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雪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互联网改变企业经营、政府运作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成为现实。然而如今有一种新的、并不明显的技术趋向却有着一样巨大的变革能力,这就是“大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美国人舍恩伯格预言了2013年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这也标志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数据的时代下,大学生学习方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变革,因此研究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需要和前瞻意义。
2.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背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由滞后到先进、由服务小众到服务全人类,各种信息已逐渐累积到了一个开始诱发变革的水平。世界流动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多的数据,而且数据增长的速度正飞快上升。根据调研显示,2006年,个人用户的数据刚刚进入 TB 时代,全球一共产生了新的数据约180EB;到2011年,全球所产生的数据就已达到1.8ZB,这就意味着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产生了约200GB的数据。有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在未来的十年内,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将会再增长四十四倍,达到或超过35.2ZB(1ZB=10TB)。所以在这个数据总量不断刷新纪录的时代里,“大数据”这个概念便自然应运而生,并且几乎被应用到所有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领域中。也正因如此,这个世界发展的时代可以根据全球数据量的大小而分为:无数据时代、小数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
如今“大数据”这个概念,已被人们视为如同水电煤一样的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对于“大数据”的概念,无论你是否承认,它的确客观的存在于那里,只是我们没有深究而已。“大数据”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事物看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懂得利用数据资料以及数据分析来使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而如今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能用数字说话、用数据展示。所以,大数据时代正在使整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透明,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这也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更多元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思维方式。
3.大数据时代的内涵与特征
3.1大数据时代的基本内涵
“大数据”直接表示的是静态对象数据的收集,目前被称为“大数据”,并不仅仅是大型数据、大规模数据集合本身,而是有机统一的数据对象、数据技术和数据应用:
3.1.1从对象视角分析,大数据是超越典型的数据库软件采集,存储,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合。但是大数据不是指大量数据简单、无意义的堆积,大量的数据并不一定会具有利用的意义和前景。因为无论是数据采集、分析或者存贮,数据对于我们而言最终的目标就是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信息。所以必然要求这些大量数据之间存在着远近、直接间接的关联性,如此才具有价值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大数据”绝不等于“大规模数据”,二者的关键差别就是在于数据间是否具备着结构性和关联性。
3.1.2从技术视角分析,大数据技术是从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各种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和集成。 “大数据”、 “大规模数据”、“海量数据”等类似概念相互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大数据”的内涵是包含着对数据对象处理的行为。为了完成这一点,从大量数据对象中高效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使数据“活”起来,我们需要使用一个灵活的、多学科综合的分析方法。这就需要对各种技术、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应用集成能力。可见,大数据技术是使数据中包含的价值可以充分挖掘和展示的重要工具。
3.1.3从应用视角分析,“大数据”是具体的数据采集,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和行为的综合应用。正由于与具体应用密切联系,甚至是一对一的联系,才“应用”已成为数据基本内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必须要明确的是,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最终目标,是从繁杂庞大的数据集合中挖掘新的联系,进而进行深度分析,获得有利用价值的新信息。假如数据量非常巨大、复杂,但数据结构单一,反复性高,分析处理的需要也只是按照已有规则来进行数据分组归类,依托已有的基本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便已充足,这就不能被视为完全的“大数据”,而只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大数据”。
3.2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特征
在已经过去几个世纪,数据已经成为决策者们制定科学的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方法也延伸到了一些公司的决策过程中。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数据相对而言是匮乏的,我们切实可用的数据并不多。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一切都非同以往,数据非常庞大,同时也主要表现为三大特性:“更多”,“更乱”和“相关性”。
3.2.1数据的“更多”
“更多”指的是在任何我们需要数据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都能获得比过去多得多的有效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够利用海量的数据获得十分细致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传统方式所不能做到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如何区分大数据时代和传统数据时代,就像是区分分辨率为两百万像素的数码照片和一下子提高到两千万像素那样。后者文件虽大,但是它可以提供更多细节。可以使我们不断放大相片,看清楚更微小的细节,而低像素的图像在这些细节方面就会非常模糊。
3.2.2数据的“更乱”
“更乱”指的是对于少量的数据,我们可以确保每个数据点的采集是非常准确。相反,大量的数据往往是凌乱和不平衡的质量。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杂乱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大方向,而不是试图理解的现象中的所有小细节。我们不是想放弃绝对的精确性,而是放弃对精度的苛求,微观层面精度的降低,目的是要在宏观层面上获取更敏锐的洞察力。
3.2.3数据的“相关性”
数据的“更多”、“更乱”相互结合,产生了数据的第三个特征――“相关性”,这也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根本性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能够由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到目前为止整个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探索“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仅仅寻找到“是什么”,而不必完全理解“为什么”。
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教师发现教科书中的哪一块内容是对学生们而言教授效果最好的,也可以了解到效果不好的那部分。现在,大量教师只能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是否在理解课程时出现疑问。但在大数据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便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数据显示出书籍的某些页数被翻过很多遍,那这几页即是学生所关注的教学重点,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方式。
4.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数据量也变得非常庞大,知识获得的途径往往决定着学习方式。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这种课堂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然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知识无论在数量、质量或在形式都是不一样的,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收获知识已远远不够,这使大学生学习方式能够发生巨大的变革。
4.1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变革
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学习,被灌输进各种知识。这种方式的特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课堂教学。“被迫”、“受限”是传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而大数据时代下,新兴的互联网世界能够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随着众多网络课堂的兴起,各所国内外高校优质资源的网络共享,使我们能在日常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汲取到更多高校的精华,感受不同大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理论,从而丰富自己的思路,拓宽自己的见识。
4.2 由“共性”向“个性”的学习方式变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共同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过程都是被教师规定好的,对每个学生是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样的学习环境和目标,无法切实的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只是被动的适应和接受。而在大数据时代下,学习方式应该是五彩斑斓、多种多样的。学生完全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等条件来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这种方式有利于使学生的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质,以此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
4.3 从“封闭课堂”到“多元网络”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学习局限于课堂上,师生面对面有限的沟通交流导致了交流对象和范围都较小。网络学习可以更好的扩充、弥补师生交流的局限性,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向自己的老师答疑解惑,甚至更能够向世界各地的学生或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这样使学生从单独个体的封闭式学习模式和认识中走出来,参与到与他人的交互协作式学习中,在过程中获得群体动力的支持,才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4 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变革
在传统的学习中,大学生主要是以接受知识为主,只知道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发生,很少考虑将会怎样。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和掌握知识的本质,在封闭的课堂内难以迸发创意的火花。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将会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形成多维的可能性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选择途径,从空间和时间上解放学生,在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中使学生得以受到启发,使人的思维得到开拓,从中演化出充满创意的欲望和能力。
5.结语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巨大价值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在更多、更广的平台上接触更丰富的数据资料,来扩展我们的见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多维的网络平台上吸收各类数据的精华,以满足自己对知识、对学习的渴望。“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我们还需要积极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努力具备尝试新事物和持续创新的愿望,以实证事实和数据资料作为我们学习、研究的依据。如此我们当代大学生才能寻找出更有效、更符合时展特征的学习方式,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顺清,苏顺开.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3).
[2]高芹.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J].考试周刊,2008,(6).
[3] 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求是,2012,(12).
[4]马建国,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4).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13XKJC02)。
作者简介:
熊鸿军(1978-),男,湖南岳阳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学统计教学 大统计
[中图分类号] O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83-02
一、引言
2009年8月5日的《纽约时报》刊登题为“当今大学毕业生唯一关键词:统计学”文章。[1]文中介绍,哈佛大学人类学家格赖姆斯改行就职Google,从事海量数据的分析工作,整天就是和数学、计算机打交道,用数据分析方法改善Google搜索引擎。文中援引Google首席经济师范里安的话说:“我坚持认为今后10年最性感的工作是当统计师,我可没开玩笑!”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布林约夫森说:“我们进入了一个一切都可以被监测器和科学仪器数字化和记录的时代(大量数据在不断产生),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利用、分析这些数据,让其为我们服务。”数据中有大量的珍宝。IBM组织了200名数学家、统计学家和其他数据分析大师为商业分析和优化服务,在数据中探宝,他们计划将探宝队伍扩充到4000人。网络数据的样本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康奈尔大学克莱因伯格说,社会统计中,相比传统采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的抽样,数百万计的网民的网络互动产生的样本量是令人惊奇的。专家警告,统计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单就网络数据的体量就足以使得传统统计模型丧失能力,而且,数据的强相关性未必就有因-果关系。
数据在爆炸,我们在惊梦中进入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大数据正在引起一场革命,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2],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迎来了一场变革,是机遇也是挑战。[3] [4]
二、大数据的产生及其特征
数据化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标志。社会网络、电子商务、移动通信、深空探测、卫星遥感、基因测序以及其他科学测量仪器时时刻刻都在自动测量和记录着数据,而且这一趋势在不断增强。2007年所有数据中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介质上,其余全部都是数字数据。Google每天要处理超过24PB2的数据,它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上千倍。科尔尼公司科学家统计结果显示,仅2012年就产生了2.5ZB的数据,并且数据产生量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2011、2012两年产生了全球90%的数据,到2020年将达到45ZB,这是天文数字。
我们用中国移动公司为例大致描述一下大数据的产生。2015年中国移动已经达到12.93亿个用户,用户数近似12G,给用户提供通话、短信、上网等服务。若网络流量包月30MB,每天1MB,平均每天网络数据流量达到12PB,若每天还记录用户信息(姓名、身份、职业、位置等),通话(时刻、时长、内容),短信(内容)等,保守估计所产生的数据可以达到300PB,一年将超过100EB=0.1ZB。再看这些数据的形式,它们有文字、表格、符号、图片、语音、数字、影像、上网轨迹等等,如果还考虑这些数据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每个用户有自己的偏好,可以想象这些数据的体量、变化性、复杂性,如果移动公司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和行业规划,这些数据还具有巨大价值。图1描述了大数据的产生及其演化过程。[5]
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大数据进行了描述和定义。从特征来看,大数据具有“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6]Volume:由于当今数据的体量大,其处理和管理只能依靠专门的技术,驾驭这些先进技术是开启大数据宝藏的钥匙;Velocity:快速处理大数据并获取有用信息;Variety:要开发利用的大数据的数据类型庞杂、数据源众多;Value:大数据中隐含着商机,隐含着企业、行业乃至国家战略决策的依据,它是煤、石油、金属矿产、水等之外的一种新型资源。
图1 大数据的演化图(据科尼尔分析修改[5])
从统计的角度,李金昌认为大数据不是基于人工设计、借助传统方法而获得的有限、固定、不连续、不可扩充的结构型数据,而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具可以自动记录、储存和连续扩充的、大大超出传统统计记录与储存能力的一切类型的数据。[6]
从技术的角度,维基百科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从产业角度,常常把这些数据与采集它们的工具、平台、分析系统一起被称为“大数据”。
三、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统计教学
大数据时代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是数据驱动的时代。作为关于数据的科学,统计学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统计学教学面临着重大变革。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统计应用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使其应用范围遍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使得统计学趋向成熟。如今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和社会网络等的发展又将统计学推到了风口浪尖,国际、国内很多统计学家纷纷撰文对统计学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所需的变革进行了论述。
孟生旺和袁卫[7]根据2014年11月美国统计学会的统计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纲要,强调了4个方面:(1)数据科学日益重要,统计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统计计算和编程能力,可以熟练使用专业统计软件和数据库;(2)真实数据是统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需要更加多样化的统计模型和方法;(4)通过语言、图表和动画等用户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数据分析结论的能力。他们还从统计方法与统计理论、数据操作与统计计算、数学基础、实践训练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要求。
结合他人的思想,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几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思想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1)对数据的认识,传统统计数据类型包括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以及空间面板数据等,结构性强,针对每类数据都有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然而,如上文提到的通信数据,还有社交网络记录的数据、电子商务记录的客户数据等等,它们往往是传统数据类型的混杂体,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非结构性的。另外,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存在大量数据交换与关联,这些数据都不适合传统统计模型,要想在这些数据中挖掘到有用信息,要进行市场分析与决策。面对这些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如何思考?另外,这些数据中的变量可能是一个Word文档,可能是一段语音,可能是一幅图片,是不是需要将它们都转化成数字再处理呢?
(2)关于抽样,首先由于网络和科学仪器的进步,数据获取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加上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通过抽取样本推断总体的属性是不是造成信息浪费呢?维克托主张,当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抽样技术就像汽车时代骑马一样,一切都变了,我们需要的是全部数据而不是样本,统计需要“全数据模式”:样本=总体。
(3)精确与简单,维克托估计大数据中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是可以用传统统计学模型进行分析的,然而其余95%的数据是混杂的,其中隐含的信息不仅多而且可能是更有用的,如果因为追求精确性而拒绝混杂数据将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他认为,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我们不应该拒绝混杂性,而要以混杂性为标准设计新型数据库进而快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
(4)因果与相关,相关性回答的是“是什么”,因果关系回答的是“为什么”。维克托主张,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一定要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让数据自己“说话”,知道是什么就够了,知道了是什么就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大数据时代探索世界的方法需要改变。然而,维克托的《大数据时代》中译本作者周涛对“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重要”观点不认同,认为放弃对因果关系的追求就是放弃了人类凌驾于计算机之上的智力优势,是人类自身的放纵和堕落。我们同意周涛的观点,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尽快、尽量多的知道是什么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商业界来说。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统计学的重要使命之一,然而与小数据相比,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可能被大量的混杂性掩埋,望远镜和显微镜如何有效地配合使用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统计这门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其理论、方法体系。这样一来,大学的统计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传统统计学知识,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大胆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应用。
[ 注 释 ]
[1] STEVE LOHR, For Today’s Graduate, Just One Word:Statistics[N].New York Times,2009-08-05.
[2] 维克托著.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耿直,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统计研究,2014(1):5-9.
[4] 邱东,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4(1):16-17.
[5] https:// / strategic-it / featured-article / - / asset_publisher / BqWAk3NLsZIU / content / big-data- and-the-creative-destruction-of-today-s-business-models / 10192.
【关键词】大学城聚集优势
大学城聚在一起,这是社会需要。是各门学科知识,组织结构、文化服务,服务理念以及服务功能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新时期,新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是以人为本,拓展服务,信息平等,合作创新,全民共享的精神实质。是各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读者都拥有平等获取医学、卫生、文、理、工科等知识的权利,交流的信息支持者。它是一种社会知识学与信息调节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社会知识与信息保障的一种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它是体现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等发挥积极作用的公众文化服务的宣传者,也是新时期图书馆与社会连接共同发展的一根纽带。
面对当今社会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由于各高校的学生对象不同,各个学校文献信息收集的区别性显然是不一样的。每一个高校图书馆对文献的采集都是按自己本校的学科属性,专题知识结构,经费的使用来对其不同的读者提供服务的大学城聚在一起的好处是: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扩大了,互动空间扩大了,各种交流机会频繁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听各高校的专题讲座,听报告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学生吸收新知识更加多样化了,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更多了,比如说校与校之间做一些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打蓝球、踢足球、打排球、打羽毛球、乒乓球、拔河比赛等这样一些户外活动来增强校与校之间的师生感情。了解各校的特点,办学新理念,彼此之间取其长,补其短,增强团结、帮助、和谐。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一分关爱、体贴、理解,以校为家,使各高校的师生员工,共同实现各民族大家庭团结而努力奋进。高校图书馆在文献建设中不能脱离实际去搞攀高、贪大、图全,只追求建设速度、忽视质量建设,虽然我们的文献需求与利用会受到各种因素与校规环境的影响,各校各馆的馆藏结构千差万别,传统文化与办馆理念不同,各闭各的门,各造各的车,各馆的办馆实力、办馆性质、办馆功能结构不同,使文献趋同化建设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基础与建设过程是类似的,文献资源获取渠道是相似的,文献资源加工方式是雷同的,创新是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共同目的,现在我们的大学城建在一起,图书馆可以采用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以创新知识为核心,以竞争促网络发展,根据各校的专业学科属性,区域优势项目,专业文化的归类特色来进行馆藏文献收集,建立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整理、加工后进行互借、它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它在这一时期的不同特点。过去大学城没有集中在一起,读者需求某一学科之外的资料,就必须花比现在多一倍的时间,比现在多一倍的路费,跑出校外去寻查文献。高校图书馆也没有重视周边区域图书馆的协调发展,现在大学城聚在一起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不论是纸质的还是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必须形成统一建文献资源标准,特色文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各自为政,缺少信息沟通与交流,现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向北大、清华、南开、天津等全国知名度高的图书馆看齐,学习他们的办学、建馆、新理念、达成联合协作为一体的共识目标,采用联合共建、资源共享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引导大学生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拼搏进取。
从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世纪",大学城的掘起,意味着信息的传播共享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它为图书馆构筑了一个崭新的信息交流世界。
参考文献
[1] 徐速、杨广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服务分析,情报科学2011年第五期745页
[2]周奇志、孔繁超、基于差距模型的图书馆服务质量实证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3):55—58
2003年秋,从哈佛来的杜维明先生受聘于清华,作了题为“人文学与大学理念”的讲座,言及大学之目的,一曰服务于社会,二曰传承知识与文化,三曰帮助个人完成自己,四曰以批判的精神反思社会并将思考反馈给社会以期形成某种影响,五曰对政府以“知识分子”的传统进行忠诚的反对。这无疑是对西方的经典学府、也就是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之特征的总结。这样的总结也许不够精炼(因为所总结各种因素能够互相推导),但这些特征确然回答了中国的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也暗示了当下我们出国之必要。
我们的大学有没有传承知识与文化的能力?传承知识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知识是相对于“真”而言的,是比较容易有一个客观标准的。课堂上教授的,无论文科理科应用学科,无论思维还是技术,一概可算作知识范畴。但言及文化,就涉及价值追求――就不仅要追问我们是否传承了文化,还要追问我们应当传承怎样的文化、我们是否传承了我们应当传承的文化。
单从原则上来说,倒也简单:现代的大学,当然要传承现代的文化。而言及“现代”之特征,无论市场化、民主化还是世俗化,无论是权利、平等还是自由,不能忽略的便是对“人”的发现,是人本主义――在这里,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作为实现别种目的手段与工具(无论那个目的据说是何等的崇高伟大),个体的价值方是至高无上的。而我们的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且不说现在我们的大学仍然广泛存地为了国家建设进行类似职业培训的教育,为了所谓“压倒一切”的“稳定”进行意识形态的硬性灌输,单拿一些“小事”来说罢。北大一理科研究生曾提及,很多导师尽量拖延研究生的毕业期限,因为研究生的一大任务就是替导师“打工”,做做实验什么的――这意味着,读到一定时间,也同时成了导师手下的“熟练工”,导师怎能甘心轻易让一个“熟练工”毕业离去而又要从头开始培养一个新手呢?清华的主干道上,前不久赫然挂出这样一条标语:“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反面写的也是“报国”啊,“青春无悔”啊之类――缅怀的都是那样的个体价值被湮没在国家利益中的历史,却很少有人记起建国前老清华里个人的光辉;又不能不让人想到今年迎接新生时,有一栋宿舍楼外竟挂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条幅,透过字缝看去说的无非是:做一个建设国家的好机器――让人疑心文化的进步独与我们中国无关,让人疑心一进西校门便可看见的“人文日新”四个大字就那样孤零零地死在石头墙上,成不了发展的方向,甚至称不上虚伪的决心。
这就是我们的一流大学的“怪现状”:一部分人成为另一部分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所有人成为整个共同体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教育中“人”的缺席,也便是教育中现代文化含量的缺失,这直接引出“完成自己”这一目标的虚无性。
提到“帮助个人完成自己”,不妨套用冯友兰先生的一个句式:教育应当使人成为“人”而非“某种人”(原句是说哲学而不是教育)。“某种人”的突出特点只是拥有某项特定的技能,而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特征便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实质上,这也是由人本主义规定的。在这方面,我们的文化可谓“先天不足”。
西方的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神谕,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对话法”(“辩证法”的本意),无不是引导受教育者独立思想、寻求属于自己的解答。而中国教育的渊源是属于孔夫子的――在那里,哲学是没有对话的哲学,教育也是只有教化的教育(论语中的对白是不能算是“对话”的,只能称为教化,因为对话要求双方地位平等),在同一个既定标准下,所有人无可选择地一同学习、学成同样――个人又成了社会秩序这一目的的实现手段。
下面一点涉及到我们文化的另一个先天不足,这便是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难以进行批判地反思的“史官文化”――熟读顾准的人,必然也熟知这个词的意味:“所谓史官文化者,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权威,绝对不得涉及超过政治权威的宇宙与其他问题的这种文化之谓也。”既然“从属”,谈何“批判”?文化本就是政治的附庸,至于学究气的、学院式的理想化的“反思”,能够存活就已经很是难得,哪里还敢随意地“反馈给社会”、甚至企图造成“影响”?
大学的这种目的,是教育功能的一种必要延伸――这意味着大学在培养专业知识分子的同时,也兼有锻炼公共知识分子的功能。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要的条件是:大学里有一群坚守着学术良心的有勇气的“公共知识分子”;而这一条件的必要前提又是:整个社会环境是坚守言论自由立场的,是适宜自由知识分子生长的,是让知识分子不必拥有太大勇气便足以保持学术良心、足以自由地言说――这样的前提,也不过是大学所必需的学术自由的一种必要延伸罢了。而当下,我们的大学,甚至连学术自由也不能真正算得上有――文化教育仍然从属于政治权威,自古而然,无甚奇怪。
但上述这些“先天不足”,我们不是不能改变的。在那个被称作“解放前”的战乱年代,可以说恰恰是中国自由知识分子最繁盛的年代,也可以说恰恰是中国真正的高等教育最发达的时代――如果引用那些大师的名字作例证太落俗套的话,就引用一段新近听说的评论罢。一位颇受尊敬的教师在课堂上对一群依旧傲气但对现状已有些懵懂的不满的清华文科生说:“西南联大时代,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比现在近得多――如果谦虚一下不好意思说我们那时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话……事实上,我们那时哪怕不是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但经过我的研究证实,绝对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究其原因,除“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之类原则外,更加重要的背景无非是社会动荡、政治权威的控制力大大减弱罢了。
而经历了一场革命,我们又重新回到历史循环的起点上――史官文化复活了,大学的批判精神便归于虚无,一切便回到那种“自古而然”的对政治权威的依附中去。
同样由史官文化所决定,“忠诚的反对”也是极难实现的。殷海光曾声称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直接将反主流当成了天降大任;而我们却连非主流也很难做到。也有“政府诤友”的说法,提倡做政府不合作的合作者;这在现在看来也很有些不可思议了。这一切也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大学是从属于政府的,从大学校长身上带的行政级别即知。
最后才说到“服务于社会”,因为据杜先生说是现在受到严重质疑的一条――因为大学不应该过于重视技术性问题,而应注重基础研究。这也就是说,要做为学问而学问的研究,做那些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研究。当下我们中国的大学做得最好的却正是这一条。毕竟,这是1952年的遗产――建国后,我们的大学体系就是按照这个目的、按照苏联的模式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经验,通过所谓“院系调整”建立起来的。大学自此成为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专门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的地方。即使只保留了文理科看似专门进行研究工作的学校(如北大),进行的也不过是“经学”式的研究――况且当年北大哲学系欢迎新生的条幅上,正赫然写着“欢迎未来的县长、县委书记”呢。回忆那段极端的历史无非是为了说明,因了历史的惯性,今天我们大学的现状也只能“如此而已”――虽然有了所谓的“第二次院系调整”,虽然今天“综合性”已成为主流意见。
由于石南镇是兴业县县城,是县里的主要经济场所,所以广西兴业县工商局石南工商所的工作就比较多。由于所里的工作一般都比较重要,我只能作为一个参观者的身份来了解。
当我第一天到所里实习的时候,接待人员就给了我一些资料,让我先了解工商局究竟是干什么的。通过阅读和询问我知道了工商局主要职能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人民政府和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组织管理工商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的登记注册,依法核定注册单位名称,审定、批准、颁发有关证照,对其登记注册事项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三)依法组织监督管理市场竞争行为,查处垄断、不正当竞争、流通领域的走私贩私行为,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经济违法行为。
(四)依法组织监督市场交易行为,组织监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组织查处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受理消费者申诉,组织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组织实施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的规范管理与监督;监督管理电子网络经营行为。
(六)查处商标侵权行为,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监督管理商标的使用和印制;指导商标机构工作。
(七)组织管理广告审批与广告经营活动,指导广告审查机构的工作。
(八)组织实施合同行政监督,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办理合同鉴证,监督管理消费类合同格式条款,组织查处合同欺诈行为。
(九)监督管理经纪人、经纪机构以及有关中介服务机构。
(十)组织管理动产抵押物登记,组织管理拍卖行为。
(十一)对企业名称,驰名和著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商业秘密、商标等实施监督管理和综合保护。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措施
伴随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站等新型网络业务的兴起与发展,全球各类数据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正引领着新一轮的时代变革.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促进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时展的先行军,对大数据中包含的各种信息接收最快,这些数据当中的部分内容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同大数据时代进行紧密相连,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优势,提升就业指导力度,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1大数据时代简介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世界各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发力度,促使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出现.在此基础上,IT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有效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bigdata,即大数据.我国相关专家在对大数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其定义为:无法应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概念在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含量,同时还包含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并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及数据进行的挖掘,从而导致“大科技”和“大知识”等概念的产生.在对大数据进行充分利用的过程中,美国相关研究中心通过总结以往数据的基础上对新一轮流感发生的时间进行了准确的预测.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及便利,在有效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可以促使各项服务得以升级.现阶段,国际上并没有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统一的规定,然而对其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总结,即其包含速度快、多样化和海量等特点[1].海量数据在使用过程中,要求使用者能够通过有效手段及时将不相关信息进行排除,对价值较高的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大数据的真正意义.因此,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能够进行良好的决策和信息优化.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不足
2.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度加大
软件及互联网平台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之一,在这些平台当中,为人们提供了较高的言论自由,人们在日常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将个人价值发挥出来,导致该时代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这种状况下,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新兴多媒体等设施对各种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查询,学校提供学习资源的能力相对降低[2].然而大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社会经验,在对这些先进设施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无法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判断,因此其人生观和就业观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对其思想的影响,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度加大,就业指导教师及工作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
2.2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随着高校扩招政策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在高校当中积极开展起来.然而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形式单一的特点[3].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单一的方式无法引起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重视,同时也毫无吸引力和说服力,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始终非常低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西方和资本主义思想通过多种渠道传入我国高校当中,高校大学生走在时展的前列,因此能够很好的接受并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种改变,其在应用大数据时代变化的过程中甚至形成了越来越多元的价值和多样的个性[4].与此相比,传统、单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已经无法起到任何教育和引导作用.
2.3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实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通常状况下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及社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要想有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教师本人需要拥有一定程度的求职经历及工作经验,同时还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准确的判断等.然而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通常能够拥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体系,却没有针对性的对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学习和提升[5].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内容对未来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数据分析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将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际专业就业趋势等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结合数据结果突出日常授课内容重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其进行理性的分析,为其初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4高校忽视了数据分析及成果应用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都在增长,导致到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也因此给高校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现阶段高校在积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开始针对各种细节展开研究,如最初的指导计划的制定、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产生的结果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严重缺乏技术性,即没有及时将结果统计和数据分析有效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因此,零散的经验总结和阶段性的结果反馈等对于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力度不足[6].同时还将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意见等内容进行了隐藏,不利于有针对性的对工作进行改进.
3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改进措施
3.1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个人价值,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改进的过程中应构建体现学生个人价值的指导模式,从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就业指导.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就要在工作过程中将中心设置为学生个人,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记录,并结合不同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一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包含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够体现针对性,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价值[7].这一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还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对待就业的态度,同时还应当积极对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进行掌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展开工作,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高校当中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同教育部门进行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观等受到广泛而正确的影响,同时还应当促使校内媒体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功能,逐渐将正确的、理性的观念向大学生进行传递.现阶段在积极构建全新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应当建立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基础之上,更多的转变应当产生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内部,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对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内容进行充分掌握,运用自身的经验及思维能力,对网络当中、大学生思想深入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沟通的方式进行转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微信群的方式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并以平等的地位同学生进行对话,工作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重视其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意见,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8].
3.2加强对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应用
新时期,我国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将核心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之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其逐渐构建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实践逐渐完成自我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还应当注重对高科技的应用,充分应用互联网对海量的学生个人信息进行记录和掌握,同时积极掌握劳动市场相关信息,在应用计算机系统对多种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运用适当的就业指导服务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促使就业指导服务能够体现量身定做的特点,并将就业指导服务内容融入学生移动智能终端内部,例如,对其进行职业倾向的在线测评和引导、对其面试过程进行在线培训和在线分析等[9].在线就业指导和在线面试培训等方式非常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及爱好,在提升学生对就业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促使其掌握更多的就业和面试技能,对于提升求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培训的过程中,还可以凭借个人爱好,对不同的就业指导教师及模式进行选择,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就业指导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根据自身需要接受就业指导,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效相关部门应当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大数据挖掘力度,不断掌握不同学生主体的需求,不断将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利用,促使就业指导服务越来越全面、积极、有效.
3.3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新时期,高校在积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和力度的过程中,应当确立新的目标,即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仅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价值进行倡导的特点,还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即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新兴媒体对高校相关教师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评价,首先构建统一的就业指导平台,该平台的构建以学生对教师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评价为中心,同时还包含家长模块、单位模块和实时模块等,多个模块构成该评价体系,在该体系当中学生、家长和企业能够对教师的就业指导状况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关建议,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及时的同待就业学生进行沟通,对其就业心理进行辅导,并通过加强同各地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及时的提供相关招聘信息及要求[10].加强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的充分利用,促使高校领导、家长等多方面对就业指导内容及进展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力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的到来势不可挡,同时其还在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过程中既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存在更多的挑战.因此,新时期高校在积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对大数据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转变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和理念,应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正确的影响,促使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就业观,从而能够将个性化的服务提供给大学生,促使其能够积极择业、勇敢创业.
作者:汤龙升 陈冉 徐萍 张欣然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蒋黎妮,谭秋萍.网络辅导员体制建设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研究[J].电子制作,2014(19):171-172.
〔2〕陈诗琪.浅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15(Z1):193-195.
〔3〕肖璐,白光林,王俊.演化变迁视阈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6):29-33.
〔4〕李超颖,宋清萍,刘宏山,林立宏,董赫.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精细化就业指导模式的迫切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5(24):192-194.
〔5〕周红霞,楼世洲.基于就业信心指数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4):71-76.
〔6〕杨锐,夏红.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数据信息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119-120.
〔7〕毕伟林,钱威.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96-98.
〔8〕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06):72-75+144.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就业;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25
1大数据时代
随着计算机时代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又一个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信息风暴大数据时代到来了。大数据是指一般电脑处理数据时需要处理的信息过量,超出正常电脑的内存。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已经不再是数据量大的简单含义,而是随着创新数据的发展和技术理念的持续更新,大数据拥有了另一种含义,即为得到更多服务和产品的更大价值,对超量信息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大数据时代为其就业提供了许多的信息,例如,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行业需求等,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
2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大学生人群的不断增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是很好,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就业率越来越低,一年不如一年,这成为了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被挤爆,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导致素质教育不均匀,人才匮乏。
2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导致就业率低
我国社会总体的经济市场正在处于转型状态,虽然国家经济实力在逐年增长,但依然没有达到美国那样的发达水平,所以导致我国的企业还是以密集的劳动力企业居多,其他类型,例如,技术型企业、高新企业等十分缺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技术要求也就相对增高,就业机会却并没有增加,导致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就业率也越来越低。
22城市差大,政府措施不完善
随着国家不断地推出及颁布相应的政策,某些地区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但是还有一些小地区,存在政策无法落实、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经济具有较大差异性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实际情况下的就业受到了阻碍。面对每天不断出现的情况,各地政府相应的就业政策不完善,导致相应的就业问题无法解决。更让大学生就业受到限制的就是现有的户籍制度,死板的硬性规定,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分类,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导致都是大学生却得到的就业机会不同,由于户籍所在地不同,导致区域就业限制、体制内外无法交流。
23高校专业培养无法及时地与时俱进
我国许多高校在专业培养方面,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基本的教育和培养模式滞后,多年的老教材仍然在使用,根本没有做到将所教授的知识和社会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往往是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完全跟不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大学并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授人以渔的地方,应当是将人才培养出来并受到市场需求的一个高级教育机构。而现在固有的机械化教育和几乎为零的实践培训,这样持续不断的四年教育会使大学生毕业后出现跟不上社会发展、动手能力差、实践精神不足等问题。
24大学生本身所具就业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数众多,除了竞争压力的增多外,还具有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时的尴尬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对大学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所需要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也就要求更多。市场上许多企业倾向于招聘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不是相关专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因为大学生不仅无经验需培训,而且吃不了苦,受不了罪,适应能力差,需要企业有很大的耐心和成本来对其进行再教育,许多企业并不乐意去做。除此之外,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其个人因素,即对专业课的把握程度低,就业前对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基本的了解,就业工作迷茫,不知该找什么工作,缺乏相应的基本职业规划和方向。
3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对策
31高校利用大数据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完成对大学生建立就业意识,增强工作能力,主动就业,满足社会需求等一系列的就业培训。通过近一年多的就业指导课程,将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完整地介绍给学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帮助。并应运大数据开设兴趣课程,来考察学生日常,调整上课枯燥的模式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为社会创造大量的人才。
32大学生求职者运用大数据提高就业率
只有市场机制的不断运行,大数据才能够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大学生利用大数据与网络信息平台上的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前提条件,便是在人力资源领域内,市场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大数据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数据挖掘,为大学生应聘者提供便利的市场需求信息,使求职成本大大降低,既能使企业的预期得到满足,也能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其工作思路就是:将市场产生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实时的数据与充分的整理,将整个市场的大数据进行采集,提供给大学生。实际上,在大学一开始的第一堂职业规划课程就是为了通过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与学习过程,来树立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这不只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还包括其他未毕业的大学生。在大数据的时代,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技能等挖掘出自身潜在的职业倾向,将奋斗目标进行确定,学数据的信息资源,明确就业的方向及途径,并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进行不断的整改和调整,但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要有一个平台在择业之前来对其自身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和鉴定,确定其未来适合自身的职务和职业规划,而大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3招聘网站通过大数据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率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网络投递简历,招聘网站便是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一个好选择,而大数据技术是招聘网站常用的技术。通过对大学生求职者对所需工作的条件及要求采取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为使求职者满意,根据求职者的需求,对招聘网内的整个招聘单位进行层层筛选,最终提供所有符合的工作给大学生,实现求职与招聘双选共赢,完美对接。相对传统现场招聘的麻烦,网络招聘受众广泛,不会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网络招聘成本低,效率高,方便快捷,网上完成招聘与应聘,双方都省时省力。而且通过运用大数据,可以使还处于迷茫状态的大学生求职者发现内心真实的求职需求。
4结论
将大数据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对大数据的不断运用和学习,利用其大量的数据资源库,帮助大学生求职者面对就业问题,是学数据的主要目的。这充分说明了大数据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社会、政府等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进大学生求职者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张亮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60-62
[2],蔡治廷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86-88
[3]刘若冰,杨添富,杨彦琦大数据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218-219
[4]刘芳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与创新[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9-20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的职业规划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迎接挑战的重要环节。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正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使得国际性的全方位的交流日益频繁,贸易往来、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英语作为通往国际化的载体,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重要的沟通语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贸易的机会增加,加人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越发凸显了英语的重要性。对英语应用功能的需求要求英语教学由研究型—语言知识教学转向应用型—语言应用技能教学。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还依然停留在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而21世纪高等教育呈现出教育国际化、大学功能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学科交叉综合化的总体趋势。因此,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又具备语言应用技能同时又不乏语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具备运用英语独立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夯实英语基础,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方面面。本文将就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以及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可选策略加以探讨。
二、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改革措施,但仍以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主,还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求。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只局限于大一、大二两年。在这两年中,英语作为公共课还是以传统的精读课和听力课为主,虽然教材的编纂上已经开始比较贴近生活,比如课本中分单元谈论学习、事业、感情、友谊、社会问题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对精读、听力、口语都分配了固定的课时,但教师仍然主要以精读课本为中心进行语言知识的讲解。虽然课堂上加大了学生参与的力度,也只是让学生就课文涉及到的话题加以讨论或组织其它课堂活动。学生无法将课文中所学的内容和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大篇幅文章中所学到的知识点也仅能应付各类的考试,这使得学生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也很难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笔者对所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普遍认为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可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学生也在改变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需求。两年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学生大三时各专业开始开设专业英语课,这也只是面向本专业学生,面向全校学生的英语课并不多,学生获得的仍是单一方向的英语学习。因此,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适时调整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补充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2.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外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甚至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因此,当他们进人大学时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师的基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础上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已不能与学生的水平相匹配;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归国的专业人才进人高校,各高校也不断的将专业人才送到国外去进修,这使得高校整体师资队伍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双语教学的能力,这无形中形成了与大学英语教师的竞争;此外,根据西方的教育发展经验,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许只能保障基础教育的经费,高等教育必然会走向市场,高校中庞大的英语师资队伍将有可能面临着下岗的危机。因此,面临着当前以及未来严峻的局势,大学英语教师要探索一条能够适应未来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发展道路。
三、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可选策略
1.调整课程设置。
四川大学副校长石坚教授在外研社举办的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使基础课少而精,专业课广而约,选修课多样化。加强能力课程,强调理论知识课和实践训练课的门类和比例,压缩理论知识课,适当增加科学史、方法论等选修课程,增加实践能力课和创新能力课。
可见,新的社会需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是固守传统还是主动应对?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在保证夯实学生语言知识,强化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匹配的英语选修课。笔者根据对所授课班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语言应用类选修课如商务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如英美文学/文化、语言技能类选修课如高级写作/视听说等较感兴趣。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是要把握时代脉搏,预见需求走向,调整课程设置,开设符合学校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多门类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当然,在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个性化课程的同时,不能忽视外语自身的学科特点,因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2.改革更新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
课程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的专业、校园生活、未来工作、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加强联系,讲求实用性。教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收集组织材料,这样更易于因材施教,留住“传统内容的经典”,把握“新兴内容的前沿”。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探索式、创新式学习。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针对各教学阶段、各层次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
(1)语言知识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教学文件提供在教学网站上,学生可以在课下自学、预习、做作业、做练习或者查阅资料。
(2)外国文化、文学类:举办文化及跨文化知识讲座、主题文化周。
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组织文化及跨文化知识讲座,主讲人为外籍教师以及有出国经历的本校教师,力求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每学期开展主题文化周活动,如,“美国文化节”、“英国文化节”等,全面介绍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风土人情。主题文化周要以英语为交际语言,活动形式可以包括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英文歌曲大赛、演讲大赛、辩论赛、外语戏剧节等;定期为学生放映有关典型文化和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电影或记录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语言实践类: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学生的平时成绩或作业形式中可以包括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在华合资、外资独资企业的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
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语言实践,探索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体会文化冲突,实践跨文化交际策略。这为学生未来应对工作环境中的挑战提供了实践机会。
4.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
根据Dale Lange (1990)的定义,教师职业发展是指教师的持续性才智、经验和心态的提高过程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会出现知识僵化,甚至是知识流失的状况,通过寻求职业发展,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做好自我职业规划,要有继续学习与更新知识结构的迫切性,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可选择的培训深造的机会,创造多人次的到英语国家进行语言更新的机会。大量英语教师的国内、国外培训,势必造成经费压力,学习费用一部分可以通过申报课题获得外界资助。如四川大学每年有20名英语教师出国学习,部分经费就来源于国家精品课程的科研经费。因此,不仅学校要加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投人,而且,更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的积极应对。教师要有进行教学改革、教材改革的主动性,尤其教授要发挥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每两三年带领一个小组开出一门新课,并且不断使其完善,达到可以冲刺市级进而国家级精品课的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教学改革
伴随着网络信息计算的急速发展,各领域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不断更新,同时人们对数据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采取的决策也在不断深化,人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决策都在由“以业务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有人说,获取数据的人将获得世界的青睐,因此,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能力是当今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1]。
统计学作课程作为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学生接受的课程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随着各行各业数据分析的深入,高校统计学课程也必须顺应时展,进行教学改革,力争培养能毕业后与各行业顺利对接、有较强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一、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无论是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进度的安排还是教学中采用的软件应用性上,都有一些小问题,给教学工作者带来很多困惑。
(一)教学大纲内容多,教学时长却较以往更短
高校一般每学期都会就下一年上统计学课程的该年级学生编制教学大纲,大纲内容全面、综合,涵盖了几乎统计学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统计学知识点包括导论、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抽验分布、参数估计等。内容多,且覆盖范围广,且要求学生有較好的数学基本功,能快速理解、掌握每个公式和理论背后的含义。同时,为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大纲中还要求给与一定数量的实训学时,要学生掌握SPSS,SAS等统计软件。目标很好,希望学生能真正掌握统计学课程的精髓。只是时间太有限,学校分给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时长只有48学时,有一学期甚至压缩到了32学时,课堂教学时明显感觉时间紧,无法详细讲述书中的重要知识点,课堂上老师只能走马观花的讲讲重点,学生听的也是懵懵懂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定理、公式背后的含义,学习效果没有想象中好[2]。
(二)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统计学课程本质上是采用的数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微积分和概率论基础等数学系课程。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课是从小就伴随着他们的噩梦,从小就缺乏学习数学、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了大学后,更为枯燥、深奥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更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游戏,内心不愿参与到这场游戏中,只能形式上听一听,至于老师上课时传授的内容和精髓,则根本不曾记住过。薄弱的数学功底导致了他们在学完微积分、概率论后接触统计学课程时无法理解统计学里的基本知识,甚至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这些最基本的统计知识他们都无法理解其深意。
(三)学生以考试及格为目标,重理论轻实践
统计学考试方式为理论考试,无上机操作考试。虽然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实训学时,只是由于统计学课程知识点繁多,有些老师为讲完理论知识,不得已压缩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而大部分学生上统计学课的目的是为了及格,也不重视统计软件的操作,导致通常一学期的课结束了,学生还不会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造成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非常差,进入企业工作后一定要接受额外培训才能分析数据,这与企业所需人才严重脱节。
(四)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采用新型教学手段
现在的统计学课程几乎还是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方法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听,整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些地方没跟上老师节奏的,后面便再也不去听了,课堂效率低。如今互联网时代,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且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而统计学课堂却没有采用这些教学方法。
(五)统计学教材与当今大数据时代脱轨
很多高校给学生上课前选教材时都会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希望这些教材能保留统计学的精髓知识的同时,也顺应当今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倾向于讲述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只是老师们在选教材时还是会发现两难全。
统计学教学中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基于此,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课程可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数据”红利,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将统计学中的方法充分与数据结合,使学生能自如运用统计学知识处理数据,并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统计学教学改革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制合适的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时长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分清重点,主次分明,不能什么都视为很重要的知识点。适当调整授课节奏,重点知识重点讲解,非重点知识可一语带过甚至不讲,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同时教学中注意尽量减少一味的讲公式、定理,要针对性教学,针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尽量减少讲解定理的证明,多讲些现实中定理的应用,可穿插案例教学。讲授过程中慢慢引入统计工具与技术,力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分析数据的需要。另外,可制定合适的教学时长,32学时只是入门级教学,可根据学生的专业适当延长学时。
(二)重视上机操作,提高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大部分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上统计学课是因为必修,为了修学分而上这门课。本着及格即万岁的小算盘,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平时得过且过,考前学习一下老师画的重点题,一学期轻松飘过。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方法,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可提高上机操作占学生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训课时,并给学生分配任务,学会用主成分分析处理哪些问题,学会SPSS中的哪些统计方法。每次实训课结束前,要求学生上机演练一遍得出结果方能下课。且上机操作的表现可折合成平时成绩,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期末考试前会有一次上机操作考试,分数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学生们一定要有使用简单的基础软件对数据处理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本身的兴趣外,还要从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制学生树立自我培养的意识开始。
(三)注重案例分析,注重实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题或比赛
统计方法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应用。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现实中实际问题和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并考虑现实背景,教授学生采用何种统计方法能更好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长见识,拓宽视野,更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什么叫学以致用,感受到为未来进入职场积淀知识,力争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鼓励学生申请或参加课题,培养发现现实问题、采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个课题从开始申请到顺利结项,绝不单单只靠几个分析方法就能解决的,它是对一个人或团队综合能力的考验,涉及到撰写文案的功底、将现实问题去粗取精后凝练成模型的能力,以及解決问题所采用方法的准确把握的能力等,整个过程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方能有条不紊的将课题完成。
目前,很多高校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比赛,还有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等,这些平台和机会都可以帮助学生,他们用自身所学的理论和上机操作知识,紧随新时展,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实践经验反过来正作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有侧重点地学习。
(四)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效果真的不是多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关键。大数据时代,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新方法,利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提供平台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可分组讨论所学知识,对于不清楚的可自行搜索或者上课讨论,课后总结,这样线上线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掌握学习节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五)选择适合学生的统计学教材
如今市面上的教材数不胜数,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让教学工作者颇为头疼。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应用性强的近三年教材,侧重案例解析和上机操作的,尽量少一些定理、公式的证明,更多的侧重于应用,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统计学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基于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如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云霞.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9(35).
[2]章政.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