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育;方法探究
中国呼唤创造型人才,教育需要创造性,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的创造性体现在教育目的、对象、过程及结果之中.那么,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呢?这既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也是化学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躬身实践的一个现实任务。
一、关于对化学创造教育的初步理解
创造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造力是指特殊才能创造力,指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广义的创造力是指自我实现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或他人来说,并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和事物的创造。化学创造能力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及直觉思维等构成。其中创造性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其根本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它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个基本成分。
二、化学创造教育的目标探讨
化学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创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必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在制定知识目标的同时,还应制定创造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化学创造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进行创造性教学应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差异性、全体性等特点;创造性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水平。其具体的目标构思如下:
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强调科学观察力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训练科学观察的方法。二是培养创造想象力:重视原型启发,激发联想,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想象同创造思维相结合而产生创造设想。三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重视“软、硬”思维的协调作用,发展创造思维。四是锻炼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创造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具体实施步骤。五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重视培养创新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六是研究科学发现的认识方法:提倡“发现学习”,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去探索、发现和获取科学发现的创造思维过程。
三、化学创造教育中应研究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基础知识”和“创造智力”。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智力,而基础知识是创造智力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智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达到理解深度,融会贯通。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智力,所以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编习题,精心设计实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去发展学生的创造型观察、想象、记忆和创造型思维等创造智力。
(二)“软思维”和“硬思维”。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左脑思维逻辑性强,属“硬思维”;右脑思维发散性强,属“软思维”。从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偏重左脑,而右脑发展并不充分,造成左右脑功能失调,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当前化学创造教育应注意右脑发展,如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直观教学,注意鼓励学生多猜想问题,重视急骤直觉和扩散思维训练,促进左右脑思维和谐发展。
(三)“模仿”与“创造”。“创造”始于“模仿”。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因而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中,“提供模型,进行启发”,让学生“照样画葫芦”是一个必然阶段。目前的学生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所需仪器、药品、实验装置以及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操作步骤、观察重点等,写得十分详尽。这对学生巩固和验证知识完全必要。但从培养能力方面着眼,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特别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主动地探索知识和实验规律,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革新,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完成实验,应把原先的验证性实验、模仿性实验改变为命题实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由已知去探索未知。
(四)“动脑”和“动手”。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脑区中有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特殊区域,通常状况下,这些区域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当人的手脑并用从事一些精细灵巧的工作时,才能把这些区域“激活”。因此在化学创造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充分发挥大脑创造潜力。要突破以往演示实验教学“老师做,学生看”、“上课看,课后忘”的常态,
(五)“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但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而高智力者并不一定有高创造力。因此进行创造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性格等,特别要注意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的培养,为创造活动提供动力因素。
关键词:创造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人的创造性或称创造力,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它由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人格等多方面心理因素构成,是主体最本质、最能动的身心力量。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创造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1996年,《教育研究》杂志刊发了南京师范大学鲁浩教授的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继承性与创造性问题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创新性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基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对新型人才的期盼,我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开发学生潜能的创造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性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要义是:
1、全体性。创造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
2、区别性。人的创造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对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不可一概而论,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
3、创新性。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和成人,都有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创新。创新是创造教育的灵魂。
创造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从本质上说,创造教育属于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文明的历史,基本上乃是人类创造能力的记载。”阿斯本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表明了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历史是前进的,文明是发展的,人类正是以自己的创造书写着自己的文明史。人类创造的成绩一代一代地累积,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的科学文化世界。但是,任何创造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造。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时代,千行百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以创造精神、创造性的过程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改革者必须是一个创造者,也只有创造者才能成为改革者。只有真正的改革者才能判明旧模式的弊端,才能在实践中开拓新路。至于科学技术事业本来就是创造性的事业。只有发挥我们的创造才能,才能追赶自己生活的时代,才能与科技、经济的日新月异发展相适应。如果说模仿能力在科技、经济发展缓慢的朝代,也能使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振兴,那么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味模仿就意味着永远落后,只有创新者才能真正拥有将来。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对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把创造性教育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将三种“因子”植入学生的大脑。第一种是“怀疑因子”,这一因子使他们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再一种是“抗压性因子”,使学生能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第三种是“自变性因子”,使学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引导、点拨、启示、讲评,教学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进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路和做出新结论。思维的独特性主要指在思路的选择上、思考的技巧上、做出的结论上具有独到之处,有新突破,超脱了常规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连动性思维。包括“纵向连动”(顺向思维)、“逆向连动”(逆向思维)、“横向连动”(联想)。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索新联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逆与顺”的转化。当遇到某一个“生”问题难以发现其中包含的新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它转化为“熟”问题加以解决;而对一个“熟”问题要求寻求最佳解法时,则就需要转换一下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把“熟”转变为“生”。对于“逆与顺”的转化亦是如此,这里无论用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一旦无法找到切入点或无法找到解题思路时,都应当及时向对方进行转换,进行尝试。长此以往,形成双向思维的习惯,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几率就会增大。
3、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即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求异和创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训练时,要注重开导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一般来说,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与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一图多用”、“一事多写”、“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较好的常用方法,要敢于“散开”,启发学生由不同的角度立意,用不同的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然后要收,进行集中思维,经过比较鉴别,找出“通法”,选出最佳的立意或解法,体现优化思想。
4、培养学生的跨越性思维,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从而创立新见解、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它是比形象思维更高级的一种形式,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和创造性的部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阶段,想象出最终的结果。教师应当运用诸如教具、实物演示或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等多种媒介来激励和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任意飞翔,不断地丰富想象内容。
5、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为新异见解的产生和评价提供了基础。没有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积累与内化,而且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因此,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密不可分的:既要使学生理解与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工具作用与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思想方法、学习策略的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为他们独立消化、举一反三并且灵活运用、巧妙结合进行创新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
主要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幼儿教学 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随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知识经验也逐渐丰富,这一阶段为幼儿的创造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幼儿创造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又是幼儿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重视幼儿创造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教育?
1.掌握幼儿特点。
因幼儿生理心理的特殊,幼儿的心态和意识,是幼儿获取自信心和成功感的前提,教师掌握幼儿特点,给幼儿创设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中创造,激发幼儿主动感知、探索、发现,激活他们的创造欲望,必须掌握、遵循幼儿自身的特点。
1.1 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意志力都较弱,因此幼儿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他们的创造愿望来得快,也去的快,常常是瞬间即逝,如果有人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幼儿的创造能力就会向前发展。
1.2 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但他们的心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受兴趣的影响较大,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创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保持幼儿的兴趣和调动幼儿的兴趣。
1.3 幼儿由于环境、教育、遗传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有的幼儿擅长创编故事,有的幼儿擅长美工创作,还有的幼儿擅长唱跳,如果他们的创造才能能够得到尽早的发现和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环境和教育起积极作用,幼儿的创造性都会有较大发展。
2.做到积极引导
幼儿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引导激发幼儿想象与创造,要把幼儿参与创造的热情推向新。
2.1 引导幼儿敢想。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基的幼儿教育,必须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首先让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和获得心理自由,让幼儿敢想,首先要让幼儿说‘不’,如:“有轮子的都是汽车,”孩子肯定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挖土机,压路机也有轮子,但不是汽车;其次,要培养幼儿的求异性思维,如“0”孩子可以想象成音符,太阳、花蕊、花瓣等等;还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小乌龟不高兴,怎样让它高兴呢?孩子会想出很多种办法。
2.2 引导幼儿敢问。经常有孩子这样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这可怎么办?”“老师,这是什么呀?”这些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可以开展“小问号”活动,给孩子发问,向事物提问,向现象提问,提问的内容不只是“怎么办呀?”“是什么呀?”“干什么呀?”而要能问一些深层次,有探讨意义的问题。善问的孩子知识面广,让他们从小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形状、大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爱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3 引导幼儿敢做。任何设计方案,发明构思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思想,理论,方案的正确性,所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提供手脑并用的学习材料,要少提限制性的要求,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摆弄操作,如:幼儿亲自摆弄,亲自体验,亲自摸索,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两遍不行就来三遍,鼓励他们要不怕挫折和失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对幼儿的动手结果要给予表扬,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每一个幼儿的成绩,培养幼儿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下次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心和动手、动脑能力,为巩固幼儿动手创造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56-01
美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学生通过创造出事物的具体形式来向教师或父母传达出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美术的创作充分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探索发现的能力,为日后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下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存在低起点、高落点的现象,学生不能够用画笔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面对画纸无从下手,有的甚至放弃自己的最初想法,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直接拷贝别人的图画。这些不良现象导致美术教育不能够达到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重点,在教育的过程中投入自身的情感,始终坚守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实现学生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 转变授课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对书面知识的讲解微乎其微。美术课本的知识只是用于辅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使他们形成艺术审美观,把喜欢擅长的绘画元素运用到自身的作品创作中去。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减少对课本知识的详解,摒弃以往照本宣读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因为严肃压抑的环境是阻碍学生进行创作的重要因素。只有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创作才大有裨益。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不用像其他的文化课课堂那样,保持端正的坐姿和高度集中的神态,但这并不等同于课堂是散漫、无纪律的,轻松的氛围强调的是学生心态的自由与放松。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应当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创作的机会,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动脑构图,让其在绘画创作上发挥自身最大的创作潜能。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美术大家的作品,让学生从名人的画风中吸取绘画的技巧。在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允许学生相互交流,表达自身创作的思想理念。在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身的创作成品,对作品的创作缘由和思路进行讲解,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二 尊重学生的想法,针对性地分析评价学生美术创作的成果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知识,硬性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产生了疲乏的心理。美术课堂是一个创造性的课堂,教师应解开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只有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视角和眼光,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作。在美国式的教育中,学校大力强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教师禁锢学生思想、压制其想象力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由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可以看出,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作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莫大的鼓励成为他们学习向上的动力。所以在美术作品创作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肯定,同时在学生彼此作品赏析的时候,让他们取长补短,最终实现自身作品的完美创作。在学生分享创作带来的乐趣及被教师认可鼓励的同时,又让学生的家长了解孩子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天赋和发展潜能。教师及家长的鼓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作的信心,激发孩子美术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主动创作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及家长在鼓励时,应当注意措辞,过于夸大的鼓励会使学生自信心过度膨胀,最终使其养成不可一世、眼高手低的坏毛病。过于经常性的鼓励会使学生永远得不到满足,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疲劳,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当把握鼓励的度,间歇性的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充足的力量,使其在美术创作能够不断地要求自己,最终使其美术创作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芬.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
[2]宋晓亮.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0(3)
孩子是稚嫩的花朵,他们的情感世界并不复杂,但同样不简单,他们时而脆弱,会因你想象不到的话语而哇哇大哭;时而坚强,转个身又多云转晴。但身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是需要被尊重的,没有人喜欢被领导、被督管,他们也需要平等和理解。在幼儿园中,孩子和教师是最主要的群体,他们需要互相尊重、配合,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以达成预期的目标。而要想真正成为幼儿的合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就需要走近幼儿,融入进孩子们的团体中,以同等的姿态去面对共同的挑战,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存在谁指挥谁,我们需要共同因对前方的困难,这样幼儿才更愿意与你交心,才更愿意把你当作战友信赖你。
生活点滴一: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户外游戏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一到操场,大家的情绪就都很高涨。看着孩子们那高兴劲儿,我也由衷感到幸福,可是安全因素是我必须要考虑到的,看着他们肆意奔跑玩闹的画面,总会担心他们磕着碰着,因而每次开展户外活动,我的双眼就会变身成摄像头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一次同往常一样,在组织好孩子们游戏后,我便开始环顾四周,这时辉辉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你和我们一起来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吧!”这是新教的游戏,边念儿歌边跳跃,双腿变化出石头剪子布的造型,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但掌握的人还不是很多,辉辉就是那少数中的一个,由于找不着会一起玩的玩伴所以想找我和他玩。可不曾想却听到了我的拒绝:“不行呀,老师还要看好其他小朋友,你去找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吧,好吗。” 辉辉歪着头一脸不解地问:“为什么要看着小朋友呢?”?音刚落,我看到不远处的琪琪正拉着郁郁的衣服快速奔跑着,后头的琪琪已经有些跑得踉跄,为避免他们因速度太快刹不住车而摔倒,我连忙制止了他俩玩的小火车游戏“小火车可不能跑这么快!慢点儿开”辉辉突然“噢”了一声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不是怕我们摔跤啊?” 这时有几个女孩儿也注意到了辉辉在邀请我游戏,也加入了进来:“老师,你也来和我们一起玩吧!”见他们那么的期待,我拗不过他们便说:“那就一起来玩个贴大饼的游戏吧!”孩子们闻风而至都加入了游戏,但我也不敢放松警惕,有些分神地关注着正贴着的“大饼”可坚持不到一会儿,我也被贴了,只得跟着跑了起来。这是一个全员都参与进来的游戏,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投入,在和他们游戏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他们的动态,原来换一种欢乐的形式反而能收获到更棒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对孩子来说,他们希望老师能和他在一起游戏,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好伙伴,我们只有主动去融入他们,试着以孩子的视角分析事物参与进他们的活动,孩子才会更加愿意接近你,打消原本存在的距离。
生活点滴二:捡树叶
同样让我有所感悟的还有一次意料之外的活动。这天饭后,我组织孩子们到教室外沿着小路散步,虽然已步入春天,但是近来较大的温差还是让人感到些许寒冷,连大树都没缓过来,不停在落叶,地上散落着零星几片树叶,靠墙角还有一箱阿姨早上扫好的树叶,孩子们看到树叶可激动了,不停围着踩一踩,蹲下去摸一摸,几个调皮的孩子还开心地把树叶从箱子里捡了出来,你捡一片我捡一片,手心里攥了好多树叶边往天上抛边喊“下树叶咯”,引起大家的哄抢,情况顿时失控。看到满地树叶,我非常生气,正想严厉教育,却不想看到几个平时非常乖巧的女孩儿也弯着腰仔细看着地上的树叶,一副想捡又有些顾虑的样子。我意识到其实孩子们是真的非常想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些树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听一位老师说过,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是不同的,他们能发现许多成年人看不到的奇妙之处,同时孩子们还能在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中感悟许多平时学不到的本领,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当我提议我们去草地那儿捡树叶时,孩子们简直沸腾了,原本想刻意严肃些“树立权威”的我也被感染了,不由自主地融入进了孩子们的欢乐世界。见草丛中有几片形状挺完整的不知名叶子,我便提出了新的任务:“请大家一边捡一边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把它小心地拿在手里保护好,带回教室放到自己的玩具柜里,放学把它带回家送给妈妈做礼物。”听我这么一说,男孩子们也起劲了,纷纷出动去找自己喜欢的树叶。昕昕找到了一片像小手的枫叶,恬恬捡到了一片细细长长的小树叶,还有几个小朋友则找到了形态更不同的叶子,几分钟下来,大家都有了收获。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发现孩子们都在拿着自己的叶子给别人展示,可这么不专心地走路碰撞是在所难免的,这不,阿煜的叶子就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不巧又被后面的小朋友踩了一脚,原本完整的叶子变得有些烂了;还没走到教室前的操场,恬恬掉队了,原来是小树叶被吹跑了…这几个小事故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其他小朋友赶紧护住了自己的叶子,小心翼翼地往回走,可回到教室后还是有好几个孩子来告诉我自己的叶子丢了或是坏了,从这一件非常小的小事中能观察出幼儿的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陶行知幼儿观与现代师幼观相融合
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幼儿课改的关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帮助每个幼儿进行多方位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师如何看待幼儿和对待幼儿的方式构成了幼儿观,即怎样认识、发现和教育幼儿的一些观点。在对待的方式上,幼儿课改主张的是尊重和赞赏。在尊重幼儿的同时,对幼儿做出赞赏,并且多观察、多发觉幼儿的特点、兴趣和爱好,这是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陶行知先生的优秀思想启发着幼儿园课改。小孩虽小,但是却有着无限的潜力与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2陶行知生活教育观与课改相融合
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人类生存在地球、社会上,就是在不停的学习,一切都是课程的资源。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宽泛看来,家庭、超市、广场、景区、大自然等等,处处是课堂。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课程资源观应该往多元化发展,除了一些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在生活中汲取相关的观念结合到教育中去。因此,此次课改在一方面要强调生活,增加实践机会让幼儿参与进去,让孩子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科的综合性,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同时,要注意幼儿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此次课改是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社会生活、自身经验的一次整合。
3“教、学、做”三合一的思想与新的教学观
“教、学、做”三合一,指,如何教要根据如何学,如何学要根据如何做。此理论针对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还要留意学。课改中注意,教、学的沟通交流构成了教学,即师生双方的互动、启示与补充构成了教学。课改中强调,教学不是强行灌输更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现代心理学表明:幼儿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现新的问题,持续学习的一个闭环过程。因而课改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并非只是为了结果。
4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4.1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造的幼儿教育》中说道,平等自由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就要加快转变,塑造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启发式教育,带头推动“六大解放”,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站在多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特别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学生是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些做法,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映在举止上。在引导幼儿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的同时,教师也要保持多方位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创造教育做好榜样。
4.2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好问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幼儿身上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好问是引领其探索未知领域的动里,它能打开未知世界的那扇大门。正如陶行知所说:“幼儿很小,其自由仅存在与言论方面,尤其是爱问,其创造力就来源于此、拓展于此。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幼儿天马行空、千奇百怪的一些提问是他们创造力的外在体现。作为幼儿教师必须重视这类提问,并且耐心的引导他们共同找出正确的解答,带给幼儿成就感,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持续激励学习,这又是一个闭环。
4.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创造教育源于手脑的协同工作。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是在不断的摸索、尝试、实践中进行的。在一开始幼儿的创新思维十分稚嫩,停留在假想阶段,天马行空,而通过一些实操、实践后,才能走向成熟、贴合实际,使创新思维具备最重要的可操作性。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自身的思维,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在本文也讲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再次提出问题,这一闭环的激励机制,也适用于此。增加幼儿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并且使其感到快乐一举两得。因而,教师与幼儿园应尽可能的提供实操的环境和物质材料。
4.4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
时代在发展,根据社会环境特点的不同,教学方式也要不断适应改变,以摸索出适合时下的教育方法。举一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借鉴他国的教育方式,研究他国教育历史的改革与变迁,再结合我国特色的国情与现有的教育方法进行整合,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再进行互相讨论,从而得出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
4.5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体验”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认识各种交通工具,感受微风拂动、鸟语花香,欣赏田野、花圃、树林等,探索原先不了解的世界。从而培养幼儿的感性知识,增加其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增强发散性思维,为那一点突如其来的灵感增加无限的可能性。
5园长应是培养儿童创造性坚实的后备资源
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在教会学生一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他们学会爱、感受爱和回馈爱的能力。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倡导爱心教育,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我们的教育天空才会展现一派盎然的勃勃生机。
一、倡导爱心教育,教师首先要懂得维护学生自尊教师不能在学生做错事时,当众嘲笑、漫骂学生,羞辱学生,更不能冷落难堪学生。对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尊重他们。例如,当孩子们因为一些琐事打假说脏话了,又彼此推诿拒不承认错误,教师就不能流于表面形式的呵斥惩处完事,而应该找到孩子们不愿接受教育的真正原因,深入学生内心,指引他们学会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简单粗暴的嘲笑和惩罚。 许多伤害孩子身心和侵害孩子权利的事,都源于教师习惯于“予取予夺”的统治态度。这种高于学生,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垂直、僵化的师生关系,已渗透到教师的角角落落,成为教师的思维方式、操作方式,动不动就表露出来。当被伤害的孩子苦恼不得不上学,甚至要出事故时,教师还大吃一惊,说:“我没想到会这样严重!”因此,尊重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是教育的成功基石。我们教师不仅要爱学生,还应该尊重学生。不要把自己定位于单一的长者、管理者的角色上,而是适时变换角色,有时是大哥、大姐,有时是朋友,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懂得向孩子学习,使孩子学得更开心。
二、倡导爱心教育,教师必须作风民主,耐心倾听学生意见
1、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作风民主有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有一种互相回报的倾向,如果你对一个人表示出爱,他也往往以爱回报你;如果你轻视那个学生,他也会对你生敌意。例如:一位老教师谈他应邀去一个学生家做客。这位学生也退休了。席间谈到几十年前,她母亲生病时得到这位教师资助的情形。她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她女儿,千万记住这位教师。可见一件善良之举,使他们一家人记一辈子。学生最反感的是老师亲疏有别,情感偏向。成绩好的,乖巧听话的学生,常受老师夸奖,有了过失教师也只是轻描淡写;成绩差、调皮的学生,老师就讨厌,小错也是大错,声色皆厉地斥责,即使做了好事也不重视,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于是好学生变骄,差学生自卑,丧失信心。有趣的是教师不公正常常与效果相反,好学生长大了,得势了,几乎从不看望教师,他们瞧不起小学教师;而常常挨训的学生长大了,懂事了,反而尊重老师,看望老师。全国著名教师,对国家有贡献的专家丁有宽在“”中受迫害时,就是“差生”极力保护他,以致他响亮地提出“偏爱差生”的口号。教师能不能态度公正,是不是一视同仁,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师生关系都有重大的影响。
2、听听学生的声音我们教师应该多听听学生的声音。这样有利于广泛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了解他们心灵的成长里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学习的正确认知和烦恼,及时给与关注和指引。所以我们倾听学生的心声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倾听学生心声是走进他们小小心灵世界的奠基石,这样可以更协调师生关系,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三、倡导爱心教育,教师必须关爱学生,营造和谐亲切的交际氛围
关键词:高中美术;素质教育;核心要求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上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极有优势。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一、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想象力,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想象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资源,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将美术题材声情并茂地在图片、视频、动画中全面展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美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创造性的场景,同时配有一定的动画效果,适宜的背景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明显提升。
总之,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首先,让幼儿动手做做玩玩,感受创作的乐趣。如实物粘贴画,用树叶、瓜子、纸板、棉花、铅笔等实物粘贴出图画;对印画,在纸的中间折出折线,在折线的一侧滴上或涂上颜色,形成对称性的图案,如蝴蝶、大树、花、小人等,另外一种则用一根沙线醮上颜料,随意摆放于对折的一侧,然后把纸合起来,一只手按牢,另一只手用力把线一拉,一幅幅抽象画就油然而生,幼儿再根据想象添画一些细节,使画面更加完整。折纸,教师可选择作为幼儿玩具的手纸内容,如纸飞机、纸船、手枪等内容,这些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幼儿的创造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他们能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拼制出来。其次,让幼儿大胆表述,在自我表达中提高创造表现。幼儿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给幼儿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继续创造。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我们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在一次的绘画中,绘画班的赵闫宇小朋友画了一座漂亮的房子,我看了以后很满意的对他点点头,可当我指导完别的小朋友再来一看,只见他的画面变成了一团黑,我刚想发怒,可还是耐下性子问:“哎,这是怎么回事呀?”他却兴致勃勃的告诉我,刚才一阵大旋风刮来,把漂亮的房子刮成这样了,看孩子的理由是多么的充分!在一节意愿画中,雷鸣莉小朋友画的跳舞的小女孩,跳到鞋跟都掉了的画面,更让我感到孩子的眼睛是敏锐的,画面就是她的语言的讲述。在绘画“各种各样的大树”活动中,一个幼儿在画好的大树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我问:“你的水果树很漂亮,你为什么这么画?”这个孩子乐滋滋地回答:“有了这种树,人们不用太辛苦,想吃什么就摘什么。”我恍然大悟,忙引导说:“西瓜这么大,能挂在树上吗?”孩子思考片刻说:“给它一个网兜吧!”说着给西瓜画了个网兜。孩子的创造就这样在讲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提高。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在绘画班中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和绘画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根据幼儿绘画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提出不同绘画要求。如画“动物园”,对能力强的幼儿要求多画几种动物,并画出动物的不同姿态,对能力较差的幼儿只要求画最容易的动物。在两人合作画中,让大组孩子设计画面,小组的孩子来涂色等,孩子们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创造中,使幼儿的绘画才能都得到发展,增强了每个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四、展示幼儿作品,给以评价,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积极为幼儿提供一个平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对提高幼儿自信心和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很有帮助。我们要耐心倾听幼儿心中的语言,了解幼儿在每一个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体验,不随意下定语“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注重幼儿情绪体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很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等鼓励性的语言,要知道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幼儿都会因此得到鼓励,从而更加喜欢美术活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