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上一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
(来源:文章屋网 )
1、下一句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2、出自:李白·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译文: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感受形象,品味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而意境都是通过诗中形象来表现的,诗人常在诗的形象中融入自己的情思和感受,寄寓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把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情思,巧妙地融于如画一般的形象中。我们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图景中,感悟到深远博大的友情。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图景,让人感受到诗人看者朋友越去越远,久久不愿离去的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二、咀嚼语言,体会精妙
诗歌的语言讲究遣词造句,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反复咀嚼品味语言,体会其含义深刻的字词,领会诗的精妙。李白诗《望天门上山》,诗中的“断”“开”“出”三个动词用得精确生动,“断”描写出天门山这样雄伟的大山,有时从中而断,这就有力地突出了江水的磅礴气势;“开”写出天门山被大江打开,这不仅反映了天门山的“天门”二字,而且,渲染了一种奇雄壮观的意境。因为既为天门,不是一般力量可以打开的。被江水冲开,这带给人们多少诗情画意。“出”这个动词,把静景写成了动景,不仅把对峙的山峰写活了,突出了天门山的雄奇,也赋予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既写出了山对人的出迎,也写出了作为游人的作者的欢快情怀。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立足点是在行使的船上,否则就不能得到这样的动态的感觉。
三、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歌中更多的是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读古诗时要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中去体会诗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杜牧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诗歌中的第一句的“烟”“月”是互文之义。诗人有意识地以商女卖唱来抒怀,用那个浅显而富有深情的熟典——亡国之君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花》),指桑骂槐,痛斥晚唐社会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迷恋声色,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可见后两句意在言外,而余味无穷,是爱国忧民的千古佳句。我们在鉴赏时要通过分析表现手法及技巧,才可体会其中意蕴。
四、展开想象
朱自清说:“诗是精辟的语言,暗示是它的生命。”“诗总是‘以少总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欣赏诗而不去‘想诗’,是体会不到诗中的意味的。”(苏少波《中国古代诗歌》)
2、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槛月明中,清香为谁发。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6、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8、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9、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10、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2、《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5、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宋·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5、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关键词:诗歌鉴赏;答题策略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写景部分的答题策略
景物描写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有“凡景语皆情语”的说法,所以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无论是抒发感慨的抒怀诗,还是依依惜别的送别诗,甚至是咏史诗都少不了景物描写,那么诗歌鉴赏中关于写景部分的题型有哪些?又将如何解答呢?下面试做简单探讨:
对于诗歌中写景部分的考查总体上有如下三种:
一、直接考查意象类
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构成画面的景物。
1.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答题思路:景物特点+主要意象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诗的最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写了无边无际的碧空、渐远渐逝的孤帆、奔流天际的长江。
二、考查意境类
意境就是整个画面的氛围、基调。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2.答题思路:
(1)抓主要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图景画面。
(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了一片孤帆在碧空之下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边,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长江向天边奔流而去的情形(抓意象,绘画面)展现了一幅壮阔孤寂(概括氛围特点)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目送友人远去的惜别之情(感情)。
注:这类题的答法也适合景情关系的题
三、写景技巧型
写景技巧也就是在景物的选取上、景物的安排上、写景的手法上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可包括:视角层次(远近高低等)、感官(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鲜明、暗淡等)、动静结合、工笔细描与粗笔勾勒结合、虚实结合等
1.提问方式:
(1)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或是怎样写景的?
2.答题思路:
(1)明确特点
(2)特点的表现
(3)概括氛围特点
(4)表现的内容感情
例如: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问题: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既写了桃红、柳绿、落花等静景,又写了莺啼的动景,动静结合,红绿色彩鲜明(特点和表现),描绘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春景图(氛围),表现了山客闲适恬静的心情(感情)。
以上只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题型,希望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对同学们的做题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二:“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问法的细微差别
审题向来是做题的关键,而同学们往往在考试或做题的过程中急于做题而忽视了对题干的审查,殊不知,有时一字之差,答题的方向却是截然不同的。每一届的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做到类似于:请简要谈谈本诗“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时,都会混淆,认为这两种问法是一样的,为避免出现错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谈这两种不同问法的答题方向与方法。
“描写景物的特点”意即描写景物时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感官方面的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方面的鲜明、绚丽、灰暗等,观察角度方面的仰视、俯视、远看、近观等。
“描写的景物特点”则主要就所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而言,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优美宁静,或萧瑟凄凉,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概括得出。
下面就举例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种题的答题方向与区别:
例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写景上各有什么特点。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分析:这道题属于“描写景物的特点”型。第一首中前两句作者从整体上写了春日温暖大地、春风吹拂、花草飘香的景象,三四句具体写了春暖泥融、飞燕衔泥搭巢,沙滩变暖、鸳鸯在上酣睡的情景,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其中“迟日江山丽”与“沙暖睡鸳鸯”是静景,“泥融飞燕子”整体上是动景,做到了动静结合。第二首写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色彩上,绿、白、红色彩对比鲜明。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歌首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