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

第1篇: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红楼梦中人》电视 选秀 娱乐 动画

在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动画片中。本土文化、民族风格、社会问题皆为热门首选。动画片《红楼梦中人》的创作者灵感突发,兼及三者,以“红楼梦中人”这一选秀节目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女孩报名选秀对家庭的冲击。资讯焦虑的时代早就来临,全民娱乐也早已是大势所趋。选秀没有对错,只是面对泛滥的“创意”,煽情的“身史”,甩卖的“星梦”,普通受众真的准备好了么?动画片《红楼梦中人》特我们一起去思考!

一、关注社会热点

作为现代商业元素之一的选秀活动,在商业与艺术联姻的成功案例不绝于耳的今天,已经变得越发不可抗拒。由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肇始的平民选秀热潮尚未退去,北京卫视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作为新版前期宣传举办的“红楼梦中人”全球选秀活动,联姻中国经典名著与火爆的选秀形式,制造了当年度规模最大的一次主流文化事件,在业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和关注。重塑经典的尝试,不仅是一次商业运作,更是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重拳出击!

动画片《红楼梦中人》源于对当今社会电视选秀这一热门话题的思考与探讨。并从具体生活出发,从而赋予作品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在前期剧本创作阶段。主创广泛的搜集了近年电视选秀的相关资料与图片,查阅了社会上普遍对选秀的各类看法。尽量的放大取小,以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选秀活动到底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最终定位为通过讲述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山村女孩欲报名电视选秀而对一个家庭带来的冲击把“选秀”、“民族”及“亲情”等元素连接起来。引发观众的进一步兴趣。

在制作技术上,动画的表现力既是无限的,又是局限的。动画作品的“虚拟性”与实拍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在形式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实拍影视作品里有时根本无法实现的镜头画面,动画却能作出精彩的效果。相反,有时动画作品里颇费周折也难以达到的,实拍影视作品则会轻松完成。动画创作就需要去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展示动画制作自身的优势,回避其技术短处。当然。动画艺术所能表现的文化外延肯定是无限的。因此,即使由于篇幅、技术与精力等原因本片仍有可以完善的空间,也不会影响它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文化思辨力度。

二、展示民旗风情

动画片《红楼梦中人》的制作技术属于二维手绘动画的范畴。主创将故事的环境背景大胆的设置在了一个偏远的南方少数民族山村。抓住民族风格、展示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时下艺术创作的制胜法宝。另外,这也与本片的叙事内容形成巨大的反差。电视选秀这一新兴的都市潮流产物与远离时尚的少数民族村落,把它们放在一起,繁荣与贫瘠、浮华与朴实的对比与冲突将更加强烈。

该片的造型原型是南方的彝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I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等。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本片从人物设定到美术设计都注重了民族特色与风格,场景的设定与故事情节及整片基调保持了一致。片尾出现的比赛现场景象和片中人物生活场景的对比,更有一种让人向往的意境。人物造型设计上,彝族女孩头上的帽子、身上的衣服、手中的葫芦丝,父亲穿的衣服、戴的帽子,主创处处都很花心思。考虑到动画片的特性与具体制作的条件,人物的整体造型比较概括提炼,从而尽量降低了人物运动动画的工作量。在场景绘制上,着力去表现彝族少数民族给大家印象中最吸引的部分,强化其民族特色。为了使动画片更具风格,对于一切可以展示文化底蕴与艺术内涵的其他细节,如挂毯的花纹、墙上挂的斗笠等这些彝族特有的元素。主创都不敢马虎,给与了精心设计与安排。始终遵循的一个核心原则,一定要使整部作品都能弥漫出民族气息,引起观众共鸣的。

三、借鉴经典文本

动画片《红楼梦中人》中没有人物对白,只有配合背景的音效――水声、鸟呜、虫吟、牛叫等。声声朴实而不露张扬,处处恰当而融情于景。本片初剪版本完成之后,不仅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而且主创的信心也倍受打击。自由的镜头画面,松散的叙事节奏,整片略显失控状。这部叙事兼顾议论的动画片,部分竟然难以确定凸现出来,更不用说给观众什么深刻的感受了。初剪的失败让主创重新静下心来思考作品的表现重点与主题中心。经过反复拉片与讨论,主创进行了二次精剪。

在精剪过程中,强化了影视艺术视听语言的核心――蒙太奇的技巧运用。蒙太奇对于影视、动画创作来说,它是编剧、导演等用来架构故事、重塑时空、营造节奏、突出重点、强化感情、深化主题的艺术创造方法。动画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视听交响乐”的创作过程,创作者需要通过巧妙的把握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使听觉要素和视觉要素很好的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自己的创作想法得到最佳的视听表达效果。二次剪辑出的成片可以说是一部听觉盛宴。主创将整部作品的放在了叙事与议论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随着音乐的到来,字幕有节奏的出现,音量和画面呈现同步的递增效果正符合了片子的基调。本片的音乐主旋律来自于电视居峨红楼梦》的主题音乐《枉凝眉》,选择了葫芦丝的演奏版本。主创认真研究了原主题音乐的节奏变化,让音乐的主旋律在片中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主人公手中的葫芦丝也是片中体现心声的细节设计,与背景音乐配合相得益彰。

四、结语

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曾严肃叫停了重庆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以及其他如“美莱美丽新约”等整容、变性类电视选秀节目。这对那些动辄就赛上半年、每期直播超过四小时、以场外投票方式召唤观众参与的电视选秀节目而言,可谓是致命一击。

第2篇: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理念促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之前的教学方法,并努力尝试用更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模式来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思想的指导,笔者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探索了以下几个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读

课前布置预习,完成对基本内容的了解和字词读音、意思的掌握,课堂通过相关检测习题完成检查。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前,布置了通读课文,疏通字音字义的任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就进行以下内容的初步考查: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俨然yǎn 阜盛bù 伺候cì 惴惴zhuì

B.谬种miù 呜咽yè 簇拥cù 宫绦tāo

C.敕造chì 烟霭ǎi 嫡亲dí 驯熟xún

D.杜撰zhuàn模样mó 忖度cǔn 门槛k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 雕梁画栋 走头无路 内帏厮混

B.诡密 百无聊赖 彩绣辉煌 寻死觅活

C.蹙缩 文彩精华 咀嚼赏鉴 腮凝新荔

D.蹒跚 俊眼修眉 抄手游廊 轩竣壮丽

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不断翻阅文本内容,既巩固了字词的音形意,又完成了对小说内容的进一步熟悉。

二、精读

学生在课堂上细致阅读精彩语段。如成功的人物描写段落、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段落、充满哲理意蕴或点明主旨的语段。可采用默读、齐读、对话式阅读等方式完成。

如《祝福》中,有许多可圈可点富含哲理的精彩语段。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和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可谓精彩传神,全班采用齐读方式精细研读,一个吃人礼教迫害下的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就呼之欲出了;祥林嫂和柳妈的一段对话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学生大胆尝试,用心揣摩,无需过多的讲解,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和在作品中的作用就都凸显出来了;另如小说首尾对鲁镇过年氛围的表述,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边读边思考,并适时地旁批圈注,作品的主题也就水落石出了。

三、跳读

根据教师课堂设置的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带着目的来熟悉文本,引发思考,可由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老人与海》节选部分的内容并不复杂,但过于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而使情节显得拖沓,学生读起来不免生涩而枯燥。课堂教学时通过表格来概述桑迪亚哥与鲨鱼的搏斗情况,并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就在发挥群体智慧的基础上高效地完成了课堂的基本教学任务,从而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人物形象和精神的探讨分析上。

四、品读

该环节自由度较大,可将其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对作品中感触最深的人或情节形成完整独立的书面作业。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能够探讨的内容也只是这些大部头作品的冰山一角。课后可布置一些探究类的随笔作业,如通过“我最喜爱的红楼梦中人”,“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寻找我们身边的硬汉”等话题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思索探究,并带动他们去阅读整部小说。

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文学鉴赏活动是读者、文本和作者三方互动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我们要引导学生感知的是作品的基本内容并深入作品,感同身受,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说的优势,设计出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小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第3篇: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80后文学 文化语境 市场 网络媒体

进入新世纪,“80后文学”浮出历史地表。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格局,为当代文坛的创作带来了新鲜空气,但同时其写作的商品化追求,无视文坛评论权威,不谈文学的精英与责任,旨在制造销售神话又引来了不满和批判。因此,对其评价一直褒贬不一。然而,不管80后文学受不受文坛和文学评论界的认可(王蒙同意郭敬明加入作协引起很多老作家的不满),它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我们在谈论新世纪文学时绕不开的话题。那么,“80后文学”为什么产生,它的文化语境是什么?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经济是“80后文学”产生的温床

伴随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慢慢滑落到边缘化位置,不再负有启蒙大众的责任,也不再是大众瞩目的焦点。这种备受冷落的身份不得不与市场进行“磨合”,从最初的水火不容到简单受制到现在的雅俗文学的界限模糊不清。与此同步的是,文学的评价的标准像“政治标准”、“艺术标准”开始让位于“市场标准”。市场标准是由销量、与大众品味的融合度以及时尚元素是否充足为取舍的,大众买你的书,销售量大,就说明这书有价值。说白了,是金钱利润这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一切。不可否认,80后写作首先是一种得到市场认可的商业化写作。韩寒、郭敬明是“80后”写作的典型代表。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分别卖到100多万册。在这个文学边缘化的时代,一本书如此畅销令很多老作家不可理解。而其实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张颐武认为,“80后”一代的特点就是文化消费能力特别强,“他们是独生子女,赶上了我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时期;他们要买书,于是郭敬明变成了文化英雄;他们要玩游戏,于是陈天桥变成了网游大亨;他们要看电影,于是《头文字D》卖座……他们的文化消费力量越来越强大。”“80后文学”被冠以“青春文学”或“校园文学”之名,他们的作品大多得到初中高中生的追捧,而这些学校里的高中生是当今图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购买力量。作品的畅销给年轻的“80后”作家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名人排行榜”上,郭敬明列于第94位,榜上收入为160万元。但是否热卖的、畅销的、利润多的就是经典?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市场的力量在“80后文学”中起了主要的作用,打造、包装、出版等写作的商品化运营,加之市场经济倡导自由竞争,为确保在竞争中胜出赢利,使他们的作品只注重迎合大众口味,只关心能不能大量卖出去,而不考虑其他。传统的作品精神一概不谈,在近来的“韩白之争”中,韩寒甚至口出狂言“文坛算个屁”,文坛的神圣性在这儿遭到解构。人文精神流失、道德责任感缺乏、作品质量的下降也当然不可避免了。也正是在这样的“只向钱看”观念的主宰下,使这些“80后”作家们只在市场上穿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丧失贻尽。面对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告抄袭庄羽作品《圈里圈外》案成立,郭敬明坚持只赔钱不道歉的现象,张悦然在博客里写道:“‘可以赔钱但决不道歉’的思维方式是文学被商业化操纵形成的必然恶果。”

二、媒体网络的推波助澜

“80后”作家的出场是由《萌芽》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奖赛”隆重推出的,《萌芽》的根本初衷在于拯救自己销售危机,这些参赛者最初的动机当然也不是登上文坛,成为名人或作家,而只是想走一条进入名牌大学的捷径。岂料,“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发不可收拾,掀起了“80后文学”的热潮。“80后”文学之所以成为“现象”,受到人们的再三关注,这与媒体的推波助澜有着极大的关系。“80后”文学从产生到发展都受着媒体极大的关注。诸如韩寒退学事件、郭敬明抄袭案、张一一征婚到目前炒得沸沸扬扬的“韩白之争”,郭敬明上了《福布斯》,春树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偶像派和实力的划分等,媒体抓住空隙便炒作爆料,轰动效应越大他们的利润越多。媒体愿意将“80后”作者打造成明星偶像,这些作者们像歌星开巡回演唱会一样由出版社安排到每个城市签名售书,受到粉丝们的热切追捧。曾经精神高贵甚至圣洁的文学成了媒体操作的一场场娱乐盛宴,文学和影视越来近,央视发起“大众讲坛”,刘心武评点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一个个学者都开始走上荧屏,与媒体“共谋”,更何况是“80后”的年轻人(郭敬明被媒体冠以“忧郁王子”、张悦然被称“玉女作家”),他们更容易为了利益为了虚荣而被媒体利用。

如果说传统媒体是“80后文学”发展的催化剂,网络则给“80后文学”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当然,网络也属于媒体,但它对“80后文学”的作用是报纸、电视所不能企及的。自从1998年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至今我国网民已跃居世界第二。各大网站历次的统计数字均表明:18-25岁的年龄段是中国网民的中坚力量,也是最大数量的上网群体。因此,80后文学的文化载体也就必然主要通过网络来传达。想写作想发表,再也不用经过谁的同意,只要会打字在互联网上点击“发表”即可。像上世纪30-40年代鲁迅先生对萧红萧军等晚辈的扶植传为美谈的事似乎再也没有发生的语境了。文学权威的范围越来越小。“点击率”成为当今最有权威的说明。无须权威、无须话语,只要鼠标轻轻点击一下即可。 网络培养了属于他的一代人,网络也带来了一夜成名的机会。远至“芙蓉姐姐”近及范跑跑,只要说点什么过激言论都可成名,甚至想不成名也不行(如:2007年的“梨花体”诗人赵丽华)。网络为80后文学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尤其是那些还未成名的们,在博客(网络日记)上发表文章多了,看的人多了人气旺了,很容易被出版社发现再次打造出新的“80后作家”面孔。不难看出,“80后文学”变成了媒体和市场“共谋”的产物。

三、“80后”作家自身的成长环境

伤感是“80后”文学的头号招牌。郭敬明的文字被称有着“明媚的忧伤”。80后的作家们出生于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时期,生活条件要比前辈好,他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是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集家庭宠爱于一身,性格脆弱而任性。等他们懂事的时候,最大的“苦难”和压力可能就是高考。生活在校园里,作品中的忧郁苦闷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老师、父母的批评与不理解而难过,为朋友的毕业分离而伤心,为爱情的若即若离而苦恼。当然,这样的感伤最能得到同龄人的认同,畅销也就顺理成章了。

“80后”作家们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动画片、漫画书长大的一代,他们对西方文化依赖,对小资情调情有独钟。这也导致了他们作品的雷同现象。主人公的装扮永远是帆布鞋加棉布衫,他们大多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花钱挥金如土,追随时尚、引领潮流,为情感而困惑迷茫,心灵单纯、爱情执着、讲哥们儿义气。如: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一群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实习便拿着高高的工资,有着殷实的家庭,出入各种名流宴会,出手阔绰得吓人。相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人物的生活环境过于理想化,缺乏真实的生活背景,犹如一个没有物质烦恼的爱情童话。

“快乐男声”、“超级女生”、“红楼梦中人”等选秀活动大量存在,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一夜成名”的狂热之中。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恶搞现象的大量出现(以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无极》为代表),人们把文化精神都当成了游戏娱乐。叛逆的性格被当作有个性。讽刺崇高、亵渎神圣、戏说经典、虚妄无聊,韩寒在近作《长安乱》中写了江湖中的无聊打斗、可笑的争夺,英雄都是吹出来的,大侠们一个比一个怕死。整部小说就是在描写一些笑话和贫嘴。这样的作品当然无法求其深度,后现代的文化语境就是一个反深度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