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中医预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预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预防论文

第1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2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 问题意识

有一种现象在英语课堂上很普遍,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等待正确答案,而不是认真地去思考和寻找答案。为什么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呢?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学生担心教师的批评,担心自己的课堂形象受到影响;另外则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相关问题不符合学生思维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有的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紧张、胆怯;此还有一种可能即是,学生思维上有惰性。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任务上,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和谐而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无形钥匙,是触发学生的一种潜在学习力量。对此,教师首先要做到亲近于学生,要在细节中逐渐培养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如在教授单词challenge时,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要有质疑精神,并和他们一起探索原因。例如,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向某人提出挑战不是challenge to somebody,而是challenge somebody呢?”作为教师就可以答复道:“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让我们大家共同探究原因。”随即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做好辅助工作。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敢说并且敢问,学生的潜能才能被真正地开发出来。

二、创设合理的思维空间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只能单纯地听,其实学生没有真正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主人意识,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去观察特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教师要起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如:学习被动语态时,我曾经告诉过学生英语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它自己的规律可循。

比如物理有公式可依,而英语有句式可遵守,只要掌握了这个技巧,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写出了两句话:The house is cleaned every day.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Li Ming.我说:同学们应该自己观察,并且寻找出这些动词的特征。同学们经过认真地思考,发现了结论:被动语态总是be加done构成。笔者认为,初中学生是有着很深的有待发掘的潜力的,多一些交流、尝试、探索的机会,他们就一定会达到成功,并且还会乐于学习、喜欢思考。

三、设计情境,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提高能力的主要地方是课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经常启发诱导学生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并且及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出问题,并且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问题,稍有难度、通过自主探求能够解决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去质疑,因为这是学生探索问题并且提出创新问题的源头。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真正的设计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例如在教授“Who invented coffee?”这个句子的时候,作为教师就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去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要用invented这个单词而没用discovered这个单词呢?”而对于这些问题,则是学生们乐于探索的体现。教师应予以肯定的答案,并做出适当的赞赏,这样,学生们就会养成从主观上乐于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四、教师要处理好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很时尚的一种说法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笔者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试问,对于一些连英语基础知识都弄不懂的学生,又怎么做到了解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呢?另外值得提出的一点,学生掌握得了英语课堂上纵向和横向的范围吗?如果回答是不能,英语课堂的主导者则仍属于教师一人,仅仅是教师进行例行的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系列过程。即使部分课堂非常活跃,但是教学成果却不容乐观,因为学生都融进热闹的课堂上,只是充当了配合活跃课堂气氛的旁观者,却并没有学到一些应掌握的、有实质意义的学习内容。所以,“以人为本”并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同义词,尊重学生并不完全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以人为本”,笔者思考,应该是以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为基本,并且要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离开了这种理念,就会形成本末倒置。

总而言之,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琳 论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策略训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05)。

第3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词语 文化 内涵 差异

一般来讲,词语包括两类:一是单个词;二是词组,其中包括习语、成语、谚语和典故。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地理环境、饮食、颜色等对语言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和情感色彩上。如汉语中的“农民”和英语中的“peasant”,不同的政治制度赋予它们不一样的感彩。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农民”的含义以勤劳、朴实、忠厚、勇敢的优秀品质而著称,所以汉语中的“农民”一词不带丝毫的贬义色彩。而英语中的“peasant”一词,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通常是指贫困、无知、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该词甚至带有“乡巴佬”的贬义色彩。因此在英语新闻报道中把“农民”翻译成“peasant”,欧美人就很难理解。另外,像比喻、委婉语、专用名词等里面的文化因素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概括地说,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差异主要包括:

不同文化对相同的亲戚称谓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不同。英语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它不像汉语里的称谓,把身份表现得一清二楚。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在对应的汉语里就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uncle的汉语对应词有“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五种称谓;aunt一词的汉语对应词有“伯母、婶子、舅母、姑母、姨母”等;nephew的汉语对应词有“侄子、外甥”;niece的汉语对应词有“侄女、外甥女”等。

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语、成语、典故、谚语等。例如Achilles’ heel的汉意是“唯一致命的弱点”,其文化内涵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阿基里斯出生后被其母亲倒提着在冥水中浸过,除未浸过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所以Achilles’ heel成了阿基里斯的“唯一致命的弱点”。

不同文化中的比喻性词语。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例如英语的“He has a stony heart.”就完全等同于汉语的“他铁石心肠”。类似的还有“He works like a tiger.”(他干起活来生龙活虎。)这些比喻的形象、喻体和喻义是对等的。然而,像这些形象、喻体、喻义完全对应的比喻性词语在两种文化及其语言中并不多见。例如英语的“She is a cat.”就不能译作汉语的“她是只猫”,因为把“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这个喻义联系起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两者形象、喻体虽然相同,但喻义不同,因而直译就不能被中国文化所接受。

不同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区别。例如用“前”与“后”分别指过去和未来时,两方文化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观点。中国人对于过去发生了的事情说成“以前”,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说成“以后”。因此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所未有”、“后继无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等说法。然而讲英语的民族恰恰相反,他们对未来未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前”,对发生过的事情说成“后”,这种文化观念的差异引起了语言表述上的区别。例如,英语的“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用汉语表达则是“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而非英语字面上的“前面”)英语的“tasks for the period ahead”,汉语的表述则是“今后的任务”。

不同文化的颜色偏向。不同文化的民族对颜色的爱好也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和商品的装潢颜色很有讲究:“巴西人忌绿色,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比利时人忌蓝色,土耳其人忌花色,欧美等国家忌黑色。”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这一颜色偏向,你就卖不出去商品,也赚不了外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偏向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和文化共有,然而它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中,人们习惯用blue(蓝色)表示沮丧、消沉或猥、下流。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蓝色”被用来表示庄重、肃穆;猥、下流的意思是用“黄色”来代表。同样,“绿色”(green)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在西方文化中,green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例如,Don’t expect too much of him. He’s still green.(不要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有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春天、新生、希望、青春、旺盛等。例如,a green December(温暖无雪的十二月),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

不同文化的两种语言在数字范畴表达上的差异。我们说英汉两种语言在数字范畴的表达上的差异,不是指两种语言在自然数的计算与排列上有差异,而是说由数字组成的语言在两种文化的语言表达上有差异。世界上大概没有哪种语言有像汉语里那么多以数字开头的词语,尤其是以一、二、三、六、七、九等自然数组成的词语最多,但英语的表达却没有把数字显示出来。如果将这些词语一一直译成英语,那就难以做到忠实流畅,难以被英语文化所接受。假若不顾及词语文化差异硬将“一目了然”直译成“one eye sees it all clearly”,把“七嘴八舌”译成“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等,就会闹出笑话来,且很难被讲英语的人所理解。

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些动物词汇的语面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却差别很大。例如,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对于bear(熊)的联想不一样。前者认为bear只是凶猛、危险的动物,或者认为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林里的熊调皮淘气、滑稽可爱,但绝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认为熊是愚笨、无能、无用的象征。所以英语国家的人学到汉语中的“你是个大狗熊!”时就会感到费解。又如,英语国家的人读到汉语中“他简直像条泥鳅”时,感到很难理解。因为大部分英语国家里没有泥鳅,所以他们只是把它看做是一种鱼,更理解不了滑的转义是“圆滑”、“狡猾”、“不老实”等。

语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有差异的动物词汇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中国特有而在英语国家没有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鹤”(crane)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鹤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树联系在一起。绘画和图案常以松树和鹤为题材,并以“松鹤延年”题词。汉语中,常用“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才貌出众。但对西方人来说,没有这种文化内涵,鹤只不过是一种长腿长颈的大涉水鸟(large wading bird with long legs and neck)。

第二类是英语国家特有而在中国没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对于中国人来说,公牛(bull)不会引发人们什么不好的联想,无非是一种动物而已。不了解英语词语文化的话就无法理解a bull in china shop(陶器店里的公牛)的意思,更难以理解该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文静高雅、文质彬彬、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招惹麻烦的人。

第三类是中西文化内涵不同的动物词汇。“龙”(dragon)和“凤”(phoenix)在中国封建王朝是皇权、力量、吉祥的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毫无贬义。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汉语中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说法。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被认为是一种凶残、恐怖的怪物(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应予消灭。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与复活、再生有关。古希腊有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是凤能活五百年,在这一时期结束时,凤筑一巢,唱首挽歌,拍着翅膀扇起火来,把巢烧掉,凤也被烧成灰烬,然而从灰烬中又飞出一只新凤。因此,当一个城镇、一个场所或某个团体的主要建筑物失火或因为其他原因而毁坏时,好心人会祝愿它“像神话传说中的凤凰那样,以崭新的面貌从废墟中升起”,这正如佛教中的“凤凰涅”。

第四类是中西文化内涵基本相似的动物词汇。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人们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常会使人产生某种情绪或反应。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所联想到的某些动物的品质或特征也不相同,而这些品质和特征所引起的情绪或反应也因民族不同而各异。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些动物的品质或特征所引起的人们的情绪或反应是基本相似的。例如: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孩子们准备过节忙得像蜜蜂一样。)

对于英语新闻学习者来说,与本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却容易忽视那些具有与本民族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因此,学习者除了学习与所学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外,必须重视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a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83。

2.王才仁:《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张淑芳:《语言文化教学研究探析》,《外语教学》, 2002(2)。

第4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 重心偏移 发展方向

我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受语言学研究状况的内在制约。在语言学界看来,20世纪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大致可以以五六十年代为界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主要做的是对语言结构系统进行静态的研究,这属于索绪尔语言学的延伸和扩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开始超越了索绪尔语言学,进而转向对语言使用的研究。

一、在20世纪的前期,我国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在我们看来,文言文与白话文分别属于汉语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两者之间既有承接关系,又有各自的独特性,在文化的价值上可以被看作是性质有别的汉语书面语系统。我们知道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的脱节,主要属于“单线结构”,语文教学主要凭的是汉字与古代文化语境的沟通,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孩子的心灵回归到圣贤经典、忠孝伦理和封建文化中去。而白话文的教学与古典文言教学相对比来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文言文教学的那个时代,整个儒家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熟读经书,揣摩微言大义,吟诵背诵,进而达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从而实现文人自古追求的“修齐治平”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然而随着我国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化,废科举、兴学校、禁八股,封建君主制度开始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西方的政治启蒙文化、自然科学大量涌入,封建义理本体便会自然的消解。随着我国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化的不断深入,民主、科学的思想观念开始逐渐的深入人心,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便得以确立起来,语文教育回到语言教学本身。随着我国的教学目标的不断变革,以白话文为重心的语文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革新。然而受20世纪前期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我国的白话文教学总体上还是处于静态的语言教学范畴内,没有发展成为言语教育。

二、在我国的2O世纪后期以来,语文教学从语言教学逐渐的偏向言语教学

在我国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语言学界开展了主要关于语言与言语问题的讨论,并且逐步偏向言语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时期,言语研究便迅速的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言语交际学、篇章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新兴学科。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言语教学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言语技能训练体系、言语知识体系及语文思维训练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的改革。

三、在我国的21世纪初,语文教学从语文学科中心本位逐渐的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

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落脚点主要集中在“言语人”的培养方面,这需要超越学科的中心本位,进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指向人生命活动的自由和谐发展,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主要教育思想。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语言的主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又将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人的感性生命。自由活泼的语言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也正是因为人的感性生命才给予了语言力量和智慧。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十几年,收获的成果便是创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然而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在语文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语言、言语”,片面的追求片面追求文化熏陶,人文内涵,游离于心灵世界与汉语言符号相互作用之外,偏向主观心灵世界;在教学实践层面忽视了继承遗忘的教学改革成果;在配合课程教育改革的整体过程中,忽视了彰显语文学科的个性,这显现出弱化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想观念。真正的语文教育,必然会给孩子带来诗意的慰藉、智慧的启迪以及人性的陶冶。语文教育对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培育与提升具有自己特殊的价值,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具有的。这是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必然追求,是语言工具观与语言存在观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没有深度的语文教育,难以陶冶人性,启迪心智。我们知道,语文教育是民族共同语教育,因此就需要有高度。没有高度的语文,难以引领、凝聚人心。广度、深度、高度等各种文化质素的融汇统一,这样才能奠定语文教育的高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借助言语实践的方式,在高质量的语言文化海洋里陶冶心灵,自由畅游,涵养人性;熔铸能力,敲打语言在背诵、体验、感悟积累的过程中,由吸纳走向表现,进而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言语生命智慧。

参考文献:

[1]庄文中.建构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2008(1)

[2]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第5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人文 教育 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询症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在开展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中也需要应用好这一方法,因为这有助于促进医学生人文文化理念的养成,使其形成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那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因为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如果把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应用于开展对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其效果应该也是很好的。因为现代社会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传授方法随着电子网络交互平台的普遍运用已趋于多样化,在不断创新的实践中,"望、闻、问、切"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或许是现代媒体手段所不能做到的,其产生的效果也会因这一方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而表现得更好。那么,怎样将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之中呢?

我们知道,人文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可以想象,一个拥有高层次高水准的当代大学生,若是其身上欠缺了人文知识底蕴,他(她)是很难融入于这个社会的。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就日益显得重要。当代中医药大学生承担着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对他们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承教育和人文文化底蕴的培养,是发展中华民族医药事业,实现中医药人才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为此,开展对中医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论研究就势在必行。

首先,中医的望诊即察颜观色。这一方法应用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知识状态,有的放矢的融入人文知识教育体系,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熟练地运用中医的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达到中医说的"望而知之谓之神",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的培育和提高。

其次,中医说的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这一方法应用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搜寻每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知识缺失状况,做到查缺补漏,使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取人文知识的补偿,增强人文知识内涵,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第三,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其中透射出的人文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应用这一方法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在师生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四,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即通过诊脉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这也就是系统向医学生灌输人文知识的过程,循序渐进,终而成果。

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叁,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缺一不可。同样道理,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需要形式上整体互动,相互促进。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中医需要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有关资料,和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然后才能得出结论。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症状,体征表现得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等。这就要求医生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甄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准确论断,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其中就凝结了医生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和修养。所以,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创新的实践中,我们有必要把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一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中医药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褚克艰: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年第07期;

2.吴玉平:中医"望、闻、问、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师友》2013年第05期;

3.李萍:望闻问切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06期;

4.阮平文:公选面试评委是如何"望、闻、问、切"的,《领导科学》2013年第08期;

第6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西价值观念;差异;广告传播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而不同特质的文化对群体各成员具有制约性。生活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无不受到该文化系统的制约。文化制约着人们的感知、思维、情感等心智活动,因此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文化心理,有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心理图式和思维方式。文化也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定了人们行为的一般准则,人们在什么情形下选择什么行为,作出什么反应,都受文化的制约。文化制约和规范的结果是使得群体在行为选择上表现出共同的倾向。文化制约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评判和反应,规定了价值准则,在群体内部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需要提倡,什么需要反对,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判定结果。

根据既有的研究成果,文化系统内部的各个层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中,最核心或是最高的层次就是价值观念系统或价值体系,因为它们是影响人们感知世界、形成意义和观念的重要文化因素,是维系一种文化长期存在的最稳定的保护层。中西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文化系统建构了中西方人的经验和知觉,规约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对事物、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哲人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比如,梁漱溟先生认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西方以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以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西方人以逻辑理智为思维特征,中国人以玄学直观为思维特征。对此,泰戈尔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东方是精神文明,而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人道的,而西方是科学的;东方是集体享受,个人工作,而西方是个人享受,集体工作;东方是异中求同,在错综复杂中建立协调,而西方只讲行动,讲速度,不讲和谐、协调和韵律等等。‘”凡此种种,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导致这种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为文化走向提供了最本质的具有规定性的理性指引,它与文化积累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征。中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广告传播中有充分的体现,因而它应该成为跨文化广告传播研究的核心。我们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对中西方广告的比较研究,来把握差异、理解差异,知己知彼,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图形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

许多人都感觉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强调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方面,习惯于从更大的整体中考察事物和现象,而西方人强调事物的独立性方面l,习惯于从个别的事物和现象去考察和理解整体。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科学传统中表现为一个倾向于综合,一个倾向于分析。有人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描绘成是一种受到了希腊罗马传统影响的线性的(linear)、分析(analyticlogic)思维即“直线式思维”;与此对照,东方思维被描绘成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更为图形式(configural)的和整体的(holistic)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图形式思维”。如果用符号来表示,西方思维是条直线,简单明了,起点和终点明确;而东方思维是个圆,浑然一体,无所谓起点和终点。在西方思维中,始终有一个基础的、不变的、显露的真理。其他事物都在与它的相互关系中存在并被理解。是由“一”去理解“众”)东方思维则没有这么一个真理性的存在一个事物在与其他多种事物的关系中存在并被理解,是由“众”去理解“一”。东方思维的典型标志是中国的太极图,没有方向、没有统一的参照,而是互相参照、周而复始、相互交织。所谓“尤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没有一个固定的起点,也没有一个清晰可拚的终点,“这种思维方式直接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圆融、模糊、非计量性和非累积性”,而不像线性思维下的西方文化,从一边到另一边要越过一个明确的界限。3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中西方广告中有明显的反映。一般而言,西方广告对事理的反映比较客观,注重实证经验、强调逻辑推理,较少有直露而强烈的对产品的说明或褒扬,而是让消费者自己去推理,从而达到介绍产品的日的。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妇女卫生巾电视广告,中国不同品牌的产品几乎都用相同气质模特进行着实物的功能演示,广告语无一例外地反复运用“有凹槽”、“防侧漏”、“吸水性强”、“干爽舒适”等产品包装的说明语,或者模糊而混沌的感叹:“这几天,再也不用担心了”。相对比较,我们可看一则国外的卫生巾广告:一名女士装扮完毕准备出门参加晚宴,就在转身离开梳妆台的时候,趴在案上的小猫一个跑动把一瓶香水踢翻.瓶中的液体缓缓流至桌上,慌乱间,女士抽出桌边的一小片东西往桌上一贴.液体立即被吸进,当女士想把吸在片状物中的香水重新挤回瓶里时,却连一滴也无法弄出来。望着只剩半瓶的昂贵香水,女士无奈地摇摇头,走出了门。最后画面上出现一行醒目的英文字:某某牌卫生巾。同样是卫生巾的广告:没有直接的功能性演示和表述,甚至没有女主角的正面镜头,但是通过看似不相关的小猫、香水及踢翻香水的突发性“事件”,再一吸一挤,几乎是用严密的逻辑演绎把广告所要传达的吸收性强、防侧漏等功用点,准确无误地表现了出来。

在平面广告中,西方广告同样注重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理性的成分偏多,整个广告多为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有的甚至不着一语.全靠逻辑推断与抽象联想得出结论。曾获九七年戛纳广告节平面类金奖的奔驰轿车之“刹车痕篇”,表现轿车外观精美这一非常理性的内容.创意者没有直接表现人们的褒扬与惊叹,而是通过奔驰轿车旁那一道道醒目的急‘,刹车痕,’,将其他驾乘人员的艳羡不已、驻足观望的态度与车的吸引力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奔驰轿车外观设计的非凡魅力。整个广告留给受众很大的想象的空间,甚至如果不去想、不去思考,一时还推断不出在“说什么”。

与这种理性的思考、推理及理智的反应不同,中国广告的思维方式注重形象,注重经验直觉体悟.注重感性认识,带有强烈的直观性。广告大多以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特别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中国网通推出的形象广告:“由我天地宽”。“宽”是一种雄心抱负,是一种思想、胸襟和视野,又是一种非常专业复杂的宽带技术概念。如何既演绎企业理念,又把宽带技术相当深奥的理论讲透,网通在视觉化传达过程中,通过象征、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将理念转化为一个“宽”的生活世界:汽车的座位变得宽大舒适,秋千变得宽大到足以容纳更多孩子的快乐,大桥的桥面、桥墩都变得很宽很宽,一排排汽车畅通无阻川流不息,整个城市似乎都呈现在宽广的世界里。用形象化符号元素(车、桥、秋千、交通的畅通)贴切又具象地表现了抽象意义。

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被认为是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伦理价值观差异的关键所在。中西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道德基点来看.西方立足于个人主义而中国立足于集体主义。西方个人主义伦理价值观念其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很n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这对西方现代意识形态影响极为深远。在另一方面,被歌颂的美国历史初期的拓荒运动,其问人们所表现出的独立冒险和进取精神.使得自我中心、讲求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的伦理价值观.地位更加崇高化。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生而平等、自由和人权不容侵犯;强调个人是国家、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和社会.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因此个人高于社会。每个人应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由此也引出了其他一些价值观.比如,“为扩大私有财产,常常六亲不认。为了经商。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在群体观念微弱的社会里、个人主义必然扩张。在这种社会,以个人的活动为中心,突出个人的价值。”巾因此,个人主义又与商业主义紧密相连。在人人逐利、利益至上的商业社会,仅靠人情、义气也是无法维持其正常有序的,由此又引出了西方文化中重法轻情的伦理价值观念。

崇尚个人与自我的伦理价值观几乎成了西方广告的核心主题.无论什么商品什么创意表都有可能最终把主题指向对个性的张扬、对自由的崇尚、对个人尊严、价值、幸福的追求。自由造型美发服务(Freestyle)的广告由希腊雅典TBWA广告公司,广告模特气质优雅、高贵,身上不着寸缕,仅用长发起到围巾和衣服的作用。广告文案;“人类生来享受自由、享受尊严与权力的平等”。广告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头发出人意料的造型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美丽人生,而自由的享受属于自己的生命,是人人拥有的权力。LANCOME的miracie奇迹香水展现了一个满怀自信的西方新女性,她们标榜着“天地间,你就是奇迹!”在她们的观念中,个人是本位是目的更是核心,社会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是个人施展个性的舞台。贝克啤酒的广告片是这样的:一群向日葵围着太阳转,惟独一棵向日葵我行我素.偏偏向着贝克啤酒开放。广告语:“喝贝克,听自己的!”广告摆脱了啤酒广告常用的元素;酒杯、酒瓶、啤酒等,脱离啤酒常用的诉求点:味道、价格、色泽等,用了颇有新意的表达方式.赋予贝克啤酒无拘无束的独特个性,告诉消费者,喝贝克啤酒的人也是有个性、有主见、拥有自我选择权利的人。

与此相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是重整体而轻自我,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它涵盖了群体、集体、国家、民族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它强调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有了“大家”才能有“小家”。这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家国一体,家是国的缩影,国是一个扩大的家的历史是直接相关的。从古至今,这一伦理价值取向引导着中国人重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此外,中华文化还重视亲戚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群体关系。‘这种群体意识源于古代中国农耕文化,人们在长期共向地域生活中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彼此互相交往、互相帮助,比较容易形成浓厚的群体观念。与此同时,这也是儒家伦理的长期浸染的结果。儒家伦理讲家庭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与道德标准时.强调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应为一体,天下一家,讲群体意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集权主义的基础。同布羊这种观念也是地区和家族集体主义的基础。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国家或者民族,村庄或者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迄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这个群体之内,应该是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⑤侨家伦理还认为,人不能见利忘义、不能驱义逐利,而应符合牡会道德标准、追求道德的完善、高尚,这又形成了东方文,化重情义轻法理的价值观念。

这一切与西方个人主义伦理价值观完全相反,而由这种价值观念出发,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形象也都是能够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民族牺牲个人利益的。中华传统文化不鼓励为个人的物质利益而奋斗,要把立足点放在为了他人、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上,把个人对社会、家庭和他人是否尽责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第一要素。

一些打民族_牌的广告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爱国爱乡的伦理价值观的渲染,首先从道德上唤起最为广泛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问与忠诚。

长虹以产业报国为已任—长虹电器

道不尽的强国梦,述不尽的红旗情—红旗桥车

买国货精品,度欢乐时光—联想电脑

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电器

托普软件中国“芯”—托普

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永远在我心中一中华牙青

黑头发中国货—奥妮洗发液

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

这些广告用不同方式体现出中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伦理价值观。在一种豪迈与自信中,都把自己的产品(品牌)与一中国”连在了一起,既展现了大企业的雄心和为国为民的民族责任感,又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虽然在广告中把一个具体的产品(品牌)与一个国家、集体相史犯接有时不免显得空泛以至大而无当,但这些广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爱国爱乡的情慷.多少也还是具有震撼力的,因而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心理共鸣。

三、“竞争”与“和谐”的对峙

所谓文化价值观.其核心概念是“价值”,即不同“价值”在同一文化体系和文化心理中的排序。而这个“价值”的排序归根结底与“利益”有关,即利益的重要程度。而,’利益”又与一支撑该文化的社会经济模型直接相关。

西方的社会经济模型可概括为“重商主义”。

美国学者罗伯迹认为在美国1776年7月独立时,美国的“商业文明‘’的基础已经形成,这个所谓的商业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构成就是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性。和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古老中国不同,在美国文化中,“权力、声望和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简单地通过继承遗产、贵族血统或者高贵的祖先所能得到的,一个人只有靠努力奋斗才能获得能带来闲暇、地位和权力的财富”。在此情形之下,竞争,成为个人主义派生出来的一个重要精神特征,个人必须努力工作并在与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本。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把自己放在同他人的对比竞争的位置,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潜力和能量,不怕出格、不怕成为“众矢之的”,追求行动、速度、效率和结果。他们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忠实拥夏,“物竞天择”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精神土壤中。

西方广告作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竞争精神的迫求、向往和各种各样的诊释。丹麦的Borsen日报的广告文案是"NEWECONG}MY.NEWLAWQFTHEJUNGLE"(新经济,新竞争规则)直接点出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经济形态发生了转变,规则也随之而变,唯一不变的是竞争本身,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新规则,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要读Borsen日报。广告用一组有悖常理的图画演绎了“弱肉强食”的颠覆版,比如羚羊将猎豹叼在口中,雄狮在羚羊的撕咬下悲惨地哀嚎。整个广告用富有冲击力的广告语、用违反常识的广告图画、绚丽斑斓的色调精确到位地演绎了新经济变化莫测的特点以及在新经济下竞争的残酷性,使人印象深刻。

MAICO助听器的广告画面简单明了:发令枪响后,所有的运动员都飞快地冲出起跑线,拼命往前冲。只有一个运动员还呆在原地做准备起跑状,由于耳聋或耳背,他似乎没有听到发令枪的巨响。广告的直接含义是如果有了MAICO牌的助听设备你就可以听的很清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它的引申含义是,在竟争中,每一步都很重要,特别是不能输在起点上。这是竞争精神在广告中的直接表现。

与西方重商主义相比,中国则是“重农主义”,视农为立国之本。重农轻商,重本轻末,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子亦说,“不选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百商乏切,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商人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从而形成“土、农、工、商”之说,四行之中商居最末。其形成之根源恰好与西方相反。东亚的古代是以粗放的农耕为业,属于河流灌概文化,长期处于农村自’然经济状态,因此,必然实行重农主义。相对午个人主义和竟争精神而言,重农主义更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强调合作、协调和韵律。比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远亲不如近邻伙“家和万事兴”等等都是对和睦、和谐的推崇与追求。

华文广告中常常会打上中华传统文化中“‘天时、地利、人和”的印记,比如深圳和雅苑的售楼广告直揍以“和”做文章,从“1-和为乐”“以和为福”,“以和为美”,“以和为富”四个方面对“和雅苑”进行诊释,也从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以和为上的观含。

第7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病因病机

七情是常人的情志活动,七情通五脏,七情太过则属内伤治病的主要病因。七情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为心所统,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因肝主疏泄,七情内伤发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肝的情志障碍病理基础是疏泄失调,可分为疏泄不及和疏泄太过两方面。疏泄不及的实证以情感抑郁为特征,其虚证为恐惧;疏泄太过为实证,以暴怒为特征。肝郁脾虚证是涉及肝脾二脏最常见的临床证候,其相互之间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联系紧密。《灵柩•病传》说:“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二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指出二脏的病理生理的因果关系。肝郁脾虚包括了肝气郁结及脾气虚两类证候,前者属邪实,后者属正虚。《素问•灵兰秘典轮》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魂之居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畅通,则心情开朗舒畅。《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的疏泄功能,协助脾胃之气得升降,促进消化。肝气郁结,横克脾土,形成肝郁脾虚之虚实夹杂证。《景岳全书•饮食门》“怒气上肝则肝木之气必侵脾土,而胃气受伤致妨饮食,此虽以肝气之逆,而肝气无不渐散,而脾气之伤受其困矣。此不必重肝而当重在脾也”。肝郁脾虚证是因怒气伤肝致肝失疏泄,肝木之气抑郁横逆而犯脾土,导致脾虚;肝郁脾虚临床见证有以“肝郁”为主的,有以“脾虚”为主的,还有“肝郁”、“脾虚”并重的几种类型。

病理机制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主要生理病理有:(1)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减低;(2)血浆环核苷酸cAMP/cGMP比值下降;(3)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4)小肠吸收功能降低。4项重要变化中3项以上同步出现率达65%。说明肝郁脾虚证主要是神经体液失调与气血运行以及消化机能障碍的综合表现。植物神经系统(或称自主神经),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其功能是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在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据研究观察,肝病实证各证以交感神经偏亢为主,肝病实证临床表现: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头胀晕痛、面红、目赤、口干、脉弦或弦数等,与交感偏亢密切相关;肝病虚证各证以副交感偏亢为主,肝病虚证临床表现:周身乏力、头晕、肢倦、胆怯、脉虚无力等,与副交感偏亢有关;两脏相关证候肝郁脾虚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双相紊乱为主,其临床表现与单一的实证、虚证完全不同,肝郁脾虚为虚实夹杂证,其症状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均偏亢有关。

临床辨治

肝郁脾虚是中医脏腑病症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主要涉及肝脾两脏。肝郁主证:(1)精神抑郁;(2)胸胁胀痛或、少腹胀痛;(3)咽部有梗阻感;(4)脉弦或小弦。脾虚主证:(1)四肢倦怠乏力;(2)纳差;(3)腹胀;(4)便溏。具有肝郁主证2项以上,脾虚主证1项以上均符合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主方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常用药物:柴胡、陈皮、芍药、枳实、白术、甘草、香附、木香、茯苓、当归等。《景岳全书•饮食门》“五脏之邪皆通脾胃,如肝邪脾者,肝脾俱实,肝之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又“……但当察其逆滞之有无,如无胸痛胀满等证,则不必疏气,单宜以养脾益气为主,如五味异功散,归脾汤之属是也”。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方法归纳:(1)当临床“无胸痛胀满”之“肝郁”症状时,单宜以“养脾益气”,治疗用“五味异功散”;(2)当具有“肝脾俱实”之症时,治疗则“肝即可”;(3)当症见“肝强脾弱”时,治疗则“救脾”为主。

第8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在医学论文或稿件中,若观测结果是定量资料,常需要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比较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此时,称为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如何才能正确地实现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呢?关键是两点:其一,检查定量资料是否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其二,正确辨析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第一点常可通过统计软件来实现,而第二点则需要分析资料的人具有这方面知识,才有可能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然而,只要科研课题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时,实际工作者能正确判定其实验设计类型的场合少得可怜,因此,在医学论文或稿件中,这方面的错误不计其数。概括起来说,不外乎有以下两类错误:(1)当定量资料不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盲目套用参数检验方法(通常为特定设计下定量资料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2)不管定量资料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是什么,一律套用单因素两水平(或叫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检验方法(如t检验或秩和检验)或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如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其结果是所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低,甚至是错误的[1,2]。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例

例1 某临床医生收集了如下的资料(表1),在各组内进行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在任何两组之间,用差量进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请问:错在哪?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割裂了整体设计,每次分析时,仅用了部分数据,数据的利用低,自由度小,结论的可信度低;无法分析药物种类与测定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先检查资料是否具备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然后正确判定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假定本例中的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而实验设计类型表面上看是“4个自身配对设计”同时存在,应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中,测定时间因素与重复测量有关,除此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药物种类’因素)”。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本例而言,更合适的分析策略是:将“治疗前”视为“协变量”,即设法使各药物组治疗前尽可能取相等的平均水平,从而推算出治疗后的平均测定结果(称为校正的平均值),提高各药物组之间的可比性,其统计分析方法叫做“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每次只分析一个定量指标);若每次需要同时分析3个定量观测指标,其统计分析方法可叫做“带有一个协变量的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3元方差分析”。

表1 各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略)

例2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2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2 两组不同组织类型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表2中最后两列为两个定量的观测指标,原则上,当实验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定量指标时,看专业上是否需要同时考察它们的变化,若不需要,就视为两个一元定量资料;若需要,就视为一个二元定量资料。关键是检查资料的前提条件(此处从略)和正确判定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以下就不再赘述了。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定量资料中涉及两个实验因素,一个是中医上的分型(非血瘀证与血瘀证),另一个是癌细胞类型。两个因素共有6种水平组合,各组合下都有一组独立的患者,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在实验中,尚无专业知识保证它们对观测指标的影响谁是主要或次要,故这个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应叫做两因素析因设计或叫2×3析因设计,当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以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为宜。例3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3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转贴于

表3 两组不同分期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定量资料中涉及两个实验因素,一个是中医上的分型(非血瘀证与血瘀证),另一个是疾病分期。两个因素共有8种水平组合,各组合下都有一组独立的患者,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在实验中,尚无专业知识保证它们对观测指标的影响谁是主要或次要,故这个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应叫做两因素析因设计或叫2×4析因设计,当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以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为宜。例4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4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4 各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实验共有8个实验组,每组中的10只动物都在三个区被检测某定量指标的结果,故“三个区”是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要判断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关键是要弄清“组别”是一个实验因素还是一个复合因素。显然,“组别”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是否建模”、“是否用药”、“用何种药”、“用药种数”,这4个因素每个至少有2个水平,全面组合至少应有16个小组,现在只有8个组,说明这些因素的水平未全面组合,属于“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对于这种定量资料,应对“组别”进行合理拆分。可能的拆分结果如下。组合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组合2:模型组、丹参组、黄芪组、雷公藤组、氢化考的松组、硫唑嘌呤组;组合3:模型组、雷公藤组、硫唑嘌呤组、硫唑嘌呤+雷公藤组。将上述三种组合分别与三个区同时考虑,构成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具体地是,组合1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设计格式见表5。

组合2也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设计格式见表6。

表5 两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表6 各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组合3应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因素设计”,因为该组合中的4个实验分组本身形成了一个2×2析因设计结构,再加上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三个区”,其结构用统计表表达出来(表7),便可一览无余,层次清晰,易于辨析其真正的实验设计类型。

表7 4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例5 很多人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处理多因素影响下的定量资料,如本刊2006年第4卷第3期第287页上的表1资料(为节省篇幅,详细资料此处从略)。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在此资料中,第1列“Group”之下的5个组不是单因素5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是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因此,需要对“Group”进行合理地“拆分”:如组合①,前4组可同时比较;组合②,“第1组,第2、3、4三组中取一组,第5组”可同时比较。还应考虑放置在表中纵向上的“时间”因素,第1个时间点为“处理前”,应将其视为“协变量”,而且,“时间”是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简称重复测量因素。同时考虑某种组合和时间,则分别与组合①、组合②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都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

【参考文献】

1 Hu LP, Li ZJ. Fundamental of medical statistics and discrimination of typical misuse. Beijing: Press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2003: 149153. Chinese.

第9篇:中医预防论文范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汉字教学,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有助于准确掌握古代诗文的词义

汉字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以今字而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字,其形为“一”,其音为“yī”,其义有八条: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同一;全、满;专一;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作某个动作;书面上用作助词,和在某词前加强语气。古汉字也是如此,有时我们对其形不能分析,或不知其音,不解其义。

但是,如果我们写出古汉字字形,讲清其发展演变,一条条拉出义项,并加以总结归纳,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能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和《山市》中“惟危楼一座”中的“危”,很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危”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卩(卪,跪坐之人),从厃(表示高),会人直起腰来提高上身端坐之意,即危坐。古人跪坐,平时臀部放在脚跟上,腰微弯,是放松方便的姿势,表示恭敬警觉时,腰则伸直,上体高度自然增加,故称为危坐。隶变后楷书写作危。是“跪”的本字。谷衍奎先生认为:危,本义是指危坐、端坐;危坐是腿脚的动作,故又引申指腿脚,此义后来写作“跪”;又引申泛指高;危坐本来是敬惧行为,故又引申指“戒备不安”;进而引申为“危险”、“危害”、“危难”等。讲清了这些,上面两句诗文学生就能准确理解了。借助汉字知识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而且帮助学生归纳了一个文言常用词的用法及其义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准确阅读理解文段

初中汉字教学并不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相反,与阅读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进行汉字教学,并不是要开设独立的识字、写字课,而是要把对汉字形与义的剖析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常性的行为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有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建立在对汉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之基础上。如教《关雎》一文时,我们抓住文中的“窈”“窕”两个字作重点讲解,不仅讲清字音字形,更讲透字义,心灵美为“窈”,仪表美为“窕”,形容女子美好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窈窕淑女”的形象,问题便迎刃而解。还可以采用单篇选点的方法加强汉字教学,即从所学课文中尽可能挖掘一个字,将对这个字的揣摩与全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三、有助于辨别同音字和纠正错别字

日常生活中,由于写错别字而误事或闹笑话的事例屡见不鲜,写错别字使我们不能准确表达意思,顺利传递信息。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写错别字。很多错别字甚至语文教师都会写错,比如“男”将上部中间一竖与下部中间一撇连起来。这还是小错误,还有的少写“拜”字右边一横,“破釜”成了“破斧”,“脍炙人口”成了“脍灸人口”,“走投无路”成了“走头无路”等。究其原因,除了无视语言文字规范性,只求方便省事外,更重要的在于使用者未能真正理解这些字词的来源及含义。

此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常对一些同类字词的微妙含义把握不准。如“既”与“即”常常混淆,“园”与“圆”区分不了,面对“戊”“戌”“戍”三个孪生兄弟般的面孔,更是难以辩认……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既”与“即”,学生总是混淆不清,经常出错。“既然”写成“即然”,“即使”写成“既使”。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生讲清楚这两个字的渊源,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两个字都是一个人坐在一碗饭前,“既”的形象是人已经吃完饭,在扭头张口打嗝。“即”的形象是人对着碗正在吃饭。所以,凡表示已经完成之意的,皆用“既”;凡表示正在进行之意的,皆用“即”,如此一来就不会用错了。看来,如果指导学生掌握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尤其是扎实掌握这些字的本义,就能有效减少写错别字了。

四、有助于了解古代制度、传统、民俗等文化

中国的祖先按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式创造了汉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件事或一则寓言。汉字,有不少是“活化石”,许多汉字都是对生活、对世界的诗意描摹,那里活跃着远古的人事、风景与习俗,充盈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信息,许多汉字里甚至沉淀着古人深刻的美学观与哲学观。从汉字构造中,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水”,甲骨文、金文中的水字,像一条弯曲的水流。中间的弯曲斜线代表河道主流,两旁的点是水珠水花。所以水的本义当指水流或流水;泛指水域,如江河湖海,与“陆”对称;后来引申指所有的汁液,如药水、泪水、橘子水等。又如“心”,甲骨文就是心脏的象形,金文多了一层外包围,小篆的外包围分成左右两个心房。本义是指人的心脏,泛指动物的心脏。心是人体器官的主宰,古人误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心又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义。凡有心和它的偏旁“忄”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汉字作为一种“形象”,还特别富有美感,中国书法的那种美学追求与人生追求、道德追求,往往是同质的,这都是相当奇妙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