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诗词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词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诗词教学论文

第1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同火吃饭的称“火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多义实词的词义,就必须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弄清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研究词义扩大的规律。如何辨别词义?主要看字形,让学生分析字形就基本上能找出词的本义。因为词的本义是造字时所赋予的意义,只要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汉字的形体,就不难找出词的最原始的意义。我们如果抓住本义,对引申义的产生就能找到线索,就能驾驭纷繁的词义,使词义的解释有了可靠的依据,进而使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入。为此,可引导学生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入手,分类列表归纳其本义。如下表:

(附图{图})

(附图{图})

在文言实词的教学中,仅仅抓住了词的本义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掌握由本义派生出与它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一系列其它意义,这里主要指引申义,而比喻义、假借义不做归类。多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关系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圆形引申型,这种类型是以本义为中心,其他引申义都是从本义派生出来,即本义是圆心,而引申义都分布在圆周上,引申义之间是并列关系。如“逆”,原为象形

(附图{图})

丰盛的食物,两侧的两点表示装满后外流了。最上部的三角形是食器的盖子。“食”的本义为“食品”,名词。如:“身上衣服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后来又从名词引申为动词“吃”。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从动词“吃”又引申为“居”。如:“三岁食贫”(《诗经》)。这类词可图示为:

本义引申义引申义

食:

食品吃居

4.借助成语,掌握词义。成语是固定结构,它有紧密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概括意义,深受学生睛睐,都愿意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它。可以说学生对成语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成语又多来源于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甚至直接摘取或改造古代诗文名句,它与文言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文言实词的词义在成语中得到较好地体现,因此,借助成语与实词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得益非浅。可列表比较其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文言实词例句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马观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惩不贷汝罪宜死,今姑贷汝。(高启《书博鸡者事》)宽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偃旗息鼓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归有光《项脊轩志》)倒下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停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蹴而就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踏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穷七见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显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系统归纳整理

在中学教材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文言实词就有450个。复合词350个,对此类知识运用分类归纳注释的方法,使学生增强记忆牢固掌握,以达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理解词义的效果,培养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一词多义、一词多音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要让学生迅速掌握这些多音、多义词,最好用按词注释,随课归纳的卡片积累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卡片多了,就按多音多义词的笔划或音序为序,形成自编的多音多义词小词典,每一词条都要注明读音、词义、例句及其出处、作者。尽量将义项收集完全。这项工作要贯穿文言文学习的全过程。例如:“顾”字的归纳卡片如下:

(附图{图})

2.文言虽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合成双音词,即复合词。教材中大约出现350多个,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按两个单音词去理解,那就与词义大相径庭,造成误解。合成双音词可分为一般复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前后缀式复词。归纳例释如下:

一般复词(偏正式):齐师败绩(《左传·曹刿论战》)

败绩—指军队的溃败

同义复词: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扶将—搀扶。

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劳作(偏用“作”义“息”是旁衬)

前后缀式复词:

①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苏轼《石钟山记》)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②堂上阿奶仗汝扶持(袁枚《祭妹文》)

阿奶—老母

以上一些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要从基础入手,抓实抓细,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中开发学生智力,增强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礻加韦

第2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作为语文教学,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学阶段识字教学不但不能淡化,而且应该把字词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基石。当然,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识字教学应该要提高档次,不能再让他们机械地识记字形,要让他们从字的文化内涵上来把握汉字的特点,体会文字之中所包含的智慧,从而真正理解字的含义,体会汉字的魅力之所在,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

看起来简单的汉字结构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智慧。我们只要从这个角度来学习字词,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识记字词的形状,同时又是丰富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的有效载体。比如年龄的“龄”字,许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要以齿字作为部首,如果我们让学生从身边的知识学习了解,他们很容易就会对这个字的结构有全新的认识,对这个字也会有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在我们本地,有许多牛羊贩子,他们在买牛羊的时候,常常了解牛、羊、驴子的年龄,都要看牛羊等动物的牙齿,他们可以通过牙齿来断定它们的年龄。在本地,我们还在一些羊的名称中带有这样的信息,比如“二齿”表示这个羊年龄是二岁,“六齿”说明这个羊年龄是六岁,如此等等。

我们有丰富的成语典故,这些典故非常精炼,生动,形象,且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寓意深刻,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成语背后的这些知识,让学生准确把握成语的内涵,理解成语的含义,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错。学习古文,重视挖掘用典,特别是古诗还要重意象。比如松,竹,梅,菊,在古代有许多别称,让学生学这些词语的别称,一者可以体会作者行文风格,二者可以了解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书写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淀着许多的民族智慧。学习汉字的过程既是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民族文化的思维习惯的过程。文字的创造与发展过程,字义的演变过程,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智慧凝聚的过程,学习字词不但可以让我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可以获得许多思维上的启迪。语文之所以是人文性的课程,原因就在这里。因此,字词的学习不仅仅是字形结构的识记,更主要的是对字形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说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那么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笔者认为就在这些基础的字词之中蕴含着。我们许多老师似乎把人文性神圣化了,认为人文性是单独进行培养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人文性的培养是蕴含在语言性之中的,是通过语言的习得而获得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文性和语言性统一了起来。

其次,根据部首,深挖字的原始意义,从而从根本上来认识这个字。比如,“红颜知己”的“颜”有“页”部,而页部与头有关系。这就使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头与颜色差距很大,这二者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原来,“颜”现代有“颜色”意义,但在古代却是“额头”的意思。后来词义扩大,由额头到人的脸面。因为人的脸上的颜色既是健康的象征,也是美的外在表现。这样,“颜”就了“脸色”的意思,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扩大,就有了“颜色”的意思。顺着这样的词义演变的轨迹,我们就能看清楚古代人们是如何思想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思维能力不是刻意来培养的,而是渗透在学生的语言的习得过程之中的,离开了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失去了依托。许多时候,我们只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却不知道在字词的学习中来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再比如,成语“不刊之论”,大家常常把这个词语理解错误,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刊”的本义。这就需要我们从“刊”的字形上来辨析。刊,干声,立刀部,与刀有关系,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消除,修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这样就不至于将这个成语理解错误了。再比如,乌鸦的“乌”和鸟儿的“鸟”字。这两个字差别只有一点,为什么?原来乌鸦是黑色的,它的眼睛也是黑色的,因为这黑,它的眼睛也就看不到了,而鸟能看到眼睛。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是黑色的,这个乌鸦的“乌”字就有了黑色的意义,然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乌云、乌黑等词语进一步了解认识这个词的意义。

学习文言文, 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古代的字词意义和现代的词义联系起来学习,这样既拉近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古今汉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一条有效学习古文的途径,可谓一举两得。我们知道古代单音字占大多数,而现代汉语多音词占大多数。古代的许多字在现代都作了一个语素,要理解文言文,我们就必须要寻找与之相关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寻找与这个词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的那个语素的词,这样,既对理解古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字的释义也有很大的帮助。古今词义尽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这个变化过程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要顺着词义发展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深刻认识该词语的意义,把握词义变化发展的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触摸到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深化他们对字词的认识。

时下,我们的语文教师轻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似乎新课改不要语文知识。说到语文知识,许多教师都会嗤之以鼻,以为这有点落后。其实作为一种教学,语法知识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的组织规律,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的用法,不至于他们在写作中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这会对规范民族用语,规范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起到很好的作用。学习词语,我们必须对词语的词性有基本的认识,这对学生使用语言具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能结合语法知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的结构规律,规范它们的语言学习。使他们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语言训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中词汇贫乏的毛病。

第3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一、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及其实质

“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我校对分层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相吻合的。因此,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出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推行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就是将问题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A类问题,最简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完成;B类问题,有所提高,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内部探讨学习,然后小组交流展示,达到掌握的目的;C类问题,难度较大,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精讲、学生精练。“分层次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学习平台,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分层次问题教学的程序

“分层次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第一环节是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是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是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是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三、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一一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从中不难看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好学生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和身边的现象中提取问题素材:如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环保能源产品已进入千家万户,但随着季节变化,太阳日照不断变化,怎样安置太阳能热水器,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再如贷款购房、购车的分期付款问题,彩票中奖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促使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则,为了知识学习的达成,可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如在两百多年前,一位数学家观察了下面一组算式:6=3+3,8=3+5,10=3+7,12=5+7,14=3+11,16=5+11……得到了一个猜想,他的猜想是什么?从而引人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也让学生明了每个知识的存在都起源于问题的存在。

2 在真实问题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发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一种现实需要当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不仅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海上有一灯塔P,在它周围3海里内有暗礁,一客轮以9海里每小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至A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60℃,继续行驶10分钟后,到达B处,又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45℃,问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的危险?又如,易拉罐是由金属做成的,若做成圆柱形,为了让成本最省,该怎样设计?这类题目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出决策,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带着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来解决问题。

3 在问题探究中构建新知识。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问题包括起始状态(问题被认知时问题解决者所处的情况,旧知识的储备)、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者所要寻求的结果,新知识的形成),以及南操作引起的从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种种中间状态(探究过程)。显然教学中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经验(个体体验、个体认知),利用个体参与探究,有利于学习者梳理已获知识、形成选择并运用经验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对新知识的认知并不全部源于接受简单的供给,而来源于亲身的探究,生成于自己的思维之中。

4 在问题探究解决中寻找新问题的“生长点”。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如何产生新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思维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的体现。问题是需要不断去探索、不断思考才能形成问题,才能形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从中引发新的问题,找到问题新的“生长点”。问题可以从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也可以由教学者自行撰写或南现成案例改写而成,甚至可以让学习者自行创作,最主要的是要能选择一个适合教学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从具体案例人手,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体验解决问题的需要。

第4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第5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日语;汉语;日汉语教学;词汇问题

一、日语中的古汉语词

汉语的“跑”翻译成日语是走る,日语中另有歩く表示“走”的意思。于是,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跑”、“走”、“步”三个词就难免犯糊涂了。其实,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中意思发生了变化,而日语词中吸收的大量古汉语词仍然保留着原来的词义,所以只要能追根溯源,给学生讲清楚各个词语的本义,上述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古代,“步”字代表“走步”,后来“步”字逐渐转化为名词,“走”义消失,转移到“走”上面。《说文解字》:“走,趋也。”趋即快跑。后来“走”不再用于快跑,接受“走步”的“走”义。“快跑”义则由“跑”字来表达。如此这般跟学生分析每个词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他们准确地区分和掌握词义。

二、日语的国字

除了单纯地借鉴古汉语词汇,日本人还跟据汉字的造字方法,独立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国字,用来表达汉语所没有的事物和概念。例如,「働就是表示人活动的意思,「鱈表示下雪的时候捕捉的鱼,「凪表示风停止了。可以看出,所谓国字也就相当于会意法造出来的汉字。日本学生对他们本民族的国字的各个部件了解透彻了,必然对学习汉字有一定的帮助。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利用这种相似性将汉语与国字进行对比,从而提高日本学生对汉字的接受能力。

三、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日语对汉语的渗透在历史上有过两次高峰,一次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接受了西方先进生产力的影响,科学技术上取得极大进步,也引进了大量西学词汇。日本学者将这些词汇用古书上汉语进行标记,如革命,《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指变革天命,改朝换代,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revolution这一术语。又如经济,《晋书》:“起而明之,足以经济。”“经济”原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economy这一术语。有人把这类词称为“和制汉语词”,一大批和制汉语词在后来的文化交流中逐渐渗入我国。高明凯、刘正琰在《现代汉语外来语词研究》中列举了459个日语外来词,这些词语基本成为当今常用词汇。

第二次高峰在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大量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新的日语汉字词汇出现在汉语中,如料理(饭菜)、人气(受欢迎度)、写真(照片)、攻略(游戏流程)等等,它们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汉民族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学者专门对“写真”一次进行了考证,他说:“‘写真’一词在古汉语中出现较早,‘写’有‘摹画’的义项,‘真’有‘真实,真诚;肖像’的义项。”根据《古汉语词典》,“写真”有三层意思:一是摹画人的真容,二是肖像画,三是如实摹画景物。可见,古汉语“写真”包含动词、名词两种词性,但却没有照片的义项。该词传入日本后,一时间用法仍与古汉语略通。直到1848年,日本引进了西方照相技术,“写真”的词义才得以扩展,到1894年,日本最早的两家摄影杂志《写真月报》和《写真新报》创刊时,“写真”一词最为“摄影”、“照片”的意思最终确定下来。(戴玉金《从日语的汉语词中看中日间词汇的双向交流》,《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随着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写真”作为“摄影”、“照片”的意思又重新传入中国,并且语义缩小为“以某人的身体为创作主体的人体摄影”,即现在所流行的艺术照。由“写真”这个词在中日两国间的双向交流,可以看出汉语词汇的某些发展变化。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明这些词汇发展变化的轨迹,理清每个词在各个阶段新增加的或逐步废除掉的义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词义。

为了追求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即便汉民族语中早已存在表达同一意思的词汇,我们在交际中仍日益倾向于使用这些日语外来词。日本学生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这些汉语词汇比其他外国学生更得心应手,相对容易许多。

四、同形词汇的理解误区

尽管中日两国语言文字有着上述种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容忽视的是,汉字进入日语之后,意义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便书写相同,词义也可能大相径庭,所以需要特别留意这些差异,切忌望文生义。例如:

汉语的“娘”指母亲或是对年长已婚妇女的尊称,日语的「娘指的是女儿、姑娘;

汉语的“勉强”主要有三条词义,一是能力不够或不愿意,还尽力去做,二是使做难于做或不愿意做的事,三是牵强;凑合。日语「勉強则是指学习、用功;

汉语的“手纸”指的是厕纸,也叫卫生纸;日语「手紙则是书信的意思。

以上所举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体系中意义完全不同,除此以外,也有意义相近,但范畴有大小之别的词语。例如:

「放心在日语中既有汉语“放心”的含义,还有精神恍惚,失神的义项,后者是汉语“放心”所没有的;

「差別既可以表示区别、差别,还可以表示歧视的意思,而汉语“差别”只能表示形式或内容上的不同,即区别。

相反的,「蒼白日语中只表示(脸色)苍白,而汉语另有(形容表达不生动)苍白无力的意义;

「成就只有完成义,汉语“成就”除了表达完成的意思,还有成就、成绩的意思。

第6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的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作品中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细细地品读,认真地体味,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首古典诗词,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陶冶性情的好机会。然而,由于教学进度和考试内容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们一般都只用两课时来完成五首诗词的品读,用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熟读、背诵、翻译三步曲。这与其说是品读,不如说是“走马观花”。学生来不及观其貌美,嗅其花香,就要举步前行了。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不外乎是用一层薄薄的黑纱盖住了这些“瑰宝”,让人看不清,想不透,这无疑是一种浪费。诗歌的教学不应只流于形式和片面,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翻译只会冲淡了诗意。这样的课堂只会显得单调,更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词的精粹在于其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镌永,字面上的美词绝句也是因其意境而生。所谓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因此,不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魅力的。笔者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以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初步欣赏能力和陶冶性情作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自主地体味其中的魅力,才是达到这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

有人可能会说,含而不露是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学的最大难点。对于诗歌的意境,教师本身也要仔细地揣摩品味才能“尝”出其韵味,那又该如何把这些微妙的感觉带给学生呢?既不能把自己个人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民意;也不能对着学生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笔者在教学诗歌时所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不知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而言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借鉴过其他教师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作过初步的尝试,那就是采用“以画传情”的方法来进行意境教学:古代诗人通常不会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要在自然或社会的景象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借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会场景的表述来蕴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笔下的形象都灌注着作者的思想情绪,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诗歌的意境。而这意境仅用语言是不能传达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用画来将这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意。

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尝试和心得体会:

一.诗画结合,传情达意。

正是因为诗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

必须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边看画,边读诗。即在教学过程中以相应的图片帮助理解,这是诗歌意境

教学中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方法。

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

诗人“单车”“问边”,行经宽阔无边的大漠,顿生孤独寂寞之感,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绘景名句。读到这一句,学生多半没有到过西北大漠,对诗中雄浑壮阔的景观难以想象,对诗人那种孤寂之感更难以理解。这时,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主题的画面,观赏那黄沙浩瀚的壮阔景观,让学生对西北大漠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然后让他们自行想象:假如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广漠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时再回到诗中,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很自然就领略其中的魅力。再辅之以“落日”、“炊烟”的画面,让学生讨论:“烟”什么情况下才会直直地上升,“落日”如何显得更圆,这两种景物能钩起人怎样的情思……就这样,学生会一步一步地悟出这“直”、“圆”二字的绝妙之处。

这种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插入具体画面的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某些景物所寄托着的诗人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讲起课来也得心应手得多。

2.先看画,再读诗。即在开始该诗歌的教学之前,先以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引

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逐步把他们引进诗歌的意境当中。

再以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为主题的图片,让学生观

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意境,并可引用曾经学过的咏月名句来总结一下月亮可以寄托的人的情感世界。比如,以一幅明月当空照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以一幅残月西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孤寂之愁;再以一幅荒漠上空的半月,引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之苦……

用这一系列的月夜图,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般柔美的境界,引领他们在月夜之下“漫步”,想象一下这圣洁的月亮会令人想起什么,会触动自己内心的哪一丝情感。到了这个时候,再导出苏轼写作此词时的情景,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展示一幅画面:一轮圆月高挂天空,月中还隐约可见如兔如树的暗影;凄冷的月色如银般倾泻大地;月下一人正举杯独舞,飘然若仙。在这样一幅画面背景下,配上一段柔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边轻声朗读,边感受其意境美。这样一来,有了前面的意境感受和情感基础,以下的教读和品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种先看画再读诗的方法,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感知过程,还可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丰富多彩的画面,对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拓展思维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作画悟诗,品味诗意。

对于一些景物描写比较具体的诗歌,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

自己对诗意的感知和理解,自己创作一幅画,把感受用画笔画出来。笔者在这方面也曾作过两种尝试:

其一,课前描画,感知诗意。

在布置预习的时候,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再用笔把它们画出来,要求要画出自己的感受。

以元散曲《天净沙•秋思》为例:

先提示学生,这首曲一共写了十种景物: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布置他们抓住这几种景物的特征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图画,用水墨画的形式画出来。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挑出画得最好的作品来分析,并把曲中各种物象的特征渗透到里面,纠正学生画里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最后就可以把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大致归纳为衰败,凄凉的意境。

学生画出来的虽然并不完全符合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但这作画的过程,已是对诗意的揣摩和感受的过程,对诗的意境已有了一个初步的想象。然后,在正式讲课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更投入,更有兴趣地去听课。而且分析学生在画中出现的败笔,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上面的绘画,有个别学生把“瘦马”画成“肥马”,把“夕阳”画成“如日中天”,这时老师就可将计就计,点出这“瘦马”与“夕阳”所蕴含着的人物的颠沛流离的疲态和日暮思乡的愁肠。如此这般,诗意就如画卷般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渗透学生的心灵。

其二,课后作画,再现诗意。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用自己的画笔把它画出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回味,加深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曹操的诗《观沧海》为例: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进那种豪迈壮阔的意境,理解诗人借大海的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让学生在课后把大海那波澜壮阔,包蕴万千的气势画出来。那么,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经意地再一次回味了诗歌的意境,把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画进画中。当然,这是对那些认真对待这次作业的学生而言。

以画传情的诗歌意境教学方法,在其他许多的古代诗词教学中都可用得上,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望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第7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第8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一、中学学生学习词汇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学生词汇总量少,单词记忆模糊。

《牛津中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以下简称牛津英语)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仍令人堪忧。就阅读能力而言,很不尽如人意,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生词多,与牛津教材对词汇量的掌握要求不相适应。

2.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匮乏。

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认真背单词。但由于新教材每单元都会出现一定量的新单词,他们往往学了新词,忘了复习旧词,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复习,导致遗忘,由此便产生徒劳无功之感。加之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词汇学习策略,一味地机械记忆,厌倦感与日俱增,这些情感因素也必然导致词汇学习的低效。

二、教师在教词汇方面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词汇教学仍停留在教师孤立地教单词、学生背词义的低效益水平上。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常常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易忘,花的时间较多,然而效果不明显,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影响了语言技能的形成。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我们在教授英语词汇方面仍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对词汇教学的认识不足。

许多老师认为,词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要做的最多只是通过默写、小测验等方式来加强督促。词汇记忆无法教授,词汇策略教学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缘于这种观念,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解决阅读问题列入重点,期待学生会在阅读中自然习得词汇,并将学生的词汇量不足简单地归咎于学生的懒惰和阅读量不够。

2.对词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把握不准。

中学英语教材不断更新,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有老师认为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越好。因此教授词汇时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凡是课本、练习,甚至试题中出现的只要是不懂的词汇都要求学生掌握。殊不知对于任何一门语言,词汇都是浩如烟海,任何人都不能记忆、使用所有词汇,结果只能是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频繁的单词默写必然使学生渐生厌烦之绪,渐失兴趣之源。

三、词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科学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就学生学记和扩大词汇量的方法,我在此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根据英语单词音形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

词是音形义结合的词,语音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乎每个英语单词的拼写都与其发音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学好语音对于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国际音标的基础训练,逐步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了解熟悉更多的发音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单词拼写形式,直至达到根据发音自行拼读单词的程度,从而为学生学习记忆词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努力改进自身的词汇教学方法,加强词汇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来习得词汇。

第9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在高中第二册第二课有一个句子,But the studios which he started are still busy today, produc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ing films.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the studios是produc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ing films.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the studios是producing短语的逻辑主语不甚理解,下面对ing分词的逻辑主语作一些简单的讲解。 

-ing分词的逻辑主语是ing分词及其短语说明的对象。-ing分词的逻辑主语有下列几种情况: 

1.-ing分词的逻辑主语通常是句中的某一成分。例如: 

He is often found working in the garden.他经常被发现在花园工作。 

There is someone knocking at the door.有人在敲门。 

She could feel her heart beating wildly.她能感到她的心在狂跳。 

Doing such a thing now will cause you much trouble later on.现在做这件事会引起你以后的麻烦。 

2.-ing分词的逻辑主语是泛指的人或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来时,句子中的逻辑主语往往不表示出来。例如: 

(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Our teacher suggested(   )eating dinner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我们老师建议在市中心吃晚饭。 

3.-ing分词也可以有自己的逻辑主语,即由-ing分词短语的一部分表示,这种带有逻辑主语的-ing分词短语叫做ing分词复合结构,它包括三种情况: 

A.用名词或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形式,在非正式文体中用名词的原形或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表示-ing分词的逻辑主语,这种逻辑主语的-ing分词复合结构通常起名词的作用,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例如: 

作主语 

Their accepting the money will be considered.他们接受钱的事将会被考虑到。 

作宾语 

I can’t tolerate his constant complaining about everything.我们不能容忍他经常抱怨每件事。 

作表语 

What her husband insisted on is her cleaning the house every day.她丈夫坚持让她每天打扫房子。 

作同位语 

He has devoted his life to one cause, fighting against all political and social in justice.他已经把他的生命献身于一个事业,反对所有政治和社会的不公平。   

名词的原形比所有格更常用,在It’s no use/good这个结构中只能用名词的原形,代词的属格形式比宾格形式更常用,作主语时只能用属格形。例如: 

It’s no use your telling me not to worry.你告诉我不要担心,但没用。 

It’s no use your father telling me not to worry.你父亲告诉我不要担心,但没用。 

不定代词,指示代词和没有或不易构成属格形式的名词及其短语通常都用原形。例如: 

I object to anybody smoking in my room.我反对任何人在我房间吸烟。 

I didn’t notice the door being shut.我没有注意到门被关了。 

He laughed at my brother and me liking rice pudding.他嘲笑我弟弟和我喜欢布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