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环保知识小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保知识小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保知识小课堂

第1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在李淑兰校长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该校创建于1910年,现今占地15876平方米,有36个教学班,84名教师,2500多名学生,在办学中,学校在以人为本,铸就一流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使具有传统的百年老校焕发青春,跻身于全国省、市先进学校的行列,学校不懈的耕耘着绿色希望,不仅使学校建设春色满园,更开了一朵朵刺眼的教坛奇葩。环境指导教师辩明培桂的具体介绍,让我们对该校如何创建美丽育人环境、荣誉“四川省绿色学校”殊荣的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熟悉。

一、确立生态观念,落实组织治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为了统一熟悉,学校行政十分重视环境教育,设立了由校长牵头,到学校环境领导组、教研组、大队部,再到全校师生的创建绿色学校组织。使全校师生熟悉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

学校在:“学校和谐,因人施教,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环境教育思想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层层落实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强化教师的环保教育意识,学校一方面积极鼓励教职工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环境教育规划;另一方面,努力做到环境教育“四个一”:每年一个环保教育目标,每期开展一次环保小卫队,学校建立健全的治理制度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期检查,随时督促,具体记载,直接与奖惩挂钩。

学校为努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净化、美化工作,每年从有限的自筹经费中划拔上万元用于环境教育,订阅、购买有关环境教育的报刊杂志、书籍、图片等;建立健全了环培教育档案;购买花草树苗,专人治理,定期定季巧造树型,精培鲜花,护绿草坪,并组织学生对绿地进行保护监督。

二、耕耘绿色教育,整合学科渗透。

树立绿色观念是实施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害,整合学科教学,撒播绿色种子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不断求索,才能赋予绿色教育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1、开发校本课程,撒播绿色种子,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学校购置了许多环境教育资料,教师们从资料和网站中获得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自己动手,开发校本教材,利用每月的队日活动,统一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板报专栏等集体广泛宣传环保知识。通过“请看、学、用”等方式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增强教师进行环保教育的底蕴和热情;请环保专家到校讲学,与有关单位建立长期共建关系。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对环保知识学得更扎实,爱好更浓厚。

2、软化学科边缘,整合渗透绿意,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小学的许多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因素,为了有效地将“教师、课堂、环保、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我校各学科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理性熟悉,让各学科都渗出绿意(绿色意识)。如在思想品德课上,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环境卫生的习惯;自然课上使学生知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原因,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和方法……

三、开展绿色活动,辐射周边环境。

钟小在第一课堂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的同时,还深入开展第二课堂绿色实践活动。精心组织课外活动,努力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教师、定学生),采取大课讲座与小组研讨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组建爱好小组。钟小环保爱好小组的活动,每周一次专人负责。在辅导老师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极大激发了同不穴的爱好。开展了《爱我家园,从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新世纪,我能行,我是绿色小主人》等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收集征文稿共达4500余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环保意识,学到了环保知识。

2、开展护绿活动。校内,利用春季组织学生爱树护林,种草栽花。校外和有关单位签定了护绿责任书及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协议,担负着周边上万平方米的护绿任务,定期组织清整环境卫生,捡脏护绿的社区活动振动了公众对环保活动的参与,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3、突出主题教育。为了强化师生对环保工作的熟悉,替深化创建生态学校的进程,学校约领巾电视台和红领巾广播站把环保知识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定期主办环保宣传专栏,坚持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积极开展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对环保的热情,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领略了幽雅整洁的环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探知保护环境的奥秘。

四、规范绿色行为,推进绿校发展。

为了规范绿色行为,学校建立了绿色档案,形成了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料,记录下学校在环境战线上艰苦奋斗的历程。每一次环境教育活动都有详实的记载。为推进“绿色学校”,不断发展深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绿色档案专人治理中,各类环境教育文件、计划、总结、论文、教材、教案、录像、活动记录和获奖情况等一应俱全,真正体现了省级绿色学校的规范化治理。

第2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一、广西高中环保教育的现状调查

广西是进入新课改最晚的一个省份,新课程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但目前广西高中在环保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高中只注重各种考试,教师也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忽略了环保教育。我对本校高一390名学生发了一份关于环保的调查问卷,经统计与分析,学生对环境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容乐观,平均答对率约为75%,而对环境保护和未来理想能源方面的题目答对率则更低些,只有68%。这说明环保教育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也没有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充分渗透。另外,从学生做实验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一些环保方面的问题:有部分学生没有做到尽量节约药品;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没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等。从这些调查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环保意识还很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从以上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首先,学校教师只关注升学率,对环保教育不够重视,在课堂的教学中对环保知识的渗透较少,课后有关的环保小活动也不布置,学校更是很少开展关于环保的课外活动和宣传活动。其次,初中化学涉及的环保内容较少,对能力的培养也不如高中要求的高,各方面都没有得到强化,因而致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高中化学新课改中实施环保教育的探索

环保意识差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是不相符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来保护环境,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特别是我们广西高一刚进入新课改,我们教师可利用这有利时期,在教学中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

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实施环保教育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探索。

第一,在课堂中结合新教材进行环保教育。高一新教材中涉及许多有关环保的知识点,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并结合当今社会的环保热点,进行有层次、适当难度的教学,用一些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将高中化学与环保知识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环保知识,而且能让学生觉得生活处处有化学,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能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开展高中化学课外活动,进一步延伸环保教育。现在高中化学新课安排的课时少、内容多,有时教学任务都难完成,如果再加深内容和难度,有可能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并且课堂上都是以讨论为主,学生没有得到亲身的感官体验,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因此,将环保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另外,学校也可举办环保知识专题讲座、竞赛及宣传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本县的工厂环保情况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对环保有更深的体会,大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三,做实验时要严格按环保要求进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高中化学中实验占有很大的比重。做实验时,总会有些有毒有害的物质产生,扩散到空气或水中,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在实验中教师应以身作则,规范实验操作,处理好各种废弃物,优化实验流程,改良实验装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技能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保教育的好机会。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贯穿环保教育。例如:①在教室中注意要随手关灯,节约电能;使用其他电器也应选择低能耗的,倡导低碳生活。②节约用水,少用含磷的洗涤剂,减少水污染。③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④厉行节约,减少垃圾排放,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第3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质的渗透,让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这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还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培养跨世纪的环保人才打下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1."渗透法"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渠道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所选编的教材中,有不少是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课文,如《向沙漠进军》、《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教师在教这些课文的过程中,应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首先,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讲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可由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入手,然后着重分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指出这些人环保意识淡漠,思想落后;另一方面指出哪些是破坏环境的行为。这样围绕着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就能够把环保意识渗透、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性。其次,在作文教学中也可渗透环保意识,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之后,发动学生写读后感及环保小论文;制作手抄,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生态环境被破坏后会造成的恶果,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谈个人的感想,使学生在积极探讨中,自觉接受环保意识。

2.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注重课外活动,要求内外结合,"大小"课堂结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到受污染严重的河流、居民区做实地考察采访,写成调查报告,既让学生了解了环境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性。

3.利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

第4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关键词:教学 渗透 环境教育 培养 行为习惯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生物科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了解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主要源自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些损害、破坏环境的行为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如在学习“生物圈”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为了让学生更实际地明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调查了高台土地沙化,环境日益恶略的原因。同学们通过搜集调查,知道了高台之所以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是缺水,而缺水的原因是植被被破坏。原来当地人们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荒地,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日益恶化。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常常是全球性的,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着生物圈,使生物圈面临危机。学生明确了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了人必须与生物圈和谐共处的道理。

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做到环保生活

保护环境,只靠宣传是不够的,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要转变为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自觉行为,才是环境教育的目的。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更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中,在教师家长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过去的学校教育中向学生传递的更多的是不能和不要去做什么,如不要损坏树木,不要破坏绿化,不要伤害动物,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损坏公物等等。很少具体地教会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如何去做。

在学习《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一节内容时,提到不能随地吐痰。在《传染病》的学习中也说到不能随地吐痰。通过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学生知道了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有清洁作用,被呼吸道阻拦的细菌和有害物就形成痰和鼻涕等,随地吐痰将会散布细菌等病原体而传播疾病,污染环境。通过学习,学生会知道:遇感冒要咳嗽吐痰或流涕时,将痰吐在手帕里放进口袋,回家后处理或放进垃圾桶。应该说这是一个人人都会做的文明而环保的行为。

三、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目前中学生物教材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不少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例如,在讲《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时,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

四、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更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教师可结合熟知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场足以危及国家安全的环境灾难,而且,清理漏油的一些化学措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还会可能大于漏油本身。事件发生导致墨西哥湾地区,共有1387只海鸟、444只海龟和53只哺乳动物直接死于这场污染。让学生明白这是一场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人为生态灾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树立了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五、要利用专题讲座渗透环境教育

第5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一、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

1.把握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环境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在渗透课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第二,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过分展开,上成专业课。第三,老师应列出渗透教育提纲,做到备课上有要求,教案上有体现。

2.上好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

第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选8位同学上台,他们代表草、动物(包括兔、虫、蛙、鸟、羊、狼、鹰),要求每位同学用绳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的状态。然后一位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这种游戏的方法,很生动、形象,增强了趣味性,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了生态学的观点。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适当补充介绍顺德当前的环境状况,例如:全市有26万辆摩托车,5万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这样以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

第三,重视数字的作用。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列举: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6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2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朱不超过100只,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有三类: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顺德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3.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何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关键在于抓住时机,适时地进行教育。如氧气、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的燃烧,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的提炼等内容,教学中除了讲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外,更要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如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联系近来倡导的“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即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改变生活细节。告诉学生“低碳生活”并不难,只要平时多留心、多动手就能实现。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找到很多化学与环保的结合点,利用这些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理论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找准切入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生动形象地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入课堂教学,既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学习“空气”时,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使得气候变暖、雨水呈酸性。这些最直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工厂、汽车、火力发电厂等排放的尾气,这些尾气容易引起上呼吸器官感染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又如,学习了“氧气”的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不仅让学生了解臭氧层对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作用,还让学生了解“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保护臭氧层的办法。

再如,学习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后,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等危害。告诉学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植树造林,种植花草,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化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的每一个单元都涉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并给出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如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指数、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等。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突出环境教育的内容,把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识技能与环境教育的结合。

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CO等)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实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又可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7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 计算机教学 渗透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发,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出现了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沙尘暴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出现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然而,在计算机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它对环境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本身就代表着时尚与科技的先锋。因此,学生对计算机课很感兴趣。如果能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渗透环保教育,将能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计算机教学渗透绿色环保概念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是青少年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要渠道,学习的过程将影响他们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环保的使用习惯,促进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普遍使用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物质生产中资源消耗,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计算机的电磁污染和废弃设备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很严重,废旧计算机的回收依然是目前世界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对环境保护的利与弊,有助于提高他们计算机环保意思,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发挥其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防止或减少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环保的使用计算机习惯。

二、计算机技术中的环保概念与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分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程序设计、多媒体知识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管理等几个教学模块进行的。其实在每一个模块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适当地渗透环保教育。

(1)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计算机硬件部分

举例说明计算机硬件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简单介绍计算机有哪些与环保标准相关的参数?(如:电磁兼容性)若参数不达环保标准有哪些危害?计算机电磁辐射所带来的危险,如何安全的使用计算机;硬件生产的高物耗和高能耗;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环保产品纷纷出现,他们有哪些特点绿色电脑的出现,并认识“能源之星”等环保产品标志;何谓绿色电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机硬件生产上的高损耗和高能耗,从而自觉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计算机,减少浪费,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2)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

引导学生体会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好处,能减少纸张浪费。

布置作业:使用所学办公软件制作一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电子报刊。目的是让同学们体会使用无纸化办公的便利之处,合理使用可大大减少纸张浪费。通过搜集资料,可自学一些环保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环保自我教育。

(3)计算机网络基础

引导学生体会互联网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并通过多渠道查找资料了解网络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对环境保护有些积极作用?让学生了解网络在环保方面的积极作用: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可减少纸张浪费;电子商务减少人力、物力等。鼓励学生要合理利用好计算机网络节约能源、宣传环保等,为社会的环保事业尽一份力量。

三、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概念的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

首先是要正常开关机,开机的顺序是,先打开外设(如打印机,扫描仪等)的电源,显示器电源不与主机电源相连的,还要先打开显示器电源,然后再开主机电源。关机顺序相反,先关机时必须先关闭所有的程序,再按正常的顺序退出。打印前要三思,对文档校对后再开始打印,可以双面打印。正确的使用键盘是鼠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经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要求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时候注意清洁卫生,提醒学生在课间休息不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关闭显示器,告诉学生利用网络发邮件交作业可以减少纸张的浪费等。

(2)利用多媒体教学学习环保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同学们学习环保知识。例如在讲授word课程是,会将环保类文章让同学没自己排版。下载各类环保宣传片,同学们自己剪辑。在photoshop教学中,让同学自己制作环保宣传图片。不但深化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主题课的形式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制作的技巧与内容。在主题课上的交流,还会令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更多环保知识。

(3)在课后作业中反映绿色环保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命题为谎报主题。例如,“绿色校园”与环境保护的网页或者制作一套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ppt。登录学校的“绿色”网站,学习校园网上的环保小妙招。由学生自定题目,从图书馆、因特网上搜集资料。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需要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运用所学到的教学技巧、方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到计算机教育内容中去。教师要不断学习环保知识,不断增强自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我的环保素质。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行为和习惯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一、 在课堂中加强环保教育

教师要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添加与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寓环境教育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如在学习“还人类洁净的空气”这一课题时,插入“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深刻了解到臭氧层被破坏后的危害,作为中学生应劝说家人、亲戚、朋友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保护大气臭氧层。在学习“酸雨的形成与危害”时,可以让学生们观看一些图片和录像,比如被酸雨腐蚀的锈迹斑驳的埃菲尔铁塔和面目全非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由于水体酸化造成鱼类畸变,甚至死亡,从而导致食鱼鸟兽绝迹,生命之水变成死亡之水的画面,同时配以解说,给学生们造成强烈的震撼。

又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这课题时,插入“水的污染与防治”、“废水处理与水危机”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地球上的总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却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水污染后(1)破坏人体健康,如1953年到1956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痛痛病等;(2)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3)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渔业生产;(4)加速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保护我们已经短缺的淡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把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绿色化学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在实验中进行环保教育

教师本人的环保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许多化学实验,生成物中都有有害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生成,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环境污染。所以在实验时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对某些有毒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实验,应采取一定措施,或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这样做,一方面是减少了有毒、有害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 在习题中强化环保教育

学生做习题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在设计习题时可以把环保知识的内容精心安排在一些习题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

1. 2月29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

A. 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B. 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C. 鼓励用煤火力发电

D. 鼓励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2.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为全球性节能减排设立了时间表,全球将迎来“低碳时代”。中国政府承诺: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措施,到2020年实现减排40%以上。下列做法与节能减排无关的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

B. 大力开发新能源

C. 大力推进城市公交事业

D. 使用无磷洗衣粉

3. 人和其他动物都需要洁净的空气。但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性空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①空气中大 量排放SO2会造成 ?摇?摇?摇 污染,含有金属元素的粉尘会加速SO2转化,此时粉尘可能起到的是 ?摇 ?摇 作用。②工业中为避免过多的SO2的排放,工业尾气可用 (填“酸性”“碱性”“中性”)液体吸收。③过多CO2的排放会造成?摇?摇 ?摇效应。④为了减缓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目前以下建议中可行的是( )

A. 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

B. 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 电解水生产清洁能源氢气;

D. 开发燃煤新技术,使煤炭充分燃烧。

环保知识渗透点的题目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强化,学生的环保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提高。

四、 在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环保素质,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举办环保知识讲座,观看有关环保专题的录象,以“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为主题举办环保知识小竞赛,办专题宣传栏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环保知识面不断扩大,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环保素质同时得到了提高。还可以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 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环保教育涉及到学习、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广大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哲理故事

甲去买烟,烟29元,但他没火柴,跟店员说:“顺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员没给。乙去买烟,烟29元,他也没火柴,跟店员说:“便宜一毛吧。”最后,他用这一毛买一盒火柴。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边际效应。

第一种 店主认为自己在一个商品上赚钱了,另外一个没赚钱。赚钱感觉指数为1。

第9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

当前,人类生活、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土整治、经济开发、旅游等几乎每种行为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地理课程内容许多是关于人口、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教育的组织线索之一,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目标。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修订的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就正式列入环境教育内容。1992年和1996年国家教委分别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这两个阶段环境教育的实施作出了更明确的说明。两者均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但不单独设课,主要采取“渗透”形式。在上述各学科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颇为密切,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一、深挖教材,找准环境教育的渗入点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找准教材知识传授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既要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用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驾驭教材,才能实现知识传授与环境教育二者完美的统一。

初一的世界地理部分,在介绍到世界各种自然资源的时候,均可以增加有关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危害及相应对策等内容,适当地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能肆意地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滥伐森林、滥垦草原,也不能急功近利掠夺式地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否则,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在世界分区学习中,可以增加某些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正反题材,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如:讲西部非洲由于不合适的放牧、开垦,导致草原遭破坏,土地沙漠化;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例子,“雾都”伦敦现重见“天日”、德国的“绿色鲁尔”、日本的“储树银行”等,但发达国家又把环境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事例等。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再次强调目前世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教师可以借此巩固、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初二中国地理学习中,由于已有一定的环境知识基础,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具体深入地认识祖国环境的状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时,可通过古今对比来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例如:森林植被在我国的古今对比,现今森林的严重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介绍水资源破坏严重地区,如:黄河断流、淮河污染等对沿河人民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等。

二、适时适度联系环境时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教师要及时了解观察研究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这些现象,既巩固知识又使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例如,席卷世界的SARS、刘海洋泼熊事件,2003年西北地区的蝗灾现象,每年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等现实社会中环境事件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及时捕捉,供学生分析,他们的忧患意识、环境责任感就会与日俱增。

三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对比法

运用诗词歌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教育离不开情感,地理教师要充满感情地把描写山川河流的优美诗句引入课堂,创设一种美的氛围,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在学习东部丘陵知识时,教师与学生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览众山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庐山、泰山的特点,而且获得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对庐山、泰山的向往热爱之情。又如:学习青藏高原时,用《青藏高原》歌曲导入,把学生带入山川相连、神秘莫测的世界屋脊的想象空间。学习内蒙古高原时,让学生齐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美丽广阔的大草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会在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陶醉在祖国美好河山的怀抱。但是人类活动却破坏了这种美好的景象。例如,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开垦,过度放牧,茫茫草原变黄沙,片片绿洲无影踪,播放《梦开始的地方》:“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能不能把蔚蓝还给海洋,能不能把透明还给天空,梦开市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形成强烈对比,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

2.危机感法

通过分析有关地理数据,绘制地理图表,使有关问题更直观、更突出,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堂中,有些地理问题,可通过阅读、绘制地理图表来解决,这样能为我们发现环境问题或解决环境问题带来许多方便之处。如讲解“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从其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上看,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当我们把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按所占的比例用扇形统计图绘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微乎其微的,又加上人类肆意污染水、浪费水,导致全球水危机,可再生的水资源最终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地球水枯竭。地球上的水资源除了储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通过计算各地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再结合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概况,就可以发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不乐观,华北地区缺水相当严重,可以这样比喻:如果全世界平均每人拥有一桶水,那么中国平均每人只有一盆水,而中国的华北地区平均每人只有一杯水。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进而积极关注水资源问题,讨论缺水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懂得要节约用水,不污染水,采用跨流域调水等方法来解决缺水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再联系实际生活,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开小,涂肥皂时关上水龙头,洗完水后把水龙头关紧,节省用水量,又将洗手水积在水盆里冲厕所,重复用水。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并把这样的好方法加以推广。

3.故事延伸法

漫画故事,给学生想象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人们所作的这一切,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的时候,通过“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等漫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这些行为都破坏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又如在教学“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时,可向学生展示一幅新漫画:在浩瀚无际的南太平洋小岛上,几个海洋岛国的首脑正在讨论海水将要淹没小岛,国民该撤向何方,并一致认为西方大国应负有主要责任,这时,头顶上是白浪滔天,海面上许多海鸥在焦急地乱飞,不远处的大陆上某西方大国元首怒斥:“凭什么要我们承担责任!”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这幅漫画所表达的寓意。然后告诉学生,科学家预测,未来百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5―6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5―95厘米,地球上的干旱地区更加干燥,其后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鉴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环境灾害愈演愈烈,科学家们呼喊“狼来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迫切了解具体环境问题的愿望和强烈的环境危机感。

4.身临其境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环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具,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及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5.交流评比法

在地理课堂中,可结合某些环保专题,组织学生撰写环保小论文、绘制漫画,开展交流、评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气象日、水日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保护我们良好的生存条件,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当我们把《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自然资源》等一些单元或课题结束后,可结合某些纪念日的主题,组织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或绘制漫画、拍摄身边环境的有关照片等,在课上进行交流、探讨。如“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生命之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绿色家园”等,通过讨论、交流、评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我们要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巧用环境话题引入教学,激发环保意识;善用反面教训警示学生,培养环保责任感;常用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惯用环保行动强化学生,提高环保素养。总而言之,在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增强环境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素质。

参考文献:

[1]祝怀新.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丛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