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医学影像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影像诊断

第1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讲座式教学;基于病例的教学;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实验课;本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2014级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85名,分组前进行1次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模拟考试,按考试成绩顺序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人,其中男18人,女25人;观察组42人,其中男20人,女22人。2组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同,理论课和实验课授课教师也相同。2组在年龄、性别、医学影像诊断理论模拟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机分为6个小组,每小组7人。对照组43人为一大组,不分小组。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白人驹、张雪林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第九章“骨骼肌肉系统”的实验课为教学内容,共授4次课(总论、创伤、感染、肿瘤各1次课),每次课4学时,共16学时。

1.2.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法,每次实验课第1学时由带教教师根据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典型病例讲解,第2、3学时学生自行在阅片灯上阅片,第4学时教师集中答疑,最后每个学生书写1份影像报告上交。观察组采用CBL教学法,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教师准备。上课前2周带教教师收集合适的典型病例(每组1个病例,共7例,小组间病例不同),包括病例影像图片、临床资料及相关要求,制作成Word文档,上课前1周分发给每个小组。(2)学生准备。由各小组组长分配内容给每个成员,如:影像技术、影像描述、影像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病理机制、病史分析、总结及课堂发言等多个内容,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其中1~2项,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必须参与,学生通过书本、图书馆及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各小组长将资料汇总后于上课前1d交给带教教师,汇总材料的每一部分后面注明相应组内分工同学的姓名+学号。(3)课堂讨论。每次上课第1、2、3学时由各小组的发言人对病例进行讲解,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讨论,每个小组发言讨论时间约20min,教师根据各小组上交的材料及发言讨论情况进行评分。第4学时,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师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和重点、难点内容需进行详细讲解,以保证所有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1.2.3教学效果评价

“骨骼肌肉系统”章节的实验课结束后,采用实验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教学效果。(1)实验考试。考核形式为教师选取8个典型病例分析题,2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考试内容分别为正常病例1例、骨及软组织创伤2例、化脓性骨髓炎1例、脊柱结核1例、骨肿瘤2例、股骨头坏死1例。同一教师对85份答卷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阅卷、记分,评价标准见表1,并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对2组共85名学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如下问题:①对本章节内容是否有学习兴趣;②学习时间是否充足;③学习过程是否有难度;④该教学方式对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如何;⑤是否能提高学习效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5级评价方式,5分:非常肯定;4分:肯定;3分:不确定;2分:不肯定;1分:非常不肯定。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x±s表示。对实践考核成绩采用成组t检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实验考核成绩为(86.4±10.2)分,对照组为(78.5±12.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组问卷调查评分比较

共发放85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在学习时间是否充足方面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学习难度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部分学生认为占用了过多课余时间,上课时间紧张。

第2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1895年,X射线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在不久后在人体疾病的检查中得以应用,由此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医学学科——放射诊断学。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多种诊断方法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特别是近30年来,在传统的X线检查基础上,CR、DR、CT、钼靶X线摄影、CT、MRI、USG以及核素显像设备都在不断地改进并完善,影响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诊断为一体的综合诊断系统。与此同时,诸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新技术以及如分子影像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也在陆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还在继续不断充实和扩大。然而,在临床诊断中,面对众多的检查方法,如何科学选择则具有了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医学影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探索。

1 影像检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1.1 X线成像检查

X线成像检查是医学影像中应用历史最长、操作最简单方便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检查方法,其检查范围包括透视、X线平片检查以及对比剂造影检查等几个方面,对检查部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好的组织密度对比性,比如骨骼、胸和胃肠道等,当然有时候也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检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结构层次显示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②检查相关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其费用相对低廉;③可灵活变换进行动态病变观察,但由于影像难以长时间保留图像,所以不利于以后治疗过程中的对比分析,同时对细微的病变发现比较困难,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较大照射量的X线,最好在检查之前应做到目标明确;④密度分辨率较低,对组织密度差别较小的部位不能显示足够清晰的图像;⑤CR和DR虽在图像的清晰度方面较传统X线检查更好,对某些结节性病变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对肺间质和肺泡病变的显示效果仍与传统胸片差别明显,而且该方法的成本也会更高;⑥钼靶X线摄影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线存在不同吸收量的原理,可将脂肪、肌肉和腺体等密度差距不大的组织在X线片上形成良好对比的影像,该方法多用于对软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的观察

1.2 CT成像检查

CT成像检查是X线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重建非常清晰的图像,在临床上多用于头颈部、胸部、肝肾胰脾、腹盆腔、四肢关节以及软组织的病变影像检查。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进行不用对比剂的普通扫描情况下,在不同病例的病变发现以及定位定性诊断方面都可作为对X线检查的可靠补充,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②在快速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之后进行的动态增强扫描或CT灌注扫描,可对疾病是否属于血管性病变做出鉴别,同时对了解在病变状态下的供血情况以及鉴定病变的良、恶性情况也很帮助,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③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是集合了薄层扫描和高空间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对病灶细微结构的观察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价值;④高分辨率多层面螺旋CT扫描即是在运用X线进行扫描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一并获得多层面图像数据的医学影像系统,该技术实现了对病灶的多角度观察,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分析功能和成像功能。

1.3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人体组织含水量的不同而开发出的一种非介入性的探测技术,对人体无电离辐射影响,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和相邻关系,更好地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定性,对人体多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1.4 超声成像(USG)

该技术利用了声波的穿透和界面反射特性,无创伤和辐射,操作简便,并可获得患者器官的任意断面图像。随着该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来看,其超声造影、谐波成像以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该技术对于胸部表浅部位的病变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与X线摄影结合检查的情况下,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

2  医学影像综合应用讨论

以上对几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每一种检查方法都各具特点和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优势互补。虽然CT、MRI、超声等医学影像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作为多种影像检查的基础,X线检查依旧是众多方法的首选。另外,在临床应用中,需避免检查的盲目性,尽量遵循效果价格的比值原则进行成像方法的优选,让患者在疾病诊断的环节中少走弯路,及时获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夏泽民.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420.

第3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伴随着我国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医疗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利用到了X线、超声等影像技术医学病症诊断。1966年,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概念首次被提及,但是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后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越发受到限制。直至20世纪末,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算法等发展的完善,才使得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进步。另一方面,根据输出结果的不同,该项技术的被划分为两种类别,其一是计算机辅助检出。其二是计算机辅助诊断,将会针对后者深入探讨,对于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基本原理

1.1数据处理原理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进行诊断时,首先需要在系统中输入相应的诊断参数完成预处理,降低图像的噪声、矫正图像灰度不均匀性[1]。此类操作的执行,目的在于将诊断数据中不同的类型或者来源不同造成的差异弥补掉。虽然该项操作并不是辅助技术的必要构成部分,但是如果未提前进行将会引起最终的诊断误差。

1.2 图像分割原理

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中,图像分割的原理在于将诊断图像分割为不同的解剖区域,然后对图像中的特定目标进行病灶特征的识别和提取,提升诊断精确性[2]。具体而言,图像分割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动分割,另一种是人工分割,与前者相比,后者存在主观性大、重复性低、三维分割效率低的缺陷,所以自动分割的应用频率比较高。自动分割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分割方法,其分割条件分别为区域条件、边缘检测条件、阈值选取条件、特定理论条件。

1.3 样本采集原理

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样本采集原理分析时,应该专门针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区域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样,该研究区域主要包括肿瘤疾病的可疑癌灶、结肠息肉等[3]。另一方面,样本采集对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的要求点为必须具备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对于特异性的要求则比较低,需要后续进行相应的改进研究。

1.4 图像特征提取原理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需要对采集样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换言之,就是对前一步骤中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比较常用的图像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信号强弱程度的相关统计量,其二是边缘特征,其三是纹理特征。该部分特征都可以用于反馈图像的信号强度等内容。此间需要注意一点是,图像特征的提取工作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中的重点内容,并不是越多检出效能越高,而是应该选择性的缩短技术运用时间,提升病灶检出率。

2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1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胸片影像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进行最早的一个领域,但是,由于受到人体胸片上支气管血管束以及人体肋骨的解剖结构重叠的影响,致使该该项技术在进行早期的小结节灶以及早期肺癌病变的诊断中经常出现漏诊的问题[4]。同期证实,早期肺癌的检出工作多数依赖医生的经验开展,所以针对胸部进行低剂量肺癌检查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就成为其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热门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癌症部分实性结节难度依旧较高,所以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肺结节的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实性肺结节的筛查工作中,为后续的诊断预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现阶段,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基于钼靶的乳腺癌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频率最高,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肿块、钙化灶的检出数据精准性提升方面,此时乳腺腺体类型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成为对检出效能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在进行具体的乳腺癌诊断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对于微钙化灶的检出效能最佳,敏感度的参数范畴有效控制在86-99%之间,由于受到乳腺腺体密度的影响,肿块的检出率比较低,一般控制在84-91%之间,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5]。

2.3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CT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想要有效减低结肠癌症的发病率,在患病早期及时将结肠息肉进行手术切除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在结肠癌早期时间内进行结肠息肉检测就成为重要医疗检测内容。最初阶段首选的无创性结肠息肉检查手段是CT结肠成像技术,但经过长时间的应用过后发现,该种技术的检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CT结肠成像检查期间大量的图像数据影响了检出效能。而应用新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后,能够充分解决CT结肠成像期间的图像数据过多的效能影响,缩短分析时间,提升检测敏感性。

2.4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与上述领域中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相比较,其在前列腺癌领域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主要通过对诸如年龄、直肠指诊或血清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进行初步性的预测。目前时期,我国在前列腺癌症的灵床研究筛查与后期评估工作的开展期间,仍旧处于缺少解决方案的困境,随着机器算法的不断更新,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研发为上述问题解决创设了新的解决条件,进一步弥补了原有癌症筛查手段的不足之处,构建出了全新的前列腺癌症预后预测模型,继而为前列腺癌症的治疗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第4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 十二指肠; 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93-01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很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千分之一,最多见为腺癌,其次为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等其发生部位为降段、横升段及十二指肠球部等,临床多为老年人,但目前中青年有发病率上升趋势。其主要症状为十二指肠梗阻、出血、黄疸以及消瘦。我们通过我院诊断的30例病人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对我们正确的诊断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30例病人均病理证实,男20例,女10例,其中50岁以上25例,约占83%,临床表现以上腹疼最多见,其次为黄疸、呕吐、上腹部包块等。30例病人中十二指肠钡餐低张对比检查22例,CT检查16例,胃镜检查18例,20例做手术切除,10例剖腹探查,腺癌占24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3例,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降段最多,占20例,水平段6例,升段2例,球部2例,其中3例恶性淋巴瘤侵及多个部位。

2 结果

放射线阳性性征象①肠腔狭窄18例②充盈缺损8例其内可有小溃疡③肠腔内龛影5例以较大不规则龛影为主要表现,溃疡位于腔内可有环堤、指压迹以及尖角改变,附近粘膜破坏④肠腔内动脉瘤样扩张,是粘膜下神经丛或肌层受侵所致,此征象为恶性淋巴瘤特征性表现。CT阳性征象包括①肠壁增厚、肠腔狭窄②局部软组织肿块,显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肿块密度不均匀③梗阻性黄疸显示为胆总管中上段以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增大、胆总管下端突然中断④周围淋巴结及肝脏多发转移。

第5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 影像诊断学 理论学习 读片能力 探究

1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

1.1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现状

科技的进步使影像设备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光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于疾病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经验丰富、基本知识扎实的影像医生才是诊治疾病的关键。对于病人的负责和生命的尊重,要求我们对疾病的诊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理论知识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基础。因此,我们对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仅约6.9%的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知识掌握在80%以上,而有约57.1%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50%以下。同样,大约37.5%的学生上课时仅仅是简单的画书,约9%的学生上课时随便听听,而仅有53.5%的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约17.5%的学生课后花1~3小时的时间学习影像诊断学,而约79.9 %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少于1小时或者根本不学习。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理论学习是基础,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关键。a

1.2医学生影像诊断学读片能力现状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一个影像科医生或者影像专业的学生其能力的最终评判标准都是以临床读片能力为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为将来走上临床、诊断疾病做准备。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约有13.2%的学生读片能力是能够详细地描述影像图片,大约49.7%的学生只能简单地描述,而约有37.1%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前,医学生影像诊断的实际读片能力还是十分欠缺的。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最初步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依据,及时的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愈疾病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医学生影像诊断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分析

2.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态度决定高度。作为医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知道学医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6.4 %的人根本不喜欢医学。很多人学医可能是由于父母所迫,也有人可能是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缺乏了该有的专注。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影像诊断学以及任何一门医学课程所必需的。正确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断的思考是取得进步的关键。当前,影像诊断课程学习主要以老师讲授和PPT展示的方式进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就是一味地接受,没有反思,更没有对老师所讲内容的质疑。这样一种被动的,不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们的学习变得低效。通过思考,我们才会知道某种疾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征象,才能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被动接受,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应付考试,则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刻板,缺乏创新。

2.3缺乏足够的读片练习

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科学,但其终究还是要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服务。临床读片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读片练习。但是,我们在学习影像诊断学过程中缺乏读片的练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数量有限的影像图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需要。同样,在影像诊断课程中也鲜有临床见习的机会,这在无形中进一步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与此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适合学生使用的影像读片库。课堂时间有限,而课后练习不足,使得我们的读片能力无法得到实质的提高。临床读片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不断的重复和不断的练习。

2.4课本典型表现与临床无法衔接

当前在我们的课堂上或书本中所讲授的影像图片都是关于某些疾病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影像表现。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病人,每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未必都像书本上描述的那样典型和直观。面对这些不典型的影像图片时,很多人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典型的表现是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这种疾病,是初学者入门的桥梁和导师。说到底,非典型的影像特征也是从典型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根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顺藤摸瓜,从而正确地诊断疾病。

3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策略

3.1扎实基本知识 建立学科联系

影像诊断是通过影像图片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张张影像图片就要对部分疾病进行诊断是一件极其困度的事情,因此要求我们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比如,当你拿到一张影像片,你首先要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部位,是头部,胸部还是四肢。其次,要对临床常见疾病,常见的征相高度熟悉。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都有其特征性的变化。熟悉疾病的常见表现可以让我们在诊断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概念和印象。再者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病理过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所获得的影像图片,其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各学科间的学习和联系。解剖、病理、内科和外科,这些都是和影像诊断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疾病最终的转归是怎样的?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不断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影像诊断学理论水平。

3.2画图和观察病理标本

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结构都有其特征,每一种疾病在影像图片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像表现,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基础解剖学,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画图,将人体各个局部的影像特点了然于心。画图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形式。通过我们的绘画,包括肢体的协动,使得我们对疾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加强了我们的记忆,同时也便于理解。而病理标本可以让我们从组织层面,观察病变器官的形态,对于其最终影像表现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些感性的方法,进而提高我们的影像诊断能力。

3.3建立适合学生的影像图片库

影像读片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当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很少有适合学生使用、对学生开放的影像图片库。影像图片库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不受约束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的热情,对于提高其读片能力大有裨益。当前,建立影像图片库,加强读片练习可以说是提高医学生读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4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通过试卷的形式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检查。然而,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试卷的形式、基本理论知识,无疑让很多的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前突击就可以通过考试。同样,理论知识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最真实的读片能力。我认为,当前我们的考核应以读片能力为重点。通过提供影像图片、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报告,给学生自我诊断的机会。影像图片和病史报告是反映疾病状况最重要的依据。这样的模式可以激发热情,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通过这样一种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读片能力。

4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总结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大量的读片练习是关键,但最根本的是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如何提高效率,提升能力仍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成伟,田建明,左长京,萧毅,王敏杰,任丽. 影像医学科实习医生读片能力的培养[J].实用医技杂志, 2006(6).

第6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肝硬化,血浆,D-二聚体,凝血四项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27-01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肝炎就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1]。肝脏是凝血与抗凝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凝血功能异常是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严重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血浆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肝脏产生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肝病时往往发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本研究通过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检测,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通过它可以反映肝脏部分功能状态,为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 年12月选择在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肝硬化组,年龄(42±3)岁,男89例,女31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并以临床症状、血清病毒学检查、CT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排除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功能障碍及使用血液制品和溶栓药物的患者。另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8±4)岁,男72例,女48例,体检显示本组病例肝功能正常,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两组体重、血压、年龄、性别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血凝仪为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质控物均为上海太阳生物公司提供。

1.2.2 样本采集与测定 所有受检者排除使用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3ml,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0.3ml抗凝,以10B1比例抗凝,充分混匀,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PT、APTT、TT检测采用凝固法测定,FIB采用CLASS法测定,D-D水平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

1.2.3 观察指标 包括PT、TT、APTT、FIB、D-D。PT(正常值11-13s)、TT(正常值16-18s)、APTT(正常值32-43s)、FIB(正常值2-4g/L)不在正常值范围内定为阳性,D-D定值>0.5mg/L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肝硬化组PT、TT、APTT、D-D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

3 讨 论

肝脏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是除了Ⅷ因子以外所有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自发性出血和凝血异常,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作为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标准。临床上检测凝血指标及动态观察其变化是判断肝炎肝硬化预后的可靠依据。PT、APTT、TT、FIB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研究表明,肝硬化PT、APTT、TT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且随着肝硬化加重而延长。PT的检测可以准确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同时还可以反映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PT检测明显延长,提示肝硬化后肝细胞受损严重。APTT则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指标。TT的测定值和异常率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其含量降低提示重度肝硬化患者的蛋白和生物酶合成下降,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在多数急性肝炎患者病程初期,其血浆水平是升高的,而在慢性肝病患者是正常的。随病情加重,肝硬化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血管内凝血因子消耗与清除增加,可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D作为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5],是体内血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启动的首选分子标志物,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临床判断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一项敏感指标[6]。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的四项指标及D-D均有明显变化,PT、APTT、TT、D-D延长,FIB水平降低,且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综上,凝血四项检测可以从各个方面与角度来反映凝血功能的好坏,可以用作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好坏的常用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为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判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夏启荣,何峰.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刘怡.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1,14(13):71.

[3]吴孟超.肝胆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8,199.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第7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这些说起来都挺陌生,但要说B超,老百姓便熟知了。B超的全称为B型超声诊断法。事实上,B超仅是超声诊断里的一种显像方式,超声诊断还有A超、M超等分类。正因为如此,超声首先给大家的印象是诊断疾病。然而,随着生物材料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超声医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实时三维超声、超声造影、超声介入等技术,给临床疾病诊疗增添了许多新的手段和方法。

黄品同主任介绍道:“超声用于诊断疾病,具有没有放射性、操作便捷、实时等特点,在临床已被广泛使用和认可。医生还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细胞学穿刺检查、脓液和积水引流等,避免了不必要的开刀。所以,目前的超声科包含了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的临床工作。”在黄品同主任的侃侃而谈中认识到,超声医学在临床中的用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超声医学将会发挥其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了解,以黄品同主任为首的科研团队正在利用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技术,在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进行临床前的动物实验研究,现已取得初步成果,有望进行临床转化。这将会对肿瘤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减少甲状腺结节过度治疗

随着体检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在大多数普通百姓认识里,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存在很大关系,因此,发现结节就想开刀。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许多患者都进行了甲状腺切除术。黄品同主任指出:“虽然甲状腺癌的发现率提高了,但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并未发生变化。5年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甲状腺结节外科手术治疗有些过度,近50%的不必要手术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由于术前诊断不明确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如术后潜在的并发症声音嘶哑、疤痕、甲状旁腺损伤等,还会影响甲状腺的功能,患者需终身服药。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基于此,我们在全国推行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明确后再建议行甲状腺癌手术。自从开展这个项目后,我院甲状腺癌手术率从6年前的43%上升到93%,也就是说,来我院甲状腺外科治疗的基本上是经过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明确的甲状腺癌患者,大大降低了不需要手术的良性患者的过度治疗,同时从医学经济学角度也大大降低了国家和家庭的医疗负担。”据了解,黄品同主任这一诊断模式被国内同行大为认可,每年要举办5~6期学习班,并作为“浙二模式”在全国推广,造福更多患者。

此外,国外微小状癌(指直径小于1厘米的甲状腺微小状癌)的检出率较低,多数都是肿块较大触诊时才发现。而国内由于常规开展甲状腺超声检查,很多甲状腺微小状癌被发现。由于“恐癌心理”,大多数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事实上,甲状腺癌的预后很好,除了个别分化比较差的,一般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都可达二十年左右。因此,甲状腺微小状癌是否需要治疗,国内外尚存在争议。针对于此,目前黄品同主任在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的倡导下牵头做甲状腺微小癌消融治疗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发现“新生血管”,

打开治疗斑块“新窗口”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黄品同主任带领的团队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超声造影下的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查。十余年来,他们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越多,其斑块发展越快,越不稳定,越容易破裂。“传统的斑块治疗靠的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降低血液黏滞度,进行饮食调节等方法。而我们对颈动脉斑块患者及兔子模型的研究均发现运用血管靶向药物(一种抗肿瘤血管新生的药物)也能控制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化,进而抑制斑块的生长。这为传统的斑块治疗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另一个意义在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及干预提供了临床依据,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丰富的患者,应尽早干预,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超声靶向空化治疗,

未来治疗新方式

第8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肝硬化 腹部 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基础上产生肝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衰竭、门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是严重和不可逆的肝疾病。在我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并发症的病死率高,主要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近年来酒精性肝病比例有上升趋势。肝硬化按病理形态又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门脉性肝硬化主要病因有慢性肝炎、酒精中毒、营养缺乏和毒物中毒等,主要属小结节型肝硬化,结节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lcm。坏死后性肝硬化多由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严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严重的药物中毒发展而来,属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结节大小悬殊,直径为0.5~1cm,最大结节直径可达6cm。

一、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检查目的 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肝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继发改变,是诊断与评价肝硬化的重要手段。X线钡剂:发现食管静脉曲张。超声、CT、MR检查:评价肝脾大小、形态、静脉曲张及腹腔积液情况。

2.影像检查方案

2.1超声虽在显示肝硬化病理改变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因其无辐射、操作方便、检查费用低、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仍然是临床检查肝硬化的首选影像手段。

2.2CT反映肝、脾的形态、密度及结构的变化。CT增强扫描还可清楚显示肝门静脉高压的侧支循环。

2.3MRI比CT、超声更易于显示肝细胞再生结节及其周围的网状纤维。增强MRI动态扫描有利于显示再生结节恶变,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

二、影像诊断

1.超声

1.1肝大小、形态及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可见肝大,实质回声致密,回声增强增粗。晚期肝缩小,肝表面显示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多显示粗大点状或斑状。

1.2肝硬化时由于缩小变形和肝组织再生或纤维化,而使肝静脉显示不佳。根据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径线的测量可推测肝门静脉高压症的存在。

1.3腹腔积液:为带状无回声区,少量腹腔积液即可显示出来,而此时临床上难以发现。

2.X线食管钡剂造影检查,食管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黏膜增粗,扭曲呈蚯蚓状改变(图2-1略)。

3.CT

3.1通常表现为肝体积缩小和肝叶比例失调,肝边缘呈锯齿状改变。

3.2肝硬化肝实质密度可无明显改变。如伴有脂肪浸润,则表现为平扫时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区域相问,增强后肝密度可均匀或更不均匀。

3.3严重肝硬化患者可见门脉主干增粗及侧支循环开放,常位于食管下端、胃底贲门区域和脾门附近。平扫为团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增粗的静脉强化明显(图2-2略)。

4.MRI

4.1肝的外形和轮廓与超声、CT显示的改变一致。

4.2肝的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MR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显示再生结节,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及稍低信号,无包膜。弥漫分布的再生小结节呈短T1信号,增强后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如出现动脉早期强化,提示再生结节恶变。

4.3 MRI可显示肝门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CE-MRA显示更加清晰直观(图2-3略)。

三、结合临床

1.有慢性肝病病史 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不明显,可以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腹泻等。晚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2.肝功能减退临床表现 消瘦乏力、营养状况多较差、食欲缺乏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3.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腹腔积液形成、脾大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4.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如转氨酶增高,血清白蛋白进行性减少,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乙型、丙型活动性肝炎所致者,多有乙肝、内肿杯志物阳性。

四、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可能只表现为肝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硬化CT、超声一般都出现典型的肝大小、形态、密度、轮廓的异常以及脾大、肝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诊断比较容易。血管造影不作为肝硬化的常规检查,只在不能排除合并肝癌时采用。再生结节有时需与早期肝癌鉴别,前者为肝门静脉供血而非肝动脉供血,CT或MRI扫描动脉期再生结节没有增强。

五、临床演变与复查

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等,如未进展至失代偿期,在消除病因及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后,病变可趋静止,其影像表现也如肝硬化代偿期。

肝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可用MRI、CT和CTA随访吻合口及分流道的通畅情况。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等.诊断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

[2]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1996.

第9篇: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38-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Intensive therapy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on new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es

ZHU Pei-zhuang,LI Wan-gen,MAI Kun-yi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dong 51026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herapy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 on new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hyperglycemia.Methods: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MSII) group (28 cases) and CSII group (32 cases).Results:Blood glucose could be controlled in patients. The time when the goal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was arrived in CSII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MSII group,and the total insulin administration dose in CSII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MSII group; the rate of hypoglycemia in two groups was no difference.Conclusion: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hypetglycemia,CSII is better than MSII. CSII may be an ideal method of insulin therapy in these patients

【Key ward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CSII;MSII

本研究是通过对血糖显著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以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必要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均为2005~2006年在我院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ADA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10 mmol/L,无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未接受过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CSII)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平均(45.9±18.4)岁,体重指数(BMI)(22.4±3.4)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13.5±2.2)%;多项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MSII组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平均(55.4±13.7)岁,BMI(22.7±3.6)kg/m2,HbA1c(12.5±2.2)%;两组患者BMI和HbA1c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患者住院时均测量身高、体重,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BG),并排除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在严格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基础上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CSII组患者均使用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MinMed508胰岛素泵,全日胰岛素(诺和灵R)总量(体重×0.5~0.8)的50%以基础量形式由泵持续输入皮下,余下50%按早、中、晚各1/3,于三餐前以追加剂量的形式输入皮下,以后根据血糖调整剂量;MSII组三餐前应用诺和灵R,睡前应用诺和灵N皮下注射。血糖监测采用血糖仪(强生公司)测定末梢血糖,每日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9pm),凌晨(1am,3am,5am)时共10次血糖,血糖控制标准为FBG 4~7 mmol/L,2hBG 6~10 mmol/L,血糖平稳至少2天以上。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在SPSS10上处理,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标准。

2 结果

两组血糖均能控制达标:CSII组FBG(5.9±1.3)mmol/L,2hBG(8.8±3.1)mmol/L;MSII组FBG(6.4±1.4)mmol/L,2hBG(9.6±2.8)mmol/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见表1。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是T2DM发病的基本环节,目前对T2DM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主要针对改善B细胞功能和解除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几乎贯穿于糖耐量异常(IGT)和糖尿病的整个过程,而B细胞功能缺陷,对胰岛素抵抗的失代偿是糖尿病发病的必要条件,且在糖尿病发生后,B细胞功能呈进行性下降,其下降速度决定了糖尿病病变发展的速度[1]。高血糖产生的葡萄糖毒性对胰岛素抵抗及B细胞功能的损害起促进作用,T2DM自然病程的早期即有胰岛B细胞功能的改变。空腹血糖受损(IFG)和IGT患者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低于血糖正常者。前瞻性研究提示,这种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损害可预测糖尿病的进程,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上,胰岛素治疗不应再被认为是长期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失败后的最终手段,更应把它看作是为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值而宜早期应用的治疗方法。在糖尿病早期,B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因此要保护B细胞功能,延缓B细胞的衰竭就必须尽早给予严格的血糖控制,逆转高血糖对B细胞的毒性作用,使B细胞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1]。病程越长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的可逆性就越小,到后期胰岛中大量淀粉样物质沉积,胰岛B细胞大量凋亡导致胰岛B细胞总量减少,胰岛B细胞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将是不可逆的。UKPDS提出新诊断未治疗的T2DM患者平均B细胞功能已丧失50%左右,这样给T2DM患者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提供了依据[2]。以上说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相当重要的。对于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可使患者及时回到糖尿病病程的早期阶段,即不用任何药物,通过饮食、运动疗法获得血糖的良好控制及代谢紊乱的纠正[3]。CSII是最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的方案,它提供24小时基础输注量及餐前给予追加释放量,可在短期内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与MSII治疗相比,CSII治疗能更快地消除高血糖毒性,用更少的胰岛素,更快速平稳地控制血糖,同时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翁建平,许 雯.B细胞功能与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182.

[2] 杨文英.胰岛素治疗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