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符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利用手机输入法自带“数学”符号功能。很多手机输入法都带有“数学”符号输入功能,可以直接打出数学符号。
2、复制粘贴法。如果是经常要用到符号,可以从网上其他地方复制保存,需要的时候又复制粘贴到需要的地方。
(来源:文章屋网 )
明明在家里东看看,西摸摸,发现一个像蜗牛的家伙,仔细一看,这不是“6”吗!“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明明忍不住问道。
“哼!”“0”和“1”不知从哪儿蹦了出来,“还不是因为你,把‘6’写的东倒西歪的,就成这样了。”
"对,对不起,”明明不禁脸红了,“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0”和“1”有点心软了。
可“6”有要求:“你必须把我们写端正才可以。”明明拿起笔和纸,一笔一画地把“6”、“1”、“0”写好。三个数字一检查,二话没说,立刻钻到明明的包里。
这时那边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是双数!”“不, 我是双数,你是单数!”“不对不对,我们都是单数!”明明顺着声音走过去,原来是“2”、“8”、“9”在吵架。它们一见明明,就异口同声地说:“你说谁是单数,谁是双数,答对了我们就跟你走。”
明明拉出“2”和“8”说:“你们是双数,‘9’是单数,好了,你们可以跟我走了吧。”
“2”、“8”、“9”一听答案是对的,心甘情愿地走进背包。
背包里的数字告诉明明剩下几个数字和符号喜欢在书柜里比大小。明明来到书柜旁,它们几个果真都在。背包里的几个数字见书柜里面这么热闹,也跳了出来。数字们都想借机会考一考明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意识形成
学生进入小学后是记忆和吸收知识最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都在慢慢地形成与完善,所以小学是数学符号意识培养与形成的重要阶段。
一、什么是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的出现与运用要比数字晚,并且要比数字多。数学符号和数字一样是世界通用的,现阶段存在并使用的数学符号有200多个,在小学的数学教科书中常用的数学符号约有10种,虽然数量较少,但是都是数学符号中最为基础的符号。数学符号的种类主要有运算符号、关系符号、结合符号、性质符号、省略符号、排列组合符号、离散数学符号、数量符号。其中,在小学数学中能用到的数学符号则只有前三种。
二、小学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方法
1.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的重要性
数学符号是学习数学不能缺少的部分,没有数学符号就没有数学这一既抽象又具有逻辑的学科,由于数学是门抽象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何能对数学符号形成意识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开始,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符号的重要性是使他们掌握数学符号意识的重要步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要培养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就要让学生们明白数学符号的重要性。数学符号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通过一种固有的定式将原本比较复杂而抽象的数学问题表现得更加直观,让小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掌握数学的运算过程。
2.建立小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初步认识
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符号的讲解时一定要联系实际,尽可能地联系小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明白通过数学符号可以决定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们吸收数学符号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小学生们对数学符号的初步认识。在生活中,小学生的年龄都很小,喜欢玩在一起,并且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但是也会因为分享过后都会出现一些分配不均的小矛盾,要想分得更加合理就可以通过数学符号组成的数学式了,如:小明有10根铅笔,小东有6根铅笔,小明希望和小东的铅笔放到一起,可是因为铅笔太多了,当小明和小东将铅笔放到一起时却数不清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加号引入到学生的计算中,并直观地让小学生知道加号是将数字进行整合的数学符号,运用加号就是让铅笔变得越来越多,让小学生对于数学符号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小学生在心里有个初步的意识,数学符号是能直接告诉他们铅笔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可以建立起小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初步认识。
3.让小学生对数学符号形成意识
在我们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情况下都能产生出数学,所以教师应通过联系日常生活更加直观地让小学生们面对数学符号。如:教师在教学生们“+”号时,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如红十字标志,或者是通过事物进行整合的过程,通过实物或者是图片,在教室中有21名男同学,有17名女同学,那我们班级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首先我们将21名男同学写在这,将17名女同学写在这,中间我们放个“+”号,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数字38,所以我们班一共有38名同学。所以我们班级同学的总数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的数量相加,这样学生就能有一个数学计算要使用数学符号的意识,这样就能慢慢形成对数学符号的意识。这种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联系实际、联系符号,结合一些学生们长遇到的具体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们了解到数学符号存在的重要性,
体会到在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只有使用数学符号,才能够清楚和简明地表达出不同情境事物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样学生们能够有意向主动地形成数学符号意识。
三、强化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与形成
为了能更好地对小学生数学符号的意识培养与形成进行强化,就一定要解决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为小学生创设一些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以此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们强化对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如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进行多次运算时,就可以出示:老师比小明大17岁。小明在1岁的时候,老师是多少岁呢?老师在26岁时小明是多大呢?小明4岁时,老师应该是多大呢?这时学生回答:1+17;26-17;4+17。通过这样一个将学生和教师都能加入的例子来强化学生对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形成。更好地体现出数字恒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是数学符号。只有更好地掌握数学符号才能解开问题,得到答案。
数学符号本身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思维变换模式,但是它又是一种可以直观地将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表达的方式,它是抽象和直观的综合体,是一种数学智慧的结晶。作为小学生,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符号,也很难直接地就明白数学符号所真正要传达的意思,但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了解各个不同的数学符号的功能和定义,就不能运用数学符号来解决数学题,就不能很好地学习数学,所以要想对数学符号有意识就要从小学数学开始,因为小数数学是基础,教师应通过连线生活,联系教学例子让学生们开始初步认识数学符号。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意识形成的阶段是小学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学生是最容易形成客观及主观意识的。教师应该通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小学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参考文献:
[1]赵耀昌.大数学家.从小讲究学习方法[J].聪明泉:少儿版,2002(7).
[2]王静.如何教好小学数学[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符号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78-02
众所周知,数学符号是数学学科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而形成的专用语言,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初中阶段是学生使用数学符号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初中生对数学符号的掌握和应用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数学符号意识不强、符号记忆不够清晰准确、书写不够规范、没有养成使用数学符号的良好习惯等。为了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准确地掌握数学符号语言,并可以灵活地应用,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四种策略展开教学。
一、诠释符号蕴含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符号
纵观当前初中阶段的数学符号语言学习活动,很多教师都是采取简单直接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数学符号。由于学生只能孤立地记忆数学符号的形状,不能建立各种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所以大脑中存储的符号信息也比较单薄。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数学符号,挖掘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诠释数学符号蕴涵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升数学符号记忆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内容涉及an这个用来表示“乘方”运算的符号,以及由这个符号衍生出来的a2、b2、a3、b3等相关的数学符号。对于这些符号,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符号代表的意思,才能准确地书写,正确地解答数学题目。因此,笔者在教学时特别强调了对a2+b2、(a+b)2、a+b2、a3+b3、(a+b)3等一些常见的算式符号的意思,让学生展开比较记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笔者先让学生结合已经学习的知识,尝试着逐一阐述各个算式的意思:a2+b2表示甲乙两个数的平方和;(a+b)2表示甲乙两个数和的平方;a+b2表示甲数与乙数平方的和;a3+b3表示甲乙两个数的立方和;(a+b)3表示甲乙两个数和的立方。最后让学生进行对比,区别不同,加强学生对这些基本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的理解,有效地帮助学生避免混淆这些数学符号,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正确使用。
理解记忆已经逐渐成为初中生记忆知识要点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构建数学符号的意义体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相关信息的感知,让学生在理解符号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促使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二、讲述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内化符号
初中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对事物的认知也更加倾向于抽象的理性认识,对事物所形成的知觉也更加准确和快速,尤其是在观察事物细节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更擅长对事物细微差别的认识与把握。学生的这些认知能力的提升无疑对数学符号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能力结构和水平,通过讲述一些数学符号的历史,引导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快速内化并掌握数学符号。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平方根》一课时,教材引入了“平方根号’的形式。”学生在听完笔者的介绍后,对平方根号的发展演变获得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大脑中丰富了平方根号的信息,进而内化并吸收了这个符号。
三、创设解决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练习应用符号
应用数学符号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学习掌握这种数学语言的最终目标,也是强化学生数学符号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符号,运用恰当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符号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用数学符号,准确地应用符号来解决问题。在这种真实的应用实践中,通过有效地练习应用符号,达到掌握数学符号的最终目标。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后,为了增强学生数学符号的应用意识,笔者创设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平行四边形的底比高多10厘米,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剪掉一个以平行四边形的高为边长的正方形,求剩余部分的面e是多少?”对这种问题,学生首先想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t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a。接着,笔者让学生根据题意“平行四边形的底a比高h多了10厘米,即a-h=10cm”,那么,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减去边长为h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列出算式是S=a×h-h×h,然后把h=(a-10)代入,化简后得到S=10a-100。学生在解答这个题目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了数学算式、数学符号,强化了对数学符号的记忆。在这样的解题活动中,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得到了有效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符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学以致用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知,也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掌握数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符号的动机。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机会,加强数学符号的应用练习,提高了学生掌握数学符号的效果。
四、解析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生认识理解符号
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为学生分析数学符号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符号为载体和途径,成功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能够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指导自己的数学学习行为,也可以增强学生认识数学符号、拓展数学符号,让学生能更加准确地应用数学符号。
例如,数学符号中有用字母来表示数字、用字母与几何图形一起来表示几何图形等,这些数学符号简练地反映出了数字与数字、数字与算式等各种数学关系,体现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同时,也以数学符号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结合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图形的帮助下,尝试推导平方差公式,即a2-a2=(a+b)×(a-b)。”笔者设计学习任务,并且画出了下面两个图形给学生提示。
学生根据笔者的提示,运用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图形顺利地推导出了a2-b2=(a+b)(a-b)。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数学符号、图形符号,还亲身体验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符号的理解。
关键词:数学教学 符号编辑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92-01
数学的文字编辑中经常要用到一些数学符号,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学符号的编辑修改,那么无论是自己打印一套数学题还是做课件的文字编辑都将不再是难题。现以WORD为例,探讨一下如何使用WORD公式编辑器编辑数学公式。
1 使用WORD中的插入公式功能编辑数学公式
对软件的要求是在OFFICE的安装中需要安装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打开WORD文档后,选择“插入”菜单,选择“对象”选项,后弹出“对象”卡片,选择“新建”中的“Microsoft公式3.0”,点“确定”按钮。
完成上述工作后会弹出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以下简称“公式”),如图1所示,对高中数学中的大部分符号、公式都可以用它来编辑完成。编辑器共分19个模板,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
在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有“关系符号模板、运算符号模板、集合模板、希腊字母模板、围栏模板、公式和根式模板、上标和下标模板、求和模板”等等。现在以其中的“公式和根式模板”和“上标和下标模板”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公式的使用。
在这段文字中即有根号又有分式。选择插入公式后先在公式中写入“=”,然后选择“公式”中第二行第二列中的“分式和根式模板”,选择其中的二次根号在根号下写入“3”,然后利用键盘的向右键,将光标移出根号外,继续下一步编辑。接下来是三角函数sin的写入了,可以通过键盘,也可以在公式编辑器中选择,在此不再赘言。然后就是括号里而的分式的写入了,这里选择的依然是“分式和根式模板”,不过不再选择根号,而是选择分式模板中的按钮,然后在分母位置键盘写入“6”,分子位置,在希腊字母(小写)模板中找到“”,分式“”录入完成,后面的公式编辑可按上述方法逐一完成。
WORD公式编辑器是一款比较灵活的工具,可以根据需要多层嵌套。比如上面例子中的根式,可以在光标位置写单个数学“3”成,也可以写入“―1”成,也可以在根式中写下几层根式如,同理,分式也可以嵌套多层,如,,。
2 在数学公式的编辑中,一些简单的编辑,可不用公式编辑器,直接使用WORD中的文字编辑来实现
(1)上、下标的编辑。上、下标的使用在数学公式中极普遍,平方、数列等的编辑经常用到这些内容。
现以实例说明在数学公式中如何应用WORD中的上、下标的编辑功能。例如:编辑以下文字“数列{an}中,a1=2,an+1=2an+2n+1,则an=”,这里没有根式、分式等,涉及的只是上标和下标的问题,可以利用WORD中的“格式”菜单来实现。先输入“an”,然后选中“n”“”,再利用菜单,选择“格式”“字体”,在“字体”卡片中选中“下标”后点确定,“an”编辑完成,上标的编辑与下标的编辑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在最后选中“字体”卡片中的“上标”即可。
(2)在数学公式中还要经常用到的有希腊字母、数学符号、单位符号、数学序号等等,这些符号如果用“插入”菜单中的“符号”卡片可以找到,但是“符号”卡片中的内容比较多,查找起来不方便,如果利用输入法中的软键盘实现这些符号的录入,就会方便许多。首先输入法选择中文输入法中的一种,然后开启软键盘,在软键盘上单击右键选择所需的符号集即可。图2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符号集,根据所需,点取即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符号感;符号魅力;循序切入;知识正迁移
抽象性是数学知识的显著特征,而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知识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提供相宜的感性材料,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儿童知识的内化过程进行指导,精心组织感性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跃进。然而,数学符号将数学对象和数学对象间的相互关系符号化,在数学这门学科中,数学符号又是数学高度抽象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面对的数学问题就变成了探究、解决符号系统。要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探究的乐趣、富有收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一、引导学生对符号充满兴趣
数学符号用自己独有的简练性、准确性、直观性和形式化,准确地抓住了表达意义内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从而成为特定思想表达和诱导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中“隐蔽的部分”简短明了地反映出来。我们教师要敏锐地抓住特定的情境生动张扬数学符号的魅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必要性,从而刺激学生认识、探究数学符号的新奇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故事情节”给学生讲符号产生和发明的故事,如在学“∏”时,教师用预设的故事语言给学生讲讲琼斯的故事以及相关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新数学符号的出现就意味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思维的诞生。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号符号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如“有一个苹果,我和妈妈一人吃了一半”,又通过实物演示过渡到“二分一”最终自然导出数学符号“■”。
二、引导学生用细腻地态度学习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都很简练,数学符号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带着细腻地态度去学习数学符号。每个数学符号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正确读写,认真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一笔一画地书写数学符号,认真指导发准每一个数学符号的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符号进行归类,如,可分为1.数字符号:0~9;2.字母符号:a、b、c、n、h、s、v、r、∏等;3.运算符号:+、-、÷、×等;4.关系符号:、=、≈等;5.标点符号:……(无限小数);?(未知数)等,通过归纳整理,鼓励学生通过强化记忆使符号的直觉知识信息储存于大脑中,便于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就能轻松地产生相关联想。
三、给学生循序接受数学符号的时间和空间
有部分数学符号因为太抽象从而使得学生很难准确理解,这时,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困境和突破困境的切入点。小学生由于受算术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下子很难理解像C(周长)、V(体积)、S(表面积)等等代数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这时,我们就要通过精选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计算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给学生理解、运用抽象符号一个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平台,循序渐进地引导突破难点。
四、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符号”
知识不能简单地复制到大脑中,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运用精确化、形式化的数学符号语言,体验极大简化、加速运算、提高推导效率的便捷与,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符号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效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将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有机结合,力求知识广泛灵活地应用。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示S=ab后,让学生算算自己的卧室有多大。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经历了学习运用的过程之后就能更准确地掌握符号化的数学语言了。
数学符号感的教学,需要我们逐步引导学生用符号思想去看待数学问题,这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数学学习是再创造的过程,知识的生发蕴含着新问题的产生,行走在数学教学的路上我们需要永葆一颗不断追求、探究的职业热情,让我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在数学路上越走越好!
一、借助现实生活,渗透符号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医院的红“十”字标记,银行的招牌,道路上的交通标志,美国职业篮球比赛“NBA”……符号处处可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身边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实例,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符号引入的必要,在逐步走进符号化的数学世界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尝试运用独特的方式去理解这种形态。学生进入小学后开始认识数字0~9,虽然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对于数的识、读、写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就认为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了解了这些数字的意义,结合生活场景教学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知,学生头脑中轻松具备了这些数字符号的知识,最终会让学生形成抽象数字符号意识。
二、动手操作,感知符号
每个符号的形成,都是对一些事物的抽象概括,是反映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学生对数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数情况是因为数学符号抽象难懂,这是由数学符号本身的抽象性决定的。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把数学符号的学习当成是简单的抽象符号的学习,要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学生丰富的体验来感知符号。如小学阶段刚接触几何图形时,因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还很模糊,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观察后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出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充分认识抽象的几何图形与实物的区别联系,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就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程序:摸(通过在玩积木游戏过程中摸一摸各种积木材料来感知角)、说(说出在积木游戏过程中摸的体会)、做(用自己的方法把自己感知到的内容表现出来)、符号化(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来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把角的特征通过符号内化、强化)。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符号化,亲历了符号化的过程,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增强符号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符号的作用是用符号表示符号所表达的丰富内容。虽然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是通过适当的情境设计,我们可以发现符号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是充满生机的、有思想的。在设计好的情境之中展开学习活动,结合丰富的学习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多媒体出示:爸爸比小明大22岁。这时提问:同学们想一下,如果要想知道爸爸现在的年龄,必须先知道什么?答:必须要先知道小明的年龄。追问:如果我们也不知道小明的岁数,大家有办法算出爸爸的岁数吗?大家可以从小明1岁时开始依次列举爸爸多少岁。学生回答:1+22、2+22、3+22……教师提问:大家列举出来的每一个算式都是表示小明在不同年龄时爸爸所对应的年龄,大家思考一下:可不可以只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他们两人任何一年的岁数关系呢?学生合作讨论后汇报: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小明的年龄,用字母+22表示出爸爸岁数。所用的字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字母,一般情况下会用“a”或“x”,这样“爸爸比小明大22岁”就可以用a+22或者x+22简明地表示出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符号感,字母充分发挥了其符号作用,用字母来表示数也体现出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关键词】教师;数学作业;批改符号
数学作业的评改是教学的一面镜子,通过作业批改,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此窗口及时获得信息,调整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手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数学作业批改环节中暴露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对小学数学批改符号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小学数学教师批改作业使用的符号情况
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使用符号情况如下:老师最常用的数学批改符号是“√”、“×”。同时存在着少量下列符号:,解题有创意;审题不认真,列式错误的用“―”;数字或题目抄错的用“”;书写不符合要求的用“”;做题不够简便但是又正确的用“”;单位带错的用“”;叙述不清楚的用“?”;没带单位的用“( )”;需要重新做的用符号“”;鼓励用“”(此符号为红色)
另外,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在数学评语上面,主要有优、良、及格、不及格、重新做、好、认真点、马虎,学生最不满意的数学符号是“×”,此外,对诸如不及格、重新做之类的评语也不太满意。
2小学数学教师批改作业使用的符号情况的分析
2.1“×”号使用现状分析
学生对数学作业评改不满意的地方首先是“×”号,它并不能指出错因,数学作业错误的原因有多种,批改的时候只使用“×”号,并没有明确的指出错误所在,学生只知道哪个题错了,但是并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一个百思不解的信息,对学生纠正错误起不到指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都害怕“×”号,它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做错题是件很平常的事,而一个红“×”号,好像是一只大眼睛在盯着孩子,孩子体验到的只是一种明显的犯错心理。一个红“×”,不仅仅是对答案的否定,也是对孩子的否定。孩子在人生刚刚起步时,就被否定,对待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打击。
儿童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喜欢听老师的表扬,他们认为这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相反,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在心理上会感到自卑,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反抗心理。透过“×”号,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种冷漠与不近人情,感受不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鼓励。更为可怕的是有的同学为了避免“×”号,只好抄袭别人的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这样以来,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很好,老师也以为学生学的很好,而实际上,学生却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次次的翻开别人的作业本,这样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2.2“√”号使用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只要学生做题结果是对的,老师就用“√”来标注,学生看到一个“√”号固然高兴,但是对一部分学生的创造创造力发展来说却是一种扼杀,有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具有很强的专研精神,面对一个问题,他们常常能想出不同新奇的解题方法,很显然,他们是渴望老师对这种方法持肯定和鼓励态度的,但是,仅有的一个“√”号,却让他们丧失了寻找更优秀答案的积极性。
2.3评价等级符号使用现状分析
在数学作业批改中,除了“×”号与“√”号,还有一种常见的等级符号评价方法。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完全正确的作业用“优”予以鼓励,中等生用“良”或“及格”,对错误较多者则批上“不及格”之类,有的老师干脆直接给出一个分数,这种评价方法在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得到一个优或者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但是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另外,这种等级的差别,对小学生的心理也是一种伤害。
3小学数学教师批改作业正确使用符号的建议
3.1告别“×”号
代表错误的符号“×”号被换掉的理由有三点:
3.1.1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尽量避免对学生的直接伤害,学生在作业中给出的答案即使全错了,教师也不要给以全盘否定,可以指出问题的所在,要求学生仔细再想想。
3.1.2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作业发给学生时,作业上全是对号的学生,一脸高兴;作业上有几个“×”号的学生,额头上就会皱疙瘩,有的立即把当天的作业撕了,即使不撕,心里十分难受,怕同学看见,更怕家长看见。家长一说要检查作业,不是说谎话对付,就是拖着不往外掏。从家长这一方面说,见孩子作业本上“×”号,轻者教训一顿,重者拳脚相加,这样自尊心强的学生怎能受得了。
3.1.3避免给学生留下的心理阴影。法院出的布告,处决犯人的名子上就打“×”号。“×”号意味着犯了重罪,不给改过的机会了。难道学生的一道错题也是犯了如此“重罪”,写个错字就不给改错的机会了吗?
3.2丰富批改符号
3.2.1高年级数学老师用“√”号和“×”号两种符号来批改作业,这是远远不够的。批改作业的符号应多样化,比如遇到学生有错误答案出现时,在错处旁画“?”,等学生在原处订正以后,再补上“√”号。这样,学生面对没有“×”号的作业本可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新一轮作业,收到良好的作业效果。再比如用“”来肯定学生在某一道题的解法上的新颖独到,并做得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用“”来表示学生在解题思路上的正确,但是在书面表达或者计算上还存在一点小问题,用这样的符号去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也可以用这种符号标出学生在读题上没有读懂的地方。
3.2.2低年级学生认字不多,可以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画面增加情味。例如可以采用画“笑脸”与“哭脸”的方法,如果得的成绩较好或有进步,教师便在作业下方画张美丽的笑脸,意为表扬.如果成绩不尽如人意,则画张哭脸,表现不够满意。长此以往学生渐渐知道,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进步,有张灿烂的笑脸是目标。当一张张笑脸、一面面红旗或一个个红苹果等充满童趣的印章代替了原来的分数而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时,不论是成绩好的学生抑或是成绩差的学生,看到那一个个充满爱心和激励的印章,不但作业的质量会提高,还能一下子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一、初步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1.课前谈话
师: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给你一个普通圆,你会产生哪些想法呢?
2.发挥想象,交流想法
师:用什么词或符号表示大家还有很多想法呢?
生1:用“等等”表示。
生2:用点、点、点(……)表示。
生3:用“还有许多”表示。
师:同学们由一个普通的圆产生了这么多的想法,还能把很多想法用简单的词或符号表达出来,真了不起!
……
这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想象和说出想法,并用简洁的词或符号进行表述,使学生初步感知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深入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1.交流对“相同加数的加法”的理解
师:谁能说出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呢?
生1:5+5+5=15。
师:5+5+5=15的等式还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2:3个5相加得15。
师:5+5+5=15的等式中没有“3”呀,你这里的“3”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2:1个5、2个5、3个5,数出来的。
师:噢,你是数出来的,很好。谁还能继续说出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呢?
生3:4+4=8。
师:4+4=8的等式还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4:2个4相加得8。
师:4+4=8的等式中没有“2”呀,你这里的“2”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4:表示2个4相加。
师:很好,谁还能说出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呢?
生5:6+6+6+6=24。
师:6+6+6+6=24的等式还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6:4个6相加得24。
师:6+6+6+6=24的等式中没有“4”呀,你这里的“4”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6:1个6、2个6、3个6、4个6,数出来的。
2.在生活中寻找用“相同加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师(屏幕上出现“一双手”的图):你能写出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吗?
生7:5+5=10。
师:5+5=10表示什么意思?
生7:左边5个手指,右边5个手指,合起来是10个手指。
师:5+5=10的等式还可以说什么呢?
生8:2个5相加得10。
师:5+5=10的等式中没有“2”呀,你这里的“2”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8:1个5、2个5,数出来的。
生9:这里还有“1+1=2”,表示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一共有两只手。
师:1+1=2的等式还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10:2个1相加得2,这里的“2”是数出来的。
(接着屏幕上又出现一组口算题,排成3列,每列2题)
师:上面的口算题一共有几题?你能用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表示吗?
生11:3+3=6。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1:横看,一行3题,2行就是2个3,合起来是6题,所以3+3=6。
师:很好,还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12:2个3相加得6。
师:“2”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12:1个3、2个3,数出来的。
生13:2+2+2=6。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3:竖看,一列2题,共3列,所以2+2+2=6。
师:还可以说成什么?
生14:3个2相加得6。
师:“3”是从哪里来的?
生14:1个2、2个2、3个2,数出来的。
师:很好。3个2相加和2个3相加都等于多少?
生:6。
3.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屏幕出示:电脑教室,一张电脑桌放2台电脑,9张电脑桌一共放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老师刚才注意到,你在写9个2相加的算式时,怎么边写算式边在数数呢?
生15:算式太长了,不数就不知道写了几个2。
师:这个经验很好。哪个同学还有写9个2相加的成功经验?
生16:先写几个2相加,停下来数一数,还缺几个,再写。
师:很好。写9个2相加的算式都这样麻烦了,那如果电脑教室里有20张、30张电脑桌,写20个2、30个2相加的算式,那不是更麻烦吗?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的写法,把9个2相加写的简便些。谁能创造呢?
生17:2+2+2+2+2+2+2+2+2=18可以写成“9个2相加得18”。
师:9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17:数出来的。
师:“9个2相加得18”要比“2+2+2+2+2+2+2+2+2=18”简便一些,可“9个2相加得18”是文字,不是算式呀,我们能否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呢?
生18:在9和2之间加个点,即9·2=18或2·9=18,表示9个2相加得18。
生19:将9和2之间隔开点,即9 2=18或2 9=18,表示9个2相加得18。
师:这两位同学是在9和2之间加个符号,表示9个2相加得18。你们还想在9和2之间加个什么符号,把9和2联系起来,表示9个2相加得18?
生20:我喜欢,我想加,即92=18或29=18。
生21:我想加个,即92=18或29=18。
……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符号,那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呢?
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用“×”把2和9联系起来,即9×2=18或2×9=18。
三、接受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随后,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把前面写的“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文字改写成乘法算式。即3个5相加得15,写成乘法算式5×3=15、3×5=15;2个4相加得8,写成乘法算式4×2=8、2×4=8;4个6相加得24,写成乘法算式6×4=24、4×6=24;2个5相加得10,写成乘法算式5×2=10、2×5=10;2个1相加得2,写成乘法算式2×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