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播音员专业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播音员;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
古有诸葛空城一计,今有里约奥运中国女排顶住压力一举夺冠,除了专业技能外拼的就是过硬的心理素质,播音主持也一样,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播出质量,是播音创作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何合理地调整培养,使之达到合理的状态是摆在每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播音主持创作心理活动过程具有复杂效应。据说很多国家平时对运动员训练时有意让观众参加并赋予一个光荣的任务:大喊大叫、冷嘲热讽、发出嘘声、照相机的闪光忽明忽暗……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干扰运动员,目的只有一个,使运动员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我国最早推行的气功,就有心理训练。通过训练,做到主动调节呼吸,放松肌肉,集中注意,解除思想负担。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同样播音员主持人也离不开心理训练,例如每逢过年过节重大活动时都要搞一些专题节目或者晚会,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有些播音员适应能力强表现自如洒脱,而有些播音员则心理紧张,思想负担过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从心理状态的表现来分析复杂效应:(1)紧张怯阵状态。不少刚刚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同志都有这种体会,在训练中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一上节目面临“实战”,就会出现怯阵、紧张、不自信,我们称其为心理失控。主要表现是:脑中空白、言辞不畅、越播越紧、声音挤捏、颤抖,表情不自然、不敢抬头交流等现象。紧张怯阵的形成因素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经验的多少;二是播音主持环境。比如“两会”的大会播音,因为两会会议当中,区域内党政军领导全部到场,所以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万一错了怎么办?领导可都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是社会的精英。这样的想法往往充斥播音员的整个播读过程,就这样压力形成,出现紧张。(2)懈怠状态。懈怠表现为情绪低落,动作怠慢,意志消沉,思维不畅,一般来说播音员主持人在面临直播任务前,过于疲劳,休息不好,或者缺乏事业心、责任感等就容易出现直播时的懈怠,或者在意志力较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播出前的冷漠、懈怠。(3)过于兴奋造成“应激现象”。不少播音员面对第一次上直播,或者面对现场实况转播,容易过早兴奋或者过度兴奋,而真正到直播的时候筋疲力尽,这就是“应激现象”其次,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合理调整。关于心理状态的调整,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生理调控法。就是调节生理变化来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1)“深呼吸”深呼一口气,徐徐地发出“嘶”声,要声稳劲持久,并收缩腹部的三角区肌肉,以此缓冲、平静过度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收缩腹部三角区的肌肉可以防止体内造成恐惧的化学物质———肾上腺素的产生。另外,收缩腹部三角区肌肉还有助于发声,可以稳住你的声音。(2)“调调弦儿”,对着话筒播几句就像在演出前调调琴弦一样,找准合适的用声范围。(3)高低快慢的调节,如果播音进行当中发现调起高了,那就随着情感的起落找适当的时机把调子降下来,当发现播讲过于急促时,依情而动舒缓下来,这就是必要的调节。“人的内脏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调节自己的内脏活动,如影响心跳节律、血压升降、皮肤温度和内分泌水平等”。由生理活动的改变实现自我心理调控,使之最终起伏自由收放自由。
2.心理诱导法。播音主持的关键时刻,总有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自己吓唬自己,诸如“时间太紧没时间准备”,“稿子太绕口,准出错”等无数的泄气念头萦绕在脑海,让自己不安,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心理诱导法是用含蓄的暗示方法对人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给人以脑以外的刺激,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切忌使用消极暗示诸如“别慌”、“别紧张”等这些消极的暗示,这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一定能成功”、“我会很顺利”。不要把考试或现场直播看得太重,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反而会从容大度,放松很多,这样调节情绪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水平,磨炼意志,独立思考,可以降低接受他人暗示的程度。3.模拟法。顾名思义,就是模拟直播、现场实况转播等中途不停机,过后总结。模拟就是要让播音员主持人增强现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信心,鼓舞斗志。4.心境的培养心境就是情绪状态,它包括多种因素,如气候、环境、心情、意志、性格等等,优良的环境可以为播音创作提供最佳心境,有利于发挥最好水平。另外,播音员必须培养一种“抗干扰”的能力以适应各种环境保持稳定的心境。面对嘈杂的环境播音员必须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能力。一次,在两会的大会播音当中,工作人员将播音员播音的位置安排在了主席台旁边的走廊里,一会服务员要给领导倒茶,一会委员去洗手间,很是杂乱。这时候就需要播音员视而不见,精神高度集中在稿件当中,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因为其他人员的干扰而出现播音失误,造成不良的后果。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凡是被大众认可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有自信、自如、自觉的共同点。他们临场的状态是积极的、振奋的,具体表现为全身轻松、肌肉协调。心情愉快,既兴奋又镇静。具有适度而稳定的激活水平。精力充沛能积极动员全身的力量不易疲劳,生活规律有序,能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思维敏捷,随机应变,沉着冷静。这就是良好的创作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会在话筒前充分显示出个性特色。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具备理想的模式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可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能力,可以很好地驾驭稿件。其次增强机敏自信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发挥业务技能,取得最佳效果。比如对领导的采访,要把采访对象看作是平等的,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这么想就会自信坦诚。总之,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是经过长期训练与实践的结果。它是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对事业的执着热爱和高度责任感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最后,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信心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艺高”指的就是专业技术水平,而“胆大”则指的是心理素质,艺高了自然就会胆大,技巧娴熟,游刃有余。信心还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有备必自信”。平时的专业苦练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就是最好的努力。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意志力可以消除不利情绪的干扰,保持镇定,顺利完成任务。可以从三个方面锻炼坚强的意志:1.为事业奉献的思想。有了事业心就会自觉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有了事业心就会有责任感,自觉遵守纪律和工作制度。没有事业心的人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2.树立明确目的,具体目的越明,热情越高,意志品质的提高越快。专业思想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要有决心克服外部内部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困难,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畏惧,并持之以恒。
3.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意志力坚强可以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可以使播音员抑制个人的不愉快情绪,激发宣传热情。总之,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就是自信、自如、积极、振奋、从容,而要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并且它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度责任感及良好心理素质为基础。
参考文献:
[1]祁芃.播音心理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12).
【关键词】高职;主持与播音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88-02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现在正在步推进。发展到现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已经初步具备完善的体制和运作方式,人们分工合作,为大家奉献“声画精神食粮”,这其中,数以万计的播音员主持人功不可没。随着数码产品的快速升级与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平民化的参与,中国传媒行业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使中国的市场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开始转移到了网络,为有传媒梦想的青年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平台的起步机会。同时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多样。现在中国的播音主持专业院校不仅仅是本科院校培养,同时高职院校看准时机也开设主持与播音专业。我们开始思考高职院校培养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定位?它的出路在何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主持专业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现状
1.生源稳定性不强。以江苏省为例,据了解,江苏省参加高考学生人数持续减少,2016年再创历史新低。2013-2015年,江苏高考生源分别为45.06万人,42.62万人、39.29万人,年度录取率分别是85.80%、87.30%、88.80%,年均增长1.50个百分点,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江苏高考报名人数为36.04万,比上年减少3.25万人,减幅为8.27%。
就镇江市来看,2012年镇江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6921人,2013年为15684人,2014年为14383人,2015年为12889人,2016年为11268人。高考人数下降已成趋势。从目前高一学生的数量来推测,2018年江苏高考生源将降至谷底。
同时由于民办院校收费较高,在生源紧缺的情况下,生源的稳定性就要受到影响,当没有稳定的生源或者生源偏少,就会造成教学的持续性以及师资的引进和专业的建设很难有计划有步骤地储备或建设。
2.生源渠道多样,不利于教学。针对生源的渠道,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会和普高本科院校那样,基本以艺考作为唯一来源,因为专科的生源来源广泛,一是自主招生的考生,经过文化统考和院校自身的面试;二是中职对口单招和面向中职注册入学,在中职、技校、职高等相关的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三是参加艺考和高考的学生,经省统考或者是校考的学生。因为生源的渠道多样,注定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差异化教学,就要根据不同生源量身定做相应班级的培养方案。同时在不同渠道生源体量不足的前提下,就要考虑到教学成本进行合班教学,从而进一步加大教学难度。
(二)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1.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且良莠不齐。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除了少部分天资聪颖,大部分学生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要么是一些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知识结构欠缺、人文素养偏差、不能很好地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同时部分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艺术的领悟能力比较差,以上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文化学习以及专业的提升。
2.学习习惯差,教学难度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难点还是习惯,一般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弱,基本上体现的就是他们的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下,比如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晨练,学生在早晨的练声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出勤问题,其次要解决的就要是练习的认真问题。其他相关的训练作业就更难去执行,如果不能按部就班地去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那么整体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三)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
1.师资队伍年轻化且不稳定。随着社会上对主持专业的需求的增加,高校看到了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播音主持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起来,但是师资建设是需要周期的,主持与播音专业除了像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一类的老牌的传媒专业院校,整个师资建设比较的健全外,其他的学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比较迟,基本上以年轻的教师为主,整个师资队伍没有达到梯队建设,教授级别的教师基本上以断层或者老龄化为主,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同时存在流动性,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
2.双师型教师缺少且专业提升渠道少。双师型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来说比较少,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相关院校会聘请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教学,同时聘请一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老师作为外聘教学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以上两种教师很难在工作和教学安排上做到平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显得捉襟见肘。同时由于本校的年轻教师繁重的教学压力,很难有时间出去进修,而且缺少相关专业的进修平台,以至于双师型教师建设举步维艰。
目前,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很快。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各省台又分信息、交通、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几家甚至十几家系列台。电视台频道分化细致,数量明显增加,这无疑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除去省级台,全国还有近千座省辖市和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市级广电媒体虽不被毕业生普遍看好,但他们机制灵活,求才若渴,人才普遍面临断层,名校毕业生难以聘到,骨干主持人常有跳槽。虽然各大电视台对人才需求量大,但是央视、省台、市台好多的传媒机构都对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学历有要求,本科学历这个坎阻碍了许多专业学生梦想的实现,但是最近部分的省市台,在人员紧缺的前提下也向专科的学生抛来了橄榄枝,只要专业优异可以放宽学历的壁垒。
现代传媒的发展势头强劲,现代传媒是我们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车载移动电视正在向我们快步走来,公交车、火车、候车大厅等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移动数字媒体,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广播电视也将作为新兴媒体逐渐在传媒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其需求量可与传统的广播电视不相上下,还有手机媒体等等。现代媒体在一天天地发展壮大,它们占有的市场份额开始慢慢地成为市场的主流,所以现代媒体需求人才就显得多种多样,它具有需求量大、门槛低、机遇大、稳定性差等特征,反观我们高职的学生更能够适应它。
二、主持与播音专业定位
(一)分层次、差异化教学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班前根据每年的生源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依据高考时的文化基础,制定适应他们的文化层次的教学,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化基础,有一个好的文化基础才能要求他们有更高的艺术文化审美。可以依照文化分为良好和一般两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
把每年通过自主招生、对口单招、高考三个渠道进来的学生进行专业摸底考试,所有的学生分为ABC三个组,A组为专业良好组,B为专业一般组,C组为专业基础薄弱组,这样做是为了针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优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相应的学习竞争环境,使其更好发挥自己的专长,更快地得到提升。
(二)创新教学模式
当学生进入大学时,以前中学的那种高压的学习状态会突然消失,在这种状态下,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更加的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如何入手,自己又无法很好地约束自己,以至于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可以使用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一是以语音和发声为主,可以附带朗诵比赛;大二学的是创作和文体播音,可以组织类似主持大赛;大三主要培养学生的实务,可以配备专业汇报演出,让学生学娱一体,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舞台经验,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有了目标性,使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提升学习的效率,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特色化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周期短、师资年轻化、队伍流动性大、双师型教师少等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所以校企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进而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接触和参与一线项目的制作,使教学所学与社会需求不会脱节,从而弥补了高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进高校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修养和教学技巧,培养一批合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以培养理论型的专业老师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实训,配合企业以实践为主导,提升理论教学能力,为高校充足的双师型师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紧跟企业,订单式教学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学徒制”培养模式,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院校和企业之间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因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主要的就业岗位不是央视、卫视等电视台,更多的学生还是要面向现代传媒就业,所以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去和相应的传媒公司合作,他们所需求的人才会更多样,数量上也会更多,也具有持续性。这有利于校企展开订单式的合作。一方面企业有一个稳定的人才库进行支撑,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渠道更加的畅通。当培养与就业互补起来,就可以更好地互相促进,使教育培养和企业运营能够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生源情况,保证稳定的生源数量,细致分析生源层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稳定师资的情况下,进行双师型培养,同时引进一线的专业技术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力度,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习实训平台,同时为学生就业开通渠道。只有因地制宜,才能为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打造自己在高校中合理的定位和毕业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陆锡初.节目主持艺术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2]迈克尔・辛格京特里.大众传播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阎玉.中国广播电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关键词:新时期; 广播电视; 新闻播音; 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节目是广大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播音质量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事业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纵观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新闻播音节目,新闻播音理念取得了飞跃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日益开放的新闻舆论环境,及与日俱增的受众需求,关于探讨新闻播音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新闻播音作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一种创作,加强新时期新闻播音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新闻播音的发展。
1 切入受众心理,增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新闻播音的创作理念表现于在高度的创新观念指导下,经过探索、提炼和比较,捕捉和报道具有揭示社会生活意义本质的新闻信息。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人皆有之。因此,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新鲜则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播音需要对听众的心理规律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分析,有效把握听众其内在心理的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并在新闻中发现各种的新鲜点并能够通过技巧将这些新鲜点有效地展现出来给听众,从而增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1.1 把握听众求新心理,深入提炼新闻播音主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由于年龄、职业、思想、阅历、学识、爱好、气质以及个性、情趣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广播电视新闻听众的心理需求正逐渐地走向多元化,他们需要新闻报道中能够体现先进的思想、主流的价值取向及时代的感召力。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创作者要不断分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才能够维持住受众对播讲内容保持足够的注意力。进而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准确把握每一条新闻的价值,并紧扣时代脉搏,挖掘新闻信息蕴含的内核,提炼出明确的主题,全面了解和把握新闻信息的深和新,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新闻信息中,增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1.2 激发听众共鸣心理,有效扩展新闻播音内涵 听众在获取了有关的信息之后能够在其心中进行良好的思考,同时会在听众的心理留下深刻的痕迹,让听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够与播音员产生互动与交流是新闻播音新鲜感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闻播音过程中,需要播音创作时刻保持动态的思维状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关注新闻事件,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现象,洞察新闻价值,不断扩展新闻信息的内涵与外延,整合新闻资源,树立自己独特的播音风格,开拓新闻播音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听众对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主题背景有宏观的把握,感受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1.3 切合听众审美心理,不断丰富新闻播音风格 人们对具有美感的事物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新鲜感。在新闻播音创作的流程中,播音员展现给听众的是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综合风采。真诚、自然和得体的播音风格,才能受到观众欢迎,才能增强主持人的亲和力和新闻的新鲜感。因此,新闻播音要善于捕捉节目亮点,创造性的融入精英文化、道德价值、审美体验,不断丰富新闻播音风格,在叙述、抒情和评论中形成听众所需的“美感”,从而使听众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增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2 巧妙融入情感,增强新闻播音的感染力
与其他艺术规律一样,新闻播音的最终目的是使听众在对声音符号的解码过程中,实现与新闻传播者的对话、分享、交流。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播音员应巧妙的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够建立起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桥梁,让观众深切的感知,实现表达与理解的吻合,思想感情与专业技术的融合,让新闻播音节目中的各种内容与表现的模式能够相互协调,从而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听众。
2.1 播音语言温暖随和,蕴含情感 气氛融洽是新闻播音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播音主持人在用语时,不仅要讲究其规范、科学、形象和生动,更要体现出对听众的尊重、体谅、温暖和坦诚。因此,新闻播音的语言创作必定是以生活语言为基础,朴实、自然、大方,蕴含情感,并把握言语的互动性,注重语言艺术,使听、说者灵活地转换,从而形成积极而又热烈的氛围。同时,新闻传播过程中,应通过对新闻传播中声音符码的剪辑、叠加、架构,激活听众的想象空间,拨动听众的心弦,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使听众仿佛能够听到、看到、触摸到、感受到现实世界中鲜活的新闻人物、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
2.2 播音视角贴近群众,融入情感 新闻稿件的情感变化,会引发播音主持的情感变化。这时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恰当地适应和运用这种变化,来激发自己的情感,进而渗透在播音节目中,带动听众,增强新闻播音的感染力。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贴近,媒体就越来越重视民众的需求。由此,在新闻播音中,应准确把握受众心理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寻求事实的最新态势,时时事事选择更符合平民的角度作为新闻的时空切入点,来定位新闻播音主题。并在播音过程中恰当的融入主持人的真情实感,从而带动听众的情感,来感染听众和观众。
2.3 播音背景贴切自然,烘托情感 背景是新闻播音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烘托气氛、抒感的作用。因此,在新闻播音的策划中,应从作品内容、作品风格出发,选择与新闻主题相一致的背景音乐和文字语言,使听众和观众展开想象力,使新闻背景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渲染主题、深化主题、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灵活设计稿件,增强新闻播音的创造性
新闻播音中最直接、最集中、最生动体现主题的地方便是新闻稿件的创新之处。因此,针对不同的稿件,在播音之前应进行灵活设计,充分体现新闻播音创作中的艺术个性。这就要求新闻播音创作者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3.1 是要有新闻的敏感性 针对众多的新闻稿件,新闻播音创作者要以服务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及时的深入到新闻发生地的新闻现场,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于各种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东西利用自己 的专业判断来进行有效的甄别鉴定。更要注意事件或现场的局部、细小的环节,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察深、看透,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抓住创新的、有价值的新闻材料,从而有效地去发现具有创造性的新闻并将其报道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3.2 是要有新闻的独特性 翻看各家新闻,从选题到内容相差无几。如何做好作出具有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播音是发展新闻播音事业的关键。因此,新闻稿件在设计过程中应通过调查研究,深刻揭示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多种复杂关系,或就新闻事件的某个现象去分析前因后果,或就新闻现象之间的某些联系去揣度是非走势,同时能够发表播音创作者独到的见解,起到了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作用。
3.3 是要有新闻的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是保持动态的思维状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关注新闻事件,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现象,洞察新闻价值。在新闻播音创作中,创作者要把握新闻信息的内涵与外延,整合新闻资源,树立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开拓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邢嵩. 当前新闻播音改革与创新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2011(01):52-54.
关于读职校,父母是极力反对的,亲友们也持反对态度,他们一再告诫我:“读职校没有出息。现在的大学生都没有工作,更何况职校学生呢?”我站在了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犹豫再三。最后,我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选择了职校。
之前,我对职校也不了解。直到我走进了学校,亲自感受着学校的魅力,我的心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新生大会上,校长的一番话让我沉重的心豁然开朗:“职校能让你们充分展示自己,你们一点也不比普高生差!”这话让我激动万分,我似乎看到了命运之神向我热情招手。
放眼世界,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正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教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才使德国经济异军突起。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正比。职业教育充当了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我们作为排头兵中的一员,怎能不感到高兴呢?
当今社会,管理人才越来越多,社会紧缺的是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众多的有一门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市场对职校生的广泛需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良好的就业形势让我重燃了梦想。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明天。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闯出一份自己的事业。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我爱这个专业,而且它的就业势头良好。我庆幸自己的选择没有错。我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喊出了自己的口号:“一专多能,挑战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职校生!”
一年多来,我在职校学习,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现在,我已掌握了WORD、EXCEL、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我坐在电脑前,按键的手指就像钢琴家在弹琴,处理问题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我很有成就感。
除了上计算机专业课程外,我们还要学习语、数、外、法律常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等课程。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定期举办演讲比赛、书画展、舞蹈比赛、歌咏比赛等。这给我们创造了尝试飞翔的广阔空间,以及尽情放歌飞舞的舞台。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努力锻炼自己。如今,我已是校团委会的干部,同时又是“校园之声”广播站的播音员。虽然我整日忙碌,但我觉得生活很充实。我感到很幸福,我越活越有劲,我的青春正在绚丽绽放。
同学们,特别是刚进校门的同学,请你们调整心态,不要认为读职校是无奈之举,读职校也可以成才。学习在职校的同学们,我们不应该自卑,不应该蹉跎岁月。我们应该抬起胸膛,为自己是一名职校生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媒体广播,应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应该怎样去做,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新闻媒体的重大挑战。网络新闻正以其内容丰富、可交互和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兼具报纸、杂志的文字功能和电视、广播的试听功能,同时具备更强的时效性、更快的速度和更小的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人们也就可以方便地获知世界其他角落所发生的事情,可以说,互联网将世界变小了,将人们拉近了。
反观我们的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广播,都给予了网络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网络的文章、节目屡见不鲜,许多电台、电视台不仅开辟了专门的栏目介绍网络和上网的有关知识,而且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在网上进行直播。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传统媒体对网络的让步?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是否正被网络所蚕食?传统媒体是否正在失去它的广大受众?
一、广播事业的发展现状
广播曾经是许多人了解国家大事、关注世界形势的主要途径,曾一度被称为“第一媒体”,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其发展的巅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广播一度逐步从强势媒体转变为弱势媒体。
电视的迅速普及给广播行业带来猛烈的冲击,更为直观、生动的电视节目使许多人从收听收音机转向看电视。在一段时间里,广播听众人数骤减。正是激励竞争和严峻的挑战,激发了广播工作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技术的迅速提高,栏目的不断创新,使广播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如今,广播已不再是简单的新闻播报。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广播事业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各种专业台如:经济台、信息台、交通台、音乐台、娱乐台层出不穷,节目形式也由过去单一的播音员“一言堂”向播音主持、听众参与、专家咨询、嘉宾客串等多种形式转变。广播与市政部门、交通部门、电信部门以及企业的成功合作都使其不再仅仅是你说我听这种单调的模式,而是真正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民服务。如今,通过广播可以进行人才招聘、房屋租赁、失物招领、求医问药、情感咨询等等一系列活动。而各类听众参与的新闻热线、点播热线和竞猜热线的开通加上听众与主持人的微博互动,更是极大地增强了广播的开放性,互动性、娱乐性和趣味性。
正是这一切,使广播行业拥有了一个稳定的、人数众多的听众群。同时,在几十年的建设中,我们在全国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拥有优秀是采、编、播队伍的广播体系。这些,无疑都是广播事业继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互联网带给广播的新机遇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互联网的信息量远大于其他的传统媒体,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与广播单纯的音频信号不同,互联网包含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既可以扩大电台的信息量,又可以拓展其表现形式,使之更生动直观。另外,听众还可以将节目的文字或者音频资料下载,长期保存。
在网络时代,人们不仅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上获取信息,互联网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电台应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使其有效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样既能避免部分受众转向互联网等其他媒体,也能扩大知名度,提高节目的收听率。从另一个角度看,还能增加电台的广告效应和收入。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广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广播电台和网络的结合势在必得,这需要技术准备,更需要广播工作者心理上的认同。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广播新闻与网络新闻
一直以来,广播事业被称为,承担着向广大群众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方针,重大社会新闻和消息的任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广播新闻的权威性、公正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早已深入人心。从目前网络的管理和运行情况看,广播新闻是网络新闻所无法替代的。
现在,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网络的合作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越来越激烈的多元化竞争市场,同时广播新闻遇到了网络新闻这一新的传播手段的挑战。网络新闻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对广播电视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面对今天的信息时代,首先,我们应该找准广播新闻人在多元化竞争市场中的位置。其次,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正确发挥导向作用,提高自己的宣传水平,加强管理,做到宏观能管住,微观要搞活。讲究宣传艺术,做到重点突出,关注热点,聚集焦点,找准亮点,把广播新闻节目做深、做新、做活、做精,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让广播新闻插上网络的翅膀,使之有一个更好的空间,在网络上树起广播新闻人的新形象。
2.网络时代的工程师
身处网络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但同时,网络媒体的崛起对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已经不可避免地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天作为广电工程专业的工程师,要不断地学习广播电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跟上时展的脚步。不从网上获取信息是一种滞后,这不仅是信息的滞后,更是观念的滞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贯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从教师的一张嘴中“说”出来的,而学生能听进去多少算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语文课上,训练幼师学生口语的课程教学中,讲完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要素时,需要让学生从形成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要素的角度分析并评论案例,这时教师出示多媒体播放录像(此录像是在假期中去幼儿园顶岗实习时拍摄的),一幕幕实实在在的幼儿园生活展现在学生眼前:中班午休期间,有两个孩子起床如厕后没有立刻回寝室,而是边洗手边泼水玩,高兴极了,这时教师走了过来……播放到此处,教师按了暂停,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该怎样处理现在这个问题呢?”在画面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直接让他们回去睡午觉”;有的学生说:“要给他们讲道理,不能浪费水资源”……最后,学生分析并评选出了几种最好的处理办法,其中一种办法要比录像上的教师处理的还要恰当,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教师故作神秘地把耳朵贴在水池边说:“你们听谁在哭呀?噢,是小水滴在哭,他边哭边对老师说他是一个非常爱清洁又乐于助人的好宝宝,可是现在小朋友开着水管玩水,他们不但不能帮助别人,还会流到一个又脏又臭的下水道变成脏水,所以他们才难过地哭了起来……”
二、提高理解能力,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幼儿文学课程的学习中,讲到的幼儿图画故事具有夸饰性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德国系列图画故事《狗熊的婚礼》,讲述狗熊安东和埃米在举行婚礼时,一阵春风吹走了安东的帽子和埃米的头纱,被春风吹走的帽子和头纱经过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经历,最后又回到了主人的手中,它们每一幅图都突出表现了夸饰性的特点。所谓夸饰,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造成画面内容不同程度的夸张和变形。这一难点,通过图画故事在大屏幕上的演示,直观、生动,学生一看便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帮助幼师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在将来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用语。所以,普通话的训练是幼儿教师的口语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播放多媒体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跟着多媒体播放的播音员的标准发音朗读单音节和双音节字、词,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普通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准确的发音会运用到平时的一般口语交际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讲故事训练。又如,在训练学生讲《乌鸦和狐狸》的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和狐狸》的寓言故事,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边看边讲,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诗歌;融媒体;文学欣赏节目;碎片化欣赏
综艺节目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长盛不衰,但其中的文学欣赏节目、特别是诗歌朗诵却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需要获取大量的经济信息、在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体育类及娱乐类等节目满足了休闲娱乐与释放压力的需求,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受众将视线从文学欣赏节目转移到经济类、体育类及娱乐类等节目上。文学欣赏类节目进入低谷,在大家慨叹文学已死的时候,以融媒体为媒介的诗歌朗诵赏析节目借助全新的传播手段却异军突起、逆势而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由于“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整合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优势,使其功能、手段及价值得以全面提升,因此受众的认可度也极大提高。
文学艺术欣赏节目的宗旨是健康、高雅,特别要注重处理好雅俗共赏的关系,节目更侧重提高普通受众的文学欣赏水平。作为我国重要的舆论宣传机构,央视注重传统文化的宣传,从2005年起举办《新年诗会》。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正式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假日,诗言志、歌咏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诗歌文化传统的国度,诗歌朗诵在这些传统重大节日中起到抒感,彰显精神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央视也举办了三场节日主题诗会。精美的节目编排制作和高水平的朗诵,唤起广大受众对诗歌朗诵的热情和渴望。但是一期水准精良的诗歌朗诵节目需要较长时间的编辑制作,对朗诵者的诵读技巧和文学修养要求也很高,这样的节目更新周期长,投入大,在快节奏的今天,很难满足广大受众的收看、收听需求。另一方面,文艺欣赏节目中缺乏互动,也是很难吸引受众的一个因素。目前,很多受众更习惯于利用乘车、排队、用餐等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欣赏短小的文学作品,而融媒体的特点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首先,融媒体的无限空间特点突破了传统媒体接收空间的障碍,受众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欣赏诗歌节目,甚至可以上传自己朗诵的作品,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和互动。这种形式更加接地气,更利于调动普通受众接受、参与高雅文化节目的积极性,满足大众对于高雅艺术的需求。现阶段在互动时,受众参与诗歌诵读节目普遍还处在欣赏音质、纠正发声、字音的初级阶段,深层次的文学表达仍有欠缺。他们对提高诗歌的表达有着更高的需求,融媒体不受空间限制的互动方式更大程度的满足了受众接受专业指导的愿望。同时使节目更迅速、广泛的传播,提高节目的收听收视率,获得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融媒体有无限时间,这一显著优势使受众收听节目不再受播出时间的影响。传统有声媒体制播的节目受到播出编排时间的限制,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条件下,诗歌爱好者无法保证按时收看、收听,严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融媒体突破这一技术壁垒,受众在自己的任意碎片时间里都可以从容的欣赏诗歌作品,短则三五分钟,长不过十几分钟,极大地满足大家的文学欣赏需求。
第三,融媒体有无限作者,无限受众的特点使其吸纳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诗歌的朗诵和创作中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诗歌朗诵这种高雅、易与观众情绪沟通的形式被很多会展主办方接受。今年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专门举办了《国风・雅韵》长安诗歌周活动,陕西的广播、电视媒体、各朗诵艺术团体、大专院校、诗歌网站等共同参与,既有高水准的演出,也有英汉双语朗诵,还有学生广场朗诵会,在诗歌的故乡,通过诗歌,中外诗人相聚交流,诗歌的形式继承、发展,诗歌诵读活动提升了我国的文化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由于无限时间与无限作者的相互作用,使诗歌诵读的创作者大大增加,无形中延长了制播人员的创作时间,有利于打造精品节目,使节目进入创优的良性循环。
第四,融媒体使文学欣赏节目更好实现了利益共融。在市场经济下,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由于诗歌欣赏节目人员及制作时间投入大,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很多地方媒体在节目设置中将其取消。融媒体为诗歌诵读节目的回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15年,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开办的大型人文公益节目《诗意西安》,每个整点在播放,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以及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进行推送,以专业诵读带动广大有兴趣的听众参与,一年多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2016年上半年,陕西戏曲广播开办了一小时的《诵读长安》节目,每周六、周日播出,同样在微信公众号及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推送。虽然播出的频次没有西安广播电视台的播出频次高,但是在微信群中主创人员积极组织诵读专家和爱好者进行互动,在线下已成功举办几次线下沙龙,吸引了固定的听众群,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以融媒体为媒介的文学欣赏节目,利用新的传播形式,整合资源,吸引扩大受众,提升媒体影响力,激发诗歌的创作热情,使得文学欣赏类节目重获新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吸引了社会资金关注,为节目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古老与新生的完美结合还需时间进一步打磨,融媒体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更自由、更迅速,应该利用平台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优势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引导提高大众文学欣赏能力。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的血脉中,在融媒体的助力下,这顶文学艺术的皇冠必将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一、亦师――学习的指导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有巧妙的教学方法,有精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教学生拼音字母“弧o、e”开始,到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形象美、对称美、线条美,到阅读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小说、童话,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在学生学习顺畅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竖大拇指、点头赞许、加个星、给个“笑脸”;在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时,予以赞许,“你的回答真有创意”“你走进作者的内心,成为他的知己”;在学生朗读后,适时评价,“你的语调抑扬顿挫,读得很有感情”“你的声音真好听,是咱们班的播音员”……这些适时的评价表扬,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淋甘雨。在学生思维受阻,流露出疑惑的神情或求助的眼神时,及时给予心灵的鸡汤――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是点拨指导,可以是方法指点,可以是耐心讲解,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顿悟,有柳暗花明之欣喜,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获得相关知识,进而“信其道而亲其师”。
二、亦师――生活的引路人
有人说:“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在纸上的涂鸦,决定作品水平的高低。”我想,学生更是一颗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关键是学校、教师是否提供了土壤、水分、阳光。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一道标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品质的重要阶段,教师要耐心地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为其将来的成长打好人生的底色。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头正身直足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晨诵古诗词,暮读经典名著,在读中与先哲对话,与经典交流,丰厚文化底蕴,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目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需教师做典范和榜样,如教师开朗的性格、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君子的风度、淑女的气质,做个温良恭俭的谦谦君子。教师要在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直、善良、感恩、坚韧的美德。如在运动场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科技节的小制作、小发明等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些活动,有了教师的精心组织、用心引领,良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三、亦友――活动的参与者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少年宫活动,给学生打开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小学生毕竟年纪小,自律自觉能力差,教师要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参与融入学生的游戏活动中,与学生一同活动、一同欢笑,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
1.校内活动。精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六一儿童节活动,不管是文娱表演,还是亲子活动,都需要教师组织并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记得那次学校举行“课本剧”比赛,我就和学生一起表演《包公审驴》。由于有教师的参加,学生兴致勃勃,干劲十足,纷纷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从剧本的改编到旁白的推敲,从角色的挑选到动作的斟酌,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最后,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师生围在一起蹦呀、跳呀,在活动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
2.校外活动。目前,我校的校外活动很多,有外出到德育实践基地参观实践,如施琅将军墓、葵花园休闲农业、十里石雕长廊;有到工厂参观访问,了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体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热情;有到五保户、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培养尊老爱老的品德。这些活动,除了教师要认真做好活动方案,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之外,还要告诉学生,要关注什么、学会什么、体验什么。返校后,可在班队会课上,师生一起谈活动,说体会,话收获。
四、亦友――困难的帮助者
教育的艺术是交流和沟通。沟通不仅在课堂上,还在生活中。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情感比较脆弱,教师应像朋友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
“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教学中一贯是以知识累积和识别为目的的授课范式,本科院校多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而高职高专长期以来均沿袭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近年来,现当代文学教学已慢慢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人文精神为主的经典文本教学范式,即:以解读经典文本为教学切入点,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实用性人才需求的增加,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如何根据现当代文学因其课程特点,切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笔者对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情况作了调查,情况调查分网络查询和问卷调查两种,网络查询涉及到广西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问卷调查共发出200多份,涉及院校4所,包括桂林师专、柳州师专和新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2所(河池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一、调查的结果(现状)
1.广西高职院校专门的职业院校多是理工科性质,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高职院校,没有相关人文类课程设置,当然也不存在有《现当代文学》课程。
2.那些综合类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艺术学院、或在公共管理学院中设有文秘专业,或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中设有文学鉴赏课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都是侧重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方面,没有专门的现当代文学课程。
3.在一些较大的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中有很少一部分开设有现当代文学课程,如广西城市专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在新闻专业中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影视欣赏一样都属于专业知识的拓展而开设的选修课程,不是专业课,在课程要求上不是太高。
4.广西的高专院校包括桂林航专、柳州医专、桂林旅专、广西警专、广西体专共7所,课程设置上,广西体专的体育人文社科系和柳州医专人文社科部无此类课程,桂林航专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文秘专业开设有大学语文、秘书学、写作等课程,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设有文秘专业,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桂林旅专基础部(社科部)开设全校性公共性的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文学欣赏,其实就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重在文史知识的了解。
5.师范类高专院校仅存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这两所院校中文专业都开设了现当代文学课程。从调查问卷得知,师专都是把《现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课时在80-120之间,集中在一年级的上下两学期完成,并开有同类课程的辅助选修课程,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但绝大多对现行所用教材和课时不满意,认为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少于120课时,太少了。普遍认为《现当代文学》课程就是一门纯的介绍文学常识和作品鉴赏的课程,没有必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任课教师是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极少参与学生的说、写、唱、演等实践活动。而且对师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理解上存在分歧,对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只局限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诵读能力的培养,普遍认为,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演绎、表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不属于《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当然,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少于1/4,甚至没有。
二、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1.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要求,缺乏文学类课程的设置。
2.综合类高职院校和非师范类专科院校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要求不细,一般重视对基本写作技能提高或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于是在人文社科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和《写作》等课程,对专业拓展的影视文化欣赏课程贴近时尚,效果远比文学课来得更直接,所以这些院校极少开文学课程,特别是现当代文学课程。
3.师范类高专院校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但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要求强不同,所以课程设置上都是继承本科院校文学课程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是重课本的讲解,轻实践教学环节,重文学常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其对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热点,而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从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解、方法模式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综合实践技能等方面去进一步探索。
1.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课程也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实践教学即是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来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发展实践教学。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转贴于
2.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对于文科类课程来说,特别是文学类课程,实验实训资源配备、资金人员分配、设施场地等缺乏和不足,所以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许多研究者做了探讨,如李瑛珊认为高职高专文科专业是一种连续性的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级的教学过程。如杨素娟提出“实践演练”法,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及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平衡发展,探讨文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如放下姿态,贴近现实,从小处着手,把侧重点放在教学环节、方法模式的改进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实现“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