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论文范文

劳动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论文

第1篇:劳动教育论文范文

本文作者:辛朋涛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间的关系并非总是趋近一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场域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是一种贴近性均衡,内、外力的作用指向于人的充分发展。在不完全以人为本的专断条件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则多呈背离形态,教师所受内、外力的作用甚至有悖于职业诉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也有其力学原理:外部主要缘起于习得性无助,内部则受困于动力的式微。外部:习得无助外部习得无助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态,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且相当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助,教师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进而放弃继续尝试的努力。教师在创造性工作中的习得无助主要体现为引导机制引领不够、教师互助开展艰难。一是引导机制。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员对辖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估。校长同样肩负指导和引领教师的重任。唯有成为教师的教师,“人们称之为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的东西,才会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地展开新的境界”[3]465。然而,随着“外行”入主教育,学校校长由“外行”出任已不是个案,他们把学校当企业经营,热衷于制造表象效应,教育督导就愈发显示出“指导不足”的病症。督导者更多关注教师外在行为的约束,很少注意教师个人内在品质的修炼和培育,而教师只能在建构教学知识过程中扮演一个沉默的客体的角色,无法享有合法的知识创造空间和地位。不可否认,部分教育行政领导也曾是教师“出身”,但因教学与管理分属不同的社会艺术,教学能手未必是管理行家,这样,一线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就不乏因循守旧的情形。在业务指导上,他们更多是从旧经验中寻找启示。另外,一些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疏于钻研业务已是不争事实,这样,在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时,他们就无法因势利导,提出中肯意见,从而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推向孤立无援的困境中。二是互助机制。同伴互助是教师赖以创造的支架之一。当代社会,教师群体的共同利益使人与人之间必须构成以积极的互动关系为经纬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少有人能不依赖同伴的支持而得以独自发展。美国学者肖恩(B.Showers)和乔伊斯(B.Joyce)开展的研究发现,让教师组成小型的同伴互助小组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教学行为。[5]但统计显示,为了维持专业优势,62.0%的教师表示不会轻易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共享。[6]身处“排名”“奖惩”等竞争氛围中,教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难以完全脱离个人利益的考虑而真诚互助,因为互助意味着“优势”教师要牺牲部分物质或精神利益。由于教师并不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安排,当互助合作时,优势教师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内部:动力式微内部动力式微是指教师遇到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信心涣散、态度消极的心理倾向。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伟大不断激励入职者探求未知的问题域,从而改造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必须看到,在外部功利主义、习得无助的影响下,加之教师认识的局限性,教师的创造内驱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教师不再追求对教育精深的分析、研究,而是随波逐流,墨守成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自信不足。不少教师虽然教了多年书,但每当上公开课时,就显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对于课堂偶发事件,要么无限放大,要么置之度外;对于因材施教,更是苦无良策。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专业自信是主要原因之一。在2008年河南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培训者试图以魏书生、刘永宽等特级教师作为参训学员的榜样,但近100位参训学员中约97%的人认为“魏书生等名师高不可攀”。魏书生、刘永宽仅为高中文化,而参训教师60%以上已获大专及以上学历,这怎会高不可攀?没有来由的自信是一种自负;没有来由的不自信则是一种自卑。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要求各州通过激励资金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自信。[5]这些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自信的努力,在本土化视域下,也可为我国同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二是事业忠诚不强。论及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人认为这是套话、空话。一些教师想要的是:通过一、二次的培训,从专家那里拿来“短”“平”“快”的技巧,而不想精心劳作,更不想保持永恒的忠诚与责任。例如,被告知“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注意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积累训练”,教师会感叹:“这是多么麻烦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凡在教师职业中有所建树的人,无不以教育为己任。许多人“看空”的忠诚与责任,在名师身上无不具体而实在。魏书生是一个离开教书就无法生活的人,即使升任教委主任,他依然承担一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固然教学有法,但“法”外仍须教师的不懈努力。对于名师来说,忠诚与责任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行动的准则与指南。能否履行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换言之,欲成名师,赋予教师工作以创造性和价值,必须落实工作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在外部“习得无助”和内部“张力式微”的合力下,教师会发生“伤身”性形变,而且易引发职业倦怠和前进的“抑制”。为此,无论是从保护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都必须对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作出调适,这需要领导示范、教师自觉、同伴合作三方面的努力。领导示范领导示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心示范。“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3]465领导要敢为教师之先,给教师以信心示范。领导的信心示范主要包括对行为难度的外在认知、情绪和意识三个方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第二,行为示范。没有榜样,教师便难以知晓“如何创造”。领导的行为示范通常要经过“发现问题”“探讨原因”“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四个环节。领导的行为示范即是无声的命令,它自始至终发挥着引领教师前进方向的职能。第三,近身指导。领导需向参与的教师提供反馈,告知其行为表现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应该坚持,这些都应作出说明。第四,应用规划。领导要设立改进目标,明确可应用关键行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并让参与者做好面对可能阻止他们应用关键行为的环境因素的准备。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参与者之间还要定期沟通,讨论应用关键行为的经验与教训。教师自觉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3]507教师要自觉将研究思考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要自觉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我们不断地从理论上强调因材施教的价值,倡导教育实践者践行这一原则,也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诸多经验和有效形式(如小组教学),但在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策略,则没有明确的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细加揣摩,结合实际加以创造。二要自觉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运用限域,要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用教法要根据实际统一酌虑。三要自觉提升教学机智的运用技巧。恰当运用教育机智,离不开情绪自控力、敏锐判断力和随机应变力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言行不能吻合教师的思维模式时,教师需用智慧去分辨,用知识和经验去化解,用“情绪自控力、敏锐的判断力、随机应变力”去应对。唯有如此,才能因势利导,化“意外”为契机,推动教学稳步前进。四要自觉建构立体化知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非理。现代课堂仅靠浮浅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储存应立体化,不但要掌握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多种知识经验间建立了丰富联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广泛迁移。同伴合作同伴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同伴合作中,教师不仅从自身的反思性实践中得到学习,而且教师在相互尊重各自观点的同时取长补短。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交流,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教研讨论。信息交流指通过信息会、读书汇报会交流自己获得的重要信息;经验共享主要指举行经验总结会,互通教学得失;教研讨论一般是教师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看法。二是协作。协作是指教师共同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在协作中,既有共同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集体备课、听课和评价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的最主要实践,是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三是帮助。帮助是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言传身教,帮助教学能力急需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要求。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选或由学校安排,既可以是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组合,其层次可以涉及新教师、老教师,也可把校外的专家作为同伴进行合作。教师的劳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这不但是教师灵活、独特地行使职业权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被他人赞誉而引以为荣的重要所在。教师永远是在创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因为创造是伴随人始终的不可缺少的品性。

第2篇:劳动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农民历来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成为市民,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讨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在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3、进行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富余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

第3篇:劳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哲学反思

Discusses the 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al reform resonsideration shallowly

Wu Hao

【Abstract】The 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writing assistance paper is displaying the unreplaceable function regarding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nd the Chinese farmer modernization. Must change the countryside sport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must take the following reform measure: Construction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governs the body legally; The whole difficult to enter, initiativ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o utilize the new teaching media, develops the new space.

【Key words】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Reform; Philosophy resonsideration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 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1 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1 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1.2 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1.3 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2 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领导的态度和爱好:“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苏州横扇小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对篮球的特殊爱好,导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横扇镇,在人均球类数指标上,超过人均 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学。

对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已形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即领导的态度和爱好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成败竟完全取决于少数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目标是公民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走向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感叹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我们也意识到公民社会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2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体育,使人的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圆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使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相应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五育”的整体性推进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体结构中各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如果单独一个方面,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没有对先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就不会有先进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先进的理论并不代表先进的理念,因为理论转变为理念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必须先接触和了解理论。能不能接触和了解理论,有三个问题: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从哪里知道?第三,有没有条件和办法知道?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就面临着这三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3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3.1 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终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体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长期影响和现实社会体制内的等级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及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发生,却少有人问津。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例如,对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等。但学校体育经费具体给多少,还是有关领导说了算。张校长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多给一点,李校长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少给一点。如果体育教师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用“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规划”等大话来压你,如果不服就给你“穿小鞋”,甚至搞打击报复。

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3.2 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辩证联系的思想要求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的属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属性、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