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第1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县政府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我单位非常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学习上级文件,认真组织规划,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2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3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化

1布局区域化,2生产标准化,3经营规模化,4发展产业化,5方式绿色化,6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58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7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1项,蚕菌业1项,人居环境8项,水产品2项,农业病虫害防治2项,菜蓝子工程2项,中药材1项,现代农业7项,发展集体经济2项,高标准农田2项,农产品冷链物流1项等,总投资xx亿元。

四、存在问题:

第2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一、总体要求

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建成“典范”要求,始终坚持“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四个全域、四个九寨”战略规划,全面构建“一主两核三带”绿色发展新布局,努力走好绿色发展“八条路径”。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审计任务

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重建审计任务。按照三个“百日攻坚战”要求,强化跟踪审计,严格资金使用、审核、拨付,力争年内项目审计结算率、财务决算率、档案移交率达到100%。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政策跟踪审计股

工作时限:2020年111 月

(二)加快建成绿色发展典范。

1.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巩固提升“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落实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离任(任中)审计,为加快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奉献审计力量。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

2.全面构建绿色空间体系 。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干部职工常态化开展全民植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3.三是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结合驻村帮扶工作,积极对接联系村,大力帮助农户培育生态农业,加快构建刀党、中蜂、花椒、特色水果、核桃、藏香猪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夯实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两大产业支撑。结合帮扶村(下勿角)具有独特民族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的主要发祥地、传承地和展演(示)地,其原生态白马藏族文化要素在州境内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构建10+5”的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4.全面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结合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离任(任中)审计,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审查,落实产业负面清单准入审核制度,坚决杜绝污染排放项目落地。结合“脱贫攻坚”、“两联一进”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大力实施能源替代,全面宣传以电代柴,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生产体系。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经济责任与自然资源审计股、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5.全面构建绿色生活体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全域环境整治进“机关”、周末大扫除等活动,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倡导干部职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理念,推行垃圾分类,做好消费品回收利用,创建一批绿色家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三)加快建成脱贫奔小康典范。 

1.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始终坚持“四个不摘”和返贫致贫风险防控、防范返贫致贫预警、致贫风险帮扶、致贫风险支撑四项机制,持续巩固已达标29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长期坚持

2.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着力推进“三农”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推进联系村(英各村)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州级示范村。鼓励发展资源开发、村庄经营、产业发展等新型集体经济,建立覆盖所有乡村的集体经济。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2020年12月

3.持续深化感恩教育。大力弘扬“九寨精神”,广泛开展过去看现在、比幸福看未来、比村风看村貌、比文明看和谐“四比四看”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爱家乡,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责任领导:

牵头领导:

责任股室:各帮扶责任人

工作时限:持续推进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快建成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典范”工作的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第3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赣菜虽未列“菜系”,但其特色堪与“菜系”相媲美。在中华餐饮文化历史长河中,赣菜以自身的特色享有过辉煌的历史。赣菜味美可口、酥烂脆嫩、咸辣适中、色型斑斓、自古有名,与赣菜有关的名人佳话更是举不胜举。例如,滕王阁上王勃欣命“洪都鸡”,白居易感怀“思乡鱼”,朱元璋饿吃“流浪鸡”等菜肴典故流传至今,令人神往。在现代,赣菜也获得过骄人成绩。1983年,赣菜在北京的全国菜肴展销活动中赢得八方留恋,“三杯鸡”、“永新狗肉”、“双色蛋菇”等菜点让食客赞不绝口。在2003年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上,赣菜再次获得海内外烹饪高手和烹饪理论界权威的高度赞赏。据统计,2003年江西省餐饮业实现营业额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餐饮业正成为江西消费市场中增幅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快速发展,赣菜的产业化发展速度、菜品特色创新、餐饮管理等方面相对于周边省市及主要菜系产业还处于相对弱势状态。据统计,2006年全国餐饮业实现营业额达6000亿元,江西只占1.4%,而湖南餐饮业营业额达224.57亿元,安徽为159亿元,福建则是211.22亿元,普遍高出江西2倍至3倍。而能够体现江西餐饮业特色的赣菜名点、名宴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推广。

既然赣菜具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优势,为什么在市场上叫不响,或者叫得不够响?振兴赣菜路在何方?从现代经营理念来讲,关键是品牌营销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整合力和品牌营销力的竞争。品牌可以把有价值的资源整合到主品牌之下,凸显其内在与众不同的市场差异化和独特的竞争定位,从而内生出渗透市场的强大营销力。在此,韩国泡菜文化的品牌塑造与营销的经验能够为我们探讨赣菜的振兴之路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韩国泡菜文化品牌塑造与营销的启示

泡菜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菜肴。在过去,泡菜只是穷苦平民餐桌上的佐餐小菜,如今却成为上自总统下至百姓,从老人到小孩的每餐必备,即使国宴也少不了。世界所在,只要是韩国人必思之念之。泡菜已经成为韩国的象征,代表韩国餐饮文化的世界品牌。

泡菜的制作颇多讲究,将整棵大白菜竖着劈成两半,将辣酱、蒜、葱等配料加上捣碎的虾、海鱼汁等均匀地涂抹在每片大白菜上面,然后层层码好放入泡菜冰柜里贮存。吃起来酸脆爽口,清凉开胃。如今,整个韩国的饮食业已经将泡菜衍生出系列化的泡菜产业,诸如泡菜烤肉、泡菜鱼、泡菜粥、泡菜汤、泡菜饭,还有泡菜方便面等等,品种繁多。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影视明星们常与观众一起交流泡菜的腌制技巧。韩国人总是形象地说自己是在泡菜坛子里长大的。

韩国人为什么离不开泡菜?除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外,泡菜专家们还挖掘出了泡菜价值的科学根据,为他们嗜好泡菜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泡菜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腌透的泡菜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能抑制肠道病菌。另外,泡菜可以防止体内脂肪堆积,对减肥和降血脂效果显著。

韩国泡菜之所以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产业效应和市场效益,更在于他们对自己传统泡菜文化的珍视,在于他们对泡菜的创新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品牌推广意识。早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韩国政府就制定了泡菜品牌战略,不遗余力地推广以泡菜为代表的韩国餐饮文化及传统文化。在此后的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中,韩国泡菜总有一席之地。每年11月初,全国各地的“泡菜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更为宣传以泡菜为代表的韩国饮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今,泡菜已经成为韩国料理的灵魂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从营销学的视角来看,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代表了产品的特定价值形象。这种价值形象反过来又可以为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个性,即为产品创造出品牌差异性。韩国泡菜在韩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被塑造为韩国餐饮的主品牌得到全力推广。在持续长久的品牌推广中,韩国泡菜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韩国泡菜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有效地促进了韩国泡菜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营销,为泡菜产业化发展和进军世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借鉴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韩国泡菜作为韩国饮食产业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情节。因此,韩国泡菜产品及其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市场差异性和良好的品牌沟通性,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所知晓与认可,即具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

第二,韩国泡菜文化体现了韩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而且产业化体系完整,科技水平高,具有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和市场培育平台,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特色优势。因此,韩国的泡菜文化深入国民心灵,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其差异性使他国餐饮文化难以模仿,从而赋予了韩国泡菜产业进军世界餐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韩国泡菜营养价值丰富,常食有益健康。其价值得到营养科学界的肯定和广大消费者绿色健康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韩国泡菜产品可以为消费者创造富有价值的利益,从而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长久的产业生命周期。

第四,韩国泡菜攸关全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生存,其品牌质量长期受到政府和国民的高度关注,从而保证了泡菜产品和泡菜文化的品牌生命力。

第五,在全球化战略指导下,韩国泡菜作为韩国饮食文化的代表,得到政府和企业乃至全民的大力推广,使其具备在世界市场上引领整个韩国餐饮业的品牌整合营销力。

三、赣菜的品牌塑造与营销

企业在市场中的较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营销能力的较量,品牌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着力点。对企业来说,生产一种产品所能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创造一个品牌对于企业资本的增值却是惊人的。因此,市场竞争的最后归宿就是品牌营销力的竞争。

江西的崛起为振兴赣菜提供了契机。振兴赣菜必须站在品牌营销的高度参与市场的竞争。塑造赣菜品牌也必须体现“赣人劳作所创,生息所系,习俗所酿,史地所蕴”的特点。具体由韩国的泡菜文化而论及赣菜的振兴,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大力发掘和凝聚赣菜特色品种,通过强化区域共性来创造市场个性。在品牌塑造上,区域品牌与产品品牌是不一样的。消费者是先感知到产品利益,由产品认同而去认同区域或者企业。只有产品品牌被认同,才能达成区域品牌或企业品牌的认同。因此,振兴赣菜,首先必须大力发掘和凝聚富有代表性的经典赣菜系列,通过强化赣菜特有的区域共性来创造赣菜在市场中的鲜明个性。强化赣菜的区域共性,就是要发掘能够凝聚江西地区独特的饮食情节与联想的、具有浓厚的江西区域特色的赣菜品类。创造赣菜的市场个性,就是在餐饮市场中创造赣菜产品的差异化,让广大消费者从独具特色的赣菜产品中获得价值满足。

在韩国餐饮产业中,品种系列繁多,但是泡菜因其凝聚了韩国餐饮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而担当了韩国餐饮产业的主打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泡菜也使韩国美食闻名于世,能够在世界餐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类似的经典在我国也不少,比如四川的火锅、兰州的拉面、北京的烤鸭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世界闻名。

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于越,所以赣菜兼具吴、楚、越的特点。赣菜偏辣,但辣不过湖南和四川。赣抚平原偏甜,但甜不过吴菜风味。赣东赣南喜吃生鲜,这又似越菜风味。而且,赣菜的地方菜系众多,赣州菜系、鄱阳湖菜系、南昌菜系、九江菜系、景德镇菜系以及井冈山山区菜系各具特色,难以整合。即使是江西本土居民对赣菜也是说不清道不明,更不要说外地消费者的认同了。另外,尽管赣菜的著名菜点有“三杯子鸡’、“黎蒿炒腊肉”、“石鸡炒蛋”、“兴国豆腐”,等等,但是,这些菜点其实也不是江西老表四季享用,因而很难被提升到赣人饮食情节的高度,自然也就不能凸显其江西的区域共性。因此,可以说,赣菜的品目繁多,但也过于分散,没有引领赣菜的魂,或者说赣菜之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因此,赣菜要在全国乃至世界饮食市场具备强有力的品牌营销力,就必须发挥赣菜产业行会的集体智慧,全力打造和推广能够凝聚赣人饮食文化情节的系列化菜品,使赣菜的品牌个性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

其次,要努力发掘赣菜的健康价值,赋予赣菜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开放的竞争市场,产品往往容易被竞争者替代。而品牌既基于产品,又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因此不容易被竞争者超越。而且,从利润贡献度来说,产品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品牌却能够使市场效益最大化。因此,营销产品应该站在品牌的高度,不应停留在产品销售层面。品牌的创建需要核心价值的支撑、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演绎,从而使品牌的价值观沉积在消费者的脑海里,逐步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或文化的象征,这样的品牌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品牌虽由企业组织实施,但由消费者需求决定,它不是由生产主导而是由消费主导。换言之,品牌营销就是让消费者认同你的品牌价值,并产生购买行动。现代营销已经从产品营销、关系营销进化为价值品牌营销时代。营销的核心已不再是花样百出的概念,而是引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赣菜品牌要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就必须能够在市场中倡导与众不同的、同时又为消费者所追求的价值主张,这种价值主张的源泉来自于顾客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

在当前绿色环保消费的大环境中,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更加科学,营养、健康的饮食价值观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同和追求。我国各大菜系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但缺乏健康的追求。赣菜所凝聚的主打菜系产品必须符合消费者“吃出健康”的价值追求。赣菜产业要学习韩国泡菜的营销模式,从学科上强化对赣菜的研究,打造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增加赣菜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内涵,为赣菜品牌注入消费者所认同和追求的核心竞争力。赣菜只有在为顾客提供健康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品牌竞争力。

第三,要借赣文化的舞台,丰富和凸显赣菜的文化内涵。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消费情节与追求。品牌的文化底蕴越丰富,与消费者的思想、情感就越密切,就越有市场魅力。品牌竞争的核心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消费者接触到的品牌元素除了产品标识、品质、价值承诺、包装表达,还有一系列的文化典故,以及定位的连贯性。传统的品牌推广都把重点放在广告上,通过广告轰炸来制造品牌效应。现代营销理念已经把品牌推广提升到文化的高度,通过高尚文化的传播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并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不断表现、不断重复来放大品牌内在价值和市场特色,从而达到文化力拉动品牌力,促进产品力,进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赣鄱大地孕育了赣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龙虎山的道教文化、婺源的乡村文化、九江的书院文化、赣南的客家文化多元并存,使赣菜在历史上素有“文人菜”之美誉。尤其是井冈山和瑞金等地的红色苏区文化,更是体现了赣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在今天空前活跃的赣文化舞台上,赣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掘赣菜的文化内涵,赋予赣菜丰富的文化特质,借赣文化特色,推广赣菜文化品牌,都应该成为学界和业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和企业要对赣菜的品牌营销作出系统的规划和持久的推广。品牌营销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强调经营的战略性。品牌的传播需要长期不懈的演绎,与时俱进的整合传播。没有一个持续的战略规划,营销将变得浪漫而神秘,市场推广将呈现盲目而缺乏一贯性。品质超越固然有助于品牌的塑造和营销力的提升,但是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系统推广也是重要的方面。韩国向世界推广泡菜的战略即充满了文化亲和力,体现了鲜明的政府——企业——市民一体化战略规划。为此,要做足赣菜品牌的营销文章,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江西崛起的有利态势和红色赣文化的时代主旋律,系统制定“赣菜振兴工程”,积极组织力量发掘和凝练赣菜精深产品系列,扶持和引导赣菜企业与行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赣菜餐饮服务特色,并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大格局、大视野策划赣菜产品及赣菜文化的品牌经营与推广。而且,全省上下身体力行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建荣.赣菜崛起路在何方[N].江西日报,2007-11-15.

[2]胡勇飞.江西餐饮期待突破瓶颈[EB/OL].中国江西网,2007-10-10.

[3]洪礼和.赣菜新谱[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KotlerP.C.(1997).Marketing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Control,9thedn,HemelHemp-stead: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UK)Ltd.

[5]Hooley,G.J.,J.A.Saunders,andN.F.Piercy(2007),MarketingStrategyandCompetitivePositioning,3thedn,HemelHempstead: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UK)Ltd.

第4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中国的面积与美国或欧洲差不多大,但可耕地面积只有人家的一半。其原因是中国拥有世界上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它决定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一江春水向东流”;它将东亚季风的作用限制于中国东部地区,导致了夏季雨热集中,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其北侧(河西走廊)则形成了常年的西风带,使得西北地区的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造就了其东侧的黄土高原。工业化以来,尽管人类拥有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却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淡水资源的多少,依然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迁移。其根本原因,是北方的降水量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从而限制了北部中国的人口规模。青藏高原和西部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则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长期限制在极低的数量级上。明清以后,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玉米、薯类)的引入,中国东部的人口迅速增加,很快超过了国土的承载力。辽宁曾经是一个森林密集,水草丰富的地区。清朝开禁以后,大量中原移民流人东北,至今不过100多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产业的发展,目前辽宁已经是河川断流,风沙遍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十分困难。

之所以要扯这些老生常谈,是因为历史上我们许多搞规划的同志无视以上这些基本常识。以至于一搞三线建设,就敢在缺煤少矿、氧气稀薄的西宁搞什么“五七”钢厂;一说开发西部,就踌躇满志地要把新疆变成中国的加里福尼亚;一提南水北调,就想引雅鲁藏布江之水把河西走廊变成鱼米之乡。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即使违反经济地理常识,很多建设规划短期内都能够“大见成效”,但长远代价却留给了子孙后代。由于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已经没有多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供挥霍了。

别指望太快扭转“不平衡格局”

经过传统计划体制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阶段的持续努力,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越过了工业化“起飞”阶段,进入了所谓“向成熟推进”的发展阶段。如果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不发生逆转,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继续保持,到本世纪的中叶,中国的农业产值将下降到GDP的10%左右,农村人口将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左右。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向成熟推进”阶段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在今后50年内,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将有一半左右(5亿)的农村人口陆续变为城市居民;中国东部地区将出现几百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以及若干个容纳上亿人口的密集都市带 (圈)。每一个都市带(圈)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金融中心,但它们的市场边界都是开放的。不仅带动着周边地区的发展,而且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笔者看来,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越来越深地卷入了“国际大循环”,将进一步拉大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因此,中国已经从产业非均衡 (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区域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否能够很快地发生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与中国面积差不多大小的欧洲,从工业革命算起已经200多年,也没有能够完全消除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我国的情况则更为特殊。西;比部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适合人类密集居住,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东南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现展机遇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因素都不会因为中央财政的地区性转移支付政策,以及中央政府承担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责任,而发生任何实质改变。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外向型发展战略不变的前提下,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格局,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在东部沿海地区,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跨行政区的、具有很多“增长极”的城市带(圈)。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其“龙头”是香港,四周有深圳、广州、佛山、南海、东莞等“增长极”。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其“龙头”是上海,周围有宁波、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增长极”。这些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在“国际大循环”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以市场为纽带、上下游一体化、技术联系紧密的城市产业群体,吸收了大量的国内外资金,以及各种水平的外来劳动力。它们的产品销售网络和原材料、劳动力供应链,一直延伸到中西部地区和海外。这些地区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迅速提高了本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么幸运。由于经济地理、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限制,各省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增长极”性质的城市,例如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辽宁的大连等;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例如海尔、长虹等。但它们的带动作用一般仅限于省内。一些原材料大省,例如黑龙江和山西,或者由于中央政策方面的原因,或者因为地区内部管理混乱,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计划体制及三线建没时期的明星城市,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以及西安、成都、武汉、重庆等,由于中央直属企业多,历史遗留问题重,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虽然与过去相比,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沿海城市的差距,短期内还难以缩小。

是“城镇化”还是“大都市化”?

农业过熟,城市化不足,在中国历史上是个老问题。那时的政策毛病出在历朝、历代皇帝的“重本抑末”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人再反对发展工商业了,但是在如何选择城市化道路问题上,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些人希望中国能够避免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大都市病”,设计出一条“离土不离乡”、以中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在中国层层承包的非集中化改革过程中,这种思路在乡镇基层干部中有广泛的市场。但是,这种思路不符合西方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所否定。“”后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毫不犹豫地流人东部大城市去找工作,完全不理会乡村学者们“离土不离乡”的“理性”呼唤。

中国是一个人均耕地不足的国家,城市化又不可能不占用耕地,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少占用。根据中小城市战略家们设计的标准,一个乡镇的城区规划面积为2至9平方公里。中国有5万左右个乡镇,如果其中的一半变成中小城镇,则至少要占用一个江苏省那么大面积的耕地。主张采取“都市化”发展战略的学者指㈩:只有大城市产生的聚集效应,才有可能减少耕地的占用。因地制宜、规划得当的都市化方案,至少比中小城镇方案节约一半左右的耕地。此外,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与乡村学者的设想也不一样。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并不因城市规模小而少产生。大城市虽然污染集中,但由于污染治理设施同样存在规模经济问题,治理起来反而具有明显的优势。

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产的集约化。这一点决定了城市化的方向。中小城镇方案满足不了生产集约化的要求。只有大城市才能产生现代产业发展所必须的集聚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以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市化并不是要消灭中小城镇,而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帮助各地区的“增长极”成长为大城市,并用快速交通线将大、中、小城市连接起来,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和城市带。要防止西方历史上出现的大城市病,根本出路是在城市带的规划中,明确城市间的分工,同时对大城市实行功能分区。如果能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地区形成若干个城市带或城市圈,聚集全国1/3左右的人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就好办了。

中央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特征明显的大国,又是一个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的整体。因此,无论从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角度,还是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角度,中央政府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能简单地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的事情。黄河流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也是一条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上游修了阶梯状的水库以后,下游地区虽然避免丁水灾,却又因黄河断流而饱受干旱之苦。因此,如何在防范水灾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黄河水就需要中央政府来统一规划和协调。特别是要防止在黄河上游的生态脆弱地区,利用水库来扩充农业和人口规模。否则不仅影响下游省份的经济发展,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因环境恶化而减速。

第5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辽宁 旅游业 投入产出 产业关联效应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振兴新形势下辽宁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提升及政策创新研究(L14DJY068)的研究成果

旅游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大,对国民经济关联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效应,以此拉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1962 年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F.K.哈姆斯顿(Hamston)首次将产业关联引入到旅游经济研究中,用以研究美国密苏里州旅游诱导效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部分学者也开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旅游产业关联效应,如唐留雄(2001)、张文建、阚延磊(2003)、刘晓欣(2011)等。

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定性分析层面上,至于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2014年,全省旅游行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调整思路,谋划布局,筑牢根基,应对挑战,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正在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振投资、承载就业改善民生的新增长点。201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预计实现5289亿元,同比增长约13.8%,占GDP比重5.2%;在建和新开工旅游项目193个,总投资额达到1229亿元;其中,2014年新增直接就业20.4万人,新增相关就业59.3万人;全省农家乐超过9000家,带动超过50万农民直接受益,有效地推动了旅游精准扶贫工程。 而目前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拉动辽宁区域经济稳定增长,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紧迫课题。本文采用最新统计数据,尝试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提升对策,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辽宁省旅游产业概况

辽宁旅游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在全国排名第七位。

辽宁文物古迹众多, 有代表旧石器时代的营口金牛山遗址,距今已有近三十万年,有象征新石器时代的沈阳新乐遗址;有清初“三陵”、沈阳故宫;有高丽古城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还有闻名遐迩的九门口长城。辽宁山水资源丰富,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国家森林公园2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森林公园41处。山岳风景区有医巫间山、凤凰山、药山、千山等。辽宁环黄海、渤海,海岸线绵延达2178公里,其中比较著名的海滨浴场有大连的金石滩、丹东的大鹿岛、营口月牙弯、葫芦岛的龙湾海滨浴场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成为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前提条件。

目前全省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40个,包括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旅游景区63个,旅行社1243家,其中,具有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114家。全省14个省辖市全部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旅游业发展带动了道路交通、住宿餐饮、商贸和文化娱乐等市场的繁荣,实现了与一产业、二产业的有机融合,突出了在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

二、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评价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我们根据2014年辽宁省投入产出表,对辽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进行评价。

(一)投入产出分析

旅游产业生产产品既要消耗别的产业提供的产品,本身的产品也要被别的产业所消耗的关系,这种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消耗关系可以用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

假设直接消耗系数为aij,代表第j产业生产出一单位的产品所直接消耗第i产业的产品数量。Xj是指第j产业的总投入量,Xij代表第j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消耗量。公式如下:

[j=1nxij+Yi=Xi] [aij=xijXj] ([i,j=1,2,…,n])

从表1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餐饮业、住宿业、铁路运输业、旅游业、保险业、航空运输业、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0.01以上,即:旅游业每生产1亿元的服务产品,所带动的上述行业直接消耗在100万元以上,证明旅游业与上述行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密切;

第二,旅游业直接消耗系数排名相对靠前的行业基本上是第三产业,这可以从侧面证明辽宁省的经济结构趋于软化,并且通过计算旅游业对第二产业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多在0.001―0.01之间;

第三,旅游业对自身的消耗系数高达0.078341,这表明在辽宁省旅游业中“自产自销”、经济回流的现象明显,应加强旅游各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努力实现旅游经济的外部性;

第四,而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辽宁旅游业中 “购、娱”等非基本旅游需求相对较少,这表明辽宁省旅游者的需求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

(二)影响力系数指标分析

产业的影响力是指某一产业的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出的影响效应。影响力的程度大小用影响力系数表示, 公式如下。

它的经济学意义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分子:里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分母:里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Fj 大于 1,表明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Fj 等于1,表明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的影响力水平;Fj 小于1,表明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

以2014年辽宁省投入产出表作为依据,可以计算出辽宁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826674,低于全省行业影响力系数的平均水平,说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及GDP的贡献还有待提高。

(三)感应度系数指标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该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水平或程度。它是某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感应度之比。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该产业在里昂惕夫逆矩阵中横行的系数平均值/全部产业横行的逆阵系数平均值,公式如下:

[ei=j=1nαij1ni=1nj=1nαij]

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ei>1,表示该产业的感应度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ei=1,表示该产业的感应度基本等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ei< 1,表示,该产业的感应度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经计算,辽宁省旅游业影响力系数为0.39679。表明辽宁国民经济发展对辽宁省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弱,旅游产业的感应度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通过感应度系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经济发展现状与旅游业发展存在正相关效应。即:在辽宁省经济发展增长的情况下,旅游业将继续得到较快发展或适度超前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如果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陷入徘徊阶段,旅游业将成为制约GDP增长的重要因素,并造成其他感应度系数较高部门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

三、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加强规划引领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整合资源、转型升级、创新业态、打造品牌,必须坚持全省统筹,科学谋划顶层设计。避免各自为战导致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一方面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等各类“十三五”发展规划相衔接;另一面要做好全省规划统筹工作,旅游局要层层负责指导和评审旅游规划,确保全省旅游规划一盘棋。三是编制好各类专项规划,完善旅游规划体系。今年,省旅游局将启动编制《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辽宁省旅游交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各市也要依据资源特色和发展重点,在衔接好全省旅游规划的前提下,适时启动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四是加强旅游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强化规划的约束力,适时启动各地方旅游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四是推动重点产业要素普查统计工作,完善旅游统计指标和调查方法,建设辽宁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开发旅游综合地理信息系统。

(二)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区域合作工程

应大力推动旅游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不断拓展产业边界,开发融合型多功能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金融保险、商业流通、文化卫生、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大辽宁整体经济规模,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一是加强与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合作,推动东北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培育大东北旅游区域品牌。二是主动融入京津冀、环渤海,创建协同发展的旅游一体化合作新机制,探索开辟环渤海邮轮旅游线。三是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旅游合作,积极拓展东北亚入境客源。四是推动省内跨区域、跨行业旅游合作,全面启动沈阳都市休闲购物旅游圈、沿海旅游带、辽沈文化旅游带和辽东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一体化发展,鼓励省内各大旅游板块之间的互动,推动旅游与机场、铁路联盟,加大对包机、专列政策扶持力度,把“引客入辽”做实、做出成效。

(三)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施市场治理工程

目前发达国家旅游收入主要依赖于“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而辽宁旅游业中“吃、住、行、游”等基本旅游需求比重较大,因此,应深入挖掘辽宁区域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大力开发演艺产品等旅游衍生品,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打造旅游购物新业态,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购、娱”等非基本旅游需求比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要素依赖型的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必须坚持依法治旅、依法兴旅,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辽宁省旅游条例》。一是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召开全省旅游安全工作会议,签订《旅游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状》,落实旅游主体和监管安全责任制,抓好旅游交通和重大节假日安全工作。二是构建旅游市场环境治理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重点打击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黑社”、“黑导”、“黑车”、“黑网站”等非法行为。三是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实施严重违法违规企业 “黑名单”制度和退出制度。四是与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开展文明出游行动宣传,引导公民文明出游的自觉性。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地,全省必须进一步强化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夯实硬件基础。一是重点推进各市旅游集散中心或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按照国家的A级景区不同层次标准,支持重点景区停车场改扩建工程。三是按照景区级别推进厕所标准化改造升级,制定统一的补贴标准并做好验收工作,力争用一年时间全面提升我省重点景区的厕所质量。四是加快推进完善以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旅游交通导览图为重点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

(四)坚持效益优先原则,不断创新营销模式

旅游营销模式不断创新。从去年8月份开始在央视朝闻天下持续播放辽宁旅游主题宣传片,实现了全省推广形象品牌的历史性突破。全年在中国旅游报、辽宁日报和辽沈晚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近百个版面的宣传推广。组织参加台湾、韩国、法国、俄罗斯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陕西丝绸之路等各类国内外旅游展会,提升了辽宁旅游形象。特别是在第九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上,我省获得最佳组织奖、优秀展台奖和优秀销售奖。智慧旅游建设取得新突破,全省旅游政务网、咨询网正式上线运营,大连获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智慧旅游城市。各市去年营销宣传定位特色鲜明,市场形象冲击力强。大连以“时尚、浪漫”为形象主题进行了海内外全方位宣传,并大力推广“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抚顺将沈吉高速抚顺西收费站更名为“热高乐园站”;盘锦冠名京沈、哈大两组高铁为“盘锦・红海滩号”;锦州签署了城市旅游大联盟《锦州宣言》。三是“引客入辽”效果显现。各市积极响应《辽宁省旅行社引客入辽旅游项目管理及资金扶持办法(试行)》,鞍山、葫芦岛等市分别制定了资金扶持办法。去年,全省共组织了上百列旅游专列和包机来辽宁、游辽宁。四是节庆活动精彩纷呈。

(五)增进各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动,实施智慧旅游工程

进一步加大区域合作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区一体化战略,应有效开展,整合各城市旅游资源,共同规划、共谋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整合营销策略,利用多种方式,在价格、促销、产品、渠道上做文章,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形成有影响的品牌效应。积极开发境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努力提高辽宁省旅游的品牌度和知名度。

移动互联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必须主动适应,抢抓机遇,通过智慧旅游工程建设,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一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商务营销、旅游体验平台建设,开辟全省旅游市场营销新空间和新模式。二是整合全省信息资源,尽快推动实现各市县旅游联网,重点推进景区联网工程,建立辽宁智慧旅游景区联盟。三是综合提升旅游市场推广信息化水平,加强智能终端的APP开发及推广,大力开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线上营销”。四是开发辽宁旅游行业决策大数据采集系统,完善辽宁旅游云数据中心。

(六)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旅游体制机制内生发展动力

2014年,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7市已正式“升格”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铁岭、朝阳也正在审批,宽甸等一大批县(市、区)也组建或正在组建旅发委。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不仅增加了旅游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而且强化了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公共服务、监督管理等综合协调职能。此外,各市政府针对本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目标,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迅速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宽甸县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举全县之力推动旅游产业的改革发展。抚顺市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增加旅游专项经费到1000万元,并设立了20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宽甸县通过成立景区资源管理局,整合了天华山、黄椅山等国有景区资源,初步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两个试点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改革试点成果正在全省范围学习推广中。

强化旅游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推动温泉旅游、乡村沟域旅游等传统业态提质增效,培育邮轮游艇、旅游装备制造、购物旅游、康体美容旅游等新兴业态。引导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向旅游倾斜,形成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合力和推进合力,拓宽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制定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旅游领军企业。继续鼓励旅行社做大做强,打造“航母”旅行社。

四、结束语

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将旅游产业关联效应理论及相关分析方法运用到特定区域。辽宁省旅游需要调整思路,谋划布局,筑牢根基,应对挑战,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正在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振投资、承载就业改善民生的新增长点,对于国民经济的综合作用更加凸显。定量、系统地分析旅游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出扩大辽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从而带动辽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促进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辽宁作为大东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旅游更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促进辽宁与东北亚等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大有可为。我们要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善于发现新机遇、抓住新机遇、用好新机遇,着眼于辽宁战略叠加,以及“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统筹谋划,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推动辽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上下联动、紧密协作,将有力促进了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新常态下我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沃西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 1986

[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2014年投入产出表[R].内部资料

[3]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1985―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辽宁省旅游局.辽宁省旅游业发展――2013年度报告[R]

第6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扩大湖南消费需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制定湖南消费发展战略规划;增强居民消费增长的可持续动力;开发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加强湖南消费品工业发展,提升湖南消费品品牌竞争力。2009年湖南消费需求回升,消费热点持续热销,汽车销售再创新高,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升,升中有降。存在的问题:居民消费增长仍然缓慢乏力;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突出;消费增长更偏向于富人;农村居民消费购买力仍然不足。

2009年是湖南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弯道超车”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在投资的强力拉动下,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930.69亿元,居中部第2位,GDP增长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居中部第1位。湖南总的形势是消费市场活跃,消费经济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一、2009年湖南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据湖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提供的初步数据,湖南省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五百亿元,达501.02亿元,增长20.5%。2009年湖南消费市场发展特征是:

1.消费需求回升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月至3月份下降,4月份随着扩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开始逐步回升,至12月份增幅为20.5%。2009年,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其他业分别实现零售额798.16亿元、3348.40亿元、706.37亿元、60.82亿元,分别增长17.8%、19.8%、18.7%、16.7%。限额以上、限额以下企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29.78亿元、355.52亿元,分别增长22.8%、18.1%。

2.热点领域消费再创新高

在国家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刺激下,居民购车需求得到充分释放。2009年,湖南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汽车类零售额273.40亿元,增长45.3%,比2008年高22.2个百分点。

受惠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带动了建筑装潢材料快速增长。2009年,湖南省人均居住支出1033元,增长7.5%。其中人均住房装潢支出增长15.8%,物业管理费支出增长38.5%。

在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政策共同拉动下,2009年湖南省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83元,同比增长1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家用电器类零售额82.46亿元,增长30.3%,比2008年高15个百分点。

3.居民消费价格升中有降

2009年湖南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1-11月,湖南省CPI同比下跌0.5%,比全国平均下跌0.9%的水平少0.4个百分点,价格指数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列第13位,在中部六省中列第1位。PPI同比下降6.5%,比全国平均降幅多0.5个百分点,降幅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17位。

二、当前湖南消费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湖南居民消费虽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居民消费增长仍然缓慢乏力

2009年,湖南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同比增长19.3%,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930.69亿元,GDP增长13.6%。初看,消费增长速度还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实质上,这里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居民消费增长速度。2009年湖南全省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在12%左右,低于GDP增长。

2.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突出

近年湖南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4-27%之间,居民消费近几年有一定的幅度下降。居民消费率走低,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中的比重2000年为25.2%;2005年为24.3%;2008年为26.4%。政府消费越多,降低了居民消费,从这个角度看,政府消费挤占了居民消费。

3.消费的增长更偏向于富人

2009年1-10月份湖南消费增长速度排序如下:建筑装潢消费增长56.6%;金银珠宝消费增长42.9%;汽车消费增长38.2%;化妆品类消费增长37.4%;家电类消费增长27.8%;电子出版类消费增长27.7%;家具消费20.5%:住宿和餐饮消费增长19.6%。这说明了湖南消费市场的活跃更主要源于那些中产和富裕阶层的推动。

三、2010年湖南消费市场需求分析

我国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既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存在现实可行性。湖南省GDP增长过去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在其中作用还不明显,消费“马车”仍需加鞭。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哪些消费需求可以着力发展的,都需要做初步分析。

1.汽车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

2010年湖南汽车消费市场环境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国家鼓励汽车消费的系列措施将延续2009年的实施期限和扩大实施范围,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发挥效果;二是各大汽车厂商促销让利措施和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新车频出,大大调动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三是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发展,多条高速公路即将通车,贯通全省的高速公路主干网基本建成。国道、省道和乡村道路条件大幅改善。

我们预计湖南汽车消费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长沙新车上牌量,可以清晰看出这个趋势。2009年长沙新车上牌总数为131049台,比2008年增长63%,月均上牌量突破了1万台。2010年长沙市1-2月份的总上牌量达到24355台,比2009年1-2月份的总上牌量多5861台。从2009-2010年2月湖南小排量汽车销售情况看,消费者将更多地致力于购买小排量、环境污染小的汽车。2010年2月份长沙市新车上牌总数为10286台,与1月份的8208台相比,增加2078台,增长25%。

2.住房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影响住房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是房价,要有效满足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必须有效地抑制房价。近几年,湖南房地产市场在全国范围看,发展还是比较平稳。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湖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开低走,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等主要生产指标增速高位回落;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减少,空置面积增加,销售均价逐季走低,消费者持币观望态势明显,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显现。2009年湖南房价随着全国房价的上升而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不大。2010年,预计湖南的房价会在稳中有升。

在商品房销售与供应方面,双双提升,但是供大于需矛盾依然突出。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长沙商品房销售量达到1276.04万平方米,大大高于2007年的894.17万平方米。2009年新建商品房面积达到995.96万平方米,再加上2008年市场存量590万平方米,总体商品房供应量达到15885.96万平方米。

湖南省2010年1-2月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469万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完成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39981万元,同比增长246.5%,投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2949438平方米,同比增长53.7%。但是,经济适用房销售建筑面积仅仅54839平方米,同比增长-7.1%。住宅商品房空置面积2460414平方米,同比增长35.2%,其中:经济适用房空置面积达到113044平方米。这说明商品房空置率仍然居高不下。

四、湖南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扩大湖南居民消费,必须解决好如下问题:

1.实施和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1)继续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实施减征优惠政策。2010年购置税从减按5%的税率征收调整为减按7.5%征收。(2)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增加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标准和办法。湖南可根据本地实际增选1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加强对中标企业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3)延长“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实施至2010年12月31日,已纳入汽车下乡补贴渠道的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4)完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以旧换新”政策2010年5月底试点结束后,应继续实施这项政策,并在具有拆解能力等条件的地区推广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2010年5月底终止后,应继续实施这项政策,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5)继续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民购买农机具,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6)继续实施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包括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等,引导居民培养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消费模式。

2.增强居民消费增长的可持续动力

第7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土壤水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水平的25%,而农业灌溉用水约占总水量的70.4%。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灌溉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左右,其余70%白白流失。在广大的南方地区,农户依旧采用较为原始的灌溉措施,水分利用率较低,加上近年来干旱问题严重,如何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提高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减少农业用水量,对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是采用土渠、大水漫灌,耗水量大、效率低,目前许多地区开始推广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1-2]。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的核心有2点,一是减少从水源进入农田直至被作物吸收利用整个过程中的无效损失,包括输水的沿途漏失、土壤深层渗漏和土层表面蒸发等;二是充分挖掘土壤水的潜力,根据土壤水的含量和作物需水情况,决定灌溉时机和灌水量。

1节水灌溉技术

1.1管道输水

管道输水主要采用低压管道代替明渠输水到田间地头。管道输水的优点是减少沿途漏失和蒸发损失,输水利用率可达95%~97%,较土渠输水节水30%,较硬化渠道输水节水5%~15%;若配置地面移动闸管系统和先进的灌水方法,还可再省水30%。此外,管道输水还具有减省能耗、占地少、输水及时、便于管理、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3-4]。

1.2渠道防渗

渠道防渗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节水灌溉技术,适用于所有的输水渠道。渠道防渗的目的是减少土渠的渗漏,防止水量沿途损失过多。渠道防渗所选用的材料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防渗方法有草皮护面、黏土衬砌、石料衬砌、混凝土或沥青护面等。对于透水性强的砂质土渠可用黏土压实护面,厚度一般为10~15cm,表面盖以砂土和砂砾。这种防渗方法投资小,但不耐冲刷。在石料丰富的地区宜采用浆砌块石护面,其防渗效果较好,且坚固持久、抗冲耐磨。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采用混凝土护面或采用配有钢筋的U型预制件渠道,可使渠水利用系数达0.97~0.98,具有坚固耐用、流速快、不易淤积、抗压、抗冻等优点。

1.3喷灌、微灌、渗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自流水头,通过喷头将水喷射至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散布在田间的一种灌溉方式。喷灌与地面漫灌相比可省水30%~50%,对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砂质土省水可达70%以上,但灌水设备一次性投资大。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是将适量的水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层。这种灌水方式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较地面漫灌省水50%~70%,较喷灌省水15%~20%;其另一优点是适应性强,可适用于山丘、坡地、平地等各种地形。缺点是一次性投资高,灌水器易堵塞,所以一般常用于局部灌溉。膜上灌是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田间,在植株处留孔使之可以从孔中钻出,这些孔也是渗水孔,灌溉时水从渗水孔进入植株根部。由于减少了土面蒸发,灌水定额可大幅度降低。应该注意的是,喷灌、滴灌、渗灌一般可减少或不产生深层渗漏,提高水分利用率;但对于干旱地区或采用劣质水灌溉的地区,会因缺少深层渗漏而不利于土壤脱盐,易产生次生盐渍化问题。

2土壤水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土壤水的有效利用已成为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研究课题[5]。事实上,喷灌、滴灌、渗灌之所以省水,除方法本身具有不产生深层渗漏、减少土面水分蒸发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了土壤水。土壤水是指可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地表浅部土壤孔隙中的水,是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形态。无论是灌溉水,还是大气降水,都要转化成土壤水后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的分布与气象条件、降水分布特征、包气带岩性及厚度、微地貌、土地利用等有关,并在土壤层垂直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当土壤水的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会发生深层渗漏,出现土壤水补给潜水情况;反之,植物根系层的土壤水含量达到作物凋萎水量时,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因此,根系层的土壤含水量和作物的凋萎含水量指标是决定是否灌溉的主要依据。田间墒情的监视和预报已成为现代农业灌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节水灌溉技术获得预期效果的保证。根据土壤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的另一种灌溉技术———间歇灌。间歇灌是用自动控制器间断送水入地,灌水间隔和供水量根据土壤墒情、作物的种类和生长期而定,这种方法的先进性在于充分考虑了土壤水的运动规律。当再次灌水时,土壤浅部含水量已降低,可再吸持水分又减少深层渗漏,同时减少肥分围环境的监测,比如土壤、大气、水环境、杂草等的监测。目前,传感器在大棚种植中有显著效果,例如技术较为成熟的大棚智能监测系统。在此系统中,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实时监测育种环境使其作物达到最优生长的条件;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不同土层温度、土壤pH值、氮、磷、钾等农药化肥元素等,进而精准传递土壤水分和土壤颗粒组成的信息;二氧化碳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植物生长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以保障植物光合作用;新兴的杂草检测传感器技术可以进行杂草识别达到除草自动化等。相应地,在禽畜饲养领域的动物育种繁殖、生存环境等环节也需要应用传感器。例如,育种使用生物传感器;生存环境采用气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及时调整饲养方案,提高饲养质量。

3.3在加工储存中的应用

传感器在加工储存上的应用主要是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分类加工成熟的农作物过程中,根据农作物特有的性质进行相应的传感器检测。例如,根据水分传感器来判断蔬菜新鲜程度。同样地,在储存过程中,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仓库存储环境,确保农产品保持良好的存储状态。

4传感器在智慧农业上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8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范文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下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了构建和谐XX,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如下: 一、“十五”时期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预计,2005年末,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0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0.9%,比2000年增长85.8%,平均递增13.2%。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实现2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7%,比2000年增长31.9%,平均递增5.7%;二产业增加值可实现4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1.3%,比2000年增长186%,平均递增13.2%;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十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是: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2005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4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78.6%,比2000年增长23.2%,平均递增4.3%;粮食总产量达到53万吨,完成“十五”计划的96.4%,比2000年增长43.6%,平均递增7.5%;肉、蛋、奶及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造林面积达到30万亩,经济田达到23万亩。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0%,比2000年增长30.8%,平均递增5.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末,具有一定规模的西红柿、黄瓜、韭菜、茄子、大葱、架芸豆、香瓜等农业生产基地达到10个;富民小区建设680个;各类专业村可达60个;各类农事企业可达300家;各类专业协会500个以上。 ——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预计,2005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可实现17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比2000年增长73.6%,平均递增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40.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365.5%,比2000年增长475.6%,平均递增41.9%。“十五”期间,新建工业企业65户,总投资49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96项,共投入改造资金1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7.6%。工业生产向纵深发展,股份制合作企业发展到160户,吸纳股金1.3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到4个。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工业产值已达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十五”期间,我县企业商标意识也不断加强。其中,拥有省级注册商标权1个,即沈阳金龟减速机厂的“金龟”牌减速机;市级注册商标权5个,即“努尔哈赤”牌白酒、“泉诚”牌克达饲料、“燕京”牌白酒、“金山”牌淡水产品、“富达”牌稻米等。 “十五”期间,一批大项目落地, 并已初具形象。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沈阳九星集团、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辽冶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健石化厂、沈阳三木化工有限公司等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05年末,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1.3%,比2000年增长30.7%,平均递增5.6%。各类专业市场达到28处,形成了以辽中镇市场为中心,茨榆坨、满都户、于家房、冷子堡市场为骨干的专业与综合相配合,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集商饮服修为一体的市场体系。 ——外经、外贸平稳。预计2005年末,全县出口供货值可实现3亿元,比2000年增长76.5%,平均递增12.0%;自营出口创汇可实现900万美元。全县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3家,获得自营出口创汇权的企业10家。全县已形成铸造、生物工艺、草柳编、机电产品等几大类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出口商品行销韩国、日本、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外经、外贸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加速了城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改造3.62公里西环路拓宽工程;修建6.35公里、宽15米的绕城公路;修建1000米蒲东开发区工业园区道路工程;修建3200延米的火车站南二路工程;拓宽改造政府路(西环至龙湾桥段)铺设地下排水工程2069延长米,铺设给水管线1400延米、铺砖2200平方米、砌边石4000延长米、砌检查井53座;对城内南一路1020延长米的柏油路面进行了改造,铺设黑色路面宽11米,完善了地下排水设施,安装56盏新型路灯;对迎宾路、北出口、政府路、火车站新二路、人民广场、东出口三角地和北出口三角地绿化改造,植化山松、云杉等乔木3000株、花灌木21万余株,铺装草坪2000平方米、绿化广场8000平方米、北出口建雕塑一座。市政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城市绿化有了新形象。 “十五”期间,城区改造公路面积33.6万平方米,比“九五”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0%,投入资金0.45亿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 加大了社会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投资7266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中心菜市场和轻工大厅改造工程;新建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站业务楼;改造了辽中县妇缨医院业务楼;对县一、二两所高中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学习及教学环境;对县体育馆进行了翻新拓展;新建了家家福超市,完成了主要街路两侧绿化、亮化工程;对县广播电视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24个频道增加到近35个频道。 “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一批城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85%,比“九五”期末增长6.3%;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1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37.9%;天然气用户达到24000户,比“九五”期末增长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133.3%。 乡村城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到2004年末,全县建制镇发展到11个,建制镇人口增加到8.4人(不包括辽中镇人口),乡村城镇化水平(指建制镇、集制镇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由“九五”期间23.6%增加到24.2%,增长0.6个百分点,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达到19.6。 “十五”期间全县村镇建设总投资达2.89亿元,其中: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02亿元,比“九五”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十五”期间,全县村镇新建公共建筑4.78万平方米,生产建筑9.8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34.19万平方米;村镇住宅建设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4平方米, 比“九五”期末提高1.9平方米。全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65%;全县村镇实有道路面积1830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31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2.18平方米,全县建制镇、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十五”期间,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正式建成通过辽中,结束了辽中不通铁路的历史。 全县改造公路面积共33.6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新建的污水处理,日处理污水5万吨;集中供热面积达131万平方米,城乡电话达14.2万门;户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55%,“十五”期间,基本建设继续保持了发展势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投资1.2亿元对沈盘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预计,“十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可达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27.9%,比“九五”期间增长155.3%。其中: 1、公共和住宅建设投资9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5.4%; 2、技术改造投资16.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3.3%;比“九五”期间增长720%;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 4、新建工业企业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4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5、农业基本建设投资9.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0%;比“九五”期间增长210%; 6、水利建设投资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1%; 7、植树造林投资1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5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8、农村电网改造投资3.8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0%;比“九五”期间增长234%; 9、交通道路投资3.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67%;比“九五”期间增长184%; ——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衡。预计2005年末,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50%,比2000年增长63.8%,平均递增10.4%。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可达到41亿元,比2000年增长53%,平均递增8.9%;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3.5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平均递增3.9%。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十五”期间,我县实施市级以上的重点科技目项1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新产品8项、国家级星火计划3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达60项。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18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点52%,比“九五”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教育事业:截止2005年,全县有中小学校168所,在校学生60859人,在职教职工5462人,学校占地面积349万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率先成为辽宁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改造及新建中小学校舍2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小学入学率保持在100%;农村中学辍学率降到2.3%以下。“十五”期间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学生计7500多人,比“九五”期间增加1500人,增长20%;卫生事业:全县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中县人民传染病区,辽中县计划生育指导站项目建设,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就医要求,同时卫生达标的指标均得到落实;计划生育:预计2005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为6.85‰,比2000年下降1.6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5‰,比2000年上升4.4个千分点。社会保险:全县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为720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5774人;参加医疗统筹人数为16848人;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4957个,安置就业24684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旅游等社会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在肯定“十五”成就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次产业梯次结构没有拉开档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企业对财政贡献率不高,技术含量偏低;产业集群规模小,程度不高;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灾能力的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效益较差;财政收支差距较大,可支配收入明显不足;企业资金短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待今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 总之,“十五”期间,是辽中政道人和的五年,是百业待兴的五年,是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轨道及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夯实基础、展望未来的五年。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形势。一是国家提出东北振兴的发展战略给东北带来新发展机遇。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看,由于南方电力不足,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南资北移日显突出;二是国家、省、市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十一五”期间,沈阳发展战略向西部转移,辽中是唯一的发展空间,发展沈阳西部工业走廊的契机,给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指导思想 针对有利的发展形势,根据我县情况,充分考虑辽中县域特点,确定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城镇综合实力为中心,以确保农民富裕、财政增收、社会和谐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脚点,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理念,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工业化、三产业社会化。依托沈阳市东北中心区,以铸造、机加、化工、农副产品产深加工“四大产业”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沈阳西部工业产业大道为轴心,发展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延伸北部,拓展南部。实施东西互进、南北对接战略。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养士卜乡、城郊乡、新民屯五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龙头,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冷子卜镇、朱家房镇、满都户五个中心集镇为放射点,以建设辽中工业城为核心,以富民强县为落脚点,以构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辽中城区为目标。 ———战略构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布局是:东部以钢铁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中部以有色金属铸造、加工为重点;西部以种、养、加基地为基础,南北以商贸、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形成相互配套和谐发展的格局。 ———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抓龙头,围绕龙头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投入,围绕投入抓效益,盘活壮大旧企,创造新城,产业集聚,增强幅射,加强资源和要素整合,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 ———总体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原则: 一是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旗帜,坚持以项目为纲的原则; 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 三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是坚持以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五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主要指标 按照以上辽中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布局、思路、、战略、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实现2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6%,5年平均递增18.7%,5年平均增长27%。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45.8%,5年平均递增7.8%,5年平均增长9.2%。 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140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27.2%,5年平均增长46.7%。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61亿元,比2005年增长79.4%,5年平均递增12.4%,5年平均增长15.9%。 三次产业比例:2010年,由2005年的24:42:34 发展为15:59:26。 财政收入:2010年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14.9%,5年平均增长46.7%。 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实现80亿元,比2005年增长207%,5年平均递增25.2%,5年平均增长4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35%,平均递增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实现10000元,比2005年增长49%,5年平均递增8%,5年平均增长9.9%。 农村人均收入:2010年实现8000元,比2005年增长77.8%,平均递增12.9%,年平均增长15.6%。 社会总人口:2010年实现54.3万人,比2005年增长1.5%,平均递增0.3%。 三、“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深做特第一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一产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设施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把辽中建成沈阳的农副食品供应基地。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开发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以高科技农业园区为依托,实现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粮食、蔬菜、畜禽及水产品的转化和增值。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防洪、灌溉、治涝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积极稳步地发展辽中林业经济。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比2005年增长48%,5年平均递增8%。优先发展畜牧、水产、食品酿造、农产品深加工,组建白酒酿造、稻米集团。 1、发展和完善富民经济小区,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到2010年,全县富民小区要达到1420个。其中种植小区1000个,畜牧小区270个,水产小区150个。种植业以发展暖棚为主,冷暖棚结合,提高建棚标准,推广使用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对畜牧小区建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促进饲养小区(场)建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2、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田面积。到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保持50万吨以上。经济田播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复种面积50万亩),其中蔬菜、两瓜80万亩,地膜花生10万亩,花卉及其它经济作物10万亩。 3、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业倍增计划目标。以调整结构、科技兴牧、强化服务、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为手段,把握机遇,发挥优势,不断提升我县畜牧业生产水平。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70%以上。生猪饲养量200万头,肉牛饲养量50万头,奶牛存栏5000头;羊饲养量15万只,肉鸡饲养量4000万只,蛋鸡存栏500万只。 4、发展精品渔业,扩大水产品出口。到2010年养殖面积发展到10万亩,水产品产量12万吨,水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精品品种放养面积达到6万亩。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珍珠养殖基地力争发展到4万亩;建设淡水鱼出口基地3万亩,力争水产品出口3万吨。 5、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自给自足的良种畜禽繁育体系,降低疫病风险和饲养成本。建设优质奶牛、肉牛、肉羊、生猪、朗德鹅等种畜禽繁育场10个,以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建黄牛改良站(点)20个。建设淡水名、特、优养殖新品种繁育基地5个,其中省级种苗繁育基地1个。 6、抓好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科技水平。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周边产业基地,扩大主导品种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扩大珍珠养殖面积,组建加工企业,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珍珠港”步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富鑫养殖现代园区、珍珠养殖园区、茨于坨综合园区(优质奶牛肉种羊繁育场、冠亚花卉种苗繁育场、丰泽有机肥生产和赤眼蜂繁育场)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运达种猪、春利食品、菜伯街绿色棚菜、后边外肉种鸡繁育等1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7、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整合现有资源,组建稻米加工集团和白酒集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强化营养大米及白酒等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扶持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企业、淡水鱼加工及珍珠加工企业。引进肉牛屠宰、蔬菜加工项目,扶持鹤全肉禽有限公司、宏冠朗德鹅综合加工厂等肉禽深加工企业。 8、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农村新能源发展。到201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大豆、花生生产全部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玉米及主要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建设秸秆气化站10座,建设“四位一体”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小区50个;建设庭院“四位一体”示范户500户;建成高效节能吊铺500铺;建设中型畜牧小区废弃物能源环境治理工程3个。 9、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加快城市防洪规划组织实施。要重点对辽河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搞好其它河流的护岸、护坡、沙基防渗等工程治理。到“十一五”期末,各河堤防洪标准为:辽河达到100年一遇;绕阳河、浑河及县城段达到50年一遇;蒲河达到20年一遇。全县104座排水站,已改造62座,其余42座排水站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部改造。对5年一遇的排水站全部提高到10年一遇。在“十一五”期间,对所有的排灌沟渠按标准进行清理。完成桥、涵、闸、站建设及改造2000座。 10、建设标准化林网。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以龙头带动,发展速生商品林,培育一批林木产品深加工企业,树立一批营林大户,积极培育、引进苗木新品种,科学、合理地做好林木采伐更新。“十一五”期间,每年计划完成造林2万亩,5年新增10万亩森林面积,计划到2010年森林总量达到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 11、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县扶贫工作以辽西四个乡镇为重点。实行区域开发、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扶贫到户。抓好三个扶贫龙头企业,实现村村通标准柏油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自然村用上自来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人3500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以上的人口控制在2万人以下。 (二)做强做大第二产业 “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为契机,以改革为动力,高举工业立县旗帜,牢固树立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全面实施结构调整,科技振兴、外向牵动,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产业集群引进和发展,承接项目转移,拓展工业园区,打造园区“航母”,实现辽中经济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辽中工业城。 到2010年,全县第二产业产值实现530亿元,比2005年增长 172%,5年平均递增22%,5年平均增长34.4%。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94.1%,5年平均增长38.8%。工业增加值实现135亿元,年平均递增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年平均递增5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年平均递增41.3%。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外贸出货值和出口创汇额要以每年递增2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出货值要达到9亿元,出口创汇额预期达到2750万美元,到2010年利用外资额达到1亿美元。实现上述任务,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1、工业 (1)搞好“一城五园”建设。“一城五园”即:辽中工业城;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

杨士岗泵钢铁加工工业园、长滩精细精细化工园、茨榆坨物流商贸园、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园。具体内容是: ①辽中工业新城 地理位置和规划范围:辽中工业城东至于洪区界,南过细河到杨黄公路,北至京沈高速公路,向西到油田路沿沈盘公路至四王线,规划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以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为载体,实行优先发展,分布实施。一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把辽中工业新城建设以工业为主导,集居住、科技、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城区。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冶金园、机加园。规划用地空间结构为多中心组团结构。自东向西划分为7个组团,沿产业大道依次为物流中心组团(8平方公里)、冶金产业园组团、(38.5平方公里)行政办公(2平方公里)及研发组团、(2平方公里)化工产业园组团、(6.5平方公里)电子产业园组团(10平方公里)和两个居住组团(19平方公里)。并形成南北两个生态景观带,即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带和细河生态景观带。各组团通过贯通辽中工业新城东西的产业大道公交走廊来维系其整体性。 ②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 区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位于辽中县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的东北部,距京沈高速公路高花出口2公里,沈盘公里35-40公里的两侧。 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新民屯镇的北三台子村。二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为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拟建广东永怡集团工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的沈盘线今年底将修建并交付使用,贯穿园区。供水、排水、交通道、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确保企业入驻。现已入驻三木、化工等几户企业。由浙江天宝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德软钢管厂和五星钢管厂合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入驻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一期投资5亿元,年产不锈钢10.1万吨,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 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长滩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园,四方台装备制造企业园,现代化安居生活园区。 产业定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区应建设现代化的新兴重化工基地。重点引进和建设大型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重化工业。 发展目标:到2005年引进企业30户,到2007年,重点引进企业60户,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10年引进企业120户,年产不锈钢50万吨,形成不锈钢、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0亿元,年利润15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250亿元。 ③杨士岗泵阀工业园 区位:沈阳泵阀工业园位于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东北部的杨岗镇三王堡村,京沈高速公路南侧和秦沈电气化铁路中间区域,高速公路635公里处,距沈阳市区35公里,距辽中县城35公里。 规划面积:沈阳泵阀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实行整体开发,分期招商,以商招商,入驻企业享受园区内优惠政策。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沈阳泵阀工业园区交通便捷,电力充足,排水设施配套齐全,通讯设施先进,争取国家软贷款5000万元,确保园区实现“五通一平”。浙江开维喜集团等14家企业纷纷签约,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建设中国现代化泵阀生产加工企业。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沈阳泵阀工业园功能分区——工业区、商贸展示区、管理服务中心、生活住宅区。 产业定位———以泵阀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铸造和机加工为辅,重点引进和发展泵阀生产企业,形成沈阳辽中泵阀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2005年沈阳泵阀工业园要引进泵阀企业20家;2007年引进企业达到60家,实现产值50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税金3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2015年园区产值实现200亿元。 ④茨榆坨物流商贸园 因服装闻名全国的辽中县茨榆坨镇,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试点镇,1996年被国家11个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区位: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位于京沈高速公路615公里出口处,距离沈阳市区55公里,距离辽中县城12公里,距离沈盘公路2公里。由引路将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相连。 规划面积: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西山工业园3平方公里,大莲花农产品深加工园2平方公里,二期物流组团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 园区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西山工业园电力充足,通讯快捷,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排水等基础设施齐全,现已入驻服装、建材、木制品、化工、铸造等企业41家。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有沈阳佳源野生葡萄饮品有限公司,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园区。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茨榆坨镇工业园区商贸园功能分区———西山现代工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现代商住区、物流组团、金融综合服务区。 产业定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工业带提供工业原料和产品支持,工业原料物流——钢铁、化工产业原料集散;产品物流——工业带内产品出港贸易集散;商贸物流——综合性商品集散,辐射东北地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0家、15家,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到2010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0家、30家,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50亿元。 ⑤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加工园 辽中镇有铸造加工园,距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出口处2公里,沈盘公路65至68公里两侧。距沈阳市区68公里,距辽中镇2公里。 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5.8平方公里,拟整体开发,分期招商,按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包括管理服务办公楼、员工生活区及休闲娱乐场所等,水电道路通讯设备完善,拥有变电站、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同时提供小区配套服务,现代办公,现代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工业园西半部已有30多家各类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园东部为新的招商区域。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二、三期建设,加快沈阳九星线缆集团建设,启动二、三期建设。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热电,大型机加工组团、物流组团、重化组团、居住组团、科技研发用地。 产业定位———以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产业铸造和机械加工为辅,综合商贸、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生产服务中心,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生产加工产业。 发展目标:2010年园区计划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150亿元。 (2)组建白酒、稻米集团、搞好热电厂建设 以生产“十里香”、“辽天”、“燕京”白酒酿造企业及其他酒厂为载体组建白酒集团,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分散经营,使我县基酒升级、创造品牌。加快组建稻米集团步伐,尽快建成东北大米集散中心。到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2.3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5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3.4亿元。 建设2×12MW热电厂1座,到2010年入住企业达到80户,产值实现70亿元。 (3)以“一城五园”为依托,搞好南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建设 辽南地区以汽车部件、矿山设备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1亿元。 河西地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优先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元,税金0.8亿元。 2、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整治工程质量和提高信誉为中心,以开拓外埠市场为根本出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 “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要明显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平方米,完善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 “十一五”期间,城区建设要接近小城市水平,城区用地面积扩大到41.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0万人以上。按照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要求,高起点、高水平地对城区规划进行调整,提高道路等级,扩大城区面积,扩充城区人口。在努力改造旧区的同时,加快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和完善辽中经济开发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30年不落后。加强小区域规划,推进连片配套开发。按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进城投资,解决城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以下城区公用设施建设: 一是做好新城区调研、论证和规划工作。加快推进撤县建区步伐,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征求人大、政协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 二是旧城区与新城区相结合,要完善城区与沈盘公路、高速公路等路的衔接,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建成完整的城区道路系统。“十一五”,新建、改建、扩建市区道路主干道5条,次干道26条。在现有外环路(简称一环路)的基础上,筹建辽中二环路(南起六间房乡交叉路口,东至茨榆坨高速公路口,北到“四王”线小牛心坨出口,西延伸腰屯村,南贯下万子村、肖家崴子村,直通沈盘路红庙子大桥东),进一步构筑完善城区道路骨架,逐步形成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完整的道路系统。搞好给排水建设。城区内上下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新铺排水管线5000米,改造排水管线3000米。建设一座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三是增加供水设施。新建蒲东、茨榆坨、新民屯三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以上。改扩建西水厂,使城区供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四是城区供热、供气、城区绿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铺设供热管网,使棚户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实现集中统一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住宅区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供气由现有的24000户增加到28000户。搞好城市绿化,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 “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要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67%,5年平均增长13.4%。 (三)做优做新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任务是: 以建设我县商品集散贸易中心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提升业态,完善功能,扩大规模为重点,以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批发商业业态水平,构筑业态先进,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商贸流通业。把辽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网络畅通,服务辽宁,幅射东北,延伸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商贸中心层次分明的商业网点体系,增强辽中商业网点吸引力、辐射力。规划期末,全县商业网点经营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以上速度递增,达到48亿元。 形成布局清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商品批发体系。重点培育具有辐射东北乃至全国地区功能的批发市场。规划期末,实现商品市场营业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商品市场交易额以 20%的速度递增,达到45亿元(超亿元的8处)。商品外销量达到35%以上。 基本形成业态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便民超市、便民店等新型业态,使其成为城市形象和亮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业态销售额达到20%以上。 基本形成储运专业化、流通标准化、管理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资源等现代科技、整合与改造传统产业,构架以第三方特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 实现上述任务,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 按照城市建设现代化商业街、乡、镇建设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等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思路、规划实施“13126”工程,即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12条商业街、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以生活服务网络为主,以专业批发市场为辅,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物流配送为依托的现代商业格局,形成一批交易方式灵活、服务功能完备,具备相当规模的市场。 1、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 优先重点建设茨榆坨镇物流商贸中心。在茨榆坨高速公路出口,规划3平方公里,建设以建材、农产品加工、化工、服装等为主的物流基地。新建粮食批发市场、白酒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市场,改造、扩建冷子卜渔业批发市场,新东村、大兰坨村蔬菜批发市场和妈妈街、腰截子村肉牛交易市场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市场水平。 2、打造群体经营业态,培育发展12条商业街。 按照自然形成、政策引导、规模发展,调整业态结构,扩大专业经营容量的要求,规划建设12条商业街。 (1)通讯商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南段(南二路至南环路),汇集名牌优势,形成高、中、低兼备,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2)日用百货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中段,(南二路至北二路),以商业大厦、三元大厦、服装城为依托,汇集知名品牌专业日用百货一条街。 (3)生产资料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北段,(北一路至北环路),重点发展塑料、架材专业产品。 (4)装饰材料一条街。布局在(南二路至南环路),重点经营各种瓷砖、板材等装饰材料。 (5)五金电料一条街。布局在(政府路至南一路),重点发展五金、电料、油漆等商品。 (6)化装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重点发展名、优、新、特化装产品。 (7)副食一条街。布局在(中心街至东环街) (8)灯具、标准件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东环街)。 (9)汽车、拖拉机配件一条街。布局在(东环街至蒲河坝)。 (10)农药、化肥一条街。布局在(蒲河坝至东出口)。 (11)摩托车、农用车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 (12)花卉一条街。布局在(北一路至北环路)。 3、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 小城镇示范街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消费习惯进行规划建设,小城镇示范街要以一个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体,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餐饮、服务店、日用百货、副食商店,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2005年至2008年重点规划建设茨榆坨,于家房、朱家房、满都户、冷子堡、刘二堡等6个中心示范商业街,结合实际制定示范商业街发展规划。 4、加快辽中旅游业发展。 做好旅游线路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组织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加快蒲河公园的一、二期建设,使蒲河变成城内河。启动开发团结水库旅游区建设。深层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科教旅游,通过整合、开发,形成具有辽色的旅游品牌,提升辽中在辽宁乃至全国的知名效应。重点搞好辽中镇蒲河公园、茨于坨西山渡假村和团结水库蒲海天然公园三个旅游区建设,使旅游业成为辽中三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5、全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电子设备,整合全县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辽中县电子数据储备中心,建立辽中县人民政府信息网站。加强招商网的建设,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互补,逐步实现网上政府。建立县直属局、乡镇等有关单位的内部网,加快政府无纸化办公进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实行政务公开,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信息网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 6、繁荣房地产业。 加快旧居民区改造和城镇、街、巷、路、排水改造设施,建立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和投资引导机制,整顿规范基本建设市场秩序,使之纳入程序化、法制化轨道。 7、发展中介、服务业。 完善中介服务制度,发展会计、法律、审计事务所、公证、仲裁、资产评估、工程监理、招投标等机构,加快中介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步伐。 8、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和服务体系。 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就业培训、居民求助,安全、方便、快捷的务项服务。 9、发展通讯业 规划期内,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讯设施,同时加大装机容量,提高通讯能力。到2010年,辽中县城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6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7部,茨于坨镇电话装机容量要达到2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30部。其它乡镇电话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7万门以上,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2部。 (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市场资源配置,促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供气、供暖、自来水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社会事业。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分流和重组。使群众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发展的重点是: 1、科技。继续实施“科技兴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到2010年技术引进与开发达到150项;二是引进高科技人才200人;三是培训农民达到9万人次以上;四是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达到50个;五是农民科技工作站达到40个;六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150个;七是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30个;八是科技型企业达到30个;九是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6%以上,工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环保率要达到98%。 2、教育。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要保证100%;同时,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在规划期内,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规范社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抓好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多元投资创建1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筹建1所省级示范高中、新建1-2所普通高中。到2010年,全县各乡镇基本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师学校建设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辽中新区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 3、卫生。坚持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十一五”期间,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等内容的卫生体系,在巩固发展公益性医疗基础上,多渠道办医,重点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搭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每个乡镇要确保1所公办医院,每个村要建1所卫生室。要重点加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实现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低于10‰,孕妇死亡率低于22/10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医疗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水平,能够独立开展心脏介入疗法、肝部分切除术及器官移植术等,完全实行整体护理模式,并适时开展网上医疗,到2010年将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先进的卫生体系,使我县广大群众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4、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例趋向合理;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三结合”和优质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5、文化。继续贯彻“以文养文”的方针,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城内新建2处标准的文化娱乐广场;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处标准的文化休闲广场;基本实现每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 6、体育。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乡镇)工作,“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要建立体育健身和活动基地;新建辽中县游泳馆、体育馆;改造辽中体育场。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城乡体育辅导站发展到110个;加强体校建设,扩大招生,做好“金牌”战略规划。 7、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广播视等产业。广播电视事业的目标是:一是网络升级改造。分期实施县城网、农村网的光纤改造。电视节目将增至50套,有线电视网入网户增至3-5万户,为数字化改造和开展增值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的宽带、高速的优势,开展VOD、会议电视、远程教育、宽带数据交换、因特网接入等多项综合性增值业务,形成新的信息产业和新的信息平台。二是新闻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自办节目质量,把节目的播出时间延长至15至16个小时,把自办节目增加到4-5个。不断提高节目转播传送质量,实现节目播出自动化。集中办好辽中新闻,为辽中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记者的舆论宣传作用,把记者站的工作做好、做强。 8、民政及社会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全县福利院达到30所以上,收养人员在4000人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范围要扩大到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率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达到100%。下岗职工再就业达到90%;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率达到100%。民政事业经费支出递增保持7.5%的幅度。 9、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得到切实加强,工作体系要更加完善,新建设工程基本上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加强包括前兆、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强震动观测、宏观观测在内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抓紧实施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应急援救体系及安全民居工程建设。 10、金融、保险产业。拓展金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范围,重点支持县重点工程项目贷款,加强监管防范金融业务风险。 “十一五”期间,物价、档案、气象、消防等社会事业均要有新的发展。 (五)城乡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规划,将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优先发展辽中镇和新城区,为县行政区东移奠定基础,早日实现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新城区。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区供水和道路及排水问题,提高城区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以服务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努力创建生态城区,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城区等级,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1、小城镇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以XXX镇为龙头,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现行的建制乡要创造条件实现建制镇。 要把工贸小区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乡镇二、三产业向小集镇集中,在小集镇形成稳定的产业群。尤其要抓好XX镇、XX镇、XXX镇、XX镇、XX镇、XX镇六个中心城镇建设,以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2、交通建设 规划期

,交通重点是提高各级公路路面等级,满通需求,各乡镇公路主要干道宽度要达到9米以上,各次干道宽度要达到7米以上。到2010年,计划维修省道48.2公里,对县道渡口改桥2座,改建公路99.7公里,乡路改造136公里,新建3.045公里,村道改造338.208公里.新发展10条线路,使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直修辽中。 “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6个乡级客运站,交通运输的各种车辆更新换代。拟建一个GPS平台,营运车辆全部安装GPS系统,实现监控管理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要实现纵横交错、南北贯通的交通网络,实现县域内半小时经济圈。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沈阳地铁客运一号线一、二期轻轨铁路铺设到辽中,筹建辽中货运铁路专线。 3、能源建设 供电:2010年之前,要对全县低压线路全部进行改造,拟在辽中镇新建热电厂一座,增大供电量。全县供电总容量由现在42万KVA增加到60万KVA,增长7%,充分保证全县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供热:区别情况增加不同档次的供热设施,提高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增长33.6%。其它乡镇总供热能力达到75万平方米,使住宅楼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 4、水源建设 积极发展小型高效、简易的净化处理技术,普及自来水受益人口。辽中县城确保日供水量2.5万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建设不同档次的供水厂,满足镇内居民、群众自来水需求。 5、环境保护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统一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增强和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COD、石油类、挥发酚和废气中的SO2、烟尘等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0%;在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二是地面水环境质量按环境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中蒲河、细河水质达到国家确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新建一座垃圾处理场。三是控制农业污染,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其残留量对粮食和经济作物及水体的污染,尤其在自来水水源地区域,更要严格控制。四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植树造林,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7%以上。抓好环城风沙治理,控制自然风沙扬尘。 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调整和优化辽中空间布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撤县建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从战略定位方面着手,“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与沈阳城市承接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为一体的建设,要以我县工业新城为龙头,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新民屯不锈钢、杨士岗泵阀园为两翼,以5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骨干,以沈盘公路沿线乡镇为载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抓紧制定新工业城发展规划,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白酒、稻米集团规划。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德邦不锈钢、泵阀、银丰铸造、九星线缆、辽冶重工等产业集群为龙头,推进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辽中工业新城初具形象。基本实现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加快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加快国企、集体企业转制步伐。未转制企业要加快转制,已转制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全力推进民营企业扩张,全力支持构筑民营经济板块。鼓励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嫁接、兼并、重组,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先发展高效、高产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推广先进技术及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利用有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四是努力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设立企业投诉中心和新办企业审批大厅。在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我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全面对外开放,要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实施内外开放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与开发两种资源并重、利用外资与扩大出口并举的方针,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一是加大扩大开放出口力度,打造出口品牌。培育提高曲轴、减速机、工艺制品、服装、铸造等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工业立县这面旗帜,积极利用我县产业存量资产,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行业、企业、产品,加快资产重组与跨国公司合作。三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以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主体,充分利用境外市场资源和资本,推进多领域、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与合作。主攻东南亚、突破欧洲,以韩、日、新为突破口,以国内浙江、闽南等地为重点。四是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和优惠政策,实行绩效挂钩,奖罚分明;五是提前做好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调整、修编、占补平衡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新城区整理110平方公里土地,一期整理10平方公里。 (四)推进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业支撑。 始终坚持工业立县的思想不动摇。“十一五”期间,抓大项目、抓重点项目建设,仍然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十一五”期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重点建设不锈钢、化工、泵阀、机床、九星线缆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建其他产业重大项。以建设中国北方新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目标,实现新增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使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主导地位明显突出。 (五)积极实施科技以兴县战略。 建立与完善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吸纳高新技术人才,一是加大投入;二是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制定吸纳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保证规划实施。 实现我县“十一五”计划,各部门务必要加强领导。一是各级领导班子要按照我县长远规划目标,即有一定高度,又要结合本部门本乡镇实际,科学地、切实地、认真地制定出本部门、行业和专项发展的具体规划。二是认真实施规划。按照规划内容,各部门每年要制定出发展的年度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并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三是对规划完成情况,有关部门要按年度跟踪检查,要把各部门规划目标完成如何,做为考核班子干部政绩的标准、奖罚升降的依据。四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认真诊断,适时地调整和补充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稳步实施。 实现“十一五”计划,任重道远,只要全县上下精心策划、科学安排、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完成“十一五”计划,把辽中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台阶。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