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寻找意思相近的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寻找意思相近的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氤氲 愉悦 娱乐 隐蔽

寻找 流淌 深邃 温暖

寒冷 弯曲 叫喊 奔跑

跳跃 恋爱 打击 疯狂

见多识广:见得比较多,见识也比较广(见和识是一对近义词)

察言观色:听他的怎么说,看他们的情绪变动(察和观是一对近义词)

高瞻远瞩 :往高处看,往远处看

左顾右盼:看看左面,看看右面(左右是一对意思近的反义词)

调兵遣将:调动兵马,派遣将领

粉身碎骨 :身体和骨头都被粉碎

狂风暴雨 :过着大风下着暴雨

旁敲侧击:从一旁敲打击打

千辛万苦:千辛和万苦都是用来形容比较辛苦,比较难做

眼疾手快 :眼看的准,手也行动的快

生龙活虎:像龙像虎一样健康

惊天动地 :把天惊住了,把地也震动了

七拼八凑 :七七八八的凑合(七和八是一对近义词)

胡言乱语:没轻没重的乱说话,胡说话

第2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词块教学 途径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词块的学习是最难的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之一,很多学生学习词块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词块看似比较简单,很多都是由一些极为简单的单词组成的,但将这些不同的单词组成一起,其含义却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词块,教师一定要寻找一些捷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表面相近但差异较大的词块。

一、巧记忆,帮助学生分清词块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词块往往都是分阶段进行讲授的,比如与turn这个单词相连的词块就有很多,且每个词块的含义差异都比较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词块,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些词块的差异。其实对于一个单词连接不同单词组成的词块来说,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单词进行区分,从字面意思引导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这个词块的含义。

比如在讲授课文“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一单元时,当讲到阅读环节中的“because he couldn’t keep her word.”这句话的时候,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目前已经学过的与keep相关的词组都有哪些?”于是学生们纷纷进行回忆,大家说道:“keep doing/keep back/keep down/keep off”,大家纷纷说出自己想到的关于keep相关的词组,随后教师引导道:“非常好,那么大家谁能说出他们的区别呢?”学生们很快将它们的含义表达出来,但当说到keep back、keep off、和keep down时,学生们产生了歧义,大家无法很好的记忆这些词组的含义,这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既然大家无法区别它们的差异,请大家看看back、off、down三个单词的含义,看看能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学生们说道:“back是后退的意思,off有离开的意思,down有下来的意思。”教师:“非常好,那么大家能否尝试区别一下这三个词组。”学生:“keep back保持后退、keep off挡住、和keep down保持下降。”

二、举反例,帮助学生使用词块

对于很多相近的词块来说,也是它们都能表达出类似的含义,但使用起来却不能混用,一旦用混就会带来很多误会,甚至会产生啼笑皆非的后果,因此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词块的时候都会让学生记住这个词块不能怎么用,那个词块必须这么用等,这样教学的最大缺点在于学生尽管知道这个词块不能这么用,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用为什么不行,只有自己亲自体会到这个词块不能这样用,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记住这个词块,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词块的时候,可以适当的举一些相反的例子,将一些词块运用到它所不能使用的语句之中,并试图让学生猜测这样表达后的效果,帮助学生明白这样使用所带来的误会,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块的印象,从而让学生后期更好的掌握这个词块。

比如在讲授课文“Science and nature”这一单元时,当教师讲到“we often come across difficult scientific terms.”这一句话的时候,由于这句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组“come across”,这个词组在书写起来经常会与“come cross”搞混,因为它们两个单词之间就差一个字母a,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的记忆这两个词组,教师在讲课时专门将这句话抄在了黑板上,并故意将come across写成come cross,细心的同学一眼就看到教师写错了,教师故意说道:“写错了吗,他俩就差一个字母,而且across和cross意思接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随后学生们上网进行资料的查阅,发现come cross竟然是过来的意思,也就是说教师刚才那句抄错的话的含义竟然变成了“我们经常会过来很多科学难题”,这让大家感到非常好笑,但同时也很清楚的记住了这两个词组。

三、读句子,帮助学生辨别词块

对于很多词块来说,如果我们单独去分析其中的含义,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词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的朗读这个词块所在的句子或者段落,引导学生对这些段落和语句进行仔细的分析和阅读,从句子中更好的琢磨这个词块的含义,这样可以让学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对词块进行掌握。在阅读语句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语句的情感方向进行分析,让学生摸清整个语句的情感是好的还是坏的,随后尝试结合上下文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思考,最后再将注意力放在词块身上,从而更好的对这些词块进行思考和理解。

总之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词块本身有很多容易混淆的地方,不是“长得很像”,就是“词义接近”,这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主张的死记硬背在这里又不能适合全部学生,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通过巧记忆,帮助学生分清词块,举反例,帮助学生使用词块,读句子,帮助学生辨别词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好词块。

参考文献:

第3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关键词:韩国语;翻译技巧;方法

翻译是一种学问,要翻译一种语言就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了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更好的进行翻译实践,实现良好的翻译效果。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与韩国之间的而交流、沟通逐渐深入,韩国语翻译也逐渐重要,对于韩国语翻译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传统的韩国语翻译方法

一般而言,翻译的方法主要分为直译、意译和音译三种,在韩国语翻译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

首先是直译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两种语言进行对应转换,使得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原文与译文相适应。比如:政府――??;饮食问题――?? ??等,这种汉字可以通过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其次是意译的方法,就是在转换两种语言时,通过释意性转换的方法进行翻译。就是不能按照原文对语言进行转换,使得原文形式被丢弃,通过译文的形式使得原文的意义得以保证。

最后是音译的方法,就是在语言转换时,将一种语言文字中承载的信息,通过另一种与原文相近的语言进行翻译出来。这种翻译方法大多翻译人名、国家名、地名等。比如:香港――??;四川――??;德国――??等。

二、韩国语翻译中的技巧

(一)还原转换法

韩国语中有很多成语等都是通过汉语进行翻译的,将韩国语翻译成汉语时,就需要进行还原转换,比如??? ????来自于汉语中的国色天香;??? ???? ??? ??? ????来自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其还原到汉语的成语中即可。

(二)增补转换的方法

增补转换的方法就是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要使原文的意思得到充分的表达,就需要补充一些短语或者单词进行翻译。增补并不是随意进行的,也不是凭空进行的。如果在语言习惯的影响下,原文的含义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就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词汇,使得原文的含义得以有效表达。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加工、润色,保证译文更加畅通。

他不发出一点声音,恐怕周围的人被惊动。翻译为:“?? ?? ???? ???? ???? ??? ?? ???”。

在文学作品中,通常使用增补的方法进行翻译。

(三)省略转换法

在翻译工作中,这种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技巧,省略与增补转换法是相辅相成的,在翻译工作中缺一不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省略转换法也就是在翻译原文意思时,使语言更加简练,使得翻译出的文章能够满足读者需要,

(四)移位转换法

韩国语与汉语的语序是存在差异的,表达习惯也不同,语言转换时不能将原文原封不动的翻译出来,需要依据读者的实际需要以表达习惯,将原文中的语序进行调整,也就是移位转换。将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位置进行移动,使其满足翻译的需要,将原文的风格翻译出来。

(五)假借转换翻译法

由于国家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着自己的词汇,有时在韩国语翻译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意译的效果也不好,就需要利用假借的方法,寻找到相似、相近的词汇进行代替。

三、韩国语翻译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韩国语中的文化内涵

不同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民族、国家理解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比如饮食上,中国人都是端着碗吃饭,但是韩国人是不用手端的,也不能直接用嘴接触饭碗。韩国人用餐不大声说话,咀嚼声音也比较小。中国人吃饭时愿意大家一起说话,感觉很热闹,气氛很好。再如“大叔”这个称呼,在中国一般是只自己的长辈,而在韩国,女性可以对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叫做大叔,男女恋人之间也可以这样叫。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族中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只是直接翻译,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

(二)注意形同义不同的词

汉语与韩国语之间有着很久的渊源,韩国语中有很多汉字词,并且能够同汉字词进行直接翻译。但是时间不断推进,这些词语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安斌华,但是词义上已经出现变化了。韩国语中还有很多词语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或者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翻译过程中不能随意翻译。比如在韩国语中,邀请不仅有邀请人的意思,还有要求的意思。而且汉语中有些语言的修饰关系是成立的,但是在韩国语中却不可以,翻译过程中国需要明确词汇之间的修饰关系。例如汉语中的严重翻译成韩国语之后应该是深刻,而不是严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

(三)提高成语、俗语的重视程度

韩国语中的成语、俗语都来自于汉语,但是不能直接还原,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不同的,并且很多成语、俗语也不断发生变化。翻译过程中就需要提高注意。在韩国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明确成语、俗语的正确意思,以此选择合适的语句进行翻译,保证翻译的结果是准确的。

四、结束语

韩国语翻译过程中,要对韩国语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增加韩国语的词汇量,使得语感和思维水平得到提升,了解韩国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明确韩国语翻译的技巧与方法,使得韩国语翻译水平得以提升。当前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交流逐渐加强,因此必须要明确两国的文化及背景,使得韩国语翻译更加准确、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娜.浅谈韩国语翻译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167.

第4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关键词】

留学生;汉语学习;学习策略;调查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兴的研究领域。学习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内化、存储、提取或使用。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使用,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本文试图探讨不同阶段汉语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其差异,并以此为依据,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科学性,也为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陕西师范大学留学生中级班、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留学生7班、8班,西安石油大学留学生中级班、高级班、石油工程、油气储运专业本科班的留学生。根据所在班级、学习时间分为中级组和高级组。零起点初级班因刚接触汉语时间不长,考虑可能还没有形成自己较成熟的学习策略,故不在本次调查的范围之列。最后参加分析的有效问卷为43份。其中哈萨克斯坦籍21人,占总人数的49%;韩国籍9人,占22%;日本籍4人,占10%;越南籍2人,占5%;俄罗斯籍、乌克兰籍、美国籍、法国籍、波兰籍、西班牙籍、澳大利亚籍各1人,各占总人数的2%。

为了比较不同水平学习者在学习策略上的异同,我们把43名同学分成中、高级两个组,中级组由21名学生组成,占总人数的49%,学习汉语时间1年到2年半之间;高级组由22名学生组成,占调查人数的51%,学习汉语时间为3年以上。中级组的21名学生中,有12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占中级组人数的57%;3名日本学生,占15%;2名韩国学生,2名越南学生,各占9%;1名乌克兰学生,1名美国学生,各占5%。高级组22名学生中,9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占高级组总人数的40%;7名韩国学生占30%;1名日本学生,1名俄罗斯学生,1名法国学生,1名波兰学生,1名西班牙学生,1名澳大利亚学生,各占5%。

2、调查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卷和访谈来收集相关的数据。考虑到部分留学生对汉字的认读和理解水平的因素,避免留学生因误读题意而影响量表的效度,本项调查问卷有中俄、中韩、中英各一份。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学习者个人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是针对每一种学习策略的调查。

3、数据统计

对有效问卷进行人工统计和数据处理,并汇制成表格形式,利于后文的讨论分析。

二、结果

经过分类、统计和分析,我们将高级组和中级组的学习策略进行了以下比较,根据数据展示出了中级组和高级组的一些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在功能策略上,中级组有15人选择“看中文电视、电影”,11人“找中国人说话”,7人“用汉语给朋友发短信或邮件”,只有1人选择“阅读中文读物”。而高级组17人“看中文电视、电影”,16人“找中国人说话”,12人“发短信或邮件”,还是有10人选择了“阅读中文读物”。高级组的多选率是较高的。

在“是否会与母语联系比较”的母语策略上,中级组13人“有时会”,8人“几乎都会”;高级组12人“有时会”,7人“几乎都会”,3人“完全不会”。

在克服理解障碍策略上,中级组11人先全部看一遍再查不会的生词,8人碰到不会的生词马上查字典,2人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高级组8人马上查,7人先看一遍再查,6人根据上下文猜测,1人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

在跨越表达障碍的策略上,中级组9人用意思相近的词代替,6人是用体态语比划表达,4人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推、自己造新词,1人直接改用母语交流,1人转换话题;高级组16人用意思相近的词代替,3人借用手势表达,2人自造新词。

三、分析与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有很强的一致性和规律性。他们在母语策略、克服理解障碍策略、跨越表达障碍策略方面大同小异,而在功能策略上相差较大,进一步证实了Bialstok(1981)关于功能操练的重要性的研究结果,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1、功能策略

功能策略是为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采取的措施。不同年级的学习者在该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用汉语给朋友发短信或者发邮件、阅读中文读物方面,高级组学生大部分使用该策略,而中级组学生较少使用该策略,主要是看中文电视、电影和寻找中国人说话。究其原因,中级学生主要注重在口语短句交流上,词汇量不足,还处在掌握汉语规则系统、培养四项技能、积累词汇量的阶段,对整篇汉语阅读和写作积极性不高,认识性不强;高年级学生汉语水平提高了一些,更加注重实际运用和现实交际。在看中文电视、电影方面二者显示出一致性。我们认为声情并茂的输入环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兴趣,调动他们学汉语的积极性。

2、母语策略

母语策略就是借用母语来帮助学习目标语。高级组和中级组在学习汉语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母语,这说明母语思维方式根深蒂固。高级组部分学生虽然明白,在汉语学习中要尽可能地用汉语思维,才能达到汉语的最高境界。但在目前,还很难摆脱母语思维,离真正习得汉语还有一定差距。中级组学生对母语的依赖程度更高。据此可以认为,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一般是:先产生某个表达意念,然后再去寻求外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

3、克服理解障碍策略

在阅读中,遇到理解障碍,留学生首先自己去主动解决,可以求助于工具或是依据上下文理解,然后再求助于他人,这符合常情,求人不如求自己。最不常用就是回避策略。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留学生希望认识每个字,但是遇到每个不认识的字都查,力图弄清楚每一个字势必会影响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以及阅读的速度。教师有必要在阅读策略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不影响理解的生词可以采用回避策略。我们可以发现高级组学生在这一点上比中级组学生掌握的好一些。

4、跨越表达障碍的策略

可以发现当留学生遇到表达障碍时,首先采用“目的语策略”,也就是尽量使用汉语来排除障碍,如变换表达方式,用同义词、简单的词或句子来描述想表达的内容或是自造新词。其次是求助于手势等非语言手段来辅助表达。留学生不经常使用回避策略,很少会转换话题,回避使用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高级组和中级组学生的一致性,因为高级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较大,表达方法较多,因此更多的人选择了“用意思相近的词”来跨越表达障碍。

四、结论

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有很强的一致性和规律性,但由于水平高低等因素影响,也会存在差异。功能策略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一致。高级组学生使用该策略明显高于中级组学生,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依据客观规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循序渐进。

无论高级组还是中级组在不同程度上都使用母语策略,但只有用汉语思维才能促进汉语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引导,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中级组学生对母语的依赖程度较高,我们应注意发挥学生母语的正迁移优势,克服负迁移,初步培养汉语思维习惯,逐渐减少对母语的依赖,最终达到用汉语思维的教学目标。

在阅读中,遇到理解障碍,留学生首先自己去主动解决,求助于工具或是靠上下文理解,然后再求助于他人,最不常用的就是回避策略。当留学生遇到表达障碍时,首先尽量尝试用目的语交际排除障碍如用同义词,简单的词或句子来描述想表达或是自造新词,回避母语的使用,求助于手势等非语言手段来辅助表达;只有在用目的语无法沟通的情况下才改用母语或另一种外语,留学生不经常使用回避或是转移话题的策略。

五、对教学的启示

学习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加深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为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策略提供参考,同时对教学实践也有启发意义。

在阅读遇到生词时,不跳过每一个生词,这会影响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以及阅读速度。教师有必要在阅读策略上给以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不影响理解的生词可以采用回避策略。

教师应提醒留学生在遇到表达障碍,或是勉强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之后,应该主动询问他人或是自己查字典弄清楚这个词该如何确切表达,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如果总是趋易避难,求助于最基本的词汇来表达,那么汉语的水平很难提高。

在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和中国人交流练习口语的同时也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寻找和建立固定的语言伙伴,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中文影片、电视剧,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

通过调查,了解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策略的整体趋势和他们遇到表达障碍和理解障碍以及利用目的语资源方面使用的具体策略,并据此提出了对教学的建议。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比较小,没有更多地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比如国籍、年龄、认知风格等因素,这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第5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 量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量词的分类

量词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是黎锦熙先生的分类方法。他将量词按功能进行分类,分别将其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形量词三类。其中名量词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数量词,动量词即是与动词连用的量词,形量词,顾名思义就是附加于形容词的量词。

2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量词的语义色彩把握不准

汉语量词同形容词一样带有强烈鲜明的语义色彩,学生对复杂多样的量词的语义色彩把握不准确,就会影响量词的正常使用,不能发挥出量词的表达效果。汉语量词的语义色彩包含感彩、形象色彩和风格色彩,色彩理解不准确就会造成量词使用错误的情况出现。

2.2混淆意义相近的量词

在汉语中意义相近的词有很多,同一句话有多种表达方式的原因就在不同的词会有相同的表达意思,量词也是极易出现因意义相近而用词混淆的词类。对外汉语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因为用词混淆而导致的语句不通顺、表达不合常规,甚至词不达意、表达错误。

2.3单一量词的过度使用

欧美国家在用语习惯中基本上没有量词,这就使得欧美学生在接触到数量如此之多、用法如此复杂的汉语量词后手足无措,很难理清它们的用法,所以就希冀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词,以此完整并简化语言表达。作为最常见的量词“个”,很容易就成了众多留学生量词使用的首选,因此他们在与人的日常交流中常常会加上“个”这一量词。这种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是切实可行的,因为汉语的构成复杂,形式多变,说法多样使得其在很多地方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这对于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显然也是有害的。过度地使用单一的量词来替代其他量词实不可取的,长久沿用一个或几个量词很容易出现语言表达缺乏魅力、表达准确度不够等问题,相应的,留学生也难以学到真正地道的汉语,更不能深入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了。

2.4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与名词、数词的划分界定不明确

在汉语量词与名词的界定上,相关学者一直将目光聚焦在将临时量词归为名词还是量词的问题上。学者之间意见不一,就导致临时量词的归类不明,在对外教学和应用中更是模糊不清,存在很多分歧。在量词与数词的界定问题也存在和名词相同的问题。量词与数词总是相互配合使用的,难免会产生混淆,必须要对二者做出严格界定,以达到区分效果。

3改善量词教学现状的建议

3.1编写发行优质教材

教材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资料和工具,优质的教材是保证学生学习好汉语的基本条件。相关学者要加大对汉语量词与其他同类词的界定研究力度,严格将量词从其他类型相近、用法相近、词义相近的词类中分离出来,完善量词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优质教材学到地道准确的汉语知识。

3.2改进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诸多问题,很大一个原因就在教师是按照中国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来教学的,这就使得留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得不到良好运用,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收甚至是生搬硬套的阶段。教师要遵循来华学生本人的学习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将他们的用语习惯与汉语用语习惯进行比较教学,并且教师还需充分了解留学生的本国文化,将汉语教学与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更易于其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符合留学生乐观积极的性格。多变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解决语言教学的枯燥乏味问题,设定模拟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投入其中,准确掌握汉语的用法。

3.3强化汉语用语中固定搭配训练,辨析易混淆词汇

汉语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在很多时候,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而使用的汉语虽然符合规范,无用词、语法错误,但在已成习惯的用法面前就会显得不合适,甚至拗口,因此要加强汉语中的固定搭配训练,教会留学生运用符合中国用语习惯的汉语。对于容易混淆使用的词汇,要不断进行对比训练,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明确易混者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更好地在语言表达中准确应用。

3.4强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优秀的个性是赢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条件。汉语教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国家在与国外学者交流学习,因此无论是在知识水平上、职业操守上还是个人个性上都要表现出一定的水准。广博的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展现教师自身的知识学养,还可以为学生获取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知识提供帮助;高尚的道德素养是教师更深入的分析理解学生的关键,胸怀宽广、德行高尚会使汉语乃至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加夺目;良好的个性既可以展现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也可以更好的与学生共同交流。

4结束语

对外汉语教学是将中国文化传至全世界的重要载体,汉语教学教师是此项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对外传播华夏文明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但希望教师、学者等相关人员不断研究,改进方法,克服困难,为汉语教学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6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关键词:词汇教学 注重 记忆技巧 培养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即语言的基础。就如同用来建筑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非常重要。对中学生而言,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多数学生反应单词难记,难写且易遗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学英语仅仅是死记硬背单词,这样会感到英语是越来越难学,不得不放弃,直接打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丧失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记忆技巧,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提高学习效率,是英语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单词记忆技巧,即:五个“联系”记忆法,以便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

1、语音联系记忆法――根据读音规则,有效记忆单词

英语单词虽然数量庞大。但毕竟仅由26个字母组成。英语属于表音语言,大多数词汇的字母尤其是辅音字母都有其固定的读音。元音在开,闭音节中也有较固定的读音规则。因此,只要能读出单词,几乎就能写出来。如:[desk]音,我们知道[d]是字母d发出的。[k]是字母k发出的,这样我们很容易写出这个单词。同样字母组合都有其较固定的发音。根据英语单词拼写和读音间的密切关系,寻找规律性,就会逐渐形成记忆单词的能力。遇到生疏的单词。就可以本能地读出来,而且一旦读出来,就很容易记住,不需死记硬背。因此,联系读音,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是有效记忆单词的一条途径。

2、结构联系记忆法――根据词汇构成,发散记忆单词

2.1 英语单词形相近的很多,通过对旧单词删加字母来构成另外一个新单词。如:单词red加字母a变成read。单词world去掉字母l变成word,这样记忆单词又可以区别行近的单词,如:attitude(态度),将第一个字母t变为l,便有,altitude(高度)。

2.2 掌握词根,结合前后缀分析记忆单词。大量的英语单词是由词根加前后缀派生的。英语单词最基本的部分叫词根,是单词不变的部分,表达单词的基本意义。因此,只要记住词缀的意义,从单词中辨认词根的形体,就理解并记住这个单词的意义。而且牢固,不易遗忘。如:记忆单词misunderstand时,我们知道understand是“理解”的意思,mis-是否定前缀,便知道misunderstand是“误解”的意思。记忆单词sympathy时,只要理解词根pathy(感情),前缀sym-是“共同”的意思,就能理解sympathv是“同情”之意。

2.3 理解合成词,记忆单词。英语中许多单词是有两个不同意义的单词合成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单词。如:battlefield是由battle(战争)加field(田野)构成,便可得出battlefield是“战场”的意思。同样可以得出air+mail-4airmail;man+madennan-made;good+lookinggood-looking这样表面上记住了一个单词,实际上是三个。英语词汇量虽然庞大,但构成常用单词的词根大约有三百多个。常用的后缀约一百多个数量并不多。所以,利用联系词汇结构这一规律,在加上数量不小的合成词,记忆单词如同摘葡萄一样,可以成串地记忆单词。

3、意义联系记忆法――借助同义。反义,对比记忆单词

对于那些与学生学过的单词是近义或反义关系的新词,我们可以利用以旧释新的办法进行系统的归类,分析与比较。既学习了新词,又复习了旧词,可收到“学新习旧”的效果,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3.1 借助同义词:利用已学过的词或短语记忆新单词。如:

“rubbish”means“dust,or anything worth-less”;“for instance”means“for example” “hard”means“difficult”;“answer”means“reply”;

3.2 利用反义词:

“good”means“not bad old”means“notneW”。

3.3 利用对称词:

man-woman;east-west

4、情景联系记忆法――利用情景。随时记忆单词

情景联系就是利用一定的情景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摄取知识的方法。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简笔画,动作,表情,表演,实物,游戏等去创设情景。这种记忆法轻松,愉快且具有趣味性,记忆也比较深刻。有利于学生克服遗忘的缺陷,并且能培养学生在适当情景下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

4.1 利用图片记忆词汇。利用图片或者同课本配套的挂图来教新单词,直观形象,并且可以在学习新单词的基础上,参照挂图来描述简单的课文情节,这样可以使记忆更深刻。如:我们在学习关于举办生日晚会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图片理解和记忆如:birthday party生日聚会,a lot ofpresents,大量礼物chat witheach other,相互聊天make a wish,许愿blowout the candles,吹蜡烛等和生日有关的词汇。

4.2 利用筒笔画记忆词汇。如教学生学习happy和sad这两个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高兴的笑容这样一个简笔画。然后向学生介绍:This is tony,Look it him,Is he happy?Yes,he is,接着写下happy这个单词,然后在黑板上画哭泣或悲伤的简笔画。通过以上对话,写下sad这个单词。

4.3 使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帮助记忆词汇。

5、综合联系记忆法――多种联系共用,巩固记忆单词

记忆和遗忘同时存在,记忆需不断重复才能战胜遗忘。单词多次重复出现是科学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巩固学过的单词呢?

5.1 “自制小卡片”法

自制小卡片或特别的纸张,写出需要记忆的单词,最好一面写英语,另一面写其中文意思,随时携带,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很方便的拿出来记忆。看中文想英文亦可,反之亦然。

5.2 “电影放映”法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段时间,把当前学过的单词先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过一遍,当一个单词或一组单词在大脑中能正确出现,说明已经记住了。如果不能在大脑中浮现的,可以再记忆一遍。

5.3 “课外阅读”法

第7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深意在言浅之处生根。都说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一览无遗。其实白居易的诗句不是真浅,浅的只是字面意思。诗人白居易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实自然,毫无雕琢修饰的痕迹,这是诗人举重若轻的言语表达。静下心来,投入品味,会讓你欲“换”不能:若将“小娃”换成“小孩”,“小艇”换为“小船”,“偷采”换成“采得”……还能有这样的情趣吗?“小娃”的亲切感,“小孩”的书面化;“小艇”的轻,“小船”的平常化;“偷采”的情趣感,“采得”的实指化,语言只有咀嚼了才会有“口感”——如此鲜活与灵动。诗人玩味语言手法娴熟,拿捏准确,“小娃”“小艇”的相配与轻盈,既能传达出小娃“偷采”的玩耍嬉乐味儿,又能感受到诗人满蘸喜欢,亲切嗔骂。“浮萍一道开”的正常语序应是“一道浮萍开”,“浮萍”的前置使得诗句呈现“非常”语序,浮萍似乎在为小艇“主动”讓路,趣味顿生。小艇轻巧前行,浮萍被长长分开,稍后又渐渐依稀弥合,水面动态地呈现出一道长长的艇状。小娃这番的“此地无银”,可笑,可亲,“偷采”的天真与童稚随之也涌人诗人心头。这何异于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头钻进洞里了,尾巴却在洞外;一个玩捉迷藏的活泼小孩儿,身子躲在遮体背后,屁股却露在外般的有趣。儿童的价值观与成人价值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诚如鲁迅笔下《故乡》中少年闰土说过的那句话,“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西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是多么充满诗意的动人的乡村品质。小娃“偷采”偷来的是童真,是快乐,是幸福,是惬意!抑或这本就是“诗王”白居易内心的美好愿望吧!

[案例一]

(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偷:1.偷盗;2.瞒着别人、悄悄地;3.抽出(时间)。

师:“偷”在字典中有三个解释,你觉得诗中的“偷”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

生1:我觉得是“瞒着别人、悄悄地”的意思,小娃不是真正去偷莲蓬的,他只是在玩。

生2:我也觉得是第2项意思,小娃只是好奇,采莲蓬回来玩玩的,可能是怕家长知道撑船危险,就偷着撑船去采的。

生3:莲蓬并不一定是哪个主人长(养殖)的,本身就自然地长在池里,怎么会像偷人家东西一样的呢?还是在隐瞒大人吧!

……

借助选择字典中的义项,讓学生真正理解小娃的“偷”是一种乐趣。读任何作品,都要尊重作者的表现方式与风格。这样丰富地体会一个很平常的“偷”字,是在刻意引发学生对诗人看似大白话的诗句的静心品读,这是对作者言语的尊重,有助于领略定格白居易“词浅意深”的作诗风格,诗眼在“言”“意”互转中闪烁。每首诗都会有诗眼,有古诗阅读经验的读者都会自觉寻找诗眼。《池上》这首诗一般读者读出的诗眼是“偷”,全诗显然重点在描写“偷采”之事与“偷采”败露的滑稽之趣。细究题目《池上》,以地点为题,再强调“池上”的所见。池上除了描写了小娃撑小艇的画面,还展露了小艇过后的“浮萍一道开”的画面。池上浮萍的开合动态地滞留在“池上”,作者以《池上》拟题,强调了视觉收获,闭目想象,随着浮萍的打开,一个主角——天真、调皮、好玩的小娃出现在镜头;随着浮萍的打开,小娃喜不胜收的内心、乐得合不拢嘴的神情,在竹篙一下下的撑划中如水波漾开;随着浮萍的打开,诗人对小娃的不胜欢喜与乐看小娃可爱行为的会心之笑显得格外慈爱亲切……诗眼又何尝不可理解为那个“开”字?“浮萍一道开”,“开”出了小娃的童真、童趣,也“开”出了作者的未泯童心与平和慈心!有时读诗也未必就是“钻”诗眼,不妨随性而读。

[案例二]

看着这一道打开的浮萍,想象一下白居易的心情。

生:我们认为诗人他一定感觉好可笑,笑小娃的天真!

生:我们想白居易会很开心,小娃多自由啊,无拘无束。

生:我们认为诗人很羡慕小娃的自由。

教者透过“浮萍一道”,讓学生揣摩诗人看到此情景的心情,实在高妙。“他一定感觉好可笑,笑小娃的天真”,“白居易会很开心,小娃多自由啊,无拘无束”,这样的内心体验多么符合场景下的作者内心。白居易的写诗意图在场景体验中像墨染宣纸,在学生内心渐渐化开。显然将“偷”“开”中的某一个固定为诗眼,其实都是不全面的,但似乎又都离不开,“偷”“开”两个字在品读诗境的言语实践过程中不断闪烁,“偷”而公“开”,“偷”而不藏或许是对诗眼的更好表述。多美好的“学的”过程,欣赏这样的教学片段。

“言”“意”在画面隐现间相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画面一直是古诗教学中致力追求的媒介。《池上》一诗的画面感特强,特有趣。诗人选取了“偷采”成功后“兴尽”“归舟”的画面,隐去了小娃去“偷采”路上的情形与“偷采”时的情形。因为呈现的只有“偷采”回途的画面,前面的画面就不免讓人滋生联想:一个顽皮的孩童背着父母,偷偷地到池塘里去采摘心仪已久的莲蓬,“偷采”路上的窸窣与紧张,“偷采”时的忐忑与欣喜……诗人都没有直写,但这又是清晰可感的。画面的隐现处理,花了最少的语言“成本”,收到了切入点虽小,却给诗歌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的奇效。

[案例三]

(出示)请学生从诗中读出画面:我读出了“________图”,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要求:1 自由读读古诗,想想诗中藏着哪些画面。

2 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交流汇报:

生1:我们看到了“撑艇图”,眼前仿佛看到小娃用力地撑着小艇,不时还拍起水花儿。

生2:我们看到的是“浮萍图”,眼前看到的是浮萍被小艇划开一道水面,亮晶晶的。

生3:我看到了“采莲图”,小娃靠近了一个又白又大的莲蓬,小心地摘下,闻了闻那香气,摆放在艇上,回去给妈妈一个惊喜。

生4:我们讨论时也看到了“撑艇图”,眼前仿佛看到小娃笑得合不拢嘴了,还似乎听到他开心的歌声。小鱼也探出了脑袋。

师:不怕别人发现?

生4:因为他已经成功地“偷采”到白莲了,太开心了,忘记自己是偷偷干的,就放开嗓子了!

(众笑)

师:想象一下,此时的白居易会是怎样的?

生:白居易啊,笑而不语。

生:估计他会捋着胡须,眯着眼睛。

……

第8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从“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很刻苦。

师:这句话里的哪两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1:“紧盯”和“注视”。

师:这两个词都有看的意思,但可不是一般的看哦。怎样看才算是“紧盯”和“注视”呢?

生2:聚精会神地看。

生3:眼睛一眨也不眨。

师:你们想体会一下吗?现在老师的手里就拿着一只纸鸽子,你们可要紧紧地盯住它哟。(教师舞动着手里的鸽子,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师:是啊,我们就看了这一小会儿,眼睛就发花了,疼了。可是梅兰芳呢?他常常这样去练习,并没有因为眼睛疼而放弃,这就叫“勤学苦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引导很得法,学生的表现也非常出色。本以为教者接着会引导学生去朗读体会,可出乎意料的是,教师又继续问学生:“请小朋友们再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也能看出梅兰芳练眼神儿很勤奋刻苦?”

学生愣了一下,但还是继续低头努力去寻找。不一会就有学生开始举手了。

生4:我从“日子一长”这个词语看出来了。

师:你真厉害。(随后教者引导学生想象说话:1.春天阳光明媚,梅兰芳 。2.夏天烈日炎炎,梅兰芳 。3.秋天冷风瑟瑟,梅兰芳 。4.冬天寒风凛冽,梅兰芳 。)

的确,这样的解读能凸显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品质,也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可是,这样的解读又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难道梅兰芳在这么长的学艺生涯中除了紧盯鸽子和注视鱼儿这两件事,其他什么都没做吗?所以,过度解读文本,不仅不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反倒让人觉得“语文就是说假话、空话”。

二、过碎梳理故事情节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讲述的是波兰的音乐家肖邦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时刻不忘祖国,在临终之前嘱托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样的课文内容并不十分困难,教师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让学生能够读懂故事的情节而大做文章。可是,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应该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和朗读感悟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反而受故事情节的牵制,想方设法地提出一些琐碎的、明知故问的、价值不大的问题。

师:肖邦是哪个国家的人?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祖国的?他是怎么离开华沙城的?都有哪些人来送别了?他为什么写出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他是怎样创作音乐的?他的结核病为什么会复发?弥留之际,他对姐姐怎么说的?

……

结果,一堂课的时间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所谓的提问无非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的表演而已。教师所问的问题也仅仅浮于课文语言文字的表面,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思考价值。

三、无度拓展文本内容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番茄太阳”》一文,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讲述了盲童明明的一言一行,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赞美了盲童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进行拓展教学的。

拓展1:在课堂刚开始时向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卫宣利,告诉学生当时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在17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而失去了双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消沉、灰暗的心情。

拓展2:在教学“灰暗”一词时,让学生寻找和该词意思相近的词语,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心情。

拓展3:通过表演再现明明的爸爸向明明介绍蔬菜的情景,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拓展4:让学生闭目30秒,走进盲童的内心世界。

拓展5:当作者听到明明银铃样清脆的笑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第9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范文

关键词:习语;谚语;食品;水果;翻译

习语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习语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很多习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而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记得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每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他的谚语中找到)。作为语言中的精华和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谚语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的表达力。英语中同汉语一样,也有大量丰富的习语和谚语。英语的习语和谚语在英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讨论了关于食品、水果类的英语习语和谚语一般的翻译方法。如何把它们翻译成符合 “信、达、雅” 翻译标准的汉语,作者作了一下初步的探析,并提出了几个注意点,旨在提高广大的英语爱好者翻译此类英语习语、谚语的水平。

一、翻译的一般原则

1. 最简单的是直译法。就是英语中所说的食品、水果在汉语中有对应的说法,则直接用汉语译出,不改变食品、水果的种类。比如:

(1)forbidden/stolen fruit ??禁果

(2)sour grapes?? 酸葡萄

(3)bear fruit ?结果,产生效果

(4)carrot and stick胡萝卜加大棒

2. 意译法。所谓意译法就是没经过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辞而表达原文的意思的方法,它仅仅适用于不能或者没有必要用直译法,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恰当的同义习语或谚语。而在食品、水果类习语和谚语的翻译上这一点也是适用的。

(1)Throw away the apple because of the core. 因噎废食

(2)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 比较两个无法比较的事物

(3)full of beans?精力充沛的,兴高采烈的

(4)hot potato 棘手的问题

(5)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 又要甩掉又要保留,同时做两件不相容的事而双收其利

(6)pie in the sky空头支票

(7)live on/off the fat of the land养尊处优,锦衣玉食

(8)have other fish to fry 另有企图

(9)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有些时候意译法确实能够更好的表达原文内涵,但同时原文化对中国读者来说对意译法所形成的译文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在采用意译法时必须要注意这一点。

3. 直译加意译法。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意,弥补直译表达不够完美的缺陷,就可以双管齐下,采用直译加意译法。也就是前一句翻译字意,后一句翻译寓意,这样字意和寓意均表达了出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比如:

(1)The rotten apple injures its neighbors. 一只烂,烂一筐;一个坏朋友可以影响一群人

(2)as easy as shelling peas??? 象剥豆那样容易,轻而易举的事

4. 翻译转移。有些食品、水果类习语、谚语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从字面意思翻译,就不能恰如其分地把它的精髓翻译出来。根据意思流畅的需要,在汉语和英语中它们一些相对稳定的生动表达应该在翻译中被保留,同时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含义相同或像近,效果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翻译,也就是“易其形式,存其精神”,这样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比如:

(1)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般涌现

(2)not worth a bean ??无价值的

(3)rotten to the core? ??腐烂透顶,坏透了

(4)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 ??夺人生计,夺人饭碗

5. 在英语中,有些关于食品、水果类习语或谚语常常采用尾韵对称。通过押尾韵的方法使短语犹如诗一般悦耳动听。汉译这些谚语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如果按照字面翻译成“每天吃一个苹果,医生远离你”的话,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押韵特色。如将此句译作“日吃苹果一只,身体健康不求医”我觉得更好些。

二、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切忌“望文生义”。食品、水果类英语习语和谚语具有整体性,其喻义不

是其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所以,要弄清它的确切意思,不能一个一个词地去理解。比如说:the apple of sb’s eye 并不是说“某人眼睛中的苹果”,而是“心肝宝贝,掌上明珠”的意思。“a piece of cake”指的是“轻松的事”,而不是“一片蛋糕”的意思。 因此,理解、翻译时一定不要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推理。

2. 注意有些食品、水果类习语、谚语固有的褒贬意思。在英语中,关于lemon,

banana的习语或谚语普遍都有贬义。比如:

(1)That car is a real lemon. 那部车真烂。Lemon 是指那些原来在想象中很好,但是结果却非常不好的东西或事情。例如毛病百出的汽车,亏本的股票等。

(2)To be bananas发疯的;神经错乱的

.eg. That guy's bananas!那家伙真是疯了。

(3) go bananas

①发疯;神经错乱

・eg. I'm so bored. I'm going bananas. 我厌烦得要死,都快发疯了。

②狂怒,气得发疯

・eg. She went bananas when she found him cheating. 她发现他欺骗时气得要命。

翻译此类食品、水果类习语时必须注意保持固有的感彩。

以上就是食品、水果类习语和谚语翻译时的几种方法和翻译时必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总之,我们在翻译时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通过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甚至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冯 庆 华,1989,《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孙志成,1994,《英语综合技能》,中国商业出版社

[3]张 培 基,1983,《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出版社

[4]章 和 升,1997,《英汉翻译技巧》,当代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