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贸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总有人会在不经意间见证历史,当小张拿着办好的全套手续离开时,他没有意识到,刚才自己办理的竟然是黄埔海关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启动后的第一票加工贸易审批业务。
这一天,对凤岗办事处来说,同样是值得纪念的一天,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就是在这一天从凤岗开始的。从这天起,凤岗镇922家企业的加工贸易业务由东莞海关调整至凤岗办事处办理;凤岗办事处新成立了保税内勤科,从一个纯通关型的海关变成了有监管企业职能、全面办理加工贸易保税业务的综合型海关,保税内勤科的18名关员也成为了凤岗办事处的第一批“加贸人”。
如今,凤岗办事处辖下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增加到4182家。1年时间里,保税内勤科已经备案新加工贸易手册5848份,受理合同变更申请5188次,核销手册427份,办理深加工结转及余料结转申请审批261320次,放行结转报关单275262份,加工贸易内销征税4065.5万元。
从小张手里的U1号开始,1年时间,流程再造改革的成果开始在东莞逐渐显现出来。
徐蔚葳
“从毛毛虫变蝴蝶”
2006年5月以前,在东莞,“快速通关”一直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东莞――“中国加工贸易之都”,在这片不足全国幅员万分之三的土地上,聚集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15000余家,占到全国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20%,达到20家/平方公里的惊人密度。2006年,这里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0.6%。
在这样的规模面前,负责东莞地区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黄埔海关要做到“通得快”的难度可想而知:以全国海关系统2%的人力,监管占全国总数20%的加工贸易企业,人均监管企业577家,是全国海关平均水平的近30倍。尽管联网监管、电子备案、便捷通关等一系列业务改革暂时缓解了业务量大量增长和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但东莞地区的海关监管资源还是捉襟见肘。黄埔海关下属的东莞海关从2000年起的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年均递增18.01%,2005年已达675.77亿美元,人均监管金额5.45亿美元以上,这样的监管强度,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哪还有精力去保证“通得快”呢。
但是,再难也要快起来,因为在海关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的今天,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通得快”的需求是海关必须做到的。流程再造的改革就是在这种紧迫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流程再造的说法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目前被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这个理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而这一点恰恰与黄埔海关“以通关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流程再造理论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能:通过组织内部分工的科学化、明确执行人的责任、时间的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通得快”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对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流程再造,黄埔海关副关长徐蔚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毛毛虫变蝴蝶”。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徐蔚葳给出了一个说法:“本着从实际出发,提高海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企业运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的宗旨,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和实施监管流程。”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量质并举”。在“量”的方面,黄埔海关对东莞地区加工贸易监管格局进行了重新调整,优化了海关的监管资源,他们给东莞地区的凤岗办事处、长安办事处、常平办事处和新沙海关赋予加工贸易监管职能,将过于集中的加工贸易业务适当分散,把监管规模控制在一个科学的水平上;在“质”的方面,他们对海关加工贸易内勤审批流程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与再造,缩减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三级审批为“一体化审批、一站式服务”,即加工贸易备案、结转、核销各环节内勤审批及联网监管、电子账册审批均实行“窗口作业”敞开式办公,实现“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服务。
流程再造让人们看到了一种企业与海关双赢的作业方式。
2006年5月,加工贸易的流程再造――这个关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重大改革开始了,毛毛虫开始了向蝴蝶的蜕变过程。
何水伟
“真是恨不能改个笔画少点的名字!”
最先感受到这种蜕变的是黄埔海关的老关员们。
29岁的广东仔何水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阿水。1999年从上海关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莞海关从事加工贸易监管工作,七八年间,他几乎做过了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每个岗位,算得上是一位“骨灰级”的“加贸人”。
环顾如今的工作环境,阿水不由地回想起流程再造改革前东莞海关加工贸易业务大厅的情形:几十上百个报关员进进出出,扯着嗓子高声谈话,拥挤在出单窗口大声提问;各种调子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普通话、东莞话、广州话,各种方言搀杂在一起,间或还夹杂着英语、日语。“在那样的环境里,报关员着急,我们也着急,一根弦整天绷得紧紧的,不少同事都患上了失眠头痛的毛病。”说起从前,阿水心有余悸。
“那时候岗位分得很细,审批的环节很多,虽然大家都很努力,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还是忙不过来。”改革前,在东莞海关一本加工贸易新合同的诞生要经过7个环节:收单、派单、初审、复核、科长审批、打印各种单证、盖章,如果涉及到许可证或者要证税的业务,还要报给主管关长审批,这样一来,耗费三四天时间是很正常的。
这种多级审批模式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严格把关,防止错漏的发生,但随着东莞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海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越发凸显,原有的审批模式渐渐无法满足监管的需要。阿水在东莞海关备案复核岗位工作的时候,平均一天要复核200多份新合同备案或变更审批业务。这意味着他必须每2分钟审核完一票加工贸易备案业务,“上洗手间都要小跑着去。”但最令阿水烦恼的却并不是工作的繁重,而是2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他认真看完计算机中的电子底账数据,更不用说发现初审关员审批中的错漏了。“审核的时候常常是一目十行地看下来,然后硬着头皮签字,精神压力很大,生怕出错给国家带来损失。”阿水说,“但是压力最大、最辛苦的还不是我们,是科长们。他们一天工作量是我们的两倍,光在单证上签字就要签400个,真是恨不能改个笔画少点的名字!”
2006年5月,凤岗办事处成为第一个试点单位,正式启动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阿水作为精通加工贸易业务的骨干,由东莞海关交流到凤岗办事处保税内勤科。
尽管企业对改变原有的海关加工贸易审批模式呼声很高,但是由于对新模式不了解,很多企业对改革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为了解决企业的顾虑,阿水和保税内勤科的同志们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组织了不下10次对外宣讲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报关员、行业协会、台商协会以及地方政府的代表参加,其中参加人数达千人以上的就有4次。改革正式启动前,凤岗办事处向外发出了2000多份问卷,从回收的问卷统计结果看,企业对流程再造改革的支持率达到了98%以上。
企业的支持给了阿水和同事们很大的鼓励,但巨大的困难仍然摆在面前。当时保税内勤科只有18个人,第一批从东莞海关分流至凤岗办事处监管的企业有922家。这意味着内勤科一成立,人均监管加工贸易企业数就要达到51家,这是全国海关平均水平的2倍多。当时,除了科长宣飞和阿水算是“老加贸”外,其他同志都没有从事加工贸易监管工作的经验。而流程再造改革后的“窗口作业”模式要求每个关员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加工贸易审批项目。从政策理解到灵活把握,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要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熟练掌握。那段日子里,除了分批到东莞、太平海关跟班作业外,到了晚上和周末,阿水和同事们还要集中起来进行业务学习。那时,在凤岗办事处的食堂里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保税内勤科的关员,因为他们常常都是拿着厚厚一叠文件边吃边看。
一年过去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变成了现实,现在阿水和他的同事们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新流程的每个环节,并成了流程再造改革的坚决拥护者。
易慧
“我紧张得制服衬衫全都汗湿了。”
易慧现在已经越来越像一个老“加贸”了。
此时,在报关大厅里,她正指着单证跟报关员解释着什么,与她隔着齐腰高的报关台对面坐着的报关员不时地点点头。原来这家企业要办理手册核销手续,少带了几份单证,易慧一一向报关员交代清楚,然后按规定打印了一份行政许可法律文书递给了报关员。“按规定暂时不能办理的业务,退单的时候一定要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交代清楚,不能让人家跑两趟,耽误事儿!”
和阿水不同,易慧是个入行才半年的“加工贸易新人”。2006年10月,这个刚满21岁的小姑娘经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被分配到黄埔海关驻凤岗办事处。她的岗位在办事处最年轻的科室――才成立5个月的保税内勤科。
2006年11月2日,易慧第一次坐在了保税内勤科的4号窗口,独立备案了她生平第一份加工贸易合同。在此之前的20多天里,白天,她与同期分配到保税内勤科的另外9个新关员一道,坐在窗口老关员的身后跟班作业,学习各种加工贸易业务的审批流程;晚上下班后,吃过晚饭匆匆走回办公室,学习操作规程、背诵文件。
“流程再造改革以后,窗口关员要能够独立完成全部加工贸易审批业务。改革的要求是‘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要做到让企业立等可取。我们不可能让报关员坐着等,自己再急急忙忙地去查文件。所以必须记住上级部门制发的所有规范性文件,这样才能保证速度和准确性。”
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是不能备案的,限制类商品要收保证金,还有涉及要交验许可证件的商品,消耗性物料要征税,外发加工、单耗、受灾保税货物、边角料内销,相关规定实在太多太多,要全部记下来,审批的时候不出一点差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压力可想而知。
“我批的第一本合同的金额是1000万人民币。在电脑里按下确认通过键的时候,我紧张得制服衬衫全都汗湿了。”按照操作规范,金额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新合同备案不需要报科长复核,直接由窗口关员完成。易慧细细地把企业提交的单证看了好几遍,确定需要备案的商品没有在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里面的,又把操作规范规定的每一个流程回忆了一遍,进入H2000系统通过审核,最后才在单证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当时手都是抖的,晚上回去一整夜没睡好,那可是1000万啊!”
说起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带来的变化,易慧想了一会儿:“我觉得流程再造改革让我变得有责任感了――对自己的每一次审核、每一个签名负责。如果我出了差错,很可能给国家带来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麻烦。”
田勇
“我们成天做梦都想能在家门口办加工贸易业务。”
与海关内部的诸多变化相比,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带给东莞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的变化更直接也更可喜。
三和盛是国内EMS(自动贴装)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几年前,花15亿港币在凤岗镇玉泉工业区买了地,新建了厂房并配好了设备。2005年4月,企业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厂房开始试产。可是没两天,厂里的报关主管田勇就傻了眼:虽然办理进出口业务就在家门口,可是合同的备案、变更、核销必须到百公里之外的东莞海关办理。他只好把报关员分成三拨:一拨留在厂里准备资料;一拨跑东莞海关做日常的合同备案、合同核销、余料结转、深加工结转、征免税审批、边角废料补税等业务;一拨驻守凤岗负责现场车辆的通关。
“工厂生产电子产品,涉及的料件、成品品种既多又繁杂,报关员尤其怕出差错,一个小差错就得在凤岗和东莞之间来来回回跑上好几天!像我们这样生产电子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紧急交货期的货物需要办理通关手续,而多数产品又都是新规格的机种,而变更旧合同手册和申请新合同手册需要5到10天时间,往往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到手的订单飞了,甚至还要赔偿损失。”田勇说,“我们成天做梦都想能在家门口办加工贸易业务。”
2006年5月,凤岗办事处正式启动保税监管格局调整及业务流程再造加工贸易格局调整,所有业务都可以在家门口办理,不用再跑长途了,田勇和厂里的报关员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现在合同备案、变更、核销全部当场出单,”田勇说到现在,不禁喜上眉头,“申请1本新合同手册最多只要1天,一般都只要1小时就搞掂,产品一下线立刻装车出口,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除了时间上的节省还有金钱和人力上的节约。对此,信浓马达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谭建斌深有感触。说起加工贸易格局调整,他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公司原来常驻东莞海关办事的2名报关员的人工费省下来了,交通费、食宿费省下来了,一年下来近20万元。有形的成本掐指一算就出来了,但无形的收益远远不止这些。”
谭建斌是个有心人,他每周都到凤岗办事处走一圈,看看自己公司报关员的工作情况,看看公告栏里的工作流程有没有变化,再拿上几份免费取阅的海关资料带走。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带来的服务质量的提高给谭建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海关为实现快速通关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海关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在信息、物流全球化的今天,工厂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有这样的海关作后盾,企业感觉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谭建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给我们看他记下的这么两件事:一件是通关科设了70个特殊的储物柜,业务较多的企业可以免费领到一个柜的钥匙,贴上企业标签,海关将处理好的单证及封条分放在柜里,报关员可以随时去取。第二件是去年底保税内勤科年终总结会一直开到中午快下班,耽误了接单。当报关员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扬声器里传来了让人感动的声音:“各位报关员请注意,中午我们不休息,照常接单。”
谭建斌说,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享受海关提供的便利,“海关的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对企业关务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前几天,海关召开的关于纸质手册电子化试点的宣讲会就让他很兴奋,他觉得他的团队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空间。做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报关员太不够有成就感了,高的起点让他觉得他应该做得更好,更上进一些。
在东莞采访多位资深报关人士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海关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使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企业不再为办理海关手续的繁难而头疼,经营成本降下来了,经济效益提上去了,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
周庆国
“从体力劳动者变回到了脑力劳动者。”
周庆国――东莞信浓马达公司年轻的报关员,也是凤岗办事处保税内勤科业务大厅的常客。对黄埔海关的流程再造,他感慨良多。
这天,他要处理的事情不多。上午,他在公司指导他的团队准备新手册的备案资料。下午2点10分,他来到凤岗办事处保税监管内勤科业务大厅挂号做关封,号码是147号,挂号纸提示他前面还有20个号。他估计大概要等20分钟左右。果然,当广播里传来147号的叫号声时指针正好指在了2点32分。
大概只过了2分钟,周庆国就做好了单。要是以前,办同样的事情,他要一大早就赶到东莞海关排队递单,“都快赶上半夜鸡叫了”。
而现在海关调整了流程和人手,合同备案、变更和核销由以前的最多10天变成现在最少不到10分钟。一般的业务,如果资料没有问题,挂好号最多只要等上一两个小时就都可以做好。
2004年才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周庆国是个典型的“80年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北方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使他在报关大厅里显得“鹤立鸡群”。大学毕业时,因为不安于教师的平淡生活,他南下深圳,应聘了信浓马达公司的“进出口管理工程师”职位。
东莞信浓马达公司是一家大型日资公司,年进出口金额达4亿美元,也是凤岗海关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去年公司的产品出口额达90%,主要销往日、欧、东南亚等地。由于业务量大,公司基本上是每个月要做一本备案手册,核销一本手册,20来人的关务团队在1个月一本手册的循环中都忙得不亦乐乎。
“上班后才发现,听上去挺不错的‘进出口管理工程师’原来是个体力活儿!”周庆国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信浓马达公司坐落在东莞的凤岗镇,在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前,凤岗海关只有结转通关的业务,要办理加工贸易备案、核销等业务,必须驱车前往100公里外的莞城,到东莞海关办理。这样,每天8小时上班时间花在公司与东莞海关之间来回的路上就要3个多小时,没有足够的体力,这样的奔波怕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做了3年的关务,最高兴的就是去年。”周庆国说,“海关的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让我又从体力劳动者变回到了脑力劳动者。”
周庆国说,海关的流程再造改革,给了他更好的工作状态――可以花时间更好地准备资料,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同时改变的,还有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今,周庆国常常可以在忙完了公司内部的事后再跑海关。因为知道海关什么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单做完,他安排每天的日程就更心中有数了。
改革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便利,更拉近了企业和海关的关系。周庆国说,最直接的感受是报关环境变好了,不再拥挤,不再杂乱无序。为了方便报关员现场等候,海关特意在大厅设置了座椅,同时拆掉了作业现场报关员和关员之间的玻璃窗。以前大大的玻璃窗上只留下两个刚够合同资料递进递出的小窗,对于报关员来说,办理业务的关员从来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即使是退单,也只能在从小窗口退出来的资料上看到关员简单的标记,想找到经办关员问个究竟都办不到,回去如何改还是一头雾水。而现在,触手可及、面对面的作业方式,关员热情的服务态度,专人咨询窗口和“一次性退单原则”等,都让周庆国觉得办事越来越暖心了。
“即使海关有些政策上的改变,也会迅速召开对企业和报关员的宣讲会,这也成了我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周庆国笑着说,“在信息化时代,时间是金钱,而信息的流通时间尤为重要。现在,海关让我们报关员觉得越来越值得依靠。”
关键词:跨国经营 主要对策
如何把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的主体,必须从解决我国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一)制定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市场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规划。
首先,要认识到发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是当代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制定我国发展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并进一步制定跨国经营的地区、行业、技术、生产和市场战略。其次,建立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作为落实总体规划、协调和管理权威机关。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宏观上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方面的法规,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相互投资的保证协定,避免双重纳税的协定。第四,加强政府宏观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自觉地转变管理经济功能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海外投资的各项政策,赋予企业集团更多的自。
首先,应对海外投资主体实行倾斜政策。政府应采取重点扶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政策,赋予他们比较完全、充分的外贸自,对外投资自、融资筹资自和审批出国人员、劳务输出自以及其它优惠。如果这些自目前普遍实行上有困难的话,可优先赋予极少数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其次,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对通过跨国投资而带动出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对我国海外企业用分得的不可兑换的当地货币购汇的产品,给予适当的进口关税减免待遇。中国银行总行和海外分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和担保;允许跨国经营企业内部资金自由调配;允许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
(三)促进工贸结合,发展综合优势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就能形成优势联合。这种联合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联合,而应让不同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自然发生联合,实行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之间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外贸企业不论对工业企业实行收购、、还是联营,其效果好坏和生命力的长久,都是以利益关系是否妥善解决为转移的。解决得不好,工贸衔接就不顺当,甚至出现各搞一套,重复设点、重复投资的现象。因此,要使我国的企业集团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创造出在世界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成为在世界经济中颇具生命的跨国企业集团,实行工贸联合的股份公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合理界定企业集团的规模
企业集团规模不合理是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之一。事实上,企业集团的规模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产品规模。产品的规模要受到产品的性质特点、销售对象、市场需求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对那些批量小、品种规格多,与人们生活消费相关的产品,规模不宜过大,应控制在适度的规模水平;而对那些投资、批量大、品种规格少、产品寿命周期长的产品,规模就必须大一些。二是经营规模。经营规模扩大的空间很大,企业集团可以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多方位拓展。因此,在界定企业集团规模时,对产品规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对经营规模要有一个潜在的估计。
(五)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取胜的关健。发展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应制定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育经费,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内容,以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我国应采取多样形式加快培养这类人才。首先,可以加快发展高等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增开适应跨国经营的课程,提高经贸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增加海外经营人才的战略储备。其次,进一步加强海外企业在职人员和后备派出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外语水平。另外,还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国人在我国的海外企业任职。
当然,开展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困难很大,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具有国际经营的管理和其他专业人才。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同国外跨国公司合作,一是欢迎外国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来华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要是母公司能来则更好,我们可以同这些跨国公司联合,对外进行投资;二是在国外收购和兼并一些中小型跨国公司,以它们的技术、管理、市场渠道加上我们的资金,实行跨国经营;三是建立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集团公司,先雇国外人进行管理,然后逐步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管理队伍。
(六)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
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提倡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2004年的25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要争取参加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在多边和区域组织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立一个在权利和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新秩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洪、孙尚清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
[2]蒋一苇 《企业集团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范围强劲的“汉语热”迅速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激增,相应地,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汉语言本科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1994年正式招生,是国内较早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院校之一。笔者有幸从汉语言本科专业建立之初就一直参与教学与管理,对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思索,本文试从管理制度、学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加以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汉语言学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稍尽绵薄。
一、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汉语言专业设立之初,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初步制定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明确了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1998年重新修订,正式编印成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95年开始逐步制定教学管理条例,几经实践与修改,于1999年正式颁布
留学生数量变化大,学生学习基础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而且学习需求呈多元化状态,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大连外国语学院采用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年制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和要求,计划性强,管理单一,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及自由选择。学分制是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而是以完成在一定范围内规定的学分量为手段,学分制弥补了学年制的局限性,但管理复杂。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汲取了学年制的优点,也汲取了学分制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选课的自由,适应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
实行部分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统一与灵活相结合。例如,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3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二年级学习;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6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三年级学习。根据所修学分,可提前或延期毕业,延期毕业不能超过2年。但这种管理模式仍为过程管理,对学生的修业年限还有限制,因而应逐步推行学分制,在弹性学制等方面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二、课程设置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社会对既具有较高水平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又懂得一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另外,根据(《外国入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高彦德、李国强,1993)的调查分析,“外国入学习汉语的目的”一项,排序第一位的是“为了解中国”,“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与“从事翻译工作(导游或文秘等)”分占第二位与第三位,可以发现,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以汉语作为职业工具。
因此大连外国语学院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以汉语为主修、以专业方向为辅修的复合型人才上。目前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分设中国文化与国际经贸两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课程设置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进行严格的语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二阶段: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在继续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侧重专业方向教育,实行专业分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自1994年创办以来,在培养过程中,除了着重汉语能力以外,还要掌握较系统的经济贸易知识,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从事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及相关工作,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由于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及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学成后就职的需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有的回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有的从事中外贸易方面的工作,有的留在中国开公司、办工厂,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贸易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与体验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运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锻炼。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和学生情况,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根据教学和实际的需要,在本科的选修课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讲授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授课方式为老师讲课和学生上机同时进行。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学院为此新增了《电子商务》。这门课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两个月后由老师带学生上机操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由于重视实践教学,并能根据实际对实践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严格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
实习是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改革,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工作已经步入
了规范化的轨道。组成由院长领导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实习的具体工作。《本科教学管理条例》规定了实习目的、实习方式、实习要求和实习成绩评定等细则,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
本科学生的实习定于四年级上学期,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实习时间(包括撰写实习报告时间)为三周。国际经贸和中国文化两个专业倾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所以实习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国际经贸方向的学生去公司(或工厂)实地工作。这些公司大多从事加工贸易,有工厂和进出口部门,生产销售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学生实习两周,撰写实习报告一周。中国文化方向的学生由本校统一选择实习地点进行语言实践,考察当地的民俗文化。学校为学生选择了西安作为实习地。西安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生通过参观半坡遗址、兵马俑、历史博物馆等景点。对中国文化增进了解。学生实习一周,撰写实习报告两周。
3 实践教学效果及评价
《计算机基础》和《电子商务》这两门课由于贴近生活实际,深得学生喜爱,选择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比较多。学院为学生准备了电脑教室,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操练。由于准备充分,实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实习效果好。按照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于在选择实习单位上由学校把关,学生能在实习中综合运用国际经贸知识和汉语语言知识,实习过后普遍反映有收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不足和欠缺之处,回学校后,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实习报告的撰写,为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实习内容充实。以国际经贸方向为例,实习单位多为外商投资的出口加工企业。学校在和实习单位洽谈时,要求单位安排学生到进出口、营销、财务、生产等多个部门见习。全面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的知识。近些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学校也开始把学生介绍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公司实习,使他们了解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实行全程监控,保证实习质量。在学生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实习前通过和实习单位沟通,把学校的意图及时传递给实习单位,保证实习单位与学校配合,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派专人去实习单位检查,使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感到一定的压力,认真对待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及时总结,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实习做好准备,积累经验。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没有一支科研教学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个知识丰富、品格美好的教师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理解与信任的情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涉及语言、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同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分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每个学年,学院都要组成专门小组对每位教师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多年以来,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师以敬业、团结、奉献的师德风范,严谨、务实、创新的治学和育人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汉语言专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五年高职;实践;人才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高素质职业学生的需求,语文应用能力在高职生的综合能力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五年高职生来说,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是语文活动课。高职活动课程的开展要结合高职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动手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 语文综合素养活动课的实践
语文综合素养是指学生知识积累、阅读、表达方面的综合能力,五年制高职生大多属于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语文知识的积累、表达、写作能力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语文素养对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高职语文综合素养实践课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平台。综合素养活动课可以开展书法比赛、阅读能力比拼、诗歌朗诵。
(1)书法比赛。书法是我国一项传统艺术,同时也是学生个人修养、个人魅力的展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书写能力却在慢慢降低,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书法的重要性,我校各班级开展了多次书法比赛。书法比赛分为三个比赛项目,粉笔书法、硬笔书法以及软笔书法。我班共有学生40名,其中分别有10名、20名、10名同学参加了粉笔、硬笔、软笔三个项目。学生都选取自己拿手的诗词、美文进行书写,每班选三个项目的第一名,然后进行全校性质的比拼。通过多次书法比赛的开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自己书写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作业字迹比以前更加工整。
(2)阅读能力比拼。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读书看报、积累知识具有积极意义。我班每周都会开展一次以综合阅读为主的语文活动课,实践课上,我会让学生拿一些课外书籍进行阅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活动课上的最后环节,我会选取几名学生向大家讲解本次课的阅读收获。几学期下来,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诗歌朗诵。诗歌朗诵是高职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课程之一,通过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可以锻炼学生的当众演讲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班一个月定期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学生选取的题材有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等。每次演讲活动的举办,班里的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演讲中,还可以参加到活动的组织当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 语文应用能力活动课的实践
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以致用”是语文应用能力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在语文应用能力活动课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应用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为学生的职业化道路打下基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课,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当活动课的主人。
(1)自我介绍演讲。举办自我介绍演讲比赛,是为了提升高职生在规定时间内应用自身的语文水平全面介绍自己的能力。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老师及学生都可以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以后走向就业岗位,参加面试等有很大的帮助。
(2)文章写作比赛。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知识积累、写作表达能力以及谋篇布局能力的体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仍有一定的欠缺,而写作表达能力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班每学期多会举办多次文章写作比赛。写作比赛的写作内容没有限制,写作格式也自由,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写自己的专业知识等方方面面。
(3)简历制作。简历是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对于应用性较强的高职生来说,在简历中要做到对自己全方位的概括,突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开展简历制作活动,学生之间应该互相交流、探讨,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建议。通过简历制作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毕业找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五年高职学生语文活动课程的实践,需要学生与老师互相配合,不断努力。通过开展书法比赛、阅读比拼、诗歌朗诵比赛等,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开展自我介绍演讲、写作比赛、简历制作比拼等,可以促进对于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应用性强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唐霏霏.五年制高职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设
摘要: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学历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逐步提高。作为国內开设汉语言本科专业较早的院校,大连外国语学院在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等,使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汉语言专业教育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范围强劲的“汉语热”迅速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激增,相应地,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汉语言本科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1994年正式招生,是国内较早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院校之一。笔者有幸从汉语言本科专业建立之初就一直参与教学与管理,对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思索,本文试从管理制度、学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加以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汉语言学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稍尽绵薄。
一、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汉语言专业设立之初,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初步制定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明确了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1998年重新修订,正式编印成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95年开始逐步制定教学管理条例,几经实践与修改,于1999年正式颁布<本科教学管理条例》,2004年,经重新修订,更趋完善。条例中对招生对象与培养目标、课程、出勤与考核、论文与答辩、毕业资格及学位授予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还制定了其他一系列相应的管理细则,如《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本科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评卷和成绩登录细则》《教师考试命题的要求与规定》、《教师备课环节的要求与规定》等等,使教学、教务管理有章可循,做到规范、有序、高效。
留学生数量变化大,学生学习基础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而且学习需求呈多元化状态,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大连外国语学院采用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年制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和要求,计划性强,管理单一,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及自由选择。学分制是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而是以完成在一定范围内规定的学分量为手段,学分制弥补了学年制的局限性,但管理复杂。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汲取了学年制的优点,也汲取了学分制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选课的自由,适应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
实行部分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统一与灵活相结合。例如,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3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二年级学习;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6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三年级学习。根据所修学分,可提前或延期毕业,延期毕业不能超过2年。但这种管理模式仍为过程管理,对学生的修业年限还有限制,因而应逐步推行学分制,在弹性学制等方面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二、课程设置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社会对既具有较高水平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又懂得一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另外,根据(《外国入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高彦德、李国强,1993)的调查分析,“外国入学习汉语的目的”一项,排序第一位的是“为了解中国”,“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与“从事翻译工作(导游或文秘等)”分占第二位与第三位,可以发现,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以汉语作为职业工具。
因此大连外国语学院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以汉语为主修、以专业方向为辅修的复合型人才上。目前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分设中国文化与国际经贸两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课程设置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进行严格的语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二阶段: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在继续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侧重专业方向教育,实行专业分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自1994年创办以来,在培养过程中,除了着重汉语能力以外,还要掌握较系统的经济贸易知识,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从事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及相关工作,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由于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及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学成后就职的需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有的回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有的从事中外贸易方面的工作,有的留在中国开公司、办工厂,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贸易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与体验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运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锻炼。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和学生情况,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根据教学和实际的需要,在本科的选修课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讲授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授课方式为老师讲课和学生上机同时进行。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学院为此新增了《电子商务》。这门课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两个月后由老师带学生上机操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由于重视实践教学,并能根据实际对实践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严格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
实习是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改革,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工作已经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组成由院长领导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实习的具体工作。《本科教学管理条例》规定了实习目的、实习方式、实习要求和实习成绩评定等细则,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
本科学生的实习定于四年级上学期,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实习时间(包括撰写实习报告时间)为三周。国际经贸和中国文化两个专业倾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所以实习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国际经贸方向的学生去公司(或工厂)实地工作。这 些公司大多从事加工贸易,有工厂和进出口部门,生产销售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学生实习两周,撰写实习报告一周。中国文化方向的学生由本校统一选择实习地点进行语言实践,考察当地的民俗文化。学校为学生选择了西安作为实习地。西安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生通过参观半坡遗址、兵马俑、历史博物馆等景点。对中国文化增进了解。学生实习一周,撰写实习报告两周。
3 实践教学效果及评价
《计算机基础》和《电子商务》这两门课由于贴近生活实际,深得学生喜爱,选择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比较多。学院为学生准备了电脑教室,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操练。由于准备充分,实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实习效果好。按照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于在选择实习单位上由学校把关,学生能在实习中综合运用国际经贸知识和汉语语言知识,实习过后普遍反映有收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不足和欠缺之处,回学校后,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实习报告的撰写,为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实习内容充实。以国际经贸方向为例,实习单位多为外商投资的出口加工企业。学校在和实习单位洽谈时,要求单位安排学生到进出口、营销、财务、生产等多个部门见习。全面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的知识。近些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学校也开始把学生介绍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公司实习,使他们了解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实行全程监控,保证实习质量。在学生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实习前通过和实习单位沟通,把学校的意图及时传递给实习单位,保证实习单位与学校配合,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派专人去实习单位检查,使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感到一定的压力,认真对待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及时总结,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实习做好准备,积累经验。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没有一支科研教学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个知识丰富、品格美好的教师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理解与信任的情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涉及语言、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同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分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每个学年,学院都要组成专门小组对每位教师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多年以来,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师以敬业、团结、奉献的师德风范,严谨、务实、创新的治学和育人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汉语言专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预备技师 技师 核心能力 课程设置 校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06
一、技师培养与通用核心能力课程
(一)什么人是技师?
技师是技能高超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本工种难度较大的工艺加工、复杂设备、调整维修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能根据所在单位担任传授技艺的角色,培训技术工种的熟练工人。其考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劳动态度、生产工作成绩(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及学习、消化、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传授技艺、培训技术工人的能力等。
(二)技师的技能特征
经过理论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技师应该成为这样的人:
1.具有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等方面的品德和素质。
2.技艺出众,有高招绝技,能解决技术难题。即进行生产现场管理、技术维护和全生产线员工的技能指导。
3.有制定本专业的生产加工工艺和与新产品试制相关联的工艺整合的能力,编制相关的技术文件。
4.有撰写技术论文和技能培训的能力。
如何在培养和训练未来高技能人才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训导,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善解人意的交往合作能力、科学的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和问题的方法能力、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寻求答案的聚焦点一定在课程设置方面。
(三)通用核心能力课程对技师培养的意义
通用核心能力课程是相对于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而提出的。指影响学生学业、智力发展和技能获得的公共类文化和综合素质课程。它在技师培养阶段,为技能培养与技能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保障,促进高技能人才达到精、通、新、多(技能精湛,通晓规律,富于创新,技能多元)的培养目标,增强技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于核心课程,国内一般认为专业类课程更为“核心”,但西方课程论者则认为非技术、跨专业、可迁移的通用类核心课程才是核心,是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其他课程需围绕核心课程进行,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尽管东、西方核心课程取向存有差异,但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位居核心位置、且具有生成力的观点基本形成共识。
以上问题的提出,让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即: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培养核心课程的设置。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主要基于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培养通用知识和综合素质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整合。
二、深圳技师学院通用核心能力课程设置的现状
毋庸置疑,深圳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是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加上生源质量好,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但现有的预备技师、技师培养课程的设置和结构仍有值得商榷的余地。例如教学计划和实际课程除了《应用文写作》、《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公共知识和综合素质课程断层值得深思。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审慎地分析具体情况。
(一)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汇总,结果分析不难看出,毕业生希望:
1.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是毕业生提升竞争力的基础。
2.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是毕业生适应工作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在关于毕业生岗位发展优势方面,已经在岗的预备技师层次的毕业生选项排序是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综合素质、与人交流与合作、专业技能、创新发展。在给母校的建议方面,预备技师毕业生选择率排序为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管理水平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学生座谈会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1.关于课程,学生反馈意见为合理安排开课时间顺序及课程内容,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多讲点。
2.关于教学,学生反馈意见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只知道做事情,做实操,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的更好,理论知识讲授太少。
3.关于教学法,学生反馈意见为学生期望加强老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提高老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希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多讲些思路、想法,启发学生创作,而不是跟着老师的固定框架走。
(三)不合理、不科学因素思考
1.对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评价标准认识尚不统一。对“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康的人格”理解不到位,重专业、轻基础、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存在。
2.对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课程设置功利化。看到了课时资源,忽视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未能最大程度发挥课程育人的有效作用。
3.对人的认知规律认识不够、领会不透。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探讨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标准总监李怀康总结说:“在教育目标上,从来没有抽象和孤立的技能,它要通过行为去表现,要有知识支持它,要有人格充实它。”
站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知识并不等于技能,但技能的形成必须运用知识。知识愈丰富,对克服技能学习的难点愈有帮助。心理学家曾对电器装配工人进行过实验研究。一组工人只是机械地、重复地学习技能,而对另一组工人则讲解操作原理。结果发现,两组工人最初的水平差不多,但后来第二组工人的绩效远远超过第一组工人的绩效。研究表明,知识型能力与技术型能力的形成有清晰的正相关关系,知识型能力越低,技术性能力获得和进步越慢。反之,知识型能力越高,技术性能力获得和进步越快。
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知识和能力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高技能人才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可偏废。技工教育重视人的能力培养,但并不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课题(BBA080049)《学科领域知识和学业成绩对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在简单加工任务上,学优生和学困生工作记忆广度差异不显著。在复杂任务上,学优生的工作记忆广度普遍显著高于学困生。
人们容易忽视技工教育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型能力多是隐性的,除非是面对面的交流、写作表达,否者操作台面上知识价值的输出优势不明显。正因为知识型能力不直接参与竞争,人们所观察到的表象均会以操作规范、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形式出现。殊不知,能开启非智力因素的智慧钥匙只能是知识。
三、 相关院校和发达地区核心能力课程开设状况的调研与分析
(一)宁波、苏州、常州、南京技师学院稳健发展,步步为赢
1.善于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学生德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常州技师学院“厚德笃行,尚能致业”;苏州技师学院13门素养训练课程以多种途径得以落实;宁波技师学院“修德、务实”;南京技师学院德育为先等,无不体现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重德育、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理解专业,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生,从“内心”激发行动的动力,促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双高”并重,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双高”并重(高级工+大专文凭,或技师+本科文凭),通过课程互认、融合和增补等,弥补了技师阶段学生综合文化类课程和知识量的不足,客观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和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高技能的获得,促进了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课程研究,致力提高教学效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基础、专业、人文取舍有度;课堂、实训、自习合理配置。课程设置高屋建瓴,科学、合理,服务于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位课时的教学效能,让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核心能力的主战场。
(二)广州工贸技师学院以“1”试水高技能人才公共课程改革
2012年5月份,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联合举办“全国通用职业素质师资培训”班,交流了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广工贸将公共类课程统称为“通用职业素质课”。课程改革目标是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通用素质课程,关注学生的素质养成,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培养适应社会、胜任工作、自我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改革中,协调核心文化基础课程,强调其与专业课程的互补关系,具体:
1.保留核心文化课程:《应用语文》、《应用数学》、《英语》、《欣赏与评价》、《思想政治》、《职业指导》。
2.在所有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包括《解决问题
与创新》、《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自我管理》、《沟通与合作》、《职业价值》、《职业与人生》、《基础体育》、《职业体育》共8门课程,从做人、做事、思想品德、身体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方法技能、社会技能、价值观和体育技能。
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尊重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三)香港职业教育和培训重视“全人发展”,凸显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
香港职训局把“全人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全人教育”以人为本、全人发展(Whole Person Developing),在德(Spiritual)、智(Intellectual)、体(Physical)、群(Social)、美 (Aesthetic)、事(Career)、情(Emotional)七方面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成为处世成熟,关心社会,对社会有贡献的知识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在资历架构认证的专业《能力标准说明》中,能力单元包括:认识、知识及应用能力。因为基础知识最具有迁移性、适应性、概括性、非技术性,是了解和掌握任一学习领域所必需的知识。
针对三产发展需求,将学历和职业资格明确对接起来,无论全日制或非全日制,课程中的文化知识、通识课程均未减少。三产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有横向思维能力”。服装专业把文科的理念放在职业教育中,把知识型导向的专业化为技术性的产业。为不同背景的学员提供多元化课程,引发学员潜能的发挥。
足多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四、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培养核心能力课程设置的探讨
(一)提高认识,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技工教育绝对不是唯技术的教育。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计划,职业技术推广中心向全国推出核心能力。国内不少技工院校了解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信息和实践方法后,纷纷引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并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定位到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我院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研究在全国技工院校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先后引进了六门课程,并组织了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讲座。但是,由于核心能力课程未进教学计划,学生受益面小,未能形成课程资源优势。
(二)坚持课改,确立核心课程改革宏观思路
时至今日,强基础(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仍是技工教育致胜的“秘密武器”。技工学校乃至职业教育,公共课程、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在课程的改革上,学院层面要有课改的宏观思路。培养目标的成长不会等待,市场需求的质量标准不会等待。需要我们依据专业定位,结合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依照专业技术培养的深度和广度,着力思考公共类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
(三)强化实践,整合与优化核心课程,增强课程的互补关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 提出:“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的获得绝不是玩“空手道”,而是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获得的。在全日制背景下的学习,课程仍是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形式的最坚实的基础和支撑。从同行院校实践效果看,合理安排文化课程与职业素质类课程,增进课程间的互补关系,有益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1.结合学院的发展,切实按照学院提出的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康的人格“三位一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潜心研究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培养阶段公共知识和综合素质课程,以对学院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规划课程,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构建结构科学、合理的预备技师、技师培养课程结构。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课程的内容能有效地建构学习领域中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知识的“零碎”和技能的“片段”,有效地促进学习者获得的技能在工作领域中得到迁移;这里的合理指的课程内容对相应职业和工种能力的含盖、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架构、课时分配、时段安排等,不为人才培养留遗憾。
2.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共课程设置的要求,避免主观减少课程、课时,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职业、认识人生的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培养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增开相应层次的核心文化课程(语文、数学、德育、体育)等,工科专业开设必要的物理课程,文科专业开设必要的人文、历史类课程。两大学科还可以交叉设课。为了体现课程设置的梯次和能力提升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培养阶段可参照的核心课程模式:
在核心课程进计划的同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指导学生有效选读任选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讲座,跨系、跨专业交流。
课程是学院实践战略目标的宝贵资源。课程实施是传输知识和技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上,深圳技师学院黎德良院长谆谆告诫我们,技能人才培养,“有技能无知识是次品,有知识无技能是废品,有知识、有技能、无人格是危险品”。学院每一位有事业心、热爱学生的教师,都要跳出本位观念,沉下心来思考课程,构建层次清晰、结构互补、知识优化、支撑技能的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培养公共核心课程体系,服务专业教学,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为了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精神已经在高职高专中发酵。我们在为这个回归常识的主题而欢呼的同时,把视野落在我们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活动中。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区位优势突出,我们有科学可行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有需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岗位和产业群,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只要我们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群策群力,就一定能谱写出预备技师、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动人乐章。
参考文献:
[1] 赵燕;蔡笑岳;学科领域知识和学业成绩对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
[2]童山东.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12)
[3]赵志群.从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谈项目课程开发中的两个基本认识问题[J].职教通讯.2007(4)
关键词:校企合作 体制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8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建设了第一批100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 年继续建设100 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其中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探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1]。可以说,这是政府对推动行业企业与院校加强合作的又一重大举措。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有助于达成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正和博弈发展格局,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2]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构架,是实现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的关键,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软实力的有力保障。
一、广东工贸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探索阶段性分析
1.学院与深圳五洲龙企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五洲龙新能源汽车学院
2013年12月,我院与深圳五洲龙企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五洲龙新能源汽车学院。2014年本系和深圳五洲龙企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订单班”,首批14名学生已经到该公司,成为“订单班”的首批学员。11名学生将在近两月到该公司,成为“订单班”的第二批学员。
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就业,该“订单班”的两批学员毕业后即到该公司就业,这样根据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岗位明确,要求清楚,学生的毕业实习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缩短了到岗位后的适应期,这样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学院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扩大了学院在企业界的影响。本系2013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就业区域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市,平均起薪提高到2500元左右,在国有企业和大中型私营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有所增加。根据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访谈等方式了解到的情况,2013届毕业生对自身就业情况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大多数认为学校的培养有助于个体发展,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景看好。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好评率达到99%,认为学院电气自动化系毕业生能够胜任岗位,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基础,有较大的培养空间。
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自2013年建立校内工作室以来,工作室通过和学校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2.1融讯工作室
在校企通力合作的环境下,较顺畅地完成了城管项目、影像处理项目等。工作室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让学生们在工作室得到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方面的熏陶,协调开展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工作室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使学生成为我们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2.2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
2014年度以来,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与我系展开合作,通过密切沟通、共同组织,积极推动生产任务的进展,同时真操实练地培训到学生,企业对合作效果感到满意!
合作开始于3月份,场地由校方安排在可以容纳60多人共同作业的实训楼703工作室,从7月份(学生暑期)开始我单位又申请增加701工作室(可以容纳30多人)作为使用场地。人员随即入场,我单位立即调集4名(其中来自2名来自我兄弟中队――地籍测量队)职工作为先行小组报到,进入场地开展有关工作事项,第1批来自于地信系、土管系专业的30多名学习也立即报到。由此,工作室的生产以及实习活动正式开启。到7月份时,实习学生人数达到了60名。总共经历是5个批次的实习学生,含1期暑假实习学生。
2.3地籍队703工作室
本工作室自2013年建立之初开始,学生实习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实训教学工及管理工作朝着持续、健康、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也在稳定地提高。
继2013年的工作势头,2014年的工作更是进展的如火如荼。从2014年3月中旬到11月底,工作室总共来了五批实习生,总共一百余人,其中包括四批在校实习生以及一批暑期实习生。详细情况如下:3月中旬到4月中旬的实习班级为12地理1班;4月中旬到5月底的实习班级为12地理2班;6月初到7月中旬的实习班级为12土地管理班;7月中旬到9月中旬的实习班级为12土地管理班(暑假);9月中旬到10月底的实习班级为13地理班。
二、校企合作方面主要成绩或成功的经验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学校方面: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学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作伙伴,在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其它形式,促进职业学校及企业加速发展。
2012电气自动化专业两个班在美的环境电器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企业认知实训。同学们在企业学到了电机原理、组成、检测等知识。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2012级机电一体化5个班257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2个班110人,合计367人全部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训,现已全部到岗。
2013年,电气自动化系共有毕业生503人,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77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78人、机电一体化技术145人、汽车电子技术69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10-1人、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33人,就业率达到100%。
企业方面: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
与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教师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训的单位有了切实的保障。对外培训企业员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训人员超过100人,金额超过万元。
除此之外,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学生方面: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
三、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
在过去的几年,尽管我们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经过经年的发展,我们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也建立起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体系;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纠正或加强。
1.缺乏长远的校企合作规划。在以往校企合作方式的选择上,部分多通过本专业教研室教师个人资源寻找合作企业,因而整体上具有“散、乱、小”的弊端。如何从长远出发,重构校企合作体系,加强与大行业、大企业的合作,是我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校内外实训基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由于没有专人负责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运作,或在专任教师工作职责中没有明确相关管理责任,导致上述情况出现。
3.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由于专任教师理论教学任务繁重,没有专人对校企合作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导致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广度(即合作企业数量)和深度(即校企合作质量和水平等)尚不足够。
4.实习学生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技能的转化问题。部分学生的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实际上手操作掌握比较缓慢,少数学生在培训讲课时没有认真听讲。学生主人翁的意识不强,一部分人员存在“为了服从学校安排而实习”的观念,在实习中自由散漫。提升学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度及主人翁意识,学校与企业双向加强培训,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5.与初次合作企业的磨合。如经验不足,有些企业合作之初由于侧重于生产,配置的人员基本都是由生产一线所组成的生产小组,没有专门相关行政人员负责与校方进行工作开展细节的处理。今后,双方应将总结经验,探索优化合作有关事项的处理流程、组织架构。
6.由于工作任务增加,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工作开展存在偏差,各项目的人力仍会出现不足的情况,导致项目不能独立在工作室运转。大部分企业希望在校实习生实习时间最好可以达到两个月或两个月以上。
7.学院的校企合完全靠教师到熟悉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完成的,全靠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国家没有相关法规来推进该工作,虽然学校也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了工作宣传,但范围不广,力度不够,国家口惠而实不至,企业没有积极性,工作难以展开。
8.各学院报账、车辆的申请太困难了,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师申请到企业至报账完成,工作流程至少要5-6遍,至少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教师对相关的财务制度不熟悉,报账要反复重来,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
四、校企合作工作推进设想及建议
1.巩固合作,进一步规范、完善校内工作室管理
目前,我系已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企业协议书,并建立了校内工作室,这些合作企业为我系每年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进一步规范、完善校内工作室管理,使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地地进行实习锻炼,满足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有利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更快地使学生溶入企业,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2.进一步广泛联系企业,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
今年,我系争取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校企合作单位数量,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作准备。
3.加强密切配合,大力倡导教师与企业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场所的同时,在老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企业提供服务等方面进一步进行密切合作,在鼓励教师努力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使教师能亲自感受、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要求,了解企业相应工种所需的专业人才。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还有较高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使教师也能在此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005年上半年,集团继续遵循和发扬“学习、服务、创业、发展”的企业精神,紧紧围绕“以服务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以贡献求支持”的战略思想,在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狠抓质量管理,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发展,很好完成了学校各项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基本实现了集团上半年工作目标,为创建和谐校园作出了贡献。
1、巩固质量管理成果,全面展开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工作。2005年上半年,集团对各中心的副管代及内审员开展了ISO9000基础知识的培训,增强了各中心的质量管理意识,以此推动各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二是逐步修改集团《质量手册》与各中心三级文件,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增强可操作性;三是对各中心贯彻落实ISO9000情况予以检查,本学期对每个中心进行了两轮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各中心予以持续改进,达到了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目的。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了安全保卫责任体系。2005年上半年,集团在原有安全保卫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安全保卫工作小组,明确由一位副总经理牵头,各中心设立安全员,贯彻落实集团与各中心的安全保卫工作,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工作小组每月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并与ISO9000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地保证了集团的安全运行。本学期未发生一次安全事故。
3、落实培训计划,努力为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提高职工队伍的专业素质。(1)培训工作效果显著。本学期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员工手册》及规章制度的学习、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掌握及落实、各专业技能的提高等几方面,计划实施率高达98%,培训近9000人次,总参培率达97%以上,对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与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上半年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5人,聘用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10人,其中本科生4人。(3)办理养老保险人数增加。本学期,集团为140位非正式用工办理了养老保险,目前集团办理养老保险的员工达到505人,其中新办医保200人,总参保率达45%。(4)职工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鼓楼校区临时工的住宿问题得到了缓解,集团为职工宿舍安装了电风扇和简单的淋浴设备,尽可能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5)本学期集团工会举办了第二届职工扑克牌比赛,开展了书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4、加强网页与信箱的管理,确保集团的沟通渠道畅通。每周更换集团动态信息内容,定期更换、扩充集团的服务与管理内容,扩大了集团的宣传力度,加强了与师生的交流、沟通;密切关注校务信箱内学生对集团的意见与建议,及时、主动回复,有效投诉的回复率达到98%,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解决和落实。
5、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财务管理,完善了集团各中心独立核算办法。与各中心签订了新一轮的目标责任书,明确了2005年各中心的经济指标;进行了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人员的调整;把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作为上半年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加强了财务检查和监督,规范和完善相关财务手续;进一步加强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应收账款额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下降,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6、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集团奖金的考核分配办法。本学期集团制订了《集团职工岗位考勤奖、岗位责任奖、效益奖的考核分配办法》,各中心严格考核发放岗位考勤奖、岗位责任奖及效益奖,进一步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
7、加大了统一采购的力度。在吸取膳食中心实行统一采购成功经验基础上,接待中心的物资统一采购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规范了管理,降低了成本。
8、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文明食堂”、“文明宿舍”验收。2005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检查、查阅资料、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我校“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创建情况进行评查,并进行了随机测评,结果表明,学生对伙食及宿舍管理工作的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检查组认为南大完全符合“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的条件,省教育厅决定授予了南大“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称号。
9、加强伙食管理,保证伙食质量、价格持续稳定。集团办公室、集团浦口办及学生伙管会分别成立了伙食监控小组,以消费者的身份每天对两校区的伙食、服务质量予以监督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督促膳食中心及时整改。同时,膳食中心以“文明食堂”的评审为契机,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加强了与师生的交流沟通,除举办学生信息交流会,组织参观食堂的操作现场外,还配合校研究生会、学生会、团委等单位,举办了“天天美食,天天健康”等讲座,效果较好。根据ISO9校内旅游市场进一步整合。兰达旅行社积极开辟校园参观接待业务和票务订购业务,同时在做好校内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业务。上半年共组团63个,营业额约150万元,实现毛利13万元。
21、校管中心苗木基地工作已初见成效。校管中心进一步加强了苗木基地草花种植的品种和数量,已能满足浦口校区的用花需要。基地的部分苗木已生长成熟,上半年校内建设用苗达2000余株,收益可达60余万元。
22、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岗位效益奖和岗位责任奖的发放将给集团增加300万元的支出,加上非正式用工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养老保险基数的增加,汽油费等原材料的上涨,给集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应对这一困难,还需学校的支持与关心,需要集团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增创效益。
(2)南苑宾馆硬件设施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急需改造。
(3)集团受学校委托对部分公用房实施物业管理,但是对部分院系的收费存在一定的困难。
(4)非正式用工住宿拥挤,条件差,成为非正式用工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000要求,膳食中心每学期组织学生满意度测评,满意率均在90%以上。省委李源潮书记4月份来到南大,和同学一起用餐,对我校的伙食工作给予了肯定。
10、兰达物业公司做好服务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兰达物业公司正式接管科技馆一期,共接待了部长论坛、五·二校庆成果展等在内的各类报告会40多场,得到了举办方的一致好评。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多次承办了校内外游泳赛事,相继开办了各类乒乓球、拉丁舞、跆拳道、瑜伽、健美操等培训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减少了支出。
11、以保障为重点,继续做好水电管理工作。动力中心一方面加强设备巡检确保其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不断与供用电公司等部门加强联系,确保学校“五·二”校庆、高考阅卷、毕业典礼等各项重大活动的正常供电;积极主动地加强全校水电管理,完成了上半年水电费的收缴工作,针对科技馆I、II期水电费收缴难的问题,积极主动与各院系单位沟通,向校领导和财务处提供方案,出台了科技馆I、II期的水电费收取办法;水电安装公司上半年完成了港龙住宅小区施工用水用电安装、浦口校区高压杆线迁移、浦口校区第六组团施工水电安装等重点工程,总产值达330万元。
12、幼教中心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幼教中心在园内等几个关键部位安装了摄像监控系统,给每位在园幼儿办理了接送卡,家长凭接送卡进出幼儿园,使幼儿园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本学期,申报了陈鹤琴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十一·五课题“多领域相互渗透的早期阅读”,参与了南师大教科院楼毕生教授组织的“托班幼儿教育研究”活动,与江苏省儿童保健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一项儿童伙食与儿童营养的课题研究,教研结合,幼儿园的教科研水平又有新的提高。
13、集团浦口办全力做好浦口校区的后勤协调、保障工作。集团浦口办配合基建处完成了60000余方工作量的土石方工程,先后在17、19幢学生宿舍、玉辉楼等处安装了10台开水器,解决了学生、教师的饮水问题。
14、教材供应中心正常运行。教材供应中心4月中旬开始筹组,6月初与教务处正式移交。在调研南京有关高校教材的采购和供应工作的基础上,以招标的形式进行了2005年秋季教材的采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折扣率,并与各中标书商(或出版社)签订了采购合同。
15、兰达监理公司经营、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兰达监理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承接了南大第六组团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国际学术大厦、海外教育大楼及昆山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宿舍工程的监理项目,合同面积10.12万㎡,合同金额达183.3万元。上半年,公司获得南京市“建设工程监理示范企业”荣誉称号。公司监理的理工大学教学楼、研究生公寓工程获得“总参优质”工程荣誉称号。南大食堂暨后勤办公楼、工业大学教学楼工程获得南京市“优良工程”。
16、工贸公司以服务促营销,赢得消费者的好评。工贸公司积极开展了促销活动、“3·15”主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上半年实现经营收入500万元。因诚信经营,浦口教育超市被南京市消费者协会授予“南京市场诚信服务满意单位”称号。
17、接待中心积极开拓创新,再创佳绩。接待中心上半年营业额达900万元、净利润约198万元(不含岗位责任奖与考勤奖的支出)。南苑、南芳园两餐厅外聘名师主理,分别成功举办了“江鲜美食节”、“徽菜美食节”及“龙虾节”等美食节,快餐部开设了“绿水缘”茶座,大大丰富校园饮食文化,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欢迎。上半年接待中心餐饮部实现产值520万元,实现利润约67万元,创近几年同期最好成绩,其中4、5、6三个月营业额均突破100万元。宾馆满房率上半年达80%,营业收入200万元,利润达1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