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略谈
摘要: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中学语文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师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学生的朗读水平是一定会提高的。
关键词:朗读 学生 课文 教师 教学
关键词:语文;修辞;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92-01
一、 语文及修辞的内涵
语文,顾其名而思其义,“语者,言也;文者,书也”,通俗地讲,即口头语与书面语。修辞学不仅是语文知识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还对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 在培养学生此类素质与能力的过程中,修辞学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过目前中学教学界对修辞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往往将修辞简单地与修辞格等同,下文拟就修辞的概念扼要解释。“修辞”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乾卦》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此语的含义就是修饰其话语(包含言辞及文辞)需立于诚、信之上,如此方可居守其功业。古人这种“质文统一”的修辞观是需要我们学习与继承的,中学的语文修辞教学不能忘其本宗,这种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求和道德底线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 修辞的分类
现代修辞学中修辞的含义由上述概念发展演变而来,但如上文所论,当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将修辞与修辞格简单同一,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往往会误导学生。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修辞的两类分野,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的明白精确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消极修辞一般遵循语法逻辑常规,是抽象的、概念质的。积极修辞又称“ 特殊修辞” “艺术修辞”,指以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往往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高下取决于意境。
语文写作中消极修辞的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裴多菲在《勇敢的约翰》中写道:“这殷勤的女人说后,就依了约翰,立即领他走到她的坟地,那里,让他独自与苦痛同在,他跌倒在爱人的坟边,流着眼泪。他想念着过去的、美丽的时光,她纯洁的真心燃烧着情焰,她甜蜜的心,她娇媚的脸――凋谢了,此刻在冰冷的地下长眠。”在这里,裴多菲没有运用过于复杂的表现手法,几个简单的他称代词就把语义表达得非常清楚。
相比消极修辞而言,积极修辞更为丰富。我们大体可以依照陈望道的说法将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类。辞格亦即修辞格,包括材料上的辞格,如譬喻、借代、双关、引用等;意境上的辞格,如比拟、讽喻、示现、夸张等;词语上的辞格,如析字、飞白、省略、回文等,章句上的辞格,如反复、排比、对偶、顶真等。辞趣又可分为辞的意味、音调、形貌三个方面。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里的“三千丈”白发显然不是在讲事实,而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即运用增加修辞格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感受、体验,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其“愁”的深度与广度,重点是要让读者听众体会那种意境及感受。
三、 修辞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中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修辞作为语言文字表达格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文字美感,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丰富。修辞学这种突破语法逻辑原则,寻求新奇表达形式的特征使它具有特别的修辞性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充分地分析经典篇目中的修辞范例,那么学生的鉴赏、理解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美感更为强烈,审美意趣也会得到提升。
(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辨能力
阅读和鉴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考历程。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唤起学生日常生活类似的经验感受,展开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另外,各种修辞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否是次要的,它主要的特征是在表达概念时表现出的精准性。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不论是形容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所用的几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还是描述几种动物形态的动词“长吟”“伏”“直窜”等,它们无疑都十分精准而又形象,说理合理而清晰。通过阅读并鉴赏此类文章,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当然,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远远要比上文论述丰富得多,只有充分而又正确地融入修辞教学的语文课堂才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86
很多学生感到分析理解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很难准确把握,还有少部分学生遇到阅读更是步履艰难,不仅速度慢,而且效率很低,让他们无法从阅读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还可能造成对阅读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方法,把握整篇文章结构和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等方面多下工夫。对此,在这里笔者向大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消除心学生理障碍
许多学生在文章理解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分析学生现状,找出合适的阅读方法,探寻出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文章阅读都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心理,因而导致阅读速度十分缓慢,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也会有偏差,把握不了方向,不知如何入手。很多学生都有这种现象:看见稍长篇章结构的文章就觉得心里发慌,头脑开始混乱,导致阅读的效率降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应用较广,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交互抑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知者缓慢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心情紧张、内心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与这种担忧焦虑的情绪进行对抗来达到消除恐惧焦虑情绪的目的。根据这一科学的方法,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可以让他们在空闲的时间听听音乐舒缓心情,减少焦虑情绪的困扰。然后对学生进行想象脱敏训练,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行,最后就应该进行一定的阅读训练,由浅到深,由简到难,逐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技巧。
二、了解阅读教学要求
我们要摈弃单纯的把语文当做一门工具学科的观念,随着新大纲的推出和新教材的使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挖掘人文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阅读要求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十分突出。而要求主要体现在文章体裁结构、基本文体知识等方面。中学语文考察的文章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小小说等,因此,教师在平时要给学生灌输不同文体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及代表作用,说明文里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基础知识,争取绝大部分基础知识都能被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有目的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而阅读理解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兴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热情洋溢的微笑向大家传递正能量,以亲切和蔼的目光、恰如其分的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对阅读水平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而且经常受到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困扰,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过分重视细节,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就会导致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理解不够透彻,这样就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在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就很难抓住重点,导致正确率不高,得分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要引起重视,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四、指导掌握阅读答题技巧
在做阅读题时候,根据经验来说,首先要先看问题,明确文章目的。阅读文章之前应该先参照后面的试题,这样不仅可以明确在阅读的时候所要达到的要求和需要掌握的信息,还可以根据题目推测文章的主旨大意,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掌握答题方向,提高答题的效率。阅读速度也是答好阅读题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速度要尽量放快,视野尽量放宽,留心文段的结构和作用,格外注意带有议论和思想表达的语句,抓住主题,搜索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最好用笔勾划下来,便于在解题的时候查看,提高答题速率。注重速度,但也不能忽略整体理解,所以在阅读时一定要细读课文,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理解句子段落以及全篇的整体含义,一般来说,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等都是学生应该抓住的关键。理清思绪之后再解答问题,答题时要弄清楚文章的体裁、主旨和篇章结构,把握全文中心和线索,进行概括推理和归纳。答完题之后最好再复读一遍文章,验证答案,在分析答案的时候,一定要纵观全文,注意整体理解。
五、加强系统练习
关键词:写作教学;现实生活;写作兴趣;习作评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91-01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初中生作文是衡量初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新的定位,它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那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1、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阶段的初中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没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
2、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无序性与盲目性。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环节中。该上作文课,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真情实感。其结果只能是老调重弹,使学生厌恶非常,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
3、作文指导简单化、庸俗化、模式化。作文批改更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眼分数便罢。
综上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现阶段,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与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二、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从生活中发掘灵感,从小处着眼做文章。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目前许多学生的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学生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我们可以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例如郊游、到敬老院帮助老人等,引导学生去体验真的生活。
2、教师用心设计文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极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按阶段分类布置文题。心理学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
3、拓展知识面,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重视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成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因材施评,教师作为最高评判者,应该对学生的评改结果进行弹性指导,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客观评定。
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良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写作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于开拓,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 魏书生《中学生实用学习法》沈阳出版社
【关键词】阅读欣赏;读写结合;方法;多元化
阅读欣赏课是语文教学中一种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故而,阅读欣赏课应如何开展,其目的何在,应达到何种效果,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在开设语文阅读欣赏课的探索过程中,笔者认为可尝试将“读”与“写”相结合,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带动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共同提高。
一、中学语文阅读欣赏课的教学目标确定
首先,笔者个人认为,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积累,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写作的厚实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审美欣赏,在欣赏的情感体验中,将阅读个体的主观感受与阅读内容的客观存在有机交融,从中领悟到作品所要传递的多元信息,从而有所收获,获得内心情感的愉悦与满足。综观文学史,大凡国内外著名的作家、文学家除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外,都有大量阅读书籍的嗜好。难怪读者慨叹他们的学识博奥精深,才思敏捷,在写作领域雄视阔步,文采横溢,作品层出不穷,并有许多传世佳作了。可见,要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欣赏。因为,学生能从阅读欣赏中积累材料,激起情感,生发灵感,掌握写作所必需的知识、方法、语感,蓄积写作动力,就能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有意图地提供可供学生阅读的文章,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选择,从众多阅读文章特别是同类型的系列文章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最爱读的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欣赏。
二、中学语文阅读欣赏课的内容选择
首先,要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又能加深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要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曾主张“多读名著”。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它不但能拓展思维,还有独特的见解。它的能言前人之未言,道古人之未道的创新精神必定能触发学生的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作文能力。名著之所以生命力强,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其中有学之不完,赏之不尽的文学艺术价值。古今中外,还有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阅读小说、剧本,还是散文、诗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
再次,要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文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好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三、中学语文阅读欣赏课方法与模式
学生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这就要求采取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欣赏课上,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法:
1.自我欣赏法。即要求学生选取自己的佳作,在全班朗读,并介绍自己的写作过程、写作目的,所用的写作方法,成功之处等。这种方法能增强自身的写作信心,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推荐欣赏法。这是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和思考,然后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把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地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竞争效应。而且,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可以了解各种风格的书籍作品,优势互补,群体优化,充分发挥“合力效应”。
3.集体欣赏法。这种阅读的内容由教师来选择为主。一是可由教者朗读,提出要求,由学生进行评析;二是可请学生朗读,由老师进行系统分析。另外,还可以采用播放录音的办法,师生共同欣赏。这种欣赏可以将所阅读的作品分析得透彻。学生们通过各抒己见的评析,能使本来较朦胧的写作思路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在欣赏中掌握作文的奥秘,丰富写作知识,还利于切磋写作技艺,互相取长补短,提高鉴赏水平。
4.质疑欣赏法。这种方法比前三种要求高,它要求读者必须真正读懂作品,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设置种种写法,比较表达效果。各种质疑将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思,其作文的技巧也不难掌握。这种做法能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及各种压抑、凝滞的状态,让他们本来较为闭塞的写作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智,轻松地进入写作佳境。
5.直观欣赏法。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影视、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把欣赏画面同延展性阅读剧本优化组合,通过文字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启发学生作多种形式的探讨。如《家》、《老人与海》以及许多当代中外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作为阅读课的一部分,以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6.读写结合法。选择对写作有显著帮助的文章进行剖析,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其中语段或整篇文章的某个特点进行仿写。
7.比较阅读法。将两篇或多篇有相似点的文章(如题材、风格、手法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此外,每节阅读欣赏课结束前,教师要作适当的小结。这样,可指导学生在对文章的浅层次的外部感知,如对美词妙句精彩片段的欣赏,对作品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纵深的探究与领悟,使学生领悟探究的角度、方法和技巧,要点拨得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树立“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自悟自得的方法”的教学理念,因为这能为学生以后的治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享有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这一点搞得好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且,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表扬,对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加以肯定,对学生在讨论和演讲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指正,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教师示范和讲评的过程。教师的小结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说了什么和怎样说的评判上,更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供学生参考、琢磨。学生会通过教师的小结,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增强信心。教师的小结要精要,复述性的东西要少一些,提示、阐发性的东西要多些。总之,教师的小结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既是对当前课的有力的收束,又能更好地为下一节阅读欣赏课蓄势,使这种课型长期、顺利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高中)[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国家教育部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4]朱绍禹.语文教育学[M].广播电大出版社,1987年10月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语文素养”;课程特点;途径
语文是中学课程中比较基础的一门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及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提法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范围的增加,它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并尝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构建语文教育的新的模型。事实上,它不仅包含字词句篇方面的积累,也包括语感养成、思维形成、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养成、写字识字、写作和阅读技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思想观念的修炼、情感态度的陶冶等。这些都是“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是学生语文基本功及“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如果人们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学习、生活及交往活动。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二、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育在课程特点、课程任务方面都存在一定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应注意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构成了灿烂的人类文化。故而,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与任务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
如在课程任务方面,确定课程任务时不仅要依据人、社会、自然的需要进行考量,还要依据课程性质的特点进行确立。根据以上标准,中学语文课程的课程任务如下:首先,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其次,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态度、健康情感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尽量争取在此过程中创新语文的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事实上,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们,无疑早已成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主体,人们需要通过不断获取及传递、加工和贮存的过程获取社会、自然及人本身的信息,并进行创造性应用,以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获取到贮存的每个环节都涉及“语文素养”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成果。
故而,针对课程任务特点,教师应从最基础的目标出发,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比如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兴趣等,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应通过对课文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更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比如,在课文《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读课文,并找出你认为很精彩的段落、句子或短语,并在课堂中分组讨论,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念并说明原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句子的分析和讲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对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画的河流上航行”的分析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课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在看到紫藤萝花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用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应该坚强、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地活着的道理,告诉学生要像紫藤萝一样,不管遇见了什么样的不幸,都要依然保持勃勃生机尽情怒放。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基础。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特点和课程任务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把学生培养为具备一定表达交流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积极乐观向上的现代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一、认识活动课的意义,保证真正落实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内容封闭,教学方法单一,制约着语文课堂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症结在于语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缺失了时代的生活气息。学生死读书,不能自主实践,以至于语文课堂沉闷,学习范围受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走向时代,走向生活,要有开放性,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活动课就是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课型,是解决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低这一问题的一条捷径。语文活动课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有系统的教学目标,有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要有序开展,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教师不能把它当做点缀,而应该是有时间安排,有空间活动,真正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活动课顺利开展,也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活动课真正得到落实。
二、发挥语文活动课的优势,突出其实用价值
语文活动课虽然是教学活动,但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它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确切地说,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不能视为必修课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可以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有时代的特点,要有生活的色彩。开放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学校发生了重要的事件,有了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行新闻会,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自我锻炼。在学校的各种宣传中,或者是墙上的壁报中常出现错别字,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开展一次错别字普查活动。这样,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去纠正错别字,净化学校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都喜欢精美的文章,也喜欢优美的词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抄报,开展评比。语文活动的内容很广泛,这些活动实用性强,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内容,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选择喜闻乐见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如有的课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主,如“故事会”“演讲会”和“辩论会”,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课锻炼他们的口才。有的课则侧重于学生的书面表达,如开展作文竞赛,或是组词成句等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受益,也就会对语文课充满信心。
三、加强语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以经验为主,这些经验是具体、直观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多参与,亲自实践。比如,在描写景物练习时,教师可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学校的花池旁,观察月季、玫瑰花的形态、花蕊,观察枝叶和长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描写院落的冬青、槐树,如它们形态各异,各具特点,都在点缀着校园,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向村落,走向社区,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写下自己的调研报告,真正体验一次文化的旅行。在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不要向学生讲授抽象的概念,枯燥的条条框框,而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多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语文是交际工具,就像庖丁解牛一样,需要把握规律,掌握技巧。其前提是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进行有效的训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把握语文学习的要领。经过长时间有计划的训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设计,主动体会。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语文知识消化、吸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关注活动过程,提高语文活动课的实效
语文活动课是学生的活动课,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像讲授课那样,以自己的讲授为主,甚至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至于喧宾夺主。但学生自主学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任不管,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活动的组织,必要时还要进行点拨,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点评、及时的总结,以提高活动课的质量。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语文活动课是学生自主的课堂,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有效的活动课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语文活动课不能变成学生的讲解,或变成学生的一言堂,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这就失去了活动课的意义。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语文活动课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方式,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注重课堂实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的指导形式,使得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使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英文名称: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5154
国内刊号:11-1277/H
邮发代号:2-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 摘 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 亟待改革, 而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材编排, 从而更好的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不断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改革
语文是研究语言与文字的学科, 语文教学最简单的要求就是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而中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工具, 中学语文的教学也就变得不容忽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面临亟需改革的局面。社会各界乃至中学广大师生都呼吁改革中学语文教学, 那么,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下面,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者, 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 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搞应试教育。教师不敢教课本以外的内容, 不敢鼓励学生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学生大面积的出现“唯书唯师”论, 不敢质疑, 考试生搬硬套, 以致错漏百出。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 与语文教育本身的目标背道而驰。(二) 教学方法失当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 一味按传统模式教学各类课文, 上语文课, 似乎就只是为了给文章分段, 概括中心思想, 为了找出文章记述了什么, 歌颂了什么, 批判了什么; 同时不厌其烦地逐字串讲, 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 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 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 阻塞了学生接受语文信息的渠道,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学, 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收益甚微。(三) 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 教材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 但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仍然不尽人意。首先, 过多旧篇目, 缺乏时代感。目前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 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 远离学生生活, 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这种强烈的反差, 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背标准答案,人云亦云, 成为背书的机器, 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 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其次, 教材没有从学生角度精心挑选课文。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 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 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再次, 教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 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编者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 但将初中入选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 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一) 转变教学理念过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摒弃教知识、背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代之以对学生能力, 尤其是发现问题、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教师进行提问时, 不应只注重答案, 而应集中精力观察学生思维的过程,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古语有云:“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 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最有用的学习, 使对学习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再多, 也还是极为有限的。有关方法的知识才最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如怎样分段、怎样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等, 还要让学生理解获得方法的具体过程。这样, 学生就会根据需要主动吸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的恰当与否是评判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中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 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才是语文教学的“活的灵魂”。(二) 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效果的显现是潜移默化的, 需要师生双方日积月累的努力。有些教师含辛茹苦、诲人不倦, 学生也起早贪黑的学习, 却收效甚微。这显然与教学方法有关。我认为, 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扎稳基本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贯彻科学的、大众化的语文教育观, 把这种观念在教师头脑中进行有效的渗透, 并运用到教学中, 跳出语文教材去教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做好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训练。2、因材施教的“多元论”任何一个正确的理论和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 提倡因材施教的“多元论”, 不要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 只按照某一种认识来回答问题,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目的、分层次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 凡人同伟人一样具有创造的潜在能力, 但凡人与伟人的不同全在于潜能的激活与发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分析, 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特和学习行为的独创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容纳给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力求表达效果巧妙而又合理, 这就是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挖掘。从这个角度考虑, 教师若引导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的创造潜能, 就能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三) 完善教材编排中学生目前最重视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就是教材。中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基本任务, 所以教材的编排也应以此为标准。在文本选择上, 教材编写者多年来很难突破传统的模式。我认为, 中学语文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上应按阶段来划分, 选文要具有经典性和教育性, 注意收入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 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这样, 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并通过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真正受到教育, 得到实质的提高, 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 今后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 而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 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 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 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