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管控范文

市场管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管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管控

第1篇:市场管控范文

[关键词]我国政府; 粮食市场; 管控模式

2008年,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势下,总体看,我国粮价仍处于平稳运行阶段。这其中虽然也有95%自给率因素的存在,但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 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 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第2篇:市场管控范文

1.药械市场监管的重点内容:一是加大对挂靠经营、超方式、超范围经营,以及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网上销售药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对多次被行政处罚,多次变更许可证以及GSP检查发现问题较多的企业和2006年以来新开办的药械经营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和检查力度;三是进一步开展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等含兴奋剂药品的专项检查,加强对特殊药品经营单位的监管。加强对2007年10月1日以后生产的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的监督检查,其包装标签或说明书上未标注“运动员慎用”字样的,从今年5月1日起,一律停止销售;四是继续加强麻黄碱管理,重点加强对麻黄碱复方制剂的流向追踪。贯彻实施即将颁布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加强对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管。

2.日常监督检查的时间安排:对药品批发企业、生产企业每季度检查一次,对药包材生产企业每半年检查一次,对药品零售企业每年检查一次以上,对重点监管对象随时检查。注重将监督检查工作与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相结合,与继续开展“全省万店无假药”行动相结合,与换发变更药械经营许可证工作相结合,与GSP认证及其跟踪检查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监管档案。

3.加强督促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整改要求,监督其限期整改就位,并向我局提交书面整改报告。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企业,移送稽查部门依法查处。

二、继续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

1.扩大配送范围,延伸配送点。加快推进农村及社区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着力发挥大中型药品批发企业在药品直供配送方面的优势作用,扶持信誉好、服务优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竞争和招标等形式向农村和社区进行配送。积极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门店向农村地区延伸。9月底前,确保全区100%的行政村实现药品配送。充分发挥药品“两网”建设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卫生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普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知识,力争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药品零售网点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2.巩固完善监督网络,发挥专协结合、群防群治作用。根据需要,对我区现有协管员、信息员进行充实、调整,形成一个镇有协管员、村村有信息员的完整网络。加强对协管员、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其宣传药品安全知识。发现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协助查处涉药案件等多方面的作用。

3.规范医疗机构的药房管理,巩固创建成果。首先是对通过“规范药房”、“合格药房”的医疗机构实施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巩固创建成果。其次是继续推进社区医疗机构“合格药房”的创建活动,争取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合格药房”验收。未达到“规范药房”、“合格药房”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由我局会同区卫生行政部门严肃查处。

4.积极创建省级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根据省、市局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由区政府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在今年10月底前,通过省级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验收。我局承担日常工作,对创建工作适时进行指导和协调。

三、加强药械市场监管,促进药械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1.创新监管机制,全面推进药械经营企业实行远程监控。积极创造条件,着手构建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计算机远程监管系统,实现对药品批发、零售连锁、零售企业以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销、存等情况的实时监控。在去年对城区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远程监控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远程监控的覆盖面,今年确保远程监控覆盖到全区药品批发企业、乡镇以上药品零售企业(村级除外)。同时开展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实施远程监控的试点工作。

2.严把药械市场准入关,促进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严格药械市场的准入标准,认真执行省局《省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检查验收标准》等相关许可规定,提高药品零售企业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电子档案,结合许可证换发、变更和日常监管,实行行政审批行为公开,实行网上申报审批、网上监督。在收集企业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区药械经营企业诚信和监督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定,依据“谁诚信,谁发展,谁失信,谁退出”的原测,促进药械市场的健康发展。

3.抓好GSP认证及其跟踪检查,保证认证工作质量。认真做好药品GSP认证指导工作和GSP认证后跟踪检查工作。对辖区内GSP认证满2年的药品零售企业实行全面检查,凡检查不合格的,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查处。

4.加大广告监管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组织参与省局统一开展的“飓风”行动,集中打击以公共人物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等严重虚假违法广告。对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违法广告,逐级上报省局对其采取暂停销售的措施,对拒绝执行暂停销售的单位,依法从严查处。

四、强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第3篇:市场管控范文

成本管理主要是监督、控制生产费用发生的合理性,为减少管理费用,必须合理安排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监控生产工艺合理性,监控生产、检验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使用率,监督生产操作人员正确使用机械设备,从而减少设备修理费用,监督节约原材料费用,缩短生产时间,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所有不合理的管理费用,增加企业的效益。供热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2、供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成本管理念滞后

传统成本管理理念,不重视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只为了降低成本,多数供热企业采用降低供水的温度,使用户达不到室内温度标准,从而降低了供热质量,给用户带来生活不便而报怨或投诉,公司信誉负面影响大,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负值产生。

2.2成本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多数供热企业,确定成本目标不合理、责任分工不明确、成本考核标准不具体。如:盲目制定成本目标,制定成本费用、节约费用、增收费用与实际发生费用偏差太大;各个职能部门责任人分工不明确,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能源及原材料浪费现象,甚至消耗资源而出现漏水、漏电;考核奖罚标准量化不够。

2.3成本信息传递满足不了现行的成本管理要求

目前,部分供热企业为了完成各项指标,常出现人为漏计或少计成本现象,从而使成本核算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消耗水平,使得账目及信息不真实化,造成企业虚盈实亏现象。有些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没有设在基层生产班组,造成原始资料班组上报的资料采用手工填报信息,再由专职人员输入电脑,缺少报表即时性,或有事后补报的现象,由于手工采集的原始数据会造成字迹不清,造成原始数据不准确的现象,无法起到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作用。

3、加强供热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3.1成本预算确定要准确无误

企业成本目标,确定依照成本预算。成本预算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预计发生的一切成本费用。供热成本预算在确定供热面积基本上,对其相应的能源费用、材料成本费用、人工费用、固定资产大修费用、管理费用、员工福利费用、财务费用等进行预算。供应企业预计所创造的利润,是预算成本与供热收费金额之比。为确定准确成本预算,工作人员采集原始资料一定要与实际出发,依据供热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参照上个周期采暖季各项成本计划及实际完成率,确定当年的成本目标。在成本目标基础上编制成本计划,成本计划编制原则:纵向采用由下而上逐级上报方式,对单位成本费用完成情况进行控制,依据指标控制成本计划。

3.2加强采购管理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供热企业生产成本中,主要项目是燃料及直接材料消耗。原材料采购价格高低、采购原材料质量、数量等能否满足生产需求,直接影响采购成本高低,为控制采购成本,采购时要减少中间环节,做到定点采购、龙头企业直供,减少企业库存,做到先进先出,降低采购成本。

4、小结:

第4篇:市场管控范文

作者:王晓红 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工商旅游教研部

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社会及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战略性、重要性以及基础性作用,把吸引、培养以及用好人才当做其重要任务来抓好抓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为更好地开发及管理人才服务。重视人力资源,增强旅游市场人才结构的稳定性要稳定我国旅游市场人力资源队伍的结构,首先要对现有的分配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层次化管理来分配工资,从而逐渐消除薪酬体系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问题。同时还要对其他行业的薪酬情况有一个大体了解,这样才能确保相同职位的平衡薪酬,防止出现恶意争夺人才的问题。其次,旅游企业要通过开展员工辞职面谈、工会协调、福利制度以及有特点的休闲等来对员工进行肯定。第三,要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要努力制造能够锻炼及发挥员工才能的机会,使员工从中不断提高自己,并获取提升的机会与空间。第四,要逐渐改变不尊重员工、不顾及员工感受的传统的权威式的管理模式,给员工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工作氛围,使其在工作中有足够的自,并能够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同,不断培养员工的成就感。第五,要积极改变员工的结构队伍,通过个性心理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使其在一个融合度极高的群体中工作。最后,对素质较低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不断提升对工作的热情,如果部分员工不能通过培训来努力提高自己,工作态度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则可以通过减员的方法来优化人才结构,增强人才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更好地保障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抓好旅游市场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工程我国旅游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发展与引进人才,在补充内部人才时要抓住以下三点:首先是培养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行政管理者专业素质以及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旅游企业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有效管理以及依法行政的能力。其次,加强对紧缺人才的培养,旅游企业的紧缺人才主要是高级职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电子商务人才、旅游商品设计人才、旅游商品开发人才、会展人才、市场促销以及度假区管理培训等途径进行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职业经理制度进行管理,不断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相关院校增开一些新的科学及新的专业来培养急缺的高级管理人才,还可以鼓励与支持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快速培养。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旅游企业要建立健全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工作环境,以此来稳定与吸引人才。旅游企业要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来引进与招聘各种人才,并科学合理地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努力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规划、分析与调研工作来优化人力资源环境,以此来推动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此外,还要把员工看做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或者重要资源,而不单单是生产成本,大力开发与培养人才,引进各方优秀人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用战略性的以及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培养人才的归宿感以及成就感,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被尊重的需求。通过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还可以使员工真正地参与管理,从而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另外,旅游企业还要通过建立高风险汇报以及高职高薪机制来引进与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以及紧缺人才,并通过采取各种奖惩措施来激发旅游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可以把人才优势转变为社会优势以及经济优势开发旅游产品除了要加快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还要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以及发展战略,这样才能使开发出的产品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开发各种旅游产品有很大帮助。因此,旅游市场只有强化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才可以把其自身的人才优势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这样才能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人力资源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旅游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也不断趋于成熟,我国的旅游业不再是低层次的单一的观光旅游,而是逐步出现了以体验化以及情景化为特征的高级消费模式,这种旅游模式更加注重住、吃、游、行、娱以及购等活动的一体化,在这种体验式旅游中人们更容易满足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需求。所以,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时要注重其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注重其专业特长以及个性的发展,通过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来激发起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市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以市场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来发展与壮大我国旅游业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积极健全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发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5篇:市场管控范文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并不完备,制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业没有给决策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没有长远利益的驱使,使得决策者管理不够尽心,工作不够努力。不少国企管理岗位选拔采取资深职位制,在选择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时,多数情况下是依据人员在企业中的工作年限与经验来决定的,这样使得一些积极向上且具有管理能力的年轻人才无法得到提升机会,无法做到人尽其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对员工进行激励表扬时,手段过于单一,没有深入分析员工的心理,没有搞清楚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激励的时机和额度也把握不准。

2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

2.1国有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首先,国有企业必须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推动战略创新。陈旧的观念必然导致落后的管理方式,转变观念是实施管理创新的第一步。因此,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大力倡导管理理念的转变,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创新发展,实现社会、顾客、企业、员工、环境的共赢。其次,国有企业要进行战略创新。因为,企业战略创新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同时国有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持续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寻求资源的最佳组合,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

2.2国有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既缺少动力机制,又无自我约束机制,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国有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首先,国有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计组织结构,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遵循国家所有、政府与企业相分离、分级管理、分工监督的原则,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组织结构。其次,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约束力主要来自于企业之外的政府,因此在国有企业开始进入市场之后,一方面显得比较缺乏经营自,另一方面却是在有了自时又缺乏自我约束力,因而在一段时间内许多企业出现了短期行为。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快完善自我的约束机制,一方面使国有企业可以拥有完全的经营自,放开手脚依法自主经营;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国有企业建立自我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落实自负盈亏的责任。例如,我国的宝钢集团一直致力于创新自己企业的管理机制,虽然前期的投入成本比较高,但后期为其带来的收益更大,创新的管理机制使宝钢集团一直是国有十大创新企业之一,在我国国有企业中遥遥领先,取得了非常好的经营效果。

2.3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

在充满竞争的国际舞台上,我国国有企业要想获得主动权,就必须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分析自身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状况,选择并充分发挥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比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劳动力的素质较高,这就使其在生产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国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家电及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比如说,海信集团一直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虽然会有大量的资本投入,但获得的收益更巨大。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还应该创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其次,国有企业还应该努力提高市场的分析能力,准确定位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内部原有的资源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制约企业的发展,这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重新优化整合,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并且能够审时度势,及早预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及早投入资源,培养新的竞争能力,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2.4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管理创新

我国国有企业虽然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较高,但是缺乏较好的激励机制,使得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这就需要对我国国有企业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创新。首先,国有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必须改革传统的报酬体系,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随时准备应对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效率损失。建立起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一套激励机制。其次,国有企业应该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国有企业必须借鉴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的经验,除了提高报酬之外,还要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包括人事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给员工以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例如,云南省医药集团主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都能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云南医药集团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已经证明了激励机制的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

3结论

第6篇:市场管控范文

在更高的高度看,十报告在金融体制方面的提法,是将“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之前。在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提了“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在金融监管上有两个新提法,一个是提出“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另一个是“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这些表述,一次比一次具体。

再从海外经济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学者担忧资本外逃、资产价格破裂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且在一部分人看来,资本账户的管制其意义就在于阻止资本外逃。最近美国经济逐渐转强,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在3%左右;市场关于QE退出的预期很快升温,一致预期的升息时间也就是在两年之后。尽管意见差异很大,但我们或许可以说,中国的资产“可能”存在泡沫,并且“可能”与海外投机资金相关。

“先打扫完屋子,才能见人”,八号文可能只是个开始。已有的“金融创新”将更快的纳入监管体系,而未来的金融创新中,风险上的考量将会更多。

第7篇:市场管控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控管理;问题;措施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现代企业的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加上我国公路桥梁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对内部控制加强管理是必然趋势。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桥梁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管理还不够管理还不够完善,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完整、规范及严谨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使得我国桥梁施工企业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建立真正的现代化桥梁施工企业。

一、施工企业内控管理常见问题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普遍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笔者所在桥梁建设企业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在以往的内控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不能及时予以解决,将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1.1对于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不足

近来年,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这促使企业加大了在生产效率、生产技术及市场营销工作中投入,而在我们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中,施工企业一惯的重生产、技术,轻管理的弊端,这使得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还没有清醒的意识。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还存有很多误解,有些施工企业把内部控制片面地理解为内部会计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成本控制等等,也有些建筑公司觉得内控管理的工作就是编制一些风险管理的流程文件,是应付上级的工作而已,而对内部控制、内部风险管理的含义缺乏全面理解。

1.2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国内施工企业普遍将风险问题视为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却没有从内部控制工作的角度研究增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多是围绕各项财物或会计或者是安全施工活动展开,很少涉及到风险评估即应对机制构建。我们对常规工作的流程进行了梳理,但风险最有可能会出现在突发事情上,这时我们往往缺少应及方案,导致企业在进行部分重大项目决策时缺乏科学的分析与民主的讨论,进而降低了施工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1.3 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

虽然目前很多建筑企业都建立了内控管理的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上大都存在问题。常言到,一流的制度二流的执行,不如二流的制度一流的执行。企业制定了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做。

内控制度的执行,并不只是需要每个部门去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而是需要各个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去按我们制定的流程去从事工作。内控管理并不是个别部门的事情,更不只是个别人员的问题。在面临共同的风险的时候,也需要加强沟通。同时,大多公司也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内控管理在业绩考核与奖励制度往往得不到兑现,影响了制度的执行。

1.4 内控管理缺乏科学的监督体系与纠正体系

笔者所在单位内控管理主要由企业策划管理部牵头,公司审计部门做为主要监督部门。但是因为两个部门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部门工作往往不只是这一方面,加上人员偏少的情况,对于内控制度的执行监督就难上加难了,不能严格处理发现的问题,致使错误屡查屡犯,应有的内控效果达不到。另一个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完美的,制度是需要根据工作的变化及时更新的。而我们的内控管理体系仅仅停留在第一次制定的时候,对于制度的更新与纠正基本没有。

二、加强施工企业内控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国内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应对措施:

2.1提高企业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知

在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施工企业应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对于提高自身经营与管理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目标。企业对内控管理的认知,关键在于领导对内控管理的认知。内控管理是需要各职能部门与项目工地上去完成的。如何加强企业各部门长及项目领导班子对内控的认知是重中之重。笔者建议,可将内控的理论与管理实践在高层次的经理会上培训与分享,同时将风险管控与领导的绩效考核挂勾,强化企业对于内控的认识。

2.2 健全企业风险防范控制

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建筑施工企业重点于对重大经济事项的控制,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比如,在投标前,考核招标单位立项的真实性及资金来源,避免高额的保证金被骗;在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下,对综合单价进行报价分析和评估,规避低价中标带来的效益风险。又如在工程施工前应对项目进行合同技术交底,识别风险点,找出相应应对措施来转嫁风险,把风险总水平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风险档案。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风险点的比较,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改正。

2.3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内控执行力

桥梁施工企业多是集团性大企业,分支机构多,项目分散广,这为内控管理制度的落实带来了难度。好在,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提供了内控管理的网络平台。企业应本着“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构建企业内部统一的网络平台,如,统一的财务系统操作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增强企业内控效率。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得到内容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这样就能及时掌握到企业整体的营运状况,然后就能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调配。

2.4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健全内控监督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相对于外部审计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需要内部审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的减少和杜绝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建立对审计事项的后续审计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追踪着企业重要经济活动、经营结构调整和重大资产重组的审计,是完善会-汁控制的重要保障。审计人员要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深入项目一线,定期检查工程项目的收支、效益情况及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提出管理建议书和审计报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对策,及时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弥补漏洞。另外,在分布散的项目中,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对于监督体系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结论

企业内控管理是企业控制风险,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效率的有效方法,是企业管理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改善当前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领导对内控管理重要性对于内控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内控管理不仅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也需要有效的执行。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对于施工企业内控管理的沟通和执行非常重要。最后,还需要加强审计工作,健全的监督体系才能让制度得到充分的执行。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发挥其作用,这对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市场管控范文

现代企业中,由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两者效用函数的不一致,使得股东必须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控制,这种控制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公司管理者内部的竞争(如管理者的能上能下、竞聘领导职位等);外部控制主要是指投票权竞争、要约收购或兼并以及直接购入股票等(Manne,1965)。无论是内部竞争还是外部控制,管理者都会面临相互之间对公司资源管理权的争夺,由此将形成公司的控制权市场。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交易主要包括企业并购(公开市场要约收购、与大宗股份持有者协议收购、标购等)和权争夺两种方式。权争夺也就是投票权竞争,是一种投票机制,按照这种机制,股东对董事、现任经理或其他股东提出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同时,在任经理和部分股东通过分发竞争性的委托材料来积极收集不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的投票权,以增强影响投票结果的能力。委托投票权竞争的实质是在任经理与持异议股东对公司权的竞争。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公司控制权市场中的权争夺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且给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利益者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美国证券市场,这种现象和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连建辉,傅明华2002)。

一、企业控制权市场中的权争夺与公司治理结构

权争夺是公司的不同股东组成的不同利益集团,通过争夺股东的委托投票权,以获得股东大会控制权,进而达到控制董事会、掌握公司控制权和改变公司战略的行为。与通过并购来获得公司控制权的方式不同,权争夺主要是通过征集股东委托投票权的方式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与公司并购这一公司控制权转移方式相比,权争夺具有成本较低、信息披露更公开等特点。权争夺具有的独特内涵和特征,使其和公司并购一起成为公司控制权市场上公司控制权转移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使其成为一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完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持异议股东对现有公司管理层提出权争夺,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管理者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公司治理的低效率水平转变为高效率管理。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的低效率管理主要表现为公司业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据对1978——1985年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60次权争夺的统计,大多数持有异议的股东宣称,公司管理层的日常管理效率非常差,投资政策不当,管理层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其工作的结果导致诸如股票的低收益、公司股价的下跌等。持异议股东认为,自身有能力更好地管理企业,由此相应地提出一些声誉较好、并有一定知识背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董事、监事候选人,力图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高层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从而实现自身控制公司资源的意志,提升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人力资本素质。从总体上说,公司控制权市场中的权争夺是惩罚那些并不采取公司高效管理的管理者的一种机制。

第二,适度的权争夺有助于提高企业股东的个人财富,给市场带来较好的预期。Dodd和Warner(1983)通过对1962年7月到1978年1月期间发生的96起权争夺案件进行考察,得出了如下结论:(1)虽然持异议(挑战者)的股东在权争夺战中胜率只有25%,也就是说只有25%的案例通过这种方式,挑战者获取了企业的控制权,但75%以上的企业由于权争夺这一过程提高了价值,在争夺期间,股东获取的平均超常收益为8.2%;(2)无论发起权争夺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企业的控制权还是仅仅为参与董事会,股东的超常收益通常将会发生;(3)在权争夺期间,公司股价的上升受争夺战的影响较小,当然,若挑战者获得了董事会的多数席位,将对股东利益产生较大影响;(4)在发生权争夺前40天内,相关公司股票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显著达到10.5%,这表明围绕权争夺,公司股价都有不错的表现。Bradley(1986)在《围绕投票权书信息的披露和年度股东大会前后普通股股票收益率的解释》一文中也支持了Dodd和Warner(1983)的结论。后来主流理论也承认,在权竞争中,无论是反对者还是拥护者哪方取得争夺战的胜利,只要是与投票权争夺有关的活动,公司股票价格都会有良好的表现,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因此权争夺有助于股东财富的增加,给市场带来较好的预期。

第三,适度的权争夺有助于缓解治理结构中的问题,增进社会的总福利权争夺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权争夺的结果如何,股东财富在权争夺期间总是增加的。从股东的福利效应来看,权争夺的失败也就是股东财富的损失。但从总体来看,权争夺的威胁和发起对管理者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管理者采取对股东有利的政策,并减小背离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的危害。权争夺在消耗公司资源的同时,竞争本身缓解了问题,较好地调和了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优化了公司的治理结构。权争夺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一种交易方式,它能起到公司控制权市场交易的作用。公司控制权市场通过释放大量资源的控制能力,从而使资源流向更高价值的利用之处,增加了全社会的福利。

二、企业权争夺机制实施的困境: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

对于优秀的管理者来说,由于权争夺不必花去他们大笔的钱就可以收购股权,这似乎是他们更替取代现任者的一种好方法。但严格的权争夺也存在许多问题,这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权争夺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使股东相信竞争者的成功对他们有利。

由于控制权的私人收益,竞争者取代现任者并不意味着竞争者能够更好地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因此,如果股东不清楚竞争者的能力,但是知道潜在竞争者的平均能力比现任者更低,那么股东的理性决策就是选择现任者。但是事实上,即使某竞争者的能力为拥有充足信息的股东所知,但进行投票的股东也许并不能根据市场价格判断其能力,因此一般来说仍会选择现任者。结果就是,竞争者即使能够做得更好,由于很难使股东相信自己,故也很难让股东为他投上一票。在权争夺中,竞争者能力的不确定性使股东很难对其投赞成票,这一观点早先已见于Pound(1988)以及Bebchuk和Kahan(1990)。权争夺能产生有效结果的充分条件是,当且仅当竞争者的总价值大于权争夺的总交易成本与现任管理者的总价值之和,这时一旦发起对现有管理层的竞争,所有理性股东都投票选争夺者。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导致这种理性的结果往往难以达到,因此在现实中,使现有股东相信争夺者更加优秀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权争夺难以实现由集中所有权产生的有效收益,从而难以改善公司经营业绩。

在某些情况下,竞争者要获得控制权带来的潜在有效收益,则要求他们拥有公司收入或控制权的较大比例。然而,从目前的多数观点来看,权争夺被采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争夺者不需要大量的资本、不需要拥有大量的控制性股份。实践中,权多通过投票或表决而实现,即使在权争夺中获胜也不一定就能使争夺者获得很大一部分现任管理者的收入权或投票权。这也就是说,有效收益更多来自于所有权的集中,而权争夺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因此通过这一行动来改善公司经营绩效的程度就大受影响。

第三,信息不对称导致权争夺陷入困境。

在经理人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股东对持异议股东的认识不充分。Shleifer-Vishny(1986)利用人力资本隐蔽性特征模型阐述了竞争者能力的信息不对称是分析权争夺的关键因素;张维迎(1994)在博士论文中以隐藏行为模型、隐藏信息模式并结合经营才能、个人财富和个人风险态度,均衡建立了一个企业家——契约均衡理论。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否能够成为企业的经营者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该人力资本的个人能力是否能被企业股东所了解。在企业权争夺中,由于理性的信息不对称使股东不知道控制权收益的实际值,他们就不得不根据自己对可变的控制权收益的估算进行投票。如果不能由市场价格得到推断,他们就只能根据自己已掌握的信息推断作出投票决定。如果理性的信息不对称使股东不能由市场价格获取与控制权收益相关的信息,那么在信息不充分的市场中,所有理性的信息不对称的股东就不会选择争夺者,即使该争夺者获胜后能带来真正的收益。

三、结论与启示:设计合理的企业权争夺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作为一种管理约束机制,权争夺有助于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权争夺,股东可以对未能实现股东目标的管理者加以惩戒。但是权争夺机制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困境,需要加以解决。

第9篇:市场管控范文

【关键词】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控制;因素;要点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工业也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而工业厂房的建设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在工业厂房的建设中,钢结构由于具有施工周期短、成本低、施工难度以及精度高等一系列优势使得其在钢结构的施工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不过,笔者通过对当前很多钢结构厂房的施工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企业盲目地追求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并不重视施工的质量控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钢结构工业厂房的质量问题,给工业厂房的使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安全重于泰山,本文呼吁相关的建设单位,务必要加强对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视。

2、造成钢结构厂房出现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1钢结构的质量不合格

当前,我国存在着很多的型钢生产厂家,由于市场管控等因素,使得他们在生产型钢的过程中能力参差不齐,比如,生产能力强的企业一般都在使用数控机床来完成型钢的加工工作,其同样在制造、钻孔、除锈工艺方面都是其他能力弱的厂家所不能相比的。而且这些厂家一般都有着比较齐全的资质,而相较之下,另外一些技术实力落后的工厂,还在使用着落后的人工加工方法,这不仅会造成型钢构件的尺寸问题,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这些小厂商会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成本,并且简化施工工序,这加大了型钢构件的质量隐患。

2.2不完善的钢结构厂房质量控制过程

当前,进行钢结构厂房施工工作的施工队有很多,他们相应地也存在水平和能力的巨大差异,比如在施工人员的配置、施工的相关资质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如果对这些施工队不能有着规范的管理,就会使得施工的效率大打折扣,同时还为钢结构厂房的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对焊接质量重视不足,也会带来施工质量的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焊接时整个钢结构的最重要施工工序,其不仅对结构部件起着衔接作用,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承载能力。纵观当前的钢结构厂房的施工过程来看,电焊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在焊接过程中会出现气泡、焊接缝隙、夹渣等问题。

此外,在钢结构厂房的施工质量控制中,施工管理可以说是整个工程的支柱,其贯穿于整个钢结构厂房的施工过程中。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岗位人员缺乏、监理工作不重视、监督环节流于流失以及责权不明等。

3、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要点分析

3.1钢结构厂房构件进场及安装质量控制

对钢结构厂房构件进场及安装的质量控制属于钢结构厂房主体工程的质量控制范畴。首先,在钢结构厂房结构构件进场时,一是需要在构件明细表的对照下,仔细核查构件数量、几何尺寸及合格证等等,而且还要对构件的外观做综合观察。二是对钢材材质的复试单原件进行查看,并要求其提供加盖生产单位公章的材质相关证明文件。

另外,在构件的安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垂直度的问题,要控制在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以避免对厂房结构的受力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施工单位来说,需要做好以下重要工作:1)严格关注底板下方垫铁是否垫平,同时要确保柱子垂直度 及梁的平直度在相关的规范与要求之下;2)将螺栓拧紧,完成空间固定单元的安装,然后测量安装误差,对不符标准的进行调整;3)当验收通过后,使用无收缩 高标号细石混凝土对柱底板空间以及基础顶面空间两个关键部位进行高密实度的填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钢结构厂房的施工质量。

3.2钢结构厂房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对于钢结构厂房的基础工程来说,混凝土 独立基础是其最为常见的基础部分,其中一些施工方法和工序和其他的相关结构形式施工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在以往的钢结构厂房基础施工中通常存在着预埋锚栓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锚栓垂直度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差距较大、钢柱安装过程中的柱脚底板扩孔变大等问题。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将会给钢柱的准确安装带来一定的误差,进而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针对该类问题,常用的方法便是在锚栓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角钢来固定锚栓,当然,也可以采用大直径的钢筋来固定锚栓,不管怎样,都需要防止锚栓在浇筑环节发生一定的移位现象。另外,在对钢结构进行安装之前,也不能忽视对厂房标高、基础轴线以及定位轴线等关键因素的核查工作。同时,混凝土的质量也是保证钢结构厂房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混凝土强度方面,更需要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

3.3钢结构厂房的焊接及涂刷施工质量控制

在钢结构厂房的施工过程中,另外一个可能会对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不能忽视,这便是“焊接”。具体来说,在钢结构厂房的焊接施工过程中,首先在焊接之前需要做好对焊条的检查工作,如对其外观和合格证等证书的检查等等,而且焊条的质量必须要满足相关的设计要求;其次,在焊接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焊条的使用流程以及操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的说明下进行;第三,焊缝表面不可出现裂缝。一级焊缝不可存在咬边或者未满焊的问题。一、二级焊缝需要做无损检测。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焊缝存在着质量不合格的现象,需要及时进行返修,而且返修的次数尽量不可超过两次,如果超过两次,就需要考虑对焊接的操作工作进行调整了。在涂刷施工中,主要需要对构件表明的施工环境进行注意,不能出现油污、焊渣、毛刺以及水等的存在,此外,还要注意设计要求中对涂刷厚度和涂刷遍数的规定。

4、结语

综上所述,钢结构由于其一系列明显的优势使得其在我国厂房建设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仍然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在钢结构施工技术方面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施工技术上,在质量控制措施上亦如此。因此,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在钢结构工业厂房的整个施工过程中,都需要将质量控制思想贯穿于其中,并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从而有效避免厂房质量问题的出现。同时,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从而为后续更加安全可靠的厂房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宋坚. 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监理控制要点[J]. 建设监理,2015,03:77-79.

[2]杨苏,郭晨,杨星. 浅谈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J]. 民营科技,2014,01:196.

[3]齐富民,张向阳,王竹茹. 浅谈钢结构厂房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J]. 砖瓦,2014,09:34-35.

[4]余跃进. 试论钢结构厂房施工与安装质量控制要点[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