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专业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专业教学论文

第1篇: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电工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特点是授课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教学学时少,各学科教学重点不一。因此,我们不断在试点教学班中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经验后在所有教学班中推广。在教学方法上,将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将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工厂参观实习等不同教学形式灵活应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进行网上学习、交流、沟通,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改革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精讲多练,自主学习

集中精力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讲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精讲必须多练,着眼能力培养,注重讲、练结合,保证练的比重,加强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实践二位一体教学法

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法。如在电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电机模型教具、实物教具,提出本节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电机拖动理论,最后再通过实验、实习进一步加深印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使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的授课方式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专业知识教学中,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谈起,然后讲清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构的构思方法,分析问题的特殊方法,再现“器件、电路的获得过程”,并为解决新问题作好铺垫。针对目前听课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每一堂课均很好地“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都觉得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在实验和大作业中,只设定题目或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对没有学过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提示或给出

参考文献,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学习来发现知识、掌握原理。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采用:

(1)基于兴趣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基于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课后分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5.拓宽教学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实物、模型、音像和CAI课件等进行形象教学。如电机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又缺乏电机的直观形象及电机原理中的时空概念,因此这一部分内容难于理解。我们最早是制作实物教具及模型,后来又购进了电化教学设备,如幻灯、胶片投影仪及教学资料片,并制作了教学课件,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电机的结构和现场使用情况。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的原则,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网络教学已成为电工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建立网络教学与学习网,提高单位学时理论教学的信息量,切实解决课程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

随着教学班人数的增加,问答式教学难于开展,学时很少的讨论课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电工学网络教学的开展,将与课堂教学互补,教师可以面对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我们的电工学精品课程的网络课堂中,将设置“课程介绍”“公告栏”“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师生讨论”“教师答疑”“问题集锦”“布置作业”等等多个栏目,各司其职,不但方便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师生间无障碍地交流。这样,学习课堂宽广,学习心情放松,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目前,已完成电工学视频教学的制作,正在出版。

6.实验教学立体化

实验教材出版化,实验教学多媒体化,实验设备网络教学化,实验技能网上学习化,实验问题课中课后网络讨论化,实验内容开放化。构建教材、教学、资源立体化实验教学系统。

7.突破传统考试考核办法

从多方面考核:问题讨论、课外大作业、实验创新、奇思妙想、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

三、总结

运用职业教育有关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理论,联系电工专业教学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电学教学的改革问题。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推行“双师型”或“双师化”物理师资,确保教学最终能够实现为电工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本文旨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电学教学乃至整个物理教学的具有实践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电学教学乃至整个物理教学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忠林,梁萍.谈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0).

[2]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03).

第2篇: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电子技术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它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且内容多,课时紧。而就目前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完全接受这门课的全部知识,特别是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为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电子技术基础的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投入很大精力,但是效果不太理想。仔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地方该详的不详,该简的不简,学生学习难度大,造成厌学情绪。教学内容没有做好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也未能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课程单调,缺少实践性题目,课程内容大部分比较陈旧,多年的老习题不变,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学起来一点兴趣也没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三)评价体系呆板。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上,养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考后扔笔记"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因此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也是教改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探索

(一)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并、增、改",增加新知识、新技能的训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重点的知识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带而过。不过,这需要专业教师花很大精力对教材加工,否则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危险。

(二)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实验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室,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子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适应中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电子技术教学更趋生动、形象。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开辟了趣味教学的新天地,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难以实现或表达的事情、现象、过程再出现于课堂教学中,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教师与学生处于互动的学习状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为生动和深刻,并拓宽了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空间,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超级秘书网

(四)改变考核方法。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在于应用,所以每门专业课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考试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用这种考评方式来检查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在课程中,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则必须掌握全部操作技能。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中职教育是针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上,都应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特别是电子技术这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应避免"一份试卷定成败"的做法,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多方位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成绩认定。在考题类型上以应用性、方案设计题型为主,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则采取现场操作形式进行考核,而对综合能力则采用写调查报告,写实习等报告等形式加以考核,最后各方面成绩加以综合确定分数。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并与考证相结合。课程的知识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

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普遍提高,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们也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当然,随着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同步

进行。总之,作为电子专业老师,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胆实践、勇于改革、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完善实践教学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是新疆财经大学2012年批准的教学改革课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等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和工作能力,从而适应行业以及职业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是保证酒店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沟通能力,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服务于酒店的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酒店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中,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各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体现高校酒店管理教育的特色。这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酒店行业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出现酒店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

1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问题

1.1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尽管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几种实践教学分类,但由于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实践教学被等同于实践技能操作的培训,日常教学中的认知实习和专业课程实习的时间常常不能得到保障,许多实验都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或是对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综合性实习也多成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单一,很少能接触到中高级岗位的管理实习。其次, 很多高校由于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备,实践单位难落实,实习基地不巩固,无法有组织地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学校只好让学生自行联系酒店实习单位,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难以落实,实践效果和成绩也无法客观科学的评定,实践教学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学校虽然也委派指导教师,但由于实习生所在的单位地理分布广,多而杂,学校鞭长莫及,无法开展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指导也往往成了空谈。这种模式虽然使学校获得了某种“解脱”,但必然导致学生实习质量不高等不良后果。

1.2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大部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具有专门教材,但是由于市场和旅游企业对实践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没能很好地体现到教材中去,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在实用性上仍存在些许问题。如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是由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教材改编而成,内容较多、理论知识偏深、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严重不足。因此,内容比较陈旧,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内容的操作性不强,难以满足酒店岗位需求。

1.3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否搞好,其师资队伍十分关键。从事实践性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酒店理论知识和突出的业务能力。而目前高校旅游院校从事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由其他学科转向研究酒店管理相关课题,或者是科班出身毕业后即从事酒店管理相关教学工作,这样的工作经历往往导致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但酒店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从而导致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和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所以,他们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长处,但在无形之中就违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养要求。

1.4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设置不合理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紧密联系起来不能只停留在抽象概念和定义层面上。有些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课时比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够合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环节脱节。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占总课时的比重一般不能低于 40%。然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课时设置上占到 15-30%的却有半数以上,能够落实 40%甚至以上的高等院校相对来说还是较少的。

2 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2.1 进一步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化,所以,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深厚的酒店服务理论知识、较强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必须结合酒店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当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

2.2 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和管理机制

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学校应成立统一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从总体上对实践教学进行组织、监督与控制。实验室应配备相应的实验和实训管理人员,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度,统一负责管理、监督学校的实践教学过程,处理日常的管理、监督和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组织与调配。同时各院系还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制定实验操作规程,逐步形成较为完整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

2.3 合理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和编写过程中要邀请星级酒店行业有资历的从业人员参与,依据酒店行业颁布的最新标准编写出具有较强行业性,顺应酒店行业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其次,按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校外实习渠道。

校外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各高校均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和规范化,高校必须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促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真正实现互惠互利、校企共赢。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配合企业做一些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战锻炼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聘请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授课等措施密切校企关系,确保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酒店业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才,而酒店管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酒店理论教育,更需要酒店实践的训练,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义龙 . 高 职 院 校 酒 店 管 理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J]. 实 验 室 研 究 与 探索。2010年第二期

第4篇: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优秀人才;工程教育模式;CDIO项目;课程体系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二十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在此原则指导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组织校内外专家研讨,制订相关专业CDIO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计划。本文将以安徽建筑大学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讨交流。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是土建类学科群中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其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3月,我校机械专业负责人牵头召集了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机械专业负责人开展了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开展了以下研究与实践。

一、以工程机械为主要方向、机电液一体化为专业特色,规划CDIO课程群模块,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结合我校特色与安徽省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形势的要求,以及安徽高校各机械学科特点,我校机械专业在设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工程机械为专业方向,以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为在CDIO教育模式培养计划中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工程教育模式、体现工程机械专业方向,规划了我校机械专业CDIO课程群模块,调整了实践项目与内容,建立以工程机械学科为特色、CDIO项目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二、研究构建CDIO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支撑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调整工作研究方向,研究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与管理制度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为此,我们通过研讨与实践探索,优化本课程体系的支撑要素与结构: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快速发展,机械专业不断引进与培育出大批博士、副教授、教授,教学科研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之际,选取2009级机械专业和2011级机械专业(入学超一本分数线)班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了CDIO教学模式改革。同时,通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交流、校外进修(包括专项培训与学历深造)和自我研修等模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具有扎实的机电液领域综合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课程体系确定后,修订了所有课程项目的教学大纲;通过多种学习讨论交流、听课考评、专家指导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颁布与修改新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与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新课程体系的执行。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大力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CDIO二三级项目和课外实践、科技竞赛等相结合,促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遵循人类认知与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机、电、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分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按照“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为支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申报建设大型装备故障诊断及预警工程技术中心、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内独特的机电液技术教学科研机构,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扩展实践教学内容,还利用周末开展了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职业技能培训、见习机械工程师培训;同时,开展实践基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及CDIO项目和理论课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研究。为解决二三级CDIO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我们创新其实施模式,紧抓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将部分CDIO项目与课外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以赛代练、以赛促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2项,省级奖项40余项。

四、联合机电液领域的相关企业,改变脱离亲身实践的参观式生产与毕业实习,开展与企业生产结合的工程实践,同时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培育卓越工程人才

2008年以来,机械专业与相关机电液技术领域如徐工集团、合肥锻压、凯盛重工、合肥科振、安徽建机、博一流体、合肥赛特等企业开展多项产学研合作,在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校和日立公司合作建立了联合办学机构,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上海HCS公司建立了联合培训基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学人员,为企业培训与输送销售、维修等方面中级技术工程师;利用技术、市场、信息、设备等企业资源和企业管理模式,培养我校应用型机械专业本科生。目前,已经为日立建机培养长期班学员400余名,经考核大部分学员获得销售维修工程师(中级)资格,并成为各地公司技术骨干或领导;同时,该联合办学机构为我校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000余人次。在双方合作交流过程中,带动学校30名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加深了对企业管理模式和工程机械产品的熟悉。2012年,我校进一步与合力叉车集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设立“合力叉车高级营销本科班”。机电学院2009级共38名学生在校内完成半年的营销知识学习,2013年初入驻企业半年,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在企业与校方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课题或工程机械产品相关技术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级项目),其中10余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论文,顺利完成本科阶段卓越人才培养过程。目前,这些学生已通过企业销售工程师考核,进入全国各地的销售公司。通过与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等企业的合作,结合CDIO教育方法,我校机电专业已实现了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

五、认真进行成果总结,注重成果宣传推广

在机械专业CDIO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认真总结成功与不足,并积极向其他专业与校外推广。共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申报与承担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编制了大量的教学文件,积极制定与修改了相关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本研究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相关实践与经验得到多家网站、报刊、电视台宣传报道,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二等奖。通过成果总结与宣传等举措增加了与教育同行、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学者的交流机会,也激发师生成就感,促进改革有效地推进。

总结:我校机械专业通过4年的CDIO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本课程体系中的问题与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解决目前项目指导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将CDIO模式教学改革成效由部分学生深入地推广到全体学生,如何让学生在CDIO团队中每人都发挥自己作用,杜绝滥竽充数,真正投入到CDIO项目中锻炼自己,在设计项目与任务分配时,充分考虑与相关专业知识联系,科学合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朱达荣,姚燕生,张克仁,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一体

化技术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Z].2013.

[2]姚燕生,张克仁,李大华,等.CDIO模式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的

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5篇: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367-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Fundamental Computer Application

SHAO Shi-yuan, LI Hai-yan, LI Dong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5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many way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ns, examining mode and practiceteaching combined of the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ourse offered by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eanwhile we proposes many aspects of reform designs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attern,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s well as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aimed at the course we develop the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effective reform of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以及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培养上。要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中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1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分班学,统一进度,统一考试。在教学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平衡,一些学生可能需要从零开始,一步步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可能有能力进行较难的设计型实验。2)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的实施,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趋于非零起点。3)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得更加紧密。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统一要求,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没有太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1]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式还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讲授过细、过多。学生缺乏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3)教学内容及学生练习内容多,课时紧,师生交流互动的时间少,教学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4)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较少。5)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未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辅助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6)考试手段相对落后,效率低。

2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学院培养的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能力的这一超越具体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教学的层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会学习, 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应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与应用能力,大力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其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教学改革的内容

4.1 基础建设

1)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以全国计算机考级考试大纲为基础,设计六个模块: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汉字录入、文本处理、电子表格、上网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与数据库技术基础作为选学内容。2)根据原有教材不能适应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组织课程改革课题组老师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与讲授同步,重点突出实用性、实践性。3)课题组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撰写教案,制作了本课程的系列课件与电子教案。

4.2 教学手段

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1)教师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课件和课堂演示实验、练习题,以讲解为主,老师灵活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理解。在机房练机约占总学时三分之二,以学生练习为主,学生利用本课题组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中练习与考试软件进行课堂练习及模块测试。2)课程的授课安排按专业有不同的设置:护理、艺术、文秘等文科类专业为每周四节,信息、机电等工科类专业为两周集中授课。周四的授课方式采用讲练一体,两周集中授课方式是采用讲练分时进行,让学生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4.3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题组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设计了配套题库,在课堂学习与上机实践同步进行,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授课结束后,学生能应用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反复练习,自主检查。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利用系统随机抽题,现场评判,解析操作正误,检验学习效果。

4.4 考试方式

传统考试方式教师要出考卷、印刷、装订,考试完成后要改卷评分,过程复杂繁琐、环节多、易出错。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技能课,既要考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要上机考操作技能。教师既批改试卷又在机器上阅卷,工作量大,又不能保证客观公平。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系统中考试系统,可以不断完善和更新试题库,实现上机计时考试和自动评卷模式,基础知识和上机操作考试全部在机器上完成,学生登录后输入自己的学号,试卷随机产生,相互之间的试卷互不相同,考试结束自动评分,当场给出考试结果。考试结果直接反馈给学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5 改革的创新点

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自主开发的辅助教学应用系统能结合现有资源,师生互动,人机互动,随机组卷,自动评分,公平客观,一方面为任课老师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供备课查阅和参考,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练习和考试的快捷途径,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减少教务与任课教师的压力,又能与教学过程紧密配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能自主上机练习。同时通过自主开发教学软件,也提高了老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6 改革应用及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形成的教材、教学模式、管理、考核等成果已用于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2007级的新生适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手段,2008级新生使用了配套的教材。在2008年的新生中,本课程的及格率达99.9%,优秀率达63%。

1) 实施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教授2007级和2008级新生共6000余人次,受到学生及后续课程教师的广泛好评。

2) 教材实施。本课题组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材4部,其中主编3部,参编1部,邵士媛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被多所高职高专院校采用。

3) 教学为中心、科研促教学。2007年来已获教学研究课题2项、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论文5篇。

4) 教学成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了极大地提高,近年来在各类计算机专业应用方面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奖,在毕业设计中许多同学显示了较强的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优秀的成绩。

① 通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制作诗集、编写论文和报告等,有的同学利用所学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在教师指导下为本专业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的同学利用专业软件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动漫制作等。这一事实也得到这些学院的专业老师的认可,他们在指导毕业设计中,只要指导其专业方面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求解专业领域问题。2008“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中,我院1名学生获三等奖,8名学生获优秀奖,两名教师获得大赛先进个人,学院获组织奖。

② 通过近几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逐步提高。图1所示的是近两年4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铁院考点)过关率。

7 结束语

通过课程教学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学生的好评。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本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第6篇:机电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1.提供心理援助,消除成功障碍

对义务教育九年后的职校生给予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合理定位职业目标,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我们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活动开展的契机,通过学力测试、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全面了解,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通过面对面的个别辅导、专题讲座以及校园热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和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

2.放大教育成果,激发成就欲望

挖掘育人因素,放大教育成果,发挥成功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是践行成功教育的重要举措。每年的9月30日我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学校学生表彰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奖项众多,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单项的、有综合的,共计13项之多;二是获奖人数多,每年都在500人左右;三是表彰仪式隆重,全校集会,让每个获奖同学上台领奖,有时甚至把家长也请上领奖台。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她)进步、成长的重视,让他们感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号召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我们特别注意校内典型的培养、发现与宣传。有被多家媒体报道,懂得感恩、孝心感动通城的顾忠举同学……其中,顾忠举、吕广垚、吴文平三位同学被评为南通市教育系统“十佳文明新风典型”。顾忠举同学还被推荐参加“南通市第三十一次文明先锋典型”评选。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同一个校园里的身边榜样更多了一份亲切感、一份感召力和说服力。在成功典型的感召下,学生们心灵普遍受到震动,情感得以升华,渴望成功,追求成功愿望得到有效激发。

3.优化育人环境,内化成功意识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功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和放大教育资源,努力营造催生成功的育人环境。

“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教室、学生寝室到实训中心的环境布置,从校园橱窗到校内标语的设计,我们都力求围绕成功教育主题、体现专业特色。学校校园环境布置的一大亮点是将学生典型的巨幅照片悬挂于校园各处显眼位置,目的是尽一切可能营造人人崇尚成功,人人追求成功的氛围。

我们十分重视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除了已有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外,我们围绕成功教育的主题对校园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补充。我们确定的成功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是: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功。我们的育人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与成功;学校管理价值观是:帮助师生成功是管理者最大的成功;教学宗旨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而教。努力使全体师生形成崇尚成功的校园价值观。我们在党员中开展了参与成功教育实践活动的“168”活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成功教育随笔”和“成功心语”征集活动,收集一线教师中的成功教育智慧,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师成功教育理念的内化和提升。学校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到师德修养、职称晋升、学历水平、教学能力,小到课堂规范用语、着装仪表等,学校每一位教师还制定了三年个人发展规划。为鼓励教师脱颖而出,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推行“新秀工程”、“青蓝工程”、“能手工程”、“名师工程”等四大工程,实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教科研、技能大赛奖励制度,学历进修与培训制度等。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学校涌现出省特级教师、全国及江苏省先进个人9人,“226”新世纪创新拔尖人才2人,南通市劳动模范、南通市及市直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32人,在省内外同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11人,学校服装、机械、机电、数控等主干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超过85%。2009年9月,唐胜来老师喜获“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6月,李跃兵老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近三年,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多篇;在省、市技能大赛上,获奖近百人次。教师的成功给了学生无声的示范,成为学生挑战自我,追求成功的力量源泉。

4.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成功体验

刘京海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多活动”。这个“活动”指教学中的活动。而我们所说的活动内涵要丰富得多,我们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活动”至少具有这样四个方面的的作用:一是尝试,二是发现,三是展示,四是发展。通过多年的传承与积累,学校形成了有职校特色的活动:一是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二是校园文化活动:三是“三创”实践活动;四是成功典型评选活动;五是学生社团活动等。为了充分体现成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还注意在活动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了特长,锻炼了能力,更激活了学生的成功心理,增加了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他们带着从活动中获得的成功喜悦,充满信心地去创造包括学业、做人在内的其他方面更多的成功。

5.创新评价机制,激励自主成功

学校是在全国中等职校率先移植学分制的学校之一,近几年我们根据新时期职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对学分制的研究进行了深化与拓展。

整体评价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规范和指导了学生的在校行为,调动了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检视、自我砥砺、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即便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有不足甚至缺陷的学生,依然可以从容不迫、充满自信。因为他们知道,东方不亮西方亮,他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和优势弥补不足。

6.广开发展渠道,实现成功就(创)业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手策略,谋求市场融合,广开学生发展渠道,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办企业冠名班等方式,在学生与企业间建立紧密联系,努力实现学生学习、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结合本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及学校专业特色,根据企业性质的适合度、企业岗位的对口度,选择签约近百家优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其中,紧密型联系企业32家,形成了以南通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完善的实习、就业网络,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多次的就业推荐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