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情的谎言作文范文

爱情的谎言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情的谎言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情的谎言作文

第1篇:爱情的谎言作文范文

1. 确立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现在的作文要求比较宽泛,多是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就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新颖别致的题目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和思想的造诣。如何确立记叙文的题目呢?

(1)形象概括意蕴。这类标题多用象征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著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题有《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中考的标题有《攀登》、《窗口》、《我的脚印》和《我愿做只小蜜蜂》。

(2)指出作文内容,即题材范围。如范文标题《妈妈眼里的我》、《深情厚谊》和《记一次升旗活动》等。

(3)与主题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______的回忆》、《书包》和《压岁钱》等。

(4)人名、地名、时间等。如《母亲的爱》、《放学路上》和《我在星期天》等。

(5)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______青年》。

(6)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母亲真爱吃鱼头吗?》和《让种树人再多些吧》。

(7)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标题《这种做法该不该提倡》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2. 精心选材立意,巧妙布局谋篇

(1)选择较小的切入点。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但要想作文出彩,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2)材料新鲜。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础条件。

(3)内容真实。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4)构思精巧。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名学生写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3. 运用多种技巧,力求生动感人

3.1 调动多种感官,运用艺术通感。

(1)运用多种感官:如:一学生作文《雨让我陶醉》:“雨落在地上,'开'出朵朵美丽的花,美极了。”(视觉)“嘘,闭上眼睛听那雨声!那是天使在歌唱,那歌声悠扬婉转,乃至心也跟着跳跃,跟着舞动。尽情地接受雨的祝福吧!”(听觉)“咦,一股清幽的泥土香味随着呼吸进入身体,融化在心里,舒服极了,身体仿佛在清香里拂动,正飘向天空,遨游星河。”(嗅觉)(感觉)

(2)运用艺术感官:《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用听觉之感写嗅觉)

3.2 环境烘托,景物渲染。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3.3 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如呼告式、顿悟式、反复式等。

3.4 画龙点睛妙议论。

第2篇:爱情的谎言作文范文

“娶老婆就像买书,当你看中了一本内容很精彩、但书皮有一点瑕疵的书时,你会因为这点瑕疵而放弃这本书吗?鹰子(戴浩霖对邓鹰的爱称),就是我这辈子最爱读的书……”

“这个时候离开她,我不放心!”

1998年6月5日,一个让邓鹰永远难忘的日子。

那天,雨一直下个不停。一大早,在海口一家公司当采购员的邓鹰同往常一样登上公司的交通车去上班。当交通车行至一弯坡路段时,一辆汽车从对面疾驰而来,而交通车司机却在惊慌中,误把油门当成了刹车……

“我当时只感觉全身钻心的疼痛,脸上有黏糊糊的液体不停往下流……”回想当时的情景,邓鹰至今仍心有余悸。迷迷糊糊的她,把随身携带的电话本交给了另一个人,让那人给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的戴浩霖打电话,随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1998年3月,邓鹰和在海口市公安局当法医的戴浩霖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偶然相识,同为离家在外打拼的游子,两人相谈甚欢,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还通过几次电话。不知为什么,邓鹰觉得戴浩霖值得信赖,在昏迷之前,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他打电话。

当邓鹰再次睁开眼睛时,在医院的病床边,除了医生、护士,还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戴浩霖。

原来,接到邓鹰出了车祸的电话,戴浩霖当即放下手中工作,火速赶到医院。没有人担保住院,他就先垫付了医药费;邓鹰要做手术,他毅然以亲人的名义,在手术责任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为了手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他几乎动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找到了那家医院最好的医生主刀……“我当时什么都没有想,只是出于对一个朋友的关心,我觉得我应该尽全力帮她。”戴浩霖这样解释当时去医院的原因。

“左侧面颊开放性贯通伤伴颧骨粉碎性骨折,面部严重毁容,相应部位多处神经、血管断裂……”看着诊断书,戴浩霖沉默了,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心里比谁都明白这样的诊断结果意味着什么。看着刚下手术台,满脸裹着纱布的邓鹰,这个天天与尸体打交道都没说过半个怕字的七尺男儿害怕了。他不敢想像,当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知道自己已不再美丽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一份不知从何而来的责任感促使他决定留下来,直到邓鹰能面对现实的那一天。

戴浩霖向单位请了一个月假,托人“走后门”,在邓鹰的病房里安了一张小床,日夜陪伴着她。吃了10几年食堂的戴浩霖第一次穿上了围裙,开始学习熬粥、做鸡蛋羹。由于面部创口过大,邓鹰吞咽十分困难,几乎无法进食,戴浩霖就把煮好的稀饭捣碎,然后用吸管一点一点送进她的嘴里。为了不让邓鹰难过,他一直欺骗她说只是一般的“小擦挂”……

有朋友劝戴浩霖:“她伤得这么重,复原的机会相当渺茫,况且她又不是你的什么人,你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呢?”面对朋友的关心,戴浩霖却说:“她的确和我非亲非故,但她是我的朋友,这个时候离开她,我不放心,如果有必要,我会一直陪着她!”

此时此刻,戴浩霖突然意识到:这个在脸部受伤之后,没有哭哭啼啼、痛不欲生,反而还在为肇事司机说情的坚强而善良的姑娘,已经悄悄地进入了自己的心灵。

“我要用一生去爱这个男人!”

10天,她从抑郁变得开朗;10天,他从魁梧变得清瘦;10天,两颗年轻的心彼此相吸……

10天后,邓鹰出院了。出院后,由于担心“谎言”被识破,戴浩霖和邓鹰更是形影不离。为了不让邓鹰看到自己的样子,他把家里的镜子全都藏了起来;每次外出,他总会下意识地挡住任何一个可能会映出模样的地方;经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你现在恢复得很好。”

然而,“谎言”在3个月后的一天被识破了。当在朋友家卫生间的镜子中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面容,看到那条从左侧眼角穿到左边嘴角的筷子粗的疤痕时,邓鹰心里的防线一下子崩溃了。

邓鹰第一次哭了,一边是对自己容貌被毁的悲伤,一边却是对戴浩霖情深义重的深深感动。

戴浩霖站在她的面前:“嫁给我吧,让一切重新开始!”这句话深深打动了邓鹰。就在那一刻,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为这个深爱自己的男人坚强地活下去,还要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

那年冬天,邓鹰成了戴浩霖的新娘。

“为了他,再苦我也能熬过去。”

婚后的日子是甜蜜的。戴浩霖做法医,邓鹰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到一家资产评估所上班。2000年,他们买了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家。钱不充裕,他们就自己装修房子。“那房子的每一颗螺丝,每一个装饰物都是我们亲手装的,虽然我们现在来到了重庆,但那边的房子一直都没有卖,舍不得啊!”戴浩霖满怀深情地说。

2001年,他们爱情的结晶――儿子毛毛降临人世。也在这一年,戴浩霖的人生有了一次重大转机,他考上了四川大学的医学博士。

可此时的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按照单位的要求,如果戴浩霖要读博士就必须辞职,然而,此时的妻子刚刚生完孩子,还不能上班,当然也就没有工资,如果自己也辞职,那么这个家怎么办?妻儿谁来照顾……面对这无数个问号,戴浩霖的心里难过极了,他准备放弃攻读博士的机会。

“没钱不要紧,我们可以再挣,但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一定挣得回来了,我们娘儿俩全力支持你……”妻子的话深深打动了戴浩霖的心。经过再三权衡,当年9月,戴浩霖揣着妻儿的希望和嘱托,登上了去成都的火车。

然而,生活并不像说话那么简单。戴浩霖走后,养家的重担和丈夫每年上万元的费用全部落到了邓鹰一个人肩上。为了丈夫能在外安心学习,邓鹰提前结束产假,开始拼命工作,儿子没人照顾,她就从天津接来婆婆帮着照看。

“为了他,再苦我也能熬过去。”邓鹰总是说。求学的戴浩霖并非不知道妻子的苦和累,然而,现实不容许他考虑得太多。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刻苦学习,希望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妻子的支持。

2003年,是他们事业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丈夫戴浩霖成功取得博士学位;妻子邓鹰也通过了评估师和拍卖师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并从一个普通的职员成长为评估所的所长兼法人代表,资产评估所也在她的细心经营下,成为海口市资产评估所中数一数二的角色。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戴浩霖被调到西南政法大学工作。为了深爱的丈夫,邓鹰放弃了自己在海南的事业,带着毛毛随同丈夫来到了重庆。

“在我心里,她永远是最美的!”

到西南政法大学任教后,当上副教授的戴浩霖对妻子的爱没有变,他依然爱着自己的“丑鹰”。

初到重庆,由于这里的拍卖市场还不成熟,邓鹰一直在等待着合适的工作机会。除了接送毛毛上学,她几乎都待在家里,洗衣服、做饭、整理屋子……为了排遣她的寂寞,戴浩霖常常主动拉着妻子去逛街、应酬、散步……

邓鹰的脸恢复得很好,不细看,几乎看不出车祸留下的痕迹,但一笑起来,左边脸部还是有些扭曲。“在我心里,她永远是最美的!无论环境怎么变,我都会爱她!”戴浩霖坚定地说。

如今,在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园里,在戴浩霖的交际圈中,有很多人都知道他有这么一个“丑”妻,同时,他们也知道了那段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除了惊诧,他们把更多的赞许送给了这对恩爱夫妻。2005年,戴浩霖一家被评为沙坪坝区“十佳文明家庭”。

第3篇:爱情的谎言作文范文

 

写诗犹如挖煤,钻得越深越能撬出东西来。

或者从多方钻进去,必能在中间跳出些许厚重的、晶莹的、包含能量的煤块。如果钻得没深度,就只能在地表拾掇煤渣,勇它去和点稀煤。

而我写诗,却只能在山肚皮上刮点草皮和泥土,偶尔捡到点别人丢弃的煤渣,视如山珍。

进入山里,或许要先经黄泉之路……

 

我不觉得诗歌是软弱的东西。真正能打动我的,反而是那些或轻或重、或悲或喜、或粗犷或缠绵的激素,和着尘俗中随处都在闪现的团团的诗意的火花,此外别无他物。

 

人说诗人是疯子,这是说诗人非正常人,这就导致了很多诗歌写得特好的人都谦虚得不得了,不敢承认自己是诗人。

白马非马,白马就是白马,又怎么能说它是马呢?马太多了,白马就是它自己呀!

于“疯”字,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何含义,反正我手边没有词典,也懒得去整个究竟,大约只是觉得他是一种只会吃喝拉撒、很少劳动的、经常或偶尔说些唱些颠三倒四的话的……我还不敢说是“人”,而他确实是“人”。疯子是人的一个类别,有的因刺激而起,有的因排错了基因。白马非马,诗人非人。

我见过不少的,大家也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疯子的疯子,他们在不疯之前,真的象人一样,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内急了就拉撒……他们一不说“疯”话,二不做“疯”事。等到“疯”了,说了“疯”话做了“疯”事,之后死了,之后有人说:“这世道怎么跟那疯子说的走移不大呀?”

疯子是人的升华,诗人是疯子的升华。

 

    作为诗的质素,我是无法说出——即便能也绝不说出——它是个什么东西。

很多教师在教学诗歌时,总是大谈诗的妙处,聪敏的学生就记着诗好在哪里了,而呆笨者却不知所云,然则时光流逝,聪敏者亦无获。如果他因某个字,或者某个词而激动,你问他好在哪里,他指给你看,你是不一定看得见的。

 

我想写一些“高贵”的诗歌,然而每次提笔,笔尖总无意识的去沾惹泥土,沾惹农民的汗和血和泪。有点腥味,有点咸味,粘粘的,不能通畅,写时,我的喉咙哽咽,视力模糊。

谁叫我是农家儿?

我的文字如玉米,如土豆,如篱笆,如快要死亡的古稀老人……

 

我时常会写到母亲。

母亲坐不了车,母亲看不懂电视。我们全家也不笑她。

母亲背上一百多斤土豆比空手坐车还轻松。

“这是命啊!”母亲这样说。父亲也这样说,乡人也这样说。我不想这样说,可我,不得不这样说。

 

曾在网上开了个博客,在名称那栏费尽心机,想研究个特别棒的字眼。回忆一下,一开始用的是真名,过几天就觉得太没韵味了。那时整正处在失恋的当儿,灵感一闪,“秋夜寒星”几个字忽地从脑海冲了出来,我兴奋极了。后来朋友说这个名称太冷了,我就自己笑了几个冷哈哈。名字是自己的好哇!再后来,时间渐渐淡忘了那断青涩的情感。与杜涯老师的通信中,她说:“比起爱情来,生活要丰厚得多……”

我挂上了QQ,把呢称改了,那个冰冷的称呼,你去死吧!

改成什么呢,我想。

我一直认为世间定有真爱,他是不讲任何现实条件的。我现在虽然没拥有,将来一定会遇到,所以我要等。想到《站台》这首老歌,我释然了,就借用“站台”这个名称吧。然而时间渐渐过去,我所熟悉的或不熟悉的或倒熟不熟的人们阴个阳个的相继去世,或老死或病死或自寻短见死或被害死,心理极不是滋味,觉得人活着只不过是个生命之过客,一生也就是在活着的时候在生命旅途走一遭,这一遭里,沿途会遇到很多风景,也会遇到很多自己不想见的人和事,也许自己会是别人眼前一晃而过的风景或者别人根本不想看见的某样东西。在生命的路上,我们都不会停留得太久。一个生命过客,累了,歇歇,烦了,静静。因而,我用了“驿站”这个呢称。

再后来,陆续还用过“永恒的站台”、“乌蒙刀客”等。然而,秋夜寒星也好,站台也好,驿站呀好,永恒的站台也好,乌蒙刀客也好,也都淡去了。

我是农民的儿子,无论走到哪里,我的根没有变,我是血管里流淌的还是农民的血液,土地的血液。即使我戴上眼镜,一副文夸夸的样子,在讲台上给学生大谈做人之道、学习之道、生活之道,可到老我还是农夫。所以又用了“农夫”这称呼。

 

至于简历,在网络上也好,在稿子里也好,我都只敢填“2004年开始参加诗刊社诗歌艺术培训中心学习,2005年在《**报》上发表处女作《春天,又飘来雪花》”了。到现在,我本来没有发表几行诗歌,又怎么敢说在“省内外一百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呢?

 

刚出学校的时候,我想让父母把土地租出去,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我想至少租部分出去,他们也要轻松点。后来劝过他们几次,不见效果。那天我再提起时,父亲却给我算了一帐:

“租给别人种,这是没人要的,没地或少地的人,他们都出门挣钱了,不出门的或不出远门的,也都把土地丢荒,上了煤井矿山,就是做小工每天也能赚个八十百把的。谁稀罕这几分地?扑在土地里,一年苦到头,也不过几千收入。如果仔细算,把土地里种出的东西全卖了,也抵不抻投下去的劳力和财力。”

看来,土地是贬值了。

然而,出门打工者,又有几人发了财?经常听到外出务工者编个遭抢被骗的谎言,让家里人给他们寄去回家的路费。

 

很多过惯都市喧嚣生活的文人,写了很多农村题材的诗歌,把农村写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把农民生活写得着实迷人,然而我并未看见有几个在城里生活的诗人放弃城市而跑到贫穷落后野蛮愚昧无奈的乡村。

农村不是世外桃源,山高皇帝远,注定永远不会得到如城市一般的政策礼遇。农民的日子是苦的、累的、沉重的,和地方官几乎是水火不容的。写农村的诗歌,如果触碰不到农民的苦累、农民的沉重,即使再漂亮,也是短命的。

 

十一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诗人,或者说距离诗人还有多远。如果别人吃错药把“诗人”的帽子往我头上戴,我也不会推辞。

这二十多年来,我生活得不容易,也活得很实在,没有做过一件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然而很多人认为我是个十足的傻子,不去投机取巧,当然他们是不会说成“投机取巧”的,可是,我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身心都会经历许多。用真心与事物贴近,不管是好是坏,自己都觉得有意义。生活不是应付,生活也不是投机取巧,当然生活也不是自己的奴隶主。

写诗我也如此。第一次提笔,是在读初中二年级时的一次作文课上,冒着危险写了一首自以为是诗的《母亲》,然而在那以后就不知是在什么时候第二次提笔了,总之是隔了好几年。2004年开始参加诗刊社诗歌艺术培训中心学习,先后在在李志强和杜涯两为老师的悉心关怀下,我真正感受到了诗歌与生活的存在,隐隐约约感觉到它们之间好象是有些什么真实而又难以琢磨的联系。我的诗歌不会不朽,但也许我能把我的心写痛,把农民写痛,把泥土写痛,把生命写痛,即使生活富足而浮躁的人们认为我是在矫情,我也不会就此罢休的,相反,我会义无返顾地写下去。

 

十二

写作的人,当你问起他为什么写的时候,有的可能会说出一些很漂亮的理由,有的也许不知从何说起。

对于我,起先是因为好奇,后来是因为有几句牢骚要发,再后来是觉得自己心理有写想法说出来会被人笑话,而写出来恰恰相反,因而也就写了。这个过程也不过几年时间。而现在,倒是因为和写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感情了。

一段时间不写,心里有点不平静的。

 

十三

这几年诗坛极为热闹,争吵得不可开交。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派斗争,即官方诗歌和平民诗歌的斗争。要说影响之大,也只是诗人们之间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绝大部分是农民,然而这绝大部分的农民却无力顾及诗歌,他们忙于生活,忙于养家糊口,知识和艺术修养寡薄,所以贫民诗歌派也并未占多大优势;而有知识有能力的都市人,由于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拜金主义严重,相反地也没有多少人能静心欣赏诗歌了。吵去吵来,都是诗人们的相互践踏。而且,真正读诗的人也不一定会比写诗的人多,假使读诗的人不参与写诗的话。且看那些堪称优秀选本的诗集,印数也不过数千册,印次也不过第一次。

写诗者,诗歌最好不要写得高深为好,大众化一些(这并不与陌生化相矛盾),是官是民都有可能欣赏。我们虽不能去刻意迎合大众的口味,但也不能凌驾与大众之上,没人读而说读者水平低,那是很悲哀的事情。

当然,免不了有诗人写诗是为自恭自贺,自愉自悦,或在圈子里互相骂。不过这些于诗人都是无过的,问题的核心所在,是国家还未很好地让新诗走进课堂,让学生们都去谈恋爱、看小说、看电视或出门找钱了。

 

十四

写平民诗歌的诗人,或者说笔尖向下的诗人,应该了解一下我国平民诗歌的始祖刘半农先生。从刘半农到现在,虽然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诗歌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不是语言的陌生化),甚至让人不知它是啥怪物了。

要写作,就要接近读者,走进他们生活,触摸他们思想,痛其所痛,乐其所乐,也许只有,也只能这样,诗歌才会变得平凡而神圣,深入而浅出。

 

十五

诗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人把它奉为神圣,有人把它踏成牛粪。是神圣还是牛粪,我也无从知道。不过人们都只能如盲人摸象一般,摸着像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说是神圣的,也许是看到了诗歌的不食人间烟火,说是牛粪的,也许闻到了诗歌特臭的方面。然而诗歌就是诗歌就是诗歌,如人一样,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当然我们更不是他。我们是我们自己。是好是坏是香是臭是红是黑,仅仅是观者的眼光而已,就如我的认为:诗歌是过滤之后的生活。

杜涯老师说,爱情远不如生活厚重。事实虽如此,而真正有几人能不过问爱情?爱情本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爱,人类才得以延续……

在2006年的写作中,我的笔尖基本没有触及“爱情”俩字,原因很复杂,也许是我对这种感情的麻木,也许是因为逃避,也许是我对爱情感到陌生,当然也许是我更为熟悉乡土,更为熟悉农民的命运,或许皆有之。在我的笔下,更多的是我生活的农村、我身边的农民和农事。

有时虽渴望爱情,也渴望写写爱情,然而总是不敢动笔,也无从动笔。时常读一些有关爱情的作品,觉得他们都太过于美丽,一触到现实就碎了,或太过于悲惨,不受世人所欢喜。然而读的多了感受也多了,就想起朋友们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来:世间有无真爱?

第4篇:爱情的谎言作文范文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转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都会反映不同的文化。因此,口译不仅是跨语言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对于译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中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决定其能否把握翻译的尺度且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也是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的准绳。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什么是文化?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研究者对“文化”一词给出令人完全满意的定义。经典性的定义出自英国学者泰勒。他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者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体整体。”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威斯勒将文化简要地表述为:“在历史以及社会科学中,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日本学者石川荣吉的见解是:“文化是被社会(集团)的成员所掌握和共同拥有并作为社会遗产而传给下一代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除以上各种解释外,尚有符号说、限定说等各种说法。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做了清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综上所述,什么是文化至今仍是一个相对模糊,争议较多的概念。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来对文化作出不同的定义,文化从大的范畴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所谓“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与之相对的“狭义的文化”则是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跨文化交际已经不是一种新的现象,它随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的开始而开始,因为各民族的文化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其他某种文化发生联系,绝对封闭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中是很少存在的。

2、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与此同时,人们又依赖语言传播文化。从一方面来讲,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为,而语言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实现,又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器物、制度和观念必然会在这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里留有印记,由此体现出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约翰所说:“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为了进行有效的文化翻译,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的掌握各种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恰适其境的表现法转换及恰如其分的意义转换。

口译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如前所述,语言又是文化的镜子,不同的语言都反映出文化的不同。由此可见,口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人类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方式。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多关注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把口译仅仅放在语言范畴中进行研究,认为只要译员熟练掌握了两种语言,就可以胜任两种语言之间的口译工作了。但是实际上,口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也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多年从事日语口译的口译家林国本先生曾经说,口译是一门综合艺术。口译者象体育比赛中的解说员,边听着看着台上的一切,便对台下的观众讲解。在时效性的前提下,口译要使受众完全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跨文化意识就显得极为重要。比如说,美国人当选总统,become president这个短语往往翻译成“坐上总统宝座”,好像美国总统也象中国皇帝一样,在白宫办公室里有那么一把特殊的椅子。可见,作为一名口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而且还要有奈达所说的双文化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

3、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口译者作为交际双方的使者,穿梭于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口译的交际行为决定了口译不得不面对所有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和文化冲突问题。王佐良曾说过,翻译(包括口译,笔者注)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单词,而且还包括两种文化。译员应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所了解,才能做到使讲话者和听众之间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贴近源语的内容和文体风格,并且将附在语言层之外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传递给听众。英汉口译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英汉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

英汉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笔译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此类研究较多,并且亦有此方面的专著出版。我们认为在笔译研究中的词汇方面的差异在口译研究中同样重要,有些是相通的。因此口译员也应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差异。

比如说颜色方面的词汇,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红色在汉语中表达的是喜庆。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年穿红衣服,头披红盖头。节日来临时,中国人喜欢挂红灯笼以示喜庆。此外红色还经常与成功和运气联系起来,中国人经常说“开门红”、“红运当头”、“满堂红”之来的话语。但是在英语文化中,红色经常引起愤怒、恐怖、警告之类的联想。如,make someone to see red表示“使

某人发怒”(源于西班牙斗牛时,斗牛士用红布来引逗牛发怒),red flag红旗(危险的信号,开战旗),可以引申为激人发怒的东西。又如,在中国文化里,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表示不幸、不吉利和悲伤之意。人们在葬礼上穿白色孝服,前往吊唁的人胸戴白花,表示哀悼。与此不同的是,英语中的white却代表善良、纯洁、幸福之意。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上,新娘穿白色礼服,披白色婚纱,其寓意为新娘的童贞和纯洁及新婚夫妇爱情的纯洁和忠贞不渝。英语中的white还有公正、高尚以及虚弱、胆小等不同的意义,与汉语的“白色”毫无相关或者关系甚少,翻译应予以注意。例如:markone's name wkite again洗清污名,雪耻,white man高尚的人,有教养的人,white lie恶意的谎言。同样,在汉译英时,应当注意有“白”字的汉语词语,其中“白”字与颜色无关。例如:白费事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除此之外,在口译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或者一词多义的情况。口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大脑接收、分析、理解语音信息的同时,还要启动另一套语言系统搜索相应的语言符号,进行编码后迅速表达出来。实际上由于概念的不同,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词语不对等的现象。例如,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烹调方法为例,有煸(炒)、爆、炸、煎、清蒸、红烧等15种之多。但是英语中相应的词汇寥寥无几。中餐的米饭可以是炒饭,也可以是白饭,假若译成rice,则显得过于笼统。“炒饭”不妨译成fried rice,“白饭”泽成steamed rice。再比如,中国的“体制改革”,有人译成system reform,意义则不明确,不是制度上的大变动,应该采用recon stracttmng的译法,表明是structure的改革。同样,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是口译的一大难题。比如翻译“一所外向型、多模式、高质量的名牌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外向型”指的是培养外语人才、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一所学校。不可以套用“外向型经济”时所用的export-oriented一语,可以译为a school ori-ented toward the outside world。“多模式”指的是多种办学方法,宜译作multiple pmgrmmues或multiple syllabi。名牌学校也不是名牌产品brand name,而是颇有声望的学校a schoolwith establishedfame。

3.2 文化背景的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比较常见的是在面对恭维时候的差异。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硬是推辞。如:“您的英语讲的真好。”“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但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新年。如:“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Thank you.”。又如,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英语中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也有宗教的痕迹。如:He ran as if the Old Boy were after him.句子中的“Old Boy”本意为“老朋友”、“老兄”,在这里却指“魔王”、“撒旦”。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跑的飞快,就像魔鬼在追赶似的。再比如目前中国孩子在周末上的各种补习班,也不能简单地直译为Sunday School,因为Sunday School在西方人的文化传统里指的是教会为孩子们在星期天举办的各种圣经阅读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