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目标;良好氛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
以智力来品鉴人类能力的观念自古有之,采用科学方法评定智力高低的历史,迄今也有一百多年,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心智架构》(Frams of mind)一书,打破传统智力的偏颇论调,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为人类的心灵教化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宽广的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意涵。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音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两种基本智能外,还有其他六种智能,即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而这些智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充分挖掘人的潜能的新型的教学理论,着重强调人的个性差异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本,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之下,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下,开展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结合笔者自己的课堂实践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我国音乐教学现状以及不足
目前,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普遍意识到仅凭教师单纯的讲解,教学的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的内容也没有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很难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内涵。传统的方式教学,完全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音乐的动力。学习音乐不再是单纯地学唱一首歌,了解一首歌,更多的是音乐体验、音乐探索、音乐创作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更完美地结合学情、师情、课标,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多元发展,成为大家努力攻克的新型目标。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课程中实施
在这个新时代中,教学是一个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导致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应该慢慢学会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教学指出向前发展的道路。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定较为精确的教学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有着各种智能,有强的智能,也有弱的智能,主张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每个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出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因而教学目标必须更加明确、精确,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
2.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形成良好氛围
教师所面对的虽说是一个学生群体,但是他们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将特殊性与普遍性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利用好学生兴趣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全面理解,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形成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音乐体验中开发潜能、挖掘潜能、放大潜能。
3.强调合作,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新型的教育理念下,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运用多元课程的方法为学生服务,提供相应的帮助。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的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合作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主动性欠缺,往往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教师要顺势引导,放大和肯定学生的表现,协同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循序渐进、稳步前进。
4.运用多元方式,做好教学评价与反馈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课堂,其过程都是双向的,在教学任务完成过后评价和反馈是有着重要价值的,在这种互动的方式下能更好地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方法。笔者主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音乐课中的表现,综合学生自我特点,对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鉴赏能力、交流表达、音乐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有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时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当堂设计教学反馈练习,检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及课堂教学效率。使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总结,从而做出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教育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可见,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是根本目的,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营造和谐快乐的氛围,创编寓知于乐的互动,关注、培养、开发、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以期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更加智慧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开放的现实生活、学习情境中,通过学生潜能的开发,促使学生多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一、 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 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5.公平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考虑教材版本的多样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测试的公平。
三、 考试目标要求
语文会考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2006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7.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8.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9.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10.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11.编辑印发6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6年年鉴》。
12.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13.举办2006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1.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1.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2.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1.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2.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3.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4.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3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2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4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2006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2006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2006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2006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版权所有
5.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1.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2.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3.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4.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5.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6.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7.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8.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一、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树立中考质量从七年级抓起的意识
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为培养新一代公民的人文素养而制定的学科学习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指针,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在学科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检测过程中需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及其精神。我校的历史备课组及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作了以下工作:一是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每周召开1次备课组会,认真解读研讨《历史课程标准》,进行集体备课。每学期组内每人至少上一节校级公开课,大家进行观摩评议。每学年参加学校举行的一次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竞赛,配合省市区优质课竞赛活动,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研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领教师们感悟课标,理解教材,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标高与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利用,增强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关于教学质量检测方面的问题。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每学期参加市区举行的7-9年级全市或区统考、集中评卷、阶段教学质量分析。我们针对我校各年级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意见与建议,指导全校各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有序、有效实施。每期教学质量检测前,我校备课组还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订各年级期末《历史学科复习指导意见》,指导各年级认真复习迎考。通过以上工作,全校历史教师基本树立了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从初一抓起的意识,缓解了初三毕业阶段素质达标测试暨高中升学考试后期复习的难度。
二、教育教学,坚持“双基”夯实不动摇,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所谓“双基”指的就是学校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的知识,学会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科学习内容的主干,是认识学科问题的途径,是解决学科问题形成方法的基石,是学科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因此,新课程教学不管怎么“新”,必须强化“双基”。要处理好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掌握“双基”的关系,就要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特别是概念意义的理解。如氏族公社、禅让制、世袭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革命、大革命、新民主主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等等。要加强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训练,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解题规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课本,历史材料并准确表达历史知识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校在新课程实验之初,同样出现了形式上过于追求课堂活跃,一味求新、求活、搭花架子,教学内容华而不实等现象,将新课程实验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严重割裂,导致了教学质量提升举步危艰的尴尬格局。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历史教研组、备课组曾召开专题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了“新课程教学,坚持双基夯实不动摇”的共识,要求全体历史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是要求做到教学活动化,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增强体验、感悟信心,在活动中学习和巩固知识。二是要求做到教学生活化,告诉学生知识、真理的来源,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联系古今中外的时政热点、进行讲述分析,激发他们探求知识与真理的愿望。三是要求做到教学问题化、纲要化,尤其是初中毕业年级的后期复习教学更为重要。要求教师把课本知识提炼为学习纲要,或提炼为问题,将纲要与问题分层分类归纳,师生共同处理。四是要求做到教学系统化,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梳理,提炼基本知识纲要,逐渐形成系统知识,用“知识链”或“知识树”来形成条理清楚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提升知识运用价值。
实践操作中我们还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如复习阶段引导学生提升圈点、勾画教材,强化记忆,观察分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编制学习提纲,分析理解材料,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等能力,提高复习质量和效果,及时检测学生复习效果,采用教师当堂检查,督促练习、听写等方式,提高复习课的效益。
加强对课型的研究,对历史科新课,单元小结课、作业试卷讲评课、复习课等课型召开备课组会进行专题课例分析,相对规范不同课型的操作要领,明确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把握不同课型的教学标高,强化课堂教学效益,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另外,在七、八、九年级的各个教学阶段,我们都比较关注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衔接研究,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业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我们有部分教师就跨越初、高中教学,有较好条件进行实践。
三、整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与《历史考试说明》。提高毕业年级复习阶段的质量效果
每年毕业年级来临之际,我校历史备课组都要专门开会研究,集中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讨论该年度中考《考试说明》,研究寻找《考试说明》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切合点及与时政热点的结合点。达成共识,形成指导意见;二是分解任务,毕业年级各人分工解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与《考试说明》,分册编写历史学科复习资料,用于指导后期复习教学工作,同时,根据学科复习情况,按中考要求命制2-3套历史学科中考模拟试题,用于学生临场练兵,以增强学生们临考的适应能力并积累临考经验。
四、毕业年级历史科后期复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通过近几年的新课程实验,在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对毕业年级后期复习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了不懈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惑。一是历史中考的《考试说明》划定的历史科考试范围大而广(增加了地方史的内容),复习时间短促,教师、学生迎考压力大。二是复习资料选择余地小,适合的资料要不到手,不适合的资料却在“缝缝补补、增增减减”地使用,降低了使用的效率和成果。三是学校经费困难,要印制指导学生学习的提纲和练习题,如《单元检测试卷》和《复习模考试卷》等,增加了学校负担,学校感到财力有限,加大了历史学科教学与后期复习的难度。不过,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争取,加上上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2010年开始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五是我校个别历史教师素质与技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备课组的共识、意图有时得不到彻底贯彻落实,历史科教学质量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六是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太大,留守学生比例较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导致学困率得不到有效控制。七是部分学校领导观念落后、陈旧,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解不到位,轻视、忽视历史学科教学。这些问题与困惑解决好了,将成为我校历史学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有力保障。
一、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构建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一)制定和完善学校课程规划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
(二)开齐开足必修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引导学校切实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对于因师资、设施等原因没有按时开设的通用技术和生物等课程,学校要创造条件尽快在第二学期开设;如第二学期仍有困难的,必须在高二年级开设,要增加周课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必修教学模块。学校要积极开发网络和当地的社会资源,如采取空中课堂、网络教学、播放光盘、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等措施开展教学活动,千方百计开齐课程。省教育厅将组织条件较好的学校对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采取网上即时播放、制作教学光盘等形式推荐给需要的学校使用。对于没有按规定开足课时的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学校必须尽快调整教学安排,补足课时。思想政治课要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每周开足两个课时的必修模块和一个课时的时事政策及其他专题教育。
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参与社会实践:要从制度、时间、师资、内容(选题)、评价等方面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内容要注意跨学科和综合性。
(三)努力丰富选修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尽早成立学生选课指导小组,收集、整理选课资料,编制选修课开设方案,研究选课指导和管理,选聘或安排教师学习培训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社会及相关资源,最大可能地丰富学校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选修Ⅰ的开设应达到《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和《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最低要求。选修Ⅱ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保证按要求开设,不能因为困难或者为了应试需要,将选修Ⅱ的课时用于其他课程。各学校应至少开设一门具有地方特色或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逐步增大校本课程在选修Ⅱ中的比例。
二、加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学分认定方案,规范学分认定工作
各学校必须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学分认定原则、要求、程序和纪律的有关规定,认真制订和完善学分认定方案,并将方案转化为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各学科学分认定方案。
学分认定一定要体现管理功能,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纳入评价认定的范畴;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阶段性测试成绩等;应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要防止艺术类、技术类科目和活动类课程在学分认定上放松要求或弄虚作假。
(二)切实开展模块考试考核工作
模块考试考核指模块修习结束后举行的全面、系统的考试考核,是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其中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中的必修和选修I模块的考试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学校应严格依据课程特点和课程标准研究制订考试考核办法和命制试题。考试考核的形式要多样,体现学科特点,有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内容要反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目标的达成情况,要注意把握好难度,课程要求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任意降低。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及所有学习领域中选修Ⅱ的考试考核,由任课教师制定考核方案并报学校审查通过后实施。认定学分时,必须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其中,研究性学习必须有学生的课题方案、研究过程记录和成果结题报告;社区服务必须有活动项目、时间、学生的体会和被服务者意见等;社会实践必须有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评定等。
(三)建立学业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各地要建立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控保障的组织机构,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研及相关部门参加的质量监控领导管理机构,研究制订规划,建立规章制度,组织实施日常工作;成立由教研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质量保障服务机构,研究分析监控结果,指导学校业务工作,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要逐步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定期进行抽样检测。另外,在每个学科全部必修学分规定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还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工作。
质量抽测是通过采样检测,及时反映教学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质量抽测可以采取抽检学校进行学分认定时考核的试题与成绩、抽检活动类课程学习记录、纸笔测试以及非纸笔测试等形式。质量抽测包括在一定范围内统一进行的学科模块考试。模块考试的组织、实施在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有监督检查指导的责任,以保证考试的公正、客观、准确以及正确的导向性。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应该在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组织对部分科目和学校进行统一的模块考试。各级进行质量抽测应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测试工作应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学校进行了学分认定的基础上,对学生修习必修模块学业水平的检测。各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全体学生均要参加。测试主要采用闭卷纸笔考试方式,考试范围是该科目的全部必修学分所规定的模块,命题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我省选用的教材版本。
三、切实组织和实施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各地、各校要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陕教德[2007]8号)精神,严肃对待,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一)成立评价组织机构
省教育厅将设立评价项目组,负责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管理各地上报的评价数据;各市要制定本市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指导、监督县(区)教育部门、学校认真开展评价工作,审核、上报评价数据:各县、校要制定工作细则和规章制度,具体组织实施;班级要成立评价小组,具体负责本班评价工作。
(二)明确评价主体和依据
各地、各校应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结合起来。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主要包括:班级日志等日常记录资料,关键性作业、作品,各类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或终结性考试、考查成绩,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以及特长鉴定、医学检查等证明,关键性评语,自我描述等。提供的各项实证材料,要求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切实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各校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认真做好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认真填写《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及时、准确、规范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三)切实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课程改革;备课组;高中化学;课程重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0
从模块教学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变革仿佛近在昨日,新高考背景下的更多元更深刻的变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至。无论我们怎么想,高中化学教学都必须在这变革背景下作出变革。这场变革是如此的迅猛,以至于我们来不及等待,来不及观摩他人,来不及寻找甚至难以寻找到现成的“他山之石”。这场变革是如此的多元深刻,以至于我们无法驻足于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领地”而不得不再次启航。不难预计,我们今日竭尽才思所取得的变革“成果”,或许在明日就成为必须超越的过去,唯有我们的行动不变――始终前行在路上。
一、我们已有的变革:基于行政班教学的校本课程的重建
2012年秋季开始,我省全面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明确了“保持课程结构基本稳定,梳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确保学科基础及发展功能”的普高必修课程调整意见。2014年春,我校被评为首批省特色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获得了专家评委的认可。
我们化学备课组以创建特色普通高中为契机,思考并试图解决如下问题:我校普通高中化学教学体系如何构建?怎样安排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的化学教学?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安排如何布局?化学课时数在紧缩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怎样开发开设好化学相关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1. 为不同发展倾向和发展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
我校学生的发展倾向与学习能力组成复杂,针对文科生、理科生、理科特长生、化学薄弱生等设计了5套方案供学生选择。以现有高中化学各模块教材为蓝本,进行校本化建设,形成相应的校本课程,为不同发展倾向和发展基础的学生提供校本化教学素材。
我们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思路是“以纲为纲”而不“以本为本”,立足校本,努力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多样化素材。“以纲为纲”是指以“课程标准”“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两种考试说明”为依据,厘清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考试范围和要求水平。所谓的不“以本为本”是指不唯教材、不囿于教材,将苏教版的各册教材作为基本素材进行校本化的二次开发,根据学生实际编制“学案”。
2. 为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提供校本选修课程
我们既要为学生在国家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服务,还要为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倾向而无须考试的发展需要服务。主要出发点是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选修机会,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拓展部分学生的视野。我们发挥化学学科专长,对《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激发学生关注化学的热情,引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例如,我们开发了“走近食品添加剂”“金属冶炼与玉环冶金工业”等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走近食品添加剂”被评为市精品课程。这类选修课程评价方式灵活,注重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综合能力与拓展视野,以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组建学习团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我们正在探索的变革:基于分类组班教学的选修课程的重建
2014年秋,浙江省高一新生迎来新高考改革,学校必须迎接更重大的变革,高考制度的变革无疑倒逼学科教学变革。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高一化学备课组把学科教学变革的重心放到了分类选修上。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高考“七选三”的组合方式取代传统的文理分科后,对化学教学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考(指高考,下同)与学考(指学业水平考试,下同)的选择?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以取得选考与学考的最优化?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学考与选考的考试时机以更好地利用考试规则?
1. 分类选修的基础:学生的多元选择
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假期与第二学期期初,学校在向学生及家长解读新高考的基础上,分三次对学生高考科目的选择进行调研。理论上来说,“七选三”共有35种组合方式,实际上,我校出现了34种组合方式,其中纯文科或纯理科的组合相对较少,不足20%,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文理兼修的组合方式。这说明学生在新高考下能更好地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自由组合。在我校,最受学生选择的学科是技术和化学,其中,选考化学的学生占61.1%。这对我们化学老师既是压力更是鞭策。据不完全访谈,学生作出选择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习状况、学科兴趣和学科整体实力,其中学生对学科教学的信任度,即全市统一考试中的个人表现与整体表现情况,是学生及其家长重要的选考依据。
2. 分类选修的教学:学生的考试选择
学生的考试选择包括两方面,一是选化学作为学考还是选考,二是选择什么时候参加学考、选考。这种多元选择决定了我们化学教学的整体规划、学期计划和短期具体做法。
本着尽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科学规划,提高整体教学成效,把握两次考试机会,学校统一规划各学科教学进程与考试时机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备课组安排学生首次学考为高二第一学期的十月进行,二次考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修习情况自主选择;首次选考为高二第二学期的四月进行,二次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的十月进行。
我们认为,选考中有70分与学考一致,打好基础,搞好学考范畴的教学与选考并不相悖。学生分类选修虽然有多重组合,但重叠交叉的成分也很明显。几年来,我们坚持抓学考促高考,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县二流生源的学校,化学学考首考合格率超97%。这给我们以经验和信心,力争学考首考一次性通过,对个别不合格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对已合格又想参加二次学考的学生,开设走班选修以满足学生提升学考成绩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选择,备课组把化学教学分成三种类型,配以相应的校本课程,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一是纯粹的学考班,这些学生往往对化学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化学基础差,学科素养薄弱。我们以确保学考合格率,力争学考上档次为教学目标,放慢教学进程,降低教学要求,重点关注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过关”教学;二是纯粹的选考班,这些学生相对而言,化学兴趣、意识和能力要强一些,教学以学考为基础性要求,适度拓展,以力保选考中“共同的七十分”城池不失;三是学考、选考相兼班,学生当前难以确定,在学考前夕再决定,仍以学考为基本要求,严格控制教学拓展,在学生学考报名后进行分类走班。此外,我们还建立特殊学生的“影子班”,以满足体艺、二次考试等学生的需要,采取“点对点”的教学方式进行辅导。
3. 分类选修的组织:学生与学校的最优化
从传统分科分层的组班形式到当前分类选修的组班形式,面临着无经验借鉴、影响因素众多等挑战。对于如何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不同的学校有着不一样的组织形式。任何一种组织形式,都有着存在的理由与弊端。面对复杂多样的选择,要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当前仍有不少距离,尽量做到学生与学校最优化是我们的愿望。
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分类组班加走班选修的形式。即将有着共同选择的学生编成教学班,为保障学生不是“一选定终身”,允许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适度调整,采取“七选四”,再“四选三”的分步走策略,让学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选择,以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又有适度的调整空间,预留一科在后续学习中调节,以逐步达成“七选三”的目标。
三、我们今后的变革:基于“私人订制”的个体指导的重建
1. 个体指导:从备课组做起
没有哪一次教育变革能像现在的变革那样,让备课组如此紧密地组合成责任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学生的多元选择没有让备课组的老师分头应对,相反,促成了老师间的更深更广的沟通与协作。我校化学备课组,已经认识到并尝到了甜头。
学校采取年级学生成绩捆绑评价教师制和学生跟踪负责制。因为捆绑制,荣辱与共,备课组只有协同作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学考责任跟踪制,每位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备课组对年级学生负责。这促使每一位老师更关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促使我们高度重视学考首考,力求一次通过,做好兜底,力求突破,对师生都有余地。为此,我们建立化学学考困难生学习过程性档案,为他们走班选修强化学考辅导提供师资支持,对于首考不合格的个别学生要落实到具体责任老师进行二次辅导。备课组老师自觉自动找学考困难生补修辅导成为教学辅导的新情景,在此带动下,学困生主动找老师补修也渐渐积极起来。
2. 个体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分类选修的实施,让我们感触到“个体教育”时代的到来。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从课程建设走向学生个体教学将是趋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学科教学存在的理由。
学生的个体指导将有多重含义:
一是学科的个体指导。成功地提升学考合格率,是学科个体指导的最好回报。
二是学生学科选择的个体指导。个体学生适合哪门学科作为选考,有时,学生及家长的判断可能有误差,需要学科老师的指导。
三是学生职业生涯的个体指导。
四是学生心理发展、品德发展与行为规范的个体指导。
……
这些个体指导都将拥有一个共同指向,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归宿。
3. 个体指导:老师的新挑战
在实施分类选修的过程中,面对多元选择,感到彷徨和无助的还是学生。不少学生不清楚自己的特长,不了解化学学科今后是否适合自己,不知道学了化学未来的就业倾向……这些困扰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这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我们除了化学教学之外,还应承担着怎样的教育责任?发挥着怎样的指导作用?
一、研究重要文本,把握复习方向
抬头看路至关重要,高考复习一定要关注浙江省第二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我们在高考命题中要继续强调适应课改,坚持与高中新课改的理念、内容相对接,突出能力立意,从而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引导中学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是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高考考试说明》是浙江省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1]只有认真研读上述重要文本,领会其中精神,才能准确把握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方向。
二、重视核心概念的理解,升华生物学科学素养
高考复习要在核心概念上下功夫,从课本中提炼出能反映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从而带动一般概念的复习。生物学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从而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核心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的、构成学科骨架的概念,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生物学科学素养。例如,以核心概念“基因”为出发点,把核糖体、氨基酸、RNA、蛋白质、中心法则、细胞的分化、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等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起到统整学科知识的作用。
三、理解生物学基本观点, 培养科学价值观
《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一些需要学生理解、认同的生物学基本观点。例如,要求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学习,要在微观层面上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要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学习,学生要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述生物学基本观点也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到高考试卷中[2]。因此,学生要把生物学基本观点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培养了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科学思想方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题: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A. 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 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 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 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该题以“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静息状态膜内外的电荷差”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相关生物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浓度的Na+位于细胞膜的外侧,膜内侧存在高浓度的K+,维持这种浓度梯度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是静息膜对Na+、K+通透的差异性,二是Na+-K+泵的作用。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远远高于Na+,有利于K+从细胞内通过膜扩散由K+通道流出到细胞外,Na+则很难进入到细胞内。另外,由于膜上的Na+-K+泵的耗能转运作用,神经纤维的Na+-K+泵每消耗一个ATP,可将2个K+由膜外泵入膜内,同时可将3个Na+由膜内泵出膜外。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此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生物学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和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这就决定着生物科学离不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离不开自然环境。生物教学应注重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自然环境中选择一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疾病预防、优生优育、遗传育种、食品安全等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分析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加强实践体验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3]。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2题: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
(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_______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为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____。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__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________,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_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该题以“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为命题的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多种育种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从知识方面重点考查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以及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等。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此题的命题思路就是要让考生注意辨别各种育种方式的遗传学原理、具体过程及其优缺点,并能在此基础上做到会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案解决各种育种问题。因此,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关注实验思想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实验与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会的不应只是一些实验的实验技术,关键要掌握的是实验思想和方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它是生物学实验达到预期实验目标的核心,是发挥学生实验能动性的关键环节。实验探究有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分析实验原理是否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否合适、实验设计思路是否科学、结果表达与记录是否规范、结论与实验现象是否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结论应该是开放的还是限制性的等。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的课题、实验原理、仪器用品、方法步骤到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各个程序中,都要通过设疑、质疑、解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1题: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乙组:切除甲状腺。
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
请回答:
(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__________。
该题以“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实验为背景,着重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的能力。考查形式由传统的实验设计向确定实验目的、预测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方面转变,尤其是实验结果的表达要求考生在双坐标系中绘制出来,这是此题的一个亮点。实验结果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证据,预测实验结果是一个认真、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将实验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浙江省实施新课程高考已经有五年,在这五年的实验试题中实验结果的考查均是以绘制图形的方式呈现的。2013年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方面,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具有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此题的命题思路符合“考试说明”能力考查的要求。由此揭示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要由偏重实验过程转向重视实验思想培养的方向发展。
六、探索高中与大学知识的衔接,顺应课程改革要求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整优化了课程结构。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包括必修内容的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应用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等,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在2013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已得到了体现。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0题:为研究某植物对盐的耐受性,进行了不同盐浓度对其最大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
请据表分析回答:
(1)表中最大光合速率所对应的最小光强度称为__________。与低盐和对照浓度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__________,原因是CO2被还原成________的量减少,最大光合速率下降;而且有机物分解增加,________上升。
(2)与低盐和对照浓度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根细胞膜受损,电解质外渗,使测定的_____升高。同时,根细胞周围盐浓度增高,细胞会因_______作用失水,造成植物萎蔫。
(3)高盐浓度条件下,细胞失水导致叶片中的_______增加,使气孔关闭,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
该题的命题材料源于大学教材。以教材中“高浓度的NaCl会导致膜结构的破坏以及功能的改变,细胞内的K+、磷和有机溶质外渗使相对电导率增大”;“受盐害的植物叶绿体趋于分解,叶绿素被破坏,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受干扰,同时还会关闭气孔”等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渗透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此题是数据表格题,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弄清行标题和列标题的含义及数据的单位;第二,通过纵横比较,找出表中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第三,将表中数据变化规律与相关知识点联系,综合分析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此题的最大亮点是试题的情境设计选择了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大学基础生物学内容,这种设计有利于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促进学科拓展类课程在高中的实施,对中学生物学教学和新课改的实施起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高考复习要探索高中与大学知识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 .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8.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衡量标尺,它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展示着“标新立异”的独特一面,善于打破常规,创新方式、解决问题,是其具体特征。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坚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重视学生探究、创新、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有序、科学的学习活动中,实现能力、素养、品质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和树立。”当前,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紧缺人才,也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数学学科教材体系的整体分析发现,数学学科在学生思维能力、智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采用有效教学手段,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特性,挖掘创新思维潜能,指导创新思维活动,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新课标下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简要阐述。
一、紧扣情感因素,放大教材内在特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教材是学科知识内容的有效载体,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依据”,是学生知识内容掌握的“工具”。通过对教材体系内容的分析发现,教材内容虽然篇幅短小,但蕴含的知识点和内在特性却十分丰富,它在“引领”、“带动”学生思维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助推和促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脱离教材内容,违背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要紧扣“教材”这一“纲领”,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体系,将教材中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性进行有效挖掘和放大,设置出具有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找寻问题解答的方法和要领,使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在良好教学情境中得以发挥。
如在“平面向量”教学活动中,虽然这一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密切,但我在深入探析该知识内容过程中,发现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高度”问题有着一定的关联,从而设计出如下问题情境:“山顶上有一座电视塔,在塔顶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60°,在塔的C处测得A点的俯角为β=45°,已知塔高60米,求山高。”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使学生在感知情境过程中,体会知识内容的深刻生活性和广泛应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得到显著增强。
二、抓住问题特征,开展发散问题教学,指导学生创新思维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是体现和概括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有效工具,问题教学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工具”和“载体”。但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老师在问题教学中,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在问题设置上经常出现注重“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致使学生成为解答数学问题的工具和奴隶,未能指导学生准确掌握问题解答的“精髓”,导致“广种薄收”教学现象的产生,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就要求,高中数学老师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进程中,要将问题教学,特别是发散性问题教学作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重难点,挖掘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在学生解决问题关键点和“卡壳”处“指点迷津”,向学生及时指出问题内容隐含的条件及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点,从而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掌握此类问题解答的规律和方法,为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提供方法基础。
如在解答“已知sin(α-)=,cos2α=,求sinα及tan(α+)”这一具有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数学问题时,我让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学生在共同探讨过程中,发现该问题条件中隐含着与“三角函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问题条件,通过应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和“三角函数知识”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此时,我再进行实时指导,向学生指出可以通过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进行问题解答。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和解题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有效解答,从而掌握了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发挥评价功能,开展问题辨析活动,养成学生创新思维习惯。
高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加之高中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未完全形成,不能够对自身学习表现进行科学、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教学评价作为评析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成效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养成上起着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导功能,设置有效的问题评析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解题经验和解题思路进行问题辨析活动,展现自身思维活动过程,从而认清自身不足,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为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提供指导意见,进而促进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问题:求f(x)=+sin的最大值及取最大值时相应的x的集合.
我根据以往学生解题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出示了如下解题过程:
解:f(x)=+sin=+sin=+sin=+sin=cos+sin=2sin(+)
由sin(+)=1得+=2kπ+,
即x=4kπ+(k∈Z)时,f(x)=2.
故f(x)取得最大值时x的集合为:{x|x=4kπ+(k∈Z)}.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辨析活动,学生在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后,结合自身解题过程,指出该问题主要是考查三角函数及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以及根据公式进行简单证明、正确运算、合理变形的能力,同时指出解题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说出进行问题有效解答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使学生在辨析问题解答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标下学生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之一,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有效体现,高中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教学目标要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力,开展有效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辨析思维,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依据教育部的方案,各地要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范围,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科教学实验操作,并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教育部要求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课程)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
新方案要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供高中校招生使用。各地还应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新方案鼓励各地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如果具有自招权限的学校还是传统的名校,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招生时按照成绩好坏掐尖,因为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并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不太容易测定。他建议,可把自招权限给予职业类院校,而且保证每个地区都有,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表,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
新闻链接
北京新中考后年实施
教育部的新中招方案是否会影响北京中考?
据记者了解,今年4月,北京公布了新中考改革方案,2018年开始实施。教育部新方案中的措施,本市新中考已予以体现。
本市新中考方案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3科选考+体育。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考生可在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选考三门,其中物理、生物、化学至少选择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