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范文

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

第1篇: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范文

1实践教学的意义

1.1 高职教育承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日益接轨,各行各业急需各级各类合格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而目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合格的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却十分紧缺,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长此以往,势必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培养高技能型实用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1.2 实践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高职教育而言,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一个人某种职业技能的形成,必须靠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反复实践来保证。这就需要改变高职教育的现状:即重系统理论教学,轻职业技能操练的实践教学;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因受实训设施、资源、条件等的限制,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分量轻微等等。因此,必须加大高职教育的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批各类合格高技能型实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1.3 实践教学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建筑施工、建筑结构、概预算等。

2实践教学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这门课程的特点: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往往给学生留不下什么印象,甚至让有的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应运用各种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应用。

2.1 将同学们带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

2.1.1 墙体、楼地面

承重墙体、非承重墙体,根据实体模型让学生区别。要求说出墙体的类型及墙体的组砌方法。并且结合书本知识指出墙体的细部构造,比如圈梁、过梁、踢脚、窗台、壁柱、门垛等等。了解他们的位置,熟悉他们的构造特点。在砌体结构的实体模型里还有各类墙面装修,比如贴面墙、抹灰墙,裱糊类墙面等等。另外还又各种地面装修材料。这些材料能使学生对地面用材和做法有直观的了解。这些都让学生加强巩固了课本知识。

2.1.2 楼梯构造

楼梯按材料分有两种: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和钢结构楼梯。其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有板式楼梯和梁板式楼梯。这几种楼梯都在书本中介绍过,但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过。此次现场教学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这几种楼梯的构造特点,再启发学生根据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区别这几种楼梯。并且要求认识楼梯的组成及一些细部构造,如:楼梯板、平台板、平台梁。这样教学学生反映概念比较清楚,学习效果好。

2.1.3 屋顶

在讲授“屋顶构造防水处理”时,带学生到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屋顶部份,观察其工艺的施工过程,了解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的防水材料、防水构造和施工过程,掌握“二毡三油”、泛水处理等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操作要领,加深对建筑物防水构造的理解等。

2.1.4 门窗

门窗主要有木门窗、还有现时比较多用的塑钢门窗与玻璃幕墙。要求学生了解木门窗的构造。从实体模型中可以看到木门框的安装,木窗框的安装及窗框与窗扇的连接。

以及其它章节内容,使学生一到现场,一睹实物皆明了。因此,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2.2 各相关章节实训课题实践教学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完成章节内容讲授后,针对内容布置相应的是实训练习,从而使学生能将课堂获取的知识,得以及时的复习巩固,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训批改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例如实训作业有以下几方面。

2.2.1 外墙身细部设计

内容包括:散水或明沟、勒脚、窗台、墙身防潮层、过梁或圈梁、地坪层和楼板层及内外墙装修等,根据教材和标准图集选用合理节点构造并绘制图样。

2.2.2 楼梯构造设计

内容包括:根据给定的开间、进深、层高等,进行楼梯各层平面详图、剖面详图设计并绘制。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可以利用有原则设计错误的楼梯详图,让学生进行改错图,并绘出正确的楼梯详图。

2.2.3 屋面排水及节点设计

内容包括:按提供的平面图和必要的资料和条件决定排水方案,进行排水设计,查阅图集,确定节点设计并画出图样。

2.2.4 单层厂房平面剖面设计

内容包括:按提供的平面图进行纵、横向定位轴线的确定和绘制。

2.3 课程教学结束后的课程实训实践环节

课程实训绘图训练是建筑构造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实习,可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绘图技能。通过实践环节教学进一步熟悉国家《建筑制图标准》的一般规定,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建筑工程图示方法、图示内容的了解。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有较熟练地绘图技能,并要求能识读和绘制一般建筑施工图,所绘图样应符合制图国家标准,并具有较好的图面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组织,课程教学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采取的相应措施

怎样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急需的各类合格职业技能型人才?在我认为,应该在抓紧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下大力气,狠抓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这一关键环节。由于各学科专业存在千差万别,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模式。针对高职高专土木工程类专业怎样开展实践教学一些情况,提出以下一些措施。

3.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一般来说,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在实验(训)室里进行,尤其是要动用固定的专用实验(训)设备。而基础理论教学则是在教室中进行。因此,实验(训)室和教室难以合二为一,妥善解决了开展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相结合的难题。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硬件是基础,但硬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学校领导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大投资力度,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3.2 合理设计授课手段和安排授课场所,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课程教学中内容多,涉及面广,图量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形、工程实例图片、CAD建筑施工图等表现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增加教学信息量,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题组授课教师精心组织实践教学,精心安排授课场所,将已经讲授过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场参观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建筑物、工程实践和利用实训作业来复习和巩固;从而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熟练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的能力。

3.3 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实训基地建好了,必须对实训教学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指导教师实习前要认真备课,安排好实践教学或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如果是校外实习,实习期间要与学生经常联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要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进行打分,分数计入总成绩。

建立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高职实践教学改革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验、实训集中管理,有利于健全对实践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学口径和培养要求,使实践教学各环节形成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实践设备的统一调配和充分利用,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促进实践教学人员素质的提高。

3.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就高职师资现状而言,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是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措施。要立足于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同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并注重聘请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双师型”人才来校任教。

3.5 选(编)好实践教学教材

选(编)好实践教学教材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越来越多的实行订单式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训的现状,在难以选到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教材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组织本院校现有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自己动手编写一些实用型实践教学教材。而编写高职类实训教材,其内容必须突出现代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新知识、新工艺技术的应用,并具有编写简明扼要的特点,能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3.6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促进实践教学的蓬勃发展

强化实践教学,环境氛围很重要。例如在教学进程中增加了多个工种(如砌筑工、钢筋工等)的实训。并用这些工种在专业范围内组织竞赛,本着“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系组织指导,院校大力支持”等基本原则,结合实践教学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组织竞赛活动,营造现场操作的良好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其对学校的办学起着定向的作用,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各类合格高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将“实践教学”贯彻到教学全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应不断改革创新,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2篇: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教育 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175-02

教师是学院教学、科研的主体,是学院发展的人力资源,是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青年教师是学院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继往开来、实现学院再创辉煌的使命,是学院发展的生力军,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了解学院青年教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掌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健康成长,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 江西信息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现状的总体分析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西信息学院),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考试招生至今,教师总数大幅度提升。20世纪80年代,学院前身南昌气象学校以每年新进二十人左右的速度扩大教师队伍总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进人数量大减,至90年代后期停止了新教师的录用。直到学院升格后,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对原有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提升的同时,开始了新教师的招聘。2006年招聘三十四人,成为学院年度招聘人数之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以规范录用工作和要求,年年吸纳新人,以加强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一批老教师相继退休,据推算,以后十年中,有将近七十人退休。届时,学院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将成为学院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目前,学院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近1/2,这些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学位,理念新,朝气足,活力强;在政治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决策持积极态度;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在工作上踏实、苦干、追求上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不可否认,在个别青年教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想信念淡化,对学校和个人前途缺乏信心;自我修养不够,思想境界不高,师表意识淡薄;主观意识强,缺乏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奉献观念单薄,受不良风气影响,追名夺利,患得患失,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有的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工作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有个别青年教师甚至还存在缺乏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等现象。

很显然,这些现象如果任其继续蔓延下去,必将会直接制约学院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改变这种现象,促进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地成长起来,以切实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流的团结、奋进、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2 江西信息学院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 加强青年教师的党建工作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按照党指引的方向成长发展。学院各支部、团委积极探索青年教师思想工作方法,在规范程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控制总量的总要求下,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在青年教师中的群众基础。

2.2 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培训,用正确思想武装青年教师的头脑,提高其防范错误观点、错误思潮影响的免疫力。组织青年教师广泛开展“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活动、红色之旅教育活动、帮扶帮困献爱心活动、学习师德模范活动”等师德师风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激发青年教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的感情,进而表现为自觉行为,为之拼搏、奋斗。使青年教师在丰富而实在的活动经历中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神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

2.3 加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

引导青年教师关注国情、省情、民情、社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责任胜于能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中,认真负责,踏踏实实,时刻做一个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有责任心的人。

2.4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

要求新进教师一年入门,两年达标,三年胜任,以引导、促进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健康成长。

2.4.1 三个“一”的教育、培养模式

对新聘(调入)教师,进行一次上岗培训,一次实践锻炼,安排一个老教师进行指导培养,以加强基础业务的培养教育,使其达到教学岗位要求。

(1)进行一次上岗培训。

新进教师入校一年内,进行一次入岗教育,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原理、教师职业操守及学院的各项规定、制度、办法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明确职业职责,适应岗位,掌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方法,基本能有效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有关活动。

(2)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新进教师入校两年内,必须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至少一次的锻炼实习,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锻炼,了解市场发展现状和专业发展前沿;了解企业需要何种人才,何专业的人才,何专业技能的人才;进行自身专业技能实践,结合市场进行教学设计、实训实验、课程设计开发、指导学生等。

(3)实行“一带一”导师制,开展“传、帮、带”。

教育能力是直面实践的能力,既有规律性更有具体性,传、帮、带是最具有针对性的。各系为新教师配备一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骨干教师,指导新教师进行课程分析、备课、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分析等各个教学环节和学生管理工作,使其尽快进入角色,以“结对帮教”模式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2.4.2 对进校两年后的青年教师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更新、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

(1)加强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善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水平。

继续教育是教师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能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提高自身学历程度,在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同时,加强公共课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

(2)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拓展教育。

青年教师每年除必须完成省人社厅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必修的公需课程的教育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各项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以提高综合素质,包含:政策、法规、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和学习。

(3)加强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根据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规划,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本专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的学习,不断充电,拓展、补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每个教师培训、学习、实习、实践每五年至少一次。各系、部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青年教师脱产或半脱产或利用暑期学习、培训;到企业和公司实践锻炼、调研。要求学习实践的教师做好学习、培训、实习、实践日志,学习、培训、实习、实践结束后,写出总结报告(含图、表及数据,并有案例分析及有关企业、公司的专业技能要求等材料),并在本系或全校教师中进行汇报,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5 完善学院团队协作机制和梯队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院教学团队、创新团队机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团队建设,参与团队承担的教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个人协作意识,挖掘个人潜力,营造团队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院级微课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说课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在比赛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激励青年教师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和专业操作技能。增强青年教师的自信心和竞争能力。

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采取送培、委培、出国学者、进修、高级研讨、压担子、给任务、给待遇等方式,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专业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从而由骨干教师带动其他青年教师,促进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

2.6 以人为本,完善保障机制

大力建设“凝聚力工程”,将政策、待遇、环境等硬条件和事业、感情、风气等软环境相结合,保障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2.6.1 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与评聘工作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管理,利用政策杠杆,发挥激励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涵盖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2.6.2 建立青年教师关怀机制

重视青年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待遇;在青年教师攻读学位、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政策上的支持;在青年教师家庭、子女等方面的困难给予帮助;关心指导青年教师,解决疑惑,促进身心健康,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

第3篇: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内涵发展;科学构建;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25-03

如同“百川归海,不背其源”,教师培训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的内涵同样由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几组概念构成:“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员”、“教书”与“育人”。只是在这里“教育”更多的是改变是强化是提升,“教学”更多的是培训是研修是更新,“教师”是指导者培训者,“学员”则是我们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教书”与“育人”则是从专业成长和师德师风方面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加强和提高。因此,教师教育工作是一个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探究提升教师培训的内涵发展,我认为依然要在符合教育规律的提前下,根据教师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来科学构建其长效机制。

一、探索教师教育发展进程,正确评价现状,是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长效机制的基础

探索教师教育的历史进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得很久远。但现代意义上的培训教育,特别是成规模成体系的培训,则是近些年的事了。由于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也有差异。以陕西宝鸡地区的教师教育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标志,其以前,主要是学历提升教育和以职业道德为主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以学历提升教育以主,多为教师自动自发的个体行为,统一的性很少。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师德师风教育主要采取校本培训的形式。这一时期的教师培训教育,在管理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规定。

第二阶段:从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开始到2010年。在抓好学历提升教育的同时,开启了教师全员培训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在培训管理上有了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政策规定,培训与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等挂钩。在培训手段上有了新发展,教师培训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有机配合的立体培训教育模式。使教师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途径更灵活。更具有时代特色,更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教育需求。

第三阶段:从2010年起,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为标志,教师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是教师教育培训的机制体制的建立和培训体系的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的召开,给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已逐步建立起了“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校本研修等相互支持的教师培训体系。并且从培训机构、经费保障、培训目标、培训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从管理层面讲,教师教育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当前的教师培训逐步走向成熟,为内涵发展、长效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地位确立,教师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和终生学习的理念逐步树立,关注教师教育培训的氛围形成并日趋成熟。二是教师教育培训的机制、体制、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为教师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开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三是教师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培训的内容、模式及措施不断创新,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教师培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当前的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努力的方面。一是教师培训的理论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远远落后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二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行业的不均衡、教育内部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三是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教师培训与计划制、命令制,过分的行政命令与行政推动,挫伤着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生命自觉性”难能得以实现。教师培训的思想理念、施训手段都远远落后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二、立足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唤醒生命自觉,是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

教师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层次多、责任重。同时,又面临着教育领域共性的许多困难。在提升教师培训内涵,科学构建发展长效机制中,立足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唤醒培训者的生命自觉尤为重要。“生命自觉”是由叶澜教授最早提出的。它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而非外力的促进,即非“被发展”,“主动自觉发展”也因此成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唤醒生命自觉,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常态性地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及教师的需求,适时开展符合实际的培训项目,尽力改善教学与服务,努力提高培训者的专业水平,使教师教育工作向着更加深入全面、富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1.加强规划管理,探索科学化教师培训机制。积极调研,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实现师训质量的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例》,坚持依法治教。通过调研,制定教师培训规划,提前安排教育培训专业及计划人数,让教师对培训整体了解,根据个人需求参加培训,调动自觉性,促进积极性。

2.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培训教育目标。高层次的培训团队、高品质的培训课程、高质量的实践活动、高水平的实践基地优化配置,是实现培训教育目标的良好条件。同时,结合培训实际,设置科研题目,共同研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理论导引重创新,理念更新重前沿,实践操作重实效,人文关怀重过程”的指导思想,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体现培训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识,真正使参训者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得到陶冶,感受到现代培训带来的变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上转变教育理念。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不仅是―种理论的创新,更是一种实践的创新。因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打破常规,积极探索,科学创新,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1)授课与交流相结合。培训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力求每次讲授能解决―个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要求每个学员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写出能反映自己教学经验的论文,将全班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听取大家意见。(2)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由于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在职教师只能参加短期的离职培训学习或利用寒暑假集中学习,为此,既要做到高度重视集中学习过程的实效,又要指导教师学会业余学习提高。(3)送教上门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组建以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组成的“师训”讲师团,针对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先由个人根据专题内容准备讲课稿,再观看课件进行教学研讨。(4)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加强培训指导。分别建立、充实学科指导小组,并根据其学历、年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教学成果等,定期开展活动,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专题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进行讲授,指导教学改革,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紧扣教育改革和发展脉搏,体现教育本质和时代特色,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首要措施,而且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这对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师训制度,加强教育科研。

1.加强教师培训科研,建立基于“三个导向”的前期调研、设计机制。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专业导向,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是提高教师教育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在设计培训项目和制定实施方案前,要下基层学校调研,与基层学校领导、教师座谈,了解教师需求,征求教师对教师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开设新的培训项目。二是开发基于新课程的高品质的培训课程。三是加强交流研讨,开好备课会。主讲教师要认真调研和积极准备,同时与大家讨论交流讲课思路与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内容尽量接近教师的实际,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培训质量。

2.构建“五型”名师团队培养管理机制。构建开放型、系统型、专业型、研究型、学习型的名师团队,形成良好的管理、教学、服务机制是培训长效发展的潜力。选聘特级教师、有突出贡献专家、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组建培训讲师团队,并加强日常的培训和管理。一是加大外出学习力度,提高培训适应能力。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学习,以便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开发课程资源,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成校际培训交流协作网络。外出参加会议或培训教师围绕自己所取得的收获,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及自己今后怎么改进教学等问题写出书面汇报材料,让培训团队成员共享学习信息,强化校本培训效果。二是优化活动形式,促进教师全员发展。坚持日常的校本研修,开展教科研小组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学能力建设。

3.构建基于网络社区的训后跟踪服务机制。高效率的培训后跟踪指导是拓展培训效果、延伸培训效能的重要途径。依托网络平台对学员提供更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更有效的指导,让参训学员在训后跟踪指导、互动交流中再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

4.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师训质量评估,采用师生和生师双向评价模式,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形成性评价和问卷及终结性评价,及时调整培训安排,确保培训效果,形成教师教育科学、高效的管理评价系统。

第4篇: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范文

数学教学因数学的文化性而具有了文化价值,数学的本质是文化,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文化育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一

11月19日,我有幸参加在新区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数学“名师进校园”教学观摩会。观摩了2节示范课,聆听了丹阳华南实验学校王文忠校长的学术报告,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让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姚桥小学王静老师《认识钟表》一课中,充分地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钱老师首先出示给学生几个形状不一的钟表图形,让学生看图说出不同的时间,初步感观钟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钟表的结构,同时强化数学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现实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接着,王老师又让学生根据三个钟面相同的地方让孩子去发现到底整时间该怎么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最后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四个游戏去结束这堂课。她不是纯粹地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思,在玩中学,不断掌握着新知。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听丹阳华南实验学校的杭老师的这堂《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本节数学课看似简单,实则是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地连接起来,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和代数思想的渗透。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思考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教师以其别样的智慧激活着学生灵动的思考,真正体现了课堂“静、实、高”的效果。尤其是“实”这点体现的特别充分,不光是“实在”,而且是“朴实、真实”,没有光鲜亮丽的图片动画,没有生动有趣的游戏互动,有的却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细致的讲解,教师所追求的“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这种创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名师的差距。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1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2020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二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县实验中学听了“20_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现在我把听课后的心得体会向老师们作一个汇报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生本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不具备教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这次听课专家的所有思想内容原封不动告诉大家。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谅解。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这次听课活动中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

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答案,有老师的,有学生的。一节课下来,精彩纷呈,演化缭乱。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贴近生活,源于教材,选材恰当,过度自然,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只重形式,淡化实质,只重结果,淡化过程,只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二是重视学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重数学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培养,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是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变化的关系这次听课另外一个感受是:一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的摆放跟我们平常教室一样,一排十人,三排,共三十人。不再是五六个生围坐在一起,以前一见到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为了方便小组间合作、交流。往往是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老师把合作学习看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弧军备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任课教师把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动辙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次优质课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

(四)多媒体的大量运用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很真实,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著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逐渐成熟起来,冷寂下来。课改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课改的理念逐渐形成,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总之教学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模式,依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健康自由的成长。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2020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三

每学期我们学校都要组织“开放教学优质课”活动,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通过听评课不但可以展现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功底,而且会让听课者受益匪浅,所以说听评课是一个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良好平台。下面是我听数学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和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及时的课堂评价,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多表扬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五、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听数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因为各科的教学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课的魅力!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2020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四

本周二我有幸在玉田三中听课学习,观摩了两位老师数学优质课,半天的听课学习我收获很大,下面就这半天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和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及时的课堂评价,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多表扬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五、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听数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因为各科的教学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信息技术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课的魅力!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2020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五

5月13日,我和几位数学教师前往黄山初中观摩了三位老师数学优质课。半天的听课学习我收获很大,下面就这半天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和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及时的课堂评价,随时关注了解学生的情感,以多表扬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五、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听课的几点心得体会。各科的教学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的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数学课的魅力,充分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第5篇:学校双培活动汇报材料范文

王陆: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全球华人探究学会副理事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执行理事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教师教育专家。靠谱(COP)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智能学习支持环境。共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

对话嘉宾:

魏宁:教育硕士,高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北京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理事,多次担任全国、市级论文、课题、活动赛项评审专家。主持北京市级课题1项。《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特约撰稿人。先后为20多家报纸、杂志、公众号撰写文章,总计200多篇,40多万字。

魏宁:王老师,提起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研究,我记得您在本世纪之初就已经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了,虽然那个时候大数据的概念还不火爆,但您从一开始就坚信,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研究是一个能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连接起来的纽带,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您还曾多次用“巴斯德象限”这一范式来说明这个道理。

王陆:是的,作为我国第一个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靠谱COP(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靠谱COP)联盟的首席专家,我一直认为靠谱COP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研究价值观和研究取向。

巴斯德象限(Pasteur Quadrant)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主席顾问及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RC)的主席Donald E.Stokes(唐纳德・E.司托克斯)在他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一书中提出来的,司托克斯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两两关联放置在一个四象限中(如图1),用来考察科学研究的范式。

如图1所示,左上角的第一象限叫“玻尔象限”,表示纯粹的基础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尼耳斯・玻尔(Nie1s Bohr)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就属于纯粹的基础研究,丝毫不考虑应用。但是,他发现了构成这个世界的基础结构。

右下角的第二象限叫“爱迪生象限”,意味着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卓越的发明家之一,他多年如一日从事着具有商业价值的电照明研究,而从不去探寻发明背后更深层的科学意义,不寻求对某一科学领域现象的全面认识。

左下角的第四象限至今没有正式命名,但也有人把它称作“皮特森象限”。起因于北美的鸟类观察家们对昆虫标记和发病率的高度系统化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后来被载入《皮特森北美鸟类指南》。这类研究的特点是研究本身是由科学家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驱使的,这点与玻尔的初衷颇为相似,但结果却造就了应用研究的成果。

右上角的第三象限就是我们所说的“巴斯德象限”,它代表了那些以应用为目的而引起的基础研究。这一命名来自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他一生所从事的研究几乎都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如解决发酵食物和饮料的变质问题、解决因细菌侵害蚕卵而导致丝绸工业濒临破产的难题以及把传染病的微菌培养成为防病的疫苗等问题。但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巴斯德在解决这些应用问题的同时,没有像爱迪生那样仅仅满足于应用问题的解决,他同时还追求了@些应用问题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科学意义。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发展出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象限”说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看似不同的目标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而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研究就是连接二者的一座桥梁。

我清晰地记得我的导师南国农先生2007年1月28日在纪念中国电化教育7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的三个应该加强的研究中,就有“什么是能够真正把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的研究问题。当年,这个问题曾经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顿感责任重大。我认为,靠谱COP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研究,是以巴斯德象限为范式的科学研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服务于基础教育,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科研价值观和科研取向。

魏宁:王老师,大数据这个词语现在可谓无人不知,但要很严谨地定义它,又不是那么容易,您能给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下一个定义吗?

王陆:目前,大数据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教育领域的大数据概念同样如此。我所理解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是指在课堂情境中,伴随教与学过程而产生的大规模、多样性、蕴含了丰富的教与学涵义的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的特殊数据集合。目前,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具有模式数据、关系数据、结构数据和行为数据四种典型的类型。

而所谓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也就是教师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指导性的活动总和。课堂教学是一切问题的衍生物,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也是聚焦问题类型、问题水平、问题结构、问题理答等方面的行为分析。

魏宁:王老师,针对课堂教学行为,应该说,我们一直在“研究”,从教师日常的听评课活动,到教育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在大数据介入之前,这些传统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吗?

王陆:是的,对于课堂教学行为,我们一直在研究它。但以往的研究明显存在着几个问题:在方法上,由于以描述性案例为主,缺少学理分析,特别缺少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框架理论研究,致使这类研究较多停留在行为关注的层面;在研究结果上,虽然多数研究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但由于缺少对数据资料科学的系统分析,所以无法给出恰当的策略建议。以往的教学行为研究无法把个案的研究结果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导致许多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成果无法影响到真正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也就无法对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魏宁:对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研究,我记得您还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就是中医和西医,您能解释一下吗?

王陆:传统的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或者就是教师日常的听评课,基本是以经验为主。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就好比老中医,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对待课堂教学行为,依据其个人的教育信念、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经验做出他们的评判与诊断。而我们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行为展开研究,要经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并要可视化地表达经过信息处理后所得出的数据影像,这就好比西医的X光片、B超扫描,甚至是CT和核磁共振等。当然,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是需要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是需要被观察和被诊断教师个人以及观察者和诊断者个人的教育经验的。其实,若想全面、科学地对课堂教学行为加以诊断,最好的办法就是中西医结合。

魏宁:王老师,我知道您从2000年起就带领您的科研团队致力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研究,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7年。其间,先后出版了《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等学术专著。但更为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在一线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17年来的数据岂止是“车载斗量”,我想,这才是您和您的团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是真正的中国本土的原创研究。您能否大致介绍一下,17年来您都做了哪些方面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研究?

王:我的靠谱COP团队坚持17年进行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研究,从最初只有4个人的团队,发展到今天一个近60人的科研团队。我们的研究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在基础理论研究中,我们从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等维度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也对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信息向知识的转化、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等数据流及数据生命周期等做了大量的实证类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性研究,形成了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知识建构方法与技术,以及知识管理方法与技术等系列成果。在应用研究中,我们对基于大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发出面向具体经验获取、反思性观察、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等不同维度的共计12类4096种支持服务,开创了我国第一个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实现了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等。

魏宁:其实,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大数据只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能搜集到与课堂教学行为有关的海量数据。但面对这些数据,我们又该如何“下手”呢?换而言之,不是说我们有了海量的数据,就会自然而然产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我们必须有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来剖析这些数据。我也曾经见到不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号称用教育大数据采集师生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大数据的分析,并用大数据指导课堂教学改进等。但实际情况是,数据的来源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关键是,处理这些数据的手段依然是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这样的教育大数据只不过是借用了一个时髦的说法而已,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您觉得,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面前,哪些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所用?

王陆:第一,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采集方法。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已经从结构型数据扩展到多维度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中没有无用的数据,只有未被利用的数据,关键是如何获取数据。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搜集,已经从以前有针对性地获得结构化数据(如课堂观察量表数据),转变为有选择地删除某些数据。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中的收集数据就是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中,识别、整理、提炼、汲取(删除)、分配、存储,并将其转化为结构化数据的过程。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对数据的精确性有严格的要求。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不精确性是允许的,人们需要接受纷繁芜杂的各类数据,而不应一味追求数据的精确性。

第二,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分析与决策方法。“量化行为获得结构化数据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智慧”是对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分析与决策方法的简述。其中,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中的编码体系和记号体系可以将教学行为大数据转化为信息;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可以将信息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抽象概括的方法与技术及积极实践可以支持教师从实践性知识中涌现出教学智慧。大数据正在颠覆传统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模型,逐步形成非线性的、面向不确定性的、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

第三,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方法。校长与教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直接对课程与教学各要素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与处理,提升洞察力,优化教学决策,强化决策力和对教学产生影响作用的领导能力,具体如下页图2所示。

魏宁:通过您介绍的这些主要研究方法,您和您的团队在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呢?

王陆: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在用上面这些研究方法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时,发现了很多以往没能发现的问题。我举几个例子。

1.关于课堂提问倾向的分析。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这里面其实大有文章。根据我们的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是何问题”“为何问题”“如何问题”“若何问题”“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教师提问倾向。其中,“是何问题”与“记忆性问题”反映的是教师提问的开放性教学倾向,这两类问题发生的频次越高,表示教师提问的开放性教学倾向越低;“如何问题”“为何问题”及“推理性问题”反映的是教师提问的问题解决教学倾向,它们发生的频次越高,表示教师提问的问题解决倾向越强;“若何问题”“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反映的是教师提问的批判性及创造性教学倾向,它们发生的频次越高,表示教师提问的批判性及创造性教学倾向越突出。

我以提问的批判性与创造性倾向的研究结果为例,在提问的批判性与创造性倾向维度中,我们采集了教育发达地区、教育中等发达地区和教育发展中地区的教师大数据,结果是三类地区的教师整体水平都非常低,但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其他两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开放性最高、问题解决倾向最明显、批判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倾向最突出的教学特点。

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中有两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一是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十分明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发现有学生在搞小动作没有听讲,或在课堂中有些学生表现出昏沉的状态,便随即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警告性提醒,其后果是课堂提问数量非常多,而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简单记忆或机械判断性问题;二是教师判断教学活动是否需要结束是以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被全班大部分学生正确回答为依据,其结果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良构性问题且问题缺乏解决倾向与创造性和批判性倾向。上述两种现象在教育发展中地区尤为突出。

这些现象的背后,能折射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重视课堂提问的局部价值,忽视了课堂提问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的整体价值;注重课堂提问的工具价值,轻视了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目的价值;重视课堂提问的浅层价值,忽视了课堂提问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的深层价值。当前,有关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应该引起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引导教师重新认识提问这个最古老的教学行为的教育价值和目的,并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课堂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提教学原则、方案乃至方式和方法。

2.不同性别教师的差异性教学现象与共性教学现象。

我们曾对不同性别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教师的差异性教学现象在0.01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性别的教师在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教师的共性教学现象在于,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的课堂,在批判性问题、创造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后汇报,以及学生创造评价性回答等教学现象上均无显著差异,且这类教学现象明显少于其他教学现象。通过对不同性别教师的师生行为转换率Ch、管理性问题、对话深度二和对话深度三等教学行为大数据均值及标准差的分析,可以发现:女教师的师生行为转换率Ch值、管理性问题数量、对话深度二和对话深度三都显著高于男性教师。这一数据分析结果所反映的教学现象是:女教师比男教师在课堂中更频繁地更换课堂对话的话语权,女教师会跟学生发生更多的言语互动,同时女教师也更注重对课堂的统一纪律要求和管理,更重视在师生对话中开展适当的追问干预。

3.不同科目教师的差异性教学现象与共性教学现象。

我们分析了文科和理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所带来的课堂教学现象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科目教师的差异性教学现象是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文科和理科教师在课堂提问类型中的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提问方式中,在提问前先点名、让学生齐答、叫举手者回答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学生回答类型中的个别回答维度上呈显著差异;在学生回答类型中的认知记忆性回答、推理性回答和创造评价性回答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在问题结构的是何、如何、若何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对话深度一和对话深度四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这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在批判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运用基于小组的讨论法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现象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且这类教学现象明显少于其他教学现象。经过对教学行为大数据均值及标准差的分析,可以发现:文科教师的记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个别回答、记忆性回答、创造评价性回答、是何问题、对话深度一,以及学生的个别回答、认知记忆性回答、创造评价性回答都显著高于理科教师;而理科教师的推理性问题、推理性回答、如何问题、若何问题、对话深度四以及学生的推理性回答都显著高于文科教师。这一数据分析结果所表明的教学现象是:文科教师比理科教师更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获取,文科课堂也比理科课堂拥有更多的开放性问题,但对话深度明显低于理科课堂,说明文科课堂中的问题难度普遍较低,教师也较少进行追问式的教学干预;理科教师比文科教师更重视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迁移性知识的获得,理科课堂中的问题难度普遍比文科更高,且理科教师比较多地采用了追问式教学干预。

4.关于发散思维和评价思维的培养问题。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发散思维和评价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教与学的最薄弱环节。教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教学的一切都可以说是问题的衍生物,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就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关注课堂中的问题类型可以让我们获得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认知目标达成水平的判断依据。通过对2000―2015年连续16年全国24个省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类型分析可以发现:小学文科和初中文科无论是对话型、混合型还是练习型的教学模式,课堂问题类型都是以记忆型问题为主,整体问题类型处于最低层级,即处于低层次集中型问题水平,学生的认知目标为认知-记忆水平。而小学理科、初中理科和高中理科及高中文科则多以推理性问题为主,问题层级处于高层次集中型问题水平,学生的认知目标为聚合思维水平。无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理科与文科课程,整体都缺乏以批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为核心的分析型问题,发散思维和评价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教与学的薄弱环节和课堂教学中的短板。

魏宁: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大数据分析,能透过纷繁的教学现象,得出关于师生教学的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但若要改变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就必须通过教师行为的改变。这就涉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了,所以我认为,大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能助力教师成长。根据您的课堂教学大数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何改进建议呢?

王陆:首先,透过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既存在共性问题,又存在突出的个性问题。在我看来,课堂教学行为的共性问题折射出的是教师应该“怎么学”的关键性问题,而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性问题折射出的是教师应该“学什么”的关键性问题。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教师的教学还是以模仿模式为主的,也渗透了一定的变化模式;要想从教学的模仿模式彻底转变为教学的变化模式,首先就需要转变教师的专业学习方式。正如戴维斯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如何学习会反映在他如何教学上(Davis,2003)。教师的专业学习方式需要从技术性实践(Technical Practice)模式转变为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模式,即教师要从真实的教学实践出发,经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再重构新的教学经验的以教师实践性知识为核心的非正式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具有差异性,造成教师教学行为具有差异性的原因是教师个体具有差异性的实践性知识。差异性的实践性知识给不同的教师个体带来了知识势差,而知识势差是造成知识流动、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的根本原因,也是教师能够获取实践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的基本条件。为此,以“差异即资源”的理念搭建起来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靠谱COP),为不同的教师个体搭建了实践性知识流动、传播与转移的基础环境,形成了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学习型组织,有效支持了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促进了教师通过知识转化而最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增长和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取得了显著的教师专业发展成效。靠谱COP为不同的教师个体搭建了实践性知识流动、传播与转移的基础环境,形成了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学习型组织,有效地支持了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促进了教师通过知识转移最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增长和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取得了显著的教师专业发展成效。

此外,长期以来,中小学都采用师徒制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即指派一名具有较长教学经历和较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即成熟教师,作为新手教师的师傅,并希望这种模式能够促进新手教师在成熟教师的指导下,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能够较快地获取、继承、传递、存储和应用成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一名新手教师成长为胜任教师至少要经历知识生产和知识进化两个关键阶段。既要经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新手教师自入职开始的1~3年期间;也要经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主动改变知识内涵与结构以适应新环境的知识进化过程,这一般在新手教师入职3年以后。知识生产阶段是新手教师快速积累教学经验的阶段,而知识进化阶段是新手教师发展、修正、完善、建构其实践性知识的阶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显然,在这个公式中经验是一种“慢变量”,是新手教师要随着时间和实践机会的增加而慢慢积累起来的;而反思是可以干预的一个“快变量”。在抽取了来自4个省8所靠谱COP项目学校共120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新手教师40名,胜任教师40名,成熟教师40名,收集了这120位教师从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一年期间在靠谱COP平台的论坛中所发表的帖子、所撰写的课后反思文本以及制作的教学反思DST(Digital StoryTelling)视频材料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采用了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分析后发现,在高层教学反思中,胜任教师与成熟教师的反思特征相似聚为一类,而新手教师则单独为一类。继而进行了回归分析后,显示出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仅受胜任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与成熟教师无关。

同时我们发现:教师知识的进化过程是一种教师的知识集合处于不断的流通与变化的过程;成熟教师与新手教师在知识进化过程中的试探性理论或解决方案上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差异,即成熟教师更倾向于从局部要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新手教师则更倾向于从整体要素的改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知识进化的过程中,成熟教师对新手教师的影响十分明显;新手教师在知识进化排除错误的过程中,会表现出直接吸取成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倾向。这一研究结果带来的启示是:在知识生产阶段,让胜任教师担任新手教师的师傅会显著影响新手教师的高层反思水平,从而使新手教师获得更快的进步与成长。在知识进化阶段,由成熟教师担任新手教师的师傅会更加有效地促进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与改进。

根据大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优化后的师徒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一个“双师制”模式,即在知识生产阶段,学校为新手教师安排一名胜任教师做其师傅,帮助新手教师迅速获取具体经验,而在新手教师步入知识进化阶段后,可以再增派一名成熟教师同时担任其师傅,从而构造一种新的“双师制”的师徒制知识管理方式,使得新手教师、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中发展与成长。

魏宁:通过这么多年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研究,您对教育大数据一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您怎么看待当前火热的教育大数据呢?

王陆:应该说,到现在为止,国内外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课堂是错综复杂的,需要广大研究者深入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中,把课堂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去阐释课堂中存在的种种教学现象,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说明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寻找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本质。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及其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任何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取决于教师作为系统的实施者对改革需求的理解与应用,教师是学校改革的真正推动力。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大数据能够把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

我们要感谢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新工具,让我们实现了用数据化手段测度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并由此改变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方法。大数据通过对事物的数据化,实现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综合集成,使人文社会科学等曾经难以数据化的领域像自然科学一样走向了定量研究,实现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统一与融合。

应该看到,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所表征的数量关系,仅仅是一种认识和研究教学现象的手段,是一种以搜集微观研究材料进而开展宏观理论构建的研究途径,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数量关系探寻课堂教学的科学规律与教学现象的意义。无论是教学实践者还是教学研究者,都需要重视课堂中的教学现象并理解教学的本质。只有教学实践者透彻地理解教学本质,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教学现象的有效改进;只有教学研究者走近或者走进教学现象,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教学的本质,也只有从教学现象中揭示出教学的本质,才有可能使其回归到教学现象之中,并对教学现象形成真实的影响力和指导力。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在优化课堂教与学时往往不能仅凭个人经验或简单使用某种具有普适化意义的教与学的理论,为此,以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为研究手段的教学现象研究,不仅是我们发现教学本质的切入点,还是我们创新教学研究的立足点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助推器。

魏宁:通过您的介绍,我对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17年弹指一挥间,您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在这里,我祝愿您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用大数据服务于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最终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王陆:谢谢您,我们会继续努力的,靠谱COP一直与您同行。

对话印象

从学生时代算起,和王老师已经有二十多年的交往了。在我的眼里,王老师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谆谆善诱的长辈,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位倾心相交的朋友,这是因为无论是在治学上还是做人上她都能时刻给我以启迪。

在教育技术界众多的专家学者中,王老师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王老师的“跨学科”上。对教育技术来说,“跨学科”三个字本不稀奇,因为教育与技术本就分属文理,教育技术学自然就成了一个文理交叉的领域。但细究起来,大多数专家学者还是有着明确的学科背景的,要么以技术为背景,要么以教育为背景。真正意义上横跨教育、技术两个领域的学者可谓少之又少,而王老师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王老师早年的研究方向是智能学习支持环境,她对人工智能有颇深的研究,她的教授职Q便是来自计算机工程学院,她是不折不扣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而此后,王老师毅然转入教育领域,又在教育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

兼具文理的双重背景让王老师的研究既有教育人的情怀,又不失理工人的严谨,更让王老师真正做到了“用技术的手段去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用教育的视角去反思技术的应用”。但在“跨学科”三个字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在我看来,那才是王老师的成功秘诀――问题意识。其实,在王老师眼中,本没有学科的界限,只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是“跨学科”三个字的本质。王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关注的是如何用技术手段去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王老师完成了一次次的转型、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