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为国开疆拓土的大将军
作者:王纪卿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美国的《新闻周刊》在2000年的时候评出了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其中,中国有三位:一位是,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
该用什么字眼形容这个男人呢?头角峥嵘的神童?穷酸的倒插门女婿?风光的师爷或者落魄的通缉犯?个性张扬的湘军大帅?是官至极品高位,即现代国家官制下的总理?似乎什么都是又都不是,但每个名词却都曾是他生命的某一段时期的真实写照。左宗棠三个字,就是一段传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忘记历史的人必定会重复历史,读史让人明智;读左宗棠,必大彻大悟成大器。
《小猫杜威》
2009年一只温暖世界的猫咪故事
作者:(美)维特(Witter,B.)
译者:马爱农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4.00元
内容简介:那年最冷的一个晚上,小猫杜威出生只有几周,就被丢进斯潘塞图书馆的还书箱。图书馆馆长薇奇・麦仑是单身妈妈,以前的丈夫是个酒鬼,遭受着自家农场的破产和罹患乳腺癌的痛苦,但仍然坚强地生活着。第二天早晨,她发现了小猫杜威。
小猫杜威获救后勉强撑起一瘸一拐的腿脚,以充满感激和爱的姿势,磨蹭每一只抚摸它的手,赢得了薇奇的心,也赢得了图书馆所有人的心。在随后的19年里,小猫杜威用热情、温暖、谦虚和敏锐的第六感,感动和吸引着小镇居民。随后,小猫杜威的名气从一个小镇传到另一个小镇,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最终闻名世界。
小猫杜威不再只是一个朋友,它成为人们的骄傲,成了逐渐从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小镇的骄傲。
《扰乱世界的10本书》
一次对人类文化的大翻案
作者:(美)威克
译者:王玺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从马基雅维利到卢梭,从尼采到希特勒,本书以一种另类和全新的视角,阐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功利主义》、《人类的由来》、《善恶的彼岸》、《文明枢纽》、《我的奋斗》、《一个幻觉的未来》、《萨摩亚人的成年》、《金西报告:人类男性》、《女性的奥秘》这十本著作对世界产生了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到如今还令人们饱受煎熬。
作者认为,正是这些作家糟糕的思想,不仅导致了社会的混乱,而且书中的观点至今仍然被人们认可―――事实上,这些观点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宰人们的思维,影响人们的行为。作者试图通过捕获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观点,来论证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危害,并讲述了多种观点形成的来龙去脉、内部外部的因素,主观、客观的条件等,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人类史上最糟糕的思想。
一本父母送给子女的好书
作者:钱文忠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定价:30.00元
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都会准时收看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由一些大师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分析一些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为人处理的道理。
我是在妈妈的强迫下看的,那时,我喜爱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正在热播中,我自然是一万个不情愿,可是,妈妈可不管这么多,直接调到了十台,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办法,我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呆呆地看这“百家讲坛”。但是,渐渐地,我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从王立群读《史记》,我知道了一个朝代兴衰的历史原因有很多,明白时代是一步步前进的。从易中天讲诸子百家争鸣,我知道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思想的具体的内容,虽然有些我还不太明白,但我一定会读读这些经典,吸取里面的精华。从鲍鹏山《新说水浒》,我明白了故事中各个英雄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在以前,我还只是简单地认为《水浒传》只是一本打打杀杀快意恩仇的书,通过鲍鹏山老师对里面细节的讲解,我知道了看名著是要细嚼慢咽地,里面108条好汉,个个性格不一,来历不同,作者能处理得这么好,每一个英雄好汉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归宿安排得合情合理,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地咀嚼这部经典。从曾仕强教授讲胡雪岩的启示,胡雪岩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我明白了诚信是人的第二性命。从钱文忠老师解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四书五经的一些大致情况,以后,我也会慢慢地去读这些经典。
“百家讲坛”已经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一天如果没“吃”,我会觉得心里空空的。里面讲解的一些道理,必定会使我受益无穷。我会一直看下去的。
《弟子规》为清康熙年产间的秀才李毓秀编撰,内容涉及童蒙教育的待人接物等规矩,继承了朱熹编撰《童蒙须知》的传统,成为当时的蒙学读物之一。在清代它并不是必读的儒家经典,到了民国时期,《弟子规》之类的蒙学读物被新式教科书取代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复归的热潮;90年代,台湾省的王财贵教授发起“儿童诵读经典”教育,提倡阅读中国和外国的经典。其影响波及大陆,但在大陆被演变为少儿“读经”活动。大量民间机构和私塾主要选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作为少儿诵读的主要教材。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作为振兴国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进一步推动了“国学”的概念在大众媒体的传播。2010年,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解《弟子规》,并出版《钱文忠解读》一书,凭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使古代童蒙读物家喻户晓。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出版社闻风而动出版了《弟子规》等蒙学读物,而且不少版本直接贴上“经典”“国学”“国学经典”的标签。在内容方面,主要是添加拼音、文字解读和相关故事;在形式上多采用卡通或漫画绘图,色彩鲜艳、装帧考究,还有电子书、动漫产品等。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从民间私塾进入了公办学校,以学校教材的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读本,同时也不断引发争议。2010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一时议论纷纷,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在2016年5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正式出版,其中就包括饱受争议的《弟子规》。
诵读的争议
《弟子规》从进课堂开始就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首先是《弟子规》是否可以作为国学经典。许多学者认为,《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编纂的读物,只是作为当时的幼儿蒙学读物,而不是历史上大儒的手笔,不能算作儒家经典,其内容除了道德说教就是规矩礼仪,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不合时宜。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弟子规》是儒学的根,地位应该高于其他的儒学经典。
另一种围绕《弟子规》的争议发生在现在的学校和家长之间,这类争议是就《弟子规》本身的内容而展开。虽然许多媒体和学校宣传学生学了《弟子规》之后,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好的变化,但是许多家长认为《弟子规》中的糟粕远多于精粹,学生如果真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岂不成了老气横秋、迂腐不堪的老夫子,根本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嘛。另外,争议的问题聚集在《弟子规》的教育方式上。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学国学,以读为要,不在于理解的精深与透彻,而在于量的积累。随着孩子们古汉语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将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诸多行为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弟子规》虽是清代至近代的蒙学教育读本,但不能因为其中的部分糟粕而否定整个国学体系和古代的蒙学教育体系,所谓的育人为本、育德为先。
另一部分人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以德育为目的的国学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德育的作用,灌输式的学习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行为塑造没有任何帮助。尽管对《弟子规》进课堂的争议从未间断,学校依然在不断增加类似的国学课程。
古代的蒙学
古代私塾教育,对小学、大学有明确的区分,所谓小学属于八岁开始的“童蒙之学”,主要学习的是为人弟子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规矩,而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元代规定私塾读书的日程是,“自八岁入学之后”,先读朱熹《小学》,在十五岁后“依朱子法读《四书》注”。这种阅读顺序,早在宋人所编纂的《三字经》中已有说明:“唯学,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如果说朱熹所阅读的儒家经典是原文本,其编纂的《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摘录和汇编,而后人参考或解读朱熹《小学》而编写的童蒙读物已是第三个层次了。所以,《弟子规》本身只是一种童蒙读物,不能称之为儒家经典。晚清民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的问题,曾经引起过多次争论。但无论各方争论的焦点如何,所谓读经都是指儒家经典而言,传统的童蒙读物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同样,关于“国学”学术界也有过争论。1923年初,、梁启超相继为留学生开列了“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文史典籍,并没有通俗浅近的童蒙读物。
由此看来,在当今的“国学”热潮中,出版社将《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一律冠以“经典”“国学”,甚至加上“不能不读”的标签,实际上多是为了销售图书的广告词。今天的家长大多没有幼年读经的基础,其实从简单的童蒙读物开始,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未尝不是入门的台阶,只是无需将童蒙读物提升到国学经典的地位。然而,有个别教授声称:“据有关国学大师指出,‘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花果也。’这就是说,儒家的根是《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家的枝叶花果。”这种说法显然是缺乏古代文献常识的。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当然,《弟子规》之类的“读经热”是因为有社会需求。许多学校的老师,无论大中小学,都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难管理了。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仅不听话,而且对于“孝道”近乎无知。听人说学习了《弟子规》孩子就能变好,于是就送孩子去了“国学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深圳的“梧桐山”,这里在十年之内竟然经营了3000家左右的读经班,堪称中国最大的“读经村”。这些家长将孩子送到“读经班”,寄希望于孩子的学习结果而撒手不管。然而,如果家长都不守规矩,那么,也很难指望孩子通过读经而变好。中国的传统,包括儒家传统,确实有好的地方,但是,立足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在城市化、市场化加速的今天,必须给予其新的内涵,才能适应现在的变化。孩子的教育重在家庭,责在家长。送孩子读经的家长们首先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尊重公共秩序,尊重他人,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让孩子服从和听话。传统典籍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只开老方子,不学新东西。
“施教,必因其材而笃焉”是南宋思想家朱熹的育人言论。意思是说,师者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必须因学生的“才”而进行因材施教。先哲的言论对当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无启示。我院13级新生较之往届二本学生发生了批次(本三)变化。如何针对13级新生的群体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如何更好地助力、服务、培育12级新生成人成才自然就成为了学院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面前共同的重要议题。
一孟轲人性预设的内涵与表达:社会学的关注
在一定程度上,笔者关乎孟轲之“四心说”的解释范式是基于社会学之基本问题的分析模型展开的(如社会个体与社会运行、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的断裂以及弥合)。其原因之一即是关乎人性说本身兼具的复杂性(甚至儒家学派内部即又划分为三小派,如以孔子的暧昧式表达,即简单认为人性的先赋特性并无太大的差别后最重要的即是关于其后致角色获得的表现,是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濡染致之等;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说与上述孟轲之性善说等;另一方面,上述所关乎人性质的阐述也正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分水岭)。
同时,在《孟子》关乎《公孙丑・上》的论述中,孟轲强调,人若“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那么,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如果按照社会化的观点来审视的话,此类境遇中的社会个体尚未摆脱生物性因素的影响,仍旧没完成充分的社会化所需习得的内容,尚未完成向社会人的过度环节,这时的社会个体也只就是纯粹的肉身的存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但值得强调的是,孟轲之所谓的羞恶之心即是一种自省与反思之心。因为这是一种极具社会学意味的心理状态。
二论坛汇编:学生综合特质类型
就13级学生状况分析来看,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培育与价值观形成、性格特质多样呈现与心理失衡调适以及学习行为的表现等多个层面。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广度、深度、速度与程度决定了社会多元价值导向。作为“95后”年轻群体的13级新生也是如此,这无可厚非。但若自律意识缺失并放弃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主流价值观的培养,这些新生又将何去何从。当多元的社会价值牵引着他们进退维谷之际,网络社区继而成为了他们栖息之地。网络社会的崛起本是社会进步的历程之一。倘若脱离社会,成为了“微博控”、“手机、网络控”,我们的新生又该面临怎样的学习、生活境遇?当然,13级新生基本能够做到遵守校纪校规,积极参与校园与社会活动。但是,部分新生就会因为沉溺网络社会,在悠然自得之间抛弃了集体的温暖,甚至出现失范、违法行为。
三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
具体说来,孟轲“性善说”中将“善”诠释为人之本性,且其是先赋的定位,并就人性结构中的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之心进行的是类似齐美尔式心理境遇的探微表达。具体说来,孟轲以及相关儒士微观的心理体验,如恻隐之心与仁怀对照;如羞耻之心上升为义之形态;又将恭敬之心类之于礼的形态;同时智之表现又由是非之心衍生。总之,无论孟轲采取何种策略与基于何种考虑,终究却实现了由微观心智向宏观社会运行的架构。这在一定意义上印证了齐美尔关于形式社会学中涉及的社会交往内容与形式的论述,印证了社会学基本理论困境的弥合,实现了现实社会结构得以可能的途径宣告。
依此思路分析,13级新生对校园、社会活动有着极高的兴趣,但心理自我调试能力较弱、个性彰显上特质明显,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如何弥合新生个体心理特质与社会参与的断层有待我们关注。当然,这要求我们广大学工人员要尝试培育新生集体归属与互助意识,悦纳自我,接受他人;要懂得积极引导新生群体中个性特质明显者往合群、向善的方向施展、表现自我;要体会“人与人是不同的”预设的蕴含,明白分类指导学生,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形成不同个性学生学涯、职涯、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这与孟轲所秉持的性善说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与外在约束性的社会事实,而且是存乎中基于社会个体之间交往的事实存在是不谋而合的。那么,其本身所维系的社会唯实论的倾向性也就注定了性善说本身只能是一种关乎社会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诸如社会良知、良能等而具体的形式予以体现。这也正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大师涂尔干社会个体心里体验层次所无法涵盖的范畴。但孟轲究其根源而终究认为性善说是一种基于人之本性、天性所赋予的,是一种普遍的外化的体现形式。社会个体并以此指导着行动的规则的制定。例证证明之,即孟轲见之孺子落水事件的决断如是之。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动员初级朋辈群体、宿舍集体、班级成员的教育参与的影响功能,使之成为新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发挥他们的成长促进作用,使之孟轲关乎人性塑造的可能途径是通过社会外化的功能实现的得以充分的印证。
具体说来,我们还可以通过集体意识培育(班集体的民主化管理转型;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同时要强调人文关怀,如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党团活动教育等契机进行集体意识学习),在合理、合情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彰显个性,要强调班级归属感与荣誉感,实行集体主义教育,形成班级的“有机团结”局面。当然,这与要求学生遵守班级规约与学院纪律制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是苏轼在《东坡文集事略》中提到的。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将其付诸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但是,就我院13级新生普遍存在由于学习目标定位、学习方法错位、学习动机缺位等原因而对专业课书本知识学习失去信心的问题。正如《三字经》中关乎“苟不教,性乃迁”的表达策略,一方面基于行文所必须,为下文的铺展论述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也恰恰印证了学习教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苟”字道出了教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福柯之所谓的权力关系网络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型所蕴含的对身体的规训与型塑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对其“性”不教乃迁也随就提出了引导人们从善的角色期待,即赋予了教化客体之灵魂与肉体关系的变相阐释:若精神领域之性态不作适时地改变(是以从善为主要目标),其肉体本身做支撑的身体也就无所适从。值得强调的是,究竟该如何实现“人”之性的型塑以及其具体的策略考虑的类型以及是如何通过对肉体的制约与驯化实现“人”之性的教化与善之目标乃至于整个身体的规训?就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规训”一词源于福柯关于全景敞视的论述,但其中蕴含着身体教化与学习策略的表达意味。在行文过程中,笔者将其大胆援引,并尝试着突破孟轲关于人性预设的逻辑框架将其运用到13级新生“规训”(主要是涉及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考量上,这些亦是孟轲教化身体观的重点印证(关于孔孟身体观的论述,学界已有定论)。在学习目标上,新生或将专业学习定位过于功利现实化,不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思维的培养;或将专业学习定位为纯粹的任务完成与课时安排,不明白专业培养的系统性与专业知识的承继性道理,直接造成后期学习的困难。在学习方法上,13级新生文化课底子较之往届二本学生略显薄弱,纵然这是不争的事实,倘若新生个体将这样的定位带进课堂,不仅会对其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造成影响,更会在心里上形成暗示,继而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之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这些也是各位老师在论坛中所达成的共识。同时,专业学习的种种障碍与模糊定位愈发让部分新生开始盲目热衷于技能证书的培训与考级。因为,这些在他们看来更加实用。这似乎也能成就他们借技能等级证书“取海之百货”心理的满足点。
同时,笔者认为,培育新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形成班级学风建设的着力点不仅要在班级管理模式(如建构起多元专业认知的参与形式)上下功夫,还要进一步实施并完成班级的班风、教风,甚至班级文化的打造、建设工程。因为只有通过班级文化(包括班风、教风、学风等氛围文化元素)的渗透力才能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意识,达成以班级文化推动班级学风建设的目标(学风建设应是系部应重点突破与实现的建设目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相关“动力机制”的引入。如何做好“动力机制”与“班级文化”的有机整合亟待思考(如学院“十佳百优班集体”建设工程、“奋进奖”评比项目皆是学风建设与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很好助推器)。
同时,培育新生对学院的“荣誉情结”(如入学教育、军训生活都是很好的契机)与认同归属感,并能够适当“规训”新生行为(如可以通过多督促检查反馈等)、生活习惯,帮助新生完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终极目标。只有学生从自我做起了,培养起了自律意识,实现班集体与宿舍集体成员人人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才能得以可能,进而实现“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朱熹.孟子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2]李炳英.孟子选注(增顶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4]徐梓.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J].寻根,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