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雪诗句范文

大雪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雪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雪诗句

第1篇:大雪诗句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互联网改变企业经营、政府运作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成为现实。然而如今有一种新的、并不明显的技术趋向却有着一样巨大的变革能力,这就是“大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美国人舍恩伯格预言了2013年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这也标志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数据的时代下,大学生学习方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变革,因此研究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需要和前瞻意义。

2.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背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由滞后到先进、由服务小众到服务全人类,各种信息已逐渐累积到了一个开始诱发变革的水平。世界流动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多的数据,而且数据增长的速度正飞快上升。根据调研显示,2006年,个人用户的数据刚刚进入 TB 时代,全球一共产生了新的数据约180EB;到2011年,全球所产生的数据就已达到1.8ZB,这就意味着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产生了约200GB的数据。有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在未来的十年内,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将会再增长四十四倍,达到或超过35.2ZB(1ZB=10TB)。所以在这个数据总量不断刷新纪录的时代里,“大数据”这个概念便自然应运而生,并且几乎被应用到所有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领域中。也正因如此,这个世界发展的时代可以根据全球数据量的大小而分为:无数据时代、小数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

如今“大数据”这个概念,已被人们视为如同水电煤一样的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对于“大数据”的概念,无论你是否承认,它的确客观的存在于那里,只是我们没有深究而已。“大数据”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事物看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懂得利用数据资料以及数据分析来使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而如今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能用数字说话、用数据展示。所以,大数据时代正在使整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透明,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这也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更多元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思维方式。

3.大数据时代的内涵与特征

3.1大数据时代的基本内涵

“大数据”直接表示的是静态对象数据的收集,目前被称为“大数据”,并不仅仅是大型数据、大规模数据集合本身,而是有机统一的数据对象、数据技术和数据应用:

3.1.1从对象视角分析,大数据是超越典型的数据库软件采集,存储,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合。但是大数据不是指大量数据简单、无意义的堆积,大量的数据并不一定会具有利用的意义和前景。因为无论是数据采集、分析或者存贮,数据对于我们而言最终的目标就是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信息。所以必然要求这些大量数据之间存在着远近、直接间接的关联性,如此才具有价值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大数据”绝不等于“大规模数据”,二者的关键差别就是在于数据间是否具备着结构性和关联性。

3.1.2从技术视角分析,大数据技术是从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各种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和集成。 “大数据”、 “大规模数据”、“海量数据”等类似概念相互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大数据”的内涵是包含着对数据对象处理的行为。为了完成这一点,从大量数据对象中高效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使数据“活”起来,我们需要使用一个灵活的、多学科综合的分析方法。这就需要对各种技术、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应用集成能力。可见,大数据技术是使数据中包含的价值可以充分挖掘和展示的重要工具。

3.1.3从应用视角分析,“大数据”是具体的数据采集,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和行为的综合应用。正由于与具体应用密切联系,甚至是一对一的联系,才“应用”已成为数据基本内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必须要明确的是,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最终目标,是从繁杂庞大的数据集合中挖掘新的联系,进而进行深度分析,获得有利用价值的新信息。假如数据量非常巨大、复杂,但数据结构单一,反复性高,分析处理的需要也只是按照已有规则来进行数据分组归类,依托已有的基本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便已充足,这就不能被视为完全的“大数据”,而只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大数据”。

3.2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特征

在已经过去几个世纪,数据已经成为决策者们制定科学的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方法也延伸到了一些公司的决策过程中。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数据相对而言是匮乏的,我们切实可用的数据并不多。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一切都非同以往,数据非常庞大,同时也主要表现为三大特性:“更多”,“更乱”和“相关性”。

3.2.1数据的“更多”

“更多”指的是在任何我们需要数据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都能获得比过去多得多的有效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够利用海量的数据获得十分细致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传统方式所不能做到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如何区分大数据时代和传统数据时代,就像是区分分辨率为两百万像素的数码照片和一下子提高到两千万像素那样。后者文件虽大,但是它可以提供更多细节。可以使我们不断放大相片,看清楚更微小的细节,而低像素的图像在这些细节方面就会非常模糊。

3.2.2数据的“更乱”

“更乱”指的是对于少量的数据,我们可以确保每个数据点的采集是非常准确。相反,大量的数据往往是凌乱和不平衡的质量。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杂乱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大方向,而不是试图理解的现象中的所有小细节。我们不是想放弃绝对的精确性,而是放弃对精度的苛求,微观层面精度的降低,目的是要在宏观层面上获取更敏锐的洞察力。

3.2.3数据的“相关性”

数据的“更多”、“更乱”相互结合,产生了数据的第三个特征――“相关性”,这也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根本性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能够由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到目前为止整个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探索“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仅仅寻找到“是什么”,而不必完全理解“为什么”。

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教师发现教科书中的哪一块内容是对学生们而言教授效果最好的,也可以了解到效果不好的那部分。现在,大量教师只能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是否在理解课程时出现疑问。但在大数据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便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数据显示出书籍的某些页数被翻过很多遍,那这几页即是学生所关注的教学重点,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方式。

4.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数据量也变得非常庞大,知识获得的途径往往决定着学习方式。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这种课堂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然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知识无论在数量、质量或在形式都是不一样的,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收获知识已远远不够,这使大学生学习方式能够发生巨大的变革。

4.1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变革

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学习,被灌输进各种知识。这种方式的特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课堂教学。“被迫”、“受限”是传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而大数据时代下,新兴的互联网世界能够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随着众多网络课堂的兴起,各所国内外高校优质资源的网络共享,使我们能在日常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汲取到更多高校的精华,感受不同大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理论,从而丰富自己的思路,拓宽自己的见识。

4.2 由“共性”向“个性”的学习方式变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共同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过程都是被教师规定好的,对每个学生是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样的学习环境和目标,无法切实的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只是被动的适应和接受。而在大数据时代下,学习方式应该是五彩斑斓、多种多样的。学生完全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等条件来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这种方式有利于使学生的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质,以此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

4.3 从“封闭课堂”到“多元网络”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学习局限于课堂上,师生面对面有限的沟通交流导致了交流对象和范围都较小。网络学习可以更好的扩充、弥补师生交流的局限性,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向自己的老师答疑解惑,甚至更能够向世界各地的学生或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这样使学生从单独个体的封闭式学习模式和认识中走出来,参与到与他人的交互协作式学习中,在过程中获得群体动力的支持,才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4 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变革

在传统的学习中,大学生主要是以接受知识为主,只知道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发生,很少考虑将会怎样。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和掌握知识的本质,在封闭的课堂内难以迸发创意的火花。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将会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形成多维的可能性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选择途径,从空间和时间上解放学生,在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中使学生得以受到启发,使人的思维得到开拓,从中演化出充满创意的欲望和能力。

5.结语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巨大价值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在更多、更广的平台上接触更丰富的数据资料,来扩展我们的见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多维的网络平台上吸收各类数据的精华,以满足自己对知识、对学习的渴望。“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我们还需要积极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努力具备尝试新事物和持续创新的愿望,以实证事实和数据资料作为我们学习、研究的依据。如此我们当代大学生才能寻找出更有效、更符合时展特征的学习方式,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顺清,苏顺开.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3).

[2]高芹.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J].考试周刊,2008,(6).

[3] 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求是,2012,(12).

[4]马建国,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4).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13XKJC02)。

作者简介:

熊鸿军(1978-),男,湖南岳阳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

第2篇:大雪诗句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学统计教学 大统计

[中图分类号] O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83-02

一、引言

2009年8月5日的《纽约时报》刊登题为“当今大学毕业生唯一关键词:统计学”文章。[1]文中介绍,哈佛大学人类学家格赖姆斯改行就职Google,从事海量数据的分析工作,整天就是和数学、计算机打交道,用数据分析方法改善Google搜索引擎。文中援引Google首席经济师范里安的话说:“我坚持认为今后10年最性感的工作是当统计师,我可没开玩笑!”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布林约夫森说:“我们进入了一个一切都可以被监测器和科学仪器数字化和记录的时代(大量数据在不断产生),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利用、分析这些数据,让其为我们服务。”数据中有大量的珍宝。IBM组织了200名数学家、统计学家和其他数据分析大师为商业分析和优化服务,在数据中探宝,他们计划将探宝队伍扩充到4000人。网络数据的样本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康奈尔大学克莱因伯格说,社会统计中,相比传统采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的抽样,数百万计的网民的网络互动产生的样本量是令人惊奇的。专家警告,统计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单就网络数据的体量就足以使得传统统计模型丧失能力,而且,数据的强相关性未必就有因-果关系。

数据在爆炸,我们在惊梦中进入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大数据正在引起一场革命,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2],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迎来了一场变革,是机遇也是挑战。[3] [4]

二、大数据的产生及其特征

数据化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标志。社会网络、电子商务、移动通信、深空探测、卫星遥感、基因测序以及其他科学测量仪器时时刻刻都在自动测量和记录着数据,而且这一趋势在不断增强。2007年所有数据中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介质上,其余全部都是数字数据。Google每天要处理超过24PB2的数据,它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上千倍。科尔尼公司科学家统计结果显示,仅2012年就产生了2.5ZB的数据,并且数据产生量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2011、2012两年产生了全球90%的数据,到2020年将达到45ZB,这是天文数字。

我们用中国移动公司为例大致描述一下大数据的产生。2015年中国移动已经达到12.93亿个用户,用户数近似12G,给用户提供通话、短信、上网等服务。若网络流量包月30MB,每天1MB,平均每天网络数据流量达到12PB,若每天还记录用户信息(姓名、身份、职业、位置等),通话(时刻、时长、内容),短信(内容)等,保守估计所产生的数据可以达到300PB,一年将超过100EB=0.1ZB。再看这些数据的形式,它们有文字、表格、符号、图片、语音、数字、影像、上网轨迹等等,如果还考虑这些数据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每个用户有自己的偏好,可以想象这些数据的体量、变化性、复杂性,如果移动公司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和行业规划,这些数据还具有巨大价值。图1描述了大数据的产生及其演化过程。[5]

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大数据进行了描述和定义。从特征来看,大数据具有“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6]Volume:由于当今数据的体量大,其处理和管理只能依靠专门的技术,驾驭这些先进技术是开启大数据宝藏的钥匙;Velocity:快速处理大数据并获取有用信息;Variety:要开发利用的大数据的数据类型庞杂、数据源众多;Value:大数据中隐含着商机,隐含着企业、行业乃至国家战略决策的依据,它是煤、石油、金属矿产、水等之外的一种新型资源。

图1 大数据的演化图(据科尼尔分析修改[5])

从统计的角度,李金昌认为大数据不是基于人工设计、借助传统方法而获得的有限、固定、不连续、不可扩充的结构型数据,而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具可以自动记录、储存和连续扩充的、大大超出传统统计记录与储存能力的一切类型的数据。[6]

从技术的角度,维基百科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从产业角度,常常把这些数据与采集它们的工具、平台、分析系统一起被称为“大数据”。

三、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统计教学

大数据时代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是数据驱动的时代。作为关于数据的科学,统计学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统计学教学面临着重大变革。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统计应用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使其应用范围遍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使得统计学趋向成熟。如今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和社会网络等的发展又将统计学推到了风口浪尖,国际、国内很多统计学家纷纷撰文对统计学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所需的变革进行了论述。

孟生旺和袁卫[7]根据2014年11月美国统计学会的统计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纲要,强调了4个方面:(1)数据科学日益重要,统计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统计计算和编程能力,可以熟练使用专业统计软件和数据库;(2)真实数据是统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需要更加多样化的统计模型和方法;(4)通过语言、图表和动画等用户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数据分析结论的能力。他们还从统计方法与统计理论、数据操作与统计计算、数学基础、实践训练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要求。

结合他人的思想,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几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思想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1)对数据的认识,传统统计数据类型包括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以及空间面板数据等,结构性强,针对每类数据都有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然而,如上文提到的通信数据,还有社交网络记录的数据、电子商务记录的客户数据等等,它们往往是传统数据类型的混杂体,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非结构性的。另外,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存在大量数据交换与关联,这些数据都不适合传统统计模型,要想在这些数据中挖掘到有用信息,要进行市场分析与决策。面对这些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如何思考?另外,这些数据中的变量可能是一个Word文档,可能是一段语音,可能是一幅图片,是不是需要将它们都转化成数字再处理呢?

(2)关于抽样,首先由于网络和科学仪器的进步,数据获取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加上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通过抽取样本推断总体的属性是不是造成信息浪费呢?维克托主张,当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抽样技术就像汽车时代骑马一样,一切都变了,我们需要的是全部数据而不是样本,统计需要“全数据模式”:样本=总体。

(3)精确与简单,维克托估计大数据中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是可以用传统统计学模型进行分析的,然而其余95%的数据是混杂的,其中隐含的信息不仅多而且可能是更有用的,如果因为追求精确性而拒绝混杂数据将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他认为,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我们不应该拒绝混杂性,而要以混杂性为标准设计新型数据库进而快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

(4)因果与相关,相关性回答的是“是什么”,因果关系回答的是“为什么”。维克托主张,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一定要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让数据自己“说话”,知道是什么就够了,知道了是什么就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大数据时代探索世界的方法需要改变。然而,维克托的《大数据时代》中译本作者周涛对“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重要”观点不认同,认为放弃对因果关系的追求就是放弃了人类凌驾于计算机之上的智力优势,是人类自身的放纵和堕落。我们同意周涛的观点,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尽快、尽量多的知道是什么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商业界来说。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统计学的重要使命之一,然而与小数据相比,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可能被大量的混杂性掩埋,望远镜和显微镜如何有效地配合使用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统计这门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其理论、方法体系。这样一来,大学的统计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传统统计学知识,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大胆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应用。

[ 注 释 ]

[1] STEVE LOHR, For Today’s Graduate, Just One Word:Statistics[N].New York Times,2009-08-05.

[2] 维克托著.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耿直,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统计研究,2014(1):5-9.

[4] 邱东,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4(1):16-17.

[5] https:// / strategic-it / featured-article / - / asset_publisher / BqWAk3NLsZIU / content / big-data- and-the-creative-destruction-of-today-s-business-models / 10192.

第3篇:大雪诗句范文

【关键词】大学城聚集优势

大学城聚在一起,这是社会需要。是各门学科知识,组织结构、文化服务,服务理念以及服务功能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新时期,新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是以人为本,拓展服务,信息平等,合作创新,全民共享的精神实质。是各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读者都拥有平等获取医学、卫生、文、理、工科等知识的权利,交流的信息支持者。它是一种社会知识学与信息调节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社会知识与信息保障的一种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它是体现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等发挥积极作用的公众文化服务的宣传者,也是新时期图书馆与社会连接共同发展的一根纽带。

面对当今社会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由于各高校的学生对象不同,各个学校文献信息收集的区别性显然是不一样的。每一个高校图书馆对文献的采集都是按自己本校的学科属性,专题知识结构,经费的使用来对其不同的读者提供服务的大学城聚在一起的好处是: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扩大了,互动空间扩大了,各种交流机会频繁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听各高校的专题讲座,听报告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学生吸收新知识更加多样化了,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更多了,比如说校与校之间做一些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打蓝球、踢足球、打排球、打羽毛球、乒乓球、拔河比赛等这样一些户外活动来增强校与校之间的师生感情。了解各校的特点,办学新理念,彼此之间取其长,补其短,增强团结、帮助、和谐。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一分关爱、体贴、理解,以校为家,使各高校的师生员工,共同实现各民族大家庭团结而努力奋进。高校图书馆在文献建设中不能脱离实际去搞攀高、贪大、图全,只追求建设速度、忽视质量建设,虽然我们的文献需求与利用会受到各种因素与校规环境的影响,各校各馆的馆藏结构千差万别,传统文化与办馆理念不同,各闭各的门,各造各的车,各馆的办馆实力、办馆性质、办馆功能结构不同,使文献趋同化建设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基础与建设过程是类似的,文献资源获取渠道是相似的,文献资源加工方式是雷同的,创新是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共同目的,现在我们的大学城建在一起,图书馆可以采用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以创新知识为核心,以竞争促网络发展,根据各校的专业学科属性,区域优势项目,专业文化的归类特色来进行馆藏文献收集,建立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整理、加工后进行互借、它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它在这一时期的不同特点。过去大学城没有集中在一起,读者需求某一学科之外的资料,就必须花比现在多一倍的时间,比现在多一倍的路费,跑出校外去寻查文献。高校图书馆也没有重视周边区域图书馆的协调发展,现在大学城聚在一起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不论是纸质的还是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必须形成统一建文献资源标准,特色文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各自为政,缺少信息沟通与交流,现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向北大、清华、南开、天津等全国知名度高的图书馆看齐,学习他们的办学、建馆、新理念、达成联合协作为一体的共识目标,采用联合共建、资源共享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引导大学生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拼搏进取。

从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世纪",大学城的掘起,意味着信息的传播共享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它为图书馆构筑了一个崭新的信息交流世界。

参考文献

[1] 徐速、杨广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服务分析,情报科学2011年第五期745页

[2]周奇志、孔繁超、基于差距模型的图书馆服务质量实证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3):55—58

第4篇:大雪诗句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MOOC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05-02

2012年以来,以在线教育的井喷式发展为标志,教育领域迎来大数据时代。不仅大数据成为教育行业的热词,谋划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革新更成为教育前瞻者的行动焦点所在,一批国内外著名高校都纷纷开发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标志着一个教育全新时代的到来。

一 学校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

1.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泛指海量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加以分析,就可能找出某些规律,产生有价值的信息。但长期以来,这些数据很难收集和利用,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近年来,随着数字设备特别是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碎片式数据的收集成为可能。同时,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使得海量数据的处理成为现实。

根据腾讯公司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亿。这6亿用户在微信和WeChat中的活动数据,就是巨量的数据集,腾讯公司据此已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了有精准受众的分类广告推送,为其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201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三大技术变革。

2.MOOC的兴起标志着学校教育走进大数据时代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2000年以后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MOOC2012年在美国顶尖大学兴起,后因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产生而蓬勃发展。

MOOC教育实现了教育全过程的数字化,把教师传道授业的教学过程、学生问学求道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研讨过程等全部教学活动都存储为海量的非结构化大数据,适合在云计算环境中开展在线教育,带有深深的大数据烙印。

2013年以来,中国知名高校对MOOC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反应。它们一方面积极寻求与国际MOOC提供商的合作,另一方面马不停蹄地自己创办MOOC平台,开发课程。先后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与Coursera合作,清华大学加盟edX。同时,清华大学创办了“学堂在线”,台湾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创办了“ewant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创办“好大学在线”,吉林大学创办“吉林大学在线学堂”,深圳大学创办“优课联盟”,复旦大学创办“复旦大学慕课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慕课平台”,等等,在线教育呈井喷式发展。

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具有大数据特征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据教育部2015年3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6.4万个中小学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设备配置、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

无论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是高校积极进行的MOOC建设,都预示着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预示着学校教育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而这场革命可能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学校既有的地位。

二 大数据时代的学校教育变革

1.大数据改变学校教育

大数据时代,学校内外每天都产生着海量的数据。在校外,相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领域、企事业单位每天产生着海量的数据;在校内,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师生个体也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大数据逐渐会被有效利用,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第一,促进政府、社会对学校的管评模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将逐步过程化、精细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则会呈现多元化。比如对一所高校来说,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毕业生的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都可能纳入对这所高校的整体评价中,从而改变学校既有地位。

第二,促进学校的定位及学科专业设置的变革。一所学校的定位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经济领域所产生的大数据为学校准确定位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参考,大数据可以使学校的服务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社会人才需求、产业结构更紧密地对接。有效利用大数据的学校将获得生机。相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与产业结构相脱节的学校与专业将会被时代淘汰。

第三,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如今学校教育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的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教学场景。但在大数据时代,学校原有的标准化的教育将转由网络完成,而学校教育主要承担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成功,学校教育因此转向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例如,同样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感兴趣的可以学经济新闻,对时政感兴趣的可以学时政新闻,对体育感兴趣的可以学体育新闻,对娱乐感兴趣的可以学娱乐新闻。学校通过大数据应用可实现个性化的指导和利用无穷无尽的配套资源,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驱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使学校教育摆脱工业化生产模式,走向“私人定制”。

第四,促进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服务管理等都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而改变。随着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将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学校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业规划,从而更好地管理、服务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在2015年新生分宿舍工作上,就利用了大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新生的身高、作息时间、兴趣爱好、是否租赁空调等信息,为新生安排生活上合拍的室友。

第五,促进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变革。当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还是以成绩为主要指标,而大数据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正在推行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电子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大数据,将全面反映一名学生的习惯、能力、责任感、心理状态等状况,从而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学校招生录取、用人单位招聘提供重要依据。

2.得数据者得天下

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报告,认为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这也是edX等在线课程提供商向全世界免费开放、广泛收集数据的原因。数据这么重要,学校如何获得和利用数据?

第一,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学校在大数据时代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建设,就没有学校大数据的产生和利用。

第二,加强与在线教育机构的合作。一所学校自身的数据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开发水平有限,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整合利用校外大数据教育资源。一方面要积极加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并发挥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优秀在线教育机构的合作,为整个教育信息化服务,促进自身对大数据的获取与利用。

第三,加强与政府、企业及行业性单位的合作。政府数据资源已逐渐开放,以上海为例,2014年就有190项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涉及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交通服务、教育科技、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能源环境、健康卫生、文化娱乐等11个领域,使用这些数据将有利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又如,人才资源服务单位的大数据,将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设置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加强大数据应用的研究与培训。大数据具有精准定制、预测等多项功能,但数据本身并不能实现这些功能,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大数据应用专业团队的建设,加大对大数据应用的研究探索。另一方面,大数据又将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各个环节,未来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大数据,所以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相关培训。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竞争是对核心数据的争夺和利用,学校要想在这场深刻变革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得充分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不断获取核心数据,不断挖掘和利用好数据,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才能从变革中胜出,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大雪诗句范文

由于石南镇是兴业县县城,是县里的主要经济场所,所以广西兴业县工商局石南工商所的工作就比较多。由于所里的工作一般都比较重要,我只能作为一个参观者的身份来了解。

当我第一天到所里实习的时候,接待人员就给了我一些资料,让我先了解工商局究竟是干什么的。通过阅读和询问我知道了工商局主要职能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人民政府和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组织管理工商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的登记注册,依法核定注册单位名称,审定、批准、颁发有关证照,对其登记注册事项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三)依法组织监督管理市场竞争行为,查处垄断、不正当竞争、流通领域的走私贩私行为,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经济违法行为。

(四)依法组织监督市场交易行为,组织监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组织查处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受理消费者申诉,组织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组织实施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的规范管理与监督;监督管理电子网络经营行为。

(六)查处商标侵权行为,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监督管理商标的使用和印制;指导商标机构工作。

(七)组织管理广告审批与广告经营活动,指导广告审查机构的工作。

(八)组织实施合同行政监督,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办理合同鉴证,监督管理消费类合同格式条款,组织查处合同欺诈行为。

(九)监督管理经纪人、经纪机构以及有关中介服务机构。

(十)组织管理动产抵押物登记,组织管理拍卖行为。

(十一)对企业名称,驰名和著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商业秘密、商标等实施监督管理和综合保护。

第6篇:大雪诗句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措施

伴随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站等新型网络业务的兴起与发展,全球各类数据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正引领着新一轮的时代变革.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促进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时展的先行军,对大数据中包含的各种信息接收最快,这些数据当中的部分内容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同大数据时代进行紧密相连,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优势,提升就业指导力度,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1大数据时代简介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世界各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发力度,促使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出现.在此基础上,IT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有效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bigdata,即大数据.我国相关专家在对大数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其定义为:无法应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概念在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含量,同时还包含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并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及数据进行的挖掘,从而导致“大科技”和“大知识”等概念的产生.在对大数据进行充分利用的过程中,美国相关研究中心通过总结以往数据的基础上对新一轮流感发生的时间进行了准确的预测.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及便利,在有效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可以促使各项服务得以升级.现阶段,国际上并没有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统一的规定,然而对其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总结,即其包含速度快、多样化和海量等特点[1].海量数据在使用过程中,要求使用者能够通过有效手段及时将不相关信息进行排除,对价值较高的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大数据的真正意义.因此,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能够进行良好的决策和信息优化.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不足

2.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度加大

软件及互联网平台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之一,在这些平台当中,为人们提供了较高的言论自由,人们在日常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将个人价值发挥出来,导致该时代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这种状况下,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新兴多媒体等设施对各种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查询,学校提供学习资源的能力相对降低[2].然而大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社会经验,在对这些先进设施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无法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判断,因此其人生观和就业观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对其思想的影响,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度加大,就业指导教师及工作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

2.2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随着高校扩招政策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在高校当中积极开展起来.然而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形式单一的特点[3].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单一的方式无法引起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重视,同时也毫无吸引力和说服力,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始终非常低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西方和资本主义思想通过多种渠道传入我国高校当中,高校大学生走在时展的前列,因此能够很好的接受并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种改变,其在应用大数据时代变化的过程中甚至形成了越来越多元的价值和多样的个性[4].与此相比,传统、单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已经无法起到任何教育和引导作用.

2.3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实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通常状况下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及社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要想有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教师本人需要拥有一定程度的求职经历及工作经验,同时还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准确的判断等.然而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通常能够拥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体系,却没有针对性的对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学习和提升[5].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内容对未来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数据分析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将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际专业就业趋势等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结合数据结果突出日常授课内容重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其进行理性的分析,为其初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4高校忽视了数据分析及成果应用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都在增长,导致到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也因此给高校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现阶段高校在积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开始针对各种细节展开研究,如最初的指导计划的制定、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产生的结果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严重缺乏技术性,即没有及时将结果统计和数据分析有效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因此,零散的经验总结和阶段性的结果反馈等对于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力度不足[6].同时还将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意见等内容进行了隐藏,不利于有针对性的对工作进行改进.

3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改进措施

3.1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个人价值,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改进的过程中应构建体现学生个人价值的指导模式,从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就业指导.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就要在工作过程中将中心设置为学生个人,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记录,并结合不同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一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包含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够体现针对性,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价值[7].这一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还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对待就业的态度,同时还应当积极对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进行掌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展开工作,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高校当中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同教育部门进行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观等受到广泛而正确的影响,同时还应当促使校内媒体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功能,逐渐将正确的、理性的观念向大学生进行传递.现阶段在积极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应当建立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基础之上,更多的转变应当产生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内部,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对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内容进行充分掌握,运用自身的经验及思维能力,对网络当中、大学生思想深入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沟通的方式进行转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微信群的方式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并以平等的地位同学生进行对话,工作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重视其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意见,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8].

3.2加强对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应用

新时期,我国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将核心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之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其逐渐构建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实践逐渐完成自我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还应当注重对高科技的应用,充分应用互联网对海量的学生个人信息进行记录和掌握,同时积极掌握劳动市场相关信息,在应用计算机系统对多种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运用适当的就业指导服务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促使就业指导服务能够体现量身定做的特点,并将就业指导服务内容融入学生移动智能终端内部,例如,对其进行职业倾向的在线测评和引导、对其面试过程进行在线培训和在线分析等[9].在线就业指导和在线面试培训等方式非常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及爱好,在提升学生对就业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促使其掌握更多的就业和面试技能,对于提升求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凭借个人爱好,对不同的就业指导教师及模式进行选择,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就业指导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根据自身需要接受就业指导,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效相关部门应当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大数据挖掘力度,不断掌握不同学生主体的需求,不断将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利用,促使就业指导服务越来越全面、积极、有效.

3.3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新时期,高校在积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和力度的过程中,应当确立新的目标,即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仅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价值进行倡导的特点,还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即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新兴媒体对高校相关教师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评价,首先构建统一的就业指导平台,该平台的构建以学生对教师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评价为中心,同时还包含家长模块、单位模块和实时模块等,多个模块构成该评价体系,在该体系当中学生、家长和企业能够对教师的就业指导状况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关建议,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及时的同待就业学生进行沟通,对其就业心理进行辅导,并通过加强同各地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及时的提供相关招聘信息及要求[10].加强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的充分利用,促使高校领导、家长等多方面对就业指导内容及进展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力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的到来势不可挡,同时其还在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过程中既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存在更多的挑战.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积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对大数据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转变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和理念,应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正确的影响,促使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就业观,从而能够将个性化的服务提供给大学生,促使其能够积极择业、勇敢创业.

作者:汤龙升 陈冉 徐萍 张欣然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蒋黎妮,谭秋萍.网络辅导员体制建设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研究[J].电子制作,2014(19):171-172.

〔2〕陈诗琪.浅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15(Z1):193-195.

〔3〕肖璐,白光林,王俊.演化变迁视阈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6):29-33.

〔4〕李超颖,宋清萍,刘宏山,林立宏,董赫.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精细化就业指导模式的迫切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5(24):192-194.

〔5〕周红霞,楼世洲.基于就业信心指数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4):71-76.

〔6〕杨锐,夏红.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数据信息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119-120.

〔7〕毕伟林,钱威.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96-98.

〔8〕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06):72-75+144.

第7篇:大雪诗句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课程;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应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武器,世界各国陆续大数据相关战略。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指出:“要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1]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的飞速进步给教育发展与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在教育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但同时也必将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挑战。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大学课程中如何合理引进与融合大数据技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大学课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人才的培B都是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的,那自然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在现代教育研究中,“课程”是除了“教育”一词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核心概念之一。“课程”一词首次出现在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中,自该词出现后,课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关注点出发,形成了对课程不同的定义,主要有科目说、活动说(经验说)、预期结果说、计划说、教学内容说、文化再生产说。[2]大学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课程是指构成某一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狭义的大学课程专指组成某一课程的内容或教学科目。本文中所提到的大学课程,既包含大学课程内容,又涵盖大学课程体系和进程。

大学课程不仅映射了自然知识体系,更直接影响社会所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媒介。《高等教育学》中提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大学提出的最明显要求,就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由于课程体系决定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大学应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改革这一核心问题上。事实上,人才培养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制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从未停止过对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入手调整,以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3]

二、大数据技术:大学课程变革的核心范式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1年了《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领域》,首次对大数据进行了定义并估计了其商业价值,他指出:“大数据(Big Data)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 [4]这里对“大数据”的定义更多的是从规模上来入手。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复杂性也成为定义大数据的一个关键。德勤咨询技术负责人罗伯特・福莱对大数据的定义就是从“复杂性程度大”入手的。他认为规模是定义大数据的一个关键,但并不能成为区分大数据和常规数据的关键。[5]总的来说,大数据主要有四大特点:大规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样化(Variety)、价值(Value)。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崛起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从信息科学到公司经营,从政府机关到私人企业,无不渗透有大数据技术,其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课堂或教师,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改变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微信、微博、微课、慕课、在线课堂等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钟爱。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使得资源全球化、公开化、便捷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代言人。大数据正在渗透大学课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大数据技术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应成为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范式,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将大数据技术与大学课程改革完美结合成为改革关键。

三、大学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我国正处于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也呼唤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不懈追求、敢于质疑、持续探索、善于建构等特征,[6]不仅在知识上精深与广博,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也超群,能够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追求个性的自由独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这对大学课程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的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课程内容、课程数量、课程组织方式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做出调整,但仍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课程设置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选修课的设置过于狭窄,学生并不能完全根据自身喜好来选择;大学课程仍未逃脱“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评价模式。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四、基于大数据的大学课程改革路径

(1)开发线上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封闭的课堂和教室,也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资源,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保障教学效率与教学个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这一途径,将课堂多元化,增设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线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性和自主性,在内容上也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而且,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线课堂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长时间观看枯燥的教学视频,而是可以选择以一种交互式的方式进行,即采用一些片段式多媒体教学视频,并配以适当的测试题,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周期性学习厌倦,也有效避免了单向灌输的弊端,提高了学习效率。[7]

(2)调整课程设计,优化大数据技术应用效果。在如今的大学课程中,已用到一些大数据技术,但还未完全普及,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在这一点上,英国开放大学的做法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们通过编制“课程模型图”和“学习活动规划表”两个课程设计的新工具来满足一次开发多元的需求,[8]从“指导与支持”“内容与体验”“反思与表现”“交流与合作”四点切入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开发了课程资源,也改变了传统的先文字呈现再媒体开发的课程设计模式。当然,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改革创新有它们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我们在借鉴时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形,才不至于适得其反。

(3)课程定制,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呼吁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个性化已然成了学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提到的一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提倡因材施教,但由于条件有限,真正做到很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掌握仅限于通过教学经验,不可避免充斥着主观臆断。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个性化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在线课堂的开放,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喜欢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不必局限于课堂。Knewton公司推出的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在线智能适应学习平台是时下热门的在线教育手段,它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个性化的,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中得到的反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习惯,即时调整内容供应,使教学更加个性化。

(4)跟踪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考试得到反馈,精确性不够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判断也通常充斥着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常识和主观臆断。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行为会被转化为数据记录下来,这些教育行为数据反映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比如,学生在哪道题停顿思考的时间较多、对哪类题型掌握得比较好等,还包括学生的浏览记录、测试成绩、学习日志、平时作业。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撑,我们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W习动态,调整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因素对教师的决策产生影响。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量的指数级的增长,给大学课程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国的大数据教育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课程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步伐,抓住机遇,充分挖掘与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点,将大学课程与大数据有效结合,提高大学课程质量与效用,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以实现大数据教育应用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培养龙头企业[EB/OL]. http://.cn/china/20150905/162923162810.shtml,2015-09-05.

[2]丁念金.课程内涵之探讨[J]. 全球教育展望,2012(5):8-14.

[3]王 卓.我国大学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30).

[4]Manyika J.etc. 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R]. 2011-01-19.

[5]陆 Z.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9):5-9.

[6]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1-15.

[7]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2-43.

第8篇:大雪诗句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的职业规划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迎接挑战的重要环节。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正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使得国际性的全方位的交流日益频繁,贸易往来、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英语作为通往国际化的载体,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重要的沟通语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贸易的机会增加,加人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越发凸显了英语的重要性。对英语应用功能的需求要求英语教学由研究型—语言知识教学转向应用型—语言应用技能教学。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还依然停留在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而21世纪高等教育呈现出教育国际化、大学功能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学科交叉综合化的总体趋势。因此,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又具备语言应用技能同时又不乏语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具备运用英语独立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夯实英语基础,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方面面。本文将就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以及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可选策略加以探讨。

二、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改革措施,但仍以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主,还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求。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只局限于大一、大二两年。在这两年中,英语作为公共课还是以传统的精读课和听力课为主,虽然教材的编纂上已经开始比较贴近生活,比如课本中分单元谈论学习、事业、感情、友谊、社会问题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对精读、听力、口语都分配了固定的课时,但教师仍然主要以精读课本为中心进行语言知识的讲解。虽然课堂上加大了学生参与的力度,也只是让学生就课文涉及到的话题加以讨论或组织其它课堂活动。学生无法将课文中所学的内容和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大篇幅文章中所学到的知识点也仅能应付各类的考试,这使得学生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也很难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笔者对所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普遍认为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可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学生也在改变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需求。两年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学生大三时各专业开始开设专业英语课,这也只是面向本专业学生,面向全校学生的英语课并不多,学生获得的仍是单一方向的英语学习。因此,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适时调整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补充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2.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外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甚至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因此,当他们进人大学时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师的基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础上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已不能与学生的水平相匹配;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归国的专业人才进人高校,各高校也不断的将专业人才送到国外去进修,这使得高校整体师资队伍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双语教学的能力,这无形中形成了与大学英语教师的竞争;此外,根据西方的教育发展经验,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许只能保障基础教育的经费,高等教育必然会走向市场,高校中庞大的英语师资队伍将有可能面临着下岗的危机。因此,面临着当前以及未来严峻的局势,大学英语教师要探索一条能够适应未来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发展道路。

三、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可选策略

1.调整课程设置。

四川大学副校长石坚教授在外研社举办的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使基础课少而精,专业课广而约,选修课多样化。加强能力课程,强调理论知识课和实践训练课的门类和比例,压缩理论知识课,适当增加科学史、方法论等选修课程,增加实践能力课和创新能力课。

可见,新的社会需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是固守传统还是主动应对?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在保证夯实学生语言知识,强化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匹配的英语选修课。笔者根据对所授课班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语言应用类选修课如商务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如英美文学/文化、语言技能类选修课如高级写作/视听说等较感兴趣。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是要把握时代脉搏,预见需求走向,调整课程设置,开设符合学校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多门类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当然,在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个性化课程的同时,不能忽视外语自身的学科特点,因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2.改革更新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

课程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的专业、校园生活、未来工作、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加强联系,讲求实用性。教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收集组织材料,这样更易于因材施教,留住“传统内容的经典”,把握“新兴内容的前沿”。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探索式、创新式学习。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针对各教学阶段、各层次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

(1)语言知识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教学文件提供在教学网站上,学生可以在课下自学、预习、做作业、做练习或者查阅资料。

(2)外国文化、文学类:举办文化及跨文化知识讲座、主题文化周。

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组织文化及跨文化知识讲座,主讲人为外籍教师以及有出国经历的本校教师,力求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每学期开展主题文化周活动,如,“美国文化节”、“英国文化节”等,全面介绍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风土人情。主题文化周要以英语为交际语言,活动形式可以包括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英文歌曲大赛、演讲大赛、辩论赛、外语戏剧节等;定期为学生放映有关典型文化和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电影或记录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语言实践类: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学生的平时成绩或作业形式中可以包括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在华合资、外资独资企业的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

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语言实践,探索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体会文化冲突,实践跨文化交际策略。这为学生未来应对工作环境中的挑战提供了实践机会。

4.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

根据Dale Lange (1990)的定义,教师职业发展是指教师的持续性才智、经验和心态的提高过程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会出现知识僵化,甚至是知识流失的状况,通过寻求职业发展,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做好自我职业规划,要有继续学习与更新知识结构的迫切性,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可选择的培训深造的机会,创造多人次的到英语国家进行语言更新的机会。大量英语教师的国内、国外培训,势必造成经费压力,学习费用一部分可以通过申报课题获得外界资助。如四川大学每年有20名英语教师出国学习,部分经费就来源于国家精品课程的科研经费。因此,不仅学校要加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投人,而且,更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的积极应对。教师要有进行教学改革、教材改革的主动性,尤其教授要发挥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每两三年带领一个小组开出一门新课,并且不断使其完善,达到可以冲刺市级进而国家级精品课的水平。

第9篇:大雪诗句范文

【作者简介】许琛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松江,201600)讲师,博士。

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社会的桥梁,大学是青年学生学会规划人生,完成从未成年人走向成熟、成才的重要学习场所。在大学诸多办学要素中,教学时间是决定因素。我们发现,在目前高校教学实践中,对于时间这一宝贵资源并未应用妥当。本文将对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及管理中的两个主要时间困局进行讨论,希望对大学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有所助益。

一.教师教学时间的分配困局

1.量化困局。

大学教师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重职责。调查表明,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已经超过50小时,大大超出其他职业时长。[1]但是,多数教师还是为如何合理分配三重职责的时间而困扰。在三大板块中,真正能够清晰量化的只有“科研”一大项,而对于教学时间的分配事实上是很难量化分析的,这决定了教学工作“有责任,无界限”的工作本质。

在宽泛定义下,“教学时间”是指“教师教学所用的时间”,具体包括“备课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批改学生作业和评价时间、指导与会见学生时间”等四个方面。[2]在教学时间方面,高校实际可控、可监督的只有“课堂教学时间”,即对不同职称和岗位的教师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要求。通常情况下,一个研究型大学的教授每学年至少要完成8个学分的教学工作,每个学分需16~18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是说在一学年内,这名教授需要承担的教学时数为128~144个学时。对于备课时间而言,尽管因每个人的教学习惯和水平有所差异,但是调查显示,备课时间与课堂时间的比值通常在1.2~2.2之间。除此之外,批改学生作业的时间、课外指导学生学业的时间等则是处于无法量化的状态,具体用多少时间则完全取决于教师本身。

2.分配困局。

从现实数据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实际应用于教学的时间也令人担忧。在针对我国“985”高校的调查中,教师每周用于教学的时间只有18.6小时,占总工作时间的37%。其中平均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仅为总时间的25.9%[3],这种情形对于高水平本科生的培养无疑是不利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的研究时间占比40.6%,管理时间占比14.8%。相对应的,调查还发现66%的教师倾向将研究时间排在首位,而将教学时间排在第一位的仅有25%。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高水平院校中,一般高校也在组织方式和办学模式上不断模仿高水平院校,导致教学时间的投入同样日益减少。

在一个学术质量评估越来越倚重成果发表数量、大学经费分配越来越倾向于竞争性专项研究拨款的时代,科研成果可以快速量化,并以此快速取得更多的研究以及办学经费。这使得校方会加大力量督促及鼓励教师偏重于科研。对个人而言,高质量、多数量的发表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更容易得到认可,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并促进教师向上流动、晋升继而提高收入。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减小无法快速“变现”的教学时间的比重,而加大科研时间的投入,对校方和教师本身都是最为“经济”的做法。而恰恰是这种“经济”的做法,违背了大学本身的应有之义。

二.教学时间的效率困局

1.教务管理层面的困局。

首先,与基础教育注重全面普及知识的目的不同,大学教育专注于某一门学科的专业培养,以使学生从各个细分角度和层面对该学科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在教务安排层面,如何在学制内合理安排必要的课程,以达到培养目标是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本科生毕业所需至少140~180个学分,其中涵盖了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文体课、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等几大方面约40~50门课。虽然本科教学通常为4年制,但是事实上多数学校会在前3年要求学生修完多数学分,而空出第4年做实习及毕业设计。因此学生在前3年中每学期需修20~30个左右的学分,即6~8门课程,这样的课业压力事实上是比较沉重的。学生既没有反复理解专业的时间,又缺失了大学所必需的自由思考和发展的时间。

学分制并不能充分平衡课程投入、教学投入、师资投入,同样也不以学生专业发展为真正重点,很多时候出现为凑足学分而开设课程,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必须接受大量小学分的课程,零碎的课务安排让学生背上更多压力。自上而下形式化的?W分设计必然会降低学分的灵活性,这样的教学设置在人才培养方面必然是无法有效发挥功能的。

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层面起步较晚,仍处于不断探索层面。例如,部分大学在学制上探讨暑期“小学期制度”,但从效果看很多学生也在抱怨这样的设置流于形式,反而耽误了学生的实践时间。尽管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层面在不断探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但是很多管理模式仍流于形式,而不从大学生本身以及社会需求出发,这是教务管理层面的时间困局。

2.教师教学层面的困局。

在教师教学层面,大学教育专业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知识体系的复杂,这需要教师本身对课程有极强的把握能力,同时了解如何用有逻辑、有体系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而考虑到大学单科的教学时间其实是非常短的(一门4学分的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一学期的教学时间不过是48个小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将学生带入一个细分化的专业领域,并让其对此领域有基本深入的了解是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知识与教学,这其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是大学管理者似乎认为一个优秀的研究者天然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这客观造成了一个现象:很多大学教师虽有丰富知识,但教学效果差。这个是超脱于时间之外的,但是却是对高校教学时间最大的几个难题之一。

因为高校对教学时间监管的事实缺失,高校课堂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了教学时间效率低下的困局。在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如果只依赖于教师通篇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师生之间没有共同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是存疑的。教学参与互动性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必须妥善合理甚至有艺术性地安排好教学活动。这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比基础教育教师更大的要求,但其中的悖论是:大学教师恰恰没有经过任何师范训练,他们往往经过数年才能基本掌握教学规律;而当一个优秀教师成为一个较有经验的教?W者时,其可能也会因科研优秀得到晋升,那么其教授的课程会自然减少。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既有优秀知识,又掌握熟练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兼顾投入相当数量的有效教学时间的确是难能可贵,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任何对于社会运行规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只有时间框架的要求,没有对于效率和质量的考核,那么这个机制只能是一个空架子。然而现行的高校对于教师的考评机制却恰恰在教学任务上缺失了。

目前在教师晋升评估中,教学质量方面最有意义的有两点:一是有无重大教学事故;二是学生评教分数。第一点对于我们讨论如何提高有限的时间利用效率明显是没有帮助的。在我国高校中,教学环境相比于基础教育而言更为轻松,学生压力更小,师生关系相对不对立。在此语境下,一个教师如若被报告出现了重大教学事故,那很明显是师德或者个人知识水平上有重大问题,这与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学教师情况是不符合的。而针对第二点学生评教系统而言,尽管此点被校方寄予希望,但是根据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并不倾向于在评教中给出客观的分数。具体可能原因有如下几点:

(1)多数学校要求学生在查阅最终学科总评分之前必须给教师评价,学生因为顾虑被“报复性压分”而不愿给出真实评价,这种机制带来一个比较坏的影响:对教学质量有问题但是考评时却很严厉的教师,学生偏向于敷衍了事,给予不客观的分数;而对于课堂教学质量高的老师,学生会比较认真地对待评价,却反而造成教师的评教分数相对下降。

(2)中国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不善于在适当的场合表达批评。这导致其在评价时往往给出较高分数,而不善于以低分表达批评。例如,有的教师能够拿到99.88分的高分,但是在全校却只排名15%。这样的数据已经出现统计上的“天花板”效应,应视为无效。

(3)目前,很多高校的评教系统问卷选项并不客观,有暗示学生给予正面评价的倾向。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将有意无意中鼓励学生给予教师正面评价,这必然对评教系统的客观性产生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