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正是本着这一教育理念和倡导自主合作的教学原则,再结合七年级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探讨,推出了“读、说、议、练”四环节的记叙文课堂教学模式。
1.读。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先引导学生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本课具体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熟知课文大意,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一说到冬天,我们都会有寒风彻骨的感觉,如果再来一场雪,我们的感觉又会如何?“ 更冷”,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不错!我们北方的冬天的确如此。不过,这种感觉也会因地不同,因人而异的,比如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先“读”为快。”课堂学习时,我会再问大家“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有着特别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散见于对济南山水的描写中,你认为哪些段落写的最美?请找出来细读品味。”这样学生就会在前面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读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渐入学习的佳境。可以这样说,课前的读是初读,起到扫清文字障碍,粗知文本大意的作用;课堂上的读是细读,是品味,起到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作用。
2.说。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或复述故事情节,或叙说文章大意,或阐发阅读感受。这是课堂学习深入的一环。这个时候,老师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自己的体态,表情,以精彩的妙语点亮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时空里完成学习任务。还是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在检查预习情况之后,我抛出一句“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为什么会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台下同学议论纷纷,有人说北京太冷,有人说伦敦雾多,有人说济南山水美……这就引出了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特点。我因势利导“作者说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响晴的天气是怎么来的呢?作者在写济南的小山时,写到了哪几种状态下的山,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号称泉城的济南,它的水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一语激起千层浪,从同学们抢答的话语,踊跃的表情,激烈的争辩中我得到了想要的完美。
3.议。以小组为合作单位,对同学所说内容进行评议,让每个同学都能深入到课堂学习上来。这是课堂学习深化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的智慧融合,班级交流的“火花”,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让学生的思维热情。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深入了解到作者对济南山水的喜爱之情,但是这种喜爱之情是如何落实到景物的描写中,融汇到作者的情感里的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言。这就将学生从前一环节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引向了对写作手法的探讨。七年级的学生不会专业化的表达,他只知道文章写得好,这就需要老师专门术语的教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文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抒情类文章惯用的手法。教给学生这一写作手法,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至此,我以文本第三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为例,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商议解决:
①本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景物的 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②文段中哪些动词用得好?哪些色彩词用得好?
③文中是怎样化动为静的呢? 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④倘若给本文段划分层次,你会怎么划分?
将这些问题细化到四人合作小组的商议解决,既将问题具体化又将任务明确化,很快就掀起了班级讨论的热潮。我行走在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争议,心头涌起的是满足,是欣喜。
4.练。即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这是课堂学习拔高的环节。针对本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对于名家名作,老师还要起到很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比如课文的配乐范读、精彩语句的品悟,文章主题的概括,写作技巧的点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总之,让学生在“练”得到提高,让课堂在“练”中上出高效。在《济南的冬天》学习之后,我根据课堂所剩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说说我家乡的冬天”,要求用上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描绘景物特点。在听到周家兴同学说“冬天我的家乡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在家乡小镇的街道上到处是雪,电线杆上也结了冰.下雪了,雪像柳絮一样,像芦花一样飘落下来,美极了.雪停了,村子的屋顶上,篱笆上,木棚上,到处都覆盖着一层雪,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时,全班掌声一片!
总之,“读”——课前预习中的自读,课堂学习中的朗读,老师引导下的精读,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熟知教材,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内容; “说”,让学生再现文本,深入思考,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喜爱,为下一环节的 “议”做准备;最后一个环节的“练”,则是在整体感知,精读细品,合作研讨的基础上,让学生或借鉴模仿,或巩固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这四个环节,环环相连,节节相扣,逐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夯实了学生的学前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一年来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业测试的成绩都是有力的明证。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景物描述的方法。
四、课时:2课时。
五、课型:综合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七、教具: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课堂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语言情境
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巧说就是艺术加工。我们看一下简单的诗歌范例,比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里诗人一连用了两个比喻写月亮,“白玉盘,瑶台镜”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亮的外形和色泽,一轮银辉播洒,清空一碧的月亮形象凸显读者眼前。如果仅仅是有比喻还是不够的,这里还有夸张想象的艺术力,瑶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谓仙宫。神仙的镜子飞在青云端,一个“飞”字,多么传神。没有这样的艺术夸张和想象恐怕诗歌的艺术美丽就大打折扣了。顺着这样的思维诗人继续展开想象,“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整首诗充分运用好了比喻夸张想象的艺术,创造出了一幅美妙动人的艺术画面。
上面是古诗方面语言艺术运用好的方面的情况,现代散文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对月色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假如去掉这些描写比喻通感那么作品的艺术性就要大打折扣。
现在有些现代诗就很缺乏语言方面的艺术性,继而导致诗不像诗,读起来无味。比如六月十日记诗词歌赋“柳枝还是摇曳,阳光依然明亮/不知名的鸟儿,正在窗外我不知道的地方/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地叫嚷起来/没有人听得懂他们的意思/这时候,光阴在白发里再次走了一寸/我从网页资讯中看到/普照寺的尼姑,买了600万元的豪宅/湖北通城6万人被洪水围困/而忘恩负义、刁蛮欠揍的越南人/又在上口出狂言,兴风作浪”细赏语言方面的艺术性尚无可观,思想性也无什么,读来让人感觉乏味。
当然语言的技巧只是一个方面,它还必须与作品的整个语境结合起来,只有从属于作品的艺术境界范畴的语言才有魅力,任何单一片面的追求语言的作法都是错误的。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初读起来感觉开头也不怎样,有点平铺直叙的味道,艺术性并不那么强烈;但是把它放在全文里面味道就不一样了,请看下文“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放在全文中就不同了,口语味十足,却也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人感到平易亲切,朴素真诚。
【关键词】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探微
【Abstract】Terms of teaching a variety of forms, with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be in terms of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found that match your ow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should not be closed in terms of language to meet the test situation, this is only the most basic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requirement term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rm teaching;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65-01
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考试评价的重点要素。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为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而犯愁,为学生默写中的低级错误面迷惑。不少初中生靠着吃小学阶段的老本,越到后来错别字越多,甚至在中考做最基础的字词题时,一部分学生也不得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阶段的字词教学环节薄弱了。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构建语文大厦之砖瓦,切不可淡然视之。
一、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阶段,字词教学是伴随着各种花样和手段进行的,是语文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及时的学习、反馈、评价形成“一条龙”的学习机制,学生们乐在其中,自然能认真对待。而到了初中,字词教学退居“三线”,机械和重复的抄写训练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觉得索然无味,兴趣骤减。毋庸讳言,学生们在成长,而字词教学的手段却已落伍。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的语文课常用的字词教学法就是借助了多媒体的功效。较之以前请学生到黑板前默写或注音的方法而言,字词教学的效率似乎大提高。当然,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一闪而过”的呈现式教学留下来的痕迹甚是淡漠。而一些教师之所以这样忽略字词教学,就是因为在当前流行的“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这样的字词教学总会妨碍感知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二、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面对学生们对字词教学不感兴趣等一些现状,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直面问题。笔者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和多方面的参考以及向很多老师求教,认为如下方法可以解决一些有关字词教学方面的问题。
1、课前自主识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上新课前一天,教师把字词识记目标作为预习的重点任务下达给学生。
利用课下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完成扫清阅读障碍,识记重点字词的工作。做好这个步骤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预习习惯。
2、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课后的生字词,首要的就是记住它的音。音,主要是靠多用普通话朗读来掌握。可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早读组织学生大声朗读几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听清其他学生的读音,来纠正自己错误的读音。另外,教师也可以对大部分学生读错的音进行纠正,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发地对重点字词做辨析、比较训练。
3、课中利用情境巩固理解。
授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在黑板前进行板演,发现问题后,教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必要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巩固识记成果。这样的字词识记教学不仅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关于多音字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应结合文本阅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通过玩味、推敲、辨析等方式来完成,而不是单纯死记读音和字典意思。如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根据上下文理解画线词语的意思: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这些词的意义不只一个,在运用时可能会用到它们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可得到对其恰如其分的解释。
4、课后听写至关重要。
一、深入分析学情,精选教学内容
分析学情是老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备课时比较重要的环节。老师要了解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懂了,哪个问题还存有疑点,然后在课堂上有针对地教学,才可以收获课堂高效。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阅读和理解能力有着较大的差距,为此,老师对学情的关注尤为重要。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总是先梳理文本中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然后对着教学用书提出几个解读文章内容的问题,之后归纳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这是语文学习中的几个步骤,但是细化分解就明白,很多内容是不需要课堂细致处理的。
比如“一望而知”的内容,如果课堂上老师再安排环节学习,就是时间的浪费,久而久之学生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调查发现,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是课下就应该自主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梳理。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能够感觉到却说不出来的“疑惑”,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能够豁然开朗,这才是有深度的语文课堂。
所以,老师要精心研读教材文本,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中学不会的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从文本的表层逐渐深入,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文本人物的直接对话,读出文章的内涵。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活了,主体参与性更加积极,课堂便涌动着阅读的活力。
二、把握文体特征,凸显学科特色
文体特征是阅读教学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学生了解基本的问题特征以后,可以从整体把握文章特色。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文体要素入手,如散文则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根据六要素把握侧重点;说明文则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了哪些事物或者道理;议论文则要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小说则要理清三要素。同一种文体,作者在表达时还会有不同的侧重,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文章“怎么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有的放矢。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应该是写景抒情散文,但是文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济南冬天的“响晴和温暖”。在学习时,我们要关注的是“语文的东西”,对济南地理位置不要过多探究,要把重点放在作者是如何描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这样,学生便可以超出文本内容本身的禁锢,从更高层次俯瞰文章,对文章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三、关注学生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是平淡无奇的朗读语言文字,读着读着就不知心思飞到哪里了,这样的阅读学习是无效的。老师要设计有趣味性的赏读活动,把学生的心思拉回文本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情。语文教材大多数文章照顾到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中往往可以透过纸面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老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到文中精选可以为学生与文本“搭桥”的词句,让学生注重“意”的体察,引导学生融合课内外经历,让语文学习变成有趣味的探索活动,发散思维,表达出不同的阅读体验。
如《社戏》一课的主人公与学生的年龄比较接近,文中“偷豆”的情节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读“偷豆”的细节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为什么“那夜的豆”最好吃。作者用儿童的视角去写童年生活,表现的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拉近与作者的心理距离,自由讨论可以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欲望
阅读氛围的预设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产生“一读为快”的渴望。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去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创设情境的同时设置一个“中心问题”,然后根据中心问题的延伸,找到文章阅读的切入点。如果文章中有与学生经历相联系的点,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探讨中体验文章感情。
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阅读,老师用大屏幕展示了一幅幅繁盛的“紫藤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灿烂”,从“赏析”的角度阅读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部分。学生扣准了“赏析”这个主问题,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角度赏析了花的灿烂,然后由花及人,联系到文章的主题,感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中心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图片上流动的“紫色的瀑布”给人一种震撼,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赏析,体会生命永恒的主题。
这样的课堂,淡化了老师“提问”的色彩,由学生自主探讨,由文本的表层词句的理解到文章内涵的思考,学生在赏析阅读活动中逐渐渗透语文学习的规律,在独立阅读与合作探究中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感悟文本传递的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感悟习惯。
五、听说读写结合,培养综合素质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所谓“言意兼得”一直是现代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新,既要学会“言”的积累,还要学会“意”的表达。在教学中,老师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在《春》一课的学习中,老师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文中对春花、春草、春雨的描写极为生动形象,老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文句,并模仿文中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赞美春天的话。学生在诵读文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感受春的气息,表达自己的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文章,总要表达自己的感情,老师要引导学生更深刻挖掘文本传递的信息,并进行自我表达,迁移能力。
《背影》一课表达的是浓浓的父爱,但是作者却始终没有正面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每一次的流泪都是背着父亲。由此可以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是否细心地感受过父爱?阅读本文以后,用特别的视角去发现“父亲的爱”,如果说不出来,可以写出来。这样,学生可以由文章中受到启迪,从文本走进生活。
总之,构建“为学而教”的活力课堂,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阅读思维,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融听说读写为一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灵活自如驾驭语言文字,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①吴莉:《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07期。
②张玉香:《活力课堂,高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师的激情艺术》,《课外语文》,2014年22期。
电教技术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它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从我平时教学中的体会谈谈电教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如果开头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学生萌发积极的参与意识,思维就会活跃,注意力就会集中,学习也就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我演示了精心制作“狮子林公园一景”、“配合竹子花木的假山”的两幅幻灯,请学生观察欣赏,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内容描述给同学听,画面一出现,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我觉得契机已到,随即引导读文:这两幅图是苏州园林中的几处景观,它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与你的想法是否有不谋而合之处,话音刚落,学生就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读文,寻找自己的“知音”。
二、分析课文直观形象,学生易懂易接受
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将无声语言文字通过有声语言和思维活动,再现所表达的事物、景象,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由于各人的智力、经历、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但如果运用电教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将会对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书的演变的理解,我把“甲骨文”、“竹简”、“木牍”、“书帛”、“视盘”、“缩微图书”等用图片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短时间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直观印象,增强了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看云识天气》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云的变化,我把精心制作八种云的形态展示给学生看,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特点“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看云识天气。
在学习《化石吟》这课时,我搜集了一些有关化石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并配有文字说明,使学生对化石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恰当使用电教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语文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在教学中教师会感到课时紧张,在教学中使用电教教学,能有利地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把教学目标、板书设计、课堂练习都制成投影胶片,根据教学进度适时使用,这样不仅一目了然,加强直观,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在较短的时间里能使学生学到较多的知识,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用图表的形式,采用边问边答把八种云的特点在图表中展示出来,大大地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课堂时间通过云的特点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图文结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就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中。电教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朱自清《春》一文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春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我精心设置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五幅场景图片,让学生感到春天的生机和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中我利用现存的幻灯片,再现苏州园林美景,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闻花香、如见鱼戏莲间,使学生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感受,更加敬佩建设者的独具匠心。
五、启发学生联想,促成知识运用
在文章教学中,要注重词句的理解、赏析训练,更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作者的妙笔之“点”的利用,教师要巧借语文教材,运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奇思异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迁移,指导作文的宽松空间。
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通过投影先放映一段城市雪景,再配录音机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济南的冬天“响晴”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