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知识管理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管理的内容

第1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建筑工程

项目工程的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过程,施工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涉及面非常广,比如材料、设计、地形、地域、水文、气象、操作方法、管理制度、地址、技术措施等等都会对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就算是使用的材料方面有很小的差异,在施工过程中操作出现微小的变化、机械设备的磨损、施工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对项目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引发施工事故。所以如何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项目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施工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进行论述,着重对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介绍,探究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的思路,从而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1、 建筑施工管理的内容

1.1、 安全管理

一直以来,安全管理都是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能够全面地落实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就必须要明确地界定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权、责、利,与各单位以及各级部门、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来逐级实现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以便能够按照要求和责任来追求相关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奖惩和考核制度,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他们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增强对突发性、重大事故的救援体系建设,降低事故发生的危害,例如2010年发生在广州番禺区“508”高支模倒塌事故,就是因为施工单位没有对高支模等危险性极大的危险源产生足够的重视,只是片面地追求工期,忽略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从而造成了5人死亡,13人受伤的重大事故,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在建设施工管理中重要性。由于建筑项目的工期往往较长,施工现场条件差、露天作业工作量大,施工人员密集等因素,使得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成为了施工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施工现场必须要做到加强和重视每一个施工环节,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比如在开挖基坑之前,需要结合施工区域的土质结构特点,基坑的深浅来制定出一套符合现场要求的支护方案,深基坑的周围必须要做好安全竟是以及防护栏的设置,及时地做好基坑的排水工作,不断地加强检测基坑壁,做到在第一时间查找到安全隐患并且处理好。在进行模板支护工作的时候,应该做好支撑和模版的设计工作以及合理安排拆除和安装工作,在此同时还应该制定出季节性的施工方案,加强制定泵送混凝土的方案。模板的拆除和安装工作应该依据事先制定好的程序进行,在拆除的时候应该安排专人进行监护,确保各项环节的安全。

1.2、对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管理

控制施工阶段的进度就是通过对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完善、做好施工过程中项目动态控制、检查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够按照计划进行、协调各级单位之间的关系。需要做好预防和处理索赔等事项,从而让实际的施工进度能够达到计划的要求。

1.2.2、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以及主要方法

主要采用行政控制的方法。利用行政的方法来控制进度,指的是上级部门和上级领导以及本单位领导,通过其行政权利进度指令,对施工单位进行考核、协调、指导。这样最大的优点就是迅速、直接、有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防止出现片面地、武断地、主观地指导。

其次还可以使用经济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指的是有关单位和部门利用经济的手段来控制项目的进度。主要是以下几种银行通过项目投资的投放速度来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控制,在合同中标明相关工期和进度的条款;建设单位利用延期罚款以及提前奖励的方式来控制施工进度,利用物质的供应情况来控制项目的进度等等。

还可以利用管理技术的方法来控制进度。所谓的管理技术方法指的是协调、控制和规划。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比较项目的计划进度以及实际进度,若是发现实际进度慢于计划进度则应该及时地采取措施来给予纠正,而协调指的是协调各个单位之间的施工进度关系。

1.2.2、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

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指从承包单位提交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核开始到项目完成了为止。进度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制定出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细则,例如制定施工进度控制的过程分解图;与项目进度相关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时间安排;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以及具体的执行措施等等。制定和审核施工过程中对进度的执行情况。按照月、季、年等制定工程的综合计划。传达开工命令。协助承包商来实施项目的进度计划、监督施工过程中实施施工进度计划的情况。组织和协调。督促承包商对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审核项目竣工的申请报告,协调相关组织对项目的验收工作等等。

1.3、项目的质量管理

项目工程一般大多涉及面很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操作方法、管理制度、技术措施、施工工艺、材料、机械、设计、地形等等,这些均对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项目工程的位置相对固定,体积很大,而不同的项目的项目其施工地点也不同,这样便使得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这样就很容易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所以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控制好施工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不仅仅是要合理地安排施工计划,更是要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一些技术要求高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技术的储备。从而确保施工的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能够无误,让项目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在施工的过程中若是不能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则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例如发生于2007年的广州黄埔大桥事故,就是因为施工过程中采用的砂包的承载能力不够,而造成脚手架突然倒塌的事故,结果造成2死2伤的重大事故。

1.4、项目工程的成本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比较数据有利于项目承包方对各个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的成本控制可以促进建设单位降低施工的造价。施工承包方需要制定出详细的成本控制方案,详细地列出项目需要的机械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等,尽可能军却低计算出施工所需要的经费。

1.5、项目后期的施工管理

项目工程的后期管理指的是项目主体在封顶以后的装修和安装工程的管理,后期的施工管理对整个项目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个阶段设计的工种多、工序多,施工的单位很多,所以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更加的细致和严格。所以,应该从经济、管理、技术、组织等多个方面来才去措施,并且根据项目的规模、特点、专业性质等建立一个有组织能力、权威的、高效率的领导机构,落实相关的责任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完工。

2、 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

2.1、控制施工的进度

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明确其控制目标,做到重点控制和分段控制。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适应各种变化,做到在对工程的施工进度没有影响的情况下能够科学地改变和规划项目的进度,确保项目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2.2、完善企业自身的评价体系

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是施工方赢取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是相当的重要,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的评价体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2.3、完善项目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实施项目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方必须要按照施工方案,以及企业自身状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整个项目施工的安全性。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企业资源情况、施工方案以及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工程的特点做好施工的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施工管理实施的科学性。同时要做好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预防工作,提高项目的管理质量。在建立和完善施工管理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健全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执行管理体系。

2.4、做好项目工程的验收工作

项目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工作是项目施工的最后一步,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项目的质量管理,其最终目的也是能够顺利通过工程的验收工作。项目在竣工的时候,纪检部门会与承建单位一同验收整个工程,同时会组织设计单位、政府的相关建设管理部门对照图纸、根据相关的规定验收项目。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要立即整顿,直到项目合格以后为止,然后在组织相关的单位进行验收。同时还应该根据项目保修的相关规定,要求施工企业在完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建筑出现的问题进行保修。

3、 讨论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对某一个具体的建设工程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建筑项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在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地细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以不断学习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以施工企业只有严格控制施工的质量,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才能够建设处满足要求的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恒.浅析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8( 8) : 18-19.

[2]: 任淑敏.刘风华.小城镇供排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3]: 王洪连:《价值工程与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价值工程,2009,(1):45-46 .

第2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组织;融合式管理;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7-0046-04

一、融合式管理概念的提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跨国并购规模持续增长。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中,除了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障碍外,还有海外被并购企业对中国企业文化认同度低的问题。

根据被并购企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程度及并购企业文化吸引力的不同,文化整合的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在“整合”的情况下,被并购方对自身文化和对方的文化都有很高的认同感,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是双方基本保持文化上的相对独立,但在组织及业务上双方的整合是完全的。在“同化”的情况下,被并购企业的文化相对不成熟或不利于企业发展,被并购企业放弃自身的文化,完全接受了并购企业的文化。在“迷茫”的情况下,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对自身文化认同度低,但又不愿意接受新的文化。这时的员工处于一种孤立、困惑的状态。虽然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会迅速解体,但新文化的建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独立”的情况下,被并购方有着文化优越感,对并购方的文化认同度低,因此,双方在整合上是十分困难的,被并购方不愿意以任何形式与并购方进行整合(如图-1所示)。

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被并购企业多是欧美的成熟企业,这些企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和自豪感。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不成熟,被并购企业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和包容度低。被并购方不愿意以任何形式与并购方进行整合。如果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则并购双方往往出现“独立”的各持己见的状态。这样会使双方在业务及组织上的整合都受到阻碍,整合的难度将大幅度增加。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条适合企业文化弱势企业并购强势企业的文化“整合”之路——融合式管理模式。

文化的融合式管理,指的是在共同的战略目标指导下,并购双方独立经营管理,被并购企业保留原有的企业文化,并购企业主动学习被并购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完善自身企业文化,取长补短,互相合作,营造一个开放的企业文化学习环境,在之后的发展中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双方企业文化,使之有利于双方企业的发展,最后形成一个较统一的企业文化。融合式管理要求企业对文化的管理以有利于双方企业发展为核心,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对企业文化的调整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否则情愿不做任何改变。

二、融合式管理的原则

文化的融合式管理要遵循“尊重、学习、开放、合作”的原则。

(一)尊重原则

跨国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引发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尊重对方的文化是消除文化冲突的基本态度。并购方在无形中会有一种强势企业的优越感,而在弱势企业并购强势企业的并购中,被并购方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忠诚度和优越感以及对并购企业弱势企业文化的不信任感,会加强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企业的排斥感,容易造成人员的流失。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让对方感受到并购方对被并购方企业文化的尊重,有利于减弱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活动带来的变化的不安和排斥。

(二)学习原则

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学习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对方优秀企业文化的学习上。被并购方企业文化优于并购方,对于并购方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并购方应主动学习对方优秀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吸收的同时加以创新,使之适应并购方自身的发展,实现文化的协同效应。通过学习,并购企业可以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对于被并购企业来说,学习原则更多地体现在了解并购企业上,尤其是在并购初期。被并购企业作为强势企业,其企业文化比较成熟,员工对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并希望保持甚至发展自身企业文化。因此,被并购企业员工学习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并购企业,提高员工对其的认同度,培养其归属感。在这之后,才考虑需不需要对被并购企业文化进行变动。

(三)开放原则

开放原则体现在并购双方无保留地互相交流学习。独立经营不代表各自为政,并购双方不时组织人员到对方企业了解学习,加强两个企业之间的交流,时刻了解对方情况,营造一个开放的相互学习的环境。开放原则讲究不拘于形式,一切以并购双方企业的利益为重。并购双方要不要改变企业文化、怎么改变,都由双方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当前阶段的发展状况而定,并不拘泥于计划政策。当企业需要变的时候就变,不需要变的时候就不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双方的文化管理方案。

(四)合作原则

融合式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指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并购双方各自独立经营,各自有自己的文化、目标和定位。被并购企业按原有方式独立经营,由被并购方的管理人员自己管理,并定时报告给并购企业即可。并购企业仅在大的企业目标和战略层面予以干涉。故并购双方与其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不如说是一种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也能够消除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排斥感,缓和并购带来的紧张气氛,有利于留住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

三、文化融合式管理的机理分析

(一)并购双方企业独立经营管理

并购双方企业独立经营管理是融合式管理的核心。独立经营是在共同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指导下,被并购企业保留原有的企业文化,独立经营管理企业,并购企业只负责监督和宏观战略管理。独立经营要有一个有效的沟通监督机制作保证。被并购企业定期向并购企业报告经营管理情况。并购企业指定专人完全负责双方的沟通,负责听取报告,随时了解对方管理经营情况。双方以合作的形态结合在一起。这样,被并购企业可以从并购企业中得到资源支持,再结合其原有的文化优势,形成新的发展局面。独立经营管理尽量减少被并购企业的变动,能够稳定被并购企业员工在企业易主后产生的不安,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留住被并购企业优秀员工。同时,还免去了企业派遣人员掌管被并购企业的难题,减少了由于管理人员不熟悉外国业务而产生的经营风险。

(二)并购方学习被并购方的优秀企业文化

并购方学习被并购方的优秀企业文化是文化融合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合式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并购方不整合被并购方,而是让被并购方的文化影响并购方的文化转变。被并购方作为强势企业,有着更成熟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而我国企业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历史沿革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多种原因,企业文化发展不成熟,对方成熟的优秀企业文化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资源。并购企业应将被并购企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系统化、理论化,然后纳入自身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目标企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与中国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获得文化的协同效应。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企业可以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减小两个企业企业文化的差距,带领企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能赢得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尊重、好感和支持,减弱他们在被并购后的不安和排斥感,保证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和业务稳定。这对于中国企业提升自身的能力、适应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十分有利。

(三)被并购企业学习了解并购方企业文化

被并购企业学习了解并购方企业文化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正如在学习原则中说的,被并购企业学习并购方企业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员工了解并购企业,提高其对并购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其归属感。安排被并购企业员工学习并购方的企业文化,但不要求被并购企业贯彻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只需要员工能够多了解并购企业,认识并购企业,不时安排两个企业间的交流,慢慢消除被并购企业员工的负面情绪,培养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并购双方企业的合作关系

并购双方企业的关系定位为“兄弟式”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传统的“父子”关系,也是融合式管理的一个特色。由于并购方处于弱势地位,若以一种胜利者的姿势出现在被并购企业面前,容易加剧被并购企业对并购企业的排斥。相反,若以合作者的身份处理两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把对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反而能够缓和两者间的气氛,表达了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尊重,有利于赢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确保并购后的人员稳定和业务稳定,有利于双方更好地进行沟通,更容易达成一致的目标。

(五)管理以利于企业发展为准则

这是企业管理者须牢记的准则。融合式管理要求把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作为管理企业文化的标准。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也好,保持企业文化不变也好,都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双方企业的发展。此处选择保持被并购方企业文化不变,由其独立管理,也是因为被并购企业文化更成熟,与其加入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如保持其原有企业文化更利于企业发展,同时还能大大减少双方文化的冲突,减少资源的消耗,因此才选择这样一种管理方式。若发现被并购企业存在企业文化需要调整的情况,也是应该积极面对、积极调整的,而不是死守保持原企业文化不变的方针。总之,管理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六)融合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融合式管理不是静止的,而是贯穿于之后两个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融合式管理讲究在之后的发展中,随着企业目标、发展规划的改变,随时做相应的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随着企业的发展,两个企业之间总会出现需要调整以适应双方发展的情况出现,此时,改变是必需的。尤其是在被并购企业逐渐接受并购企业,并形成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之后,这种改变更容易被被并购企业所接受。融合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较统一的企业文化。因此,融合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并购整合初期的文化管理方式。

(一)准备阶段

这是并购前到刚完成并购时的阶段。企业在进行并购前对于并购企业都有一定的了解,选择被并购企业也是为了满足其业务或发展需要。因此,在并购之前,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将来在其发展计划中所发挥的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刚完成并购或并购之前,并购企业就需要规划并购后两企业的共同愿景和战略规划。因为在并购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大多会感到企业和自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恐惧、不安和安全感的丧失会对员工工作效率及情绪产生影响,由此会加剧对收购方的抵制。只有在新企业的发展愿景非常明确,并且通过沟通能够被企业中的员工所接受认可,才有助于减少整合过程中的阻力和整合战略的实施。尤其对于独立管理的被并购方,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企业愿景,被并购企业的发展可能会偏离并购企业的控制。只有确定了企业共同目标,被并购企业才能朝着并购企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二)学习阶段

在并购完成初期,从主观上来说,被并购企业员工处于不安期,对并购企业具有不信任感,并对自身企业有高度的认同感,认为自身企业文化优于并购企业,没有改变自身企业文化的意愿。从客观上看,并购企业文化确实处于弱势,需要完善。因此,在此阶段,并购与被并购双方不需急于整合双方文化,而是营造一个沟通交流、相互了解以减少摩擦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被并购企业在战略规划指导下,保留原有的企业文化,由被并购企业管理团队独立经营。同时,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一方面,方便并购企业学习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完善自身企业文化,减小与被并购企业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为被并购企业更好地了解并购企业提供平台,加强两个企业的相互交流,增加相互间的了解。该阶段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完善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减小两个企业间的差距;二是消除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排斥感,培养其认同感。这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三)融合阶段

这是文化进行融合的一个阶段。双方企业文化的差距在学习阶段逐渐拉近,被并购企业员工在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中也消除了对并购企业的排斥,对并购企业也产生了认同感。在此阶段进行文化的变革所受的阻力将要小很多。融合阶段是一个求“大同”存“小异”的过程。以在学习阶段寻找到的两企业文化的相似点为突破口,提炼适应两国文化具有新企业特点,并为两国管理者和员工所接纳的核心文化。同时,对于不影响发展大局的细微差异可以予以忽视,即存“小异”。建立一个以共同企业文化为核心、发挥差异文化优势的企业文化体系。

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融合式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文化交流要在并购前就开始

消除文化隔阂应该要在并购前就开始,在并购企业表达其并购意向时,就要注意与对方的文化交流,要表达己方对对方的尊重,通过各种渠道将己方企业好的形象展现给被并购企业,在并购之前就争取到对方企业一定程度的好感和认同感。文化融合不限于在并购之后,而是贯穿于并购交易的全过程。交易前的文化融合是战略准备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双方核心人物的交流、沟通和相互认同上。尊重不是用说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在整个并购过程中,时时体现我方对被并购企业的尊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赢得对方企业的信任。有了好的开端,对于并购后的文化管理,必定会减少一定的阻力。

(二)增加交流,建立沟通渠道

跨国并购企业由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对时间、空间、风俗习惯、价值观的认识不同,以及一些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的差异,往往会加深沟通的难度或导致沟通误会。因此,管理者应有意识地在双方企业间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和跨文化沟通渠道,以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在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员工理解并购企业的理念、创业历程、发展远景和收购意图,并且及时公布高管人员及员工留用计划,使海外员工增加对新股东的理解与认同。主动增加各种文化接触的机会,加强文化交流,不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而且有助于发现隐藏的文化问题,共同探讨,提出解决方案。

第3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知识资本 内容扩展

一、 知识经济与知识资本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的概念,是以知识和知识的创新运用为基础的经济。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中,知识将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并逐渐构成人们的新的消费基础,企业的关键资产也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知识资本”这一崭新的概念。知识资本最早是由加尔布雷斯提出来的,在他看来,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是一种动态资本,而不是固定形式的资本。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斯图加特的HSC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之中。

知识经济有以下特征:(1)知识资本具有高度增值性。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增值性。知识资本的增值性和财务资本相比,其增值性远高于财务资本。知识资本的形式具有动态无形性。(2)知识资本具有较高的贡献率,但整体上却以动态的方式存在。(3)知识资本的产权界定具有多重性。企业员工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具有完全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企业虽可借助于各种有效的内外关系影响顾客资本,但无法对顾客忠诚、营销网络等实施控制;而结构性资本在企业整体环境体系中,实现上是一种可能共享的财产,因为供应商、中间商等都可能通过学习、模仿从中获利。(4)知识资本的度量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甚至总体知识资本,其资本存量难以精确计算;另一方面在知识资本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的相互整合,会使知识资本的价值不断增值。

二、知识经济下知识资本成为财务管理的对象

1.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对象:

知识资本传统财务管理的资本(仅指财务资本、货币、实物资产等),务管理研究的对象也局限于财务资本的运营上,即集中在财务资的筹集、投放与管理、资本增值后的分配等方面,从根本上忽视知识资本的研究。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资本已经成为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此时若再不重视知识资本的作,则会阻碍企业的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知识经时代的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的对象进行拓展,即把知识资本纳入财务管理的对象,对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特点、知识资本的培育、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益评价等加以研究。这既要求企业把知识资本的运作学成企业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又需要企业把培育和发展知识资本作为重要的理财战略。

2. 知识资本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知识资本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性资产,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变化与财务资本相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资本将逐渐取代财务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改变一切,使传统的以厂房、资本、劳动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成以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在知识经济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已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财务资本,而是知识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取决于企业知识资本的拥有量,知识资本由于高投入的刺激而不断扩张,企业的资产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的比例将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在知识经济企业中尤为突出。因此,知识经济扩大了企业财务活动的筹资范围,使独立于财务资本又可转化为财务资本的非物质形态的知识资本正在取代财务资本和能源而成为企业财富增值的主要源泉。

(2) 知识资本将逐渐控制与支配财务资本,这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运作的基本模式。知识经济是知识产品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但并不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就不需要进行传统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知识产品将成为知识经济下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知识产品的价值依据商品和服务中所含的知识量来决定。由于知识资本可以重复使用,故知识产品将超过物质产品的生产,成为最典型的产品。企业的价值不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大小及物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而是体现在知识资本的质量与数量上。知识资本的存量与分布已逐步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市场与分配资源的能力。在这一层面上,企业获取的财务资本是从属于知识资本的,企业能够获得的财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资本的拥有及控制上。在当今的股市上“风险投资”的兴起,正是投资者对知识资本能够带来价值增长的这种期望的认同。知识资本将取代财务资本而成为企业获取市场资源的重要砝码。

(3)知识资本将成为财务管理中利润分配的主要要素。由于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与价值决定因素,它理所当然要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常常以土地和财务资本为分配的依据,这不但忽视了员工和管理者的利益,更是轻视了知识资本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财务资本让位于知识资本。这一变化,日益改变着企业要素所有者的地位,从而决定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更应该归属于知识资本的所有者。所以,与其说是劳动和财务资本雇佣了知识资本,倒不如说是知识资本雇佣了劳动和财务资本,因为劳动的主体一人一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才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4)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有关知识资本的认识也在加深。普遍认为,尽管知识资本的地位日益重要,知识资本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已开始大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但大多数的知识资本要素无法单独发挥作用,而是必须与其他要素结合,相互合作,知识资本才能在财务资本的辅佐下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三、知识经济下财务管理内容的扩展

知识资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对象后,也必然引起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扩展,对传统的筹资、投资、盈利、分配等财务活动赋予新的内涵:

1、筹资管理的扩展。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筹资管理的内容将由原来的筹集“物质资本”扩展为筹集“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的筹集通常包括对知识产权的筹集和人力资本的筹集。由于知识资本具有动态无形性、产权多重性、度量不确定性等特点,使知识资本的筹集活动变得较复杂。首先从知识产权来看,主要包括专制权、非专利技术、商标、应用软件等,对这些知识资本的筹集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价,以合理确定其价值。其次从人力资本来看,劳动者以其知识和技术投给了企业,企业就应加强对人力资本的筹集管理,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对人力资本的筹集同样需要合理确定其价值。人力资本的计价可采用公允价值,其公允价值等于企业未来付给员工工资的贴现额,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智力投资额。在知识资本的筹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分析该项知识资本是否企业所急需,力争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到企业所必需的知识资本。

2、投资管理的扩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投资战略将作出重大调整。大批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将成为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和主要动力,智力资本投资管理将显得尤其重要。同时,由于期望的高投资收益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更加重要。

第4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windows环境 LED图文 控制器 显示屏

利用自制组件库对图文信息进行比较好的动态效果模拟,通过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体验到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效果。按照相关协议对用户编辑完成的图文信息进行编译,并通过串口通讯对下位机可读的二进制文件进行传输处理。从而对下位机的LED硬件实现定时开关、亮度调节、设定驱动方式、分区设置等一系列地操作。异步LED图文显示控制器显示屏内容管理软件,结束了显示屏只能在唯一的始终处于运行中的计算机上进行联机操作的历史。

1 绪论

目前市场上的LED电子显示屏由无数的LED发光二极管、单片机IC电路、不锈钢外框、通讯线等部件组成。 运用光电显示技术、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针对室内外各种使用环境而设计,显示信息元素的屏幕[1]。使用专用的控制技术,用于显示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股票行情等各种信息以及电视、录像信号,由LED器件阵列排步组成的显示屏幕。 由于其显示界面大,亮度高,非常适合机场、火车站、证券、广场、体育馆等公共场所。

显示屏和其后部的单片机、电子部件构成下位机系统,实现电子显示的功能。显示屏显示信息的动态变换、刷新,就得通过数据通讯,由计算机来控制。异步LED图文显示控制器显示屏内容管理软件就是专门为此而设计的上位机应用软件,能方便实现图文信息的内容输入、编辑排版、动态显示等全部功能,力图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2 系统架构

单机操作模式的上位机架构。

上位机是指可以直接发出操控命令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各种信号变化。上位机的分析能力较强,处理速度快,扩展功能相对完善,可维护性强,但是上位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要求比较苛刻。下位机是直接控制设备获取设备状况的的计算机,一般是PLC/单片机之类的。下位机虽然功能相对简单,却使用起来安全方便,能适应较恶劣的环境。

上位机发出的命令首先给下位机,下位机再根据此命令解释成相应时序信号直接控制相应设备。下位机不时读取设备状态数据(一般模拟量),转化成数字信号反馈给上位机[2]。上下位机都需要编程,都有专门的开发平台。

本系统的下位机为:MALAND公司的LED控制卡和显示屏。

3 系统功能

(1)项目工程模块。a.项目属性模块设计是为了能够方便的管理多个屏幕信息以及屏幕下的分区信息。项目信息中包含了该项目中管理的屏幕总个数以及屏幕名称,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控制系统装载屏幕信息。b.屏幕属性模块设计是为了管理好属于该屏幕下的分区信息。通过读取屏幕属性信息得到当前需要装载的是哪一个分区,以及该屏幕有多少个分区、各个分区的名称。c.分区属性模块设计用于保存当前正被系统装载并模拟显示的分区的参数值。

(2)图文组件模块设计各种不同用处、不同种类的模拟显示屏效果的组件。设计组件与设计其他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在软件完成后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来完善模拟显示屏效果的组件库。

(3)界面管理模块。a.项目管理器不仅可以让用户对项目中的屏幕和分区有个很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使用户能够快速的在多个显示屏或分区之间来回的切换进行编辑处理。b.屏幕分区模拟窗口使用户可以进行可视化的内容编辑、添加删除组件、组件的拖拉操作、组件的效果处理、组件的复制粘贴、图层管理等一系列的编辑操作。而系统也是通过屏幕分区模拟窗口来显示出模拟效果,达到和用户进行交互的目的。c.组件属性栏是为了方便用户可以实时地更改组件的属性值。

(4)编译文件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用户编辑完成的图文效果信息进行编译,使这些效果可以被LED硬件系统正确的显示,另外还可以通过编译的文件对LED硬件系统的系统参数和运行参数进行设置。

(5)串口通讯模块利用Spcomm控件把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通过串口传输至LED控制卡,使LED控制卡控制显示屏进行相应的显示处理。

4 系统关键技术

本系统选用Delphi开发平台,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之上。以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形式实现系统数据存储管理,灵活运用Object Pasca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实现图文组件库的设计,利用线程实现组件的动态效果展示,并按照自定义数据协议通过Spcomm控件编程,实现系统与异步LED硬件之间的串口数据通讯。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阐述了基于单机操作模式的上位机架构的异步LED图文显示控制器显示屏内容管理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系统的一个较重要的目标是使用户体验到“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方式,因此用户界面、屏幕分区模拟和可视组件等方面的设计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系统的大多数代码都是围绕这个方面实现的,使用户无需考虑底层的实现,只需通过鼠标操作以及一些必要的属性赋值即可得到一个十分出色的显示效果。

而在后台处理中,包括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显示效果的编译和编译文件的传输三部分。主要涉及的都是文件的生成、组织等操作和文件数据的传输,在代码中必须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尽管设计基本满足系统的要求,但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组件库还需要进行更加丰富的扩充。无线方式将是今后数据传输发展的趋势,因此今后上、下位机系统研发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使用GPRS或WIFI技术[4],实现数据的通讯传输。

参考文献

[1]彭妙颜,周锡韬.信息化音视频设备与系统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4-25.

[2]Stankovic.J.Real-time and Embedded System[J].ACM Computing Surveys,1996,28(1):31-32.

[3]黄军.Delphi 串口通信编程[M].北京:P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33-35.

[4]蔡学静,张剑,刘晶.无线数据采集器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信息术,2009(16):284-285.

第5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实质重于形式”观对纳税调整内容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体系除了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外,还对原准则体系下的会计原则体系进行了重构,主要表现为不再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原则,并进一步强化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也体现着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

我国对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1993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提出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直到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才正式地列上了这一原则,作为十三项基本会计原则之一,并将其应用于会计主体的确定、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的定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划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及其应付租金的资本化、收入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界限、关联方关系的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或有负债的处理、合并报表的编制以及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等方面。在新准则体系中,在《企业会计制度》应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扩大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范围。如在借款费用准则中,新准则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另外,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所生成,对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而且,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可见,新准则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比以前更能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关注。再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对于换入资产的确定,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具备商业实质”作为采用公允价值入账的前提条件,若满足其他各项条件,但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备“商业实质”,同样要以账面价值入账。

而税收制度强调的法定性原则,即税收制度的各类构成要素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只能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均不得征税或者减免税。法定性原则可概括为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和依法征收三个具体原则。按照税收法定性原则,要求对任何事项的确认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有法可依,不能估计。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纳税人滥用税法条款,防止税收流失。

因此,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强化将进一步加大“税会”之间的差异,增加纳税调整内容。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例,如果所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备商业实质,则会计处理与税务规定基本一致,均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基础,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或所得;而如果交易不具备商业实质,则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而税法上则根据法定原则,仍然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因此应进行纳税调整。

此外,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一些结构复杂、性质特殊交易的会计核算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也更加符合交易的经济实质。比如,新准则要求企业把发行的复合金融工具中包含的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分别按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处理;要求企业把符合条件的混合金融工具中的嵌入衍生金融工具分拆出来,单独按照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核算;要求企业把符合条件的套期保值项目与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税法中并没有对这些特殊交易事项进行单独的规范,所以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仍需按照普通交易事项处理,这时就会与会计核算产生差异。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资产负债表观对纳税调整会计处理办法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另一重大变化是着眼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限制企业短期行为。利润反映的只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报表体系的设计如果片面侧重于利润表,容易为一些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留下托词和利润操纵空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的价值增加了,股东的财富增长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有助于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观强调对现有资源的公允反映,而税法则更关注企业发生的各笔交易的法律实质,故此资产负债观必然会产生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之间出现更大的差异。

此外,采用资产负债观还要求企业对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相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特点是:1.对收益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意的是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认为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该种观念可促使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评价,提高预测的价值。2.损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注重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包含了时间性差异)。3.损益表债务法使用“递延税款”的概念,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将“递延税款”的外延大大扩展,并且更具现实意义。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应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开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区别开来。

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同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应当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预期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方式的所得税影响,即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当采用与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预期方式相一致的税率和计税基础。

第6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西门子公司成立于1847 年,目前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大型跨国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公司之一。现在西门子在全球有5 万多名研发人员,相当于每9 名员工中就有一人从事研发工作。西门子公司的领导者和员工从公司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充分领略到了知识创新对公司发展的意义。在20 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要,知识管理迅速成为西门子公司的核心事务,成为贯穿企业价值链的关键因素。

西门子集团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西门子的知识管理从1995开始,到目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1999年为萌芽阶段,1999年-2005可称之为KM1.0阶段,2005年至今属于KM2.0阶段。

在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当时西门子创新中心把知识管理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很多对于知识管理感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专家实践社区,对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进行探索。另外集团也开展了试点项目,比如搜索引擎的建立、下属业务单元的ShareNet项目等,值得注意的是在1999年,西门子正式成立了知识管理部门。

在第二阶段(KM1.0阶段),当时西门子下属业务单元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价值,纷纷开展了一些知识管理的工作,在这个背景下西门子成立了中央级的知识管理组织CKM(Corporate Knowledge Management),其主要职能以管控为主,包括建立员工门户、统一认知、统一全球业务流程和方法论,建立统一的基于open text的知识管理平台,在总结了下属部门知识管理实践的基础之上了知识管理指导手册,使整个西门子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从分散走向统一。

在第三阶段(KM2.0阶段),结合web2.0技术,西门子的知识管理又有了新的举措,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博客世界 、维基世界 ,专家知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大量实践社区(目前全球活跃的实践社区有2200多个)。从2009开始西门子知识管理引入了web3.0技术,同时引入诸如虚拟显示等技术不断加强用户体验,建立了企业级的搜索以及官方微博等内容。

根据美国Teleos 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六届“最受赞赏的知识型企业”调查结果,西门子公司连续六年均排在前20 名,2001 年西门子的排名位列第7 ,2002 年,西门子获得年度“最佳知识产品及服务奖”。

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构架分析

1.西门子公司的六维度知识管理构架。

知识管理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概念构架,西门子公司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知识管理的构架,定义基本概念和术语标准化,统一公司相关人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为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和统一公司的知识管理构架,有效地做好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知识管理办公室在知识管理实践社区的工作基础上,借助咨询公司的帮助, 建立了六维知识管理构架( KnowledgeManagement Framework) 。它概括了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活动的六个主要方面,是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的总体考虑和安排。西门子公司知识管理的六个方面分别是:(1)基础(Basics);(2)工具( Instruments);(3)内容结构(Content Structure) ;(4)业务变革(Business Transformation);(5) 新组织(New Organization);(6)测度(Metrics)。

这六个方面是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缺一不可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西门子公司希望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构架来统一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加速公司知识管理的健康发展,协调、指导和整合各个业务集团的知识管理项目,促进公司业务转型,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知识型企业。

2.知识管理的基础维度(Basics Dimension)。

在知识管理六维构架的基础维度里,西门子公司引入有关的基本概念,以使公司内部达成共识。知识有不同的属性或分类标准,从知识管理的需要出发,知识按其传递的难度和方式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是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而不断创新的。

“基础”则是知识管理的最基本环节,如知识管理过程、基本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以及知识型业务运作等。西门子知识管理的“基础”主要就表现为知识社区、知识集市以及知识环境的建设,通过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为知识管理活动的深化构建一个基本平台。

3.知识管理构架的工具维度( Instruments Dimension)。

工具在这里是指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其主要强调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手段。从广义来看,“工具”有战略性知识管理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有用于智力资本管理的工具,还有知识集市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工具进行整合,对企业不同的类型的知识以及智力资本进行全面的管理。如图2:

4.知识管理的内容结构维度(Content StructureDimension)。

在企业的知识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做某项工作时,并不知道从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资源。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如何对企业拥有的资源了如指掌?这是有效知识沟通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知识库的内容如何组织,以便人们能够方便地存取和输入知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兴趣? 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两方面都是内容结构维度所涉及的内容。

“内容结构”对知识管理而言也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标准、统一的内容表示形式、内容组织结构以及内容创建和访问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西门子按照两种知识分类方法来组织知识内容,一种是“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分类法,根据它可决定知识的具体存在位置,而另一种则是“隐含、显现、正式”分类法,它可用来决定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

5.知识管理的业务变革维度(Business Transformation Dimension)。

西门子公司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知识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进行业务的转型,即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核心业务目标和流程结合起来。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知识战略来指导。对西门子公司而言,各个业务集团的业务性质不同,因而各自的知识战略也不同。各业务集团应在公司知识管理构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集团的知识管理构架和相应的知识战略。在知识战略的指导下,应形成知识路径(knowledge Roadmap),即把知识战略目标分解为多个阶段目标,并列出每个阶段的活动内容和所需时间。为了实现上述想法,西门子公司引入了达文波特博士( Thomas H. Davenport ) 的5P 方法: (1) 过程设计(process design) :描述和设计知识活动,并确定知识管理活动的因果关系; (2) 规划(programming) :将知识嵌入日常工作所用的工具中,使得知识得以利用;(3)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 :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来创造开发知识; (4) 教育(pedagogy) :教育人们使用知识和知识管理方法,比如将知识管理方法与各种培训结合起来;(5) 人(people) :知识经理应承担推广知识管理的重任,带领员工开发和利用组织的知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业务变革的过程不仅仅体现为技术系统的实施,而是人、流程、技术等多种要素的结合。西门子认为,要以策略为导向,以追求价值为目标,通过将协作和领导、外部关系、内容结构、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因素相整合,最终实现理想的变革结果。如图3:

6.知识管理的新组织维度(New Organization Dimension)。

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所说的组织创新实质上是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后,企业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这种组织创新中,最突出的趋势是组织网络化和网络组织的发展,这是生产和有效利用知识的需要。一般说来,组织的有机结构促进创新的发展。打破界限是组织创新的一种模式。打破界限不仅表现为打破科层制所体现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表现为跨部门的委员会与跨部门的小组在企业中的发展。

“新组织”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业务层次之上的知识社区,另一则是知识管理层次上的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建立知识管理策略和框架(如知识管理战略、路径和测度模型、知识管理参考体系、行动决心、前瞻思想等),提供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支持(如对最佳实践共享、知识社区建设、知识社区拓展、知识地图、知识管理评估、内容结构以及知识管理工具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以及推进知识管理和知识型企业的建设(如明确认识、推广企业知识文化、制定知识业务规则、知识管理实践行动的规划和推广等)。通过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西门子可以更好地推广知识共享和创新过程,标准及透明化知识的内容和结构,避免“孤岛”式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有效维护知识安全和规避风险,最终营造出知识共享的文化,将传统的递阶式组织转变成为互连的知识网络型结构。

7.知识管理的测度维度(Metrics Dimension)。

“测度”是保证知识管理系统顺利实施和评估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西门子公司建立了全面的测度手段,既有对系统局部的评估,也有对系统整体的测量;既有对组织状况的判定,也有对业务绩效的衡量。具体来说,西门子知识管理的“测度”模型包括六个方面:(1)知识社区测度:对知识社区的性能及其业务影响进行评估;(2)知识过程测度:对过程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如知识的周转速度等);(3)知识集市测度:对知识集市的使用情况及其可用性进行评估;(4)价值测度:对某一业务领域的知识社区、过程以及集市进行总体测度,评估其是否和员工及公司的价值相匹配;(5)知识管理成熟度测度:对企业的整体知识管理状况进行评估;(6)平衡记分卡测度:以整个组织为对象,评估知识管理活动所带来的业务绩效。

西门子公司知识管理的启示

1.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在技术和人员、社会因素等方面实现很好的结合。

知识管理不单纯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信息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但知识管理仅仅有信息化是不够的,知识管理还需要同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工作团队、人员激励等多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2.组织领导层的直接支持是推行知识管理的关键。

西门子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知识管理实践表明,来自主管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者的强有力的支持对于具有变革性质的知识管理项目至关重要。这些有益的支持包括: (1) 发出信息,倡导和宣传知识管理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 (2) 为基础结构清除路障,提供资金; (3) 明确哪些知识对公司最重要; (4)制定促进和完善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主管都会自觉地支持知识管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将知识管理工作纳入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管理之中。

3.分享和使用知识需要组织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管理和变革组织文化,培养知识共享文化。

员工们并不是都心甘情愿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所以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组织文化引导大家把知识贡献出来,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一些企业已开始估价和奖励那些分享和利用知识的人员。例如,西门子通讯网络集团的员工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活动获得“知识股票”,惠普公司的“知识大师”分级制度和股票期权制度等。

4.知识管理需要相应的组织基础和专门的管理人员。

西门子的实践社区为公司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结构支持,能增强组织获取、积累、分享和创造知识的战略能力。同时,只有当企业中的一些专门人员对知识管理这项工作负起明确的责任时,知识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这些人员的工作可能包括:知识的收集和分类、建立知识导向的技术架构、负责知识的使用等。西门子为了推进和改善知识管理,设立了知识管理办公室和首席知识官,惠普、麦肯锡等企业内部也都设立了首席知识官。

5.知识管理必须与组织现有的核心业务结合起来。

知识管理并不是组织的另一项管理职能,它应该植根于组织的核心业务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知识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一道系统地分析组织现有的业务流程,发掘知识管理可以起作用的领域和技术方法,实现知识管理与组织的核心业务的有机结合。

第7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创建联结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56―0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个人知识管理成为开发这一战略资源的立足点和基础。现有研究文献表明,个人知识管理最初源于1999年前后的大学校园,如Millikin大学、Los Angeles的UCLA(加州大学安德逊工商管理学院),但随后又被认为是在任何环境中都有适用价值的。根据对现有研究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现有研究趋向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注重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以及注重创建网络联结的研究。本文选取了两种研究趋向的代表人物――美国Millikin大学的Susan Avery等人以及加拿大的Dave Pollard,并对他们的主要研究观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一 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的个人知识管理

1 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美国Millikin大学的Susan Avery、 James Brown以及 Paul Dorsey 等人认为,“个人的”意味着对知识和技能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1]。他们并不认同将“个人”知识视为个体的私有知识,也不强调为学习而学习,同时,他们也不同意将“个人知识”视为是与“公共知识”相对立的。那么,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呢?他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平衡个人与公众、公民与职业、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内部、深入思考与实践问题解决之间的策略,换言之,个人知识管理是在一个公共视阈中对个人能力的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与不足有自我意识能力――了解自己所知道的,并熟悉自己能做的事情。这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知道多少、如何获取他们知道的事情、获取新知识的策略以及获取所需信息的策略的自我理解。至于大量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方法与技巧。

个人知识管理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系列技术,用以提高批判性思维技能;(2)这些技能帮助个体在解决重要问题和事件中更有焦点意识、竞争能力以及宽广的视野;(3)有效应用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可以预见结构性的探索;(4)这些技能的应用是个体个性化的反应。

2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个人知识和个人建构知识的技能是个人自我理解的结果。信息和知识很难被个人占有,但是对信息和知识的组织及评价方式却毫无疑问是个性化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复制别人的思想,但是却能复制在书中经某种方式组织好了的公开的思想。

个人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不只是获取知识和某些思维能力,而是运用知识服务于他人,并能促进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Millikin大学设定的PKM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1) 要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学会学习;

(2) 要能够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学会批判性思考;

(3) 要学会对信息的有效管理与使用。

3 个人知识管理的七个关键技能

由Paul Dorsey教授为主的团队确立了个人知识管理的七个技能层面:

(1) 获取信息。在一个信息飞速增长的时代,明确信息所在,并能使用技术工具进行知识的获取。

(2) 评价信息。采用相关工具评价所获取信息的适用性、信息质量以及与手头任务的相关性。

(3) 组织信息。个体在搜集到的零散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使用文件夹、数据库、网页等工具组织信息。

(4) 围绕信息的合作。与他人共同定义并完成合作的目标与主题。这个过程涉及到的工具与方法有对话交流工具、在线课程系统、共享文件夹等。

(5) 分析信息。分析信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比较信息的方式,以使我们理解信息及其特性。

(6) 呈现信息。呈现信息的主要形式包括文档、报告、图片、网站、文件夹、录音、演示等。

(7) 保证信息安全。Millikin大学提供的信息安全策略包括将信息及时公开发表、为文件添加密码、定时进行病毒防护等。

4 简评

Paul Dorsey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对推动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后来许多的研究者纷纷引用Paul Dorsey教授等人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七要素理论,并依此将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界定为上述七个方面。事实上,Millikin大学的团队提出PKM七个信息流程相关的技能是有其特殊背景的[2]――该团队的PKM研究始于在大学开设PKM课程。个人知识管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深刻的、适应性的框架。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固然重要,但过于重视“信息”层面,则偏离了个人知识管理中“人”的因素,这样的管理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信息”管理而不是个人“知识”管理。

二 重视创建联结的个人知识管理

加拿大知识管理顾问Dave Pollard多年致力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近年来也涉足个人知识管理领域,并发表若干相关论文。笔者借助其个人博客[3],研究了他在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方面的基本观点。

1 个人知识管理模式的转变

Dave Pollard认为,过去的PKM模式将重心放在内容的搜集上(content and collection),而新的PKM模式将取代以传统的模式,并将重心转向情景与联结(context and connection)上――及时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关人士进行联系,取得他们所知的相关知识与建议,并应用于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具体来说,新的PKM模式有三个明显的转变:

(1) 在PKM的目标上,从以企业应用为目标转向以提高个人生产能力为目标。

在过去,企业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因此采用班级授课、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实时通讯等方式对个体进行培训,而新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则转换成提高个人生产能力。

(2) 在PKM的重点内容上,从致力于知道知识内容转向探究如何获取知识。

过去,人们经常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建设超大的、中心式的知识库,并期望借此减少成本并在日后重复使用,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度增多,这一模式被证明并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Dave Pollard认为,过去的个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或信息为核心内容的,因此其过程就更注重知识的获取、存储以及扩散等环节;而新的PKM模式则是以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并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与他人的相互探讨并建立联接。这种变化可用图1[4]表示:

(3) 在PKM关注的核心上,从以内容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个人为中心的管理。

如前,过去的知识管理以及个人知识管理非常注重对知识或信息内容的管理,因此,人们往往将预先设计好的知识与信息的内容以数据库或网站的形式公布开来;新的个人知识管理将实施的主动权归还给个体。个体自己管理自己的数据库和网站,并与其他个体实施点对点的共享。Dave Pollard详细比较了“内容与收集”式个人知识管理与“情景与联系”式个人知识管理之间的差别,见下表(表1):

2 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

Dave Pollard以进行知识管理的企业员工为原型,分析了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围绕工作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PKM的基本要素及相关过程。包括:

(1) 建立知识获取网络

个人根据所面临的任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来确定相关的专家网络,并由此确立出他们的重要级别序列。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专门的讨论提纲与模板、FAQ(问答)提纲,并列举专家及相关人士的联系方式与个人博客。

(2) 管理知识获取过程

为每个员工创建硬盘上的“分享型”知识文件夹,鼓励人们将知识存入文件夹或写在网络博客中。鼓励个体将其知识获取的情景记录下来,例如使用博客之类的工具将知识情景呈现出来。

(3) 管理个人内容

管理个人内容主要是管理与个体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与信息。现有的许多信息技术工具都可以用来管理个人知识。

(4) 促进个人生产力的提高

这一点是针对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而提出的。企业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个人生产力的提高。

可见,Dave Pollard非常重视与他人创建联结。Dave Pollard将与个体与他人进行交互的工具、方法等统称为“社会网络应用”(Social Network Application)。除了Dave Pollard外,意大利学者M.C.Pettenati等人也探讨了基于联结的个人知识管理。M.C.Pettenati等人认为[6],技术的发展及其实践应用为数字化学习创造了许多机会,同时也为个体与他人建立联结创造了平台。人类知识的习得不再全部依靠亲身经历,人类的学习能力来自于各种连接的建立。因此,个体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纯粹个人的行为。

三 对两种研究趋向的简评

Paul Dorsey等人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观点与Dave Pollard、M.C.Pettenati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观点代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两个趋向――前者代表了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研究模式,后者则代表了以社会网络中的联结为核心的研究模式。

在Paul Dorsey等人的研究中,论述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与特征,非常明确地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学会学习。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注重对个人生活与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只是个人信息资源的管理,还不能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管理。Dave Pollard等人为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Dave Pollard从企业员工工作角度出发,设定了PKM以个人为中心、以过程为重点的模式,为研究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宝贵视角。另外,Dave Pollard界定的PKM基本要素结构中将PKM的要素确定为建立知识获取网络、管理知识获取过程、管理个人内容、促进个人生产力的提高四个方面,对进一步了解PKM的基本要素提供了思路。Dave Pollard模式最突出的提点是明显突出了个人知识管理中的“社会网络”层面,对于研究网络环境中的个人知识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正是由于Dave Pollard将PKM的目标设定为“促进个人生产力提高”,由此造成Dave Pollard的PKM模式比较倾向于适应企业的需要,而对于个体学习技能的提高并没有太多涉及。Dave Pollard本人在其博客中也注明,希望这个框架“能够在一个商业环境中起到作用(could function in a business environment)”。

笔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从信息资源管理转向创建联结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在网络环境中,创建联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的收集、获取、处理等层面。因为在信息时代,面临信息超载、知识更新加快等挑战,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仍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系统的、全面的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既包含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处理、收集等内容,又注重创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联结。

参考文献

[1] Susan Avery,James Brown,Paul Dorsey.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Integration and Partnerships[DB/OL].

第8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研发中心;知识管理;改进;研究

1引言

企业的知识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研发中心要想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益,就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克服知识管理应用中的问题,加快自主创新,进一步挖掘团队的知识财富,积极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从知识管理本质来看,主要可以从信息和人两个角度进行诠释,从理论角度来看主要是源于信息管理学,可以看作是信息管理进一步创新和深化。信息加工的产物就是知识管理方法,较之信息管理而言进一步深化,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识别和传播,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支持;对于人的管理过程,可以将其看作是知识认知过程存在信息使用者身上,很多信息是存在人的大脑中。在明确知识管理任务要求下,有针对性挖掘部分非编码化知识,严格遵循管理流程组织知识编码和人际交流活动,充分提升知识共享范围,进而实现企业研发中心知识管理的目的,为研发中心团队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知识管理的目的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管理存量知识-决策支持,人才外流与隐性知识流失-知识失忆、重复的知识劳动;大量的数据和贫乏的知识体系;第二,如何扩大知识增量-创新以解决新问题。知识管理如此重要,引起了国外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据早年前纽约一家专业调查机构和美国管理协会联合调查显示,在欧洲范围内,有超过70%的公司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推行过知识管理活动,,80%的跨国企业都进行了相当大的知识管理力度。究其因,就是这些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应用方面的重要性,进而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价值。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式逐渐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在《资本论》中宣布劳动者拥有生产要素的世界经济出现,直到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求,即知识要素,重新被劳动者拥有。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形成知识信息的一部分,这些知识是经验、技能的总结、是组织发展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人脑通过反复实践及认识的过程对相关概念的判断、组合和推理,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构成头脑中的知识,可称为主观知识,即默认的知识;客观知识是经过各种载体表达出来,即编码型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企业研发中心只有在知识管理应用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进而提升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今天,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大量实践表明: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为了能够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的获取和创造能力,进而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知识管理改进中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知识管理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本土企业也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现代企业开始大力推行知识管理,尤其是加大了相关知识管理咨询软件服务商和IBM之间的合作,大大促进了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管理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知识管理的实际成效偏低,达到预期目标的就更少,知识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并未起到实质性变化,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因,还是国内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企业文化氛围的不同,所以国外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本土企业。一是多数的本土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对于IT工具辅助知识管理工作依赖性较强。此种方法从显性角度来看,可以实现对知识的高效存储。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IT工具进行知识管理缺乏相配套制度和文化保障,所以在工作实践中以失败而告终。二是我国本土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简单的OA产品,但是原有OA产品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功能发挥仅仅停留在电子邮件、BBS和电子公告上,甚至对于一些电子公文还无法完全离开纸版的支持。三是国内多数企业对于IT技术的作用认知较少,所以并不能完全发挥IT技术优势,电子财务也不过是应用财务计算软件进行账目管理。所以说,IT技术尽管重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缺少IT技术完整的发展历程,此项技术还是无法得到有效运用。

4知识管理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广义上的知识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管理思想的重要性,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思想,大力推行知识管理,就需要切实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指导实际工作开展。而狭义上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是指由于知识管理过程中,部分企业紧紧围绕知识管理组织实践活动。企业研发中心要想实现知识管理,就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知识管理经验,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梳理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采取有效举措对知识管理进行有效改进,促使知识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4.1大力加强知识管理,有效促进知识管理的应用

知识管理活动中涵盖了所有业务和知识管理思想活动。加强知识管理,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实现研发中心知识的编码化。二是确定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成熟程度、知识的显性程度等。三是建立研发中心外部知识网络:供应商、用户、专家、信息与合作网络管理等。四是建立研发中心内部知识网络:设立知识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知识联盟等。通过对知识本身管理,促使知识生产、存储、传输和应用以及应用的过程中再创造。从广义角度来看,加强知识管理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管理,而是对知识相关资源的管理活动,其中包括资产、活动、知识组织和人员等众多内容的全方位管理,结合企业核心管理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2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为了能够有效发挥知识管理优势,就要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明确知识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意义,同时客观分析当前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企业只有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水平,才能树立正确的知识管理方向,有针对性对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促使广大中高层管理人员全面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性。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培训和学习,分析当前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知识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与此同时,要不断丰富研发企业知识管理内容:其一,从业务流程和岗位实践角度着手,有针对性开展知识管理规划;其二,深入剖析企业管理现状,并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其三,结合企业发展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措施,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优化知识管理流程;其四,在综合分析知识管理需求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规划;其五,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4.3深入剖析知识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升知识管理成效

企业研发中心加强知识管理,就要结合具体规划要求,有针对性选取合适的部门,优化工作流程,有针对性组织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地提升知识管理成效。从短期成效角度着手分析,对知识管理规划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完善,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支持。就工作内容来看,由于不同企业拥有各自不同的业务体系,涵盖了生产、研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加之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有所差异,所以最终完成任务相配套支持的知识同样存在显著差异。这就需要结合不同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进行分析,制定成本低、效益高的知识管理方法,提升知识管理成效,需要注意的是,一种业务体系下包含大量的知识,如何能够合理有效的识别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就需要有效判断知识核心部分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寻求解决对策来提升知识管理成效。故此,企业研发中心就应该结合企业现代化发展中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升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效。

4.4搞好知识管理试点工作,实现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有效应用

企业研发中心要想搞好知识管理,并实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就要在企业中的某些部门做好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在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与此同时,将研发中心知识管理路线纳入基础管理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阶段,又是研发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完成这一阶段并不容易,企业必须重新定义战略,并进行组织构架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准确评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现价值。此外,企业研发中心在知识管理工作中,从战略规划到后续具体实施全过程,需要充分结合企业部门知识管理现状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制定工作规划,并充分发挥知识管理IT系统优势,选择适合研发企业现状的IT落地方法,如自带知识管理功能的办公协同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门户落地等等。可以说本阶段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保障团队,做好业务部门、咨询公司、系统开发商等多方面协调工作,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优势,切实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成效。

5结语

第9篇:知识管理的内容范文

【摘要】作为知识型企业的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开展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首次在中国电力行业体系化导入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方法论,初步建设成包含知识管理文化、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运行及激励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四块内容的知识管理体系。

 

【关键词】 知识管理体系 应用实践 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2

1 背景

知识是企业继人、财、物后又一重要的资源,国际一流企业的实践证明,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保持领先的有效措施。从总体来看,国外企业的知识管理已日趋成熟。相比较而言,受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制约,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还不成熟,正处于积极发展的态势当中。对于国内许多企业而言,知识管理仍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

 

国内电力行业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应用也由近几年开始起步,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以下简称电试院)是浙江省电力公司直属的大型研究机构,作为所在区域电网的技术监督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技术信息中心,现已发展成为专业门类齐全、技术人才密集、科研手段先进、科技实力雄厚的电力科学研究基地。电试院开展知识管理体系研究建设和应用实施是根据对自身的定位和研究院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所提出的,也是积极地响应国家电网公司SG186中提出的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所建立。电试院期望通过知识管理实践,为国内电力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进行有益探索,完善当前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形成知识管理实践的方法论和系统建设的体系架构,积极探索电力行业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2 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

2.1 建设目标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努力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作出最好的决策”,来达成这些目标,为企业创造价值。

结合电试院的实际情况,电试院计划在未来3年内基本建成知识管理体系,实现以下目标:

1)知识内容体系有序化:电试院知识内容具有一致的分类体系,灵活的内容组织方式,并形成定期的内容更新和维护,知识内容质量能够满足业务要求。

2)知识管理管理体系制度化:电试院知识管理有明确的推动机构,知识管理推动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知识管理建设中的定位明确,形成有章可循的运行、考核和激励制度。

3)知识共享自觉化:员工利用多种渠道主动共享和学习知识,知识共享初步成为员工的一种工作方式。

4)知识管理系统工具化:办公平台、协作平台、知识文档管理平台基本建设完成,具备初步的应用系统集成能力,知识管理系统成为员工工作和学习的主要手段。

2.2 建设原则

1)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原则

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围绕电试院整体战略、知识管理现状及其需求,做好总体规划,并从关键环节入手,积极推进,分步实施。

2)管理和技术相结合原则

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更多地涉及到企业文化、激励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知识管理时,必须抛弃单纯从技术出发的观念,要将知识管理思想、理念的培育和知识管理技术、系统的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3)全员参与原则

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知识管理的建设中,而不是仅仅靠管理部门来推动,这将有助于加快知识管理的建设。

4)应用性原则

在知识管理应用功能的选择和设计时,必须明晰业务操作的实际需要,了解用户对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要求,务必做到系统平稳实施与应用,使系统能真正地服务于业务需要。

5)实用性和先进性平衡原则

在追求知识管理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将知识管理的目标和电试院的战略发展目标、管理目标紧密结合,特别是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要坚持实用原则。同时,要保证知识管理系统在技术架构、管理思想上的先进性,保证系统不会在未来若干年内落后,使投资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3 建设过程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电试院知识领域的特点,采用了综合化策略来推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建设工作,并在不同阶段建设内容略有侧重,具体来说:

在建设初期,以管理已有显性知识为主——以知识文档库为建设重点,有效管理已有知识,以知识社区建设为辅;

在知识管理文档库步入正轨运行后,加大力度推动知识社区的建设,并以此有效推动知识共享文化的塑造;

最终实现显性、隐性知识良性转化,形成多种形式的知识共享方式,对知识资源全面管理,有效支撑和改善业务。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系统规划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逐步落实了制度建设、文化宣传和系统平台建设等工作,初步建成了一个稳定、可持续积累的知识管理体系。整个实践过程共分为“启动与调研”、“知识管理现状分析以及总体策略规划”、“知识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知识管理体系的试运转和完善”四个阶段。

 

2.4 应用情况

通过近两年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实践,初步建成了一个包含文化、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系统平台等在内的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

从系统建设与应用角度看,在实施过程中搭建了知识社区,集成了专家博客、交流论坛、知识地图、问题库、我的空间、专家黄页、虚拟团队等应用模块,并实现了与知识库的一体化整合,整个系统平台支持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灵活管理、搜索与共享,并与现有业务系统有机集成。知识社区中还应用了知识地图模块,已经建成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科研中心、生技部、高压所、热工所以及新能源项目团队相关领域共179张知识地图。外部知识地图引入KNET作为院外部企业管理知识库,目前按照企业管理通用分类,实现对外部知识源8万多篇知识文档的结构化展示。

 

从管理角度看,在显性知识管理层面,确定了《院知识管理分类体系及命名原则》,完成了各专业所2001年后历史电子文档的整理归类,并将其全部存放到知识管理库中。同时,知识的收集和存储实现了与院生产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在隐性知识管理层面,创新性引入行动后总结(AAR)、同行帮助、警示报告等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并配置应用到知识管理社区中,有效推动了对员工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

 

3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效果

(1)对公司整体层面的价值体现:

知识管理体系,有助于从整个公司的层面上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实现知识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