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抓住联系异中察同(高林生)
2.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起步(高万同)
3.“三维”融合各有侧重(郝敬华)
4.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汪晓铅)
5.二年级上册(苏教版)口语交际"教学建议(杨新富)
6.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张庆)
7.苏教版识字教学的策略(张庆)
8.苏教版的“汉语拼音”(张庆)
9.“一专多能”的词串识字(张庆)
10.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二上、三上)“百问”系列(朱家珑王向东)
11.强化三环追求三境(陈永平)
12.小学习作教学应有的突破(高林生)
1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的理念与实践(高万同)
14.在整合中优化和建构(黄达)
15.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李亮)
16.苏教版四上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孙景华)
17.重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汪晓铅)
18.直面生活,形成口语交际素养(魏星)
19.写作教学中的“乐”与“放”(张庆)
20.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张庆)
21.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胡丽萍)
23.五年级下册习作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马建华)
24.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学会交际(马建明)
25.把握标准循序渐进(许小慧)
26.读出教材特色教出阅读本色(张敬义)
27.吃透文本精神深化语文课改(张庆)
28.试说“对话”(张庆)
29.《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解读及教学建议(周玉谦)
30.语文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百问”系列(朱家珑王向东)
五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的标题是
1.王梅:一下《识字》,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实验小学。
2.于永正(特级教师):二上《梅兰芳学艺》。
3.武亚娟:三下《七颗钻石》,陕西渭南临谓区北塘小学。
1. 省略号:……
(1)用在列举的名词、数量词及行为之后,应读成“等等”。
①回去后,还吃了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芭蕉花、烤肉、炒蕨菜……(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
②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
(2)用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欲语又止或说话人正处于尴尬、难堪的状态,虽不必将省略句读出来但必须语速缓慢,一字一顿,如:
①“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地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
②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
2. 括号:()
(1)交代文句、诗句出处的括号可读为“摘自”或“选自”。如: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表示人或事物的另一个名称时,可读“即”或“又名”。如:
①做饭时,我们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
②马铃薯(土豆)亩产可达3000公斤。
(3)表示解释、说明时,可直接读“括号”。如: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
3. 连接号:――或~
(1)用在两个地名或数字之间,表明起止、幅度、范围的时候,可念“至”或“到”。如
①真如――三棵树。
②沈阳――南京西。
③服用减肥胶囊2~3个疗程,体重会明显减轻。
(2)当连接号用在刊物代号、刊号、文件编号、产品型号等方面的时候,一般念“杠”。如:
①《格言》国内统一刊号CN23-1525/G 4,上半月邮发代号14-229;下半月邮发代号14-230。
②F-16战斗机是美国研制的新二代新型战机。
③东风-3火箭成功地将一颗通信卫星送上了天。
④利德治疗仪,注册产品标准:YZD/津0185-2003。
(3)当连接号用在总机号码与分机号码之间时,一般念“转”(zhuǎn)。如:
汉光公司人力资源部:8243694-2038
4. 代替号:~
代替号也叫替代号,广泛应用于字典、词典等语文工具书中,以节省文字、篇幅。“~”代替前面已出现的某个词语或句子,朗读时必须将其所替代的词语或句子读出来。如: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全速”一词作了解释后,举了这样的例句:“部队~前进”。
②《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修订本)“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条:“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君其察之。”
5. 引号:“”
引号常用来标明人物对话、车船的名称,表示反语、讽刺等。一般不要读出声来,但引号用于欺骗、乔装打扮的人时,宜读成“所谓”、“自称”。
①“医学专家”、“留美博士”原来只是一个粗通医道的无证游医。他高价出售的“癌痛丹”也不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科技产品”。
②在李向阳的步步紧逼下,区队“特派员”终于露出了马脚。
③“小神仙”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不久,一碗“包治百病”的“圣水”就制成了。
④中华民国既然了自五帝以迄满清四千年的帝制,便该把四千年的“国粹”也同时;因为这都是与帝制有关系的东西。(钱玄同《随感录》)
6. 虚缺号:
虚缺号表示因年深月久,字迹模糊、脱落或者需补上相关内容,一般读为“某”。如:
①鲁迅的杂文标题《“……”“”论补》这里的“”是阙文的标志。
②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进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有时,标点符号必须如实读出来,才能让听者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而不读出声来,倒会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的开展课堂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目标。小学生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更集中,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堂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学习开始时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狐狸和乌鸦》时,教师提示:在一年级时,同学们学了《乌鸦喝水》一课,知道乌鸦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然而这么聪明的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呢?教师通过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在课文中搜索知识信息,最后总结出:乌鸦因狐狸不切实际的赞赏而骄傲自满,毫不思考是否属实,轻易上了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小主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启发性模式教学,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唱歌、扮角色演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歌唱这篇优美的课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随着音调高低起伏的变化,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意境。小学生在“凉爽的风”的歌声中,心情十分愉快和开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富有感情性、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适当运用手势、动作或表情等身体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诵到“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语气非常强烈和坚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生活和学习中不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举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拉近感情距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把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锻炼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解决疑问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能力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时,教师提出问题: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小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根据课文线索进行思考和寻找,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小白兔敢于跟骏马比赛,而小黑兔只敢和乌龟赛跑,敢于和高手比赛的小白兔才会得到进步和提高,并且那份勇气值得人敬佩。这时,教师利用问题的延伸启发学生应该做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好学生。五、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阳光、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尤其需要多关注内向、自卑和学习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教师深情地讲述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的一些重要经历:桑兰虽然在17岁时瘫痪成了残疾人,但是她的微笑征服了人们。讲到这里时,教师启发性地把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来,指导学生应该树立自信的乐观的心态,摒弃自卑消极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99-01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更是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中华瑰宝,其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往往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苏教版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古诗资源,其选编非常有特色,涉及多种题材,诗词中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深挚的情感。语文教师教好古诗词,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素材,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的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引入课堂,贴近诗词表达的内涵,激发学生品读古诗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时,笔者先准备了一组世界各地著名的瀑布图片,采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们观赏,并适时提问学生这些瀑布有哪些特点等。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观看和谈论兴趣,笔者接着将教学重点放在有具体文字说明的庐山瀑布图片上,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如何描写瀑布的,由此顺利地完成课堂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时,教师可以事先搜集鸟叫声、风雨声和花落的动态图,在课堂上一边播放声音,一边让学生猜,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氛围中,再依次播放百鸟齐鸣、夜晚风雨、花朵凋落的图片,从而利用声音和图像完美地呈现整首诗,避免了直入主题带领学生读诗、翻译诗歌的方式而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过:“读古诗文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诗言简意丰,积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诵读方法,体会出作者通过诗歌渗透的情怀和人生志向。古人创作诗词往往讲究韵律感,遵循严格的诗歌格律、押韵、平仄规律,学生学习古诗时首先要反复诵读,方可感悟诗中的意境之美。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诗词,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感悟诗词的抑扬顿挫和明朗的节奏感,同时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诵读方法,诵读含有悲愤、慷慨等感彩的诗歌时应重读诗句,如读《春望》时要字字铿锵;诵读快活、热忱的诗歌时应用轻读,如读《小池》时就应该用轻快的语气诵读。其次,要由字词意义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古诗往往用一个字或词就能表达深刻含义,教学中要紧扣古诗内容,抓住“诗眼”领悟古诗内涵。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点出诗眼为“忆”字,并创造出让学生去“忆”自己亲人的情境,以此来体味诗歌中诗人的真切情感。再次,通过诵读梳理诗中的意象,有利于展现诗歌意境。意境实际上是由不同意象组成的一个想象空间,而意象是寓情于景的具体表现,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塑造了不畏风雪、傲然开放的梅花意象,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再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眼中梅花的性格特点,分析梅花这一意象时,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坚持长期诵读,学生培养了语感,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转换体裁消除古诗学习的枯燥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是记叙文式的叙述方式,在教授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将诗歌转换成记叙文,便于读懂和理解记忆诗歌。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高鼎的《村居》时,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记叙文写作的六要素来整理古诗的创作要素,时间是二月天,地点是拂堤,人物是儿童,起因是散学归来早,经过和结果是趁着东风放风筝。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可大胆发挥想象力,续写一个儿童在大自然的草地上放风筝的广阔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变换诗歌的体裁重写古诗内容,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古诗的枯燥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意涵,揣摩诗人创作古诗的情深意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审美教育的视界加以观照,以“探寻插图精髓,欣赏色彩之美”,“放飞想象精灵,领略意境之美”,“把握朗读精华,领悟情感之美”,“体认语词精妙,感受语言之美”,“运用比较赏析,认识结构之美”为主要路径开掘文本中的各种审美因素,引领学生感悟和品位文章内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式的格式美和韵律美,文章风格的质朴美和规范美,让文本之美诗意流淌。更深刻地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从而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探寻插图精髓,欣赏色彩之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高度重视绘图,力求让尺幅之地尽现美育价值。教师利用教材中现成的色彩插图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说,精心创作的插图画面生动,色彩鲜艳,做到了图文并茂,不但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杜甫的《绝句》一诗,描绘的是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景色。翠柳青天,黄鹂白鹭,雪岭泊船,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不仅再现诗中美景,还蕴含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彩色插图,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然后让学生体会景色美在哪里。“两个黄鹂”点染在一片“翠柳”之中,“青天”中勾勒出“一行白鹭”,黄翠白青,色彩是那么鲜艳,那么和谐,给人以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最后让学生领悟诗人描写草堂门前明媚秀丽的景色,为的是表现诗人愉悦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
二、放飞想象精灵,领略意境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融情入境?关键在于能否展开建立在文本之上的丰富联想。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气象万千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纷繁微妙的心态,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意境。教师要做一个学生想象天空的守望者,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启发学生用心灵来感悟。
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一课,“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美不胜收的意境,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词语的解释、内容的分析等这类抽象且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使儿童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是很难的。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黄果树瀑布,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那气势磅礴的瀑布从山上流下时撞击激起的小水珠,经风一吹飞溅开来,乘着水汽慢慢地飘落,那升腾时的飘渺就像烟,那弥漫时的朦胧就像雾,那纷纷落下的就像雨;听觉感受的是震撼人心的乐曲――瀑布直泻而下的声响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是大自然谱写的一曲交响乐,使人有一种畅快淋漓、身心释放、充满活力的感觉。此时此刻,学生身临其境,变“话”为“画”,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的形美声美,从而与作者的感情相交融,领略到文本的意境美。
三、把握朗读精华,领悟情感之美
叶圣陶先生一向提倡“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到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作品的深刻内涵。朗读的作用,有时是教师讲解无法替代的。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抱怨阅读课难上,越到高年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不高,班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参与课堂学习,大多学生只是“听众”,个别学生光听不思,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我想,只有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实现。
1.制定目标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活动需要达成的目的、要求。每一个学段都有总的教学目标,需要体现在我们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每一堂课还有准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本堂课具体的学习内容,需要做些什么?达到怎样的结果?带着这些任务学习,会引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动力。当然,教学目标的展示是逐渐地、不断地,让学生一步一步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并逐一完成。
如I: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蒲公英》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嘱咐”造句;
(3)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三个“维度”,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有助于每个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面向全体学生
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一文,设计以下问题: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小动物?
(2)课文中的这些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3)除了文中这三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你还知道小动物的哪些过冬方式?
每个学生对以上的问题都会有话可说,大家积极举手发言。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学生
为巩固课堂阅读教学,我们需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给他们分层布置作业,设计基础性和提高型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教学目标。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后,安排以下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给课文续编故事:“正当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时,……”;
(3)想象说话:如果我是小羊,……;
(4)自由组合进行课本剧表演;
(5)制作绘本,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连环画,结合绘本给弟弟妹妹讲一讲故事。
不同的作业类型,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再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
二、要科学设计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过大,学生会无从下手;如果问题过于细碎,学生就缺少了体验的过程,容易造成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教师设计问题,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探索,要注意三个“突出”。
1.突出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设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
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课,教师提问:“你喜欢课文中谁的做法呢?“学生的回答既能联系课文内容,又有了各自的个性化的感悟理解。学生A:”我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他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收获到更多的麦子,把麦囤堆得满满的,这样它就有吃不完的麦子,而且它还能够与大家分享,心里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学生B:”我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做事有计划,它没有把土地爷爷送的一口袋麦子一下子吃完,而是先吃家里的杂粮,还常常把麦子搬到外面去晒,一年后还有半口袋麦子,非常节俭。“学生C:”我觉得小猪的做法也不错,因为快过年了,小猪做些好吃的东西也是应该的,要是有好朋友来了,还可以拿出来招待呢!“
尽管大家的想法不一样,但都能说出各自喜欢的原因。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突出问题的挑战性
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进入新课的浓厚兴趣。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时,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神”是什么样的,学生兴趣浓厚,很快说出各自心目中“神”的形象。那么“军神”是谁?他为什么被称为“军神”?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把课文中的关键处找出来。课文中重伤后依旧那么镇定;做手术坚决不用麻醉;手术时一声不吭,忍受剧痛数刀数;手术后谈笑风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在交流中感悟到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3.突出问题的延展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需结合具体的课文高角度,审视文章内容。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鸟语》一文时,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喜欢“鸟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和鸟交谈的语句想象情境,揣摩推敲,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我”真的能“听懂”鸟语吗?要是能听懂,“我”跟鸟儿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延展性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要引导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体验和感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能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熟读文本,引导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的途径之一是“读”。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让“读”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朗读、默读、赏读、诵读、范读、分组读、比赛读……在读中感知语言,促进内化积累。如,教学《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引导学生多形式反复朗读,读着读着,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盲婆婆看到家乡清澈的小溪,看到四周美丽的风光,听到小溪缓缓流淌的声音……蝈蝈的声音让盲婆婆似乎置身于原野,心中溢满快乐。这样的感悟,激起了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的美好意愿。
2.创设情境,引导感悟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语言文字。教学《世界多美呀》第4自然段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创设情境:现在我们都是小鸡,刚刚从蛋壳里出来,让我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吧!此刻,同学们,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读书过程中得到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世界是多么美丽呀1
3.设疑质疑,引导感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体验感悟。如,教学《石头书》一课,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石头书是什么样的?石头书上有些什么内容?石头书有什么作用?……这些疑惑成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期待,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科学课中,实验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课型,深受学生喜爱不说,教师也非常青睐,但凡公开展示课和教学竞赛课,老师们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选择实验课。其实非实验型课也占了较重的比例,但大家关注偏少。按镇江市教育局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三年级非实验型课占总课时数(50节)的52%;四年级占总课时数(50节)的42%;五年级占总课时数(55节)的45%;六年级占总课时数(55节)的42%。
从以上数据中我发现实验课固然重要,但也接近一半的科学课中没有安排实验内容,对于这些非实验课,孩子兴趣不高,科学老师钻研也较少,我个人觉得这些课也非常重要,为了让孩们也能如实验课一样喜欢上它,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探究性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在这个标准中可以发现,科学课中的探究性实验是其中一种活动,而我们在非实验课中也是可以体验探究的搜集数据、分析和讨论数据等活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在成长》一课中,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收集并对比成长的证据间接地认识自己在成长。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在这三部分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出生时的脚印、身高体重的数据、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乳牙、胎发等证据,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发现婴幼儿期到现在成长的规律(主要是身高和体重),分析儿童的营养状况,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前搜集、课堂的分析交流都是探究性教学的体现。
二、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趣味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演示实验、有趣的演示实验无疑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没有实验的课堂教学,我们也是可以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与其他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课时,在导入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听歌曲《健康歌》,让学生随着音乐唱一唱、跳一跳,通过与音乐内容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激发了起来。
2.更多活动的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非实验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出让学生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骨骼》一课时,可以教学开始安排学生摸一摸身上的主要骨骼,突出摸一摸数一数自己手上有几块骨头,教学总结阶段,再让学生剪一剪人体骨骼图,并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运用,让学生兴趣盎然。
3.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使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科学知识更加直观,学生学习兴趣也浓厚。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时,由于动物的呈现,繁殖方式的呈现,实物展示难度较大,而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短时间能展示较多的动物,配上合理的音乐和动画,学生边观看边学习,兴趣浓厚。
三、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发展性
非实验型课堂中发展性的体现是指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加强与各年段科学教材概念的联系,并注重与以后学生的科学概念接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中,第一部分是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第二部分是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第三部分认识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在科学概念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教学中,其安全性的调查与研究是重点,也是学生前概念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必须进行了解,针对性地指出天然食品不一定安全,加工食品也可以是安全的。在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天然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概念也是较为模糊的,认为2种食品一致的,课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手段来认识,特别是食品添加剂学生的认识错误较多,教师应明确指出食品添加剂的优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进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大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并非真实存在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营造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限制、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儿童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发展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培养儿童的美感、陶冶情操等。童话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幻想性和情趣性,因此,学习和掌握童话,要特别注意引导儿童通过阅读故事,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节、主题等文学要素加以适度的品析,从而获得语言的吸纳、精神的愉悦、智慧的提升。
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觉得应该凸显下面五组关键词。
第一组:童趣与激活
童话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是因为童话故事富有童趣。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或是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下子变成故事的内容,孩子的那种兴奋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孩子盲目地兴奋,而要引导孩子在兴奋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感受故事的情感,增长语言的智慧。因此,“童趣”与“激活”自然成为童话教学必须关注的一组关键词——童话教学必须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童话的趣味性。
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文本的童趣性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体现出来的。教师教学前必须对这些词语或句子有充分的认识,准确把握这些词语或句子的教学价值。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的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儿童是否真正处于和文本主人公的对话之中,是否真正抓住关键的词句品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本的主人公同欢乐、共悲戚。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激活,让儿童不断处于有收获的兴奋中。例如:《狼和小羊》(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这篇童话,狼的无理凶残和小羊的可怜是必须让儿童领悟的情感。如何让儿童产生对狼凶残本性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呢?抓住狼和小羊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品析,再借助表演、朗读等手段,儿童的感情便会被激发出来,因而和故事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戚。
第二组:朗读与表演
童话的特点要求童话的教学必须让儿童和文本的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对话。也只有让儿童进行有效的对话,才能提高其语文素养,实现智慧的成长。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童话教学中把“朗读”和“表演”作为关键词提出来意义很大。
朗读活动中,儿童对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关键词句加以体会,再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必然能促进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表演则是更高层次的活动,除了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肢体语言等亦要参与。把课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也是对儿童综合的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等,让儿童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感知文章整体,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航天飞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科学童话,通过智慧老人和普通飞机的对话,告诉儿童航天飞机和普通飞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教学中,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童话所传递的科学知识自然地流入孩子的心中。
第三组:形象与感悟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读者。童话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都塑造了思想积极向上、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人物形象进行适度而细致的品味,对领悟故事内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童话教学中把“形象”和“感悟”两个词语作为教学关注点尤为重要。例如:《小鹰学飞》(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这篇童话,通过老鹰和小鹰的观察和对话,告诉儿童学无止境,必须虚心好学、不断进取、奋力攀登的道理。这个道理的呈现是通过对小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品味感悟这个人物的形象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进入小鹰三次说“我会飞了”的语言情境,感悟其中的感情变化,从而对小鹰这个形象有了更为丰满的认识。
第四组:思想与渗透
童话往往通过宣扬真善美的思想来熏陶和感染儿童,让儿童懂得做人的道理,明白人间是非,感受人间美好的感情。童话所宣扬的这些主题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重大。但是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品德课的教育大为不同,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基于语文教学的,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是儿童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情节的了解而获得的自然成果。童话的思想主题走进学生的心灵,一定是在语言文字的操练中获得的。因此,“思想”和“渗透”这组关键词不能被忽视,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必须做好教学的“度”——思想的深浅度和教学方法的适切度。例如:《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童话,通过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告诫儿童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思想怎么传递给儿童呢?可以抓住两颗种子的不同想法,进行深入的品析,让“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思想自然地渗透到儿童的心田里。
第五组:审美与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来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进行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而达到一种升华,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01-01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听故事是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于故事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故事,用生动的故事代替枯燥的说教,打开了学生的心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故事巧妙地运用于语文课堂中,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把故事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篇设置悬念,巧用故事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如能引入与新课相关的故事,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阅读期待,还可以使学生在故事悬念的引领下,增强探究阅读意识和自主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知,笔者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课堂:“林冲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后来是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之一。那么,他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梁山好汉了呢?这还要从皇帝宋徽宗说起。相传,宋徽宗继位期间整天贪图享乐,生活奢靡,不务正业,远贤人、亲小人,致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林冲虽然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但还是保护不了自己和家人,被奸臣高俅所害被发配沧州。这篇课文写的就是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的一件事,你想对林冲有更多的了解吗?读完全文以后,相信你就会明白了。”这样教学,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浓,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进而为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穿插故事,调动课堂氛围
在一节语文课中,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到了课堂中间环节,一部分学生容易思想开小差。对此,教师如能根据教学需要把相关故事穿插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活课堂,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内化,达到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李广是谁?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还有学生问道:“李广将军是怎样射虎的?”针对学生的发问,笔者在课中穿插了关于李广的小故事:“李广为将清正廉洁,常常把自己得来的赏赐分给部下。他在打仗期间,更是与部下同吃同住,不搞特殊。李广做了40多年的官,家里却没有多少财物,这使得他的部下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在上阵杀敌的时候,李广对自己的要求是箭无虚发,非在数十步内不射,常常是箭至人亡。他不仅对敌如此,对待山中的野兽也是如此,如果听到哪个地方老虎众多,危害百姓的安全,他必定一一除之……”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课文理解产生疑惑时,教师适时引入李广将军的故事,这样教学,不仅对人物故事作了补充和完善,学生对李广将军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善用故事拓展,延伸阅读兴趣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丰富多彩的阅读过程,还需要有效的故事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语文新课标提倡学生广泛阅读的目标落到实处。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时,课文结尾处写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犹如鱼儿得到水一样。”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学生往往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刘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吗?笔者就用一则故事引导学生在课后探索:“你们不相信吗?其实,不仅是你们不信,跟随着刘备的许多将士们也不相信。但是,诸葛亮的两把火,一把烧博望坡,一把烧新野,成功地改变了许多人对他的看法,尤其是火烧新野时,更是烧掉了袁绍苦心经营了8年的地盘。你们想具体了解一下吗?请大家在课下查找这些故事来读一读。另外,《三国演义》里还有许多有名的小故事等着你们呢!”这样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心理出发,简要地介绍了诸葛亮出山以后帮助刘备打胜仗的故事,这样不仅拓展了文本,而且激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兴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