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技术与媒体、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学过程追求感染力和灵活性,追求在视觉和听觉中获取知识。随着各地都在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争创现代化教学设施,纷纷设立语音室、计算机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而现有在职的老教师对这些新技术都很陌生,各类中小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学科的后起之秀,就业趋势逐年看好。
不过专业能力不好的毕业生进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教学和管理机房。由于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科技含量比较高,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当教师的可以改行去电台、电视台、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等。毕业生可选择的行业幅面宽,就业单位除了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所以,那些图像处理技术过硬、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硬的有真本事的毕业生,获得高薪也并不难。
拓展阅读: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试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影视技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一般普通高等院校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职业定向;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56―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教育信息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教育技术被教育部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很多高校发展起来。
有学者指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速度已接近或达到汁算机学科的发展速度,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目前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它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由于国别的不同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有多种界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又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可见,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使教育领域需要大量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而且使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电影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的公司企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较人。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学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得到应用。
然而,教育技术学科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一些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招生人数较多,社会需求规模很难估计,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为了最终能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明确职业定向的重要意义
1.职业及职业定向的含义
职业是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获得经济收入及报酬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根据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划分的种类越来越多。在1995年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有1838个职业。职业定向是指确定对自己来说比较适合的、理想的、将来要去争取从事的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目标,并为达到预期的目标采取各种行动的过程。可以说,职业定向是一个长期准备的过程。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明确职业定向的重要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较早地进行职业定向,是毕业后能够找到理想职业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选好了职业方向,那么他的学习目标就会非常明确,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针对将来的职业需要进行锻炼,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通过“克服缺点”或“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与潜力,增加自己的求职资本。具体到教育技术学这一专业,因为学科的综合性很强,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科学和影、音、视频技术及手段,掌握进行教育、培训、宣传和开发设计的技术,又要具有系统规划和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与开发相关产品的能力。但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着重学习某方面知识,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增长在这一专业方向上的就职能力。如果学生的职业理想与所学的专业有些出入,还可通过学校专业课程计划、选修课和第二学位进行选择性学习,在较宽的知识范围内充实学识,增加自己的职业适应性,以实现职业理想。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职业定向的影响因素
1.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对职业定向的影响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首先需要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对职业定向的影响。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主要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但为了更好地促进本专业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五个建议性方向(或称五种类型的培养目标):一是教育技术学方向,主要偏重于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二是远程教育方向,培养从事远程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r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等;三是教育软件工程(或知识工程)方向,偏重于计算机技术,培养与教育领域相关的软件开发或知识管理的专门人才;四是教育媒体技术方向,偏重于教育领域中的电视“摄、录、编”或数字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五是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主要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及在企业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此外,“人力资源与绩效技术”也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人才市场需求较大。因为高校一般是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设计科学的培养方案,所以学生们应在学校总的培养标和研究方向下,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2.自身特点对职业定向的影响
在了解了专业培养目标后,学生们还要考虑自身因素对职业定向的影响,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个人能力,主要指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要清楚自己在专业学习上能胜任哪些课程的学习,如有些学生学习影、音、视频方面的专业课程比较容易,学习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有些学生正好相反。因此需要学生总结自己具备和比较容易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也要清楚自己具有哪些综合能力,如是否善于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二是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兴趣、爱好增长了学生的特长,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学生要了解自己比较喜欢哪方面的知识,有什么爱好,善于做什么,如有的学生喜欢摄影、摄像,有的学生喜欢平面设计,有的学生喜欢制作电视节目等。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是明确职业定向的重要因素。三是人生价值观。现代工作理念认为,不应当把工作仅仅局限于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学生们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人的价值是体现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还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大学生关注的职业应是自我需要的实现,这包括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学生们应慎重地选择能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的职业。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可以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从事的职业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从事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大学、中.学、小学有关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教辅工作;二是从事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软件、网页、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工作;三是从事电化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四是从事影视摄、录、编和电视节目制作工作;五是从事企业和公司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六是从事各级电化教育馆的电化教育工作;七是从事企业人力资源与绩效技术工作;八是教学、管理的应用性软件研究和开发工作;九是从事教育技术创新活动,开发思维资源;十是其他方面。学生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职业定向,把教育技术这种教育生产力因素注入到学校和社会中去,主动地用教育技术为各种可能的对象服务,开辟专业就业市场。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现职业定向的素质要求
学生们在明确自己的职业定向后,要为实现目标采取切实的行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学生们的主要共识。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素质”上,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这一专业所要求的专门素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论点:“要教育学生,让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事,学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可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表述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处世、学习做事。所以,为实现职业定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要从这四方面出发:
第一,学会做人。知道怎样做人是对每个学生最根本的要求,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了解自己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素质,进而培养自己的职业操守、责任感、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第二,学会处世,学会与他人相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功课。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三,学会做事,掌握基本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技术学需要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如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运用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项目培训设计技能、影视音频节目制作技能等,但是如果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全面地掌握这些技能是不太现实的,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职业定向着重学习某方面知识,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学会学习,具备掌握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优势就是信息素养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应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学得更快,因为专业本身要求学生们特别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因此,学生们要能够利用所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具备通过媒体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育技术学的综合性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质时,要坚持文理并重,不仅要学习基础较厚的理科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多学习涉及文化、艺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全面完善自己,适应职业需要。
教育技术学作为新兴的学科需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向是促使学生找到理想职业归宿的主要途径,也是这一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走向完善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学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
温总理在北京两所幼儿园调研时强调,发展学前教育要大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具备学习能力、引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通过大力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来提高其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并体现其专业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后评价,即从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驭能力。
1.教学能力的概述
用心理结构的划分方法,把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这三种能力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其中,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中的核心成分,学前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具有教学的独特性。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大致可分成:观察分析(幼儿)、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监控评价四个方面的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一些问题: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2.1对教学对象的观察和了解不够
对幼儿观察不够,导致不能从事实出发。这样,一方面使得他们在设计教学时出现“盲目性”,习惯在网上下载教案。而不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缺乏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迁移到教学设计中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实习教师总是缺少和教学对象的互动,缺乏对幼儿的提问,对幼儿的提问往往也不能很好地回应,情感上缺乏鼓励性和激发性。
2.2教学操作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方面。一些实习教师的教学语言缺少训练,因此语速或太快或太慢、缺少节奏感、语言表达不精练、缺少逻辑性和直观性。一些实习教师缺乏自信,肢体动作和语言不够协调一致。
2.3缺乏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容应该贯穿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监控,常通过写教后反思、说课等来体现。观察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教学评议活动可以发现,学生明显缺乏主动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法,常常是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常常看到的是抽象、笼统的陈述,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教师获得教学技能的基础。在学前教师教育阶段,以下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教学能力的认识、理解和训练。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缺失在实训阶段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呢? 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恰当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年轻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不知道如何观察,即使观察到了现象,也不知道如何分析。这与缺乏观察训练有关,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引导学生对幼儿进行直接观察外。还可以借助教育技术进行,比如可以在课后通过监控录像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与其他幼儿的合作方法的观察,也可以对幼儿穿衣顺序的观察,对幼儿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以便提前对幼儿的各种表现有所准备,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3.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国内外的学前教育都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要达到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在微格实验室中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微格训练。训练项目包括教学方案设计的训练。在教学法课程教学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领域,布置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活动设计,撰写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或者选择学生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课题进行先期设计训练。这样切都可以在微格实验室中完成。
3.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组织教学能力
任何一节课都离不开组织教学。教师能否把课堂教学组织好,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能否有效地实施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组织能力包括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施教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我们可以用优秀的教学活动录像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教学组织等技能。也可以用不太完美的教学录像,引导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外还可通过看录像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特点去感知体验,感知学科课程上网浏览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观看相关的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在模仿中发展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撰写教学目标,常常可在讲解了基本要求后呈现已有教学目标和修改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也可呈现两种教学实录进行对比分析。
3.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监控评价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境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在微格训练室开展微格训练。先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方案真实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然后利用微格教室的设备将活动过程以全程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馈,再的讲评。这一活动对锻炼学生的活动实施与组织能力尤为有益,特别是对语言表达和教学媒体运用能力的训练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计算机 优劣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步规范,所有级别的学院和专业都有相应的调整,一部分院校将原来的电化教育技术系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系,也有些师范大学新设立信息学院。
学校在招聘信息技术中学教师时,会同时有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申请该职位,究竟什么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呢?难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适合任教吗?下面我们具体探讨。
一、专业优势区分
(一)信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置的,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等。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课程应针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以使数据结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发挥作用。
(二)教育技术学是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和转换,主要进行非线性教学视频编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也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其他学科。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年轻的,但在教学方法很专业,所以更适合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而且,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二、中小学选择教师时应考虑三个职位要求
(一)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逐渐普及应用。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负责管理仪器,数据维护,而且要电子投影、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教学设计,更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逐渐独立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来的计算机老师逐渐有多重身份,在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从事学生的信息技术竞赛辅导工作。
(三)专业化的网络管理人员。他们专门负责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资源建设,是网络管理员,并从事项目设计、网站开发工作。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教师岗位,他们有擅长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岗位,他们有网络管理和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优势。以上分析表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空间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选聘教师时要看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
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申请高中计算机教师岗位,许多成功的就业方案论证、综合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网络管理、组装维修、程序设计等方面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举行,非计算机专业如数学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所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对“独家”的看法。
事实上,毕业生在学校的地位并不像大学生想象的那么理想。教育部门在对信息技术的工作要求不统一,比如大量的信息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技术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化教育开发。因此,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单独设置,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教师设在一起,但目前需要更多的“技术多才多艺的“信息技术教师。
当今教育,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跨专业任命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讲,大学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定位上各有不同,但如果合理规划职业,努力学习,准确定位,练好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更易求职成功,更好地适应岗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信念;重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52―04
引言
我国四年制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超过200所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包括备级师范院校、综合性院校等。随着开设该专业学校的增加、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增,加之近几年全国就业形式严峻等因素,该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专业课程等方面存在消极的情绪。在此背景下,研究学生的专业信念,对了解学生学习动机、规范学习行为、提高学业成就以及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专业信念概述
1 信念的概念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信念是个人主观世界中的认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时信念又受环境的影响,如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等。从本质上看,信念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具有主观性。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与否,而是情感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因此,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信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反复的过程,是从一般认识到感情介入再到意志支持的过程,因此信念一旦形成就获得了比一般认识强得多的稳定性。
2 专业信念的概念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伯顿・R・克拉克从学术组织文化的视角将学术信念(Academic Belief)区分为学科信念(Discipline)、院校信念(Enterprise)、专业信念(Profession)和系统信念(System)。克拉克认为专业信念是同属于某一个专业的“学者共同体”的信念。作为“学者共同体”的一部分,拥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享有共同的使命感及规范,“共享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兴趣”。
当前国内关于信念、学习信念、学科信念已有学者进行研究并定义,但对于“专业信念”虽偶有涉及但缺少关于此概念的权威界定,因此有必要在此将本文中的“专业信念”进行界定并加以阐释。
本研究中“专业”是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综上,笔者认为本研究中“专业信念”是指社会个体对自身所学习或从事的专业包括知识文化、技能训练、社会分工、行为准则、思想范畴等相当广泛内容所持有的坚信不疑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或工作热情和动力。
3 专业信念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信念是个体较高层次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专业信念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学习态度有显著的影响。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专业信念,那么他会真诚地接受并信服本专业的知识文化、技能训练、社会分工、行为准则、思想范畴等内容,对专业的认同、投入和情感依赖会增加,同时对专业具有较高的期待,会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和成就。(2)是学习动机的内在动力。具有积极专业信念的学生对学习常抱有积极的态度,具有较强的自我期待,倾向于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朝向这些目标。(3)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信念会相当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具体行为,如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同时也会影响学生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的坚持性,影响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思考,更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发展前景。如果学生的专业信念不坚定,对所学习或从事的专业产生怀疑或不认同的态度倾向,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减弱、学习行为不良、学业成绩下降,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又会导致更加消极的专业信念,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只有了解学生的专业信念情况,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建立坚定、积极的专业信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专业信念状况调查
笔者以本人所在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年级越高、学生的学习状态越差,主要表现在课堂出勤率低、听课状态差、学习兴趣低、学习主动性弱等方面。通过访谈了解,高年级学生对专业了解相对较多,对个人的就业有初步的规划,对学习内容也有较大的主观性选择。与此同时也发现高年级学生对专业的信念呈现极端化,消极信念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2011届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其中有效问卷68份,有效问卷率为97.1%。完成问卷数据统计后,依据专业课成绩排名前三名、中上、中等、中下、靠后的方式,从中各抽取2名学生共10名学生进行开放性访谈。
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前文界定的“专业信念”概念,针对专业的知识文化、技能训练、社会分工、思想范畴等方面设计问卷问题。通过分析问卷数据、整理访谈内容,‘总结出课程信念、就业信念和专业认同信念三大方面,并从这三方面呈现学生专业信念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1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信念――消极的课程信念
专业方向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是否有特色对学生的课程信念、就业信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视,但也是消极信念比较集中的地方。“学生最喜欢的课程”调查结果如图1,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软件技术类的课程,其次是实践类的课程。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喜欢技术、实践类相关课程,而对理论知识喜欢程度较低。课堂观察的结果与调查问卷的结果惊人的相似,访谈中学生普通认为“理论课太枯燥、不爱听”、“理论课没什么用,将来工作用不到”、“取消理论课、增加技术类课程”;课堂上,专业理论类课程学生出勤率较低、听课状态较差,而技术、实践类课程,则出勤人数较多、听课状态较好。同时,学生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几乎都是消极的信念,如“课程多而杂,学习不够深入”、“广度够、深度不够”等等。
关于学生“希望增加的课程”调查结果如图2,学生最希望增加就业类的课程,其次是实践类的课程。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增加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应该多开设实践类课程,加强教师教育技能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理论课程已足够多,不需要再增加理论课程。
2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念――积极的和消极的
就业信念并存
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及评价更多的是从就业角度出发,所以要了解学生的专业信念,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就业信念。关于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调查,结果如图3。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已经普通认识到目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此背景下,部分学生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更为迷茫和悲观。选择“不乐观”的学生认为:“前几届学生就业情况不好”、“信息技术教师基本饱和”、“专业不被人了解”、“理论不深、技术不硬”;选择“乐观”的学生认为“同师范类其他专业相比,就业面较广”;选择“一般”的学生比例最大,这部分学生认为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整体都不太好,专业仅仅是影响就业的一方面。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关于就业信念有消极的信念,也有积极的信念,消极信念比例较大。
3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信念――消极的专业认同信念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信念非常消极,除自身对专业的主观情感外,主要因素是就业的社会领域和从业岗位。学生就业方向选择的调查结果(如图4)表明,教师是他们的首选,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学生在访谈中也表现出对于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消极信念。首先,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量较小,有些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已经饱和,所以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其次,在学校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地位”、“不受重视”、“没有发展”,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无论是重视程度、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教育机构,与专业相关的公司也成为众多学生的选择。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与其他专业如计算机专业、教育专业的学生竞争,同时经常会遇到“教育技术是千什么的”这样的尴尬。对口工作岗位的缺失、专业不可替代性较低、社会对专业的认识较少和理解偏差等造成了学生消极的专业认同信念。
谈及对本专业的评价时,有部分学生表现出后悔、抱怨、怨恨等极端的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抱有较积极的态度,认为在当前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情况下,该专业就业范围较宽泛,相比有些专业要好就业一些。但从总体上看,学生的专业认同信念还是非常消极的。
以上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信念的基本状况。对该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他同类学校学生专业信念的某些特征,由此推论其他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信念状况应该也基本如此,专科学生的状况可能会更差些。在网络上的一些论坛如百度贴吧中的教育技术学吧,里面汇集了不同学校该专业学生的感受及感想,基本能验证此推论。
三 专业信念形成因素及重建策略
信念的形成、转变与发展是自身与外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极的信念似乎要比积极的信念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课程及就业等方面存在的消极信念会使学生对专业失去信心、学习主动性下降,严重时会丧失学习信心、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等等。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学生消极专业信念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自身活动和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会使其建立起坚定信念,而失败则会削弱和降低其信念。学生失败的学习经历会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真确的自我分析。有些学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专业知识难学,归因偏差造成学生将责任全部推卸到专业层面,进而形成消极的专业信念。二是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经验会影响个体对类似活动结果的期待。有些学生入学伊始就受到外界如高年级学生、其他学校同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等各方面消极言论(包括专业课程、专业地位、就业情况等)的影响,在个体信念建立之前受其熏染,容易形成消极的信念。三是社会的认可和重视。教育技术学在我国是一门附属于教育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从创办(原电化教育专业)至今不到30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社会作用等还没有被全社会广泛熟知;应用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教育领域的其他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其他行业未能充分感受到教育技术的价值,所以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可和重视程度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信念。四是专业建设和发展。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情况是影响学生专业信念的重要因素。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国内有些高校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呈现萎靡、紧缩、消减的发展趋势,在本科招生方面出现限制招生人数甚至停止招生的情况。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情况下,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未能幸免。学生对专业发展和个人前途表现出迷茫、惶恐的状态,专业信念十分消极。
在影响学生专业信念形成因素中,专业建设和发展是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学生专业信念普遍比较消极,表明目前一些学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确实存在问题。由此本文中主要探讨通过专业建设的改革重建学生的专业信念,其他因素在此暂不探讨。
1 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升课程信念
(1)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大多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院校,具有社会适应性强、区域化优势明显等特征,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和地方培养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教育技术学又“是一个主要与应用相联系的领域,尽管它的原理和程序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从调查结果看,地方高校学生更关注实践性课程、更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及操作能力。所以地方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更注重培养适应性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
(2)设置特色课程
目前我国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但专业课程泛化,缺乏特色。地方高校明确培养目标后,依据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面向应用领域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提高专业上的不可替代性。例如以信息技术教师为培养目标,教学设计等理论作为基础能力培养,注重与理论相结合的媒体资源开发技术和媒体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以企业绩效技术、培训为培养目标,则要注重绩效技术、知识管理、人员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需要拓展相关理论基础,加强面向应用的理论研究能力与面向企业需求的技术实践能力。
(3)加强师资建设
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没有“人”的介入,专业活动不可能完成。所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除了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外,还离不开专业教师。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教育技术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新知识、新技术,利用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建构个人知识体系,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此外,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应该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走出去”即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机会到其他学校或企业中学习、进修或项目研究,更新、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素质;“请进来”即聘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学生直接授课。
2 培养专业人才坚定就业信念
(1)培养多领域人才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一般设置在师范院校中,很多人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只能担任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从文中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是多样化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机构之外的企事业单位对教育技术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量。在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以企业和学校为双导向,将技术与教学设计结合、将理论与设计整合到企业管理、与大型企业联合培养。所以应该倡导教育技术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培养面向不同领域的人才,打开就业市场。
(2)注重实践和应用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地方高校的教学属性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性的培养目标决定地方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重视和加强实践与应用。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身能力的不足,更好地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或学生自身特长开展实践活动,例如通过教育实习,让学生进入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能力,以及与学科整合、参与教学的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在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个别调查法和座谈法,对本校05级教育技术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个初步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转化速度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需要具有对信息的查找和创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wWW.133229.cOm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人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2.1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该次主要是针对陕西理工学院0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71位学生展开的一项小范围调查。通过座谈法,访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目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该专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力上。
2.2现状分析
2.2.1基于计算机机基础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掌握方面,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计算机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该项能力是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只不过是要求我专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通过对40个学生(其中男20,女20)进行小范围调查,统计发现,对于word的应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够基本掌握,1人对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够熟练掌握;20个男生中,全部学牛都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能力.16人对此应用特别熟练。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认为只需要会打字,会进行简单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编辑和处理能力是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编辑能力应该包括文字的录人,排版,编辑以及图文处理。在这个模块中,文字的录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图文的综合处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则较男生次之。
对于excel的应用,主要对20个男生和30个女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通过谈话,我从中了解到,有18个男生能够基本掌握该能力,12人达到熟练,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达到熟练,其他9人基本不接触。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明显低于对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这项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就是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如对数字做进一步的计算,排序,以及插入图表图片等。
对于ppt的应用现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来调查实现的。通过整体的浏览和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基板掌握该项技能,能够作出比较简单的少页数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较复杂或者连贯的多页数的作品,则没有多数人能够顺利的完成。并且从完成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人存在页面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等问题。
综合上面三种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显的强势。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文字信息,图文图像信息上,这一点在文字编辑和ppt制作方面体现的较多,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图像处理能力,还必许具有过硬的图文处理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用与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体现在该项目上主要就是数据的处理。任何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实际也是在进行某些信息的处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编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学习程序的编写主要应用与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上,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对所获的基本信息进行生成和创新,开发设计一些教学辅助软件。
在该项调查中,主要是对20个男生和10个女生的c语言及vb语言的应用现状进行的。通过访谈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
从这两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获取和应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谈不上信息的生成,创新和交流。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听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来却力不从心等等。总结起来,更多的问题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身上。不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说明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能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动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不够。
2.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体现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应用上主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适合个科教学实用的教学课件。那么,我校该专业05级学生是否能达到熟练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呢?通过调查发现,实际的现状并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应用发面的能力微微优于男生的发展。在该项软件的应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学生生成信息和再创造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课件不光需要文字的录人,同时需要配有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学进行的各种媒体,不单单要求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制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件制作的比较具有人情味儿。在这一点上,刚好发挥了女生比较感性的优势,由此,女生将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较男生显著。
3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获得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我们应从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软硬件资源充足。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陕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信息资源不足,硬件基础不够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依旧如高中教学那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软硬件资源供在校学生使用。
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般认为教育技术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视觉教学,当时人类科学技术得以空前的发展,摄影、幻灯、电影等技术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随后的一百年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视觉教学经历几次更名,形成今天的“教育技术”。如今,受新媒体、视觉艺术、学习理论与程序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影响,教育技术学科已经发展成为集教育、技术与艺术等相关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与革新淘汰的方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在视觉性为主导、强调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当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看到现实的时代特征与社会需求,从专业课程的教学着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发展。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特点
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在时代变革和学科发展的驱动下,几经变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架构:基础课程、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或称选修课程)。除了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专业特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主要是指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多次研讨结果,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8门主干课程;除此之外,还推荐10门主干课程,包括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与游戏设计与开发、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教育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远程教育应用等。同时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特点,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或自主发展课程。总体而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在学科视野上体现了融合与渗透的特点,在培养目标维度上则呈现出实践与应用的特点,从学生主体来看则凸显出自主与多元发展的特点。
1.学科视野:体现融合与渗透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教学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到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再到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身影无时不体现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因素成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教育领域中充分合理发挥技术的使用价值,是能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教育与技术这两个因素是教育技术学科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在后工业时代,“艺术”因素也在影响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如何将“观看”的行为艺术化,符合受教育者的观看习惯与心理,提高观看与受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也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教育+技术+艺术”三要素的深度融合与渗透。在教育与艺术类相关课程中,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而技术类课程也需充分吸纳丰富的教育价值与艺术性。
2.目标维度:强调实践与应用
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AECT在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在2005年AECT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从这两个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和绩效,而其实现手段在于一系列实践性的创造。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应当体现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也逐渐呈现注重设计与开发的趋势,如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类课程、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等。
3.学生视角:注重自主与多元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课程的实践与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与创新能力。由于课程实践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需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侧重技能与方法的课程不仅要求显性知识的记忆与存储,更多的默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需要动手实践才能领会掌握。创新的实现则是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而获得的质的飞跃。同时多元的课程类型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多元的方向与可能。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规定了教育技术专业必须选修的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也可以称为选修课程,则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置的具有鲜明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夯实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科基础;同时突出自主发展课程,根据学生个性与多元智能,提供多取向的课程类型。多元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选择提供自主与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与特长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二、“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构建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融合与综合性的特征为实现教育技术创新夯实了基础,而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则为实现创新提供了场域,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则为创新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保障。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单向知识传播,注重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讨论、创造与思考;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要“发言人”,教师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中间人”;课堂也不再是砖瓦、墙壁塑造的封闭系统,打破时空界限的第二课堂的拓展,成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就是立足于传统课堂,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在网络空间构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研讨的第二课堂——论坛,继而达成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作品的新型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自主学习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来己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流行之时,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以获得知识与技能,这种共识一直影响着实际教学。随着在线课程与移动学习的兴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特别是近年来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等新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出现,契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特点,倡导动手实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主动权,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寻求多门学科知识的给养,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创新实现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是美国两位中学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考虑到运动员学生因为参加比赛缺课而创新的一种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提前学习课程内容,而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答及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的理念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在群体中建构个体知识。“混合学习”的概念出现于21世纪初,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于2006年在他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一书中提出,混合学习是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Online Learning)。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都是在在线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拓展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帮助、答疑的作用。“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理念与方式,在网络空间构建第二课堂,以论坛为平台,引发学生自主研讨与共享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创作的作品。
2.基本思路:“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将课堂、论坛与作品相结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面对面的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提高传统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在线“论坛”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资源,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课堂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与答疑,同时提供面向集体展示与分享的机会;在论坛上,师生共建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有任务的、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并展开主题讨论,畅所欲言,将课堂与课外教学及学习紧密联系;通过课堂与论坛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实现等形式,最终形成课程学习的作品,以展现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见图1)。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在课堂与论坛两个时空内,围绕学生创造性的作品形成,进行多次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与自我实践创造,分工协作完成个人课程作品与集体课程作品。课堂开展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部分。课前,教师在“论坛”上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课堂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课中,教师在有效讲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承担探究学习的任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并及时答疑与给予指导,搭建学生作品展示的平台,共评共建课程作品;课后,学生在课程论坛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并积极集体研讨任务与问题,围绕作品的呈现形式与内容开展自主创作,完成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师生在论坛上频繁、及时互动,开展在线自主学习。而后又回到课堂上,进行集中的答疑、讨论、展示、点评活动,学生再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再次修订,在课堂上和论坛中寻求帮助,如此反复,最终将每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不断积累、融合与深化,最终形成创作成果。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见图2)。
3.培养目标:从共享到共生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拓展到论坛第二课堂,延伸了课堂的时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空,围绕课程的最终成果——学生作品,在课堂与论坛中开展混合学习。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了“从共享到共生”,将学生个性与多元的个体智慧与师生的群体智慧、多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再造课程学习资源,形成课程资源与集体智慧的从共享到共生,再从共生到共享的良性循环。
从学习资源维度来看,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开发初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是传统课堂的必然要求,尽管在网络学习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教师仍然需要结合课程主题及内容设计与开发合适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的形式与内容上精心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通过“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问题提出、分析与解答过程,以及相互研讨形成的解决方案,包括最终的课程作品都将补充并构成新的学习资源,丰富了该门课程以往单纯依靠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时,共同分享现有的学习资源,而后通过学习与讨论,共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从“共享到共生”的升华。经过多轮学习过程的发生,从共享到共生的利用与生产方式将极大丰富该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角度而言,师生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互帮互助互惠,形成相互的启发,可以为教师的教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学生的学提供宝贵的方法与成果。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个人智慧共同分享,互相激励,激发新的问题与创作灵感,为生成新的教学思路、创作方法提供帮助。个人智慧的汇聚形成学生个人作品与集体作品,将生成强大的集体智慧。因而,从共享到共生,再从共生到共享,以此循环反复,不论是学习资源,还是师生的成长都将从“共享到共生”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与提升。
三、“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案例剖析
“课堂一论坛一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中已经有了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理念,将传统课堂延伸到网络空间,在论坛或博客上形成“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为学习成果,并通过集中汇报与展示,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反复修改,形成最终学习成果并习得知识与技能。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Desk Publishing”专业课程一直以类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拓展到“博客”中,以学习作品创作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专业课程也开展了相似的教学改革,结合论坛和博客,围绕作品创作,产生了大量学生作品,在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共享到共生”的良性循环。
1.“Desk Publishing”课程的“课堂-博客-作品”教学改革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可以选修。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设计原则与视觉素养理论知识的学习,以Adobe InDesign为主要工具软件,综合使用多种平面设计软件,如Adobe Photoshop等,制作不同主题的平面作品,以达到提升学生审美与视觉素养的目标。该课程设计主要是以AdobeInDesign为教学内容,强调动手实践与创作,融合技术、设计、艺术等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Adobe InDesign软件是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常用的专业排版设计工具,用以创作海报、宣传手册、杂志等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在此平台上进行作品创作,需要系统的设计理念,并综合使用其他平面设计软件,需要学习者首先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从实际创作中提升视觉表征能力,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如对学习者作品的生生互评,能够运用美学、设计、视觉等多种理论进行视觉解读。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创作+作品评价”,不仅提升视觉表征的技能,同时提升视觉解读能力与创作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相似。通过固定每周的面授课堂,与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教学,以及每个学习者个人的博客(Blogfolio)展示学习成果与反思,构成混合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创作所需的工具软件的掌握都是在面授课堂之外完成的。在自主学习期间,学习者通过Blackboard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程要求学生自行完成教科书AdobeInDesign,CS5:Classroom in a book中的所有实例与规定的课程项目作品,并将练习与作品展示在Blogfolio中,辅以文字形式的创作说明、技法运用以及反思。同时要求学生之间互相阅览并给出具体评价意见。而在面授时间内,进行师生、生生作品评价,以及技能交流与反思,以此形成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学习。学生的课程成果围绕制作宣传单、菜谱、光盘封面、电子小报等作品,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有些作品直接用于现实需要,如在制作宣传单时有些学生以介绍本专业的招生情况而被直接选用为招生宣传资料。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者能够根据各自学习风格自行开展学习,并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作品修订。学习者的视觉作品可以进行两次修改,最终作品的评价结果在前两次作品的基础上的,充分尊重个体学习与能力的差异,体现了多元与开放的评价理念。
2.“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课堂-论坛-作品”实践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一门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文化为开发内容资源,从“视觉观看”与“媒介理解”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即对视觉信息和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批判和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博雅气质。该课程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内容,重点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衣、食、住、用”等素材为视觉符号,以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理论为依据,采取多媒体技术表现形式揭示生活家园中令人有所感悟的文化真谛。该课程围绕作品开发,在提升学生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早在2005年即初步尝试采取“课程-论坛-作品”的教学模式,在原创的“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网站平台的论坛中,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并积极研讨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体课程作品。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生课程作品的内容以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开发,旨在从生活家园的素材挖掘中,构建受众的精神家园,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从技术手段的形式上来看,学习者主动创新开发的课程作品形式逐年更新,从最初的演示文稿(PPT)、网站平台到现在的视频制作,丰富了该课程的学习资源,汇集了师生的集体智慧。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在线课程于2014年底在“爱课程”网站(http://icourses.cn)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成功上线以后,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网站论坛平台与新开放的“爱课程”网“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平台,将在线课程平台的学习资源,如讲课视频、教材内容的演示文稿、拓展资源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参与课堂互动”环节的“我要发言”“我要提问”“我要发笔记”“我要传资料”等功能进行课前与课后的互动。学生将学习中的疑问、反思与作品分别上传到课程平台上,其他学生可以看到该学生的上传内容,并给予自己的见解与评价。教师及时在课程平台上答疑,也可以针对学生作品进行适当的指导。回到真实的课堂环境时,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作品的展示,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后疑问进行集中解答,也对作品进行集中的点评。学生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之后,对于课程的培养目标——“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提升有了真正的认识与理解,相关技能得以充分体现在各自和集体的课程作品中。
【关键词】教学设计师;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领域。该专业的学生本身具有教学应用及各方面的优势,具有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基础。在教学方面,他们能把技术与教学结合以促进学校课堂教学的优化;在企业领域,他们能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整合起来到企业管理中以提高企业绩效,而在教育类公司,他们能用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支持教育教学类软件的设计、开发等。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专业为教学设计师提供了人才来源和发展前提,教学设计师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
所以,提出教学设计师这一培养方向,不仅有利于发挥本专业的特长,拓宽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企业培训的绩效。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如何培养教学设计师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师概述
(一)教学设计师的界定
《美国教学设计师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设计师(Instruc-
tional Designer)就是负责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人,也称为信息设计师(information designer)、教育设计师(educational designer)。教学设计师主要的职责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和范围,制定教学策略,采用合适的传输媒体,测试最终产品的可用性,评估修正产品。
Cisco公司在E-learning中对教学设计师的定义为:教学设计师是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人员。他们能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设计各个学习事件的具体内容。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
在国外,教学设计师已是个非常成熟的职业,薪金相对较高,与其他的只为相比,目前需求量较大,相对紧缺。公司普遍认识到了教学设计师对企业培训的重要性。据调查,美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去了公司的培训部做教学设计师或承担为企业进行短期培训的设计、制作和管理工作。在国外,教学设计师的就业范围较广,涉及高校教师(教师职业与非教师职业)、企业培训、公共电视系统或电视台、媒体机构、师资培训、IT、新闻业、汽车、金融中心等相关领域。另外,有些教学设计师成立了自己的顾问公司或设计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特色,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关于教学设计师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都比较少,某些单位的培训者在做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工作,但是,教学设计师尚未形成一种职业。认识到在教学设计师的指导下进行培训的必要性的公司相对较少,究竟应该把它看作是一项支出还是一项投资,预算和回报率如何,公司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考虑也相对较少。而且即使意识到必要性的公司,所需求的人数又很少,所以教学设计师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据有关专家指出,近来,北京、上海等地有些企业公开招聘教学设计师,北京有些外企的培训部已经引进了关于教学设计师培训的课程和工作相关流程,这对教学设计师的发展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国内外教学设计师的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师是有广阔的就业市场的。
二、教学设计师就业行业划分与人才需求
经济、科技的发展促使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业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许多领域都需要教学设计师做相应的开发工作。就目前教学设计师的就业方向来说,大致有企业培训、教育IT产业和辅助学校教学三个方面。
(一)企业培训
走出学校教育技术的范围,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延伸到企业教育和培训的领域。据调查,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专科学生毕业基本上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而与企业缺乏联系,对企业教育、培训这一领域几乎没有涉足。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如绩效技术、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等领域,许多大公司都走在前面,如果将公司在培训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引入教育技术学专业,那么这方面经验的引入将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辟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企业大批进入中国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培养大批的人才开办各种培训。外企的这种培训模式也被国内的各大企业纷纷效仿,从而扩大了国内市场对教学设计师的需求量。此时的教学设计师,更多的融入了企业绩效提高、知识管理和促进公司发展、壮大的工作中。
(二)教育IT产业
教学设计师这一岗位在教育IT产业的需求量逐渐增多,是我国教学设计师工作的主要领域。据调查,自2002年到2008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社会需求明显增多。先后有30各公司明确提出招聘该职位,而且招聘单位基本上是教育IT公司。招聘的职位名称大致有这几类:远程教学设计师、多媒体教学设计师、课程设计师、教学方案设计师、教学仪器开发师、课件教学设计师、课件教学脚本设计师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IT产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日益显示出其必要性。在这些教育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人员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和资源进行分析。而教学设计师凭借其专业优势及其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恰恰能够满足这一需要,胜任这一工作。
(三)学校教学
教学设计师在教育教学论领域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进入教育系统,教学设计领域已经变得尤为重要。教学设计师的作用和教学系统设计方法论对教师发展计划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还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设计师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从实践角度看,教学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将技术有机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实际上,教学设计师并不直接面对学生,而是通过指导、帮助教师来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学设计师的这种指导、帮助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制作教学软件等方面。另外,熟练的教学设计师在辅助教师和服务教师发展以更好的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策略、技术等方面是经过专业培养的专家,他们通过建议教师使用最有效的可用工具、学习资源和策略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还能帮助教师创新课程和改编旧课程,甚至评价一节课或一个活动的效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师是学科教师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对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三、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教学设计师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教学设计师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在国内暂时还只是有个别企业自行培养,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入行条件最好的应该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仅仅掌握一定的数字化设计技术,而且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这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培养教学设计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把教学设计师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也就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符合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分类发展的设想。
首先,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修过教学系统设计、多媒体开发、计算机教育基础、网络教育应用、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接受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基本优势,在教学方面,该专业学生学习了怎样把技术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来促进学校课堂教学的优化;在应用方面,学习如何把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应用到企业培训(管理)中,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咨询以提高企业绩效。
其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像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只懂的教育理论,又不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懂的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是在懂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特别强调实践的运用,所以培养出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而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正是教学设计工作中所需要的。
最后,教学设计师需要具备掌握工具技术的能力,决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教学设计师培养中的有利地位。因为,一名优秀的教学设计师要对该领域的软件工具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了解可能用到的新工具。我们研究发现,教学设计师不仅要对流行的软件具有实践经验,而且需要对其中几个工具非常熟练。虽然教学设计师可以用比较简单的软件(比如微软的Word)来设计文档,但是,对于刚毕业的教学设计师来说,需要会用一些比较复杂的软件工具,比如:Flash、Adobe Photoshop、Premiere、Java和HYML等。而这些恰好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也就使他们具备的这一能力成为他们进入教学设计师行业的绝对优势。
通过我们对教学设计师的发展现状、行业划分和人才需求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教学设计师已经在企业、教育和IT等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就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又找到一条就业之路。在教学设计师行业的影响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今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与素质结构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9.
[2]黄瑾,李莎,王红艳.国内教学设计发展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