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坚持真理的名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坚持真理的名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坚持真理的名言

第1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2、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

3、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苏轼

4、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6、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恰普曼

7、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翟灏

8、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

9、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10、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1、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

12、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13、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雨果

14、虽九死其犹未悔。——战 屈原

15、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16、仍然坚持一些看似可笑的自我。——李若曦

17、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18、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但丁

1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0、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雨果

21、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武者小路实笃

22、成功的秘诀是走向目的的坚持。——狄斯雷利

2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24、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第2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读书求学、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他在晓庄学校时就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来自勉,后来又把这十六字写进了育才学校校歌。这十六个字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宗旨、任务,已成为教育的至理名言和核心价值,被广为传颂,还被刻在了陶行知先生的墓碑上。

这句名言中,关于“真”有两个关键词:求真、真人。其中,“求真”是手段,“真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真人是什么人?真人就是既保持本真、为人正直、真诚可靠,又知晓真理、追求真理、有真本领、有真才实学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即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可以把“真人”的这些特质分为两大系列:真情和真理。“求真”就是追求真情和真理,目的是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情和真理。有真情和真理的人,才称得上真人。

因此,真语文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讲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这也大致可以分别对应情商与智商、做人与做事。完整的教育包括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两部分。这是教育的两大职能:教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人;教学生学会做事,成为才。合言之,教育培养人才。这也是教师的两大天职:育人,使学生成为人;教书,使学生成为才。合言之,教师培养人才。[1]具体到语文教学:做事,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成才,就是成“文”,成就语文之才。“真语文”讲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一、人文性层面(即做人层面):讲真情以成“人”

从做人的层面上讲,真就是真诚、认真、本真、纯真,求真就是追求真诚、认真、本真、纯真。这些大致都是人的情感,归结为讲真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讲真情,重真情,做一个真诚待人的人。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追求真诚,为人真诚

人们对真有着特别的感情。真好,真才好;真美,真才美;真贵,真才贵;真舒服,真才舒服。真,包含真实、真心、真切;诚,包含诚信、忠诚、忠贞。陶行知先生痛恨虚伪的人,并写过一首讽刺诗:“假朋友,交情肉与酒;酒肉吃光了,到处丢你丑。”陶行知先生就是真诚的典范。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心诚意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像陶行知那样真心诚意教语文,“以真诚育真诚”。其一,真诚对语文。要学生热爱语文,爱学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就要首先爱语文、爱课堂、爱读书,对语文、对课堂、对阅读饱含真情。其二,真诚对课堂。真诚的反义词是虚假。真语文反对虚假,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装,不演,不做作,不作秀,不虚华。其三,真诚对学生。贾志敏老师强调,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道具,把课堂当作舞台,而要真心诚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2.追求认真,做事认真

做事认真,即严肃对待,严格要求,认真负责,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绝不马虎。认真的人,做人讲原则,做事讲规则,对人对己有分寸;认真的人,刚正不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对不公平的事,敢较真、追究;认真的人,做人做事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推诿,不马虎。认真,是很好的习惯、态度、品质、境界。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认认真真教语文,“以认真育认真”。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将做人与学文(语文)结合,在语文训练同时培养认真的态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很多关于“认真”的要求: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认真写好汉字。可见,认真既是做人的态度,又是语文的品质。

3.追求本真,保持本真

词语“真性”,就是本性、天性的意思;词语“真意”,就是本意的意思;成语“返璞归真”中的“璞”,就指未雕琢的玉。“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还其本质,恢复原来的自然质朴状态。保持本真,就是保持本来的、固有的、天然的样子,不为杂念困扰,不掩饰、不做作、不伪装,拒绝异化,追求真理,勇于担当。

真语文要求我们必须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语文从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走过了一百多年,似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单独开设语文课呢?叶圣陶先生作了回答:“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训练之。”又为什么取名为“语文”呢?当时的课程名称还不叫语文,“‘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2]。从语文课和语文名的初始状态看,真语文必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根本任务,紧扣字、词、句、段、篇,本本分分、本本、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当然,语文教学既要保持语文课的本真,又要保护做人的本真。

4.追求纯真,留住纯真

纯真是一种单纯之美。真,即纯度高,如真金(纯金)、真钢(纯钢)、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真空(没有任何事物的空间)。纯真,用来写人,形容纯洁、纯粹、纯正、单纯,没有任何杂质、杂念,天真可爱。人们向往和赞美纯真的心灵、纯真的感情、纯真的笑容。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坚守本分教语文,“以纯真育纯真”。其一,语文课的纯真。长期以来,语文课掺杂了太多的东西,承载了来自多方面太多的期盼,以致纯度不高。数学课没呼唤上出数学味,化学课没呼唤上出化学味,语文课却呼唤上出语文味。这呼唤正说明了语文课纯度的流失。语文课必须姓语名文。其二,语文教师的纯真。教师不被私心杂念和名利左右,真诚对待学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其三,学生的纯真。学生在阅读中崇尚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追求真情实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真诚对待他人,以真诚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工具性层面(即做事层面):求真理以成“文”

从科学的层面上讲,真,指客观规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求真,是运用智慧探索规律,获得真理,形成知识。人们在实践中不懈地追求、发现、检验、坚持、捍卫、发展真理,在求真中成长、成才、成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做一个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

1.追求真理要尊重科学

追求真理首先要敬畏科学,养成科学的意识、精神和态度。科学求真,真即规律。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其学科内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自有其规律。真理,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听说读写的规律。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并运用语言的科学规律(真理),教出规律,学出规律,才能成就学生“语文”。科学(真理)发展之路才是语文教学的生路、出路、希望之路。

然而,对真语文的认识,“真情”有余,“真理”不足,甚至几乎没有。一般人的认识停留在“真实”的层面。真语文肯定要真实,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尽量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教语文,但真语文不只要真实。大家谈及的真语文内涵,“真实、真切、真诚、真情、认真、本真”,也主要是从做人的角度来强调的。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学就文论文,不揭示听说读写的科学规律,更谈不上运用规律。有人说,语文教学一不科学,二靠不住。也有人说,学十年语文,不如聊半年QQ。语文教学之“真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真语文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养成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生成了陶行知先生卓越的教育思想,也将生成每个人的人生智慧、语言智慧。

2.发现真理要实践思考,不断探究

求真的方法是实践探究。实践出真知。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生活实践,他由“陶知行”改名“陶行知”,并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还主张“教学做合一”。行、做,可谓实践。只实践还不行,还要边实践边感悟、思考、总结、探究,才能发现奥妙所在,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实践包括他人的实践和自己的实践。他人的实践对于我们是案例。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陆游的言语实践,就是一个言语案例。这句话的大意是:人死了,什么都不再牵挂了,只牵挂着祖国统一;什么都不再盼望了,只盼望祖国统一。类似的言语案例还很多,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鲁迅《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我们发现了其规律(真理)——用整体突出部分。于是,我们自己也来实践:“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良心。”“教室里是多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3]真语文必须引导学生由个到类,发现并运用语文规律,成就语文能力。

3.坚持真理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求真是探索规律,求真的价值体现在运用规律。实事求是中的“是”有规律、科学、真理的意思,坚持真理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是求是的前提——掌握真实情况,重视客观事实。求是是实事的提升——科学分析,把握本质规律。办事是求是的价值——既按规律办事,又不能教条,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是对真理的坚持与完善。

真语文必须求真务实。其一,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落脚实际语境中。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语言,只有最适合的语言。我们没法说主动句好还是被动句好,这一切都由语境裁决,即说话要看对象和场合。这就是语文的真理,是语文实践的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真语文必须重视语境。其二,遵循语文课程规律,落脚实践训练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在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中去实现求真的价值,去锻炼学生的语文才能,去形成学生的语文本事。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坚持并完善语文的真理。真语文必须重视语文实践。

4.捍卫真理要勤学知识,敢于质疑

求真的动力是勤学敢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走进真理的世界,感受到真理的魅力,能更加热爱和捍卫真理。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有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质疑真理不是否定真理,而是更好地捍卫和发展真理。

真语文必须敢于质疑,捍卫真理。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正面与反面相结合的教育。然而,一般人不会想到课文的问题,更不会去修改课文。在他们心里,课文一般出自名家之手,又是名篇佳作,还有编辑把关,会有什么问题呢?课本的神圣权威阻止了学生追求真理的脚步。面对问题较多的课文,我们要更新观念,动摇教材的权威性。只有动摇了教材的权威性,我们才能开放地、创造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教材。师生完全可以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去审视课文。语文教学是审美实践活动。审美,审出的可能是美,也可能是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综上所述,真语文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返璞归真、求真务实。正如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所说,我们要反思语文教学弊端,追求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呼唤本真、质朴的语文教学。也正如语文报社副社长裴海安所说,过于复杂的教学设计,过于强势的教师主导,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但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使文质兼美的课文变得索然无味。把语文课教得简单而有效,才是教师非凡素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46.

第3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追求者,尽力寻找探求也。为何追求?盖不满其现状,望改变也。追求何物?或功名,或利禄,或富贵,或本心;或浩大家业,或草庐一间;或留名于青史。其皆人心之所向,亦皆人心之所求,名曰志。奚以达志?刻苦勤奋,自始至终。不半途而废,不优柔寡断。虽风刀霜剑不削其志,纵海枯石烂不灭其心。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全神贯注,猛力向前,则终有成功之日。

屈子尝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屈子万念俱灰,投身汨罗之时,只于波光粼粼之中投下一抹凄美的残阳。这瞬间的悲壮,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一次,他没有回头,仅凭一枚忠心,以死明志。欲达其志,需付出常人所不能之艰辛,忍受常人所不能之磨难。是故孟子曾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贪生怕死,安于享乐,则无望达其志也,其追求亦徒劳也。

汪国真曾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追求,注定是一个人单独地走完一段路。路上或有明媚阳光,或有暴风骤雨。既然选择了追求,就不能留恋阳光惧怕风雨。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甘愿遭受火刑;史泰龙为了成为主角,终日奔波剧场;史铁生为了重新站起,于地坛中苦思人生的种种苦难和价值。这些都告诉我们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我们也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真切的梦想。

唐朝名臣魏征曾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确,在追求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一个美好的开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微笑地走完全程。那些不能坚持到终点的人或碌碌无为,最初的理想终成空想;或苦雨凄风,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只有那些能坚持走到最后的人,才能享有生活所给予的丰厚馈赠!一代文豪狄更斯通过无数次的体验生活,最终写出了文学著作《双城记》;著名画家达芬奇画了数千颗蛋最终成就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数千次的实验最终培育出高产水稻。缺乏追求,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声称被婚姻磨灭了理想的人,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声称被体制捆绑而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了别的舞台也没有领唱的资格。不坚持于追梦之路,其追求无果,其志向不达,其人生亦不圆满。

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则应不懈追求,自始至终。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戚戚于困境,不汲汲于名利。此身不灭,此心不死。竭尽全力追逐,拼其一生奋斗,则终有出人头地之日。中华民族傲立民族之林之时亦不远矣!

第4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2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新课程的独特优势。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中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讲解中应该注重道德和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内涵。

一、在课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悠悠中华五千年,中国有着太多太多让人仰慕的东西,包括四大文明、文字等等,而汉字则是见证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有着无法比拟的神奇力量。鲁迅先生对汉字概括的 “三美”“音美以感耳,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意美以感心,三也。”即可说明汉字的美丽所在。作为现在的中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只有懂得自己民族语言的精美,才能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深和源远流长。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使学生懂得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本身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必修一的 “梳理探究”部分《优美的汉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感受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中渗透德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诗词、散文还是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优秀的篇章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特有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许多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对于这些经久不衰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名句警句,教师应该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例如,在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出现了不少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可以让学生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让学生体味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人生追求;“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尚节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执着精神。在教学中,就这篇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解析,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容易理解背诵。教师在教学中把它抽出来重点讲,从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新课标的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优美课文,这就使朗读显得愈发重要。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朗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素质培养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朗读《沁园春・长沙》,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感悟一代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和豪情壮志;朗读《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顾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朗读《小狗包弟》,可以让学生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懂得“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朗读《劝学》,可以让学生领悟学习的意义、作用以及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朗读《定风波》,可以让学生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朗读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通过有意识的朗读训练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带领学生打开传统美德的宝库,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在课文作者的讲解和课文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探究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选择是很有针对性和教育性的。无论是课文的作者还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会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面人生苦难且真正找到了解决办法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赞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具有民族英雄气概的作家朱自清;被评选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人的良心”的文学大师的巴金。教师应在教学中就教材中涉及到的这些名家的生平事迹、主要经历以及形成的思想进行讲解,让他们人性中的熠熠光辉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作为课文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比如在文言文《苏武传》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文言知识,也要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地赏析。《苏武传》集中写了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的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对苏武这一形象的分析,让学生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

第5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语文教育的范围相当广泛,课内、课外拓展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围绕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内、课外拓展方法,是重要而现实的。笔者通过长期实践,总结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外拓展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现状分析

1.课堂语文知识拓展远远不够

课堂上的讲问教学,只是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预习提示的问题,机械地列出问1、问2、问3等等,设计好各种各样的“圈套”,让学生钻进去,问题解决,时间到,下课。语文知识被残忍地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综合地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出发,更谈不上语文知识的拓展了,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为考试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如:《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了如下目标: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然后在教学中教师就机械的一一达成目标,看起来很完整,但深思一下,这棵大榕树就是那棵大榕树,鸟的天堂为什么又会是鸟的天堂?没有知识的拓展,学生收获很少,只是肤浅的知道,鸟的天堂真的很漂亮!如果稍微拓展一下,就很容易知道鸟的天堂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说明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才能使地球成为人的天堂。所以说语文知识拓展远远不够的课堂,学生语文素养的收获也大打折扣。

2.语文知识拓展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有的教师还是在有意识的进行知识拓展,但是苦于没有目标,盲目的拓展,目的性不明确,收效甚微。就再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有的教师也知道要拓展,就鸟的天堂来说一说保护环境,可是没有拓展的示例说明,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文章结束时,生拉硬拽的说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学生也口号式的跟说:“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多热闹!可学生心中又能有几分理解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含义,脑子里又有几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下课照样乱扔果皮纸屑,因为只有在鸟的天堂才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3.拓展知识面窄,没有进行横向、纵向拓展

拓展知识面窄,不仅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有关,也和教师的知识面有关,如在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中,学生苦于不能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结合历史上的科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来说明,可教师就没有举出相关材料,导致学生不能理解,这个时候拓展一下知识: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句子了,而且还会受到“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的熏陶。

教师在知识拓展时,没有注意语文本身知识前后的纵向联系,也没有注意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导致了知识的单调、枯燥无味。

4.形式单调,实效差

教师在语文知识拓展时,只是简单的收集一些资料,单调的给学生讲解,强迫学生接受,忽视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形式的单调使学生收到的效果极差。

那么,如何拓宽语文知识,使学生学习不再单调,知识不再单一、贫乏?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呢?如果进行语文知识的课内外拓展,能在提高师生语文知识认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文知识拓展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拓展知识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内容

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内容分为两大板块:课内拓展研究和课外拓展研究。

1.课内拓展。(1)语文课内深度纵向(2)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横向(3)语文与学生品德的拓展。

2.课外拓展。(1)在雏鹰电视台拓展语文知识(2)在红领巾广播站拓展语文知识(3)在课外读物中拓展语文知识(4)在生活中拓展语文知识(5)通过网络拓展语文知识(6)通过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7)通过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拓展内容可以从:字词――语音、汉字、同义词、反义词;语句――成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各种类型句子修辞;文――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古诗、中外诗歌、中外名著、童谣、文言文、现代文、新课标作文等方面入手。

三、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措施

1.新教材知识量大,体现在识字量大,课文数量多,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学习慢,遗忘快,又再加上学前教育不充分或者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对于语文知识拓展有很大的困难,但首先教师应坚定决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而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6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一、演讲目的的真理性

人们登台演讲都受制于一定的动机,诱发于一定的目的,这是人类行为特征所决定。但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演讲目的。而真正成功的演讲,其目的在于讴歌“真理”,在于激发人们去追求“真”“善”“美”,即富有“真理性”。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张岱年认为:“真”是认识的价值,即对客观世界与人类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善”是道德的价值,即用道德准则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美”是艺术的价值,即客观世界的事物,有些适合人的情感,令人感到愉快,人类能创造出一些令人愉快的物品即艺术品,艺术品能给人美感。成功演讲的目的——追求真、善、美,就是:要极力揭示或传播主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宣传谬论;要大力引导人们用道德准则去正确调整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设法误导人们的伦理道德;要努力完善演讲,使自身演讲成为“艺术品”,给人以美感,同时,教会人们去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而不是让人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演讲只有为真理而演讲,为呼唤真理而演讲,那它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会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才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一切违背真理的“咆哮”,终将被真理所抛弃,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二、演讲形象的人格性

演讲的圣堂并非任何人随意所能登踏,也并非任何人所讲都能如愿。成功演讲本身对演讲者是有选择的。不论是谈论自己,还是抒发他人、他物,演讲者都要有形象的塑造。这个形象是以“人格化”为基调的,演讲者人格形象的树立,事实上就是形成演讲者的人格魅力与磁性,演讲者有了这种魅力与磁性就为演讲成功营造先入为主的意境。演讲者的人格不在于美丽的外貌和华贵的装饰,而在于具有坚定信念、优良品行、刚毅果敢、一身正气、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及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品格。这种品格也是演讲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会自然吸引人、产生感染力。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凡成功的演讲者都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和人格形象再塑。没有人格、品德败坏的人是无权登台演讲的。一个行动的矮者、知行不一的人,充其量只能来一阵理论的空喊;一个品行败坏、图谋不轨的人再动听的语言只能是一时的欺骗。

三、演讲观点的共鸣性

任何演讲离不开谈理论、讲观点。但谈理论讲观点决不可以盲目进行。在注意观点正确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听众的可接受性。听众接受、形成共鸣,才能成功。演讲的观点阐述必须考虑听众所处的时代、场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层次的听众选择不同的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实现演讲者与听众心理相容、观点共鸣。成功演讲者常常把句句言辞说在听众的心坎上,或让听众点头称是,或让听众激动不已,甚至让听众无法控制自己而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这就使演讲者与听众融于一体,形成共鸣。这种共鸣源于演讲者善于抓住听众的所思、所想、所言的困惑,并且能加以突破。成功演讲者注重演讲选题,使之具有时代性;注重观点选择,使之符合科学、符合实际、符合听众且富有新意。老生旧说不行;不顾对象瞎说不行;不分场合乱说不行。相反,应老生新论、因人而说、因地而讲、因事而谈,实现演讲者所言、所语、所感、所悟、所举、所动与听众达成最佳的交流,形成最强烈的共鸣。

四、演讲思维的哲理性

成功演讲都能给人留下难忘的言语、深邃的思考以及人生美好的启迪。这种外在的成功离不开内在的功夫,即演讲者哲理性的思维,形成思维哲理性的品质。演讲者无论对本人或他人的经历、事迹、教训、感想,还是对事物、事件的评价、感受都应进行缜密的思维、提炼,使之具有哲理性。李燕杰同志指出:哲理是人们基于深刻的现实感受与观察,对生活所做的艺术概括,其中闪耀着作者的真知灼见,它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还能陶冶情操,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为此,成功的演讲者必须常常观察社会、洞察现实、思索人生、理性思辨、深层思维、哲理概括。虽然,听众不可能记下演讲者的句句话语,但经过演讲者千锤百炼而成的哲理性语言,能打动听众的心,能给听众无穷的思考和深远的启示。

五、演讲语言的多样性

演讲者与听众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演讲语言来实现的,离开了语言,演讲也不复存在。演讲语言是个丰富多彩的王国:既有意美以感心的内部语言,又有音美以感耳的口头语言;既有形美以感目的态势语言,也有物美以感人的道具语言;既有诗词的熟练背诵,又有名言警句的灵活运用;既有抑扬顿挫,又有轻重缓急;既有高昂的语调,又有低沉的声音;既有严肃的格调,又有诙谐的幽默等等。成功演讲正是能适时、适度、适情、适意灵活自如地综合运用这些语言。综合运用多样性语言就是让听众接受多方的语音刺激,从而调动听众“听”的积极性,强化演讲主题,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记,为演讲成功服务。用贫乏枯燥的语言、用单一乏味的言辞演讲是难能获得成功的。

六、演讲选例的典型性

演讲离不开举例,举例目的为佐证或导论。但选何事例、选多少则必须依演讲主题、观点需要而定。不必多选,也不可少选。多选常常给人以事例堆砌、讲解故事之感;没有事例则又给人缺乏说服力之感。成功演讲其选例要具有“典型性”:一方面选用事例必须同阐述观点紧密相连,必须能说明问题,不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决不可牵强附会,否则适得其反。“理解万岁”演讲如果将100个故事、事例都讲,那就未必有“理解”的效应,而蔡朝东同志最后精选了十五个事例说明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引用的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偶发的事例不能做为本质认识的依据。为此,选例的典型性就在于“精”“实”“新”,同时,所选之例应能感动人、吸引人、折服人。

七、演讲神形的情感性

演讲贵在打动人心,而要打动人心离不开演讲者的情感注入,即演讲者的感情流露和情绪表现。无论在演讲的起始、过程、还是推向,乃至结束,演讲者的神形都应随着演讲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富有情感性。例如,万承奎教授在做“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演讲时,表现出对有人自我践踏生命的痛惜、对掌握命运强者的赞颂,表现出的情感变化、神情动作令人叫绝,自觉不自觉地把听众带入情感世界从而让人去体验百态人生、去领悟生命把握之要领。可以说,成功演讲者都是情感丰富者。这种情感发自演讲者的内心,表现出:爱憎分明、喜怒分辨、苦乐分界。没有演讲者的情感投入,就不会有听众的情感付出。没有演讲者的情感变化,也就难以激起听众的层层情感波澜。:

八、演讲结局的激励性

第7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美国高校 耶鲁大学 本科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一直是耶鲁大学的核心使命,耶鲁学院几乎是耶鲁大学的代名词,耶鲁学院的中心地位从来没有因文理研究生院及专业性学院的相继成立而发生动摇,数百年来从耶鲁学院走出无数政界显要、商界名流和科技精英。今天,耶鲁学院筛选全球最有前途的学生加以调教,通过理智训练和社会体验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智能力、道德能力、创新能力和公民素养,使之成为对西方传统具有深刻认识、引领并服务于人类所有活动领域的世界公民。耶鲁学院成效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全世界的模仿对象和研究热点。

博雅和专精相结合的哲学理念

耶鲁学院至今坚守博雅教育传统,以培养学生见识广博、训练有素的理智为首要目标。这种教育把学院看作探索的重要阶段、满足好奇心的场所、发现新兴趣和新才能的机会,主张传授所有职业都需要的一般性知识和技能,排斥在本科阶段开展狭窄的专业教育或职业培训。耶鲁教育的真谛是鼓励批判性和独立性思考,唤醒个人智力和精神的潜能,以便学生能够把智力、判断力和性格等禀赋最大限度地用于职场。耶鲁学院毕业生不仅拥有训练有素的头脑、广博的知识面和敏锐的公民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系统规范学习的乐趣。这种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得到切实体现,耶鲁学院要求所有学生选修学科和技能两类分配必修课(即通识课程),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技能和完整知识结构。此外,耶鲁学院设立了76个主修课程项目,鼓励学生在某个领域更深入地探索,确保本科课程结构宽度和深度的平衡。

耶鲁学院在强调博雅教育的同时,要求学生专精于某个学科或专业。19世纪学系和专业出现以来,知识通过专业化不断增长,个人通过突破学科界限获得发现知识的兴奋感。耶鲁学院认为,主修某个学科是最有益、最有激励性的人类经验,能够提高学生判断力,让学生熟悉发现真理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形成终身职业和兴趣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耶鲁学院主修课程项目不是就某个特定职业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而是以更加符合知识增长规律的方式服务于博雅教育目标。学生选择主修课程主要依据自身学术兴趣,而不是基于未来从事的职业。各学系既要做到尽可能让学生广泛接触本专业知识,又要鼓励学生进行最高水平的专业研究,确保本专业课程成为博雅教育坚实且适切的组成部分。通识课程则由耶鲁学院内外众多学系为非专业学习者开设,分别由相关教师委员会负责审批,没有全院统一的管理机构或独立师资。耶鲁学院只存在集中和分配两种课程组合原则,不存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硬性边界,避免了其他院校常见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割裂的弊端。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品性

耶鲁学院在美国历次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中从不放弃自身特色和根本原则,体现出一种不唯新、不媚俗、不盲从的大学精神。然而,耶鲁学院总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所选择地创新,知识进步、科技创新和时展无不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1828年《耶鲁报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国内仍有不少学者嘲笑《耶鲁报告》跟不上时代步伐,却不知化学、地质学、政治经济学等完整序列的现代科学此前已经走进耶鲁学院的课程,美国现代科学之父希里曼(Benjamin Silliman Sr.)早在1802年就在耶鲁大学开设化学课程,站在美国大学现代科学教育最前列。[1]《耶鲁报告》反对让肤浅、片面、琐碎的实用性知识进入大学课程,因为这些知识对于理智涵养作用不大,而且在职场很快就能掌握。《耶鲁报告》强调拓展学生心理官能、重视理智和精神训练的博雅教育思想得到耶鲁大学历届继任校长的继承和弘扬。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解决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不再界限分明,耶鲁学院坚信博雅教育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准备。

艺术体验、国际体验、写作体验和科学体验是耶鲁学院引以为豪的教育特色,这四个体验正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结晶。耶鲁大学拥有全序列艺术教学科研单位,它们同耶鲁学院构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本科生开设艺术类学术课程项目,营造出世界最具优势、最有活力的校园艺术氛围。耶鲁大学曾经是最先派教师到国外求学或从事研究的美国高校,也是最先接收外国留学生的美国高校。如今,耶鲁着力创建全球大学和国际体验中心,筛选全球最有才华的学生,让他们熟悉塑造当今世界的各种影响力量,为他们在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发挥领导作用作准备。培养学生卓越的沟通能力是耶鲁创办伊始的重要目标,早期主要通过修辞学、逻辑学、辩论等课程培养学生口语及写作能力。如今,耶鲁学院45个学系开设325门写作课程,涵盖25个学科。[2]没有科学内容的教育算不上完整意义的教育。今天,耶鲁学院科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变,从基因组学到纳米技术,从材料科学到生物医学工程,都得到学校重点投资。

学科和技能相结合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美国精英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以分配必修课为最常见的实践模式,以分成若干组的不同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主要目标。但是,像耶鲁学院这样,学科和技能两类分配必修课并驾齐驱的设计实属罕见。耶鲁学科分配必修课分为人文和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组,技能分配必修课分为写作、量化推理和外语三组。耶鲁学院认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通向未来学习和生活机会之门的钥匙,如果没有在早期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必然会对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学生在学院生涯早期完成分配必修课要求,再接着建构新知识和新技能将会受益最多。两类分配必修课既保证了课程结构维度、宽度和广度的平衡,也确保了所有毕业生熟悉多个探究领域以及多种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生成长为拥有完整知识结构又具备基本技能的高级领导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比之下,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更重视在广泛接触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深厚的信息素养、良好的沟通交流技能等主要在通识教育框架之外进行。以发展学生能力著称的阿沃诺学院(Alverno College)则要求学生积累足够的“能力水平单位”,学院提出沟通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时价值分析和取向能力、社会互动能力、全球视野、公民素养、审美活动8种核心能力,每种能力分为6个发展水平,鼓励学生作为过程分步建构学习,学院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不作强制性要求。与耶鲁更为相近的是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该校通识教育由基础课程和博雅课程两部分组成,基础课程包含写作、交际沟通、量化素养、外语、信息技术素养、体育六个领域,侧重培养学生写作、说话、量化和计算机技能,强调提高学生量化素养、信息技术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重视通过掌握一门外语拓展视野,倡导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博雅课程侧重学科知识,让学生形成历史视野,欣赏哲学和美学传统,感知美国以及全球文化多样性,培育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做出批判性判断的能力,落实通识教育对智力发展、职业准备和终身学习的强调和重视。显然,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将技能培养作为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不是将二者并列安排,这点与耶鲁显著不同。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育人方式

耶鲁学院的学术性课程是全球标杆,学生在课堂里接受宽度和深度均衡的理智训练、心灵滋养和精神熏陶。另外,耶鲁学院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毫不逊色于学术课程的教育价值。正如前耶鲁本科生教育主任格里芬(Martin Griffin)教授所说,博雅教育不仅限于学术组成部分,一些课外活动或亲身体验也是重要内容,它们能让学生更全力以赴地投入。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组织的俱乐部或社团活动里,学校也充分利用课外生活提供的各种非正式的教育机会,使课外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合作课程。耶鲁学院课外活动既包括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类社团、俱乐部和运动队等活动,也包括学校通过住宿学院、博物馆、图书馆、艺术画廊等提供的课外教育机会。

耶鲁学院认识到,大学的优势是为学生提供广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知识交流和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接触到著名学者。同时,大学的缺陷在于规模庞大、机构繁多,很可能阻碍师生间有效交流,削弱学生年级意识,减少同学间交往。从20世纪30年代起,耶鲁学院陆续建成12所住宿学院。住宿学院承担特殊的教育功能和使命,既能为本科生提供亲密的小型学院生活氛围,又能获得研究型大学的所有资源,被誉为耶鲁学院教育的中心。住宿学院还安排众多导师辅导活动,特别重视中学向大学过渡(一年级)、非专业学习向专业学习过渡(二年级)两个过渡期的辅导。

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都是耶鲁本科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耶鲁馆藏图书1,270多万册,斯特林纪念图书馆正面墙壁上刻着奥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的一句名言: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3]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艺术画廊和英国艺术中心,都设有专门学习室和档案馆供师生教学和研究。此外,耶鲁大学439座不同风格的建筑构成了美国最美丽的城市校园,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影响。[4]历史上,耶鲁大学举办过美国第一个大学赛艇比赛(1843年)、第一个校际现代棒球比赛(1865年),现代美式足球和现代篮球规则也都是耶鲁学院本科生的首创(1880年)。[5]如今,耶鲁学院拥有校方认可的本科生社团434个,以本科生为主力的运动队35支,为本科生提供了额外的成长机会。[6]

严谨和自由相结合的民主氛围

严谨和自由看似相互矛盾,二者却在耶鲁学院结合得很好,既保证了对学生的严格训导,又赋予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事实上,美国大学的规章制度在很多方面比我们更加严格。耶鲁学院学生行为规范重点包括自我修行和尊重他人两方面,涉及住宿、卫生健康、社交联盟、课程选修、学术诚信等诸多内容。在自我修行方面,耶鲁学院要求学生做到公平正义、诚实正直、学术诚信,不准醉酒、吸毒、毁坏公物、考试作弊等。在尊重他人方面,耶鲁学院要求学生在学术共同体里恪守相互尊重和宽容的承诺,持有善意的异议,不准制造骚乱、扰乱听课、限制他人自由等。耶鲁大学专设大学裁判所对全校学生行使司法权,耶鲁学院院长任命执行委员会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包括警告、训斥、限制使用学校设施、罚款、停学、开除等。受到处分的学生拥有抗辩权,可以向大学裁判所陈述冤情或提出复议。耶鲁学院还有很多所有学生都要认真遵守的学术或非学术方面的规范性要求。

耶鲁学院同样珍视自由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特殊价值,赋予学生充分的言论自由和选课自由,让学生在民主氛围里自由地追求真理。耶鲁不硬性规定课程项目,也不限制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耶鲁学院认为,大学是以探索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学生最终有什么收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年的课程规划,课程规划是学生自己的责任。耶鲁学院前院长理查德(Richard H. Brodhead)说过,教育是发生在心灵的事情,不可能通过完成外在必修课自然而然地获得,学生经常通过无法预料的方式学习,不应该为他们设定框框。典型的例子是,耶鲁校友玛雅(Maya Lin)原计划学习动物学,结果成为著名的女建筑学家。耶鲁学院学制四年,但在修业管理上相当灵活,最近十多年,六年毕业率基本都在95%左右。[7]

耶鲁学院把言论自由看作学者社区最受重视的原则和价值观,因为追求真理是学者社区的首要价值,言论自由对于追求真理至关重要。1975年耶鲁大学《伍德沃德报告》强调,知识增长和知识发现的历史表明“想象不能想象的,讨论不能提及的,挑战不能挑战的”是十分必要的。1987年,施密特(Benno C. Schmidt, Jr.)校长在总结耶鲁大学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时,把信奉自由的学术空气和坚持真理作为核心内容。[8]现任校长列文也说,耶鲁大学是一个相互尊重的社区,并且珍视自由的表达和对世间万物的探索。[9]

耶鲁学院告诫学生,当你遇到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你应该尊重他们的言论自由,甚至是他们所说的是错误的或对你产生冒犯。在尊重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耶鲁学院也强调互动的礼貌,教育学生保持对环境和他人感受的敏感性。

几点启示

近些年,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总体来说,这方面的努力还存在很多问题。参照耶鲁大学的经验,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1.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多下功夫。凝练人才培养理念重点解决认识到位的问题,认识到位了,人才培养实践就有了方位感。凝练符合国情、区(域)情、校情的人才培养理念大致有以下几个途径:从办学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从战略定位中确定规格类型,从地域区位中寻找特色优势、从国际比较中获得启发灵感。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院和各专业性学院都有各自明确的教育使命,办学者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了然于胸。人才培养理念明朗了,还有两个相关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理念和实践相互割裂的问题。比如部分高校把“创新”挂在嘴上、刻在墙上、写在纸上,但是校园里弥漫着管控气息,学生呼吸不到自由空气,一致性和贯通性存在问题。二是继承和改革不能兼顾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是,部分高校在改革的名义下随意丢弃本应坚持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延续性和继承性得不到保证。耶鲁大学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找到了恰如其分的平衡点,她的“保守”实际上是对真理的坚持,这种不盲目追随时代潮流、敢于坚持真理、实践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多下功夫。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类型明确之后,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便是关键。从规格和类型来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选择无非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或拔尖创新型人才,与之相应的课程与教学应该各有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普通劳动者,更接近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必然占据显著位置。复合型人才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在精英领导层,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就要超越专业技能,宽领域厚基础是通则。与耶鲁大学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特别在高水平师资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相应的精品课程资源相当匮乏,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大掣肘。更糟糕的是,部分高校在大学排行榜的误导下(或在各类评估的压力下),对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有所忽视,教书育人几乎成为某些教师的副业。基于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充分挖掘校内(校际)和校外、文化遗产和科技前沿、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既要重视课程数量和科类的增加,也要重视课程标准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还要重视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估的改进。在教学组织方面,既要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也要重视整合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非正式、非正规教育影响因素,打造立体育人空间,还要发挥网络等现代多媒体科技产品的优势。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该在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发挥教师团队优势,加强师资存量培训。

3.在学生管理方面多下功夫。以耶鲁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强调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从不回避对学生必要的纪律要求。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切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成长这个关键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方面问题较多,亟待从所谓军事化管理、高中化管理、应急式管理、放任式管理转向科学化管理。首先,我们应该在专业选择、课程选修、修业年限、学术探讨、表达观点、社团活动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和权利,为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成长、自由探索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其次,我们应该在个人修养、尊重他人、学术诚信、社会责任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明确规范,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还有,我们应该尽快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在学术(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辅导和救助。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国际视野下的通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批准号EIA0702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Yale University. Landmarks in Yale's historyEB/OL . 2011-12-18.

[2] Yale College. Writing at Yale CollegeEB/OL. 2011-12-18.

[5] Yale University.Landmarks in Yale's historyEB/OL . 2011-12-18.

[6] Yale College. Official List of Registered Undergraduate OrganizationsEB/OLhttps://apps.students.yale.edu/uor/RegisteredOrganizations. 2011-12-18.

[7]Yale University. Yale Self-Study ReportEB/OLhttp://yale.edu/accreditation/docs/YaleNEASCSelf-Study2009forWebsite.pdf. 2011-12-18.

[8]陈宏薇. 耶鲁大学[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21.

第8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9篇:坚持真理的名言范文

大学语文 教学 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涵义

人文素养据《辞海》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既蕴涵着历代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也蕴涵着他们为了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执著追求的精神。用通俗的话讲,人文素养应当是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修养、精神、意志等的总和。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国民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全民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极大的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人人都遵守秩序,人人都依照社会规范行事,那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会大大加快。而一个国家国民人文素养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而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学生时代抓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也是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

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是最富有人文特色的载体,更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就像一条清甜的河流,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人文素养的教育正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特长。

三、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1.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语文》所选的作品本身都负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能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以古人在作品中所体现的高尚理想和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感动学生。西汉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凭着“古之成大事者,非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史记》,为人类留下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思想形象,有效地进行思想熏陶,以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及心理品质。

2.通过大学语文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我们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的欣赏,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热爱真善美,厌弃假恶丑,陶冶情操,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优秀文学作品。王维的《山居秋暝》构成的是一幅清新、明净、恬淡的画面,表达的是作者热爱自然和渴望回归自然的朴素情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构成的是一幅壮丽的自然奇景,表达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通过分析、欣赏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在美的感染中既能理解词意,又陶冶心灵;使他们面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感受它、赞美它。

3.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对历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的礼赞。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以悲痛忧郁的笔触描写祖国的贫穷,及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表现诗人对祖国人民真挚而深沉的爱。

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胸襟,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大学语文上下几千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闪烁着哲理与智慧的光芒。翻开大学语文,一个个仁人志士,一团团智慧的火花,一座座道义的航标,一句句至理名言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孔子“以仁为己任”;屈原为坚持真理“虽九死而未悔”;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鲁迅坚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观;……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在他们胸中激荡,炽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热血沸腾,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使命感使他们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是非荣辱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来,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在课外阅读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文学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发展个性。大学语文应借助精选的范文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养育作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