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校实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彩特美细胞酶 玉米 产量 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42-01
玉米是对微量元素比较敏感的作物,对微量元素有较高的需求量[1]。而现有的叶面肥一般只是单品种的微量元素,为寻找在相同施肥量下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品质的多种微量元素叶面肥,2012年我们引进彩特美细胞酶在玉米作物上进行试验,旨在探寻其在玉米上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结实率、百粒重,并可改善玉米的品质,提高养分利用率的作用,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作物与品种
玉米,绿单2号
2.供试材料与来源
彩特美细胞酶;浩良河化肥厂
3.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友谊农场研发中心试验地。试验区土地位于东经131’49,北纬46’45,海拔67.2米,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43g/kg土,碱解氮含量137.4mg/kg土,速效磷含量24.4mg/kg土,速效钾含量159.9mg/kg土,PH值6.0。前茬大豆。秋翻秋起垄。设计亩施尿素20kg、二铵11.67kg、氯化钾3.33 kg。4月30日采用机械施入基肥,6月20日采用机械追肥。6月29日采用人工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处理。
4.试验处理与方法
试验采用大区条田对比,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41.6(65cm行距×8垄×8m长)。其它措施同大田常规生产。亩设计保苗株数4773株。
5.气象条件分析
喷前10天连续降雨22.5 mm,相对湿度52%-82%,平均相对湿度68%,平均气温19.4℃;6月29日喷洒当天气温24.3℃,相对湿度72%,风力4.1米/秒(微风),无降雨,光照10.7;喷后10天降雨98 mm,相对湿度61%-88%,平均相对湿度76%,平均气温23℃;有利于大绿皇叶面肥的叶面吸收利用。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产品物理性状表现
彩特美细胞酶放入冷水中迅速溶合,并且无沉淀物产生。
2.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玉米生育期方面,施用彩特美细胞酶的玉米较对照延长生育2天,因2012年玉米生长期温度较高,但少雨寡照,造成玉米早衰,如遇正常年份,彩特美细胞酶可延长生育期3-4天。
3.玉米生育性状表现
表2 田间考种表
由表2可以看出,施用彩特美细胞酶的玉米,株高、茎粗都明显大于对照,而且植株表现叶色浓绿,叶片肥厚,叶片趋于收敛、角度平均,表现挺、直。该试验处理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较抗倒伏,如此,可提高玉米结实率,减少空秆的发生,增加产量。
4.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施用彩特美细胞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比对照增产2.93%;玉米的穗长、行数、粒数、百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具有很大优势,秃尖减少,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三、效益分析
注:玉米价格按1.60元/公斤计算。
由表4可以看出,由于处理产量比对照每亩高32.14公斤,以每公斤1.60元计,施用彩特美细胞酶的处理,比对照每亩增加效益26.14元。
四、小结与讨论
1.彩特美细胞酶放入冷水中可迅速溶合,并且无沉淀物产生,易于常规生产使用,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
2.试验结果表明,彩特美细胞酶在试验区玉米作物上叶面喷施。该试验处理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较抗倒伏,如此,可提高玉米结实率,减少空秆的发生,增加产量。
3.彩特美细胞酶有促进玉米生殖生长的功效,增加干物质积累,能够提高籽粒率,增加粒重,提高玉米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2.93%。
4.由效益分析表可以看出,施用彩特美细胞酶的处理每亩增加产量32.14公斤/亩,增加效益收入26.14元,能够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胆总管结石; ERCP;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03-02
本文以2012年4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ERCP手术的16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ERCP手术的16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84例患者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36~72岁,平均(51.4±1.2)岁;干预组84例患者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35~66岁,平均(53.1±1.4)岁。所有患者排除胰腺炎、胆道感染和肠梗阻等具有干扰性的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在ERCP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肝肾功能等,以及患者的精神、饮食、大便等生活状态,及时做好记录。
1.2.2 预见性护理 (1)预防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是ERC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都是由于胰管开口处损伤,出现水肿导致的。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尽量取半卧位休息,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降低胃肠压力,降低损伤几率,并且必要时给予患者生长抑制素以及抑制胰酶分泌药物。(2)预防胆道感染的发生。胆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胆汁引流失败或者不完全,其次可能是病菌感染导致的胆道梗阻导致的。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记录引流液,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有无黄疸症状的出现,并且注意患者使用器具的洁净和所处环境的消毒。(3)其他并发症的预防。消化道的出血和穿孔是ERCP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者患者的生命健康。术中将括约肌切开、术后胃肠压力大和感染是导致此并发症的原因。护理过程中嘱患者卧床休息,合理膳食,注意患者个人卫生,对有腹痛等不良症状的患者,立即告知医生采取措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本科室制作的满意度调查表(百分制),60分以下为不满意,61~75分为一般满意,76~90分为比较满意,90分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发生方面,对照组39例(46.43%),干预组12例(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73±1.29)d,干预组为(3.27±1.4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ERCP由于其微创、有效、安全等特点,是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但有研究资料证实[1-2],ERCP术后会出现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痛苦,甚至部分患者需要二次手术,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显得十分重要。
有研究表明,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等,加强患者对预防并发症的认知能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成为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3-4]。本研究中干预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增加,进一步考虑是由于预见性护理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的同时,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丽亚,赵清喜,孔心涓,等.ENBD预防胆管多发结石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65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6):1724-1727.
[2]陈霞,王素云,叶丽萍,等.奥曲肽预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5):814-815.
[3]史红萍.预见性护理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7-58.
关键词; 实习基地 实习质量 PDCA理论
1.引言
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的实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校内实习,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如金工实习等;二是校外实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分为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2.学校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应用现状
尽管学校的院系、专业各不相同,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也不尽相同,但存在如下共同点。
2.1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标准:高等院校希望选择技术先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单位开展实习。他们主要选择正规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有较深厚的技术力量、较强的管理能力,并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学校周围,但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出现了不同专业的数量众多的学生在同一工厂实习的情况,质量将难以保证。
2.2校外实习时间的安排:工科院校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为5~8周,生产实习为一两周,正常安排在三年级进行。毕业实习为4~6周,正常安排在四年级进行,集中统一安排。
2.3生产实习活动:由实习指导老师负责了解工厂的情况,结合工厂的实际生产状态、技术能力,制订实习计划,讨论修改后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明确生产实习的具体要求、实习目标。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查,因此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2.4毕业实习活动: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给出实习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了解相关内容。但由于毕业实习时间较长,指导教师不可能天天跟随,因此缺乏有效的控制,致使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3.PDCA理论
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及活动计划的制订。
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检查。就是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遵循;失败的教训也要进行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由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如下图所示。
图 PDCA循环的(戴明循环)四个阶段
4.PDCA在校外实习中的应用
学生在校外的实习质量可以通过PDCA的四个阶段加以控制和提高。
4.1P(plan)计划阶段:首先分析和评价校外实习现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时间安排问题,走马观花、不能深入的问题。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目标,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目标,评价这些解决方案并进行选择。
4.2D(do)执行阶段: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厂史教育、企业生产概况介绍等,监督实习过程是否按计划正确地执行。
4.3C(check)检查阶段:指导老师对实施的结果和计划做对比,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哪些是成功的,其经验是什么,哪些做得不对,教训是什么,起因是什么。
4.4A(action)处理阶段: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处理,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按规定纳入相应的标准、制度或规定中,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防止重复已经发生的问题。最后把这次循环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遗留问题转入下一次循环以待解决,为下一阶段制订计划提供资料和依据。“记录在案,便于下传”。
5.结语
学生校外实习质量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PDCA质量管理循环是个动态的大循环,是不断前进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不停转动,解决原有问题,新问题虽不断产生但可以解决,如此循环不止。PDCA循环使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管理有机会结合、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
[2]王伟廉.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大学教育科学,2008,(2).
[3]张红.发达国家高校课程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1996,(11).
关键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运行 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渠道,从人才培养的整体意义上来说,其作用是校内基地所无法替代的。在高职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经在一部分院校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1],在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以及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对高职院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起到了借鉴作用。
但是,对于安防工程与建筑工程类专业,其实习所依托的企业不像一般产品生产企业那样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而是存在工程建设周期长、隐蔽工程多、实习环境复杂、一次性接纳实习人数少等特点。这就使得该类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具有数量多且分散的特点。因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均存在诸多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建设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用、高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成为专业提高工学结合实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院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以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在分散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一套可行性强、效果良好的校外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方法。
1.分散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
由于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所依托的企业多为安防工程类企业,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众多,地域分散,因此需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才能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
1.1四方联动 引企入校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基地的稳定性和管理难度。建立相对稳定、集中的实习基地,应该是首选方式。为此,在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集聚“学院、政府、协会、企业”四方资源,共建了集“生产、实习、创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安防科技园,创新了基地建设模式。学院为企业提供零租金场地,筑巢引凤;杭州经济开发区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及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协助招商;省安防协会牵线搭桥,保证入园企业质量;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在学生顶岗实习方面与学院达成协议。成为校内集中的实习基地。
1.2依托协会 搭建桥梁
通过开展安防企业资质培训,学院与省安防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协会的沟通和联系,在安防标准制定、校外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借助协会的桥梁作用,专业与安防企业之间取得了紧密的联系,与一些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双方均有通过协会网站进行沟通与交流,互通彼此资源的需求。
1.3学生资源 不容忽视
充分利用分布于各地从事安防行业的毕业生,建立专业与安防企业联系与沟通渠道。已就业于安防企业和自我创业的专业毕业生,是专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可忽视的力量。很多毕业后直接进入安防企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锻炼,已成为企业的骨干,他们既熟悉学校又了解企业,已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另外,一些自我创业的安防专业毕业生,小有成就的也为数不少,这些学生创业的安防公司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4抢抓机遇 短期合作
应该说,很多企业对高职院校各种专业的毕业生都是有一定需求的,就我院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而言,在学生毕业前半年,就会有一些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专业联系预定毕业生。专业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在学院举办招聘会,邀请这些企业来学校进行现场招聘,同时,专业利用省安防协会网站,向其它安防企业招聘会信息,使更多的企业了解毕业生信息。利用企业现场招聘的机会,就学生实习与就业问题与企业建立短期合作关系。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较多且分散,这就决定了专业实习的分散性。分散实习,必然造成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协调的复杂化,直接导致了实习过程中学生管理的困难。几年来,我院以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与管理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2.1建立顶岗实习组织管理机构,搭建校、协、企共同管理平台
按照学生能力递进培养的规律,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设计了专业认知实习、体验实习、参与实习、顶岗实习四个实习阶段。为使学生各阶段实习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成立了“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组织机构由协会成员、系主管教学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实践教学管理科负责人、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对学生顶岗实习实行分级管理,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
在学生顶岗实习组织过程中,协会主要起到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作用,通过协会网站,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网上征集实习岗位,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填写“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校外顶岗实习联系单”,确定所能提供的实习岗位数、可否安排住宿、联系人等相关。通过协会,专业能够将企业的需求信息集中收集起来,根据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做好学生的实习安排。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23-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已经被很多高校接受。以三江学院为例,为了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适应服务外包经济需求,在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信息产业服务外包人才,三江学院与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着力于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大学生就业服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探索了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共建方案,即从大学课堂到工作岗位之间建立校企合作桥梁,实现由理论知识教学到实际社会需求无缝过度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实施“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向企业输入所需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实施“嵌入式软件人才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融入、融通。
校企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学生在校企共同培养中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对工作实践的有效性,了解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带着目标去学习往往会提升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不仅对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出要求,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相匹配,否则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目标。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应及时改革和调整学生的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应这一模式的学生管理道路。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探索
(一)校企合作形成创新的学生管理机制
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必须明确管理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学工系统,而且从学院的角度出发,全院的行政系统都应是实施学生管理机制的主体。各级院领导应充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做到职责明确,体质健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尽早的进入企业学习。相对来说,学生在校内的时间缩短、在校外实习时间变长,使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大。笔者所在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行学生工作辅导员制,同时,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都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为了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使其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开始实施主要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的培训师)参与学生管理制度。有了这项制度的保障,辅导员与主要任课教师经常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便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学生管理机制不能忽视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规划,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想法,需要朝着个性化的道路发展。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是指学校和辅导员对学生不再进行管理,而是学校通过宏观调控,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当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学校和辅导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学校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总体上控制和把握学生管理工作。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思想的转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企业的生活,适应社会。
学生管理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手设立各种奖学金,组织各种优秀学生的选拔比赛等。鼓励学生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结合校内课程学习成绩,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确定;优秀毕业生可优先被企业录用;实习期间由企业考察选拔储备管理干部人选。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方式需不断创新。由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学校环境,很多传统的管理方式因为时间、地点、人数等原因无法正常开展。所以,仅仅通过谈话、沟通等传统方式是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的。因此,学生管理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可以辅导员可以定期到不同的实习单位走访、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生活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在活动组织上也应根据企业情况、学生时间情况等因素以灵活形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更应得到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企业应配备专人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教育合力,搭建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二)校企联手寻求灵活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
根据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要寻求灵活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分为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一是要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在实习之前,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实习不理解,不认同学校的这种安排,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在校园里多学习知识。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踌躇满志,向往社会,向往工作,实习满足了他们开拓新天地的渴望,但又感到自己缺乏专长,缺乏竞争力,对即将面临的实习感到恐慌。基于这种情况,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心理疏导机制,即从院领导到相关教师再到辅导员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耐心讲解实习的目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以更成熟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应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多开展各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形成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要建立心理互助小组。这主要是针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把去同一家企业的学生编成一个或多个心理互助小组,每个小组定期举行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可以互相倾诉烦恼,也可以共同分享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三是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在实习期间,选择一些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的学生作为联络员,这些联络员通过网络、手机登多种方式将实习情况及时反馈给辅导员或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四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是多方面的,包括辅导员、相关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的沟通;辅导员与企业实习学生的沟通;企业负责人与学校负责人之间的沟通等,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心理难题。五是健全实习结束后的心理辅导机制。学生结束实习返校,辅导员及相关教师可采取总结报告、座谈讨论、个别谈心、评比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习,搞好分析总结,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这样,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三)校企文化融合尝试新型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
校企合作模式必然会带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学校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改进。学生在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接受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果做人。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可以参照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委,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参照企业特点进行班级CIS策划,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以项目的形式组织班级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
三、结语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创新,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改进传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方式,勤于探索与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适应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傅淑燕,裘旭东.“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学生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2]匡翠芳,邹平华.“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0,29.
[3]孙朝阳,杨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
[4]吕善广.努力做好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思想工作——“驼峰”学生思想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
[5]陈彪.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2).
[6]张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
关键词:农林院校;植物分类学实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40-03
植物分类学是农林院校涉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必修课程。植物分类学实习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环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验证并巩固课堂教学中的所学内容,认识实习区域内的常见植物,巩固常见科的识别特征,了解科学研究过程中植物标本采集、分类及鉴定过程,为相关专业课程的顺利进行及将来进行相关研究奠定植物分类学基础。植物分类学实习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到的形态术语知识及分类学的基础知识,通过野外进行植物标本采集、分类、科属鉴定,完成实习报告。植物分类学教学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验证和深刻理解植物学理论知识,了解不同的生态类型,认识常见的植物种类,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是培养学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由于实习环境条件的改变、不同时代的学生兴趣特点变化及先进电子科技手段的普及,传统的植物分类学实习方式表现出了诸多缺陷。在总结长期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当前植物分类学实习的教学特点,以新疆农业大学林学、园林和园艺3个专业5个班级学生为试点对象,通过调整实习方式和实习内容等,将实习效果与以往班级进行对比,将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改进措施进行讨论,为相关农林院校植物分类学实习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新疆农业大学农科类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的教学计划为5天,包括4天外业和1天内业,实习时间集中在6月下旬完成。实习地点在校园和学校周边的农田、荒漠、植物园及雅玛里克山区域。在总结以往实习的基础上,我们分析目前的实习方式及特点,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实习季节过于集中,不能兼顾不同物候期植物的采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新疆北部分布一类特殊的植被类型,即短命植物。该类植物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提供的土壤湿度和一定的温度生长发育,是在干热季节来临之前迅速完成生活史的植物[10],于4月中旬开始萌发,6月中旬之前完成生活史干枯。在新疆,短命植物有211种,隶属27个科97属,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紫草科、菊科、豆科、伞形科和禾本科等[11]。此外,新疆大多数木本植物的开花期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长期以来,我校植物分类学的实习集中在6月下旬,无疑将失去对短命植物和早春开花木本类植物的观察与采集。
对植物形态特征的描述,通过编制常见植物检索表,熟悉植物检索表的结构及使用,是植物分类学实习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不同物候期植物关键形态特征的观察,利用所学的分类学知识对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使用植物分类检索表对不同生长阶段植物进行检索,鉴定植物科属属性,是将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集中的教学实习也无法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2.实习方式单一,缺乏将现代摄影拍照及互联网络工具与植物分类学实习的有机结合。以往的植物分类学实习,更注重传统的以采集、分类及鉴定为主的实习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照相功能及网络传递功能日益完善,这为学生进行野外植物摄影及利用网络互相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在以往的植物分类学实习中,由于实习时间过于集中,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既能够完成植物标本的采集,同时又能够对不同物候期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拍照及比较,因此,未安排植物摄影实习。
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也是植物分类学的重要实习内容,由于各种原因,在以往的实习过程中,没有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列为实习内容,使得实习缺少了提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缺少实习区域植物名录,实习缺乏目的性。在以前的实习过程中,由于时间集中,学生主要以采集标本、分类鉴定为主,没有相关的植物名录资料,采集过程缺乏目的性。
二、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集中实习调整为分散实习,取得较好效果。在2015年3月,我们对实习过程及内容做了调整,将集中实习调整为分散实习,实习时间调整为4月25日至6月25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每组6~7人发放实习工具,下达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组员时间,利用周末等空余时间,在校园及邻近校园的妖魔山等区域进行标本采集。指导教师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在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和6月上旬,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组织实习,解决分散实习存在的问题,6月下旬组织集中考核。
结合往年实习的特点,试点班级的实习报告增加了部分新内容:①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写出100种采集植物的属名(拉丁文)、科名(拉丁文)及识别要点。②植物形态的描述,要求选择所采集的10种植物,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每种不少于150字.提示:可从生活型、株高、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方面进行描述。③标本制作与植物摄影。每人提交1份上台纸的标本,每人提交一种植物不同角度拍摄的3张照片,组内不得重复。④检索表的编制。对10种植物编制一等距检索表。通过对实习形式和内容的调整,标本数量较往年明显地增多,实习报告更加充实,考核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植物形态术语的理解程度好于往届,期末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2.增加植物摄影与植物标本制作内容,增加学生观察及动手能力。传统的植物分类学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分类及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实习报告。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手机照相及图片网络交流的功能发生极大变革,如何将手机的这些功能充分利用到植物分类学的实习环节,如何利用学生喜欢拍照、喜欢将植物图片进行网络交流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是目前植物分类学实习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在实习报告中增加了植物摄影内容,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兴趣。学生通过对植物的特殊部位观察拍照,提高了认识植物的兴趣和识别植物的能力。对于一些不认识的植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咨询,提高了识别植物的数量。同时,将自己拍摄的植物图片在网上进行搜索对比,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植物分类学课程的学习途径。
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是植物分类学实习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完成植物标本的采集、分类、鉴定之后,最终将标本上台纸长期保存。在以往的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时间过于集中,采集的标本在短期内不能压干,因此,没有涉及这些内容。为了提高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能力,实习环节增加了植物腊叶标本制作内容,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标本在班级内展示,互相之间进行学习。植物摄影及标本制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周边植物的观察兴趣,将植物分类实习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提高了实习效果。在课程结束之前,为了鼓励学生,我们选择了部分学生制作的标本和照片进行展示,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植物识别氛围。参加实习的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标本和照片,参观学习他人的标本和照片,认识了更多的植物,掌握了及制作标本和植物摄影的技术。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参观中不仅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植物,还会掌握许多的植物知识,这在校园内产生较大的反响。因此,本次实习过程的改革,取得了超出预想的好成果。
3.编写不同实习区域植物目录,提高实习质量。为了提高植物学实习效果,我们编写了《新疆农业大学校园植物名录》、《乌鲁木齐市妖魔山植物名录》、《新疆农业大学谢家沟实习基地植物名录》和《新疆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及其他相关资料[12-14]。以往学生在校园及周边实习时,由于缺少相关资料,实习存在盲目性。再加上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类鉴定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存在方言或学生没有听清楚等,实习报告常常出现错字、别字。植物名录等相关资料的整理编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使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加有目的性,高效地完成实习报告,这对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学实习起到较大的作用。
植物分类学实习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观察分析及科研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实习效果,有利于学生掌握并理解植物分类学课程内容,并进行后续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利用有限的植物资源和实习教学课时,高效地完成实习课程内容,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部分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过程及内容进行改进,我们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为其他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改革提供经验,也希望能够为相关专业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井飞,郝佳彤.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5,291(9):104-106.
[2]金水虎,李根有,楼炉焕,等.植物学教学实习改革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34-137.
[3]马纯艳,卜军,不寸亮,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模式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2):286-288.
[4]徐爱东.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三点体会[J].生物学教学,2005,30(2):18-19.
[5]王微.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88-90.
[6]杨文权,慕小倩,易华.农业院校中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3):7-9.
[7]周越,段玉清.植物学野外实习特色教学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0,(2):85-86.
[8]吉乃提汗・马木提,谭敦炎.新疆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初探[J].高教学刊,2015,(18):97-100.
[9]苗芳,姜在民,程金凤.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8-110.
[10]杨娜,赵和平,葛风伟,等.2种独行菜萌发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5,32(4):760-765.
[11]毛祖美.新疆北部早春短命植物区系纲要[J].干旱区研究,1994,(3):8-15.
[12]周桂玲.新疆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13]周桂玲.植物学实验指导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4]朱进忠.草地科学实践教学指导[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Reform and Practice on Plant Taxonomy Field Work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iLiXiaTi・Hasimu,AMaNuLa・Yimingniyazi,BaTeEr・Bak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rass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 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配合,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素质,可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对学校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外实训基地或者顶岗实习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两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支持,以学校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则是由学校选派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一线开展实习或工作,场地、设备、技术都由企业提供,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学院与中百集团、海信科龙集团的合作,各年级成立了中百班和科龙班,校企合作班要求以“准员工”模式管理。然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两种校企合作过程中,其内容和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对于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而言,因地点在学校范围之内,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教育者几乎全部由校内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当,加上其管理与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校日常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无异,这样的校企合作毫无创新性。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有其特殊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工学结合模式定位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并引导性地规定了内容,即要求“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同时规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和考核方法。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地点在企业,时间为半年或更长,内容是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体化,主体则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生产型实训基地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因此,我们所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规律,还要研究企业的特点与规律,这样才有助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主体认识的模糊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外在辅助条件,而是办学模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只是把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载体,致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合作,即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且在选拔人才、制定课程、学业考核等方面都要反映企业自身的需求,从而充分体现出企业的能动作用。从学校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甚至组织学生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共性,更应考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一般来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管理者和企业都往往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在学校课堂或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企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的想法,割裂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关系。
2、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滞后及越位与缺位现象严重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建立或重构办学模式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潜力重构。而不少学校为了形成某种模式生搬硬套,不考虑自身情况,不仅思想认识、课程、管理、实习机制等方面欠缺,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更是重视不够,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苦、学校累、企业也抱怨不已。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合作协议的起草、合作机制的构建、合作步骤的实施、合作活动的安排往往都是以学校为主,由学校来组织安排,企业只是被动地配合校方的工作。学校的“越位”导致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明显不高。此外,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将学生投入企业后,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企业文化等没有跟进实施教育,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怕吃苦、不安心、不好学、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解决。学校的“缺位”导致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关键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重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加强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严格实习后的考核评价,这样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1、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前的教育管理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对工学结合不理解“,为什么不是别人去而是我去”、“是不是学校送我们到企业从中得利”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接到参加工学结合任务后踌躇满志,但又感到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即将面临的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感到恐慌心态,“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成了最大的疑问。因此,在岗前教育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和岗位要求,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的社会背景中去看待问题,指导学生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2、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
学生在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往往能够服从安排,遵守企业的纪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鲜感逐渐消退,或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困难导致的退缩情绪。因此,在这阶段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特别注重及时跟踪,适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习、定期到不同的实习单位走访或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在活动组织上也应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学生时间情况等因素以灵活形式进行;学院派出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和企业保持联系,还要在实习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企业也要选拔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将搭建起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还需注意: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袒护学生,那样无益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学习、工作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不能只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说话,这样往往无法带给学生深刻的感受,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护理带教是以即将毕业的护理实习生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活动,向其传授如何以病员为中心的整体制护理,所以做好护理带教工作是每个带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老师,更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补充知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素质,才能成为患者满意、学生满意的护理人才。由此,结合我的带教经历,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护理带教老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必须从护理的实际工作出发,树立高的标准,并将该标准加以细化,以便执行。此后,根据树立的标准落实具体的要求,以求实、严谨的态度,贯穿带教工作的始终。在要求明确,讲解清晰,确认学生能胜任的情况下,鼓励、督促学生大胆操作,放开手脚,给她们独立锻炼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对其操作进行评价与总结,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加以解决。护理临床教学最忌脱离临床实际照本宣科。要结合临床实践典型病例,还要更新知识,鼓励学生上网查阅骨科常见病的新护理常规,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如添加“骨科疾病护理”及“骨科康复”等微信公众号,掌握国内新的学术动态,这样,学生记忆起来比较深刻。
2.注重教学实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采取晨会交接班、日常护理及治疗、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临床教学,随时提问和检查,如出现差错,带教老师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告知学生看书的重要性,实习和看书两者要相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护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真正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要努力学习知识,传授正确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要善于运用丰富有趣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自己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随时告诫自己切忌“纸上谈兵”。
3.注重临床实践,带好临床实习生
学生到医院实习,是由在校学生成长为临床护士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经过2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积累,但尚未实践,还未从1名学生走向护士,而这1年的毕业实习,将完成从在校学生到临床护士的初步转变,是关键性的1年。进入社会,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工作能力的锻炼、课堂教学转向临床工作,更要密切接触患者及其家属,这就要求我应该经常与实习学生沟通,包括沟通思想、心理、护理业务、如何对待病人等诸多方面。例如病人对你的输液技术提出质疑,你应该怎么处理;如病人询问你她所患疾病要注意什么,要出现哪些并发症,你应该如何回答。指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临床结合起来。比如骨折病人我们要观察哪些,遇到休克病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如何正确执行医生的医嘱等等。要综合分析,不能只看表面,应从整体出发注意鉴别,以患者每一个细微变化,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是一个护士的基本功,这要从实习时开始培养,从日常工作的每件事抓起。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带教老师本身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护士的职业道德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关爱病人。这方面言传在前,身教在后,而身教尤胜言传。对病人的关心与理解,对病人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要求的答复与处理,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都是职业道德的体现,而这一切都要靠日常带教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让她们认识理解并在其行为观念中扎根,成为行为准则。
4.热情对待,主动讲解。
实习生初来科室,组织小型见面会,一起互动,首先主动介绍自己,再让实习生自我介绍,并谈谈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这样有利于和实习生融合在一起,让实习生消除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更快的进入相应的角色。同时,耐心介绍我科相关的基本情况,如人员结构,主要收治的病种,常用物品的放置,各种护理排班的具体分工等。重点强调实习生应认真落实“三查七对一注意”等基本护理操作规范。
5.出科前对护生综合考核
考核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实习中的表现,包括组织纪律、服务态度、技术操作水平、理论知识水平、团结协作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技术操作考试,以此来检验护生在这一段时期的实习效果。一批护生出科后,我会认真总结带教经验及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带教工作从而提高带教质量。
关键词:酒店管理;教学性实习;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张晓丽(1973-),女,河南商丘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河南漯河4623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87-02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教学性实习的开展。酒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酒店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因此,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以校企互惠双赢为出发点来安排的,常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时限多为1学年。学生通过在酒店的实习工作,检验在校学习的成果,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但是由于实习期已经是最后一个学年,即使是发现了不足,找到了需要提高的地方,学生也已经没有机会通过在校学习来弥补和提高了。针对以上情况,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提出了“1+1”酒店实习模式。
一、“1+1”酒店实习模式的内涵
“1+1”酒店实习模式是指学生在酒店的实习由2个学期组成,即“l”个学期的教学性实习和“l”个学期的就业性实习。其中教学性实习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使学生对酒店环境及工作岗位有深入的认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利于他们返回学校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就业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即最后一个学期,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是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对企业文化的深入了解,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本文主要介绍对教学性实习的调查与分析。
二、“ 1+1”酒店实习模式下教学性实习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实习中即使发现了不足,也没有机会通过在校学习进行弥补和提高。而“1+1”酒店实习模式使人才培养过程变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学生在教学性实习中发现不足后,还有机会回到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做使学生有了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既利于下学期的教学,又利于再次实习的顺利开展。
2.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提高就业稳定率
教学性实习是学生在这个行业里试水,在真实而不是仿真的实操室中切身体会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能够使学生对酒店的认识更加深入。同事和客人不再是书本中虚拟的角色,赞扬和批评鲜活地出现在工作中,上班和加班成了真实的事情。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实习,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酒店工作的辛苦和压力,这将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选择就业单位,为提高就业稳定率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学生及早明确发展方向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性实习,学生加深了对酒店工作的认识,对自己是否适合在酒店行业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有的学生会继续选择在酒店工作,教学性实习更加坚定了他们在酒店行业发展的决心;有的学生则打算选择在其他行业就业,教学性实习使他们早做准备,及早调整就业思路,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4.有利于酒店、学校、学生实现多方共赢
对酒店而言,使用实习生缓解了酒店的用工压力,降低了用人成本,为行业培养了后继力量;对学校而言,酒店是真实而优良的实训场地;对学生而言,酒店实习一般为带薪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 1+1”酒店实习模式下教学性实习的调查与分析
为加强教学性实习的有效性,培养出优秀的酒店专业人才,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模式来分析酒店教学性实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帮助完善和优化酒店教学性实习的不足。由于问卷调查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分别设计了三份有针对性的问卷。此次调查,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2008级酒店管理专业11个班随机抽取了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实际收回240份,回收率为100%。调查分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阶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实习前对于实习准备的认知,实习中对于在岗学习的认知、实习后对于后期学习及就业的认知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对教学性实习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如何在教学实习前开展准备工作、实习中开展指导工作、实习后做好总结工作。
1.实习前的调查(见表1)
(1)对实习意义及实习安排的调查。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酒店实习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认为实习有必要的占到95%,只有5%的学生对实习的意义认识不清。80%的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接受学校的酒店实习安排,但是仍有20%的学生不愿意接受。对于教学性实习来说,学校是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出发来安排实习酒店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乐意接受教学性实习。
(2)对实习单位及自身技能的认知。调查显示,8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实习单位不甚了解,说明学生对实习酒店缺乏整体、理性认识,学校对实习单位的宣传与推介工作有待加强。虽然通过在校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但学生担心自己在校的实训课与实际岗位中的操作要求有出入,仍然觉得岗位培训十分必要。
2.实习中的调查(见表2)
(1)学生对目前岗位的满意程度及岗前培训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32%的学生对岗位不满意。找出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提高满意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岗前培训,实习之前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实习过程中却只有56%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说明岗前培训工作有待改善。
(2)对指导老师作用的认识。调查显示,有89%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是负责任的,有88%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对自己的实习是起作用的,但是主要体现在非工作领域,表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是以酒店方教授为主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指导教师在具体实践工作上的欠缺。
3.实习后的调查(见表3)
(1)对教学性实习满意程度的调查。有13%的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不满意,主要是由于学生初期对实习了解不深,充满好奇和向往,期望值较高。一旦走上实习岗位,却发现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运用上,这时学生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很快冷却了工作热情。由此可见,实习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
(2)对本专业了解程度的影响。只有75%的回答是肯定的。对于这个结果,笔者不满意。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实习的深层理解仍旧欠缺,有相当的学生认为实习只是从事简单的服务劳动,缺少专业认知的深度;另一方面,学校和实习单位在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内在联系上仍需加大力度进行引导和教育。
(3)对后期学习及就业的影响。98%的学生认为教学性实习对自己后期的学习影响很大。在实习岗位上,学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尤其是普通话、英语口语、礼貌用语等,多数学生表示,在今后的在校学习中会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更明确。有91%的学生认为教学性实习对就业是有影响的,说明教学性实习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普遍性的,因此要切实重视、抓好教学性实习工作。
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1+1”实习模式下教学性实习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只有加强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认真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才能培养出酒店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化的应用型服务人才;只有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习管理,密切学校和酒店的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环节,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这也充分体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改革的思路,也是进行“两个底线”(理论教学底线+岗位技能底线)探索的必经之路;教师要更进一步地完善这种模式,培养出让社会、企业、行业、家长、学校等满意的人才,以更好地服务我国酒店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于涛.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129-130.
[3]李细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之我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57-158.
[4]吴桐.高职高专类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分阶段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60-61.
[5]陈国生,袁鹏.高专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情况的调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