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旅游规划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规划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规划概念

第1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品牌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76-02

引言

旅游品牌大规模的研究国外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之前较早的是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Slattery(1991)指出品牌化在旅游接待业中已经成为一股强大势力。2005年12月在澳门召开的区域旅游发展的旅游地品牌和营销国际会议对促进旅游地品牌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首次明确推出旅游品牌是江苏省旅游局;学术方面,21世纪初中国学者才对旅游地品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理论发展落后于实践方面运作。目前,中国大多数学者没有从总体上宏观把握旅游品牌或对旅游品牌的内涵分析不够。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品牌规划的概念与特征,提出生态旅游品牌的内涵,创建策略与管理模式,对提高生态旅游品位,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1.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落后于产品建设。规划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旅游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建筑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再加上当前旅游规划大多被风景园林规划或城市规划代替,因而旅游规划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的理论体系。

2.旅游规划不当环境破坏严重。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景区的过度开发,极大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风景资源。许多生态旅游景区的美学质量、生态环境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3.旅游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地方性特色。由于受规划编制者本身见识多寡及视野宽窄的影响,部分旅游规划缺乏完整的体系,有些则没有解决规划的核心内容,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另外国内规划者盲目崇外,缺乏本土意识,忽略了旅游产品自身的独特之处。

二、旅游品牌规划概念及特征

1.旅游品牌规划的概念。旅游品牌规划,即旅游品牌规划主体按照旅游品牌的构成要素,从经营战略的高度,在旅游资源评价、客源市场调研和区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或旅游目的地构建一部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宪法,对旅游品牌定位、塑造、维护、实施追踪及反馈调节等环节所做的预先构想或决策。

2.旅游品牌规划的特征。(1)旅游品牌规划是旅游规划的延伸。随着旅游规划理论的不断深化,市场营销理论不断融合到其中,旅游品牌在竞争中愈凸显出其价值。旅游品牌规划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和旅游地的形象定位,提炼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旅游品牌规划更加科学,更具可操作性。(2)具有战略和设计相结合的特征。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旅游品牌规划自然也是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然而,开发出富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品牌,成功的引导旅游者进行消费,与他们产生共鸣,那就离不开设计的艺术。(3)整合性特征。从旅游品牌的设计,品牌的定位,到品牌的识别,品牌的传播,最后到品牌的延伸,是一个相互交融的工程。它不是一个按先后顺序叠加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次序,有结构层次的整合过程。

三、生态旅游中的品牌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品牌是以其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为核心内容,以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是这些因素的组合为表现形式,它具有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并且浓缩了文化的重要信息,易于被旅游者感知或识别并产生联想,它能给旅游者带来安全性感觉和附加价值,同时能满足旅游者某种情感或精神需要、或者某种利益。

四、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创建策略

1.注重生态旅游产品质量的维护。一是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由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还未统一,加之国内市场也相对不成熟,真正符合内涵的产品较少,市场比较混乱。要创建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就必须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二是整体产品中各组成部分或单项产品质量要高。要确保能创造景观环境优美、服务规范、设施环保、居民态度友好、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整体的高质量。

2.深挖生态旅游产品中的文化。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精髓,也是品牌的灵魂与核心,要让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具有厚重的生态文化底蕴,进行文化竞争。文化内涵要通过活动项目的内容或形式来体现,要注重文化表现形式创新,尤其要注重过程的文化性和细节的文化性等。

3.强化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营销。在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创建中必须大力实施并强化产品的绿色营销。实施和强化绿色营销,应在绿色营销观念指导下,培育绿色企业文化,进行绿色产品设计,制定绿色计划,加强可持续管理,减少旅游产品开发及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五、生态旅游品牌管理的模式构建

1.宏观层面: 生态旅游品牌系统动态管理。生态旅游系统管理关键点就是要对景区品牌做系统协调与控制。景区品牌系统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品牌系统的最优化,因此,必须做好系统协调与控制。而且,系统内部不同品牌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的品牌经验中学习、总结出系统管理方法,最终实现品牌系统最优化的目标。

2.控制层面一: 生态旅游景区品牌质量管理。生态旅游景区只有提供符合顾客质量要求的品牌,才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目标。发达国家生态旅游景区品牌质量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标准化管理,通过实施环境质量认证体系国际标准ISO14000来实现。

3.控制层面二: 生态旅游景区品牌关系管理。生态旅游景区企业为了赢得顾客的长期青睐,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品牌的亲和力,在实际的品牌建设与维护中必须加强品牌关系管理,包括品牌的员工关系管理、品牌的顾客关系管理、品牌的社会及社区公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柏玲.区域旅游品牌规划研究——以五大连池市为例[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2] 李悦铮,俞金国.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演化机理及开发[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2.

[3] 郭鲁芳.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J].旅游科学,2001,(3):20- 23.

[4] 秦安臣.生态旅游品牌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17.

[5] 李树民,支喻,邵金萍.论旅游地品牌概念的确立及设计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5-38.

[6] 潘成云.品牌生命周期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9):19.

[7] 潘成云.品牌市场生命周期管理理论论纲[J].中国流通经济,2006,(9):43.

[8] 梅燕.产品导向型旅游景区规划实例研究——以彝海旅游景区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4:18.

[9] 李树民,支喻,邵金萍.论旅游地品牌概念的确立及设计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5-38.

[10] 谢荣华.服饰品牌核心价值的构成及规划原则[J].生产力研究,2007,(12):112-114.

[11] 李云霞.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原则和内容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7):79-83.

[12] 马聪玲.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G]//旅游绿皮书——2001—2003 中国旅游发展: 分析与预测.北京: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2.

[13] 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N].北京:中国旅游报,2002-12-11(4).

[14] 金克剑.谋划张家界[J].旅行,1998,(创刊号):25-29.

[15] 郭舒.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思考[J].旅游学刊,2002,(1):69-72.

[16] 陈放.品牌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17] 月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第2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旅游综合体;主题策划;市场运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自近三五年以来,伴随着旅游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的推动,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主题文化创意、强大资金动力、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协奏曲,造就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和主题旅游文化的泛滥。但是,纵观中国内地近10多年旅游项目,建设数量数以千记,真正能够做到高品质、高服务、产品对味市场、回收盈利周期快的旅游综合体产品却不多,真正能够正常运转和盈利的,却寥若晨星。残酷而客观的现实,不能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动作。

1.旅游项目建设背后暴露的问题及对社会的影响

1.1同城旅游文化同质化旅游产品过多前期主题策划和后期运营管理脱节,造成后续市场推广软弱低劣,主题园区年年亏损,运营艰难。

1.2缺乏深刻细致的市场调研导致旅游产品定位失据,从而导致市场萧条,经营亏损。

1.3规划及施工过程中缺乏专业而必要的过程控制,导致旅游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下。

1.4行政主管人员及投资商愚昧昏聩,奉行“拍脑袋”主义,导致在建设过程中朝令夕改,偌大主题景区不论新建或改造,变成了彰显个人意志的舞台,建设过程更是虎头蛇尾,靠宣传来欺诈消费者等等。

2.如何紧密细致的做好一个经典旅游产品

删繁就简来说,无非是要把握控制好旅游策划、旅游规划、主体文创方案,施工建设与管理、市场开拓与运营这些环节。构成从“主题策划”到“市场运营”一体化,一览子的战略构想。只有这样能才能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千军万马如一人,才能做到切实可行,从而才能成就高品质作品。

2.1主题旅游前期策划

如何将好的创意策划理念贯穿到旅游产品刷各个环节,紧扣地域文化,大力渲染文化发展的中大事纪,标志性时间等等。给文化品牌注足动力。没有具有前瞻性市场的眼光,高品质要求,高质量的策划团队是不行的。

良好的策划团队可以为投资者的在项目立意,产品定位上提供科学而准确的依据,它既能做到文化品质因地制宜,又能在相同的旅游产品中和而不同,出类拔萃。从而立足良好的旅游卖点,占据优良的旅游市场资源,为后期开拓市场,产品营销团队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很多投资商在准备建设项目之初,对入产品理念及商业的卖点及运作,也存在这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同的地域,人居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例如:水公园这款产品在旅游产品配置中,南方的游客量与北方的相比,沿海的和西部相比,其市场化差异就会非常明显。

因此,在提升旅游项目开发水平、突出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等方面,良好的策划水准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对项目产品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管理机制及服务理念也做出了更加高效,更加合理的规范。

2.2提升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水平,重视悉心严谨的建设过程

旅游产品的规划阶段是对策划概念的具体化,这个过程非常关键,它取决于策划概念到后期建设的时候,有多少优秀的项目可以“落地”的问题。因此,规划设计之初,仔细收集规划设计所需的很多资料,地方建设相关法规、地质、气候水纹条件、用地现状、地形地貌,高程数据、现状管网设施、建筑限高,用地周边城市布置等等。在充分合理分析了相关资料后,规划师要对概念策划的内容在规划图上反复比较,如果概念策划的内容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很难实现,或无法实施,要及时反馈信息给策划部门及最高决策者,如果关系到旅游商业卖点的关键理念,那就另辟蹊径,重新定位,一切还停留在纸面上的重新决策也还来得及。

在规划的过程中,除了最大可能的满足策划概念的相关内容,但也要紧密联系城市规划相关条令和规范。对与规划中要求建筑密度、容积率、消防条令、环境评估、水利设施、人防工程等相关条令及指标也要严格执行,尽量做到概念和规范完美的结合。

方案阶段的时候,对待具体项目设施,主题环境包装及相关文化创意项目,一定要将相关创意成果跟规划团队,策划团队,营销团队相沟通,看看所创作的成果是否能够真正体现策划概念中所表述的意义。同时产品的包装对营销团队,策划宣传都有相关的影响,所以也要及时和他们对话,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有好建议的东西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概念、规划、方案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都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考虑。

施工建设是对方案成果的具体实施,相对于一般的房屋建筑工程及园建工程来说,旅游景区的建设或提升改造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除了常规的土建、水电、室内外装修外,还有机械设备,电子设备,水上动力设备等很多娱乐类的器械和特殊要求建筑等,其安装/施工工艺要求又不能完全执行相关建设标准,有其自身特殊性及复杂性,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比较多,协同施工,先后施工的情况很多,另外环境外包装施工对于气候,及养护时间也很讲究,实施起来,简直就像做真正的艺术品一样要一丝不苟,只有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和策划、规划、包装方案一脉相承,真正体现出园区的精神面貌及商业卖点。施工建设也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为后续的管理及营销团队创造良好的商业卖点,为他们开拓旅游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城市旅游综合体经营管理与市场推广

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转变景区由门票经济的管理理念向综合型经济的转型。园区建设落成,高效有序的管理和给力的市场推广则是园区正常运转持续盈利的必要手段,要成功的实现转型,得益几个关键点的因素。

商业策划时候,是否有管理机制转型的概念,比如旅游产品能否和周边相关旅游产品联合做市场推销,大力推广一日游,双日游,滞留旅客时间相对较长,不论是团队货散客,景区周边的配套产品如经济型酒店、特色饭店、点心店,特色购物超市等等园区配套服务都能成为盈利的增长点。

对于园区的运营管理来说,良好有序的运作手段才能使消费者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客观上也给景区做了很好的宣传。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几点相关要求。

首先,明确管理标准,制定推广景区的精细化服务标准,制定相关服务手册,如华侨称集团,华强集团等都有自己内部非常标准规范的服务标准使用手册,员工能烂熟于心,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微不至,相对与服务业来说,细节决定成败,出色的服务也能铸就景区不朽的品质。另外,要有着力打造品牌的意识,提升景区窗口服务机制和服务技能,并以此加以推广。此外,建立相对完善的机制,使得景区实行管、养分离,大力改善公园景点的经营管理难题,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此外,应对景区实际情况,创造型的提出相关的管理体制,也是一种高效而可行的方法。

所以,经营管理和市场推广是相辅相城的,二者互为表里,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2.4“主题策划”到“市场运营”一体化战略目标

概念策划不仅影响着景区的筹建过程,对未来经营管理也至关重要。一个景区,一种固定推销样式时间长了,游客就会视觉疲劳,没有了新鲜感,商业利润就会减少,如果不及时对策,推出新的旅游消费概念,使消费者重新看到产品的亮点,就无法促进消费增长。

运营管理对于“市场运营”很重要,景区管理者在长期的时间中,对于大众消费习惯和心理感官有着较深刻的了解,可以对景点布置提出一些建议。如何让园区的项目,有节奏感,引导性,如何让园区深处汇集更多游客,如何让景区位置最差的地方尖叫声,欢笑声迭起,设计者如果过分的教条,死板着规范不放松,结果可能让园区项目布置,游览路线,与游客心理行为导向不相吻合,造成隐形损失。在实际筹建过程中,只要策划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团队、营销团队积极主动互相沟通,反馈信息,这样的配合可以使景区的文化品质,商业运作,服务质量等等方面都达到一体化的目标。

第3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标示 旅游解说 概念 辨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60-03

一、旅游解说概念界定

(一)解说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说意为“口头上解释说明”,等同于exphin;以评注说明或解释,意同comment。

1957年“解说之父”Tilden出版了《解说我们的遗产》,书中提到“解说是旨在通过直接的体验和媒介的介绍来揭示事物内涵和相互关系的教育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传播信息。”(Tilden,1957)一般认为这是对解说所作的最早定义。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解说研究历经“形成期”(60-70年代早期),“寻找最佳媒介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探求正当性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初步成熟”。期间,国内外学者对解说的概念进行了广泛探讨。通过整理、归纳,我们认为国内外学者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对解说达成了共识。

解说是多方面的综合体,既是沟通渠道、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服务,一门艺术,不单是信息传递;解说重点关注的两大领域是世界文化遗产解说和自然遗产的环境解说;解说是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包括各种媒体和活动,在广泛意义上的对文化和自然现象进行的“翻译”;解说的接受对象包含游客、参与者、信众、居民等人,解说要有助于提升信息接受对象的体验;解说目的是帮助人们关注与了解造访地的文化和自然特性,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古迹维护、民俗艺术等活动的参与热情;同时,人们通过感性认知这些遗产,培养欣赏的能力,提升较高质量的生活体验;进而激励人们产生对遗产保存、资源保育及环境保护的承诺;解说是游客、资源与管理者三方联系的桥梁,也是种重要的游憩或资源管理策略。

(二)旅游解说

游客在出游时,出于求知娱乐审美的需要。必然渴望和人类的文化遗存与大自然更亲密的接触。“解说”(interpretation)便理所当然的成为沟通人类与文化、环境的媒介。加之,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大都是现存人类的灿烂文明与美丽景色的代表,对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解说”自诞生之始,便“天然的”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解说研究与旅游研究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旅游解说时,就对其范围进行了扩展。吴必虎等(1999)比较了北京与香港两座城市旅游解说系统的并同,并描述性界定了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概念。吴必虎(2003)介绍了环境解说研究的起源与环境解说的定义;颜玉娟(2005)开始关注森林公园的解说;冯淑华(2005)首次研究了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李东和等(2006)首次探讨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模式;张立明、赵黎明(2006)分析了国家森林公园开展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此后,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又扩展到生态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广场、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自然遗产、旅游目的地等。

在旅游解说研究对象的外廷逐渐扩大至几乎全部旅游吸引物的同时,我们认为旅游解说的概念便是对特定区域内的各种旅游吸引物的解说,以达到旅游者休闲审美体验和保护旅游资源的目标。尽管随着旅游解说对象外延的扩大,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的解说方式有不同;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解说手段也不断变化,经常出现新的解说形式;加上人们对旅游的外延理解不同,所以明确描述旅游解说的内容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国内旅游解说的主要研究者之一。钟永德教授(2008)对旅游解说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从旅游解说的资源归属分类,可分为环境解说和遗产解说两类;从为旅游者提供信息的方式来看,旅游解说分为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两类;从旅游解说的服务范围看,旅游解说分为园外解说和园内解说。从解说物质的存在性看,旅游解说分为物质解说与虚拟解说。

在以上四种分类方式中,第一种已是学界的普遍共识;第二种分类方式出自,吴必虎教授,对旅游解说系统的这种分类方法已成为其后国内旅游解说研究的基本参照。钟永德教授的第三种分类方式,较有局限。他划分的逻辑依据是旅游解说适用于旅游景区(点),未将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放入旅游解说的范围。我们认为旅游解说系统便是由旅游解说内部各构成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系统。

二、旅游标示的概念界定

(一)标志、标识、标示词义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中,“标志”与“标识”是同音、同义、异形词。《辞海》中解释“标”:标识、记号,对“标志”有表明,显示,统计总体数量中单位所共同具有的特征三种解释,并援引《水经注・汶水》中“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扎尔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叙述,标志而已”一句。可见,古代的石碑就起着标志的作用。

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GF 1001-2001《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标识”已规范为“标志”。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标志”词条下,明确指出不要写作‘标识’。论文写作理应在使用规范词、免用“标识”之类异形词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所以。本文笔者在两个词的选取上,用标志而不用标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示,把事物摆出来给人看,让人知道。《玉篇》中:示,语也,以事告人目示也。标示,意为标明,显示,有“通过简练的造型和生动的形象特征传递信息”的含义。所以,本文的研究,在标志与标示中选取了标示一词。

(二)标示的历史

“标示”伴随人类社会生产的进步,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演变。一般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刻树、结绳、刻石等记号数数、记事,最早的标示就诞生了。最早的指路方式可以追溯到印第安人与拓荒者以折枝为记号,或堆叠石头做标记的时候,后采才逐渐形成用石、木等雕刻成的路标。在我国出土的西周墓葬文物中,人们现了封建领主产品的标志和各种官工的印记;我国商代(一说是春秋战国)城门、店铺开始出现了招呼客人的“幌子”,至隋唐时茶坊、酒楼、饭馆、客店、书铺遍布街头巷尾,招牌、幌子、灯笼及匾额、门楼、酒旗等标示已相当发达。19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了街道号码。此后欧洲工业革命爆发,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网络日趋复杂立体,交通导向标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奥运会等国际项目的举行,国际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标示系统在各国的迅速普及,公共标示作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得到空前发展。

(三)旅游标示

尽管公共(空间)环境标识(设计)早已成为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专业的重要研究领域,旅游标(识)示进入旅游学者研究的视野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限于手头的资料,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查到的提及“旅游标识(示)(志)”的最早的文章是中科院地理所(钟林生,2000),此后王丽梅(2005)、钟永德(2006)、张立明等(2006)、唐德彪等(2007)、李宏等(2009)分别对旅游景区标示系统进行了界定,但是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始终局限于旅游景区,似乎旅游标示系统只存在于旅游景区中。

(注:由于引用文献出处中标识、标志、标示等词语使用的混淆,笔者在本文在参考别人研究成果的时候,按照其原文的用语表示,没有对几个词作刻意的修改和区分)

曹诗图教授在其《旅游哲学引论》中认为:旅游行为的异地性、暂时性,休闲性三个特征分隔从旅游行为的空间、时间、目的三个难度勾勒出旅游行为的轮廓。经济是旅游的表象,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属性,体验是旅游的本质。

依据标示的字面意义,笔者认为,旅游标示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并反映空间、对象的特征,服务和引导旅游者,获得“畅爽”体验的一系列标志。关于此定义,有以下几条说明:

1、旅游标示的存在空间不仅可以是旅游景区,也能是旅游城市、车站、码头、机场、宾馆酒店,甚至公园,公路、街道,购物场所,旅游标示存在于传统的“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任何地方;为游客的旅游行为服务。事实上,国内的研究中,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专业研究者已经将旅游标示研究对象的外延扩大到了车站、机场、景现廊道、旅游城市,如(高阳,2008)、(曹仁勇,2007)等。

2、“标示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并反映空间、对象的特征”。是对旅游标示不可移动性的概括,而且。这一描述受到传统“公共环境标识”定义的影响,甚至可以理解为旅游标示其实就是服务于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公共环境标识。这一表述的意义在于:强调了特定空间环境是旅游标示设置的依托和凭借,旅游标示设置规划必须反映环境的内涵并与环境相协调。标示成为该空问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和旅游形象策划、旅游形象研究等相连接,从源头上解释了旅游标示研究与旅游形象研究的关系。公共环境标识具有的其他内涵,如视觉识别等便成为旅游标示研究的方向之一。公共环境标识具有的指向性、服务性、形象性等功能便利所应当的成为旅游标示的基本功能。

3、“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旅游标示的服务对象,是逻辑与理论上的叙述,在实际操作中仍不可避免会遇到《旅游与休闲地理学的方法论》中王鹏飞教授的疑问,在伦敦街头漫步的人,你能区分谁是居民,谁是旅游者么。

4、“旅游体验是旅游的硬核和本质”这一论断,出自谢彦君教授,旅游者追求“畅爽”的体验,引自邹统钎教授。不加论证的将旅游标示与旅游体验两个概念相结合,是旅游标示定义和本文逻辑框架中的最大假设。笔者认为,旅游者的畅爽体验是旅游标示设置的主要目的。

5、旅游标示是一系列的“标识”“标志”还是“符号”,按照定义=属性+种差的标准,除了要界定各个词汇的相互关系,这样的界定是否存在重复论证的嫌疑,也是笔者的疑惑。

6、从旅游地或者旅游景区的角度,旅游标示的设置,是有着方便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的,笔者认为,这种管理职能对游客也表现为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标示”的本义,即视觉形象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传递。此处的引导,指引导游客的行为,做文明游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文物。

7、在形态上,旅游标示通常表现为一系列静态的图标、符号、指示牌、版面、旗帜、记号等。现实中,由于标示材质和反映对象内容的不同,旅游标示所处的位置、颜色、大小、形态各异。

三、旅游标示与旅游解说概念辨析

(一)旅游标示与旅游解说概念的相同点

旅游标示与旅游解说都是为旅游者传递特定空间、对象的旅游信息的媒介,二者作用于旅游者都经过从

“对象”――“信息”――“旅游者”的信息传递过程,而且,二者的表现形式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二者的“表现”对象,大体相同,都是旅游吸引物,具体表现为各种旅游景点、景观以及旅游景点的自然、人文环境。旅游标示与旅游解说的服务对象,主体都是旅游者,它们设置的目标,都是服务、引导游客,获得美好的旅游体验。二者都具有引导、服务,管理等功能,都是服务于游客的重要手段,二者都是旅游景(点)区、旅游城市、旅游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跨专业的研究对象,都应引起旅游研究者重点关注。

(二)旅游标示与旅游解说概念的不同点

二者的起源时间不同。旅游解说是近代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旅游而出现的,解说这个词出现于20世纪。旅游标示(识)的概念何时出现,无从考证,但从人类旅行的寻路方式探源。旅行标示出现于几千年前。谢彦君教授认为我国的旅游起源于魏晋南北朝。从标示的历史来推断,旅游标示同期就已存在。

对标示与解说进行研究的起源不同。以至于标示、解说进入旅游研究的视野时,它们已形成各自的研究视角和重点。标示较早的引起了美术学、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的研究者关注,他们研究标示视觉传达效果,关注标识设置的不同风格、图形、色彩、材料、字体、文字大小等对人使用标识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试图找出最为适合的标示形式满足人的使用。同时,他们从环境艺术设计角度关注标识设置的位置和空间,主要依据人类行为学、城市节点、人的正常视野范围等原理,解决在不同环境背景中合适的位置和高度为使用者设置标识系统的问题,进而使标识系统融入标识的背景环境中。所以。旅游标示与旅游解说有各自独立的领域。如,车站、机场、酒店、街道一般都表述为旅游标示而不用旅游解说,而自然文化遗产我们都一般称为旅游解说。比如,旅游景点的形象徽标,大家也一般称为标志(识)。如果严格区分,旅游解说的对象并没有包含旅游交通指示的内容。甚至也不包括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指引服务。应该说,二个概念相比,旅游标示与公共标志的概念“距离”更近一点。

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不同。按照前面引用钟永德教授的分类方法,旅游解说分为自导式与向导式两类,那么旅游标示就只表现为自导式一种;旅游解说有实体与虚拟两种形式,旅游标示只有“存在于一定空间中,呈现一定的形态”这一种形式。如果不说旅游解说与旅游标示的“解释”对象的主体不同,在形式上,旅游标示整体上表现为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的一部分。这也决定了它们服务旅游者的表现方式的不同。

两个概念其他不同,笔者总结的还有它们与其他旅游概念的关联不同。如解说与旅游解说、旅游解说与环境解说、生态旅游的关系较近,旅游标示与旅游形象直接联系;欧美国家的环境解说已经成为大学的一个成熟专业。而

标示研究在日本则关注的较多。反映到国内的旅游研究状况,大家对旅游解说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旅游标示的研究相对较少。

引用谢彦君教授《基础旅游学》中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模型图,我们将旅游标示与旅游解说的关系用图2表示。

四、小结与讨论

1、笔者在对国内标示、解说研究梳理和总结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重新界定,这两个界定还有待商榷的地方。也包括“标示”这个关键词的选取。

2、本文没有对旅游标示与公共(环境)标识的概念进行辨析,所以整体感觉不完整。

3、在国内的研究中,现在已有将两个概念相“融通”的迹象,比如旅游解说牌示系统的提出,但是这个概念并不能完全使二者等同。

4、本文在文献查找与梳理时发现,尽管“标示”与“解说”都已是其他专业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旅游学者的研究中,还很不深入,尚有许多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F.Tilden.Interpreting our heriage[M].Chapd Hill,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Press,1957

2.Keith Dewar An Incomplete History ofInterpretation from the Big Bang[J].Interna-tional Joum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0(2)

3.吴忠宏.农业旅游导览解说的新趋势[A].2002

4.陶伟等.解说:源起、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J].人文地理,2009(5)

5.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

6.吴必虎,高向平.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3)

7.颜玉娟.森林公园解说系统设计的植物选择[J].湖南林业科技,2005(3)

8.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2005(8)

9.李东和,卢松,赵玉宗.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合肥市逍遥津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06(3)

10.张立明.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2)

11.钟永德,罗芬.旅游解说规划[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2.根据《辞海》198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百度百科整理而成。网址是:?wtp=it.

13.法律教育网:省略/news/3154-0.htm

14.芦影.视觉传迭设计中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5.高阳.城市公共设施之旅游线路导引标识系统设计探究[D].西南变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16.章莉锋.体现风景特色的风景区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17.吴京京.中国企业标志形象演变与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18.曹仁勇.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9.钟林生,陈劲松,王跃华.碧塔海生态旅游区标牌系统的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0(3)

20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6)

21.钟永德,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1)

22.方磊,唐德彪.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初探――以五溪文化广场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7(8)

23.李宏,陈享尔,郭飞.旅游景区标识规划设计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1)

第4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一、从旅游规划设计1.0到旅游规划设计3.0

游规划设计1.0时代,从1985年到1998年,属于资源导向的规划设计阶段,此阶段的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是基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而来,基本属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大部分的旅游规划设计工作由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完成。

旅游规划设计2.0时代,从1999年到2008年,属于市场导向的规划设计阶段,此阶段的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是基于对客源市场的需求分析而来,大多属于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此阶段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呈现外资咨询机构与国内科研学术机构、民营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民营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始崛起。

旅游规划设计3.0时代,这是老猫推测的即将进入的一个全新的旅游规划设计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主体将由设计师为主转向设计师与游客共同参与,游客从单纯的旅游产品体验进入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解决单纯由设计师设计旅游产品造成的“众口难调”问题。自此,将开创一个个性为王、动态更新的旅游规划设计时代。

二、旅游规划设计3.0的概念

旅游规划设计1.0、旅游规划设计2.0、旅游规划设计3.0都是老猫根据中国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特点制造出来的概念词语。它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定义,有的只是不同代级之间各自的特色。

在老猫看来,旅游规划设计1.0是启蒙文化,开创了聚众时代,旅游规划从无人关注到炙手可热。旅游规划设计2.0是大众文化,开创了群雄逐鹿时代,越来越多的单位和机构参与进来,旅游规划设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而旅游规划设计3.0是个性文化,将开创一个全新的个性时代。无论你是专家还是草根,无论你是设计师还是游客,在旅游规划设计3.0的时代,都将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旅游规划产品能够根据你的兴趣、爱好、需求、性格、知识等组合单元,构建出一个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平台,烙上鲜明的个性特征。

旅游规划设计2.0解决的是一个话语权重新洗牌的过程,它就像法国大革命,民众的需求受到关注,不同的机构都参与到旅游规划设计中来。旅游产品的丰富使得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产品设计的话语权从设计师转向游客。游客不再被动地去接受旅游产品,而是设计师迎合游客的需要去设计旅游产品。

新的旅游规划设计3.0时代,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话语权,而是要成为旅游产品设计的一员。设计师提供一个产品设计的平台,游客参与进旅游产品设计中。在3.0时代,一个旅游区就如同一个网络游戏平台,每一位游客都是一个游戏参与者。在特定的区域内,游客可根据自身的喜好与知识特点,自由设计旅游产品。

三、旅游规划设计3.0的特征

旅游规划设计的特征体现为以下三点:

1、个性为王:

旅游区提供良好的个性化设计平台,成为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在一个景区的雕塑区,每一位游客都可以自由地去设计自己的雕塑产品,然后打上自己的标签供其他游客鉴赏。游客可以改进其他游客的创意产品,也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更新,如同网络游戏练级一般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吸引力。用户所需要的表现手法、色彩、主题等元素均可以由用户自由设置。

2、参与体验:

具有良好的人性化游客参与体验平台,游客自主设计的产品能够更好的体现用户需求。游客不仅是体验者,还是设计者和改进者。

3、模块定制:

具有良好的模块定制功能,旅游区可以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区供游客去在一定的主题下自由发挥,将各种设计元素自由整合,游客甚至能够通过网络终端平台来定制自己的作品。

旅游规划设计3.0的平台将是以微单元(即个体游客需要)构成,用户完全自主创建自己需要的参与体验模块,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能够将这些参与体验元素进行完美整合,最终聚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平台,将是更精准、更智能、更个性的,平台上所有的参与体验元素完全由游客自己控制及整合,旅游区平台只提供技术支撑和完善服务。

四、旅游规划设计3.0将重新改变旅游区营销

1、精准营销

旅游规划设计3.0是个性的时代,也使得游客更加精准,旅游区宛如一个网络游戏平台,吸引对这个游戏主题感兴趣的特定游客,旅游区对游客的定位更加精准。比如当一个旅游区提供了雕塑产品设计平台,对雕塑感兴趣的游客就会自然关注,针对如此一批用户进行营销,那样更能体现旅游区与游客的对接。

2、全员营销

旅游规划设计3.0会变成一种全员营销的模式,参与者与旅游区共同获利。设计展示平台的提供,使得专家和草根都可以参与进去,使得旅游产品设计更加平民化,游客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创造能力。旅游区可以利用游客创造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游客可以从自己设计产品为旅游区增加的旅游收益中分红。谁能更好地利用创造能力和营销资源,谁就是赢家,谁更懂得合作与速度,谁就是胜利者。

3、口碑营销

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无论是喝茶闲聊,还是举杯论酒之时,都或多或少谈论着自己喜欢的体验产品。而良好的游客体验,便是游客行为的偏好,旅游规划设计有着良好的游客体验与游客参与习惯,它将是未来游客谈论最多的要点,实现口碑营销。

五、旅游规划设计3.0带来的革命性改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规划设计3.0特征的旅游区出现,它既是体验场所又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极大满足了游客的表现欲,将获得大量游客的青睐,与此同时,它也将慢慢培养一批新生游客的参与习惯,使旅游区产品真正实现动态滚动更新,提高游客对旅游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将取代单纯由设计师设计旅游产品的大集会类型旅游区,而改由游客自己选择旅游产品的设计方式,真正实现游客导向的旅游产品设计,而旅游规划设计3.0的个性化将是游客最喜爱的方式。

第5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智能化;智慧旅游;信息化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了创新运用,智能手机、个人掌上电脑的普及,促使人们对信息化旅游和个性化旅游的渴求程度在不断提高,作为现代服务行业的大头旅游业也在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快自身发展。在2008年11月美国IBM公司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此后,我国学者在对“智慧”二字进行充分理解后,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概念。“智慧地球”是对“智慧城市”的引导,“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中国的举措。“智慧旅游”是对“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二者在旅游产业与旅游活动的具体运用。

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出了方向,智慧旅游被正式提上发展日程。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北京、南京、镇江、无锡、武汉、苏州等18个城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已有62个省市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其中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划。[1]2014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业发展主题定为“智慧旅游”,要求各地旅游局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我国不少省市正在如火如荼地构建自身的智慧旅游系统,发展旅游产业。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定义:一是“新旅游形态论”,;二是“技术应用论”;三是“管理变革论”。笔者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借助智能设备,实现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挖掘分析、实时传输和自动感应,培养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智慧旅游”不能等同于“智能旅游”,“智慧旅游”是对“智能旅游”的升级。

二、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一)智慧旅游将开阔我国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满足我国庞大的旅游需求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三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32.6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29亿人次,共计33.89亿人次,这庞大的人数规模带来了2.9万亿元的收入。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2204.6亿元,同比增长29.0%;中国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117.6亿元,同比增长26.2%。[2]这些数据说明了智慧旅游在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将会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智慧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对旅游业的“”

智慧旅游是新技术浪潮下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应时之举,被称为中国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是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服务产业,可以说,旅游的发展就是服务的发展。而智慧旅游将通过政府集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深入挖掘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旅游资源,满足不同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以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旅游服务为宗旨。

(三)智慧旅游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适合路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旅游城市的直接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借助发展智慧旅游,可以使城市的旅游条件和环境系统地提升与完善,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还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善。

三、城市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一)提高对智慧旅游的认知度

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期,发展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势在必行。所以要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确立“智慧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其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之中。同时,注意避免对智慧旅游认知向过度智能化甚至机器化偏移,明确智慧旅游建设并不是忽视人工服务的环节,相反,对人工服务的需求在量和质上都要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制定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进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才能有条不紊地指导实践,促进智慧旅游的发展。“以游客为中心,满足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的各种需求”要作为智慧旅游总体规划的核心,智慧旅游建设范围除涵盖政府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旅游产业环节,还应将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安全等城市配套保障体系有机整合。

(三)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加强各部门协作和协调

智慧旅游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还需要统一各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和行动。“智慧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在整体范围内有效整合和协调规划、建设、旅游、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资源,以及网络、电信、数据处理、电子商务、金融、交通等要素资源和食、住、行、游、购、娱等必备条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举全体之力共同实现“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智慧旅游的实现受制于城市各地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城市要完成智慧旅游建设,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景区、景点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深化旅游信息化的程度,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将整个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灯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旅游工作人员行迹和相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将旅游数据中心建成为旅游资源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数据整合和利用各种智能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提供旅游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一、研究背景

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41号文件,提出要把我国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大众化旅游”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和休闲需求与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且相对滞后的商业模式和旅游组织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认为该矛盾的根源在于旅游的惠众性未能达到。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来看,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是旅游公平,其首要目标是要达到人人有机会参与旅游。但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距离“人人可游,人人能游”的大众时代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文献综述

(一)基础理论

1、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该理论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从现代伦理学的角度,公平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公平、领域公平和领域内部公平;从经济学的角度,公平包括起点公平(也叫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简称ST理论)是20世纪60年左右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由Freeman在1984年其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的,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ST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划分、旅游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冲突与协调、旅游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体系,其公平原则是从机会选择的平等性的角度展开的,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代人之间的平等,包括三个层次,即游客间的平等、游客与东道主地区居民间的平等、东道主地区居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平等;二是代际间的平等。

(二)研究述评

在CNKI数据库以“旅游公平”、“旅游惠众”、“旅游权利”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但是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旅游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研究

刘好强(2014)依据公平理论,认为在社区参与旅游的背景下,旅游公平是指政府或旅游企业与旅游社区居民这一利益关系主体之间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权力和旅游收益等的使用和分配上的公平性。而关于旅游权利问题的系统研究是在2009年之后,伴随着旅游法的提议、起草而逐渐走入旅游学界的视野。王德刚(2009)最先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旅游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重新认识,将旅游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提到学术层面来进行讨论,并对弱势群体旅游权利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之后,夏赞才、刘焱(2010)将旅游权利主张分为自由旅行权、带薪休假权和友善接待权三个方面,但是也指出了过度依赖和强调旅游权利会使旅游权利自身陷入道德困境。杜一力(2011)认为旅游权利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离开常住地实施旅行游览活动的权利,是人们通过利用时间和空间去获得精神、文化、健康等需求的一种权利,包括旅游自由权、旅游资源享有权、休假权、权利救济。戴斌(2011)认为我国关于旅游权利研究相对较少,少数学者直接研究旅游权利概念,更多的是从休息权、旅游者合法权益和旅游伦理等相关的角度进行研究,我国研究者及立法者对旅游权虽有一定的认识和探讨,但有关旅游权的核心概念,包括其内涵、外延及其性质等,都还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和表述。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并未对旅游公平与权利做一个明确的界定,甚至有混淆两者概念的嫌疑。笔者认为,旅游公平应包含旅游权利,其范围要远远超出旅游权利所涵盖的内容。

2、现象研究

在开发旅游之前,准备工作必须要公平公正。黄细嘉、陈志军(2007)根据自己多年参与的规划经验绘制了我国旅游规划利益相关者图,指出了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忽略社区参与、忽视环境保护机制、漠视社会公众利益、不尊重人文社会环境等不公平现象,从创新旅游规划理念(规划理念方法创新、规划技术路线优化、规划伦理思想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在我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较为显著的就是对弱势旅游群体的不公平和忽视社区参与。在2010年12月召开的“2010旅游行业年会暨旅游服务大奖颁奖礼”上,戴斌做了《保障公民旅游权利,让大众旅游成为现实》的主题报告,通过对欧洲平民旅游、福利旅游的考察和感受,强调我国旅游业今后的“平民、平稳、平等”的大众化发展方向。王德刚(2012)指出要想实现真正公平、平等和人人参与的“大众旅游”,应更关注弱势群体旅游权利的实现途径,为其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我国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不公平的后果出现,例如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导致的社区居民排斥旅游、甚至组织报复等行为。蒋焕洲(2008)认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居民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过少、经济利益受损害从而丧失了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性,只有实现利益分配公平才能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刘好强(2014)通过构建旅游公平对旅游社区居民社会排斥感和组织报复行为的影响模型发现,旅游景区或政府部门只有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利益,营造公平的旅游环境,才是实现旅游景区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整体来看,我国旅游学者对旅游公平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性成果,多是从现象来发现问题,并无厚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三、关于我国旅游公平现状的解读

笔者将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旅游不公平的现象对其进行解读,并将其划分为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规划不公平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规划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都积极的参与到旅游规划的队伍中来分一杯羹。由于规划理论方法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旅游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顾及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出现了在旅游规划中存在忽视社区参与和环境保护机制,漠视弱势群体利益现象的存在。此外,在旅游地规划过程中,门票价格和旅游项目也体现着其规划的不公平性。过高的景点门票会把广大农民群众和低收入者拒之门外,剥夺了他们享受国家大好河山和美景的权利。从西方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景区景点门票最终实现免费开放政策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旅游格式合同不公平

在旅游领域,格式合同是指旅游经营商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他们提供的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即为不公平格式条款。如条款三“如果出现单男或单女,甲方须补交房差或视情况安排三人间”。自然单间的出现,并不是旅游者的过错,应由旅行社与宾馆协商解决,不应强迫旅游者补交房差。该条款是将原本属于旅行社的经营风险转嫁给旅游者,强制其来承担特殊情况下的新增成本,对旅游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监管审查,强化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以此来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旅游发展不公平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供给设施基本趋于完善,但是在针对弱势群体方面的基础服务设施供给方面还存在部分空白。虽然全国大大小小的景区景点在门票上已对弱势群体进行了一定的减免政策,但是在食、住、行、游等方面却并没有设置特殊的服务设施,有的也仅仅是体现在绿色通道方面。此外一些高消费旅行产品在设计开发之初就已经存在了等级差异。例如游艇旅游、俱乐部等高端旅游产品相对其他大众旅游产品就略显得不够那么“接地气”。

(四)利益分配不公平

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出现的反抗旅游事件,如西递宏村的拆建房风波和拦车事件、江西婺源的村民拦阻游客事件等。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旅游社区居民与旅游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我国不少景区景点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当地居民参与而在利益分成和土地流转方面存在争端和冲突,要解决该种问题的存在,必须要建立一种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防止利益相关者中的强势群体过多的占有旅游利益,同时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均能平等、公平的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实现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

四、建议与对策

(一)规范旅游规划市场

虽然目前我国规划市场蓬勃发展,但是还存在准入门槛较低、缺乏统一技术规范等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强化旅游协会的地位,定期举办旅游规划论坛,提升旅游规划的社会认可程度。同时完善相关规划法规制度文件,实施个人行业准入资质认证制度,提高规划市场准入门槛。

(二)建立有效的社会旅游机制

为了让所有人都参与旅游、实现旅游权利,为了让所有人都参与旅游、实现旅游权利,《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把建立社会化旅游机制作为每个社会为那些没有机会行使其休息权利的公民所设立的目标。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可以在政府、社区、经营商、开发商等各利益群体的协作下,建立社会化旅游机制,例如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低息或免息旅游接待、企业的奖励旅游等制度。

(三)鼓励社区参与

第7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 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 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 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 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 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8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第一,内容丰富、全面、翔实,结构系统清晰。本书强化了第一版内容丰富的优点,不仅详细阐释了旅游规划涉及的资源、市场、产品、空间、营销、服务等重点问题,还增加了旅游规划的实施、评价、监控等内容,尤其将旅游区规划单独成章,使各级各类旅游规划的关键问题均得到了展示,全书体系更为完整和系统。同时,作者旁征博引,1900多篇文献的强大支撑使得各种概念、基本问题和理论,尤其是各种规划技术、模型方法得以被详细阐释。此外,本书辅以新颖、恰当、有针对性的案例,能够帮助读者形成对于旅游规划的理论―模型一应用的全面认识。

在《旅游规划原理》全书的行文结构上,作者较第一版进行了局部变动,力求紧扣旅游规划的基本模式。例如将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融入到目的地品牌和营销规划中,旅游容量从资源部分调整到旅游规划影响评估,并全面构建旅游影响分析体系,旅游产品则按照旅游产品树进行了梳理,删除了产品与目的地等部分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框架,内容全面而绝无堆砌之感。

第二,注重理论模式梳理,强化案例分析。本书在侧重于全面梳理、介绍旅游规划相关基础要素的同时,更为强调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性,几乎每页可见的分析模型为规划相关过程提供最为科学的指导,不仅提升了全书的理论参考性和研究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从大的思想、理念到模型到具体方法、指标的合理建构,同时,作者着力于旅游系统理论和学科体系的构建,以避免第一版中出现的过分注重理论的介绍而忽视整体理论建构的问题。该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还在于其立足于中国旅游规划实践,作者承担了大量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旅游规划,为全书提供了充足、典型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规划案例。这些生动、全面、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融入到作者理性、系统的思辨凝练中,必然会使读者对旅游规划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9篇:旅游规划概念范文

加速旅游休闲产业转型与升级是我国旅游产业未来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主体性分析,旅游产业可持续性问题包括经营管理、消费市场与监督管理等三层面,初步归纳当前课题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导致旅游业管理落后、旅游资源粗放开发与环境管理失衡造成严重破坏及污染、市场机制影响下地方性的失落、旅游产品多样性与内涵不足影响旅游质量等常见现象。我国同时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与巨大客源市场,是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未来当游客们的环境意识觉醒后,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诉求将增强。因此,重新审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课题,尝试不同的解决途径实有其必要性。

二、导入环境教育对旅游休闲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定义,但其主要精神不脱离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伯利西会议(Tbilisi)中对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在过程中,个人和社会认识其环境,及组成环境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文化成分间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能个别或集体地解决现在和将来的环境问题(UNESO,1977;杨冠政,1998)”。因此,环境教育是着重个人与社会、自然环境间相处与互动的学习过程的教育。近年国内环境教育的学术论述快速积累,但多为教学理论或在社会教育的实践性等导向,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则多与生态旅游有关,限制了环境教育的运用层面。分析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价值,可发现其特质包括:环境教育既可融入多学科领域之中,亦可在各学科中析出有关环境教育学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涵养;环境教育具有“教育有关环境”、“从环境中学习”与“为环境而教育”的发展概念(Palmer,1998);环境教育是一种生活伦理、哲学与生活态度的培养过程。故环境教育的发展形式之一即为“透过环境中的学习发展环境知识与技能,以影响态度改变,进而达到‘为了环境’的教育目的”。旅游与休闲产业是一种符合体验经济理论的产业。

体验决定经济价值的取向,消费者购买体验是在花费时间与金钱享受一连串的体验积累。故唯有让消费者享受到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使其拥有独特价值经验,才能摆脱简单的价格竞争。当前我国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在充满物质生活的空间压力下,对旅游与休闲的需求与质量要求快速提高,导入环境教育后的旅游产业有助于提升其体验经济的价值,相关的优势初步归纳为:在旅游地资源上,增加环境可持续性机会:透过环境教育第二项特质中教育“有关”环境,于环境中学习的基本精神与目标,可促进旅游规划者积极了解场所特质,进行具有地方独特性与场所精神的合理开发。在旅游市场上,影响产业升级与转型:透过环境教育导入可改变旅游产品内涵,通过环境资源的分析进行新的旅游产品设计,亦可间接带动旅游产业服务与管理人员的创新培养。在游客层面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环境行为与态度:好的旅游活动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体验,既可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亦是体验经济所诉求的核心目标。在经营管理上,促进旅游地资源维护与合理利用:旅游环境教育的学习者也包括旅游或解说导览人员、开发者、规划者、经营管理者与旅游地的原住民、社区团体等。长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目的的旅游规划与概念培养,能间接促进经营者与地方社群对旅游地环境资源的维护与管理态度。

三、环境教育途径下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可能模式

前旅游产业的基础在特殊性的环境资源,当旅游发展思维过于注重在景区的人工开发,而忽视地方与自然环境的连结性,造成旅游资源的流失。本文认为,环境教育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途径除生态旅游模式外,亦可以转化深度环境体验概念或活动做为旅游产品或融入旅游规划。尽早理解旅游环境资源中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复合性质,充分分析与运用于旅游管理、产品设计与相关产业上,才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应利用环境教育导入的契机重新审视发展途径,提升传统大众观光质量或促使其转型。本研究结合我国台湾地区当前发展经验,基于消费对象、发展方法与优点分析、相关案例的归纳,提出三种可结合环境教育途径的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为参考。

(一)以学校、教育团体为对象的教学旅游模式

此旅游模式以学校机构、学生或其它相关的教育人员团体为主要的旅游对象,优点在于对象属性较单纯,可针对不同的学龄层或教育工作者等对象,针对旅游地资源进行有关环境知识学习的教学旅游设计。运用旅游地环境资源独特性,亦可促进旅游地规划与经营管理者对相关游憩机会的新思考。在此模式下需要注意:充分掌握旅游地的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地、不造成负面观感地规划开发;利用旅游地中自然或人文环境资源,进行适地性的教学活动是重要的发展方式。在台湾地区较成功的案例中,以台湾林务局运用森林游乐区的环境资源发展的自然教育中心系统为代表。此案例藉由政府机构管理的环境资源,聘用专业的环境教育人员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发并活化公共财的利用。除提供学生在优质户外环境中的学习机会,也由较好的环境体验过程促进教育者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2010年台湾通过《环境教育法》后,经环境教育场所设施的认证,许多民营的休闲农场、社区或企业组织的休闲园区亦加入市场化竞争并提供专业教学人力、产品开发等,间接提升旅游的质量。

(二)以一般社会大众为对象的乡村旅游模式

导入环境教育途径的乡村旅游对象主要是面向一般社会大众群体。此模式依托乡村地区的优美农业景观、特色产业文化或具有传统风情的人文聚落做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增进游客认识并关怀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同时,也影响经营管理者开始提高旅游空间的质量与多样性,促进当地居民建立地方感。经由此过程后也才能有机会促进所有旅游相关权益者对旅游环境的可持续能有初步认同。在此模式下,需要关注的是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与产品设计时,应对乡村景观的成因与传统聚落文化的根源进行充分调查与了解,摒弃规划者与开发者独断的旅游想象,反映出区域的特殊性与地方性,提供消费者更多样的旅游体验选择。近年台湾地区发展了许多地方企业经营的产业文化馆或由乡村居民、社区经营的休闲园区、农场。这类场所利用其现有的优美景观或旅游设施,导入环境教育概念的旅游产品或改善场所环境设计。如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的有机稻场,即是台湾知名粮商在NGO团体的环境教育专业人员阶段性辅导下,以当地优美的稻作农村景观发展稻米文化的环境学习中心。来访的游客遍布台北、新竹、台中等都会区,而凭借此类环境学习中心的营运,亦可间接达到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形象建立。

(三)以深度旅游为目的的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是一种已具有环境教育精神的旅游模式,一般选择生态旅游的游客多数为有较高环境素养的社会人士。针对此类消费者为对象的旅游模式应重视环境资源的维护与管理,发展具高质量、原真性的自然环境或人文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规划概念。为维持高品质的旅游环境,此类消费者虽属小众,但为符合使用者付费精神其多愿付出高额的旅游费用购买旅游产品。因此,国内应重新审视当前对于生态旅游的相关规划与开发模式,改善已异化的生态旅游地。尤其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应加强环境维护与承载量管理,建立与当地住民良好的互动,才是维持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生态旅游是一种在规划发展上较严苛的旅游产品,即便在较早导入环境教育途径的台湾地区亦仍在努力发展,例如近期国家公园与林务局两个政府单位利用辖区内管理的国家步道资源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鼓励邻近步道的社区组织带动居民共同投入营运与领队、解说人员培训。另外,也有NGO的环保团体与掌握丰富环境资源的政府相关机构合作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或场所营运的尝试。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