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山中访友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山中访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山中访友教案

第1篇:山中访友教案范文

关键词: 语文 生成 特点 管理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的教学最理想的局面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教学不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成性”。“生命观”观照下的教学的内在本质也是生成性,因此,“生成性”也是对教学现实的规律性概括。强调教学的生成性,就是尊重师生的生命意义及价值,培育其生命成长,焕发其生命活力。

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设好的内容,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进行“创生”、“动态生成”和“改造”。当前,在判断好的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任务和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个活动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一、课堂生成的主体

许多人,包括许多专家认为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生成的被动接受者。笔者认为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但有学生参与,也有教师的指导,更有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成的主体应是几个,而不单单只是学生一个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课堂生成的主体有学生、教师、环境三个对象。

(一)课堂生成的主力军――学生。

毫无疑问,学生是教育产品的最直接的消费者,课堂教育的目的是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所有的因素、环节都要围绕学生,而不是教师预设的教案。学生是生动的,可变的,以生动的生命应对相对静止的教案,矛盾、磨擦、出轨、火花、奇思妙想,便自然生成。如一位教师在上《藏羚羊跪拜》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如果藏羚羊会说话,在猎人举枪瞄准自己时,羚羊会对猎人说出一些什么话。很多学生都讲出了自己为羚羊设计的语言,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却出其不意地回答:“让它说话,还不如不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一位教师在上《山中访友》这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教材中“雷雨时去古树下避雨”的细节描写,并振振有词地说:“自然科学老师说了,下雷阵雨时是不能在树下避雨的,会被劈死的。”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试想,没有学生,这些没有出现在教案本里甚至教参中的精彩如何生成?灵动的、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如何产生?

(二)课堂生成的导演――教师。

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不是被动的,他的学识能力、地位决定了他可以生成有效的课堂资源。有一教师夜自修时上一堂作文辅导课,可开讲不久,外面响声四起,烟花四射,学生情不自禁地把头转向窗外,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赞叹,教师被孤零零地晾在了一边,继续讲,学生心不在焉,效果肯定不好;不讲,教学任务完不成,而且还有纵容学生上课放任自流的嫌疑,教师稍一迟疑,便决定修改教学目标,还用心地记下了学生们看焰火时的各种赞叹,以及他们的神态。焰火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观看感受,重点突出“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如何具体、生动描写的方法。还有一教师在讲授诗歌《夜宿山寺》时,要求学生诗后说出诗中都写了哪些事物,并对这些事物进行适当的描写,大部分学生都开始紧张思考,但老师发现一学生趴在课桌上,手中饶有兴趣地在进行一些动漫人物的创作,根本没有在听。教师并没有批评此学生,而是不动声色地等同学们思考完了后要求这位画画的同学上台把他在诗中看到的景物画出来,其他学生饶有兴趣地关注画出来的诗歌,这位画画的学生也大有露一手的热情,画得格外卖力,还不忘把“危楼”画得稍微倾斜了一些,教师然后组织学生评画,并落实了个别字词的意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些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室外绚丽的焰花虽然不是教材里的,甚至破坏了课堂教学,但老师可以生成“作文中的描写”这一教学内容;脱离主题讨论学生的一幅画,教师可以生成古代诗歌词语释意的教学内容。谁说生成教师只能被动接受,这几个生成不就是老师主动导演出来的吗?

(三)课堂生成的催化剂――环境。

我们的教学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我们的师生也不是生活在世外的“桃源”里的,我们是在环境中的,如果对环境漠视,甚至忽视,那么环境便会影响甚至阻碍教学,如果正视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便会生成无法预料的精彩。一农村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外面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停下来等鞭炮、锣鼓、人声过后再继续上课,学生有探头探脑觉得好玩的、有气愤地加以指责的、有对此无所谓的,本来葬礼的影响过后老师可以继续上课的,但这个教师并没有随便放弃不利环境造成的这场“麻烦”,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对刚才事件的看法,教师也加入其中,顺利完成了“多角度立意”的教学目标。还是在一个农村,老师正在上课,一农妇直接冲到教室里,用方言大声嚷嚷,学生立刻哄堂大声,有骂的、有笑的、有模仿农妇动作做怪相的,一女同学好像认识这位妇女,但不知道她儿子在哪个班级,另一个男同学立即举手说他知道,老师立即让这位男同学和这位农妇对话,看看说的是否是一个人。最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位农妇找到了她儿子的班级。课后,老师对这节课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中语言交际成功的地方加以肯定,不时地加以指导,学生们印象深刻。每个教师都不希望课堂被打扰,都希望教学步骤顺利完成。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都不被打扰,都顺利完成,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就少了很多无法预料的精彩呢?

二、课堂生成的特点

生成既是生动的,精彩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多样的,它既受科目不同特点的影响,也有学生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特点的影响,更受教师不同个性特点的影响。因为它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有人认为生成是不可把握的,进而对课堂生成消极对对待,或压制、扼杀,或漠视、敷衍。如果缺乏对生成特点的正确认识,那么,生成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中精彩的风景,课堂永远无法焕发蓬勃的生命活力。笔者认为,生成是有其内部规律,是有特点可把握的,分述如下:

(一)课堂生成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文艺理论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一千个林黛玉。”经过我们对大量案例的研究,课堂生成虽然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绝大部分生成的内容都有一个统一的内核,统一的“场”,不可能是虚无的,绝对的,不可把握的。

(二)课堂生成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

大量课例显示:课堂生成绝大部分出自我们的“没想到”,换句话说,生成绝大部分是我们预设的漏洞,是我们预设中对于学生、环境、教材的忽视及轻视的结果,所以偶然性表面上成为生成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但是,教材是一定的,学生的心理生理是可以把握的,相比较而言,教学环境还是可以掌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成又是必然的,是可以预见的。

(三)课堂生成既是枝蔓,又是目标。

课堂生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但也良萎不齐,有能深化、优化教学目标的,也有干扰、甚至损害目标的达成的;还有的表面看来是消级的,无价值的,可弃的,但加以引导、点拨却可以成为达成目标精彩的一个环节。大量课例显示,这一特点的生成反占了生成的绝大比例。

三、课堂生成的有效管理

有了对课堂生成特点的把握,当生成来到课堂,怎么办?手足无措?躲避?绕过去?迎接?优化它?如何将面临的问题解决,如何对课堂生成进行有效管理,让生成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为学生发展所用,以下方法应是有效的,可借鉴的:

(一)用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容生成。

大量案例显示,凡是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展学生理念的老师,当课堂生成来到时,他们都能将生成加以引导、点拨、深化,使之有利于课堂,有利于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发展,使生成得到有效管理。相反的缺乏爱心,教育理念落后的老师必是对生成加以压制、打击,最终扼杀,使许多本来可以生成精彩教学内容的生成归于无效。甚至有些老师把学生富有个性、创见的观点作为“捣乱”“瞎起哄”,从而采取罚站、留校、讽刺等等惩罚性手段对其进行“教育”,这不是在教育,而是在扼杀生命。

(二)用细致完备科学的预设化解生成。

课堂不是一节课的起始点,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一点是课前的功夫。施教者对于施教对象的了解、把握,对于课堂中各因素的充分预设是决定这堂课上好还是上坏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能把握初中生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那么,《致女儿的一封信》就不会因为笑场而草草收场,如果对实验过程有充分的准备,就不会因实验失败而狼狈、尴尬。

(三)用渊博的学识,智慧的教学技巧引导生成。

诚如以上生成特点所言,生成既是枝蔓又是目标。当生成出现,教师的学识、智慧、教学技巧便成了其最大的财富。有一教师上《羚羊跪拜》要求学生联想,如果羚羊会说话,他将对猎人说出什么话,一学生回答:“让羚羊说话,还不如不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颇感意外,迟疑了一下,只得仓促应对:“不说是可以,但是教师现在要求他说。”教师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智慧的应答,这个生成就自然“香消玉殒”。相反,如果教师才学丰富,反应机敏,一个看似枝蔓的生成便成为达成目标的助推器。一老师讲解《山中访友》时,一学生大叫:“自然老师说过,下雷阵雨时不能在树下避雨,会被劈死的。”教师没有立即驳斥,而是讲了一个神话故事:一个青年爱上一个姑娘,却不知道其为魔鬼所变,姑娘让他带着母亲的心来求爱才嫁给他,青年挖了母亲的心急急忙忙准备献给姑娘,不小心摔倒了。这时,摔到地上的母亲的心关切地问:“孩子,你摔疼了吗?”讲完故事,教师顿了顿,接着说:“以前我讲这个故事时,也有个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母亲的心怎么会说话?”教师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问得好不好,最后还讲了文学美和科学美不同的欣赏方法,学生收获颇丰。

(四)用平和的心态,真诚的态度搁置生成。

课堂变化千姿百态,教师能力大小有别,生成已产生,而教师又没有做好准备。这时,不妨搁置,勇敢地承认“没想好”、“不知道”,这比绕过去或不懂装懂更有效。毕竟,教师不是圣人,而且圣人也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古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了对自己教育的良心负责,也为了对一个生命负责,每个教师都应了解生成,善待生成,让生成的课堂绽放生命的礼花。

参考文献:

[1]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4.

[2]徐吉华.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生成,2005.6.

[3]阿春.谈课堂生成中教师的点拨作用.青田教育,2006.3.

[4]陈杰.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语文学习,2006.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