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变化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持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北京的符号》是北京市自2001年实施自主命题以来,作文题首次突破两个字。您认为这个题目是否符合考生的思维习惯?就您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否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陈天敏]北京单独命题已经有很多年了。我认为今年是北京命题作文题最好的一年,首先它的时代性特别强,范围比较宽泛,谁都可以写,不会因为拿到题目不知道该写什么。《北京的符号》题目特别好,有实的方面:北京的建筑物,比如故宫,还有商业、饮食。虚的方面:文化、艺术,比如老舍、北京人艺、相声,能够体现北京特色的东西太多了。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胡同文化》一文,胡同也是北京的符号,如果写好了也是很好的文章,只要你平时关心生活就能写好。但今年有很多同学反映不会写,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训练的模式不对,是按照过去的高考模式写,什么题、怎么写,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中间怎么写。这种模式对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就不合适了,所以有的考生写的不顺畅,结果也不是很理想。
上海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学生觉得有的写
[主持人]随着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曝光,“握住你的手”以黑马姿态一夜之间成为上海流行词汇。对考题外延的无限遐想如火如荼,专家们对考题的争论也似乎刚刚开始。全国高考作文题您认为哪个最有新意?
[陈天敏]《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很好。凡是作文题拿出来,学生觉得有的可写,这就很好。去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说安》,有一些形象思维特别好的同学可能会受到影响,和实际水平会有一些差距。
今年考生有多大本事都可以使出来,平时能力高的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就能够显出来。《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写很亲近的人,也可以是外国朋友,内容很宽泛,但要写好不容易,所以区分度很好。限制型和开放型都非常清楚的题目,我认为都是好题目。所谓限制性,因为高考作文必然有某些限制,不可能像平时练笔,但必须有很大的开放程度。如果开放程度小,学生会受到束缚。
作文绝不是突击出来的是功到自然成的东西
[主持人]高考刚刚结束,阅卷尚未完成,自制“满分作文”已出炉,您能谈谈对这问题的看法吗?
[陈天敏]这种现象不奇怪,可以说是炒作。我们看作文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但“满分作文”里也有很好的文章。北京市2001年有110多篇“满分作文”,大家反映都比较好。高考作文和平时写的作文不一样。高考作文很难十全十美,会有错别字,满分作文你可以整理材料,从网上或者各种渠道完善作文,显得很完美,反而不可信了,但这种炒作确实没有必要。
[主持人]被网友称为“中国作文打假第一人”的刘加民喊出了“关心作文,呵护成长”的口号。倡议提醒大家关注作文教学和练习在未成年人心灵和身体的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意义,请您谈谈对这问题的看法吗?
[陈天敏]我不太清楚“中国作文打假第一人”,但“关心作文、呵护成长”的口号很好。作文绝对不是靠突击出来的,在作文上突击、投机取巧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抄袭毕竟很不好,去年北京市有一个考生抄《读者》17期的文章,当时就被发现了,只给了十来分。随着考生认识能力的增加,读书的增加,对事物分析、辨别能力也越来越强,写作文是功到自然成。老师在课堂里只是引导学生,告诉他怎么做,不是灌输给学生。
[主持人]现在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是分数。那么高考计算机网上评卷是怎样进行的?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又如何呢?
[陈天敏]网上评卷在全国有的省市实行了,北京目前还是靠人工阅卷。网上评卷也是人工的,先由两个老师背靠背看,有的老师喜欢抒情散文,抒情散文分就给的商一点,这是目前避免不了的。网上作文阅卷可以减少这样的弊病,两个老师阅卷,如果分数相差比较近,一个给40、一个给42,这就差不多,最后平均除以2。如果差距比较大,必须有第三个老师看,取中间分数。
[主持人]您已经亲历几年高考了?这几年经历的心路历程又是怎么样的?考试期间教师是否和学生以及家长一样紧张?
[陈天敏]1985年第一次带高考,后来基本带高二、高三。高考趋势的变化是从过去知识型、能力试题转换。高考趋势的变化要求我们把功夫下在平时,而不是商三这一年。我看到太多的商三老师和同学的辛苦,做功做的都是无用功,外地、北京考生都是这样,用时间、试题占满了高三这一年,可以说心里很不好受。
高考是一门科学,我提倡科学备考,就是弄清楚大纲要求,弄清楚高考是怎么命题的,从理论上分析,首先老师去分析,老师弄清楚后就不会让学生无目的、盲目地大量做题。如果老师心里不清楚,没底的老师才是拿题让学生做。
高考是值得研究的,不是照老一套做,要做到科学备考,高考的要求是什么、考点是什么、答题的思路是什么,都值得我们研究。研究透了以后,高考是很轻松的。我前几年带班的时候,始终没有觉得带高三是很累的一件事。他们印很多的试题,我都不让学生做,比如词语、字的读音、字的书写,我给学生600个字的词语,里面涉及到是常用、常读错的词,还有多音字,电影、电视里经常容易读错的,总结一些出来就足够了。
[主持人]今年高考作弊严重么?您认为高考作弊现象能杜绝吗?
[陈天敏]现在已经有了屏蔽的技术,高考考场都有摄像头,情况好得多。高考最怕的作弊是把试题弄出来,后果非常严重,国家是要判刑的,个人作弊是要给零分的。
[主持人]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高考命题的趋势是什么?
[陈天敏]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发展一直比较平稳,国家考试中心已经研究了很多年的高考命题,对高考的考点、难度、每一道题的区分度摸得比较透。1998年以后高考命题一直很平稳。高考作文的变化相对来说稍微大一些,1999年起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形式会有一些变化,不会象过去明确的以…为命题,但自立定义、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今年考了错别字,读音没有考,明年可能会考读音,这是一些常规的变化。阅读题的考点没有太多的变化,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筛选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只要把这些能力点弄清楚,就能顺利参加明年的高考,不用特别紧张。写作还是要很好地去把握,从全国性的命题来说,一种命题方式不可能永远下去,一段时间以后会有变化。
要写好命题作文,首先要审清题目。所谓审清题目,就是要认真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认定写作对象,辨清写作目的,定准写作范围,明确写作要求。但是,审题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远远不够。做到以上几点,只能使作文不跑题,不偏题,并不能保证写出有特色有新意的作文。其实,审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审题打开思路,这一点却被很多同学忽视了。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审题打开写作思路呢?
命题作文对同学们的作文提出了种种限制,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审题的过程中,认定写作对象、辨清写作目的、定准写作范围、明确写作要求,归根结底,就是审清作文题目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限制。如:《我的妈妈》就限制了写作对象必须是“我的妈妈”,不能写别人的妈妈。但是,就像再严密的房子也要留出一个门一样,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在提出种种限制的同时,必定还有未加限制的地方。这些未加限制的地方就像一个缺口或一扇门,是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广阔天地。下面就以《我的妈妈》为例,具体谈谈怎样打开写作思路。
《我的妈妈》这个题目,限制的方面是非常明确的,如有违犯,肯定会跑题或偏题。但如果只看到种种限制,势必会约束我们的思路,使选材进入死胡同。我们应在看到种种限制的同时,还要看到题目中非限制性的要求,也就是“缺口”:
⑴题目中没有限制写妈妈的优点还是缺点。因此,我们既可以写妈妈的优点,赞扬妈妈某一方面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写妈妈的缺点,提醒妈妈以及有类似缺点的读者改正。
⑵妈妈的优点或缺点不会只有一个,而题目中又没有限制非得写几个。因此,我们既可以集中笔墨写妈妈的一件事,表现出妈妈某一方面的优点或缺点;也可以写两三件事,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妈妈的性格特点。
⑶题目是“我的妈妈”,而不是“我和妈妈”。因此,我们既可以写“我”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爷爷、奶奶、爸爸或其他人与妈妈之间发生的事。
一、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学生兴趣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更融洽,心理上更沟通。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合理想象,发表独具个性的见解,让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交流。
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但更多地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多方面选材,即引导学生根据中心,以复合思维的形式,从先前发散思维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中选择最新鲜的材料,提出质疑,指点学生选择上述材料中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最感人而又最能表现中心的质料。如:以“变化”为题,以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为中心,让学生选择耳闻目睹的事例进行作文。学生可以从大的方面写:祖国的变化,农村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等,还可以从某一方面写:路的变化,房子的变化等,这种训练可以取得提高作文能力与发展思维能力同步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和联想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劳动都是由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思维是想像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编故事” “缩写、扩写” “科幻作文” “学写童话”等富有创造性想像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像。在训练时,要让学生“解放头脑”大胆想像,对新奇、合理的想像要大力表扬,以激发创造欲和使其有“成就感”。
四、评改作文的方式要创新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存在着单一陈旧的教学程序,即“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学生对于教师精心批改的习作往往视而不见,束之高阁,造成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新课标》指出“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评讲”,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 以我和本校语文教师采取“互批自改,推优互评”合作研究学习的方式,这项活动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有时集中批几篇引导训练,多数情况是动态的四人一组轮流批改。轮流批改时,每篇文章限时在5分钟内按具体要求在立意、谋篇、语言等项目写评语、给分数,每堂课用20分钟互批,用10分钟左右由作者分析自己被同学们评过的作文,再用10分钟左右集中选读得高分的作文。课后我再次浏览,再次讲评。最后择优选30篇左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再由各小组推出优秀作文在全班评析。然后,小作者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我收取装订成《每周优秀作文》,供同学们学习欣赏。
关键词 作文;培养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实际是知识、语言、认识等方面的综合。作文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平时积累材料的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上。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训练。在构成作文能力的诸因素中认识能力是基础,更应得到重视。
一、掌握培养小学认识能力的原则
培养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也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跟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性很有相似之处。就学生认识事物来说首先是顺序的训练,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认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是记叙文,恰符合这一认识需求。所以老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寻找作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并迁移到作文中,让学生写作时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并借此教给学生有序地认识事物的方法,掌握规律。如巴金的《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段用5句话描绘出海上日出的壮丽画面。先是写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接着写太阳向上升,再写太阳冲破云霞,然后写太阳光,最后写太阳旁边的云。像这样按时间或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体现作者思路、观察顺序写成的文章很多。结合这些课文的教学进行顺序写作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有序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理清段篇的内在联系
通过理清段篇的内在联系,可以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第一自然段写“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后面的段落就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来写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这样总起分述,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观察顺序等写成的文章是很多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了这些规律,迁移到作文中学生就会围绕事物中心有条理、有详有略地表达。
三、以读促写,实现读写迁移
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作。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实现读写迁移。但只靠课内的教学或课内的读写结合远远是不够的,还要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倡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规定了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为了引导学生多读书,老师要给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并从不同渠道给他们提供阅读的书源。比如在五年级时,给他们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图书室里找不到这本书,我就从网上邮购。
四、观察目的性的培养
关键词:方法;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43-01
有不少小学生认为写作文难,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如何让小学生乐意写作文,写出好作文,提高写作能力呢?我作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感言。
一、放大优点,增强信心,引发习作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知识、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欠缺,直接造成他们在习作上的障碍,产生自卑、畏惧的心理。
因此,教师应善于呵护,激励学生,放大他们在作文上的优点,批改作文时不要吝惜给予他们的作文分数,不要忘了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语,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毕竟,分数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怕作文,树立习作的信心,引发习作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小学生的作文不能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应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首先要有顺序、有条理。写静态事物时要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用途等内容。并要求学生按从远到近或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去观察,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写动态事物应包括写动物、活动变化的事物等。如写动物,就要写出它的外形体态及生活习性的内容。写活动变化的事物,就要写出它活动变化的情况。对这类动态事物,我们可以采取“游动”的方法来观察。
如在一次写一动物的作文过程中,事前我讲明了“游动”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按这方法去观察自己家养的一种动物,并让学生有条理地写出来。这样,有的学生写“我家的一头黄牛”,能把黄牛写得栩栩如生,看了他的文章,就像亲眼看见他家养的牛一样。写叙事时,我要求学生按时间推移或地点变换的顺序来观察,要观察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是观察事情的经过和主要办事人物的行动。作文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来,把主要办事人办事的过程写具体即可。写人时要求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人的文章可以“一事表人”,也可以“多事表人”。
在作文中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地体验生活。
三、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做起,因为只有把话说对、说好,才能写出句子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的文章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处处重视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然后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指导用词造句,写简短的日记,再在引导学生把话写具体、生动上下工夫。如用“鲜花”一词让学生造句,学生说:“花店里鲜花很多,有百合、玫瑰、、康乃馨。”我进一步启发:“谁知道鲜花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花店里鲜花很多,有洁白的百合,有火红的玫瑰,有金黄的,还有紫色的康乃馨。”此外,我还经常进行扩词、扩句、词语的搭配,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练习,使学生把话说得完整而又具体。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教学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读不离写,写不离读,这就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把一些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刚开始作文,不要求学生篇幅的长短,只要求语句通顺、连贯,把所有学的字、词、句恰当地利用上去就行了。比如在教学《艰苦的岁月》时,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老外貌的句子。我便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想想哪些相干词语、句子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时在学生的理念中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原来学习课文也可以帮助写作文。因此,更觉得作文简单、有趣。这样学习课文也会更认真更投入。
五、指导学生进行日记的片断训练,使学生习作中内容更具体
如某一天天气变冷了,学生一下子把秋衣换成了冬装还冷得发抖。我就进行以“今天的天气真冷啊!”为中心句的片断训练,因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天气真冷啊!旱晨起床天才蒙蒙亮,但窗户上的水蒸汽却清晰可见。走在上学的路上,刺骨的北风呼呼地刮过。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仔细瞧那些行人,有的带上了手套,有的围上了围巾,有的穿上了棉袄。来到校园,同学们都躲在教室里,”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六、培养学生作文的表情达意能力
一、教学思路
(一)指导,抓住一个“引”字
本次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明确,但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对初一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引导他们借鉴本单元《风筝》一文学习构思。这篇课文围绕风筝这一主题写了两个人物——我和弟弟,通过填表练习,学生了解了记叙的“六要素”,明白了叙述事情交代清楚“六要素”是一件不难的事,而要学会在写作前把所要写的内容想清楚、想周全,最实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列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写作提纲。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交代记叙要素方法的异同,让学生明白记叙要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况和表达的需要来定。而在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分,以突出中心思想。
(二)写作,突出一个“活”字
本次作文训练,课本给了四个参考题目,要求学生以课文为范例练习写作。因为是参考题目,我告诉学生可以选择课本上的题目作文,也可以自由命题作文。
初中生的生活面较窄,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像以往的作文教学一样,一味地强调教师命题什么学生就写什么,很显然,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严重束缚之下只能越来越僵化。尽管义务教育教材做了很大的努力,每次作文训练一般都附有一组参考题目供学生选择,但很多教师没有把这一自完全交给学生。长此以往,压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极容易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
我把本次作文确定题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感受选择自己认为最能写好的题目和内容来写。在作文题目和内容不做限制的同时,强调一点,必须把记叙文的“六要素”交待清楚。这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自己想说的话,争取作文成功便成了可望亦可及的事情。
确定好作文题目和内容后,学生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构思、编写作文提纲了。我随机抽查后,请部分作文题目和内容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构思情况,随时评点,给每个学生以启发。
(三)评改,着眼一个“实”字
本次修改作文采用学生自改的形式进行,因为修改自己的作文实际上是思想的再整理和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的再斟酌。因此,本次作文修改的基本要求与平时相同,即“四读”、“四看”:一读自己的作文,看中心意思是否明确,有无积极意义。二读自己的作文,看选择的材料是否妥当。一般说来,选材的标准有三个,第一,围绕中心选材;第二,材料要有代表性;第三,材料要新颖。三读自己的作文,看布局谋篇包括段落和层次的安排,过渡和照应的设计,开头和结尾的策划等。修改作文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段落清楚、层次分明,是人们对好文章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第一,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第二,各段之间的意思要连贯,做到分开来是段,合起来成篇。四读自己的作文,看看修改的句子、段落以及增加部分的内容是否跟前后文连贯。凡是不顺当的地方,立即把它们改正过来,力求语句通顺,用词准确。
达到基本要求以后,就引导学生重点检查“六要素”交代清楚没有,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修改,保证本次作文训练的任务圆满完成。
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初中生来说,记叙文写作已有一定基础了,但在写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首尾不入题目
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入题意识很差,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思考。
2.选材不典型,重点不突出
选材不典型是部分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通病,许多同学愿意写别人的材料,不愿写自己的材料。事实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善于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材料,不理解、不认识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完成写作任务的。
例如,《生活告诉我》一文,许多同学不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材料,特别是自己的生活材料,却去写别人的事迹材料,全篇罗列张海迪、女排姑娘或别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而自己的事迹、感受一点也没涉及。另外,重点不突出也是部分同学在写作表达上常犯的毛病。
3.概括叙述多,细致描写少
一些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一些,这些问题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4.语言表达差
其中原因有如下几点:1.生活单调,集体性的活动少。许多同学对单调的生活认识理解不足,写起文章生搬硬套,没有真情实感;2.平时写文不善动脑,只是照搬照抄,一旦脱离了作文选而独立成文,便出现文不从字不顺的现象;3.个别同学语文基础太差,语句不通顺的现象也存在。
(二)常见问题的纠正指导
针对初中同学写作中出现的上述几方面问题,现在集中谈谈对其纠正过程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1.审题与选材
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其中的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而是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
为了突出重点,表达中心思想,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 个生活片断。
2.开头与结尾
记叙文的结构,通常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所谓凤头,指的是文章开头应给人以美感:猪肚,指的是内容充实;豹尾指的是文章结尾要圆滑有力。这里只说说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开头写好了对整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从我们学写记叙文也必须千方百计地写好开头。无论是倒叙式还是顺叙文,都务必写得优美而有吸引力。
文章结尾人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也是决定文章是否成功的重点。俗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也务必用功写好文章的结尾。文章结尾要做到紧扣标题或文章中心,不得跑题。力求使结尾写得自然、简炼、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能力;写作兴趣;观察与思考
写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描写景物,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大多数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观察流于空泛。一描写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等等,但是,春光如何明媚,百花齐放是什么样子,鸟语究竟是什么声响,花香又是哪般味道,他们却往往说不出来,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笼统和模糊的,既不形象生动又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读者就更不会从习作中感觉到阅读的快乐了。那么,怎么才能观察细致,下笔有神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小窍门。
一、抓住景物特征
描写景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怎样才能更好的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在教学中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加强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平时就养成了爱观察的习惯,对那些有自己特点的事物也就格外留心了。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纵然是同类事物,也有互相区别的特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水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比如山,有的雄伟壮丽,有的秀美挺拔。如课文《桂林山水》的作者,在写漓江水时,就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写桂林的山时,则抓住了它的“奇”、“秀”、“险”的特点,给读者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如临其境。可以说,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观察就成功了一半。写景自然也就成功了。
二、明确观察点和观察顺序
坡有诗云:“横看侧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观察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景物也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选好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仔细看清景物的位置、内容、构成、轮廓以及景物各部之间的关联,按照顺序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描写的景物才有层次感,就像中国的国画一样具有远近虚实浓淡关系,让人产生美感。只有这样,景物描写才有一个清晰的线索,读者仿佛也能随你的目光一点点地去看。总之,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如俗话说的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息,更不能乱写一通,使读者如入云雾之中,不知所云。
三、分辨景物的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姿多彩,不同的季节,景物的色彩各有特点,即使同一种颜色,也会有深、浅、明、暗的区别。比如《火烧云》一课,作者用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描绘火烧云色彩。这就是作者在细致观察全过程后,将火烧云丰富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捕捉定格在脑海中,才写出那么变幻多端、瑰丽无比的云彩来。因此,我们对观察的景物的色彩要善于分辨,我们的眼睛就是相机镜头,对捕捉到的美丽的色彩要随时按下“快门”,把丰富多彩的景物存储在大脑硬盘里,在写作时,遇到写景的环节,就水到渠成写出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色彩鲜明具有个性的景物出来。
四、对比观察景物的动静态变化
作为景物本身,“静”和“动”是共存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相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想把静止的景物写活,就要把它“静”与“动”两种状态都表现出来。景物有的是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有的是在生长、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比如树木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着树干;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前后比较,就容易抓住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
五、描摹景物的声音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指导不联系实际,照本宣科,致使学生作文内容“城市化”。如写“游览一个地方”的作文,不少学生“走捷径”,从儿童刊物中摘抄或模仿《游览儿童乐园》、《参观超级市场》等脱离自身生活的习作,而忽视了农村生活画面。习作长期缺乏农味,缺少乡土气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1.不能“城市化”的必要性
1.1 是培养农村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必须培养大批热爱家乡的合格农民。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在内容上体现这种要求,使作文教学担负起“作文――育人”的重大责任。
1.2 是作文教学本身的需要。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它在内容上要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周围环境是农村的广阔天地,所以教学时必须反映农村生活,才适合作文教学本身的需要。
2.怎样防止作文的“城市化”
2.1 “农”字当头,从生活中采集“源头活水”。尽管农村生活丰富多彩,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但学生却“只缘身在此山中”,缺少发现。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农”中采集素材,主要有:
(1)感知采集。在学生生活中,许多素材看得见,摸得着,收集的方法有:
看:农村的孩子经常接触大自然,蓝天白云,飞禽走兽,树木花早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生活画面。同一景物,在四季交替中也有不同变化。让学生抓住特色观察,可引导他们写《秋景》《下雪了》《可爱的小狗》《家乡有棵树》等这类写景状物的文章。
听:让学生与自己的父母、邻居、亲戚广为接触,从他们那里听取在农村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尝试着写《我敬佩的人》《爸爸变了》《勤快的爷爷》等这类写人记事的文章。
思: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家乡前进的足迹,家乡的可爱之处,广泛收集素材,尝试着写《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变化》等题目的文章。
(2)调查访问采集。鼓励学生走出学校,深入村办工厂、林场、科技示范田,像蜜蜂一样吸收生活中的“养料”。学生通过观察农作物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过程,村办工业产品的流程等,为状物或按顺序记叙的文章提供了素材。
2.2 学“农”爱“农”,从实践中发掘习作素材。
2.2.1 “农”中生材。即在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活动中萌发写作素材。这些活动包括:平整村里的路面,给小树刷白、治病,义务打扫垃圾等。每次活动让学生谈意义,讲经过,写体会,然后用《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为村庄添光彩》等题目记下来。
2.2.2 “学”中创材。即让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学习生产技能过程中创“生材”情境。如:鼓励学生向有经验的果农学习修剪果树,向父母学习编织、绣花等技能。尝试着用《学剪果枝》《学绣花)等题目写下来。
2.3 作文兴“农”,在交际中运用“知识技能”。文章具有交际的功能,可锻炼学生运用作文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2.3.1 为农副产品作“广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家乡特产,根据习作要求写篇作文,向全国各地作文刊物投稿,替家乡做“广告”,也可让学生为新产品写说明书,编广告词,并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生产单位,发挥作文的功能。
2.3.2 为农经战线写新闻报道。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可鼓励学生把农村经济战线中关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产品质量超标,工厂旧貌换新颜等内容写成新闻,向乡、县、市广播台投稿,扩大社会影响。
3.农村作文不一定都姓“农”
【关键词】作文兴趣观察 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头戏。不仅执教者感到棘手,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这就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影响着作文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作文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怎样使小学生喜欢作文就成了我们作文教学中应该探讨的课题。
一、 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做过和想到的东西。作文语文教师,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了解、分析并把握所教学生的乐趣爱好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环境,采取生动、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用心体会,观察生活,使他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配合教材内容,完成指定的习作练习,布置了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作文题,学生常常唉声叹气,大多数学生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但如果是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往往就会像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甚至会为一个不同的观点争执半天,轮不到发言的同学课后也会缠着你表述他的观点。
二、 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将作文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很难写好,因此产生了畏惧心理,越怕就越觉得难,越觉得写不好,恶性循环,当然这也与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
有一些教师在教作文时,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从内容入手,往往在学生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大讲写作技巧,这种“要我写”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总担心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畏畏缩缩的不敢下笔,怎么会喜欢作文呢?要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就必须打消“怕”的心理,消除神秘感,克服畏惧情绪。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头脑中不要有规矩的限制。学生只要敢说敢写,就要及时给予鼓励。求全责备的做法,会将学生的写作热情扼杀在萌芽之中,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则会使学生增强写作的信心,鼓起勇气大胆的动笔。学生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这就产生了“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质的飞跃。
三、 留心积累,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周围事物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增加见闻、丰富知识。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规律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
观察事物要有顺序。按空间顺序可以指导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进行观察。如《曼谷的小象》就是先看到“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苗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再看脚下“高低不平的公路”。这就是由远及近地观察。有时由这一部分到那一部分的顺序观察也是可以的。
按时间顺序观察,也就是按时间的先后次序,先看见了什么,再看见了什么,又看见了什么,一样一样地按顺序观察。如《观潮》的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湖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湖发出的声音;既观察了江湖的气势,又观察了观潮人群的情绪的变化。因此,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犹如置身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观察要有目的和重点。有目的地观察,就会对观察对象特别注意,一切有用的东西会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住。如《饲养员赵大叔》的作者观察目的就很明确,目的就是要看看赵大叔喂牲口怎样有意思,跟别人有什么不同。正因为作者观察时抓住了重点,所以对赵大叔喂牲口的情形有了较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观察目的。
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特点就是与事物不同的地方,如《今天我喂鸡》中,作者在观察时抓住了小老鸹“淘气”,金皇帝“威武”,老好人“脾气好不争不抢”这些特点,把小动物写得活灵活现。
观察要注意听、问、想。我们平时所说的观察,主要指“看”,但广义的观察应该包括听、问、想,必要时亲口尝。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作者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事物的静态,而且观察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而且还用嘴尝。所以作者把文章写得亲切、朴实、感人。
四、 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