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科学范文

初一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科学

第1篇:初一科学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一定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投入有关学习的巨大推动力,更是鼓励学生勇敢、积极迎接学习的难关的重要助手。因此,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时代进步的事件、周围的教学设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个卡通人物模仿人类吃东西,然后进行消化、吸收的一个动态Flash教学课件。在为学生展示趣味化的教学动画之后,教师可这样开展教学:

师:大家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东西?

生1:米饭。

生2:土豆。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1:撑。

师:那么现在呢?

生1:有点饿,想吃东西。

师:那么,为什么人吃完东西后会突然觉得饿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样,在动感而形象的卡通动画下,学生被深深吸引了,随即教师进行与教学相关的发问,一步步地启发学生思考,一步步地诱发学生去发现并且理解这样的一种现象。这样一种趣味化、生动化、逐渐渗入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初中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很多人认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就是学习的兴趣。其实不然,学生的兴趣只是学生对每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而学生具备学习积极性则是指学生能够自觉而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之中。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学生的兴趣一旦得到激发,那么学习积极性也将更好地被调动起来。

此外,一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更愿意,也更主动地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重要的基础。再者,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得到了重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前提出“自己动手进行唾液的提取以及验证唾液中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这一实验要求,此时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这一教学方式,带领着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进行观察。

这样无疑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必然可以更好地实施《事物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继而实现初中科学的有效教学。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为教学提供情景再现,也可以将更多的非课本因素引入到课本之中,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将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探究情境等来开展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考,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带入课堂,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与科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而探究情境的创设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糖”“盐”“醋”“油”等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带入课堂。然后将这些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并且进行搅拌,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借助生活的经验来学习,而教学的有效性也必然会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爱娟.例谈初中科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7).

第2篇:初一科学范文

根据初中生的学情、语文学科的特性和汉语母语学习的规律,笔者认为“预学”“合作”“思维”“言语”“反馈”和“审美”是初中语文学本课堂的六大关键因素。

一、保证预学的基础作用

预学有别于“事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预习,更有别于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的“练习”;它是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任务明确的自主性前置学习,有效预学是学本课堂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自主预学,教师须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先行学习的支架――“预学单”。

预学单一般包括预学提示、预学问题、我的收获、我的疑惑等内容。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核心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生学习起点、认知规律及学习难点,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预学提示,帮助学生明晰学什么、怎么学。精心设计预学问题是重中之重。遵循“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总要求,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的要求。[2]

学生凭借预学单掌握了预学方法,养成了预学习惯后,教师就不必再每篇课文都设计预学单,而可以逐步指导学生“裸预学”:尝试解决文本写了什么(文本的内容或主旨、情感与情趣等);深究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行文风格、结构与方法、语段类型、语句与特色、语词特点与修辞等等)。逐步培养语文意识和言语意识,激活原有经验(知识、生活、思维),提出自己的疑惑。

二、落实合作的关键要素

学本课堂中学生经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和全班展示交流等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是学本课堂最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学生围绕预学单交流预学的收获、困惑,启动课堂学习,快速且有兴致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的内容是个人预学中难以解决的有关文本内容主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盲点问题,特别是“学生能感觉到但表达不出来,或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学生先小组交流预学单问题,合作探讨疑惑,再讨论课堂生成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推进学生思维发展、直达文本内核和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在合作中,时时在意“语言的存在”,体现“语言的自觉”。 [3]

尽心组织合作学习的活动。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组建好合作小组;明确组员分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和管理小组的意识;强化落实倾听细则、组内交流细则、组间展示汇报细则,掌握小组合作的要素与流程,建构小组文化;制订小组短期和长期目标,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4]合作问题和环节不宜过多,一般围绕两三个有价值的问题,组织两三次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作用。人人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学习讨论是有效合作学习的标志。学生预学充分,是讨论高效的前提;教师对预学情况全面了解和有效组织,是讨论高效的保障;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高效讨论的关键;小组长的高效管理,是讨论高效的保证;及时科学的评价能促进讨论高效的持续发展;多样化的讨论方式,能更好地刺激讨论高效。[5]“观点交流―观点改进―观点总结”是讨论的三部曲。

发挥教师促进学习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适当适时引导,教给学生阅读的理念、阅读的方法;在“学生不喜欢的地方、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点拨[6],使学生读懂、读好,领略文章之美之味之韵;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创造性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适度介入,或变换角度发问、临场指导,或分解问题、铺设台阶,以较高的思维水平引领课堂,进入更深层次的探讨。

三、强化思维的核心功能

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学本课堂的核心功能。

要把学习权即学习的时间权、思考权、对话权、自主评价权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解放学生的智力,解放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合作交流,自由与文本、作者、他人及自我对话,提高提问与应答的能力、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发现与反思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学本课堂中心环节是“学的活动”,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学的活动”的组织;教学流程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始终关注学生学的内容、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式以及学的成效。王荣生先生认为“学的活动”充分展开有三要素:“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的学习经验要有较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一堂课的学习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5―20分钟)。[7]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工夫下在学生潜心琢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在朗读、质疑、体验、品味、感悟、交流、展示上。

第3篇:初一科学范文

在新课程的改革逐步推向深入的今天,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课堂教学时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向课堂效率要质量。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教师借此可以促进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积极变化和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

教师在每一堂课上了之后,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课堂教学体验:教案穿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教师要将自己课堂实践的某些方面,连同自己的感受、体会,直接诉诸笔端,写成日记或随笔。教学充满着偶发性,可以说每个时刻都有一个具体的情境。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融合,往往产生瞬间灵感,若不及时反思、捕捉,便会在瞬间烟消云散。因此,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记下,以便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每一节课后都应该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粗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教师本身的某个失策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回顾、梳理、归类与取舍,写出“再教设计”这样便可以扬长避短,精业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我们的课堂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作为一堂课的重要标准。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互相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观摩活动时,不仅要好好听课,还要能在相互借鉴中反思,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你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你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除了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客观、公正评价其得失。教师对所听和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储存,从而走向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第4篇:初一科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96-01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2.转变行为是关键

有人说,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才有学生的地位和行为的转变。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配角,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课堂上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学会放开手脚,充分利用前面学习《氧气》已有的"固体+液体"和"固体+固体"制取气体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小组合作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课前要求学生:(1)查阅你所知道的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哪一种更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2)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内容;(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准备,用实验通知单告诉实验室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课上由学生汇报选用哪种方法制取,为什么?选用什么装置,依据是什么?如何验证?教师点评,各组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得到自主创新的满足,增大学习化学的信心。

3.传授学生正确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3.1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会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第5篇:初一科学范文

一、精心选择。确立主题

1 尽量运用教材中的活动课内容。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课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它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与学生学习内容同步,是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而且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文成公主人藏历史剧、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重走路一导游等。

2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选择活动课主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如在进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活动课时,我没有让学生给《清明上河图》配文,而是让学生先学习课文有关《清明上河图》配文的方法、形式,同时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对《村童闹学图》进行配文,因为《村童闹学图》的画面比较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他们对图的发挥就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原意。

3 结合时政热点问题组织活动课教学。“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学习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结合当前,根据教学内容“郑成功”,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二、掌握过程,优化课堂结构

1 制订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学生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状况,因此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基础上言之成理,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人物。

2 学生分组。最好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更能有效配合。各组成员内部要进行分工,确定搜集资料的内容,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 正确引导。这一阶段是活动课教学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决定着活动课的成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策略和宏观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识别材料、筛选材料,从而对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中,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教师就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改变他们非此即彼的历史观,帮他们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难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历史、学习历史。

三、成果展示和评价总结

活动课成果展示可以多样化,如举行辩论赛、写历史小论文、写随笔、开展知识竞赛等。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我们搞了历史短剧表演、历史画配文以及写随笔等。在成果展示过程中,仍然要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组织进行展示、交流。

在评价总结中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总结和反思,学会欣赏他人,并能主动向其他同学学习,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教师应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给予总结,并运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评出优胜者,同时能与班主任配合给学生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使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学习兴趣,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深刻反思,促进教学改革发展

第6篇:初一科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27-2

新课改要求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是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时代特征和重视行动实践,同时,也把它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核心要求。与此同时,学校提出了应用化的“四段一案一回头”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即回看复习——精讲互动——归纳总结——巩固拓展。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上课后6到25分钟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教师如果抓住这段时间讲新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的最后十分钟,学生开始疲劳,必须换上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段时间我们要求教师变换教学形式,安排课堂练习,让学生神经再度兴奋,注意力再集中。有鉴于此,在实际操作中,“四段一案一回头”这一模式将课堂45分钟分成4个板块:回看复习约5分钟,精讲互动约25分钟,归纳总结约5分钟,巩固拓展约10分钟。

(一)回看复习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用时约5分钟。在这一时间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能够对已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识记和认知,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1.操作要求

(1)回看内容的针对性。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案例或例题,设计针对上一框题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用上一课所学知识回答,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在每一课、每一单元结束后再增加一项内容,让学生以小抄的形式将本课、本单元的知识以“鱼骨图”的形式整理出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这样不断回头看,使学生逐步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轻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由此将书本由厚变薄。

(2)对于一些易混淆、难区分并且十分重要的概念性问题,一定要涵盖到回看复习环节中,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结构体系。

(3)复习层次上,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有所侧重。45分钟课堂知识体系浓缩为5分钟的知识回顾,这必然要求在复习回看时要有进行,有重点的回顾,回顾内容必须是提纲挈领的体系。

2.应用原则:引导为主的原则

(1)引导回顾为主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回看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回顾,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大致了解到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点对于下一阶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案例引导为依托。

理论联系实际是每一门课程的必然要求,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在回看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来运用?案例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案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精讲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愿景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何来引导这种学习兴趣,如何把握好这种学习动机,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这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核心部分,用时约25分钟。主要通过两个环节展开:情境导入和互动探究。

1.操作要求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需要教师深化对教材知识结构的了解,把握好重点难点的挖掘,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卓有成效的情境。

首先,在情境设置的选材上,教师要把好选材关。选材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样在接下来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活动的节奏。

其次,在情境导入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因时制宜,要避免空架子式的导入,最终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我们应新课改中趣味性、创造性、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创设的情境要引人入胜,能够使学生愉悦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感悟生活的色彩、做人的道理等。

(2)互动探究。

在互动探究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着力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首先,问题设计的优劣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只有问题设计好了,才能保证讨论分析有效深入的展开。所以,问题的设计要“巧”,要尽可能设计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使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又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立足于“趣”,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问题,保证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其次,在引导探究的环节上,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氛围,使学生大胆想、大胆说。教师要学会倾听,通过抓住讨论中的闪光点,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教师要有步骤讨论、分析、导向本质问题。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的认识,或者认知不完整,教师要注意总结、强调和升华。在这一环节的开展方式上,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辩论等多种形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2.应用原则:收放自如的原则

(1)以情境设置为前提。

情境导入的首要原则是通过对情境的设置,使导入变得有趣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积极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2)以多媒体为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书本的平面走向立体化,由静态的书本走向活力四射的图形界面。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拓宽了教学时间、空间的深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图形界面的强感染力为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

(3)以课堂知识体系为框架。

情境的导入、课堂的互动探究都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这个范围不仅仅是课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还有课堂知识要求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和问题的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课堂的知识要求,它们只是增强学生接受效果的手段,不能主次颠倒,偏离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三)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和启迪智慧的功效。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高质量的归纳总结。

1.操作要求

教师在精讲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带领学生总结课堂,感悟收获。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将本节课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并通过“鱼骨图法”展现出来,期间可以采用比一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应用原则

(1)以理论知识为铺垫。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方法论的掌握,他们是学科能力的载体,因此,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鱼骨图法”的基础上,理清除普遍真理外知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适用的时间和地点等条件。

(2)以拓展升华为目的。

思想品德课课堂内所学知识毕竟有限,通过对思想品德课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论的掌握,升华学生对教材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课堂走向课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拓展

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用时约十分钟,主要内容在于对当堂教学的反馈,通过完成学案上的《学习自测》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情况。

1.操作要求

(1)精心挑选例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达成程度。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个别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对集中的问题,进一步给予精讲分析。

(2)设计课后延伸板块,要求针对本课内容在课后组织一些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人生的道理,并把它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可以是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活动开展上要求需简单可操作。

2.应用原则

(1)以能力为关键。

思想品德课着眼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拓展巩固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习题的练习来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源自课堂也要超出课堂,在课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以课堂精练为主体。

第7篇:初一科学范文

有不少老师习惯用新旧联系式的教学导语,这种方式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久而久之,积久成习,就易僵化,丧失了创造性和新鲜感。教学是一门艺术,最怕形式主义、千课一式,应该因课制宜,精心设计出别开生面的导语来。对于化学课的导入来说,进行课堂导入就可以运用实验、故事、疑问等创设教学情境艺术地开场。

一、故事先行,理义后续――故事导入法

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进入理性的,要认识理性的教学内容,在导课时不妨先讲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而后,循事论理,归纳出相关的概念、原理、性质等。教师在讲新内容之前,先通过讲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引领学生带着故事中的问题去学习与故事相关的知识,自然地与新课相衔接。例如,在讲新课标人教版必修②第三章第一节的甲烷的产生和性质时,教师可以用“趣味故事中学化学”中的“喷火的老牛” 来导课:在荷兰的一个小山村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一个兽医给一头老牛治病,这头牛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下头,蹄子不断地打着地,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近日来,它吃不下饲料,肚子却溜圆。手指一敲“咚咚”直响。兽医诊断认为:这牛肠胃胀气。他为了检查牛胃里的气体是否通过嘴排出来。便用探针牛的咽喉,当他在牛的嘴巴前打着打火机准备观察时,他万万没有想到牛胃里产生的气体熊熊地燃烧了起来,从牛嘴里喷出长长的火舌。此时学生表现出惊讶的神情,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探讨甲烷的产生的原理及其性质,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进行导课,既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为下面的讲授新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生活知识,探究其因――生活现象导入法

化学这门学科与生活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故身边的某些生活现象都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较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导课,如:在讲钠的化合物中NaHCO3和Na2CO3的性质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联想馒头的制作过程,并提出问题:小面团是怎样变成疏松多孔的馒头?为什么要加泡打粉?为什么不发酵直接加小苏打也可以做馒头?在做馒头的时候,碱和小苏打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体现了它们的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越听疑问越多,教师故布疑阵,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动机,顺其自然的切入了正题。

三、开拓思路,激发联想――提问式导课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的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提问旧知识,启发学生循着知识的脉络去思考,进入新知的领域,这可以起到巩固已学知识、联想新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上《化学与生活》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一节第二课时,可以采取这种提问式导课,即平时大家炒菜时,从维生素的角度考虑应该注意哪些?学生在对上节课知识回忆后,教师可以马上追问“炒菜时,什么时候加入食盐最好呢?为什么?”这时就引出新的内容微量元素。

四、学科特点,魔术表演――实验导入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知识和能力的推销员。教师应该像魔术师一般,巧用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故在某些章节,教师可以用化学魔术实验来导课,如:在讲钠的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用水能使棉花燃烧的魔术表演,即事先在棉花中包一些过氧化钠,而后用胶头滴管向其滴加几滴水,可以看到棉花燃烧起来。因为实验现象刺激而新奇,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及求知的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急于想弄清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他们会自觉地阅读教材,寻求答案。这样的导课,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产生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指向。

五、学科渗透,寻求交点――“交点”导入法

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备课时,可以寻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交叉、有联系的“交点”来组织导课,这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不可避免地会提到我国悠久的酒文化,教师可以找出语文中同学学过的咏叹酒的诗句来组织导课,请学生对出①借问____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②明月几时有,把____问青天。③白日放歌须纵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教师在学生回答以后,因势利导,设疑提问,大家是否知道酒的主要成分?就让我们从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解开其中的奥秘。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一些其他学科与化学能够渗透、融合的知识其用于课堂教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德育教育。

导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导课,千行万象,婀娜多姿,具有艺术魅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应积极思考探索适应学生的有效的导入艺术,极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运用,灵机应变,更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探索求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导课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初一科学范文

【关键词】导入;鼓励;暗示;多媒体

一、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每篇文章的开课非常重要。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如此,新课导入的好,就能激发小学生情趣,使小学生很快进入新课情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事开头难”语文课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新课导入的好,就能激发学生情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情境。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感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看图导入、问题导入等。具体用何种方法,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总结、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总之,导入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的设置要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以唤起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探究课文的强烈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容器。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纲要》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整、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

三、多鼓励小学生

俗话“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现在的学生在学校最喜欢得到老师的奖励,尤其是小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赐予热情的激励和体贴关心的语言,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有影响力的。同一件事,同一种行为,教师说的语气和用词的不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课堂上不管是对于上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还是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甚至成绩提升较快者,老师可以通过语言、物品来奖励。奖励的形式和奖品可多样范围,也可一次一次扩大。这样的话,在以后教学中,学生不但没有了心里负担,反而个个会抢着回答问题。另外,教师在批改作业中的鼓励性语言的效果也不错。总是觉得我们班上部分小学生语文作业不仅正确率不高,而且书写凌乱,潦草,于是,我批语道:“如果你是乖孩子,从现在开始,作业正确的多一点,字写得漂亮点,老师就奖你一个笑脸。”果然,第二次的作业真的两样了。孩子们如愿以偿得到了奖励。我继续批语道:“乖孩子,进步了!一定还想要多得小红花哟!”小学生们的作业质量效果真是好多了。所以奖励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和勇气。

四、巧妙暗示

教学的暗示方法很多,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体语暗示。体语指以身体动作来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它包括人的眼神、表情、手势、体态等。巧妙运用体语暗示将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比如,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听讲时,教师送去一个赞许的眼神以示鼓励;学生注意力分散走了神儿,教师眉头微微一皱以示警醒;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时,教师竖起大拇指以示激励;学生大声喧闹扰乱了课堂秩序,教师把食指轻轻放在唇边以示制止……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却能使课堂变得情趣盎然。除了体语暗示之外,还有声音暗示。它主要指利用声音的音质、音量、语调、语速和节奏等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某种暗示,得到陶冶。暗示是意念的感应,是思维的顿悟,是心灵的碰撞,是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艺术,用真诚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暗示艺术,师生关系会更和谐,配合得会更默契,做到这一点相信你的课堂定会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宛如美歌一曲!

五、巧借多媒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应该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多媒体的发展则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促使语文训练趣味化、生活化。因为,多媒体课件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并不作多余的叙述,直接请学生欣赏一段关于威尼斯景色和小艇的录像片,学生被威尼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下艇的独特景色所吸引,学习起来很认真。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对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和人们的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十分轻松。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愉悦地、主动地学习知识的前提。

第9篇:初一科学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英语;学生主体;素质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改革,也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在改变。如何上好小学英语课,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具体看法:

一、提高自身素质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长流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英语知识体系,这是上好英语课的首要条件。同时,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因此还必须具备说、唱、弹、画等本领。比如,教师具备良好的简笔画基本功,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简笔画,将抽象的英语单词通过简笔画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是具备弹唱的能力,就可以教学生唱英文歌曲,学生一定会对教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自身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才会相信老师,并配合教师上好英语课。

二、突出学生主体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在教学中,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教学的良好效益。

三、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玩,敢想敢说。作为英语教师,不能只从追求课堂纪律出发,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是也好做到因势利导,多多鼓励,多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以到位的手势、动作和表情,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用很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listen and act、warming up、follow me、sing English songs等有趣的复习游戏,既可以活跃课前气氛,又可以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精选英语活动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英语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把单调的英语语言个体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通过边听边做,边说边做,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动物、植物、水果等名称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或者边听边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既可以将抽象的单词形象化,加深对于单词的记忆,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营造学科氛围

学英语需要情境和氛围,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只能在课堂这一具有局限性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如,让孩子们每天轮流制作英语日历,配上天气以及节日内容或特色内容;每天在黑板上写一句新学的英语句子;指导学生制作物品的英语标签;建立英语图书角、学习角;办英语学习园地、出刊英语学习报纸作为孩子们自由创作的园地,并鼓励学生多给校刊及报刊杂志投稿……总之,利用一切学生活动的空间融入英语,千方百计使英语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中非常自然的一件事。这样就可以将课堂学习时间,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延伸到课外。

六、强化口语训练

小学英语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考试内容也很简单。既不要求学生对内容有多深的理解性,也没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单词和句子,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英语课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读,带着感情读,并通过分角色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经常进行口语对话,如:“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等。通过同学之间互相对话,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的大幅提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