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第1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一、初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认识。

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在化学反应的前和后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去收集有用的信息,能够分析得出化学所反应的规律,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化学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教学要达到学生掌握金属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铝,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条件为点燃),欲让学生掌握这一化学方程式,就有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学生对该化学方程式的认知过程。学生在进行铝燃烧的实验,会根据平时在生活中的经验,铝不会燃烧的,这种持有怀疑的姿态去猜想,激发学生急于去探究铝的燃烧实验;学生亲自对手实验后,对实验前的疑问得到释疑,从这就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个现实,达到心理认识;其次,接受引导学生分析参加反应的金属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燃烧现象,燃烧的状态非常剧烈,产生更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灰色固体,即三氧化二铝。教师引导学生对反应前后的参加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变化,引导学生能够用文字来表述反应的情况;学生明确了反应物与生成物,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化学方程式来反映这一变化的情况,向学生讲清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规则;化学教师再引导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金属在氧气中,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够生成金属氧化物这个规律,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逐步引导学生能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推进过程。

二、初中化学教师在对待实验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为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这足以看出化学实验并非是凭空捏造物质反映的用字母来表示的化学方程式,而是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物质参加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反应的一般过程,实实在在的,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建立在客观事实上,通过教师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达到《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便于学生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像、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三、初中化学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初学化学这门课,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去达到这一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是需要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设计整个学习化学的过程。其次,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的眼、耳、鼻、口等行动起来,去捕捉实验现象中的有用的信息,反过来,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因此,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最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首要的任务,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第一步,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首要的方法,养成记录实验的良好习惯,能够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化学方程式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形成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学生的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学习化学知识的模式,既能达到对化学方程式的全方位的理解,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初中化学教师要适宜督促学生巩固训练,达到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的目的。

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实践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或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获得结论或提出有关建议”,根据这一要求,化学教师要抓住化学方程式的“三个要点”:基础是文字式、关键是化学式、难点是化学方程式。在识记方法上强调学一个方程式,记住一个方程式,采用逐步积累的办法去学习化学方程式,达到会写,会读,会用的学习目标。

五、初中化学教师要熟练掌握质量守恒这一定律,达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目的。

第2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 方程式 教学 应用

初中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要想学好化学方程式,必须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概念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关系。

如4P+5O2

2P2O5表示的意义为:

1、 表示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 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会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3、 表示磷原子、氧分子、五氧化二磷分子之间的粒子个数比为4∶5∶2。

学生对意义1掌握得比较好,但对后两个意义就有点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具体举例讲解、练习,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进一步吃透。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想、臆造客观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左右两边的各原子个数相等)。

要让学生知道任何化学反应都是通过实验验证出来的,决不能随意去写。如:石头永远不会变成金子、水是不会变成油的道理,碳在充分燃烧的时候会生成二氧化碳而在不充分燃烧的时候却生成了一氧化碳等,让学生从有趣的科学中得到启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去探究、总结,进一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科学发展观。

四、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系数,使式子左、右两边每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从而体现出质量守恒。

好多学生在配平时会丢三落四,总是出错,就此教师要引导他们首先掌握方法,然后多加训练,相信他们会慢慢掌握的。方法具体如下:

1、观察法:查左、右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然后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系数,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如:配平C+O2

CO,先观察碳原子,左边1个碳原子,右边也是1个碳原子,左右相等,然后观察氧原子,左边2个氧原子,右边却是1个氧原子,因此就在CO的前面配上系数“2”,即C+O2

2CO,这时氧原子配平了,碳原子又不平了,最后在左边C的前面配上系数“2”,即2C+O2

2CO。

2、最小公倍数法:找左、右两边出现机会较多、原子个数变化较大的原子的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这个公倍数除该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为化学式前的系数,然后依次调整其它原子的个数,这个方法用得比较多。如:配平P+O2

P2O5,先观察左右两边各原子的个数是否相等,结果都不相等,氧原子的较复杂点,所以就从氧原子着手。先算出“2”和“5”的最小公倍数为“10”,左边10/2=5,右边10/5=2,分别在化学式的前面注上相应的系数,即P+5O2

2P2O5。氧原子配平了,下面就看磷原子了,很好办,在P的前面配上系数“4”,即:4P+5O2

2P2O5。

3、待定系数法:这种方法用于配平较难的化学方程式,可给基础较好的学生讲。如:配平C2H6+O2

CO2+H2O,有的同学对这个化学方程式用前两种方法配不出来,较发愁,没关系,我教你用待定系数法去配平。首先在反应物中找较难的化学式下手,设它的系数为“1”,其它依次设为“x、y、z”,即1C2H6+xO2

yCO2+zH2O,然后依据各原子的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列出简单的方程组,接着将化学方程式中的未知数换掉,即:C2H6+ O2

2CO2+3H2O。最后将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去分母,即在每个化学式的前面乘以系数“2”,最终为:2C2H6+7O2

4CO2+6H2O。

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为例)

1、“写”:左为反应物化学式,右为生成物化学式,中间用“—”连接。如:Fe+O2——Fe3O4。

2、“配”:即配平化学方程式。如:3Fe+2O2——Fe3O4。

3、“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把短线改成等号。如:3Fe+2O2

Fe3O4。

4、“标”:标明生成物的状态(“”:表示生成物为气体;“”:表示生成物为沉淀)。由于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中既没有气体生成,也没有沉淀生成,因此3Fe+2O2

第3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摘要: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语言是陌生的,学生在应用化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本文列举了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化学语言使用错误,提出了如何避免学生产生错误的方法途径,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语言能力,努力达到化学教学语言特有的完美。

关键词:化学语言;教学

化学语言是表达化学思想的专门语言,是储存、传承和加工化学信息的工具。化学语言可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它既是化学思维的载体,又是化学思维活动的体现;既是表达的手段,又是交流的工具。它是化学学习中记忆、理解、思维和应用等各项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学生离开了它就不可能进行化学学习。

初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用语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不但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众多化学用语的基础,所以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记忆量大,抽象性强,比较枯燥,往往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形成初中化学的第一个分化点。那么,如何做好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不论学习哪一类化学用语,都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具体物质及物质间相互变化的化学反应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认识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讲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和氧气的化学式。当他们看到这个化学表达式时,便可以清楚得认识到这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是什么,还能知道生成物的状态,从而认识到正确地运用化学用语是多么清楚简便。学生明确了学习化学用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激发起极大的兴趣。因此,明确学习化学用语的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先决条件。

二、提早渗透,分散难点

在前三单元的教学中,化学实验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到了第四、五单元,面对集中出现的大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学生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感到像背单词一样,枯燥无味,从而使学习兴趣大减。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在教学中提前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使难点分散,学生则可顺利掌握相关知识,渡过难关。在序言课上,我就以五字一句的韵语教了学生前二十号元素符号,如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同时及时向学生指出,掌握好元素符号是进一步研究化学的工具和必备手段。这样以来,学生就积极诵读、书写。到二、三单元教学时,可以陆续的告诉学生一部分化学式和化学表达式;在以后的单元中,再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三、严格要求,规范读写

化学用语的教学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并达到规范化程度。学生在写化学用语时,常犯这样一些错误,大小写混淆,如Mg写成mg,KMnO 4写成KMNO4,CO写成Co;上下标书写不规范,如H2SO4写成H2SO4;写化学方程式时不配平,不写必要条件和乱写气体箭头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暴露错误,分析学生练习中出现缺陷及错误的原因,跟学生一起研讨弥补和订正的办法。

其次是学生在读化学用语时,常不够严谨准确,如把FeCl2、FeCl3全都读成“氯化亚铁”或全都读成“氯化铁”,而不能根据其化合价差异分别把它们读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

又如,把化学方程式“C+O2=CO2”读成“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针对前种情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化合物的区别,并把化合物的一些命名规则讲清楚,而后者是由于学生不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把化学方程式当成了数学方程式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清化学用语的含义,严格把握读写关,要求学生规范应用化学用语。在讲到某物质时,可让学生联系它的化学式。当然,讲到化学式时,让学生读出它的名称。化学方程式也一样,名称和化学含义要相互联系,从而加深记忆。学生在会写、会读化学用语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巩固,就能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四、注重归纳,对比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习材料的相互渗透作用,寻找相关化学用语之间的共同特性,注意比较类似用语的微小差别,强烈刺激记忆的兴奋点。学习化学以来,我要求学生每学一个新化学方程式,就总结到书本第一页的空白处。上册学完,总共归纳了28个化学方程式。平时,让学生多复习化学方程式,以强化巩固。相似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对比记忆,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与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反应等。同一类的化学方程式对比记忆,往往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开展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竞赛

第4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难点;书写;发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11-01

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点浅见。

一、提早渗透,分散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不好化学或不愿意学化学往往是从记不住元素符号开始的,元素符号学不好,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就难以学好,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一困难,我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采取了分散难点、化整为零的方法。

在学习第一节课时就有意识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告诉学生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引导学生提前记忆元素符号,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元素名称,初步会读会写。到学习常见元素符号时,学生学习起来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掌握就显得驾轻就熟了。由于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陆续出现,学生多看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就较易掌握了。

二、师生互动、查找内在联系、狠抓书写落实

学习了元素符号之后,化学式的书写就又摆在了教师和学生的面前。在这里学生主要是化学式的角码容易写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找内在联系,抓书写落实的方法。

在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要求学生画出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对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加以比较、归类,学生总结出了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该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化学式时,可让学生分类进行理解和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在记住化合价的基础上能熟练地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依据,依据如下口诀进行书写: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数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再检查。

三、优化配平方法,强化训练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是化学用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其关键是配平学生易犯错误。我在教学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在学生熟练地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优方法。对于一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设“1”配平法进行配平。所谓设“1”配平法中的“1”是指先让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所谓组成最复杂是指该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种类最多,原子个数最多),通过在其它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数字来配平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配平之后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画等号,并注明相应的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

四、以点带面,发散练习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又不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取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

五、注意检查督促,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第5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第6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探索;教学策略

从学习层面而来,深度学习指的是,在一定学习量的积累基础之上,实现质的飞越。深度学习指的就是学习能力的质变和新的突破。深度学习需要建立在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之上。

“深度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有利于加强师生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知识整合,知识应用以及知识构架的能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

1.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深入理解化学实验知识点

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及其操作技巧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化学实验的学习需要学生首先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掌握化学实验的方向和任务。其次,学生应该做到化学实验步骤的大致了解,分析每个步骤设置的意义,相邻两个步骤之间衔接的重要性,完成基本实验框架的构建。最后,学生还应该进行实验的细节知识学习,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做到对实验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把握。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多媒体工具的引入,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实验步骤的演示,知识点的整体总结,帮助学生完善课堂学习笔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还可以设置课堂问答环节,提出视频或者总结中没有提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做到重点问题,重点掌握,加强师生课堂互动,营造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明确相关药品的选取标准。“碳酸钠是小颗粒药品。浓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容易发生实验意外。碳酸钙通常选用块状的大理石进行实验。”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实验方案供学生选择,帮助学生选出最合适的方案,同时引导学生总结药品选用的规则。“第一组:碳酸钠和浓硫酸,第二组:碳酸钠和稀盐酸,第三组:碳酸钙和浓硫酸,第四组:碳酸钙和稀盐酸”教师可以在提出以上的方案以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做出选择,并解释自己的理由。“以上的四个方案中,第四个方案最合适。硫酸在和碳酸钙反应的时候,容易形成微溶的硫酸钙附着在药品的表面,使反应难以继续进行。碳酸钠和酸反应时反应速率过快,不容易观察实验现象。所以应该选择碳酸钙和稀盐酸进行反应,反应速率适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药品选用规则的总结。“实验速率适中,药品比较常见且便宜,无毒无害,实验装置比较简单,气体比较容易收集。”上述解释有利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总结,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提高学生深度探索学习的能力。

2.进行课堂习题讲解,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初中化学属于学生化学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化学实验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课堂实践的锻炼。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而且不容易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入理解,错过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最佳学习阶段,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作I完成和考试发挥。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堂知识讲解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习题的求解,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做到知识的灵活应用。同时,课堂教学中习题的讲解,考验教师对课程进度的把握能力,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考点的把握。教室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进度的宏观调控,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相关的化学方程式。“2KMNO KMnO+MnO+O”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典型例题考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1)(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第一题中,学生可以利用体积等于质量除以密度的公式,求解氧气的体积。第二题中,学生可以利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的公式进行求解,两倍的高锰酸钾加热形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与氧气是二比一的关系,利用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质量的比值列出等式,求出高猛酸钾的质量。”类似的例题是简单的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考验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示的例题应该是基础的,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课下完成难度比较大的例题打基础。

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不仅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要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中“主人公”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借助多媒体工具以及化学典型例题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福钦.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4年34期

第7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化学用语是国际化学界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它是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构成了化学用语的三大支架,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紧扣。根据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状况和化学本身所固有的几个特点,为了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好化学用语,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突破元素符号关

元素符号是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础。在教学中为了变机械记忆为趣味记忆,我重点在“趣”字上做文章。

“寓教于趣”:为了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我采用了编口诀和顺口溜的方法,增强学生兴趣,强化记忆效果。如,我结合书中的元素周期表总结口诀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在记忆地壳中氧、硅、铝、铁、钙这五种元素的顺序时,我总结了“洋鬼子戴着铝铁盖”的顺口溜。在教学中这样的口诀和顺口溜很多,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加深他们对元素符号的记忆。

“寓学于趣”:为了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内,我常组织争当小小背诵家比赛,强化记忆元素符号。在课外,布置学生制作元素形象卡,供学生课下复习或相互交流,变枯燥的记忆为趣味化和生动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二、掌握组合规律,明确写法,突破化学式关

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物质,化学中常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符号组成的式子就是化学式。针对初中化学课本出现的化学式,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质化学式,第二类是化合物的化学式。单质化学式除O2、N2、H2、Cl2这四个常用的是双原子分子外,其余一律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第二类化合物的化学式是据化合价来书写的,一般组合规律为:“正价前,负价后;求公倍,价除它;得个数,写右下;代数和等于零”。利用这一方法,学生能较快地学会化学式的书写。同时要在不断的练习中让他们加深体会,从而逐步达到会写、会读、会用。

三、实验搭桥,现象做媒,突破化学方程式关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能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它必将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在突破化学方程式这一难关时,我注重了借助实验,加强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记忆。如,充分利用好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水通电分解、镁带燃烧等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发生的不同现象,进而很快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学生就能较容易地写出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认为,借助实验教学是突破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化学用语读、写的规范化

学生在书写化学用语时,经常出现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如,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出现大小写混淆的现象。在教学中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错误,强调规范化书写,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五、多练多用,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第8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 化学复习 问题情境 创设 促进目标 有效达成

在化学复习课中应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联系,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研究创设良好的复习课的问题情境就是比较有效的手段。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有知识去研究新问题的氛围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动形式要“百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因此,教师设计复习课更要避免枯燥,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感悟。

以《“百变”方程化学方程式的复习》为例,课堂活动以比赛赢幸运星的的形式进行:

1.各组写出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小组互批,每对一个为小组赢得一颗幸运星);

2.抢答说出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学方程式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3.抽签回答实验探究题图片中找化学方程式(训练学生图片信息的快速提取能力);

4.抽签回答综合计算题中找方程式(中考综合计算写准化学方程式是解题的关键环节,此种方式同时训练学生快速审题能力)。

作业:函数图像中找化学方程式(比赛的延续,化学方程式呈现形式继续变化)

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体验成功,知识内容当“最近”

问题情景创设要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才会主动探究,但是问题又不能太难。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这样才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兴趣盎然。例如《分步攻克中考计算题》的复习课如此设计,为学生搭建低起点的小台阶,引导学生逐渐进入问题的高难阶段:

(2008中考)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CaCO3和SiO2。课外小组同学将100g盐酸分5次加入到35g石灰石样品中(已知SiO2不与盐酸反应),得到如下数据。

(1)第2次加入盐酸后, a为___g。

(2)石灰石样品中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

审题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一、解题前化学知识发散(思维热身)

1.(易)SiO2中元素质量比是________,SiO2中硅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Si相对原子质量28)

2.(易)SiO2属于________(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与盐酸反应。

3.(中)盐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按考试说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易)CaCO3是 盐,能和盐酸反应,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考试说明》中和CaCO3属于同类化合物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二、分析需要解决的思维障碍(思维跨栏)

1.(易)请根据已知信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2.(中)第一次加入盐酸20克,石灰石由________克,减少至___克,此过程中________是过量的,________是恰好反应的。

3.(中)加第________次盐酸后石灰石中碳酸钙完全反应。(讨论)

4.(易)每次减少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知识点:简单方程式计算)

5.(中)5克碳酸钙中含钙多少克?(知识点:化学式计算)

环节三、解决问题(思维冲刺)

1.(中)第2次加入盐酸后, a为________g。

2.(难)石灰石中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

环节四、举一反三(思维灵活性拓展运动)

1.含0、2克钙元素的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2.(2008中考)某粗盐样品中含有可溶性的氯化镁、氯化钙杂质和不溶性的泥沙。常温下,将140 g该粗盐样品溶解于水中,过滤得到不足3 g泥沙和1000 g溶液。取出500 g溶液进行测定,其中含有镁元素1.2 g,钙元素2 g,氯元素42.6 g。则原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约为

A.83.6% B.86.3% C.88.1% D.91.6%

环节五、规律总结

表格信息的读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函数图象信息的读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 微课;初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09-02

1 前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化学学习情况。但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反映所学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微观,因此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很难理解,致使化学成绩不理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采用模型展示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微课。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零碎知识系统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

2 微课和初中化学的特点

微课特点分析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1],是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式。微课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微时间。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微课中每个视频时长以5~8分钟为宜,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也说明了短时间的教学视频更符合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微内容。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一个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理解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知识系统或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

3)微资源。视频格式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因此,微视频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在网络作为资源传播,但由于视频的时间短、包含的内容少,决定了其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微量”的,师生无论是网络在线观看,还是下载保存后反复播放,都可以作为他们观摩、反思或研究的资源。

4)微情境。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却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境,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初中化学特点分析 初中化学特点分析包括初中化学知识特点分析和初中化学教学特点分析。

1)初中化学知识特点分析。初中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知识,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基础性较强,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学生知道什么是水,但无法理解一体积水中包含无数个水分子,水分子又包括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还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含有质子和中子,这些在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认知。微观想象力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和要求,学生在学习时需找到微观物质与宏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将微观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宏观化,能用现实中的事物解释微观物质。

2)初中化学教学特点分析。化学是初中毕业班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习新的学科知识,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的挑战。初中化学教材虽只有两本,但涵盖的知识体系结构庞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求较高,书中有大量的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这些都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不适宜采用微课的形式。但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精选一些适合采用微课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则能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则还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结合途径

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化学成绩,使化学课堂教学焕发生机[3]。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结合途径主要有三种,包括微课与化学抽象概念的结合,微课与化学实验的结合,微课与化学复习课的结合。

微课与化学抽象概念的结合 在初中化学知识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仅依靠化学模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读,若无化学模型,则需要教师具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力。但毕竟不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真实接触的事物,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正在形成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识记时死记硬背,应用时也多是生搬硬套。这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改革后的中考化学试题命题原则极不相符,造成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微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可以循环播放[4],使学生避免因一时分心而造成对化学知识理解断片的影响,让他们不仅能直观理解抽象概念,且课下能反复观看巩固不足。如“分子与原子”知识教学,在课堂上安排一个6分38秒的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分子与原子。

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水切入课题,让学生了解水、水分子、水原子之间的从属关系,明确不同种分子性|不同、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这一原理。

其次,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区别,明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总结出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最后,给出几种关于分子与原子的说法,判断正误,以巩固知识;安排相关练习,让学生牛刀小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在一个教学视频中,知识的讲解和相关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时视频中还会出现知识的拓展或延伸,为部分有剩余精力的学生提供提升的空间。

微课与化学实验的结合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物质某些性质的理解,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光彩。但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教材中所有的实验,不仅在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方面存在困难,教学时间也无法满足实验课程的要求;且有些化学药品含有剧毒,存在很多潜在危险,致使有些学校不得不放弃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微课的应用能很好地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熟悉实验中的每一步骤,掌握所用实验仪器的操作要点等。有些化学实验有很多烦琐的步骤,有时其中一个步骤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便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缩短等待时间。如“铁钉腐蚀条件的测试”,这一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不同的课时进行同一实验又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连贯性。因此,在进行这一实验时安排的是微课教学。视频时间较短,只有两分钟,但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直观地观察铁钉腐蚀的过程,了解有哪些因素能影响铁钉的腐蚀,总结出腐蚀的铁钉是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食盐水可以加快铁钉的腐蚀。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让学生亲眼证实了知识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微课与化学复习的结合 微课的主要用途是帮助学生开展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5]。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使用微课时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或教学,帮助自身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复习中。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复习一个系统的知识点时,教师讲解和书写大概需要10~20分钟,而初中生的注意力则很难集中10分钟。在教师讲解结束后,有些学生还会对某些知识点不理解,如果教师重新讲解,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会使已经掌握的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控制时间,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在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还可以反复观看。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还把相关的资源进行连接,方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如在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安排一个7分36秒的视频,视频中不仅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还包含有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以及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书写,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设计的练习也是囊括整个学年中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个系统的认识,且能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结语

通过前面的讨论不难看出,微课的特点和化学的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整合的必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微课,能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化学抽象概念具体化,弥补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让复习更加系统化,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体现;而微课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则能把微课的教学优点放大,最大限度实现微课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图伦.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50-51.

[2]陆亮.因需而“微”: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5(7):32-35.

[3]徐忠翠.微n:让初中化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J].考试周刊,2016(47):147.

[4]俞增荣.初中化学中使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反思[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6):15.

[5]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