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范文

体育锻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体育锻炼范文

每一个人都有曾经帮助过你、关心你的人,也会发生一些感人的故事,下面就来听听我的吧!

体育课的各科达标内容是我的弱点,因此,每天晚上爸爸总是带着我出来锻炼,那可是非常累的,锻炼项目有:慢跑三圈、跳台阶、压腿、跳高……一开始,我认为这些项目很简单,后来我才发现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于是,我就开始厌倦了这些项目,开始赖在家里不走了。有一次,爸爸生气了,就对我说:“这么做也是为了你好啊,我也想让你的体育达标啊!”我就说:“但是很累啊,我吃不消啊!”“那就锻炼15分钟休息5分钟。”从那次起,我和爸爸便成了公园里的常客。走在小路上,时不时地可以见到爸爸牵着我的手在公园里跑步的身影。我每天在锻炼,妈妈都连连夸我厉害,我一下子觉得爸爸真的好伟大,就好像英雄一样。

上个星期五,体育王老师说要测仰卧起坐,我一听就慌了:糟了,暑假里仰卧起坐没有练,完了,又要很差了!没想到测出来的成绩一下子从上个学期的32个变到了44个,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我回去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好样的,这全靠暑假里的运动啊!”我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起了转转:要不是爸爸硬让我练,我怎么会有今天的好成绩呢?

这事永远记在我心里,温暖我一生。

第2篇:体育锻炼范文

1.适应概念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根本目标是个体自身的发展。

2.心理适应概念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即应激源产生时,个体通过认知评价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的发展。心理适应被认为是与心理健康水平不可分割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是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有实验说明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在某种环境中生活,并逐渐适应这一环境之后,便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固化状态,当其转移到 一个新环境时,便会出现心理不适应问题,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3.心理适应的方向

心理适应有三种方向:一种是消极的适应。这种心理适应是个体与应激源之间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被应激源的消极因素所左右,并夸大消极因素的影响,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行为违背了个体的心理发展方向,结果是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二是积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个体客观的分析应激源中存在的积极的一面及消极的一面,在客观环境中积极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应对应激源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三是趋避适应。这种适应是个体客观地认识到应激源的利弊,在趋避心理的影响下,个体采取应对措施时,没有采用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在此应对过程中,个体考虑到其应对方式给自身及他人带来的影响,有可能采用折中应对。

4.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

运动时常受场地、器材设备、气候环境等影响,我们要适应客观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才能完成练习的技术动作。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意志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培养果断、自信、勇敢、细心等优良品质。运动中获得的愉可以调节个体情绪、改善心境,使个体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经常参与身体锻炼,面对锻炼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有助于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在身体锻炼中,必须身心力行,克服主客观方面的阻力。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健身、减肥、康复、社交等,常常要对运动项目、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作出选择。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个体产生挫折感,这就要求个体不断地提高适应和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求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通过自我调节,个体不断地克服不良情绪,进而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身体锻炼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多变性能使人体验到兴奋、焦虑、忍耐、奋进、满足、愉悦等多种不同的情绪。在锻炼过程中,尤其在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中,可以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尊、自信心、责任感,培养顽强的意志。身体锻炼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得到转移、情绪得到发泄,减少消极的心理影响,为积聚的不利心理能量、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场所。

有研究表明,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关系。有人对高职校新生心理适应水平进行研究,发现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组学生转入新环境后更易受挫。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适应能力更强,能以较佳的状态进入新环境,以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王若光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对生理适应能力的促进,增强体质差的大学生对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二是对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与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减少大学生心理不良的概率;三是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主动休息,提高学习效率。体育锻炼促进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尚无人涉足。身体锻炼与心理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多通过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现出来,人们只是将身体锻炼对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描述性的推断、概括。身体锻炼对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面对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只有具备较高的心理适应力,才有望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身体锻炼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研究价值,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了解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素霞,郝海涛.探析大学生心理适应与体育教师领导行为的关系[J].浙江体育科学,2006,2:67-70.

[2]陈瑜,何跃.高校研究生的心理适应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116-118.

[3]丁忠元.心理健康的体育科学基础――心理卫生的体育手段[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78-84.

[4]伍志臻.心理应激和应对[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2:13-16.

[5]廉串德,郑日昌.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与教师主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61-64.

第3篇:体育锻炼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健康;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08 ― 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琐事,而且还要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面对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和挑战,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弱和病变。尽管这一过程是缓慢的、无形的,但一旦患上疾病,就算你拥有万贯财产恐怕也很难挽回健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斯宾塞说:“维护健康是我们的义务。”为使我们尽快走上全面健康之路,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尽快树立健康新观念,维护好我们的健康。

一、健康与亚健康

健康是人生首要的财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就无从施展,力量就不能战斗,财富就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所以,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告诉人们,健康就是自我对身体和心理的一种满意程度,而健康的自我满意程度将充分体现出社会性。因为人的幸福感与满意程度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他不仅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而且有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从人的内在平衡到人和环境外在平衡;从单纯生物因素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从一时的健康到整个人生的健康;从个人的健康到社会整体健康;从人类健康到人类和环境共同健康。所以现代社会中,健康是在自然、人与社会这个动态大系统中,人类用以表示生命存在、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的范畴。现代人应从时代和文化之高度,从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几方面去珍惜生命之存在,提高生命之质量,创造生命之价值。用系统发展的观点把握健康,确立自己的健康观,树立自己的健康目标。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人群普遍表现出来的一种疾病,它主要是指经过医学检查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但个体在日常表现出生理功能低下,自身感觉又不舒服的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重体力活动的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因素,造成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环境的恶化、来自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酗酒、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对人类的亚健康状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健康是生命的象征,幸福的保征。人人需要健康,向往长寿。因为健康有利于你,有利于我,有利于他。人的健康水平要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是,体育锻炼对人们体质健康影响是最大的。同是健康人,体质则可能有别。体质好的人一般也是健康的,而且体质好,抵抗疾病的能力强。所以当某些器官系统、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处于不健康状态时,也能很快消除这些不健康的因素,使身体重新达到完好的状态。而体质弱的人,身体也可能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体质弱,对生活条件、环境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抵抗疾病能力弱,易患某些疾病,成为身体不健康的人。所以人们应采用体育锻炼这种有效的科学手段不断增强体质。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积极有效的途径。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也随之加快,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 不安,进而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转移人们对同一个目标的紧张程度,进而转移对不良事物的注意力;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进而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进而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优良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社会交往之中,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进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所提高的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会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

通过体育锻炼,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使人们融入到更多的集体之中。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愉悦心情,并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加人们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而且体育锻炼的这种社会交往特性,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合作这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现代人非常重要,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例如在篮球比赛中,要想使团体获得成功,团体成员就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有效地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最终达到比赛的胜利,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再例如现在非常盛行的广场舞,使众多毫不相识的人们为了健身走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团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就必须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得到他人的热心支持和帮助。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而提高个体的融入性和社会的适应性。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很好表现。体育竞赛就是一种竞争,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竞争,有对自己运动能力挑战的战胜自我的竞争,有与他人竞赛比出胜负的勇往直前战胜他人的必胜心理竞争,还有通过团队良好合作,增强集体凝聚力的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性,培养自己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优良精神。

三、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一)体育具有一种人生需求的拼搏精神

现代社会各种工作都竞争异常激烈,人们要具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那么,如何获取不断进取、拼搏向上的这种体育精神呢?要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信自己选择目标的正确性,并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培养不断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不可能拍拍脑袋、一下决心就能够做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比如,排球训练中反复、多次的扑救险球,比赛中多次的顽强拼抢,都会强化自己勇于克服困难、树立不断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和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中,在我们观看体育比赛中都可以感受和亲身体验到一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运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将使人的一生大放异彩。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坚强的意志能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良好的精神状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保持这种坚定性和持久性,则有利于战胜困难。而意志薄弱的人,一旦遇到一点困难,碰到情况较复杂时就容易失去信心、迷失方向。特别是当有一定的诱惑,丢掉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利益时,保持坚强的意志确实是一个考验。坚强的意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失败和痛苦的磨炼,才能获得。

(三)自信源于信心长期的磨炼与培养

信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事业、工作和生活中树立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件事或者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运动竞赛与训练是促使一个人下定决心,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坚持到底,磨炼与培养自信心的最佳手段之一。信心和自信的区别是:信心一般是指对一件事、一个问题的判断,而自信是指经过多次地树立信心积累起来的一种对许多事、许多问题的综合性、长期的判断所建立的信心。自信是指经过长期的各种磨炼(成功与失败),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比较有信心的那么一种精神状态。

人的一生,从事某项活动或选择一项工作都来自于信心,以及客观的判断与选择。然而,如何树立信心呢?首先要对自己作出客观的判断。假如你有过体育锻炼的经历,你就会感到,兴趣驱使你参加体育活动,而信心使你能长期坚持,自信使你不畏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四)锻炼(训练)中所具有的目的、计划和创造性精神

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往往遵循着这样一种模式:第一步,出于对项目的兴趣、时尚和健身的目的;第二步,对某一运动项目较长时期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使其开始考虑每周1-2次的锻炼时间;第三步,参加小范围的比赛,此时某种创造性的特点就显现出来。

人和人之间虽然有差异,但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则可以少走弯路,同时,为实现这个目的,严格要求自己,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为此而努力。由目的到实现要有科学的计划作保证,计划促使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时间结合起来,有利于自己逐步地实现目标。然而,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事实上,当你面对体育比赛时,你会扬己之长,克彼之短,在常规中寻求突破。如果你在工作中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借鉴他人经验,在复杂事物的规律中寻找突破口就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以至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一旦遇到困难就有可能超水平地(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白莉,等.体育健康实践与探索〔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体育锻炼范文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比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第5篇:体育锻炼范文

一、主观感觉

(一)一般感觉

经常运动的人总是精力充沛,精神抖擞。但患病或过度训练时就会感到身体软弱无力、精神萎靡不振,易疲劳、激动等不良现象。

(二)运动心情

经常参加运动的人一般是愿意参加运动,如果方法不对或过度疲劳,则对运动不感兴趣或产生厌烦。记录时可根据个人的心情记录为很想锻炼、不想锻炼、厌烦等。

(三)眨眼情况

经常运动的人其神经功能比较稳定,一般睡眠良好。早晨起床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浑身是劲。如果晚上失眠、辗转反侧、多梦、早晨起来时显得没有精神,说明训练方法不当或运动过大,就要检查运动量是否适合。记录时应写睡眠的持续时间和睡眠状况是否良好。

(四)食欲情况

经常运动的人,食欲好,饭量也较大。在过度训练时,食欲便会减退,饭量减少。此外,运动刚结束后马上进食,食欲也较差。记录进可写食欲良好、一般、较差、很差、厌食等。

(五)不良感觉

参加剧烈运动后,由于身体过度疲劳,往往出现四肢无力,肌肉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恢复。如果运动后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短和腹痛等,则表示运动方式不当或运动量过大。记录时可写头晕、恶心、气短和心慌等。

(六)出汗量

运动时出汗的多少与气候、运动程度、衣着、饮水量、训练水平、身体素质和神经系统的状况有关。如果突然大量出汗,可能是过度训练,应适当调整运动量,记录时可写出汗适量、出汗增多、大量出汗等。

(七)体征

锻炼时的外部特征,一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观察:精神(锻炼者的精神、表情、言语、眼神、注意力等)、躯干(面色、呼吸、嘴唇、排汗)、动作(动作质量、准确性、步态等)。

运动量适宜时,锻炼者一般表现为精神良好、面色稍红、步态轻快等。相反,运动量过大时,锻炼者一般表现为面色红、气喘、满脸流汗、精神差、眼神无法、反应迟钝、动作不稳等,此时,必须减量运动。

(八)其他情况

过度运动后,由于疲劳男生可能会出现遗精,女生也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总之,在锻炼前、中、后期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都要记在监督日记上。

二、客观检查

(一)安静时的脉搏

每天早晨醒后,先不起床而立即仰卧测1分钟的脉搏数,这就是安静时脉搏,也有把它称为“晨脉”。用这个脉搏来检查身体机能状态十分必要,若安静时脉搏比平时高12以上,可能和过度训练有关,应立即改变锻炼方法和减少运动量;若比平时高6~8次,说明运动量大了,应进行调整;若比平时高4~5次,就不要再增加运动量了。

(二)锻炼后即刻脉搏

应控制在锻炼法规定的脉搏数以内。若连续几天超过规定数,身体又有不适感,说明运动量大了,应进行调整;若几天均未达到规定数,身体感觉良好,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三)体重

刚进行健身活动锻炼,体重会逐渐减轻,尤其身体肥胖者,这是由于机体的水分和脂肪减少的缘故。随后体重应逐渐趋于稳定。若出现体重不断减轻,并有其他不良感觉,可能与过度训练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关,应减小运动量并到医院检查。体重每周测1~2次,测体重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穿的衣服也应一致。

(四)血压、肺活量、心电图

健身运动爱好者的血压应趋于稳定。锻炼后收缩压上升20~25mmHg,舒张压下降5~10mmHg,应视为正常。测肺活量时应连续5次,每次测的结果是逐渐上升的,说明呼吸机能良好,若逐渐下降或前后显著下降,说明呼吸机能耐力差,是反应不良好的表现。若血压突然升高、肺活量明显下降、心电图异常则应减小运动量并到医院进行检查。

第二节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科学处理

运动损伤,是体育学科中又一个新的代名词,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可分为直接原因和诱因,其中直接原因有:

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技术上的错误;运动负荷较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场地设备的缺点;不良气象的影响等。

诱因有:各项运动的技术特点和局部解剖的生理特点两种。我们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挫伤、肌肉损伤、关节韧带损伤、滑囊炎、腱鞘炎、骨骺损伤、髌骨劳损、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脑震荡等。因此,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

(一)加强思想教育

平时加强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二)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

(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剧烈运动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或比赛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锻炼基础或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相反,对于年龄小、基础差的运动员在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强度宜小些,时间短些。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在运动中若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转项时,都要补做准备活动或补做专项准备活动。

(四)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个积极手段。例如,为防止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训练外,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为预防股后肌群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等。

(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保护在器械体操练习中十分重要,它是一项复杂多变、空中动作较多的项目,很容易发生技术错误或失手跌下,尤其是儿童少年,肌肉力量弱,判断和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有人保护和帮助。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应该掌握自我保护办法。例如,身体失去平衡时,要立即向前或后跨出一步,以保持身体平衡;当人快要跌倒时,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出跳下,用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等。

三、运动损伤与科学处理

(一)肌肉酸痛

1.原因:多数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或运动量过大。

2.预防与处置: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开始时运动量小些,以后逐渐增加,就是在一个阶段的锻炼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锻炼后,要及时做好放松活动,如仍然有酸痛现象,可采取局部按摩、热敷或用松节油擦抹等,以促进气血通达,缓解酸痛。

(二)运动中腹痛

1.原因: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在长跑和其他激烈运动时,膈肌运动异常,血液淤积在肝脾两区,引起两肋间肌疼痛,或者在运动前饮食过多,或者过于紧张引起胃肠痉挛等,都会引起腹痛。

2.预防与处置:做好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并注意呼吸自然,切忌闭气。如已产生腹痛,可适当减慢跑速,加深呼吸,揉按疼痛部位或弯着腰跑一段,即可缓解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普鲁苯辛1片次。如仍不见效,应护送医院诊断治疗。

(三)肌肉痉挛(抽筋)

1.原因:由于肌肉突然猛力收缩或用力不均匀,或因受到过冷水温(或气温)的刺激,或收缩与放松不协调等都会引起肌肉痉挛。

2.预防与处置:在运动前对容易发生痉挛的部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适当按摩,同时点按委中的承山、涌泉等穴位。

(四)运动性昏厥

1.原因:在运动过程中,脑部突然血液供给不足,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一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称之为“运动性昏厥”。其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呼吸缓慢,眼睛发黑,失去知觉而昏倒。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时间剧烈运动,四肢回流血液受阻,或突然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如疾跑、冲刺),或在极度疲劳下继续勉强地锻炼,或久蹲后骤然站起,或疾跑后急停,或空腹状态下锻炼出现低血糖等,都可引起运动性昏厥。

2.预防与处置:平时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运动时要控制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如一旦出现运动性昏厥,应及时将患者平卧,使脚高于头部,并进行由小腿向大腿、心脏方向推摩,也可点按人中、合谷穴。如发生呼吸障碍,即进行人工呼吸。轻微患者可同伴搀扶慢走,并协助做伸展运动和深呼吸等。

(五)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极点”是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因此不必疑虑和恐惧。

第6篇:体育锻炼范文

作者:钱光田 单位: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场所和自家庭院占到调查人数的91%。因为山区中学教师的住宿都在学校里,家离锻炼场所不远,方便易行,不但能休闲健身,还能促进邻居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乡镇公共体育场所、乡镇广场和乡镇空地选择锻炼的人数比较少占到调查人数的9%,可能是健身条件单一简陋,干扰因素较多。因此,当地乡政府应加大投入健身活动中心,改善体育锻炼环境。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根据调查,从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形式上看出,大多数人采取与朋友和同事、家人一起锻炼,其次是个人单独进行锻炼,参加学校组织锻炼和乡镇组织的锻炼占19%。表明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活动多是自发性的,学校和乡镇组织的体育活动与教师的健身需求不成正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锻炼热情。同时也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体育发展缓慢,缺乏群众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管理落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选择的锻炼项目排在前面的是散步和慢跑,中间是民族健身操,后面是球类运动。

根据调查,说明选择散步和慢跑则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体育锻炼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原因在于受运动比较小,不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而且便于实施,是一种大众化的运动方式;而排在中间位置是民族健身操,原因是此项目需要一定的场地限制,同时要一定的经济消费,排在后面几位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排球,原因是球类运动专业技术要有一定的水平,受到年龄的限制等,从事者的年龄段相对在青年和中青年,主要受体能,运动强度,身体的对抗等因素限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对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投入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承受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通常以实际货币支出量来衡量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4]。根据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对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每年100元内占63%,几乎没有占20%,100~200元占14%,300元以上占3%,说明山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简陋,制约了他们体育消费行为。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在后天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学校教育是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5]。因为此,根据调查显示,产生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授课负担重,余暇时间少占调查人数的53.3%。其次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健身条件简陋,场地器材不足等占调查人数的20.5%。再次是对参加体育锻炼没兴趣占调查人数的15.2%。最后是锻炼方法的缺乏无人指导占调查人数的11%,影响了参加体育锻炼兴趣的积极性。当地有关部门应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重视他们的健康,充分发挥多种功能的体育项目及地方性民族项目,为山区中学教师构建良好的锻炼环境。

(1)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每周周次和锻炼时间普及程度不高,每周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13%,锻炼时间30min以下占调查人数的64%。为了身体健康,娱乐身心与缓解压力成为他们锻炼的主要动机,占调查人数的62%。(2)方便易行,家离锻炼场所不远,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选择学校体育场地的锻炼方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主要选择参与朋友和同事一起锻炼占调查人数的49%。(3)在体育锻炼项目上,由于工作任务重和家务事繁忙,时间有限,大多数山区中学教师选择散步占调查人数的46%。(4)由于体育场所奇缺的现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对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每年100元内占63%,制约了他们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授课负担重,余暇时间少占调查人数的53.3%。建议(1)关心体育就是关心健康,大力宣传和和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扭转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的现象,提高山区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水平。(2)上级领导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场地、器材及资金的投入,建设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教师体育活动中心,满足当地山区中学教师体育锻炼的需要。(3)加强培训健身指导员,并积极推广适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中学教师的健身运动项目。(4)加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根据地域性、地方性特色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定期开展有特色的小型、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第7篇:体育锻炼范文

一、树立榜样,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中一个动作反复强调多次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远远比不上教师的亲身示范,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热爱体育活动,上课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那么如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呢?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必须要做好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首先,热爱体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热爱教育事业。体育教师要热爱体育,热爱教育工作,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热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展开自主学习,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

其次,具有扎实的体育知识,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体育知识,要熟悉与了解各种体育项目,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

再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积极锻炼身体,积极参与晨练等,不论严寒酷暑都要坚持,这样教师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耳闻目睹,从而加强养成教育,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兴趣的牵引作用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就会产生消极怠慢情绪,就会把体育活动当做繁琐而劳累的任务,这样不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相反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就不会把这当做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就会产生正面的情感效应,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认可,这自然也就会发展成学生的一种自觉化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如对于排球的垫球的训练,我们可以组织多样的训练方式,在学生个体间展开比赛,看谁是最终的获胜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训练,看哪个小组的达标率最高等。这些富有竞争性与合作性的活动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自然会坚持下去,而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

三、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自学自练能力,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要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我们可以通过适时指导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系统性与动作的规律性间建立直接联系,让学生在积极的练习中主动思考,逐步将其内化,从中悟出学习与训练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与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再也不是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学习与训练。这样的环节设计更符合高中生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能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方法,这样也就掌握了体育的精髓,从而为今后的自觉学习与锻炼打下基础。

四、发挥激励性评价的推动作用

第8篇:体育锻炼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锻炼兴趣;终身体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16-01

终身体育理念认为,体育锻炼应该围绕着人的生命活动展开,在人的不同生活领域、不同时期,都应该为人们能够参与体育活动而提供机会。终身体育思想下,体育对于人的智力发育、身体机能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兴趣导向下,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以兴趣培养、意识提升奠定素质教育基础。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活终身体育兴趣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是激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和动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从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体育竞技氛围、日常锻炼氛围、阳光体育氛围出发,关注学生积极、健康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氛围,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一是终身体育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讲述体育知识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作用;二是学校积极组织运动会、班级间体育竞赛等,让学生们在竞争意识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三是或推选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参与校际间或市级的大型比赛,在获奖后加以表彰,以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竞技氛围;四是课堂上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趣味的方法,教给学生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以此激活学生锻炼兴趣。基于此,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竞争氛围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终身体育内容

选择趣味、丰富、适宜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的关键。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爱好广泛,初中体育教学应该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优化教学内容,选择趣味、适宜,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激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法,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如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竞技类体育项目,引入初中体育课程,通过组织观看精彩的竞技比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或引入传统趣味的民间体育活动,如抛绣球、藏族歌舞、踢毽子、维吾尔族舞蹈、推铁环等,关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发展。或改造现代新兴运动项目,改造实心球、饮料瓶等材料,模拟出保龄球运动场景,创造沙滩排球、轮滑、台球等训练条件,或引入街头篮球、街舞、韵律操等舞蹈元素,组织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及组织登山、攀岩,户外生存活动远足、野营、郊游等活动,合理调整这些现代新兴项目活动的难度,使之适宜初中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

三、采取多样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素质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需要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导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初中体育学习、锻炼中,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终身体育素质。可以采取如下多样方法:一是目标教学法。基于《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契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差异特点,设定三级目标,即课程、领域和水平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之后基于目标展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实施。二是主题教学法。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科学设定体育活动主题,激活体育课堂。如设定“环境保护”主题,组织环保活动,将协作、传接、搬运等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是分层教学法。基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能力的不同,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施分层教学,一般应用在跳高、双杠、支撑跳跃、跨栏跑等体育项目教学中。四是情景教学法。设计趣味、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愉快的身临其境,感受、体验和参与。如为让学生放松身心,借助音频设备,让学生融入到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情境中。又如设计抗洪抢险情境,融入搬运、传送项目,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五是创意竞技法。组织班级间的羽毛球竞技赛、创意自编健美操比赛等,通过竞技、创编比赛活动,提升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素质。

结束语:初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非常重要,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顺利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一项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营造良好氛围、优化教学内容、采取多样方法,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实施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锻炼范文

【关键词】 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这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增强人民体质,二是提高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试图通过体育锻炼对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作一探讨。

1 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

1.1体育锻炼对大脑的影响。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人体的一切活动信息、指令都是由人的大脑发出来的,大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人体重量的2%,但它的需氧量却需要占心脏总血流量的20%才能正常工作,可见脑力劳动的耗氧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少于体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之一是呼吸表浅、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低下,腹腔器官及下肢部分血流滞缓。长时间脑力劳动,会感到头昏脑胀,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而使脑缺氧所致。而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从而加速新陈代谢,使疲劳的大脑获得积极性休息。保持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另外,当人的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脑细胞会逐渐衰老,使大脑功能下降。如果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减缓这种衰老过程。

1.2体育锻炼对机体运动器官的影响。实践证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的管状骨变粗.骨质增厚.骨结节和粗隆增大,使骨骼更加坚实,抗压性强。特别是能使脊柱、胸廓和骨盆等支撑器官的发育更趋完美,为塑造健美体型创造条件。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供应量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贮存能力加强,肌纤维增粗、肌肉粗壮、结实、有力。同时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体育锻炼还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加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使心脏产生运动性肥大、心肌增强、心壁增厚、心脏容积增大。每搏输出量增加,安静的频率变慢,从而出现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体育活动时,由于人体内能量消耗增加、代谢产物增多,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速。从而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都得到改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肺活量增大。锻炼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

1.3体育锻炼对人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对同伴、集体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人具有合作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富有同情心,公正、亲切、遵守社会准则等。从而提高适应各种人际关系和各种社会角色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增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经常在严寒、炎热的环境中锻炼,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还可以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从而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2 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影响

2.1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智力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它是遗传素质与后天教育和个人努力相结合的产物。人的智力可以从记忆思维、想象、判断等心理过程的能力表现出来,形成这些心理过程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大脑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是智力活动的前提条件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和延长这种状态,扩大智力容量,提高智力活动的效果,达到较高的智力水平。

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首先,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发挥空间、时间和运动知觉。其次,体育锻炼能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也能促进思维的敏捷性,独立自主性、控制性等品质得到良好发展。

2.2体育锻炼对个性的影响。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人的个性一方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其中.体育锻炼是促进个性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有助于理想的树立和信念的坚定,有助于气质、性格的重塑与能力的提高。

2.3体育锻炼的对情感的影响。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和人的需要关系的反映。当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产生一种体验。能否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体验为情感,情感和情绪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体育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手段,对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增进人们的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情感。

2.4体育锻炼对意志品质的影响。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行动,成长之路永远是对有坚强意志的人开放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随着大学生独立性的不断增加,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自我意识控制有了新的发展,意志行为目的性、自觉性、果断性、自控性和坚持性等品质较中学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