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飞红滴翠记黄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飞红滴翠记黄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1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人类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是人类的载体。人类自古就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获取心灵的启迪。本单元中的4篇散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修辞手法,采用相异的语言风格,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博大之美,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散文形散而神聚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散漫不羁,实则绵密有致。散文的“散”可以理解为叙事转换的急促、意象展现的多彩、语言表达的自由,而其“不散”,则是指作者谋篇布局的严谨、内心情感的汇聚、宏观主旨的清晰。

《鼎湖山听泉》在描摹泉水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又借助了抒情手法。听泉是表,听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演变是里。听泉即净化心灵的过程。在叮咚的泉水声中,“我”得到的是心灵的宁静,也更加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所以,这既是一曲自然泉声的赞歌,也是一首生命之美的颂曲。它让我们明白,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是充满生机的。

《林中小溪》通过两条思路组织全文。一是小溪流淌的路径:冲击障碍水流汇聚流经树林林中景色冲倒云杉到达大洋;二是作者的思绪:必然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障碍造就时间搏斗开创未来所有的道路会把它带到大洋。这样,看似散乱的素材就被紧紧地凝于一体,最终得出“小溪就是森林的心脏”的结论。

飞红滴翠黄山》以“瑰宝”为行文的主要抓手,从竞秀的千峰到林立的奇峰怪石,到寿逾千年的古松,到争相崛起的巧石,到皎洁柔美的云雾,再到瑰丽壮观的日出,一路写来,让我们在摇曳多姿的行走间,感受到黄山静态美中的动态美、动态美中的变幻美,并惊叹于变幻美中的伟大神力。

《画山绣水》则以一组画面――漓水奇峰、山影梦境、鱼鹰捕鱼,一组故事――妇女磨米、父子桥、寡妇桥、望夫桥、媳妇娘岩串联全文,以照片式的块状结构构思全文,使行文思路清晰、线索分明,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由衷赞美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

吟哦讽诵而得之

欣赏散文,七分在读,三分在品。本单元中的4篇散文辞藻丰富、描摹精细,因此,“吟哦讽诵”就是同学们学习时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

第2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一.及时发现误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轻视了学生细微的错误,没有用心去理会或纠正,结果导致学生一错再错或理解偏差。其实学生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教师若能及时发现误点,巧加点化,用心生成细节教学,差错就能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而且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深化理解。小说《百合花》结尾写到新媳妇气汹汹地对卫生员说话。不少学生认为新媳妇这一做法不注意场合,不够庄重肃穆,不近人情。面对学生理解上的这一误点,我引导学生浏览前面相关的情节:当初通讯员去问新媳妇借被子,她没有借,可是现在通讯员为了保护民工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学生豁然开朗,新媳妇这里的气汹汹不是对卫生员发火,而是由于自己极度的伤心和愧疚。当卫生员为难地不好将老百姓的被子放进棺材时,她终于控制不住情绪了。“气汹汹”三个字透视出新媳妇善良、纯净的灵魂,体现出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挚爱。一个美丽的错误生成了课堂别样的精彩。

二.注意挖掘亮点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爱提出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异样的声音反映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创造性思维,这是学生的亮点。教师千万不可以“哪里来的异端”为由一棍子打死,而要及时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巧妙引导,生成课堂的精彩。季羡林在《成功》一文中说:“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谁知一同学冷不丁地冒出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机遇最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关系、好的靠山给你创设机遇,任凭你最聪明、最勤奋,英雄也无用武之地。这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我因势利导,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生:机遇比勤奋更重要,苦读五年比不上有个好爸爸、好舅舅。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师:生活中固然有这种现象,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不正之风。无数伟人、名人都是靠勤奋最后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包括季羡林在内。

生:现在社会上不是有很多读书勤奋的穷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吗?

师:是金子肯定会发光的。现在人才市场录用人才,招聘公务员等都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勤奋的穷学生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通过对话,学生深深认识到:在成功的诸要素中勤奋最重要。勤奋出智慧,勤奋促成功。

三.善于抓住疑点

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由于阅历、基础、时代差异等原因,学生必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点。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容易,实际上学生有模糊、疑惑的地方,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上《醉翁亭记》一课时,有学生对“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产生疑问,认为应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我意识到这是涉及课文主旨的大好时机,马上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揣摩、品味关键字词。有同学说:因为负者背着东西累了要歇一下,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被景色所感染,情不自禁地要唱一下,所以改为“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合理些。也有同学说:对“歌”、“休”二字的理解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负者为什么能歌,行者为什么要休,是因为他们被醉翁亭周围的优美景色所深深感染了,负者因此忘记了劳累,边走边唱,行者因此要坐下来细细地赏景,流连忘返。欧阳修没有写错,这一句实在是精彩之笔,妙笔生花。一个疑点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取得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四.敢于顺应兴奋点

第3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79-01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学预设进行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由这些教学“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放大“奇想”,以学促教

学生思维活跃,在学习中常常会突发奇想,这既是对教师的挑战又是生成课堂教学资源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善于捕捉并放大学生的“奇想”,做到以学促教。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为例,在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认为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市井小人,并引用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段落进行论证。有的学生却说:“我认为‘尖酸刻薄的市井小人’是指现在的杨二嫂,从前的杨二嫂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笔者以“从前的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从当年她是‘豆腐西施’可以看出杨二嫂是一位大美女。”有的学生说:“从‘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看得出杨二嫂是一个勤快能干的人。”有的学生说:“当年的杨二嫂应该是一个勤劳能干、与人为善的大美女。”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前的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放大学生的“奇想”,并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让学生与文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适时调整,灵活应变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从而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对能力,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在连续多日的阴雨天之后,天气突然变晴,秋高气爽。笔者踏着上课铃声高兴地走进教室,此时,学生的目光全部集中在笔者身上,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笔者的发型。此时,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于是笔者稍作思考后面带微笑设计了如下开场白:“同学们,连续几日阴雨天气,今天却是阳光灿烂,想必大家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吧。老师的心情很好,所以特地‘改头换面’。(学生笑)今天天气这么好,请允许老师带领大家去游玩一个风景圣地――黄山。”接着板书课题《飞红滴翠记黄山》。随机生成的教学导入语,顷刻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调整了学生的情绪,调节了课堂氛围。在教学中,也许会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意外”情况,有可能这些“意外”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时教师就要运用智慧化“被动”为“主动”,将“意外”变成教学资源。

三、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有的学生阅读积累比较少,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内容无法很好地理解与把握,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错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错误”,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并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从而推进教学的开展。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质疑:“课文中的句子‘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作者同时用了‘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好像互相矛盾了,我认为作者用错词了,应该把‘确凿’一词去掉。”很显然,由于学生没有领会课文的主旨,因此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顺水推舟地说:“你能提出质疑,说明你认真思考了。现在我们删除句子中的‘确凿’一词,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学生们再次对这个段落进行品读,在品读之后,有的学生说:“作者用‘确凿’一词是正确的,因为作者对童年生活历历在目。”有的学生说:“‘确凿’一词并不是用词错误,而是用词精确的表现,因为作者对百草园墙角的野草印象特别深刻。‘似乎’‘确凿’这两个词语从表面上看好像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对于学生在理解上的“错误”,笔者没有立即否定并做出解释,而是以该生的认知错误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通过二次品读课文,对文中的细节描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4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人类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他们只喜欢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和一些短命的不会留任何痕迹的低劣作品?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含义,没有开动智慧的力量,不会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针对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读物。

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激发学生一心想要去读那些书。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科学书籍和文艺书籍。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演讲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引导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普著作和科普读物,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应当使阅读成为吸引学生爱好最重要的发源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4.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出情感,蕴含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允许他们性格的差异,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感受作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去再现文本。

5.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进直观形象,音形俱全的动画世界

学校每班都有网络电视、班班通的多媒体。用课件进行阅读教学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尽快地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例如《济南的冬天》随着画面的变化,幻灯片的变换,卧在小山中的一座老城、顶着雪花的矮松、露出粉色的山腰出现在同学们眼前,耳朵里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诵。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对于济南冬天特有的动人冬景就理解体会了。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时候,随着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解说,出现了黄山顶上的日出、云海,黄山上的奇峰怪石,驰名中外的迎客松。同学们惊叹我们祖国山川的神奇美丽,理解了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对黄山的赞誉。激起同学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第5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一、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性而忽视了创造性,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唯分数论现象严重,各科教学只强化双基,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适时点拨、适时引导,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

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和观念,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康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的自由与权利,也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作为学科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忽视这一最基本的价值所在。以传递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关注机械训练,强化记忆,忽视了接受知识的学生个体是否愉悦,是否需要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怎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如,在教《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我说:“我们的课堂,我们做主。今天咱们的学习不是老师讲,而是大家学。如何学?问!问出你的精彩来!”我选择自主质疑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梳理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展现学生解读课文的原生态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介入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丰富个体的人文内涵,培养健全人格、高尚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个体健康成长。

2.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

“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使人不以僵化不变的观念去株守固有意义世界,而能自觉地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扩大已有意义世界。”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人的主动发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学科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当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下策略是不可放弃的选择:

(1)教学设计中要预留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在事先策划教学过程时,要有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做好准备。如,一节公开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上课思路清晰,先整体感知——感受美,接着深入文本——品味美,最后拓展迁移——表现美,整个过程设计得相当流畅、自然。但由于事先设计好精细的提问,预订好标准答案,排练好了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师生在舞台上表演,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缺少生成性,这样的课怎能点燃学生心灵的创新之火?

(2)教学时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的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如,我上了一节广告词欣赏创作课,先引入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广告语:如,“不打不相识”“天下第一厚皮”等。接着分析了广告词与商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指出一些广告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为学校、班级设计形象口号,居然收到许多富有特色的口号。如“××中,龙藏虎卧,××班,卧虎藏龙”等。用典型引路,富有启发性、鼓舞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想象,开阔创新思维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想象是焊接已知和未知的焊条,是孕育新思想的温床。想象过程中始终活跃着鲜明的形象,并与情感形影不离,从而极大地开发了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以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1.增扩想象

利用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发展。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去写“假如于勒回来(富或穷)会怎么样”,学生就会在对小说原有文本感知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同时,我们还可以再对故事中的人物、细节、画面做一些广泛的拓展,或是顺向式的,或是逆向式的。在这些构思和想象中,学生的思维不由得就会打开和拓展:或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让学生进行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表示出来,既是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中写黄山云雾瞬息万变,日出瑰丽雄奇壮观时用了两段精彩的文字,为了使学生读懂这些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可要求学生将文中对黄山云雾、日出的描写,用画表现出来。由于学生主体接受的不同、个性的不同,画出来的画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之处就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创意。

三、求异思维,突出创新灵魂

语文教学应注意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巧于启发,善于引导,从事物本质中求异,异中求殊,就能获得真知灼见,探得独特感知。如,《曹刿论战》一课,一般学生都认为鲁庄公“鄙”,是个昏君。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终于认识到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能让曹刿参与指挥战斗,战后又能虚心讨教取胜的原因,所以鲁庄公不同于一般的昏君,有他的可取之处。这个学生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体现了求异思维,发展了个性,获得了成功。

第6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1.情感教育

1.1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2〕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1.2 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2.美德教育

2.1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2 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3.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第7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

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加深记忆。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重要阶段。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再造意境。

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

七、朗读有助于学生准确性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

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准确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准确把握。

八、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三峡》《飞红滴翠记黄山》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

朗读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健康学家认为:朗诵有如歌唱,有增强肺功能之效;朗诵注重集体配合,因而活跃了社交生活,对心理健康自然有益处;朗诵可帮助朗诵者,特别是老年人回忆美好时光,带来的精神愉悦不言而喻;朗诵还是一种“思维体操”,有助于帮助老人减缓记忆衰退,甚至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朗读,是语文教学环节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每节课45分钟,朗读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的朗读指导更有限。如何避免单调的朗读,如何正确地指导朗读,值得我们仔细探讨。所以,在听完今天的讲解后,对课堂上老师的“指导朗读”有一些想法。

语文课上让学生开口朗读是必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老是用一种形式朗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重要的是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依我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选择:让学生在适当的变化中体会每一次朗读的不同收获。当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每一次朗读都有进步时,他们就会用心地进行每一次朗读。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特点,常用的朗读形式有:(1)齐读;(2)范读;(3)指名读;(4)引读;(5)自由读;(6)分角色读;(7)串读;(8)分合读;(9)互读;(10)创设情境读;(11)欣赏读。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在这三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初读时一般选用范读、自由读等;细读时一般选用分角色读、指名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等;精读时选用互读、齐读、欣赏读等方式。教师必须对所教课文进行合理分析,按教学目标,作科学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

除了精心设计每一次朗读环节外,我个人认为,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必需的,及时的鼓励是兴趣的促成剂。从实际教学中我体会到,对学生每一次朗读后的及时点评和鼓励,对老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安慰,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他们对朗读的正确认识,这样他们对朗读就会很有成就感,同时更有利于老师的每一次正确、及时的指导。

第8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景 感知 初中语文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在充分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形象,比如,生活片段、幻灯片、多媒体、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感知,从而获得知识与美的享受。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有趣、文质兼美、思想向善的散文;也有一些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诗词;更有蕴涵丰富知识、观点鲜明、逻辑思维清晰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些内容显现出语文课堂不该是死气沉沉,而应是激情四射、生动快乐的。这样就特别需要设置愉悦的教学情景,让孩子能多实践、多体验,只有教师用心、动情,学生才能专心、抒情,从而课堂才会知情合一,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精心编制导语,巧妙呈现问题,靠语言的魅力创设情景

初中孩子年龄还很小,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难免在课堂上存在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上课铃响之后,怎么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情景,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课本创造的知识氛围;通过联系性的设问,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欲,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对于作者所抒发的悲愤情绪和爱国情结,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我就以他们所经历过的一些“最后一次”为研讨的主题创设了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畅谈心中的感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问我:“你最爱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爱我们的祖国。”每当看到中国健儿奋勇拼搏取得金牌的时候,多少华夏儿女的内心自豪澎湃。为什么?因为,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孩子的活泼和家庭的安宁;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通过用话语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让学生联想起最后一次心中的感受,从而走入最后一课的情景,然后再通过老师抒情式语言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把握,也为后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课堂师生的朗读,创造出有声的情景

课文朗读是实施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篇章让人回味,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科的这种优势,主观地安排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字产生的意境。一般篇幅长的可以采取分段朗读,如《我的老师》《枣核》等;篇幅较短的适合全文朗读,如一些精美散文和古诗词,《我的思念是圆的》《组歌》等,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婉转低沉,或激情奔放,想象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让学生在豪迈的语境中体会革命者的英勇气魄和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古诗词更应该让学生采取朗诵的学习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文字、品读语言;在朗诵的过程中享受到美感,进入意境,从而建立起高雅的人生观。黑格尔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通过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三、运用奇特的问题,创设情景

塞缪尔・约翰逊说过:“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其不断地提出疑惑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要学会根据知识内容巧妙设疑、投石激浪,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契诃夫的《变色龙》时,起初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分析只是停留在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认识上,甚至有同学认为这种人好玩。这时教师不该把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寻找答案。

四、鼓励学生表演,设计实践情境

第9篇:飞红滴翠记黄山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 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转贴于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