毕业教学成绩都位居全县前列。培养了李倩倩、蒋彬彬、刘春梅等十多名优秀学生升入奉中,有张德志、匡东梅等十二名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分别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等级奖。尤其是在99年的“三峡杯”数学竞赛中,我指导的学生李倩倩同学以满分120(全县仅有三个)的好成绩荣获一等奖。

99年,正值“普九”高峰阶段,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主动承担起了校级课题“分层教学的实施”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撰写了研究论文。20xx年我又主动加入了我校县级课题“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并担任主研员。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时的常规教研活动,我都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经常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们切磋,不耻下问,一道总结,形成经验。20xx年秋,我主持申报的县级课题《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批准立项,组织部分老师正在实施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我正在研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以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编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为纲,试图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思维程序,推动我校的数学教学。

四、奖励频频,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近五年的努力工作,细心总结,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

主管的教育科研工作先后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2003——20xx年度教研科研工作综合考评二等奖”。

20xx年秋、20xx年春和20xx年春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20xx年10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已进行培训);

20xx年12月主持主研的《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成功揭题并荣获县教改成果二等奖;

20xx年4月撰写的论文《分层教学的原则及做法》荣获《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优秀作品奖,同年该文发表在《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丛书》(重庆市教委编,南方民族出版社出版,ISBN7—5367—2390—3/G·458);

20xx年10月撰写的论文《浅谈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方法》被选编入县经验交流论文集;

20xx年12月撰写的论文《实行校务公开,促进学校长足健康发展》获县工运理论研讨论文三等奖;

20xx年4月撰写的论文《依法治校是学校长足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宝》被选编入《奉节县依法治校工作经验论文选编》一书中;

20xx年6月撰写的教案《矩形的性质》获县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0xx年3月撰写的论文《英语创新教学的几点体会》获市级优秀奖;

20xx年5月撰写的教案《函数的奇偶性》获县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99年12月在“三峡杯”数学竞赛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一等奖;

20xx年5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20xx年4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三等奖;

20xx年4月在县说课竞赛中获数学学科三等奖;

20xx年6月在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20xx年6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第5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兴趣,激发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教育论文,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教育论文,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 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论文,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 职教论坛,2010,1.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3]丁宇,邓泽宏.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第6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xx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xx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xx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xx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7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8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现代德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有关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在德育思想建设方面冲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出版了一批西方国家德育理论的译著和国内学者有关现代德育思想的编著,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翻译出版了当代西方德育论著作,除80年代初傅统先、陆有铨翻译出版了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1984)外,有陈欣银、李伯黍翻译出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989),博维利翻译出版了美国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1989)等;此外还有瞿葆奎先生主编的《教育学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均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德育译著。我们不敢说翻译出版的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德育思想,但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论成果,然后才谈得上对其进行分析。第二,许多学者出版了介绍西方德育思想理论的著作,如冯增俊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1993),魏贤超的《现代德育原理》(1993)、《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1994)、《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1995),戚万学的《冲击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詹万生主编的《中国德育全书》(1996)中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国内学者还编著了一定数量的有关现代德育论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1993),张志勇著《情感教育论》(1993),戚万学著《活动道德教育论》(1994),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1994),班华主编的《心育论》(1994),詹万生著《德育新论》(1996),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1996),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1997)等。这些编著是近五年来的成果。

二、现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对德育思想现代化或现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现代德育论》“绪论”和拙文《世界之交论德育现代化建设》中已有阐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虑到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强调了“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但未拓宽到生态空间考虑,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现代德育不能仅从时间意义上理解,主要应从现时代性质方面理解。“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德育最简捷的表述,也是关于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以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即主体—发展性德育。柯尔伯格继承了杜威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性德育”。相对于无视儿童自己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认知—发展性”把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是德育观上的飞跃。但忽视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问题,“认知—发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发展的内容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主体—发展性”可以看作是现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体现了现代德育目标要求,即培养21世纪道德主体,促使其德性的现代化发展;2、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亦即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3、体现了现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可以说,“主体—发展性”集中地表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三、关于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党的后,人们对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德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德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王逢贤教授对德育本质属性、德育实体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统论述。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的最高问题,多年来的一种观点即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德育与人的关系。然而随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德育应在社会、人、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认识。现代德育性质是德育本质在现时代的具体展现。在认识德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我以为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把德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即始终联系社会与人的发展认识德育,而不是脱离社会与人孤立地就德育论德育。二是动态地即在德育、社会、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分析三者关系,阐明德育现代化问题。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德育发生、发展,德育现代化作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们没有把自然生态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这是一个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易连云提交了关于德育生态环境的论文,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人、社会、自然广阔的背景上思考德育问题,才是更好地体现现代德育思想的。

现代德育功能的探讨,弥补了把德育只看作因变量的局限。关于德育功能,鲁洁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拓宽了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视野。虽然有的学者有不同看法,但是可以促进人们作更深入的探讨,求得更符合科学的认识。

我们把现代德育社会功能概括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是与传统德育社会功能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指出现代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特点。

结合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人们对现代德育功能的认识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识空间。“今天有识之士都认为世界是一个命运相联系的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处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全球性”。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当前各国各民族之间既有竞争,也表现出各国、各民族的相互合作与相互尊重。应立足于全球来认识现代德育功能问题,为了全球的、全人类的利益,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也为本国、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所以,现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际和平、合作、团结。

基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德育经济功能的思想也有显著的发展。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实践,使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更为突出。而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也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德育的经济功能在内容上不是片面地强调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增长,也就是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的增长;2、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德育的经济功能促使人们认识和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益关系;3、德育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以新的资源观、发展观,代替原有的资源观、发展观;4、培养经济道德,坚持勤俭建国方针;5、为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教育包括德育尤其应注重创新性素质的培育,知识经济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也需要现代德育支撑。

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由对经济功能的认识扩展到对德育生态功能的认识。当然德育生态功能的实践依据是生态环境的现实,主要理论依据是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按三步发展的:人——人关系的道德,人——社会关系的道德,人——自然关系的道德。生态伦理学扩大了伦理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德育的范围,从而也扩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围。40年代莱奥波尔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以来,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初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编制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生存的道德”,认为“可持续生存道德”是“可持续的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德育的生态功能就在于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正是由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者们也纷纷提出关心环境的教育或生态德育的命题。1996年全国德育年会上刘惊铎、王磊提交了《生态德育:世纪之交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论文。

四、关于德育过程思想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对德育过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党的十周年时,已作了系统的回顾。由于学者们对过程研究的重视,使有关理论更加系统化、更加深化。关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的影响与环境影响,德育过程与各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各阶段及运行等等,都作了较前更为深入的探讨。关于德育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更有很多人作过探讨。但作为德育过程区别于其他各育过程固有的特点,似研究的不够。笔者提出过两方面的区别,一是教育目标上的区别;二是德育与其他各育所依据的规律方面的区别(详见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第八章)。

德育过程在历史上就是存在着的,我们要探讨的是现代德育过程;然而作为客观的德育过程,现代的与历史上的应当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观规律应当有其共同性。探讨所谓现代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探讨德育过程在现时代的表现形态或现代性特质。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现代德育过程思想,在德育的现代性特征中有两点是能鲜明体现现代思想的,一是现代德育过程结构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变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两个基本要素。在传统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者居高临下,以专制的、强迫的办法,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德;受教育总是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相互砥砺,共同进步。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二是现代德育的开放性,现代德育过程是与外部环境相互开放、双向互动的过程。这里的所谓外部环境包括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以致国际环境;当然,以德育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指导,还应当包括自然环境。

五、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现代化

现代德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依据三维思想品德结构的设想,1987年前已把道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作为德育目标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德育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德育目标上,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着对德育内容、课程、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因此,对德育的探讨极为重要。当前“可持续性发展”、“全球本位理论”是认识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德育目标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对未来道德主体的素质要求,在道德与心理素质方面,不仅要具有我们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质,而且要有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应更具现代性,在心理和道德上更重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等。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思想道德不断发展。70年代国外便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上升的价值观和衰落的价值观。按E·拉兹洛所述,人们已对19种主流价值观念和信念提出质疑,而有10条新兴起的社会观念;同时人们还面临着政治上绿色趋势等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向未来的道德主体提出了终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是体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S·拉赛克和G·维迪努对现代教育内容的源泉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变化,社会政治变革,文化变革与科技进步,世界性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动因等。这对我们研究、制定德育内容同样具有参照的价值。袁正光教授关于经济、社会、科技变化所作的概括,更能看出制约现代德育内容的因素:经济,正在发生新的革命,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科技,正在出现新的突破,走向数字化信息时代。

基于现代德育目标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约因素,现代德育内容正在拓宽,形成一系列崭新的极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1、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

2、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道德教育;

3、经济教育,含经济伦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现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此外,还应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人口问题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进展迅速。

(一)基于对德性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着重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它首先是一种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学和小学关于主体性德育的课题研究,改变了忽视自我教育,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体现了主体性德育精神。主体性德育当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国内学者研究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韩进之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1983—1987);刘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养”的研究(1990);刘秋梅“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实验研究”(1991)等。近年来提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习惯等。

但不是任何一类“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体性”要求的。只有在主体—发展性思想指导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当作主体人格的提升,当作主体德性发展的过程,才是符合现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两类情况:一是姑且称其为“约束性自我教育”,即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之类的自我贬损、自我压抑的过程;总是把自己当作教育、改造的对象。这是很难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很难发展其积极的个性道德品质。另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发展性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着眼培养主体精神,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不是片面地、单纯地检讨自我,约束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因而能够悦纳自己,充满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对“灌输”问题人们已有共识。当然“灌输”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不仅是“方法”问题,包括德育(目标)意图、方法、内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实践已经向人们展示:人的德性的生成、发展、成熟,不是靠“灌输”,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因此重在主体自己的积极活动,包括外部的物质性实践活动和内部的观念性活动,着重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魏贤超的关于主体参与大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义务社会服务制度的思想,戚万学的活动道德教育论等,都是从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导性理论。

(三)关于品德测评方面,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卫和肖鸣政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关注现代德育手段的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优越性,但它毕竟是“手段”。不论何种道德价值观都可借助于这些工具进行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效应。1996年的全国德育年会上郭娅玲提交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德育功能问题的论文;麦志强提交了现代文化传播技术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论文。

七、关于德育课程论的重要进展

在以往的教育学论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几乎未见“德育课程”这一术语,较多见到的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这类提法。近几年来使用“德育课程”这个术语的频率日益提高。“德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的研究课题之中。近20年中,我未见专门论述“德育课程”的专著。我第一次见到系统阐发德育课程理论的著作是1994年出版的魏贤超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几章。1995年魏贤超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发表了《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一文,再次阐明了他对大德育课程体系的见解,以全息论、系统论、现代课程论为指导,他提出了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这一德育课程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德育课程理论建设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我们的德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备。此后,在笔者主编的《现代德育论》中,设专章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强调德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德性,提出区分“德育课程”和“关于德育课程”的问题。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一书中,更以较大篇幅系统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思想,其中介绍了许多国外德育课程思想理论,更开阔了我们对德育课程的视野。

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范围很广,涉及问题很多,以上是就个人学习中提出的几点看法,因篇幅有限,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没有阐述。本文所涉及的仅是有限的几个方面。

注:

[1]见《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或朱永新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柯尔伯格著,魏贤超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教社1989年版。

[3]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第9篇:未来教育论文范文

1、由教授讲授的新课程理念更新。

2、由教授讲授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此模块内容,让全体学员耳目一新。

3、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下面,我将本阶段的具体学习作以下简要小结: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感触最深的部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第一个关键节点,框架问题修改是研修重点和关键,可以说不完成框架问题的修改,其他方面的修改,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不使框架问题修改影响其他,我在学习时对问题修改时间段做了特别处理.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作品修改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共享了其他学员的作品,互相交流,一起研讨,使框架问题的修改在下一模块学习开始之前及时完成。

对此,能够完成,我对线面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体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