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书记事迹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年8月,受持续的干旱天气影响,思南县杨家坳乡帅家沟村20余口水井断流,全村400多户群众人畜饮水困难;溪河断流,山塘干涸,夏秋作物不同程度受损。
旱魔袭击期间,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顶着烈日,身着军装,或驾着三轮车,来回奔忙在村内公路上为一所村小师生送水;或翻山越岭,为当地群众找水。人们都称他“xxxx支书”。
当地村民称的“xxxx支书”名叫xxxx。他放弃了在外每月3000多元的高薪收入,回家竞选村官。
上任后,他走村窜寨调查村情,奔组窜户问计民生,调整种植结构奔小康。在他的带领下,全村400余亩坡耕地种上了美国黑李;推行旱田改旱作,种植烤烟963亩,西瓜265亩。村民冉强高兴地说,旱田改旱作,今年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比常年增收了1000多元。
为了解决群众的行路难,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他采取召开群众会,逐户走访,个别谈心等方式,统一群众思想,凝聚发展力量。他悄悄地“偷”打工积蓄垫支村务开支。大力实施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工程项目。新修连户路2100米,硬化村组路1200米。在施工过程中,他天天到工地查看施工进度,解决施工难题,亲自搬水泥,扛砂石,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多次得到了县乡领导的赞赏。
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他翻山越岭,奔走在全村每个角落,带领群众寻找新水源,先后解决了青杠林200多户群众饮水问题,成功调解了黄家山提水工程纠纷,有效维护了当地稳定。
____县____镇____村党支书____,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他热心于环境保护事业,积极支持、参与并推动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开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提起他,村里每个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
____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组织村支两委班子召开会议,研究开展环保公益事业。在他的推动下,____村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开发“____”生态旅游景区,在开发____景区前期,他召开村民大会,制订一系列村规民约,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并个人出资到云南、广州等地引进了近万株红豆杉树在景区栽种,以增加植被并提高景区的观赏价值。他还自己花钱从深圳、广州引来了投资者对____进行旅游开发。通过他和村支两委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____景区被建设成为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胜地。近年来____景区先后被国家授予“港、深、黔青少年示范教育基地”、“中华绿色版图工程示范基地”、“中华绿色版图工程教育基地”。
____年,为扩大景区规模和质量,景区引进外资投入2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新建珍稀种植园,已种植红豆杉等各种植物2万多株,下一步计划还将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善旅游娱乐设施,提高接待中外游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本村旅游业的发展。
____还根据本村70%的山林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再生能源的利用价值,到北京、河南考察,学习制作生态炭工作流程,此产品无烟无害又环保,而且能带动村民致富。考察归来后,他贷款近20万元购进一套制模机,利用柴草、柑秆、谷壳等废料制作木炭,不仅有效利用了再生能源,增加经济收入,还示范带动村民大力发展小加工业,为群众又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在____的带领下,____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不但群众的腰包鼓了,村容村貌整洁了,环境更加优美了,而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村支部、村委会、村工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明显。____个人也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被黔南州评为“环保先进个人”、被省评为“农村拔尖乡土人才”及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
“我们都呆在家里不四处串门,不扎堆,不然的话都对不起我们干部,更对不起我们书记,书记他太辛苦了,为了我们安全,每天都不知道要来多少趟,反复交待X防控注意事项,让我们不要忘记检测体温。”X月X日,区、镇X防控工作专班在X镇X村巡查时,不少群众为村书记点赞。
群众交口称赞的书记就是该村支部书记——X。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X作为村支部书记,冲锋在前,坚守一线,时时刻刻做好X村群众的“守护人”。
卡点帐篷自己搭建。X月X日,村里接到镇上通知,设置村组卡点后,X立即就卡点设置和值班值守工作进行安排布置。由于还是初春时节,天寒地冻,在卡点建设上,需要有固定的帐篷来遮风挡雨,为此,他不给政府添麻烦,不等不靠,积极发动村组干部自搭卡点帐篷。没材料,X主动把自己家里盖粮食用的雨单,还有家里的绳子、铁丝、树干拿来,动手搭建帐篷,其他村组干部看到书记带了头,都纷纷也从家里带来一些搭帐篷用的物品,并带着铁锹等工具,用时不到X个小时,将卡点帐篷搭建好,并配备了床、柴禾、开水瓶等必须品,让卡点值班人员在值守时,有个落脚的地方。
从城里人变成农村人
在去农村之前,从小生长在城市、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他连小麦和韭菜都分不清,农具里只认识铁锨和锄头;在去农村之后,他对庄稼、大棚、西瓜的病虫害门门清,他领着大伙重新分地,他身为乡长却到城里超市求人家帮忙买西瓜,XX年碰上洪涝灾害,去采访的记者竟然不敢相信他就是乡长。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张国胜从**轻工业学院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毕业生,转变成**市**县**镇党委书记,他变得成熟、稳重了,他说自己很快乐,其实,这十年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想生气,就分地
1996年7月,考上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的张国胜离开**轻工业学院,回到家乡**等待下乡分配。那时候,年轻的张国胜可谓一腔热血,他拒绝了学校让他留校的建议,拒绝了鲁中监狱和**市海关给他的报道函,一门心思要到他最不熟悉的农村去开创一片天地。
张国胜最早被分到**县一家乡镇水泥厂做化验员,每天面对枯燥的原料和数据,半年后,他被调到陈集镇政府,后来又做了陈集镇贸易区管委会副主任,从那时起他才真正开始与农村、农民打交道。
年轻的管委会副主任很快被派去包村,他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村里一个小队到了十年调地期,要重新分地了。
小队只有四五十户人,但地有好有坏,还有人家嫁出女儿需要让地,张国胜就一遍遍往村民家里跑。跑一遍有的人不在家,跑两遍才知道分地大事要跟当家人说才行,这就得去了解这家是男人当家还是女人当家,等所有村民家全跑遍了,全同意分地了,这才通知大家去开群众大会。
等人们陆陆续续来得差不多了,张国胜领着大家去量地,为了怕村民日后有意见,张国胜让所有人都看着,量好一块就立下桩子圈好地,然后再接着往下量。
但第二天,村民们又找来了,有的人嫁出去闺女又不想让地了;有的人说地头有块废置两年的空地,这次也得拿来分;有的人说地我可以让,但地上载着树,你得赔偿给我;有的则说我那地里有坟头,谁负责迁走……
张国胜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跟村委会和村里老人们商量,结果是再开会,再量地……等重新量好了,提意见的又来了,原先说话的话又变卦了……就这样,四五十户人的地分了整整两个月,才算尘埃落定。
“村民那个反复呀,你今天把他说通了,回去家里人一说,明天就不承认,而且他们觉得你是镇里派下来包村的,说的话代表镇里,不合心意就要去上访,那段时间压力太大了。”张国胜说,从那次分地经历之后,他才深刻理解了“想生气,就分地”这句老话,真实的农村生活给张国胜扎扎实实上了一课。
乡长卖西瓜
XX年,28岁的张国胜被调到**县**乡当乡长,他也是当时乡政府班子里最年轻的领导。
**乡企业少,经济不发达,但有种植早春西瓜的历史,不过面积并不大,张国胜就想把早春西瓜当成**村民致富的“敲门砖”。
张国胜开始一次次跑济南,他找到一家西瓜研究所,请他们代为培育西瓜幼苗,并担任**乡的技术指导。
西瓜苗培育好了,张国胜兴高采烈地带回**,在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全乡五万亩土地上有两万亩种上了早春西瓜,就在他们梦想着能早日致富的时候,出事了,刚种上不久的西瓜苗出现了疫病,而且带有传染性,很快,大批大批的幼苗不行了。
看到大片的幼苗茎部从发黑到腐烂,然后再断掉,张国胜的心几乎在流血。他想起了当初为了劝说村民种早春西瓜致富,他组织村民坐了十八辆大客车到寿光参观学习经验,农民穷啊,他们只吃了早饭就出发了,中午舍不得买吃的,晚上又没钱在寿光住宿,就开车连夜往回赶,虽然车上准备了一些面包火腿肠,但很快就分光了,有的村民饿得摔在了两米深的沟里,好半天才救过来……
张国胜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苗烂掉,他到济南找专家、到**农业大学找教授请教,最后,山农大的一位教授来到**乡,给村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那些日子里,张国胜天天靠在田里,手把手给村民示范如何给幼苗涂药,蒙受了这么大损失,有些村民对这位乡长说话很难听,张国胜一声不吭,他说:“将心比心,农民把全家积蓄拿出来种西瓜,怎么可能再通情达理地跟你讲话呢?”
在张国胜和乡亲们的努力下,80%的西瓜苗给救活了,虽然损失降到20%,但张国胜也不肯放弃,他又找到那家西瓜研究所,好说歹说又让他们无偿提供了20%的健康幼苗。
终于等到了西瓜丰收的那一天,西瓜是保质保量了,可买家不认啊。张国胜就拎着两个西瓜去**的大超市,求人家帮**卖西瓜,超市的人谁也没想到,竟然是一个乡长在低三下四地求他们收下西瓜。
在张国胜的努力下,**西瓜终于打开了销路,大学毕业的张国胜看得比较远,他给西瓜注册了商标,上网、上电视、参加西瓜协会……很快,“**青”西瓜大批流向了全国各地。
蹲在北京街头招商
“当时我左看右看,就没看出他是个乡长,”**《牡丹晚报》记者杜红发一直记得XX年洪涝灾害时见到的张国胜。那次,**连下了一个多月的雨,**乡地势低,积水倒灌进来,造成内涝。杜红发到**时,雨水就在村边围绕,很多房屋、电线杆倒在水里,地里的棉花只露了个尖。
杜红发来到乡政府,想找个人带他们去地里看一看,里面有个年轻人走出来,二话不说,从屋后拎起一双泥靴子就带他们上了路,一到田里,几乎所有人都认得他,都喊一声“乡长来了。”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杜红发的脑海里,他想不到,这个满身泥巴、一双泥靴的年轻人竟然是乡长。
张国胜的好朋友李守卫则陪着这位张乡长到北京蹲过大马路。那时候张国胜刚当乡长,他听朋友说清华大学下面一个厂子想扩大生产,就赶紧跑了过去,并请朋友李守卫同去“长长眼”。谁知到了北京一谈才知道,人家只是有这么个计划,什么时候实施还不一定。
张国胜不甘心,他就在清华大学门口守着,看能不能碰上个招商引资的机会,“我们就蹲在清华大学门口,看着大城市里人来人往的人流,天都黑了,张国胜还是不死心,那种感觉……”李守卫对记者讲。
当然,那段有些盲目的时期早已过去了,如今张国胜对招商引资已经非常熟悉和内行,再提起所受的那些委屈,张国胜只是淡淡一笑,他说:“以前这些事我已经记不得了,我只记得这些经历积攒了感情,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设施蔬菜;施肥;问题;对策;辽宁沈阳;辽中区
中图分类号 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098-01
辽中区地处沈阳市西南部,当地近年来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户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辽中区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设施蔬菜已经成为当地新兴产业之一,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经过调查,辽中区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施肥问题,不仅造成土壤养分的失衡,还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不利于发挥增产潜力,严重时还会污染环境,降低蔬菜品质。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会对整个区域的蔬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农户的收入,对当地蔬菜的长期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1 存在的问题
1.1 肥料用量过大
有些设施蔬菜种植户认为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这种错误的观点造成其大量施入化肥,远远超出了蔬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量,使肥料都流入土壤中,不仅增加了施肥的成本,还会导致土壤发生酸化现象,进而影响到蔬菜的品质。
1.2 肥料施用不平衡
同一地块上如果长期施入一种肥料,会使土壤pH值降低,发生酸化现象。经过调查,经过多年的蔬菜种植,设施大棚内多数土壤的pH值都低于5.0,造成养分含量的不平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大量元素之间的不平衡。施肥中一般过量施用氮肥及磷肥,而施入的钾肥量严重不足。如果氮肥的施入量过大,则其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铵根离子,不利于作物吸收钙、钾、镁等养分,最终导致养分失衡,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此外,如果过量施入氮肥,也会使蔬菜体内积累过多的硝酸盐,进而降低蔬菜的品质,影响其收益[1];若施用过少的钾肥,会造成植物长势弱,易发生病虫害,最终也会降低蔬菜品质。
1.2.2 无机肥和有机肥比例失衡。为了方便,有些农户较少施用有机肥,一般距离近的适当施些有机肥,距离稍微远的直接不施有机肥,而是全部施入无机肥,造成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不协调,不利于蔬菜优质高产,阻碍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1.2.3 不重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一般蔬菜对微量元素较为敏感,过多施用会产生不利影响,但蔬菜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中微量元素肥料。但是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少设施蔬菜种植户很少施中微量元素肥料,有的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是并未引起种植户的重视。
1.3 肥料施用方法不当
设施蔬菜栽培中,为了节约时间,有些农户施肥采用一次性施入的方式,完全不考虑蔬菜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养分需求,因而大大降低了肥效,有些还会造成烧苗现象。
1.4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
有些农户虽然也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但是大部分都是直接施入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这些肥料施入到菜田后会在田间开始发酵,中间会有不少有害物质产生,造成蔬菜长势不良,甚至还会造成烧苗现象。
2 对策
2.1 合理控制施肥量
科学施入肥料可为设施蔬菜的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但是蔬菜需求量有一个度,不可施入过多肥料。设施蔬菜是在密封的大棚内种植,肥料施入后没有雨水的冲淋作用,肥效比常规栽培更高。因此,施肥不可一次性施入过多,而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施入肥料。具体施肥量可结合蔬菜的产量、土壤肥力情况以及各种肥料被蔬菜吸收的难易程度而定,要保证施肥的平衡[2]。
2.2 氮、磷、肥配合施用
各种元素肥料配合施入,发挥其交互作用,降低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特别注意的是要增加钾肥施入比例,适当降低磷肥及氮肥的施入比例,以使蔬菜的品质得以提高。一般来说蔬菜对氮、磷、钾肥3种元素的需求比例在1.00∶0.50∶1.25左右,可结合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适当调整氮、磷、钾肥的施入量。在设施蔬菜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若菜地中养分含量较高或者已经施入了较多的氮肥,则需要施入较多的钾肥,确保蔬菜的养分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能适当降低蔬菜对氮肥的吸收[3]。
2.3 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无机肥料中的养分具有速效性,因而不可一次性施入过多,而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施入,如果肥料施入的时间不合理,则会造成蔬菜短时间内生长不良,影响最终的产量水平。有机肥中的养分具有缓效性,可在较长的时间内为蔬菜提供养分。2种肥料各有优势,要配合施用,不可偏施任何一种肥料,以保证蔬菜各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4]。此外,菜地施入有机肥,可改善土壤中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增强透水性,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提高土壤肥力。
2.4 配方施肥
若菜地已经出现酸化现象,则可采取倒茬、换土、施入土壤改良剂等方式对土壤进行改良。实施配方施肥,有针对性地施入钙肥、镁肥等,保证各种养分均衡供应。需要注意的是,施入有机肥时,一定要先经过腐熟处理,将其中含有的致病菌、虫卵等充分杀死,防止其迁移扩散到蔬菜上危害;化肥的施入要少量多次,在为蔬菜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的基础上降低肥料成本。
3 参考文献
[1] 张霞.设施蔬菜的施肥技术[J].定西科技,2013(3):7-8.
[2] 张文英,韩燕.青海设施蔬菜无公害施肥技术初探[J].青海农林科技,2006(4):72-73.
勤政为民的好书记
-----记XX市XX乡党委书记杨有文
在XX市提起杨有文,没有不知道他,尤其是农牧民,个个都会树起大拇指:“杨书记,加克斯!”。今年49岁的杨有文在干部队伍中有一个绰号----“一口清”,意思是不管他在哪任职,对本乡本土的情况都是了如指掌。他总是开会不用发言稿,汇报工作不准备材料,但对群众关心的问题,领导关注话题,他会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让人信服的是,当过会计的他算得“一笔好帐”,乡里有多少家底,能办多少事;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增加村级积累;村民种什么赚钱多,种什么风险大等等,他不仅可以算出个一二三来,而且每一笔都能算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村干部们干脆风趣地叫他“杨管家”。杨书记来了,我们拿上了工资
在去XX乡任职之前,杨有文已经有了一次临危授命。那是20xx年7月,市委决定把45岁的杨有文从市纪检委副书记的职位调整到恰合吉牧场任党委书记、场长。谁都知道,恰合吉作为国营牧场,多年来一直是管理混乱、外债高筑、干部职工拿不到工资、群众意见非常大,上访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甚至还发生过扣押市领导的事情……。杨有文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没等市领导做工作,就表态:“我是党的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听从党的安排”。决心表了,而这个“烂摊子”,究竟怎么收拾?面对简陋破旧的场部和干部群众稀稀落落的掌声夹杂着轻蔑的话语,他的眉头锁紧了。当天,杨有文就打破听汇报、开见面会的惯例,开始走家访户摸情况,详细查找问题的根源,仅用了18天的时间,他下南湖,上北山,同老党员、职工代表、贫困户促膝谈心,访贫问暖,全场90以上的职工家他都走到了,“民情”、“场情”笔记记满了6大本。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牧场党委、管委班子成员不团结;干部作风不正,财务、土地、草场管理混乱;正气不能伸张,邪气得不到遏制,综合治理形同虚设。老病根子“挖”了出来,杨有文立即开始对症下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首先从狠抓内部管理入手,提出了“依法、依德、依场规治场”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让大家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清理欠款”。小小一个XXX牧场应收款竟有上百万元,通过仔细查阅账册,杨书记发现仅机关干部欠公款就达10万元,其中有许多“欠帐户”是一些上级领导的亲戚,这可是多年来谁都不敢碰的一个“毒瘤”,杨有文决定就从领导干部身上“开刀”,彻底根治“死帐”、“呆帐”、“赖帐”的问题。他立下了一条铁的纪律,机关干部一周内交不了欠款,就“下岗”,不分年龄,不分民族,不分“皇亲国戚”,谁想赖帐,就法庭上见。这一招果然有效,一周内干部就上交欠款8万余元。在他亲自监督下,不到一年时间就收回各项欠款149万元,补发了拖欠全场职工的工资98万元,一时间,拿到钱的机关干部在会议室里欢呼雀跃;退休职工夏俊新捧着补发的19个月的工资泪流满面……
杨书记来了,XX乡变了样
20xx年3月,组织上再次把“棘手”的问题交给了杨有文——到XX乡任党委书记。与XX牧场不同的是,XX乡在90年代曾是塔城市的一面旗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荣誉的光环下却掩盖着干部作风漂浮,工作滑坡等问题,乡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差。杨有文以特有的沉着、敏锐、务实的态度正视这一切。他带着问题与机关干部一起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财务人员一起清查帐目,与纪检人员一起接待上访群众,用他的话说就是:“必须揭开阴暗面”。这次用了50天的时间,杨有文摸清了XX乡的全部家底,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天,乡政府全体机关干部以及全乡20个村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齐刷刷地坐在了会议室里,杨书记的声音不算大,却句句敲得干部们心里发怵:“牲畜存栏数为什么不实?退耕还林面积为什么不准?招待费为什么居高不下?这些关系到老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都没有处理好,今后的工作怎么干?”大家清楚地记得,随后杨有文的“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猛,把把都在“烧”干部们的屁股。第一把火就是杜绝干部“走读”。“工作不安心,一天到晚想着往家里跑,老百姓的事谁来管?”。他自己第一天就扛来“铺盖卷”,在乡政府“安营扎寨”,明令禁止迟到、早退、干私活、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第二把是“作风整顿”,实行机关干部民主测评“末尾淘汰制”和“公开竞聘制”。在XX乡,杨有文曾用这种办法对经济上有问题、群众意见大的17名干部进行了免职,同时将21名作风正、群众拥护的职工充实到场、队领导干部岗位;在XX乡,他照样是不“护短”、不“留情”,先后对2名测评结果差的干部进行了处理,对1名工作漂浮,缺乏责任心的科级干部建议市委进行了免职。第三把火是实行干部“年考制”。对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情况和对乡情民意的掌握程度进行一年一考,考试成绩同干部年底评先创优直接挂钩。这一连环的“整顿”办法,让以往“天高皇帝远”、“高枕无忧”的基层干部一下有了危机感:“杨书记动真格的了?”期 间,杨有文多次召开了扩大到退休老党员和村干部的党委会,制定出“稳定农业、壮大畜牧业、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子,全乡的党员群众开始重新审视乡党委、政府:“阿西尔乡要重整旗鼓了,荣誉和骄傲又将回到这片神奇的土地”。
杨书记,您是我们的好班长
善于带班子,敢于打硬仗是杨有文的一贯作风。初到XX乡,为了刹住吃喝风,他在机关全体会议上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从那天起,他便以身作则,一日三餐全部在职工食堂,工作之余不参加任何吃请;下村队也从不在村队吃一顿饭,既使驻村也要带上面粉和蔬菜。他的行为感染了班子成员,不出几个月,就改变了以往科级干部吃饭从不“埋单”的现象,各村队的招待费也真正实现了“零”控制,乡政府附近开设的4家经营性饭馆,因无人光顾而先后关门倒闭。杨有文的“会”多,这是干部们普遍察觉到的。而他的“会”可不是让人反感的“马拉松式”,相反若两天不“开会”,干部们心里反倒不踏实了。他带领的班子常常是白天下基层,晚上回来开碰头会;有时在职工食堂,饭碗一推也能开一个简短的工作汇报会;早晨上班前的例会是每天必开的。无论长会短会,他都要鼓励班子成员发言,谈思路、找问题、想办法、出点子,谁讲不上来,说明谁的工作还不到位。“分管党建的副书记不清楚各村文化室的情况,分管农口的副乡长说不出退耕还林的面积、摸不准牲畜的存栏数,你们就扛着行礼去组织部报到吧!”同时,细心的杨有文非常注意调动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他常说:“我喜欢鞭打快牛,喜欢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正是在他这样高标准严要求下,他带过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是他们共有的特点。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市委决议决策中,XX乡被誉为措施得力,效果好,能够保证政令畅通,安定团结,人均收入稳步增长的“示范标兵乡”。
杨书记,您是咱们的贴心人
如果说杨有文在管理上是“严”字当头,那么对干部的爱护则是细微之处见真情。为了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他根据每个季度干部出差、驻队办事及工作业绩考核情况发一次差费、伙食补助、加班费及奖金,XX乡机关干部常给别人炫耀:“我们现在‘有外块’了”。下一棵树村党支部书记刘明文在杨有文来XX乡4个月后一下拿上了四年的工资,他双手颤抖着说:“干了十几年村干部,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杨书记对我们好,我一定要好好干”。20xx年5月底,XX乡村民王锡义种植的20亩制酱番茄由于出苗不齐,准备翻耕种打瓜,杨书记一听就着急了,订单任务完不成不说,错过了季节,老王很可能颗粒无收。杨有文立即决定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冒雨进行人工铺膜,人工栽植。那天的雨一直下个不停,阵阵凉风引发了杨有文的老毛病,只见他全身起满了大片大片的风团,越抓越多,越抓越痒,大家都劝他回去休息,可他硬是坚持与大家一起干,20亩地2天之内全部种完了。秋后,王锡义从厂方代表手中接过一叠厚厚的人民币,感慨地说:“要不是杨书记,今年我一家老小可能要喝西北风了。”
作为一名乡党委书记,杨有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基层,奉献给了百姓。每当夜深人静,他宿舍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早晨干部们醒来,他早已在政府院内转了一大圈了,锅炉烧得热不热,别让干部们冻着;食堂伙食好不好,别让职工们老想家……能想到的他全想到了,就连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大清早找杨书记,他一准在政府大院。“我们愿意找杨书记,他能给我们办事”、“我们喜欢和杨书记打交道,他就像自家人一样”,这是乡亲们发自内心的话语。最让老百姓满意的是杨有文从不搞“形象工程”、“数字工程”,群众亲眼看到退耕还林、新植防林杨书记亲自带队,北环路勘路杨书记亲自打桩,千头牛养殖小区杨书记亲自过目牲畜头数……村民们心痛地说:“杨书记,为了我们您也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呀!”杨有文说的好:“只要是为了XX乡的发展,哪怕把我分成八瓣,我也毫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