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训课程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

第1篇: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平等的契约能让工作、活动、社会有秩序,工作过程、日常生活更文明、和谐。单纯的契约只是简单的合同,而尽心尽责、认真努力地去履行契约,才是文明的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核心在于诚信,活动参与方应该具备诚实信用的品质,这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进军工业化需要契约精神。职业院校的学生需懂得履行职责、完成任务、完成作业是学习与工作中最基本的义务,而对职责心存敬畏,时刻感受到来自“职责、使命”的影响与约束,自觉自愿、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才应该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契约精神。“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中,在首先明确团队中各岗位工作职责、内容、结果的基础上,以“机构制作团队工作任务列表”形式构成这次教学活动的“任务契约”,要求由承担各岗位任务的责任人,在认真、仔细了解、明晰工作任务后,亲自填写任务内容(关键词),并郑重、严肃地在责任人(承诺人)一栏手签姓名。任务结束后,以此检查任务是否全部完成及其完成质量,作出考核评价。尽管这只是针对一次任务的承诺,但却能给学生启示:受人之托就须忠人之事,并且要做到践行承诺、尽心尽职。职业教育中,若所有课程教学、所有任务完成,均能事先达成“契约”,就会养成习惯,促进这种精神文化的形成。

二、质量底线

产品质量影响个体生命健康与安全,影响社会安定与团结,影响社会经济及其发展,质量管理已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制约关键。加快迈进工业化步伐,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必须坚守质量底线。质量底线的坚守,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设立科学的质量标准,让产品制造有据可依;二是严格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使质量形成过程得以控制;三是具备严谨的工匠精神,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工匠,使每一件事都能做到精益求精。在“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对每一项工作内容均制订完成规格,即应确保的基本质量(设立质量标准)。针对制作的夹具机构,首先要求通过讨论,明确质量标准,并填写“产品验收项目表”;通过分析,提出影响产品质量的零件及其应有的技术保证,并填写“相关零件技术要求列表”;进一步仔细研究,明确保证机构质量的关键工序及拟采用的技术手段预案,同时填写“机构制作关键工序明细及质量跟踪表”。由以上一系列的工作体验,不断向学生灌输质量概念,提高重视质量保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机构制作过程中,要求按事先的设计紧密跟踪每个零件的加工过程及机构装配过程,并填写“零件加工过程记录”、“零件加工工序跟踪卡”及“机构装配过程记录”;严格采用“6s”进行过程管理,填写“工作过程6s巡查记录”(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以此告诫同学:质量的获得来自周密的预防与严格的控制。当然,一旦出现加工中的超差或损坏问题,也需关注造成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实施后的效果,并填写“零件超差纠正处理单”,以此让学生从教训中获得经验。制作结束,除团队自行监测机构零件及机构质量,填写“零件检测报告”、“机构检测报告”外,还必须通过教师团队对机构的技术验收,由教师出具“机构质量验收报告”,对不合格机构作出整改、返修(精益求精)要求。质量技术考核是课程成绩中最重要的组成。这一切都表明:质量底线不可逾越。

三、效率观

效率观是对效率的一种认识,包括对实现效率的目标与手段、过程与结果及预期与实际等多种范畴的认识。在工业社会,效率已成为企业追求经济发展的基点及管理核心,高职学生———需信守效率观。效率观的首要原则是利益最大化,支撑效率观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标准化。一丝不苟的职业文化,标准的流程、内容、工具环境等,因为标准是将工作做对的先决条件,其精华在于严格、统一、持续。“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设立有各项任务标准,明确了任务目标、内容、要求、流程、时间、成果,为制作任务实现高效率提供了必备的做事依据。二是做事到位。包含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及较强的执行力。“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按照事先规定各项任务完成的规格进行指导、核实,引导并促进学生准确执行团队安排的任务,养成认真做事并力图追求完美的习惯。做事态度及质量都将进入课程“过程考核”。三是时间管理。包括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工作,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分配与协调时间并做到遵规守时。“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对各项任务均设置有完成的时间节点,针对工作量最大的零件加工部分,还要求学生计算各道工序的占机时间,并按使用设备种类填写占机时间表。所有团队再根据自己的“占机时间”,共同协商实训基地内有限设备的使用,填写“设备使用时段协调表”,并将其纳入“看板管理”范畴。以此提示及训练学生了解、体验制造活动中应有的时效性,准确性及相关性原则。四是第一次就做对。目的在于避免失误,少走弯路。“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针对各个工作岗位开发工作单(工作页),同时将超量耗材、出现废品等计入考核,以帮助学生正确完成任务,警示同学凡事应该“竭尽全力”而非尽力而为,力争“第一次就做对”。从效率角度出发,提示、引导、帮助学生,仔细了解任务目标,认真按标准执行,严格时间管理与把控,鼓励学生努力第一次就把事做到位。这些均可促进学生效率观的形成。

四、科学观与创新精神

第2篇: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教师教学评价需从教学工作“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档案袋是一种全面的教师评价方式,兼具发展性评价和绩效评价的双重作用。绩效评价指标原则上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要有量化的指标,也要有定性的指标。文章从“量”和“质”两方面分析了教学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了基于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教师教学档案袋内容结构,以期能为教师教学评价提供一种“质”“量”结合的评价依据。

关键词:

绩效评价指标;教学档案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教学评价应是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教师教学评价需从教学工作“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工作“量”的评价较易实现,教学工作“质”的评价则较难。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往往只做到了教学工作“量”的评价,对“质”的评价则相对薄弱。在教师教学评价结果运用当中,也就是在对教师进行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或年度、聘期考核时,往往只考查教师教学工作量,而教学质量如何则考虑较少。显然,目前这种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是不利于促进教师投入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对那些投身教学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也有失公平。绩效评价是定期考核评价个人或小组工作业绩的一种制度,目前已在我国高校广泛建立。绩效评价的一个原则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反应在绩效评价指标上,就是既要有量化的指标,也要有定性的指标。教学档案袋是一种全面的教师评价方式,它既注重教师的自身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因此,它兼具发展性评价和绩效评价的双重作用。本文研究设计基于绩效评价指标的教师教学档案袋,以期能为教师教学评价提供一种“质”“量”结合的评价依据。

二、教学档案袋的内涵和特点

(一)教学档案的内涵

教学档案袋是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校中评价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因其具有丰富性、真实性、主体性和反思性而受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关注,目前美国一些学校已采用这种教师教学评价方式[1]。教学档案袋提供了这样一种评价方式:教师利用档案袋有组织地容纳或装载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教师本人通过档案袋可以进行教学反思,调整今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教育管理者或同行专家等不同的评价主体,通过档案袋并对其中的资料和信息作出价值判断,从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档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2]。1.在评价上具有目的性和反思性。教学档案袋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能够反映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收集和整理各种教学资料和信息,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做出调整,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2.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和真实性。档案袋可以容纳大量的教学资料和信息,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学生作业作品等,能够真实记录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和专业发展历程,再现教师教与学的真实情境。3.在结构上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档案袋包括了大量的教学资料与信息,这些内容信息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目录结构进行整理编排。通常,教师按照学校统一的档案袋内容框架设计,将各类资料和信息归并在相应目录结构中,使档案袋具有组织性、系统性,方便教师本人查看,也便于评价主体评阅。4.在评价主体上具有多元性和合作性。档案袋的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学校领导、同行专家,甚至是学生。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教师可以与不同的评价主体交换意见,促进交流合作和教学相长。综上,教学档案袋可以作为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它对完善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学评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十分有益。

三、教学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大学的功能,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应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各高校依据自身定位不同,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应有不同侧重。比如,教学型大学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应侧重于教学方面的内容,而研究型大学则应兼顾教学、科研等方面。教学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和基础性工作,因此,必须认真设计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中教学方面的内容,也即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用以引导教师认真从事教学工作,激发教师教学动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绩效评价指标必须考虑“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内容,做好“量”与“质”的平衡[3]。教学绩效评价指标内容汇总如表1所示。关于“量”的指标方面,应主要包括:①课程教学;②实践教学或指导学生,含指导实验(实习、实训)、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大学生科研、指导大学生竞赛、担任学生导师、担任助教等指标中的1个或多个。另外,从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考虑,还可以包括;③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书);④承担的教学项目与建设,含课程、实践条件(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⑤发表的教学论文等指标。关于“质”的指标方面,应主要包括:①教学内容与过程,体现在教案课件、授课方式手段等;②教学获奖,含教学竞赛奖、优秀教师奖、指导学生获奖、教学成果奖等;③教学评价,含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单位评价等指标。其中,教案课件能够反应一个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准备和不断思考总结情况,详实的教案和精心制作的课件能够体现一个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真投入;而授课方式手段则用以反应一个教师对课程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和实践情况,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体现一个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量”的指标较好统计和评价,而“质”的指标则较难给出一个客观和令人信服的评价。在处理“质”的指标时,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专家意见,重视同行评价。在评审中通常有出现教学责任事故或者违反学术道德等重大问题时,则给予“一票否决”的机制;同样,对于有突出教学贡献的教师,不论其成果数量多少,若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都应给予“合格”甚至“优秀”的评价结果,即给予“一票肯定”的评价。此外,在运用教学绩效评价指标时,要考虑不同类别课程教学的差异性。大学课程一般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公共课教师通常面临较为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其主要精力投入在教学当中;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相对较少,但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因此,对承担不同类别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制定不同标准的教学绩效评价指标要求。公共课教师应着重课程教学、指导实验以及教案课件等方面的指标要求;而专业课教师评价时则较灵活多样,比如可以考察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大学生科研等指标项。

四、基于绩效评价指标的教学档案袋设计

(一)教学档案袋的内容和用途分析

如上所述,教师利用教学档案袋可以有组织地收集容纳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教学档案袋既可以收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面信息,比如课程教学、指导实验(实习、实训)、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大学生科研、指导大学生竞赛、担任学生导师、教材(教学参考书)等等;也可以收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质”的方面信息,比如教案课件、授课方式手段、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单位评价等等。教学档案袋的用户既可以教师本人,也可以是同行或专家。教师本人借助教学档案袋可以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我发展和提高。同行或专家通过审阅教学档案袋,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同时同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教学经验,相互切磋促进共同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学档案袋作为一种全面的评价依据,兼具发展性评价和绩效评价的双重用途。

(二)基于绩效评价指标的教学档案袋结构设计

显然,为更好地发挥教学档案袋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中的作用,教学档案袋的结构设计可以参照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一个基于绩效评价指标的教学档案袋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1.基本信息和自我评价。该部分主要收集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另外还可以收集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思考总结以及自我评价等内容。2.教学工作量。该部分收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面信息,既包括:①课程教学;②实践教学或指导学生,含指导实验(实习、实训)、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大学生科研、指导大学生竞赛、担任学生导师、担任助教中的1项或者多项;还包括:③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书);④主持或参与的教学项目与建设,含课程、实践条件(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⑤发表的教学论文等。3.教学内容与过程。该部分收集教师个性化的教案课件,以及采用的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手段描述等内容,用以真实体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4.教学获奖。该部分收集教师历年来参加教学比赛或评奖所取得的成果,也收集指导学生获奖成果,它最能直观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5.教学评价。该部分收集教师历年来学生、同行、督导和单位对其的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可以是学校或教师所在院系组织开展学生评教的结果,也可以教师本人日常教学过程中收集的学生真实评语。同行评价、督导评价通常由学校或教师所在院系有组织地进行。单位评价是教师所在单位对其进行的综合评价或年度、聘期考评结果。6.自选栏目。该部分为教师自设栏目,用来收集上述栏目未涵盖的反映教师个人教学工作“量”和“质”的资料信息。比如,课程教学网站中大量的教学内容资料和师生互动信息,就可以通过自选栏目链接方式进行超链接展示。

五、结论与进一步工作

本文主要描述了教学档案袋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了教学档案袋的用途。教学档案袋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从而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质”“量”结合的评价方式,兼具发展性评价和绩效评价的双重作用。基于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教学档案袋的内容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档案袋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关于教学档案袋的实践运用,笔者的思考是要开发一个类似于“博客”的信息系统,由教师建立个人教学档案袋,按照一定结构收集和组织各种教学资料和信息。在该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过程中,学校可先选择部分院系试点,选择教学为主型教师再到全体教师逐步实施。与此同时,要制定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该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档案袋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以及各种考核挂钩。通过运用教学档案袋来评价教师教学,才能切实将教师教学档案袋工作落到实处,经过不断完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断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殷思华,傅淳.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评价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9):50-53.

[2]马海涛.美国教师教学档案袋评价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第3篇: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一、教学内容选择

(一)教材的选择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 ,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 ,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 ,在催化裂化部分 ,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 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物理学科 建设与改革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紧缺人才。随着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教育模式必须转方式、调结构,跟上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并能为新兴产业提供急需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物理学科目前存在着学科建设应用性成分不明显、高职特色不突出、“双师”素质教师匮乏、教材滞后、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与当地产业结合、与企业挂钩的实训模式更是没有体现出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物理学科建设也要围绕新兴产业进行改革。

二、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的重点

1.学科指导思想,包括高职教育物理学科建设如何融入新兴产业发展内容,如何与区域经济建设密切结合问题,如何进行前瞻性人才培养,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合理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研究,特别是注重教材差异化建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渗透现代装备、新能源、新光源、交通、环境、信息网络等研究领域的内容,将物理学科置于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

2.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突出高职应用性特色,为学科优势发展奠定基础。

3.解决好平台建设问题。要配齐学科发展配套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搞好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为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和产业化做准备。

4.解决好学科队伍建设问题,包括物理学科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问题、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建设问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问题、“双师”素质结构、团队的学术水平及学术研究问题。

5.完善学科项目建设问题,包括教科研项目与课题、优质课、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优质资源开发、优秀教学论文等。

6.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三、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具体的实施办法

1.学科理念的现代化。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2.教材内容的案例化。高职物理学科的教材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抽象的理论知识、公式推导等,所以教材的改革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职业特点,删繁就简,够用为度,引入新知识、新内容,每章节后编写一些实际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3.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经典理论的整体性与现代科技的合理取舍,充实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中的应用。在夯实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物理知识的拓展与更新。

4.教学重点的职业化。在保证各专业方向所必需的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作分块删减,重点讲授与职业关系紧密的相关部分,对于一些关联不大的章节内容可少讲或不讲,物理实验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土木工程、机械专业对具体问题的求解过程方面要求比较高,力学部分尤为重要。

四、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创新点

1.通过凝练物理学科研究方向,更加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特点,体现高职育人特色。

2.通过学科队伍建设,打造新型师资团队,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加大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力度,带动教师双师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通过搭建学科平台,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配齐学科发展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保证师生实训顺利开展,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4.通过物理学科建设研究,能够更加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形成系统理论,并为其它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物理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是不可偏废的,但物理学科必须进行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课程观,要紧贴就业市场,为学生的职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炳元 文春帆 物理(电工电子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任长松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牟大全 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12。

第5篇: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已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且办得红红火火。而许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了生存先挂牌招生,其教学计划却未经过调研制定的,或将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照搬过来用。部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实训实习管理不到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办学质量不佳等问题。电子商务专业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只有将电子商务本土化,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溶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才能办好电子商务专业。笔者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积累有一定的专业建设经验,试以我校如何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为例进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办于2000年,专业建设从零开始,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注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技能型人才。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一条科学办学的道路。

一、 明确培养目标

在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制造业、商品流通业、服务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从事企业电子营销、客户服务、网站建设维护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技能应用型中初级专门人才。相对应的职业能力有:掌握市场营销、财务、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地利用Internet获取商务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具有商品推销与广告策划的能力;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1.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建立高水平、示范性“双师型”队伍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办学的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8人;高级教师16名,中级教师16人。外聘教师3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11.1 %;“双师型”教师19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6%;专任教师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我校电子商务专任教师创新创优意识强,教学水平高,能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90%以上专业教师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一定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能力;每人每年能够坚持撰写两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以科研促教改、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2.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学校制定了教师长、中、短期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培养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近三年,学校选送该专业教师63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师资培训;同时派出专业教师42人次分赴本地知名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实践。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科学制定实施性教学方案

本专业针对每届新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调研及论证的结果,认真制定年度实施性教学方案,使教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市场。专业实施性专业教学方案以《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教学方案》中的《电子商务专业示范性教学方案》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结合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设置课程,整合知识内容,突出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

2.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

探索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 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程介入“2+1” 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校内两年学习和企业一年实习两个阶段的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培养的方式。在整个三年学习时间内,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不断线。整个过程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它分为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学习、专长学习、企业跟岗、顶岗实习四个层面。在与企业共同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实现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即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术课程模块、企业运营课程模块、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根据国际职业教育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教学一体化的方法。

3.课程实施重成效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实践性。一方面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另一方面优化组合实践性教学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围绕本专业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在校学生有深入社会、了解现实、接受锻炼、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每年分层次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校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技能节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座。以赛代练,以练促学,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四、加强实训实习教学管理

(一)实训制度与实训设施。职业教育中关键是实训教学,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教学强调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受市场欢迎的人才。目前,本专业的实训设施齐全,拥有商贸自治区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1个,“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此外,我校是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点,学生可在本校实训基地参加电子商务员、计算机办公软件中级操作员的职业资格考试。本专业的实训室设备完好,实训场地能满足学生实训工位的要求。

(二)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业教师编撰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指导书,做到实训有计划、有总结,实训结果有检查、有评价。科学的实训教学管理机制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落实,学生技能水平很快得到提升。

(三)注重实践体验,完善教学实习管理

1.教学实习管理规范化。专业部负责安排教学实习,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动员、有协议、签订安全责任状;实习中做好过程的督促检查与管理记录;实习后及时总结与评定,使学生实习管理规范化。

2.强化实习与教学的联系和互补。要求学生每月回校报到一次,带回在企业实习期间学到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全专业师生面前进行演示并讲解,通过交流学习,使本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增强更新,做到实习与教学相结合。

四、 多元化、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进程

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建立起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的合作方式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集团化办学、实训基地共建共赢、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学生实习就业接收等。

1.与企业密切合作办学

先后与区内外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真实工作过程,推进校企合作进程,创新“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2.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与多家知名商贸企业和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满足了学生实训的需求,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为企业培养了充足的后备人才。

3.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以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研讨会主要任务是研讨专业建设,整合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等。

多年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结下了累累硕果:近三年,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人次,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3人次。2012年该专业学生参加2012年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获团体三等奖;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三等奖。目前,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的四个重点支持专业建设之一,形成了以其为核心,带动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等专业和谐发展的专业群。电子商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毕业生分布在区内外及南宁市100多家商业、贸易、物流服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第6篇: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有效教学;会计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42-01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十多年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更为科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这个课题一直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教育部门对此也很专注,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落实有效教学。那么,有效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把理念变成行动,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又如何落实呢?

一、中职会计教学准备策略

(1)准确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依据,所以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把教材内容生搬硬套地教给学生,也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主体是教师,主要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知识当成了主体。而“用”教材就是用教材“教”,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与学生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操作能力。在“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利用和发挥教材的所有作用。教材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材的范围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要随意增删其中的内容,更不能超出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注重对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

(2)进行合理的学习分析。课前的备课不仅备内容与方法,更要备学生,备他们的学习情况。大部分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牢固,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更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中职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并对新的事物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有趣的、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运用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并让他们学会把会计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操作与实践能力。

二、中职会计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需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操作一些账目,把生活中的账目管理事件搬到课堂上,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实际意义,感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2)以提问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在中职业学校,对会计知识的讲授并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要善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时地进行设问。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问能让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教学产生互动。提问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可以把教师关注的焦点落在学生的学习上,也让学生的关注焦点落在学习上。

三、中职会计教学评价策略

(1) 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反映出来。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评价,不仅是知识的评价,也有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的评价。评价目的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还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明确努力的方向。在评价时,可以运用观察法、成长记录法和考试等评价方式,考试的方式不要过于简单,力争做到全面。另外,评价的时间不要局限在期末,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要注意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会计专业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课堂的教学效率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看教师的组织水平。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知识体系完整,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心理情况、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这些都是评价教师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文化修养,并能促进教师教学的创新。

(3)课后做好教学反思。课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梳理、总结,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不断进步和成长,教师也在不断进步和成长。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价,通过反思达到更快成长的目的。在教学反思时,要做到勤思多记,把反思写成札记,一个阶段后要把所有的反思记录进行整理,并写成教学论文,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四、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会用教材,用好教材。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要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11-03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能力形成的着力点,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1 课程建设的定义

课程是指教育内容的进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建设指的是为了推进教学进程的实现所包含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分量的总和。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的建设,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2 课程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要素的关联

探索和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要素的关联,是课程建设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先导,主要内容包括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及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要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课程,首先要有一流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严谨治学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包括:教学思想的改革与建设,知识内容建设、教学水平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等内容的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它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结合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建设。

(4)教学条件建设。它是课程建设重要保证,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施、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的开放性、先进性、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等建设。

(5)教学管理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组织保证,包括:科学、规范、系统和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资料和教学激励机制等内容的建设。

3 我国国家层次课程建设的路径(近15年)

我国从2003年起开始精品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MOOC、微课 ”等过程,加上即将推出的“系列微课”,现在统一称之为“精品开放课程”,下面简单的介绍。

3.1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开展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开始于2003年,截止2010年底,教育部组织建设了3909门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985和211高校。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数量也达2万多门。

精品课程建设出现,对当时各高校的课程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对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精品课程建设离当初的想法渐行渐远,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精品课程建设脱离教学实际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了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而应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平台的服务性和实用性,一些精品开放课程成了学校的品牌装饰,与教学过程“脱节”。

(2)建成的精品课程不少,但比较零乱,不成体系,名校、名师和“大家”的作品少见。

(3)建成精品课程资源不足,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后期维护跟不上,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严重滞后。

(4)课程建设的目标不正确,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现象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精品课程大多为立项而建,建设周期短,一次建设即告完毕,许多课程长期缺乏维护,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成为优质资源。因此,对已经建成的精品开放课程要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后续建设情况。只有持续改进课程资源,才能保证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才能减少“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切实提高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教高厅〔2012〕】2号发文强调: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

3.2 精品资源共享课

资源共享课除了要提供全部教学单元的录像外,突出基本资源共享。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专业性强,主要的受众群体是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受众群体狭窄。

3.3 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教师授课录像为展示内容的一种开放教育,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有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类和专业导论类两种类型,其中科学文化素养类推荐单位为部属院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导论类的推荐单位为本学科国家级教学指导委员会。

3.4 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几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全过程

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4 我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做法

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材均参照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浪潮的到来,受理论讲解力求体现“必须,够用为度”的影响,学校把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绑定在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先后申报学校《IT 蓝领系列专业办学方向探索建设》、《IT 蓝领软件人才的素质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块的构建及应用》、《应用型大学课程的样板建设研究――以为例》等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深入企业、事业单位调研,了解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形成了计算机类各个层面的培养模块,并将能力培养模块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之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题组率先完成了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教学大纲、上机实训大纲、自编了上机实训手册等一些齐备的课堂教学资料编写工作。2007年3月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

4.1 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2007年年初,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自此《C语言程序设计》和其他课程一样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转型的问题。本着突出应用特性,课题组理清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路是:

(1)高职高专阶段课程建设的成果、资料、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不能丢,在搞清楚《C 语言程序设计》(本科)的规格和内涵之后,将相应的积累和经验移植到本科课程建设之中,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

(2)围绕学校创办“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双师型、社会型教学团队”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3)打造精品开放课程。有步骤,分层次将《C 语言程序设计》打造成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4)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满足广大师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到2020年末,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站、微课等)全部上线,做好跟进维护工作,让优质资源发挥应用的作用。继续完善《C语言程序设计》及其配套教材修订工作,力争把教材做成应用型的精品,完成《C 语言程序设计》系列微课的录制。

(5)加强团队建设,打造梯度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 “引领、传承、创新、共享”作用,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争取有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争创学校和省级的教学名师。

4.2 对课程建设的教学定位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第一门系统地讲授程序设计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基本结构,理解计算机科学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巧,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算法,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培养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表达形式和流程控制的方式。理解模块化程序化的基本思想,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2)能力培养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读程序、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突出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数据表达的能力,以及算法描述与基本算法实现的能力;掌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集成化程序开发环境的使用和程序的调试方法;初步具有利用程序设计技术求解实际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4.3 研究制定了我校《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按照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设计”。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设计的。

(1)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分布及能力基本要求(以“结构控制”知识点为例)

[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常用的结构控制 用读/写及赋值实现顺序结构的程序 掌握 熟练第掌握C 语言的各种语句的使用,熟练输入/输出等库函数的调用;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流程控制语句实现三种基本结构的程序设计;掌握几种重要的算法(求和、统计、求数列等)的算法思想及其实现;了解几种常用算法的思想 重点: 三种基本控制的实现,各种流程控制语句的正确使用

难点: 多分支、循环嵌套、分支和循环结构的嵌套,常用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用if、switch语句实现分支结构的程序 掌握 分支结构的嵌套 掌握 用while、do-while

、for实现循环结构的设计 掌握 循环嵌套的控制与执行 掌握 break、continue语句的使用 掌握 分支和循环结构嵌套的特点和应用 掌握 一些常用算法设计思想,部分算法的实现 理解 ]

(2)实验实践教学设计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首先通过教师案例讲解、编程演示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的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理解程序、模仿程序、改写程序到编写程序的实践训练,逐步强化学生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教学分为“演示实验”和“知识单元实验”两个部分。知识单元的实验有验证性和设计性两大类,前者是理解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的,后者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独立进行问题求解、程序设计的能力。下表给出了“分支结构”知识单元的实验方案。

实验教学中课程实验方案(以“分支结构”为例)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标 建议实验项目 3 分支结构 掌握分支、多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办法;

掌握排除语法错误的基本技能 案例:超速判断、出租车计价,成绩转换,纳税问题

项目:比较大小,分段计算居民水费、计算天数、简单计算器、出租车计费系统 ]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型程序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综合应用能力、复杂程序的调试能力,要让学生深刻体会程序设计的全过程,初步体验软件工程方法,培养学生软件文档的写作能力。加强团队工作中的个人责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示例:

作物产量统计系统

问题描述:输入某村各户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以便统计全村各种农作物的总产量以及向亩产较低的农户提供参考数据。作物产量统计系统中每条记录包括各户村民的编号、户名、种植作物种类、亩数、产量等信息,主要实现作物产量等信息的输入、打印、查找、排序、统计等基本管理功能。

基本功能:

输入n户村民及其种植作物的基本信息,并将输入的数据存入文件。

统计全村各类作物的总产量,并将结果写入文件。

计算各户各种农作物的亩产量,输出计算结果。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对全村各类农作物的亩产量进行排序,将排序的结果写入文件。

按户查找指定村民的作物信息。

设计要求:

在输入村民及其作物种类等基本信息时,要求输入完一户村民的所有种植作物及其产量等信息后再输入另一户村民的基本信息。

5 我校在《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课程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是学校内涵建设的理念,自2010年以来,《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取得了如下成绩。

(1)微课《冒泡法排序》和《汉诺塔与递归算法》2015年参加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本科)比赛” 分别湖北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数组元素的冒泡法排序和选择法排序》参加全国决赛获得“优秀奖”。

(2)教学研究项目《基层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教材)》参加2013年“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三等奖”。

(3)课程《生活中的C程序设计》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2014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2011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本科层次的“精品课程”。

(4)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2010年被教育部“教指委”评定为“优秀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被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评定为2012全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本科教育)“优秀教材”。

(5)编辑出版《C 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与习题解答》3个版次共6本教材,发表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论文7篇。

(6)指导的学生从2012年起参加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C/C++类),多人次获奖。

(7) 将《C语言程序设计》按照知识点重组录制成“系列微课”共65讲,时长1350分钟,该项目是目前国内第一门将专业知识碎片化重组后以“微课”形式进行展示的课程,我们坚信,只要进入该课程的学习者,一定会有所获。

6 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课程建设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课程教学是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的,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有他特点和规律,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多样性、个性化、有思想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条件;排除“不确定性、非物理性、外部性”的干扰,才是还原“学校教育质朴真实的面目”的,凡是“追求短期内量化、有形的物理绩效”都是严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2)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

近10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都把“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本科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由于各校理解上的差异,对待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导致在课程建设的效果和结果上不尽相同,近10年来,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共建设精品开放课程不少于二万门,建成的这些课程比较零散,成体系的不多,特别是名师,名校、“大家”的作品甚少,如果把各名校、名师、“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用他们的眼光,用他们的智慧来打造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均衡、信息共享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组建教学团队、发挥名师的作用,是做好“课程建设”基本保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建功立业的,所以课程建设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做好,课程建设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课程建设的周期长,也有可能长时间出不了成果,还是需要一批愿意奉献的人来完成。所以,就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 “引领、传承、创新、共享”作用,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4)加强“教学设计”,是目前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学设计”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课程的基本描述,课程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拟定,重难点突破的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等, 在目前环境下,实现教学的辅助手段很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辅助手段,都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特点、授课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8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建设高校强国,到2020年底推进一批学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只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认真开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开发优质资源,才能使“双一流”建设方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李金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理论探讨与有效实践[J].科学决策,2008(10):83-84.

[3] 夏晓华.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育,2007(10):59-60.

第8篇:实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师技能 训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仅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教师专业技能。随着教师职业的日益专业化,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性变革[1],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专业化时代的教师教育的创新取向。但是,从当前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际来看,还存在许多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现状

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高师学生教学实践技能进行教师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直接关系到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技能是教师赖以发挥其内在素质、传输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保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是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还没有能够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放到相应的重要地位,即使有的学校在近年来开设了一些类似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选修课或技能课,但总是不能和那些需要的考试的必修相提并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也使得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落不到实处。

二是没有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编制不同的培养实践方案。每个学科对于教师专业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高师院校在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时,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实践方案来指导和规范。但是,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校根据自己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的实际需要,编制出科学的不同专业或方向的教师专业技能教育、培养、训练方案,更没有结合每个专业或方向的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把教师专业技能内容进行分解,制定出各个不同内容的培养计划。使得高师院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时无章可依。

三是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师根据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开展辅导。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除了需要学生进行刻苦训练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技巧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训练过程预期的训练效果。从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多少学校根据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际需要配备在这某项教师技能训练方面素质好、经验丰富的教师。更谈不上对这些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师的工作的肯定和报酬支付。一般教师只求上好自己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是没有多少压力的。

四是没能着力研究有操作性的配套的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考核评价体系。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高考对于高中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为了增加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动力,必需要有专门的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考核评价体系来做保证。而高师的实际情况是不仅没有专门研究自己学校各个不同的师范类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指标、要求,也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和印制配套的训练和考核资料、评价手册,更没有坚持逐项考核、逐项记录,并把其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挂钩。

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决,很难保证高师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大展身手。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特殊要求

安迪哈格瑞夫斯等将之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型,二为自我理解型,三为生态变革型[2]。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与其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殊的要求,才能有效推进高师院校的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一)把教师技能培养和学生的生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是学生生涯设计和计划的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培养的自觉性。要注意克服那种生涯教育中出现的那些仅仅是与学生谈心、交流的现象,而有意识地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达标情况、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研究和解决等等内容,也作为生涯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训练。指导老师在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对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情况检查作为重要内容,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情况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班主任、任课老师在对师范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有目的地增加关于学生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情况的内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作为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层次必将随之提高。

(二)促进高师学生教学技能与科研技能的协调发展

以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教师代替培养教书匠式的教师,是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的一项培养目标。以培养“一专多能”、“科研型”的中小学教师与培养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技能上 “一专多能”、“科研型”的新要求[3],加强研究性、学术性专业技能训练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是高师院校特色的重要体现。师范类本科生在教育教学的研究技能训练与培养方面应高于中师、也高于五年一贯制的专业,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实践活动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培育其研究意识与技能,切实培养其教育调研技能、问题研究技能、教学论文撰写技能,鼓励其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力和想象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不仅要注重学术性—这是一切高等院校的共性,更要凸现师范性—这是师范院校的个性[4],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师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从师任教技能的培育,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应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如语言文字运用技能(“三字”书写规范技能、普通话应用及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应用文写作技能),对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课堂施教技能、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技能、综合实践活动及其课程的指导技能等的培养与训练,突出对其会教意识和会教能力的培养,要让会教的训练融会在每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使其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人准教师角色[5]。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应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找出高师学习和中小学教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实现学习技能与专业技能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同构和异构。加强教育技能训练,塑造其师范性人格,以培养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注重德育工作技能、心理辅导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依法施教技能的养成等。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要继承原中师的许多优秀传统。如音乐、舞蹈、简笔画、弹唱等才艺展示,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师范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模拟课堂活动、教师角色扮演训练、说课、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以不断丰富师范性;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既要让学生走出去——定期下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听取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又要能够请进来——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一线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情结,引导其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倾注职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专业成长。

(三)努力坚持师范教育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特点,这是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技能训练的前提性承诺,中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在于它的基础性,要求面向学生,提供最普遍、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技能、活动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显示出综合性、发展性的明显特点,综合性培养方向以及中小学教育启蒙性特点都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技能训练提出了“通才型”要求。

对于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来说,教师技能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科技能+教育技能”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求具备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在技能训练目标上,既要强调其“师范性”带来的特定要求,又不能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而忽视对其的高要求,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生尽管将来从事的是最基础的教育,但在文化精神、素质习练上应是高标准、“宽口径”的。在技能训练的实践中应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坚持必选与自选的结合,凡是针对未来中小学教育所必须的专业技能素质需要而设立的“基本性项目”,要在普及与实用上下功夫,凡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而设立发展性项目,除了兼顾实用性外,还需考虑提高与发展,如为适应中小学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就必然要求师范类本科生具有一定的音体美的技能,在这方面可利用高师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除面向全体学生在音乐(声乐、器乐)、舞蹈(舞蹈基本功、儿童舞蹈的编排)、美术中任选至少一项,由相关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辅导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必备技能学习与训练阶段情况及其个人潜力、爱好,组建相关专业技能提高班,如:音乐类的“声乐提高班”、“电子琴提高班”,美术类的“国画提高班”、“油画提高班”、“版画提高班”等等,这样,就能既兼顾了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又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同时, 还能减轻学生的技能训练的不必要心理负担。

(四)注意体现学生技能训练的特色性与实效性兼顾特点

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使技能训练的开展符合学生各自素质与能力倾向的多样化需要,体现各高师院校的特色,创建高师院校专业技能品牌,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师范类本科专业技能训练的水平与质量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参加活动的质量”和校园文化的风格力量[6];突出主体性,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对技能内容的选择权,培养学生对训练目标的认同感,提高学生自主训练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技能训练的非智力因素,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着手,提高其技能训练的水平;以实践为导向,统筹基础理论、技能理论与实训,使技能训练富有成效;追求开放的思路,保持师范类专业技能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中小学生的持续发展的交流沟通,因时而化,把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及时纳入技能的训练中,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 重视师范类专业技能的课程设计,一是突破原中师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虽然其一直比较注重师范生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师范性较为突出,但追求所谓浅、广、新,因而一直被批评为缺乏学术性。二是应突破高师院校中已有的培养中学教师各专业的技能课程体系,过分偏重学科专业知识,轻视教育教学知识,重视一般理论学习,轻视专业技能训练,就连最能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见习和实习,也因种种干扰而大打折扣,以致师范毕业生进人工作岗位后最初几年大多不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班务工作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三是突破师范类专业的技能课程体系,在师范类专业课程门类与技能结构设置等方面,把握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范生教育学科专业技能和任教学科学术水平的有机融合和同步提升,努力找到师范类专业同中师、传统高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基于专业情境的教育性和专业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的重要性,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应给隐性课程一席之地,传统的高师教育往往给出较多的显性课程用以训练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也就减少了学术养成的时间,高师院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应该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非计划、非预期的教育影响,在隐性课程中采取诸如能力水平考试或专项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觉完成隐性课程的技能训练任务,检查隐性课程的学习效果并进行质量把关[7]62

三、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施路径

(一)着力传授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理论

首先,因势利导,夯实专业基础,来到高师院校的学生,刚开始对学校充满了好奇,对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充满了热情,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以身作则,不断巩固其专业思想,抓好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兴趣,通过竞赛、互助、展示等帮助学生克服训练的倦怠情绪;重视技能理论学习,加强正面引导和有效引导。其次,结合实际,搞好综合训练。学以致用是提高技能训练实效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训练,深入中小学实地见习、实习必不可少,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再提高。再次,及时跟进总结,提高技能水平,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见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教师根据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好的方法,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拔指导,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后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头脑,提高技能水平。

(二)学生教师技能培养要坚持与时俱进

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都在不断深化和推进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一系列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现代教育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关于信息技术、电化教学等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已经客观地摆在了高师学生的面前,如果高师院校不正视这种现实,不对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体系、内容、方法、评价做出相应的与时俱进的改革和调整,则稂难保证学生从高师毕业后,能够在尽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指导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重点研究、确定、并实践与时俱进的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三)把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结合

毫无疑问,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老师专业技能教学和训练的主渠道。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求相应学科的教师调整和增加与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新课堂教学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求高量院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条件。像让学生板演、走上讲台发表见解、让学生主持开展教学活动、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比例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以第一课堂教学作为平台,学习和掌握老师专业技能训练所必需的理论、方法、技巧,有效地开展教师技能训练。

(四)积极创设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所需的条件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知程度和实践技术所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认真评估,制定实习训练和指导计划及措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实习基地,面向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全面地、系统地、规范地锻炼,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赢得社会、家长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使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上得到了巨大的动力。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强化技能训练。比如,利用微格教室给学生试讲,使学生看清了自己课堂教学的实况,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总结,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通过放映新课改课堂教学录像,学生边看边学,现场老师讲评,使得技能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鼓励学生搞科研,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五)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生教师技能考核标准

制定各专业技能训练应知应会的考核标准,根据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的要求,组织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各专业每学年学生技能训练应知应会的考核要求。同时,对每一个项目的技能训练所需的配套设备,由实习指导教师分别予以落实,并由该专业的任课教师负责考查、考评工作等,保证了学生技能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的,可颁发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充分调动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高师专业改革一样也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不同的学校还会有各自不同的实际,要有效提高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水平,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要针对高师院校的具体情况,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2]Hargreaves,Andy&Fullan,Michael.Introduction.InAndyHargreaves&MichaleFullan(Eds).Understanding TeacherDevelopment,Cassell&TeacherPress.

[3]张宝臣.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浅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3( 1).

[4]刘捷.经验与启示:高师教育百年回眸[J]课程教材教法,2001( 10).

[5]张洁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验研究[J].禁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