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士品管圈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品管圈;接手术患者时间;护理管理
接手术患者在病区滞留即手术室人员到达病区至接到手术患者离开病区的时间延长。择期手术能否及时开始,取决于病房护士在接到手术室通知后能否尽快将患者送至手术间[1],时间的延长可直接影响手术室资源利用率和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因接患者延迟造成的时间消耗,能够提高手术间的利用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2日~8月17日在我科住院手术患者72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3年10月21日~11月16日住院手术患者84例为观察组(活动后),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接手术患者在病区逗留时间超过7min的事件进行比较分析。
1.2品管圈活动实施方法
1.2.1组圈 我科遵循自愿参加原则,鼓励年轻护士参与质量控制,由8名护士组成QCC小组,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30岁;本科4名,大专4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6名,护士1名。选出圈长1名,辅导员1名(由护士长担任),确定圈名为生命圈,制定圈徽,圈名意义:"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1.2.2主题确定 依据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最终以"降低接手术患者在病区滞留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
1.2.3现状把握 按接手术患者流程设计查检表调查7月22日~8月17日在我科住院手术患者72例术前接手术患者在病区逗留时间,凡超过7min的纳入滞留事件,统计出47例滞留事件,滞留率65.28%。
1.2.4原因分析 根据查检表,运用头脑风暴,全体圈员进行讨论,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并用柏拉图进行了真因验证,得出接手术患者在病区滞留的原因以患者血压高、资料不全、手术标记未做为主。
1.2.5目标设定 根据现况值,结合圈员的工作年资和学历等方面的因素,在客观评估圈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原因及优化重点的分析,将此次流程优化的目标设定为术前接患者在病区滞留发生率由65.28%下降至29.17%。
1.2.6对策拟定 针对优化重点,使用头脑风暴及综合评价等方法,制定各种对策后根据对策的可行性、经济性及圈能力进行评分,最终拟定了以下优化对策,并按先后顺序分步骤实施。
1.2.6.1加强患者血压管理 手术患者入院时详细询问病史,关注既往用药情况,测量血压,异常值及时汇报;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每天监测血压并记录;加强用药指导,按时给药,看服下肚;将手术患者临接时测量血压改为手术前一天、术日晨6:00常规测量血压,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可以避免患者因精神紧张而引起血压升高。
1.2.6.2加强患者宣教与心理护理 修订入院及术前健康教育处方;强调术前个人准备与资料准备齐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强化术前个人及物品准备宣教;
1.2.6.3加强术前资料准备完善 手术前一日责任护士查点所有术前资料、用物,发现不全,及时完善,每班查对、班班交接;及时登记、分发影像资料;化验结果资料及时夹入病历;如无化验报告,查询电脑,已有结果者需及时打印报告并放入病历;手术日晨,由大夜班护士将当日手术患者的术前用药逐个核对、准备好,同病历一起放置在固定地方,方便拿取,避免忙中出错。
1.2.6.4加强术前手术标记查对 手术前一日责任护士查点手术标记情况,发现无标记,及时汇报医生,提醒标识;小夜班、大夜班每班查对、班班交接,及早发现未行手术标识的患者,及时补救。
2结果
2.1接手术患者在病区滞留次数明显降低对策实施后,查检统计2013年10月21日~11月16日住院手术患者84例,术前接患者在病区逗留时间超过7min的滞留事件20例,滞留率由65.28%下降至23.81%。
2.2两组术前接手术患者在病区滞留率比较,见表1。
2.3观察组目标达成率与进步率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23.81-65.28)/(29.17-65.28)×100%]=114.84%,说明此次品管圈活动所采取的措施有效,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65.28-23.81)/65.28×100%]=63.53%。
2.4通过对比分析此次活动的查检数据记录发现,造成接台手术送患者时间延误的各主要原因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2所示,表明医护人员对接手术患者的时间意识增强,术前准备质量及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
3讨论
3.1品管圈活动明显降低接手术患者在病区滞留率本次活动中,每位圈员遵循步骤,开动头脑风暴,查找要因,制定对策并实施,最终使术前接手术患者在病区滞留率由65.28%降至23.81%,结果有显著差异(P
3.2品管圈活动提升了圈内成员的综合能力年轻护理人员从完全不了解到最终掌握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其责任心、沟通协调的能力以及对服务质量的认识、优化服务流程的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3.3品管圈活动促进护理流程标准化护理服务的流程管理直接针对那些不方便患者的环节,打破、缩减那些不必要的环节,重建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
3.4存在不足与今后努力方向品管圈活动在本科开展时间不长,部分圈员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全;管理工具的应用还不熟练;年轻护士在分析、处理问题方面能力不强,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重点加强手术患者的宣教和心理护理,采取干预,进一步降低接手术患者在病区滞留率。
【摘要】医院自2012年7月引入品管圈,于2013年5月第一期10个圈结题,取得成绩有: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职工能力得到提高,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等。总结了工作开展经验,包括健全组织,上下联动;完善制度,奖惩分明;多渠道学习,培训到位;覆盖面广,实现全面质量提升;慎重选题,结合医院特点,紧密联系评审等。
关键词 品管圈;精神专科医院;质量文化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Quality Culture Development/SUN Xiuli,LI Jiaxun,WEN Huiying,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04-06
AbstractSince July 2012 the introduc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and the complete of the first ten circles in May 2013, the achievements included quality consciousness gained; increased workers capac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working quality.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included a sound organization with from top to bottom linkag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with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multi-channel learning with full training; all coverage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ement; careful topics chosen with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nd assessment of the IIIA hospital.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Psychiatric Hospital;Quality Culture
First?author’s addressPsychiatric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Baoding, Hebei,071000, China
“小圈圈,有了大作为。”品管圈活动实施以来,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员工常常这样感慨。“小圈圈”即“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1],是指工作性质相似或相关的人员,本着自动自发精神,共同组成一个圈,运用品管手法,对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存在的问题进行计划确认和处置,提高了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和工作能力,最终提高了工作质量[2-6]。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逐步形成“改进质量,人人有责”的医院质量文化。
1过程概述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质量管理工作,推进质量管理科学化进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心自2012年7月引入品管圈,2013年5月第一阶段(第一期)活动结题,目前进入第二阶段(第二期)。
第一阶段为探索尝试阶段,时间为2012年7月~2013年5月,共建立10个品管圈。其目标是:引入品管圈工具、学习规范手法、医护技及行政重点科室试点开展。
第二阶段为总结推广阶段,时间为2013年6月~12月,在第一期10个圈的基础上推广至20个圈。其目标是:适当提高解决问题的难度、培养院级辅导员。
2取得成绩
2.1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品管圈的实施改变了过去领导分配任务的模式,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质量文化建设进入崭新阶段。以往改进工作质量是上级领导的事情,基层一线员工习惯于医院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命令,缺少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品管圈活动开展以来,每个圈员都成为活动主体,积极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逐步建立了自下而上的质量改善模式。品管圈活动让人人来管事、事事有人管,聚合众人心智,使一线员工以主人公姿态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圈员树立了正确观念,能明确区分人员权责并充分授权,善用流程管理改善问题;建立了“改进质量,人人有责”的医院质量文化,使全体成员在文化感召下努力进取。
2.2职工能力得到提高
品管圈活动给基层职工提供了工作主动权,增强了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运用改善手法和工具科学分析问题、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活力,提升了团队士气。员工的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提高。活动过程中,圈长需要与品管圈推进组沟通,与督导沟通,与科室领导沟通,还需要调动圈员的积极性,增强圈员交流沟通能力,为圈员树立自信心,同时为培养医院管理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位总务处的年轻圈员这样形容,“品管圈活动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工作,让我学会了发现问题,学会了怎么去解决问题,学会了很多使用电脑的技巧,学会了如何在众人面前表达观点。第一期我是优秀圈员,第二期我要力争当圈长,以后我还要做院级辅导员”。
2.3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第一期10个圈的活动主题紧紧围绕工作实际,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实际。如提高患者健康宣教知晓率、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生化标本周转时间等,从实施效果来看,对策实施后较实施前均有明显改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第一期活动结题后,将优秀成果由相关职能部门在院内推广,促使医院整体工作质量得以改进和提高。
3经验
3.1健全组织,上下联动
医院成立品管圈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质控办牵头,院办、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全力配合,形成医院统一领导、处室各负其责、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将制度落实、现场推进、媒体宣传、院内辅导等逐一落实到个人。活动过程中,强化了不同科室的沟通、交流与配合能力,营造了和谐融洽、上下通畅的工作氛围。
3.2完善制度,奖惩分明
第一期品管圈启动时下发《品管圈活动实施方案》,第二期动员阶段总结第一期经验和教训,借鉴兄弟医院做法,制定《第二期品管圈活动实施方案》。将职工责任与奖励机制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团队意识,强化职工责任意识。在品管圈推行过程中,医院利用奖金、职务、职称、职业发展等多种激励形式,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总结第一期品管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激励措施增加以下内容:(1)与晋职、评优挂钩;(2)护士长等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本年度品管圈活动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及评优条件之一;(3)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及评优条件之一;(4)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时,将参加品管圈活动列为加分项;(5)同等条件下,优秀品管圈活动成员,优先推荐。每圈主题审核通过后奖励启动资金,结题审核通过奖励结题奖,结题考核设一、二、三等奖,评选优秀圈长、优秀圈员并分别给予一定奖励。
3.3多渠道学习,培训到位
在第一期品管圈实施过程中,学习培训贯穿始终全称。组织了3次外出学习,引入品管圈理念及推行模式;组织了4次全员集中培训,普及质量管理和品管圈相关知识;邀请咨询公司指导老师进行了9次专题培训,对品管圈进行“一对一”课桌式辅导,保障了品管圈的准确、规范和高效率开展。第二期品管圈活动伊始,为打造更好的团队,促使大家形成良好团队意识,开展了拓展训练。培训以院内督导、优秀辅导员、优秀圈长为主,在开题汇报、期中成果汇报、期末成果汇报等关键环节邀请咨询老师协助把关。这样既锻炼了职工的辅导能力,培养了其质量意识的自主性,又节省了资金。关键节点由咨询老师把关还保证了品管圈开展质量。
3.4覆盖面广,实现全面质量提升
多数医院的品管圈活动局限于护理团队。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旨在利用品管圈活动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第一期10个圈包含医疗圈2个、医技圈2个、护理圈5个、后勤圈1个,分别覆盖一线、二线和三线科室,圈员人数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6,主题涵盖护理、医疗、药剂、后勤等,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5慎重选题,紧密联系评审
如何将品管圈更好地与医院实际工作结合是一个新课题,以往
参考文献及外聘辅导老师均没有太多涉及精神科的品管圈经验。在头脑风暴、圈员投票、与相关职能科室共同探讨、紧密联系《三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的基础上,第一期活动选择了降低开放病房安定类药物使用率、提高住院患者卫生合格率、提高出院患者复诊率、降低护理记录单书写不合格率等基于精神专科特点的主题;第二期活动涉及缩短患者约束保护时间、提高孤独症患儿家长辅助治疗操作正确率等主题。
3.6需继续探索的问题
有的医院在前期推行品管圈活动中投入了较多精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员工热情降低,医院品管圈领导小组督导力度下降,造成品管圈质量下降。作为一项长期质量改进措施,如何持续推行品管圈活动,保证推行质量,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致谢:感谢上海康程咨询有限公司黄建丰、李春艳老师在本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兴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
[2]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3.
[3]袁琦,黄燕.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理论水平[J].护理研究,2010,24(7):1761-1762.
[4]戴艳琴.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2(3):255-256.
[5]张友婷,乔丽曼,潘文合,等.品管圈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医药导报,2011,30(2):272-274.
[6]李翰林,胡绍联.新加坡医院管理经验介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7):445-447.
通信作者:
栗克清: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院长
E-mail:like1002@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1-21
责任编辑:吴小红
常用QCC工具及主要功能
调查表集数据:收集积累数据并进行粗略的整理分析,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分层法示差异:把问题对象总体按照特征分组;
排列图抓重点: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抓住关键的少数;
散布图看相关:研究两个变量/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分析,找原因、定对策;
因果图追原因:研究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产生问题的原因;
控制图找异常:看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是否受控?找到改进的切入点;
直方图显分布:观察分析数据分布情况,对离散进行简单控制;
关联图找原因:分析复杂问题的原因、因素之间的关联;
系统图(树图)找原因、找手段:创新型课题的方案解题的最佳方法;
水平对比法找差距:选择课题、现状调查、效果检查三个阶段都会用到;
头脑风暴法运用集体智慧,出主意、想办法;
亲和图将相同、相近的资料归纳整理;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知晓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PDCA方法和质量管理常用工具进行改进工作。结果: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知晓率由47.90%提高到88.62%。结论:提高了护士运用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了临床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
关键词 品管圈;糖尿病;胰岛素;知晓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42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据估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于2030年将达到4230万[1],持续的胰岛素治疗并结合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血糖的控制[2],不规范的胰岛素使用不仅会导致血糖控制不良,也会增加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3]。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方面相关知识缺乏,存在许多误区,尤其是出院后居家无人监管胰岛素的使用,因此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国内许多文献报道,认为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4]。因此我科于2012年5~8月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知晓率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5~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男39例,女19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5.08±8.55)岁。学历:本科2例,大专7例,中专及以下学历40例,小学7例,文盲2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47例。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品管圈(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5]。我科室的品管圈是由8名护理人员和1名科主任自愿的方式组成品管圈,男1名,女7名。年龄27~50岁。研究生1名,本科3名,大专3名,中专1名。全体圈员用头脑风暴法打分定出圈名和圈徽,打分得出圈能力为82%。圈长负责整个小组策划与组织,辅导员负责活动过程中给予支持和辅导,并组织圈员定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1.2.2选定主题首先,每位圈员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然后,用打分法最终选定课题为“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知晓率”。最后,对患者、对同仁、对医院而言列出选题理由。
1.3制定活动计划绘制甘特图,活动周期定为2012年5~8月。
1.4使用品管工具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柏拉图、雷达图等。
1.5现状调查调查58例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使用知识的知晓情况,内容包括胰岛素的名称及类型、胰岛素的注射、不良反应、储存和外观5个方面。
知晓率:调查人群中对涉及调查项目知晓情况的例次数除以调查项目的总例次数。调查的58例糖尿病患者中,对胰岛素储存方面不知晓者51例,注射方面不知晓者38例,不良反应方面不知晓者14例,名称及类型方面不知晓者4例,外观不知晓者2例,共计109例次,得出现况值为47.90%。根据二八定律,症结主要为胰岛素储存和胰岛素注射方面问题,见图1。
1.6设定目标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得出目标值为80%。
1.7原因分析(图2)
1.8要因确认通过要因分析,最后得出要因共6个,分别是:(1)教育流程不完善。(2)宣教材料少。(3)宣教内容不统一。(4)护士缺少讲课经验。(5)专科知识培训少。(6)缺少个性化教育。
2对策
2.1完善教育流程(图3)
2.2增加宣教材料(1)在走廊放置电视,循环播放胰岛素相关视频。(2)病房放置图及宣传单页,供患者翻阅或带走。
2.3统一宣传内容完善并统一胰岛素使用手册,手册悬挂在病房可供患者随时翻阅。
2.4提高护士讲课水平外派护理人员参加学术会议,请资深教师传授教学技巧,每周安排1名护士在病房给糖尿病患者讲课,为每一位护士提供讲课锻炼自己的机会。
2.5增加针对患者的专科知识讲座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专科知识讲座,在讲座前,全体护士先针对要讲解的知识进行集中学习,然后选择1名专业知识扎实的护士为患者进行知识讲座,讲座主要针对患者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
2.6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宣教因人施教,责任护士到患者床边通过提问患者相关知识,评估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分析患者知识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将患者不知晓的部分给予讲解。
2.7巩固措施及标准化(1)将糖尿病胰岛素使用教育流程列入我科常规,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每月进行1次资料汇总。(2)继续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3)支援全院其他病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的教育。(4)使用统一的胰岛素宣传手册。
3效果确认
3.1有形成果本次小组活动的主要有形成果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对策实施后再调查58例患者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的知晓评价,其中胰岛素储存方面不知晓者为15例,注射方面不知晓者为10例,胰岛素不良反应方面不知晓者为5例,名称及类型方面不知晓者为2例,外观不知晓1例,共计33例次,改善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88.62%(图4)
3.2无形成果品管圈活动的无形成果营造了愉快的工作环境,护士掌握了常用的品管工具,自信心、责任心、创造力、团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4讨论
4.1品管圈活动的作用
4.1.1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相关知晓率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知晓率由47.90%提高到88.62%,减少了不良反应,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了生活质量。本次QCC小组活动运用PDCA方法,对选定的主题进行现场调查,找出症结,用鱼骨图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找出要因,并制定对策,对策实施后再进行巩固,同时发现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圈的PDCA循环,从而使患者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不断的提高,患者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少,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4.1.2提升了圈员的综合能力本次活动按照品管圈的步骤逐步进行,圈员体验到从不懂到熟练应用品管工具的过程,提高了个人综合能力,从选定主题到解析问题,提高了圈员自主学习的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拟定与实施对策体现了圈员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分析活动效果,使圈员具备了严谨的科研思维。整个品管活动参与过程中,圈员学会了查阅文献,掌握了制作幻灯片,绘制柏拉图、鱼骨图等技能,并在专题讲座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每位圈员均掌握了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技巧,提升了综合能力,为进一步推动品管圈活动奠定了基础。
4.1.3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参加品管圈活动,临床护士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意识逐渐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同时使护理管理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此次品管圈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贡献了力量,对其他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4.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品管圈活动在我院也刚刚起步,很多护士不理解,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整年的时间去开展这项活动,认为直接对问题分析改进就可以了;另外对数据分析整理感到困惑;同时医院各部门的支持保障系统尚有缺位;医师团队对活动开展持有异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人员的情绪和开展QCC活动的工作热情。实践证明,做好品管知识的培训是开展QCC活动的基础,医院领导的重视与各部门的理解与配合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6],医院需建立奖励机制与培训制度,及时发现基层护理人员的点滴成长,多组织培训和成果汇报交流,以点带面,将品管圈活动持续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Shaw JE,Sicree RA,Zimmet PZ.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0,87(1):4-14.
[2]牛林艳,黄金.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的问题及教育管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79-181.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Diabetes Care,2011,34(1):11-61.
[4]石晶,程青虹,王子迎.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农垦医学,2011,33(5):458-460.
[5]刘庭芳,刘勇主编.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6]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关键词:品管圈 血液透析 低血压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sing QCC to reduce the occurs of hemodialysis hypotension.Method There were 9 nurses participating in QCC.Through A series of QCC activities,such as establishing theme,setting plans, analyzing causes,establishing object and taking focused measures,reduce the occurs of hemodialysis hypotension.Result There were 1396 times dialysis until the end of QCC activities after taking off another 500 times one which us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81 times hypotension happenned.The occur rate of hypotension was down to 5.8%,an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500 times dialysi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P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Hemodialysis,Hypotension
血液透析患者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发生低血压[1],发生低血压的透析患者不但由于血容量不足,导致透析不顺利或被迫中止透析,甚至可能由于患者本身机体病变,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突发事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透析患者低血压现已成为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已成为血液透析室医生和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我科运用品管圈活动设计(QCC)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来发现解决由于护理问题引起的低血压,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前500次进行血液透析过程进行低血压发生因素分析。
1.2 QCC设计 我科室QCC成立于2013年1月,报名方式为自愿报名。QCC成员确立后,由圈内成员民主投票选出圈长一名,以及圈长助理一名。本QCC共有9名成员组成,均为我科室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3名,年龄21-52岁,全员以年轻人为主,头脑灵活,工作热情,且对于主动的工作模式呼声高。经圈内投票设计,圈名定位bomb圈,其意为爆发工作热情,积极向上,对于问题以爆炸的方式迅速解决,使问题烟消云散。通过QCC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圈员熟练掌握QCC理念及活动方法,并使其明确QCC对护理工作的利弊。
1.2.1确定主题 根据血液透析室的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分析,选出6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并依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进行圈内成员评分。最终选定“减少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本次QCC活动主题。
1.2.2活动计划 遵循“4W1H”原则,即what/when/who/where/how,安排活动计划,绘制计划表,并分段实施计划内容。
1.2.3分析原因 本次QCC活动研究选取前500次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共发生97次低血压,其低血压发生率为19.4%,其详细发生原因见表1。根据“柏拉图”分析,以80/20法则进行选取,确定本次QCC活动改善低血压发生率的重点项目为“超滤率过高”、“降压药物和镇静药物的使用”、“透析中进食”。
1.2.4 QCC活动目标 通过目标值公式[4]对本次品管圈设计进行目标设定,其公式为: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根据主题选定是圈能力值为87%,即得出本次QCC活动目标血透患者低血压发生率应降至6%。
1.2.6针对措施 针对鱼骨图中所绘制的原因,进行对策拟定和实施,并结合戴明环进行PDCA。主要措施如下:1、加强疾病宣传教育-在患者候诊室及血液透析室各墙面上标示出血液透析患者应注意的事项,使患者及其家属均能阅读,如血液透析前的饮食安排、药物使用、水和钠的摄入,以及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时的表现形式,患者如何预防以及发生时的配合方式等。2、规范称重过程-血液透析患者称重过程需由护士严格监督执行,并详细记录患者体重,如患者外物过重影响结果,应嘱患者除去外物,如衣物、手机、背包等,同时调整室内温度,以防止患者增加衣物时感觉不适。3、加强透析过程管理-采取层级管理模式,职称较低的护士主要负责患者透析过程的陪伴,1名护士可负责3-5人;护师则负责透析操作;主管护师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对下级护士、护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血液透析的护理水平。4、定期开展圈内学习-目前主要针对血液透析过程预防低血压的课程学习,主要依靠平时操作,查阅文献书籍,以及上级护士的指导,每2周一次的QCC会中,由一名护士进行一次学习汇报总结,提高血液透析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5-加强护患沟通-每位责任护士均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提高患者透析过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纠正患者对透析的错误理解,防止有低血压诱因的存在。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有形结果即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采用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常用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助其将体内有害物质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6]。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本身身体素质差,常存在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危险性高,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国内外对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进行统计,发现其发生率高达20%~50%[7-8],说明血液透析低血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针对此种情况,护理工作者一直都在探寻有效减少低血压发生的方法。周文英[9]等通过护理干预的模式对老年透析低血压进行控制,李霞[10]等则采用预见性护理预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目前的护理管理模式多采用层级式管理,属于被动管理模式,下级护士接触患者多,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多,但缺乏主动管理意识,从而使问题被忽视。上级护士多不能接触到此类问题,致使问题被埋没。QCC设计通过改变下级护士被动的工作模式,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并让其发挥自主管理能力,从而使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发掘出来,通过圈内讨论的方式逐渐让大家正视此类问题。如本次圈内发现的称重不合理问题,多因为称重工作简单,由下级护士负责,但下级护士不了解此项工作对患者发生透析低血压的重要影响,致使问题一直被忽略,直至开展品管圈才被发掘出来。
通过本次QCC活动设计,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有原来的19.4%下降到5.8%,效果显著。而通过QCC活动发现的其他造成低血压发生的原因,我们计划进行下一步QCC活动予以解决,这将会进一步下调透析低血压的发生几率。综上所述,QCC活动可有效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而且尚有进一步减少的可能,值得临床推广和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雪春.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32): 14-15.
[2]罗学文, 蒙兰芬.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 2011, 6(3): 370-372.
[3]Bos W J W, Bruin S, van Olden R W, et al. Cardiac and hemodynamic effects of hemodialysis and ultrafiltr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000, 35(5): 819-826.
[4]张幸国. 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5.
[5]姜杰. 西方管理思想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41-152.
[6]李春兰, 程霞, 周怡. 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护理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14): 1731-1733.
[7]文艳秋. 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5.
[8]Boon D, van Montfrans G A, Koopman M G, et al. Blood pressure response to uncomplicated hemodialysis: the importance of changes in stroke volume[J]. Nephron Clinical Practice, 2004, 96(3): c82-c87.
关键词:品管圈;管路护理;合格率;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11(2016)02-0176-02
品管圈,全称品质管理圈,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工作场所,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其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1]。管路是临床上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临床上,各种管路不仅用于一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生命,它可以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也可以是治疗方法中所必需的辅助措施。管路的护理即对临床采用的普通管道、特殊管道,从其适应证、禁忌证、物品准备、置管方法、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护理[2]。本科为外科,术后患者一般均留置管路,因此提高手术患者管路护理合格率有着重要的意义。2013年6月~2014年的9月,本科品管圈针对“提高管路护理合格率”这一主题展开圈活动,取得一定成效。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3年6~7月和10~11月本科室各56名术后患者的护理管路进行检查分析。其中6~7月男患者31名,女患者25名,平均年龄50.23岁。其中56名术后患者携带胃管,45名患者携带胆道引流管,45名患者携带创腔引流管,56名患者携带尿管,25名患者携带深静脉留置管,31名患者携带外周静脉留置针。10~11月男患者29名,女患者27名,平均年龄45.73岁。其中56名术后患者携带胃管,38名患者携带胆道引流管,38名患者携带创腔引流管,56名患者携带尿管,29名患者携带深静脉留置管,27名患者携带外周静脉留置针。2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013年6~7月使用《管路安全质量督查表》进行管路护理质量调查,《督查表》分为六大项,总分100分,大于等于90分为合格,小于90分为不合格,每张督查表针对一位患者评分。6~7月督查的56位患者,9人不合格,合格率83.9%。
1.2方法
1.2.1组圈本科品管圈小组由9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圈长1名,由科室护理组长担任,辅导员1名,由护士长担任,其余7名为护理人员。圈长负责整体规划、监督数据分析等,每周组织学习《督查表》2次,使圈员掌握并熟练应用。1.2.2选定主题运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品管圈的主题为“提高术后患者的管路合格率”,使用《督查表》对管路护理情况进行评分,从而计算合格率。1.2.3目标设定目标设定为把56位患者管路护理不合格人数从9人降至5人,即合格率提高到91.1%。1.2.4解析对2013年6~7月管路护理质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运用鱼骨图解析找出要因,通过关联图找出与问题有关系的一切原因,运用冰山图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将统计数据进行柏拉图分析,显示健康教育落实不够、护士未执行各项规范、管路固定不当这3项缺陷累计百分比是78.9%,根据2/8定律此3项是致管路护理合格率低的真因。1.2.5对策拟定1.2.5.1遵循卫生部发行的[2]《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霍孝蓉主编[3]的《实用临床护理“三基”应知应会》,唐维新主编[4]的《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操作篇》,《外科护理学》第五版[5],制定《肝胆外科管路安全管理规范》、《肝胆外科管路安全管理督查表》、《胆外科健康教育记录单》;并根据《管路安全管理规范》制作各管路护理的相关操作彩印版流程和视频,护理部审核通过后使用。(1)《督查表》包括健康教育落实,护士执行各项规范、交接班及管路固定、标识和通畅情况六大项。实施过程持续使用《督查表》对管路护理情况进行督查,每2月采用excel表汇总、比较、反馈、改进。(2)《健康教育记录单》每位患者均使用,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在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后取得理解并配合的反馈后请其与护士一同签字为证。(3)使用《操作流程》和《操作视频》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临床落实。新护士、轮转护士、进修生、护生先经过以上培训再进入临床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践。1.2.5.2规范管路标识(1)床头标识,在患者的床头粘贴“请爱护管路”提醒牌,在提醒牌上用不同颜色的五角星标识不同的管路,绿色代表胃管,蓝色代表胆道引流管,红色代表创腔引流管,黄色代表尿管,玫红色代表深静脉留置管,橘黄色代表外周静脉留置针;五角星的数量随着管路的放置和拔除增减。提醒牌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的同时,也提醒着护士该患者管路的种类、数目,达到随时评估、宣教和评价的目的。(2)管路标识,管路上使用院统一的管路标签标识,注明管路的名称、放置时间、外露长度及标识者工号。(3)引流袋标识,用黑色粗体记号笔在引流袋上注明管路的名称、更换引流袋的时间及下次常规更换时间、操作者工号。1.2.5.3健康教育根据《规范》、《普外科护理常规》制定“健康教育卡片”、《健康教育手册》、《T管健康教育处方》,配合《健康教育记录单使用》。(1)根据专科特性制作了T管、胃管、腹腔引流管、创腔引流管、深静脉留置管、尿管六张管路安全健康教育卡片,卡片上有该引流管放置的目的以及需要患者和家属注意的事项。(2)《健康教育手册》内含较全面的专科各种疾病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放置在每个病房的宣传栏内。(3)留置T管的患者在实施以上健康教育的同时发放《T管健康教育处方》,《处方》内容包括患者如何穿衣、活动、引流口的处理、引流液的观察、应急的处理等等。⑷带管出院的患者,责任护士根据病情随时打印书面管路护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指导发放并口头讲解、指导。以上各健康教育的实施,均需确定患者及家属理解并能正确配合或操作后双方共同填写《健康教育记录单》存档。
2结果
2.1效果确认
措施实施前9名患者不合格,管路护理合格率为83.9%;品管圈实施4个月后4名患者不合格,合格率为92.86%,2组患者术后管路护理合格率相比,明显提高;经过2次检讨与改进后,第2年措施前同期提高到98.2%,效果达成。每份督查表数据折线图亦显示本次圈活动措施有效。
2.2标准化
本次圈活动历时一年两个半月,经过3次检讨与改进,先后标准化十八项管路相关护理规范、流程及相关操作视频,并在外科推广应用。
3讨论
3.1在管路护理中运用品管圈,高效率、高质量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理性、准确的找出主因,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实施方案给出明确目标;对客观分析问题发生的环节,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起到关键性作用。质控工具的正确使用,极大帮助和指导了临床护理具体工作。用数据说话,增加了护士的责任心和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3.2管理者合理、正确的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管理者通过品管圈引导护士参与质量管理,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慎独性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护士通过参与质量管理,得到管理者的认同和肯定,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从而提高护理整体质量。管理者正确看待护理质量问题,提升其个人魅力,利于团队协作和整体单元管理,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卓.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初级护士血糖监测合格率的效果[J].当代护士,2014,8:135~136.
2卫生部.《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卫医政发[S].2010.
3霍孝蓉.实用临床护理“三基”应知应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52.
4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操作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10.
大家下午好!
今天全院护理同仁在这里隆重集会来庆祝我们的节日,我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用爱心、耐心、责任心让无数病人获得了新生,你们用灿烂的笑容、灵巧的双手、精湛的技术为人间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天使之歌。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谨代表院党政领导向辛勤工作在全院各护理岗位的护士同志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衷心祝愿你们节日快乐!
大家知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在新的医改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每一个管理者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过去的一年,护理部带领全院各护理单元,使各项工作走在全院的前头。
在过去的一年中,你们积极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追踪方法学、根因分析法、品管手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先后共60个科室组建了61个品管圈,有效地激发了护士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在年初的中期汇报会上,我听到来自不同科室的许多好的主题。前几天,还有15个圈参与了最终成果汇报,评出了一、二、三等奖,今天还有第一名的汇报。我很期待,希望在你们的带动下,全院各部门都能积极转变思路,把先进的管理工具运用到质量控制下,实现我们打造精益医疗,精品科室的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中,你们持续开展青年护士技能比武,提高临床护理能力。在去年的留置针比赛中,我院实现了从院内走向全省,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今年,刚刚结束的急救技能比赛,我认为形式很好,不仅能提高个人的急救技术,也能锻炼集体的团结协作能力,使护理队伍战时能拉得出来,拉出来能拿得下来,真正打造一批敢打、敢拼、高素质的医疗精英、青年尖兵!
在过去的一年中你们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20xx年度“听群众心声、让患者评议”活动中,我院被评xx省最满意省城三级综合医院之一。我想这其中有在座的以及全体护士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因为你们日夜守护在患者身旁,与患者接触最多,患者的一声,一点变化,你们都能第一时间观察到、体会到,你们的付出为全院赢得了肯定和声誉,再次向你们表示感谢!
护理队伍人数多,执行力强,在医院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护理的保障力度,重视护理人才储备,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保障重点岗位人才需求;要继续探索开发管理、教学、科研、临床护理专家等多层次护理职业生涯通道,尽快明确一些代护士长身份,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追求;要依托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实现护士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分层管理机制,努力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的分配格局,稳定一线护理队伍。
【关键词】 PDCA循环; 老年患者; 痰标本
中图分类号 R4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082-03
痰液是支气管肺泡产生的分泌物,正常情况下,此种分泌物较少,病理情况下如肺部感染、肺癌等疾病时,痰量增加,并伴有颜色、性质及成分的改变[1]。痰液检查是呼吸内科常见的也是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痰标本的质量是确保检验质量的前提,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及指导用药有重要意义[2-4]。针对老年患者痰标本留取错误率高的问题,笔者将标准化、科学化PDCA循环应用到老年患者痰标本留取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014年1-5月需进行痰液检查的老年住院患者224例,男122例,女102例,年龄60~97岁,平均(68.0±7.43)岁,采用常规宣教方式指导患者留取痰标本。研究组2014年6-10月需做痰液检查的老年住院患者265例,男148例,女117例,年龄60~96岁,平均(77.0±6.30)岁,采用PDCA循环法指导患者留取痰标本。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宣教方式指导患者留取痰标本,即值班护士将痰标本盒发放给患者,指导患者次日晨清水漱口后,留取气管深部第一口痰作为标本,统一送检。
1.2.2 研究组
1.2.2.1 计划阶段(P) (1)现状调查。对2014年1-5月采用常规宣教方式留取痰标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对照组224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数386个,不合格标本数192个,错误率高达49.74%。(2)原因分析。①医护因素,护士责任心不足,在发放标本盒时简单宣教,或宣教次数少,对无力咳痰,痰液黏稠者,没有及时协助其留取痰液;护士专业知识缺乏,沟通技巧欠缺,评估能力不足,没有选对合适的宣教时机或对患者配合程度估计不足,不能正确讲解留取痰标本方式以及未掌握协助患者留取痰标本护理措施。②患者及家属因素,患者及家属缺乏主观意愿,考虑经济,怕花钱和不愿意花钱以及反复住院,认为已明确诊断,痰液检查对治疗没有作用,觉得输液治疗比检查更重要;患者年龄大,记忆力差,不记得留取时间及有效咳嗽咳痰方式,视力下降和不识字,分不清标本盒,导致忘记留取标本以及留取标本盒错误;对反复多次查痰,患者有抵触和厌烦心理,因病情无法自然咳痰或干咳无痰、痰少。③其他因素,标本盒不合格、标本盒没盖紧,导致标本污染以及污染其他标本的标签,致字迹不清,留取时间不对,存放时间过长,送检不及时。(3)制定目标。根据品管圈中冰山图、柏拉图得出此次改善重点是患者及家属因素,根据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49.7%-(49.7%×70.23%×78.6%)计算出此次目标值为21.45%。
1.2.2.2 实施阶段(D) 针对上述原因提出改进措施:(1)提高护理质量,首先要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组织全科护士重新学习呼吸系统相关知识,评估患者配合及了解程度,正确留取痰标本方法,协助患者留取痰标本护理措施,制定科室统一的宣教版本,设计图文并茂的宣教卡片[5];(2)寻求支持与帮助,邀请检验科细菌室医生对本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责任医生开单前告知患者检查项目及目的;允许并要求留家属一人,连同家属一起宣教指导;(3)加强细节管理,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打出条码核对无误,粘贴标本盒。科室建立标本检查登记本,详细记录床号、姓名、检查项目。将发放标本盒及宣教工作由当班护士改为责任护士,责任护士接待评估患者,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理解配合程度进行宣教指导,在宣教中将次日晨改为次日晨6∶00-7∶00,单纯指导性宣教改为互动式宣教,即宣教毕请患者演示一遍,确认其掌握痰标本留取方法后,将图文并茂的宣教卡连同标本盒一起发放给患者。次日晨大夜班护士在采集晨血标本时,再次提醒与督促患者留取标本。责任护士根据标本登记本逐一收取各标本,对没留的及时留取,对留取错误的立即补打条码重新留取,收集毕立即送检;(4)培训及改进后的工作流程列入科室培训计划内,对科室原有护士逐一考核,对新入护士进行培训后再考核,确保人人过关。
1.2.2.3 检查阶段(C) 利用三级质控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项质量检查。科室形成护士长-质控员-责任组长三级质控检查组,责任组长负责检查本组痰标本登记情况,质控员每月不定期对住院患者和家属发放痰标本问卷调查表,由患者及家属进行评分,以患者对痰标本留取方式的知晓率、掌握程度及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护士长将痰标本调查表得分与其他专项得分进行综合评比,与科室绩效挂钩。
1.2.2.4 处理阶段(A) 这一阶段是PDCA循环关键阶段,三级质控成员每月进行总结,统计痰标本留取错误率,巩固采取的措施,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将改进后的措施再次纳入制度,把仍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直至全部解决。
1.2.2.5 结果分析 2014年6-10月采用PDCA循环法指导患者留取痰标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组265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数527个,不合格标本数104个,错误率为19.73%,错误率明显降低。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评价指标即痰标本合格率。由微生物室检验技师对标本进行合格检验,采用磷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为合格痰标本[6],痰培养标本以痰培养+药敏报告为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224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数386个,不合格标本数192个,错误率49.74%。研究组265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527个,不合格标本数104个,错误率19.73%,研究组痰标本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PDCA循环对痰标本留取的积极影响
PDCA循环是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共分为计划(P),实施(D),检查(C),与处理(A)四个步骤[7-8],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每次循环解决一些问题,提高水平,完善管理,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9]。已被广泛用于血液标本[10],导管护理[11],医疗设备管理[12],药物安全管理[13]等临床实际工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运用PDCA循环法,对留取痰标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问题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责任到人,增强护士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重视反馈及分析,通过一次又一次循环,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痰标本质量意识及护理人员水平,从而提高痰标本质量,为临床用药诊断提供依据,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而满意度正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及改进医疗护理工作地标准[14]。
3.2 成果汇报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带给最直接的有形成果是痰标本留取错误率由49.74%降到19.73%,高于目标值21.45%,达到预期目标。给无形成果更是难能可贵,学习了各种品管圈手法,如查检收数据,柏拉抓重点,鱼骨找原因等。通过PDCA循环,聚合众人的心智和力量,及时整改,持续改进。让每一位同志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每一个圈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而针对这19.73%的错误率,将召开全科护士会,互相交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计算出新的目标值,进入下一个循环,进一步努力降低痰标本留取错误率,从而提高痰标本合格率。
参考文献
[1]翟振武,李龙.老年标准与定义再探讨[J].人口研究,2014,38(6):57-63.
[2]腾月玲.影响痰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临床肺科志,2010,15(4):574.
[3]李为,宋晨,曹建芬,等.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21(24):8-9.
[4]陈淑珍.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及时送检率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9):42-44.
[5]周华云.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117-1119.
[6]陈文彬.诊断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2.
[7]谭艳涵.运用PDCA循环法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395.
[8]祁海鸥,金双燕.PDCA循环在临床危急值管理改进中的实践[J].护理与康复,2013,4(12):4.
[9]张艳军.PDCA循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2,18(4):564-565.
[10]罗煜,彭早玲.应用PDCA循环降低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117-119.
[11]周悠燕.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导管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6):39-40.
[12]王贤卿.PDCA循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4,8(15):400-401.
[13]吴晓美,沈苗红.PDCA循环法在医院肿瘤病房药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0):1687-1688.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省级妇幼保健院,共有20个护理单元,护士长20名,实行三级护理管理,护理部主任1名,分管护理质量与安全副主任1名,分管教学和培训专干1名,部门干事1名。科护士长3名,其中大妇科片为专职科护士长,大产科和大儿科为兼职科护士长。
1.2方法
1.2.1护理督导专家组分组方法和工作职责
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共设11个护理督导专家组。分别为:护士素质组、病室管理组、基础护理组、护理安全组、消毒隔离组、爱婴医院组、特殊护理单元组、护理文书组、健康教育组、护理教学组和护理科研组。各护理督导专家组由5人组成,组长、副组长各1名,组员3名。每个护理督导组负责对本组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督导、反馈、整改和追踪。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引起问题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在全院范围内推广、执行。改进措施有:调整管理措施,加强个别督导,加强单项工作的培训,组织学习等。
1.2.2护理督导专家组工作方法
护理督导专家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将组内成员分成两组,对院内各护理单元分组进行督导。小组督导范围保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不变,目的是保持护理督导专家督导工作的稳定性,对相应问题有持续的追踪。每季度各护理督导组都对本组的工作在全院范围内进行督导,其他时间各护理督导专家组根据临床实际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全院范围内的督导,也可采取对小范围的护理单元进行重点督导的工作方式。
1.2.3护理督导专家组督导问题质量分析
各护理督导专家组对督导发现的问题,需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组内深入分析的前提下,提交护理部部务会讨论,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在护理部的组织下,各护理督导专家组每半年进行工作汇报,向全院护理管理干部介绍所督导内容全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运用质量管理工具PDCA循环,品管圈等,不断推进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1.2.4护理督导专家组发现问题和反馈问题的方式
各护理督导专家对每次督导发现的问题,记录在督导检查表上。同时将发现的问题当场反馈,并记录各护理单元的《病室护理护理质控周检查记录本》上,并于当月对督导发现的问题进行复查,在下月的护理质量与安全分析会上通报上月护理督导发现问题及复查情况。各护理督导专家发现的问题,每月进行汇总,汇编成《护理简讯》,在每月的护士长和护理质量与安全分析会上进行通报和解读。
1.2.5护理督导专家组与护理部行政管理的关系
护理部行政管理与护理督导专家组的属于相互交错,相互支持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护理部成员和科护士长都需担任1~2个组的组长。在进行护理督导工作时,护理部成员以督导专家的身份工作,不以行政职务出现,体现护理督导专家的专业性和专一性。各护理督导专家组提出的改革和管理措施需在护理部部务会上讨论通过,体现出护理部行政的管理职能。
2效果
2.1建立了随机进行护理督导的模式
不再有原来每月指定的护理质量检查日。各护理督导专家组根据自己时间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机动的安排到各护理单元进行相应护理工作督导的时间,建立了随机的护理工作督导模式。随即督导模式的建立,促使了各护理单元建立始终如一的工作思路,打消了以往在检查前进行突击的工作方式,促进了护理工作长效改进机制。
2.2各护理督导专家组工作的主动性和延续性
各护理督导专家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专门负责某方面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促使各护理督导专家组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主动进行深入分析和临床调查研究,主动思考相应的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产生长效的管理机制。每半年一次得集中汇报,各护理督导组之间形成对比和竞争,促使各护理督导专家组的主动工作。
2.3推出务实、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
从去年9月份开始实施护理督导专家组工作方式以来,各护理督导小组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管理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经在护士素质、病室管理、消毒隔离、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爱婴医院和护理科研等护理督导小组产生很好的实际效果。提出了护士交班质量的提升和交班内容规范化的管理,病室5S管理法,病室每周一晨会,各护理单元的二级护理督导小组对上周出现问题的反馈,全院范围内抢救车的规范设置和抢救车管理规范的修订,健康教育处方的开发和健康教育同质化的培训等,促进了全院各项护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3讨论
3.1护理的各项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和督导
比文介绍的护理督导专家的督导内容比杨松兰的研究护理督导专家的工作范围更全面,更广泛。随时随机抽查,客观真实,具有较好的督导性,提高了护士工作的自律性,避免以往检查时提前准备,检查完毕后工作松懈。随时检查,及时评价、反馈,指导工作,有利于护理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和持续改进,保证了护理安全。同时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消除了护患间的隔阂,提高了护理综合满意度。
3.2护理部的行政管理与护理专家督导管理通过护理督导专家组的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由护理部成员、科护士长担任各护理督导小组组长,由临床护士长担任各组组员,每个护理督导专家组有各层面的护理管理干部参加。各护理督导专家组提出的各项决定和改革措施,都经过护理部的部务会讨论通过以后再在全院范围内执行,通过此项措施将护理部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护理督导专家组的专家职能完美的结合起来。
3.3护理部推出的各项护理管理举措能更加的贴近临床、贴近实际
关键词:手术病理标本;管理方法;新进展
手术室病理标本是指在手术室实施手术用组织钳夹取或切除局部组织、器官等,活体组织的病理诊断是外科诊断疾病的金指标[1]。手术病理标本的管理是手术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现就目前手术病理标本管理的常见问题、原因、及管理方法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
1手术病理标本常见管理问题
1.1病理标本未规范管理 护士长对标本管理重视不够[3],护士长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健全病理标本管理制度、规范、流程等,对病理标本送检流程不能细化管理。另外,手术室护士对病理标本管理意识不强,对病理标本送检的重要性不够重视[4],未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巡回护士填写标本袋标本名称与手术医生填写病理单不符; 器械护士在手术中未及时对各种分类标本进行标注,致术后标本分类混淆,继而遗漏。送检护工培训不够,对送检、交接流程执行不规范。
1.2手术标本处置流程不规范 手术标本处理流程中无手术医生签字确认流程,医生缺乏对手术标本的重视。手术结束后取出的标本巡回护士没有亲手交给手术医生,把标本遗留在手术间[5]。病理标本文字资料填写不规范,不能及时、完整的填写,对于部分手术时间长,术程中医生体力和精力损耗过大,术后对病理的处置忽视,出现未填写申请单或填写较及时但存在填写漏项,字迹潦草、其余资料一般由巡回护士代为填写,医生签名时忽略对填写内容的核查。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报告多以电话方式传达,易造成结果误传[6]。还有诸如标本丢失、标本混淆等事件的发生。
2手术病理标本常用管理方法及改进措施
2.1加强手术病理标本管理 手术患者的病理标本均要实行五级责任制,即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标本送检者、病理室人员,分层负责,使各环节人员均要认识标本管理的重要性。落实手术标本管理制度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加强实际工作中的检查,要求医护人员熟记手术标本管理制度与流程,加强自身责任意识及综合素质。
2.2病理标本处置室规范管理 根据要求将病理标本处置室设置在清洁区区域,标本处置室内配病理标本存放柜内放(大、中、小) 三种型号标本袋[7]、登记书写台、病理标本登记记录本标本固定液、红/蓝水笔。统一执行手术标本的书写登记规范,落实病理标本登记标准流程。
2.3使用统一标本袋 对手术患者的病理标本应选取相应规格及型号的标本袋放置,并在标本袋的标签上标明患者姓名、科室、床号、标本部位、手术者、手术日期等,在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则将切除的标本交给巡回护士,巡回护士进行详细的核对,将标本放置于标本袋中,同时填写好标签内容,将标本袋袋口密封[8]。
2.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 手术标本送检过程中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交接制度。手术结束后,手术标本由手术医生拿给患者家属,介绍手术标本的情况,使家属认识理解送检标本重要性。回到手术间将标本及填写完整的病理申请单交由巡回护士将送至标本室,取适量固定液固定标本,及时封闭标本袋、进行核对、登记。病理标本送至病理科后由收取标本人员根据标本登记本上所填信息与手术室送检标本人员共同逐项核查无误后,病理科人员签全名[9]。
2.5规范手术标本的处置
2.5.1妥善保管术中手术标本 手术器械护士根据手术种类,准备一定数量灭菌有盖的小号空瓶,用时提前倒入适量生理盐水,将医生取下的手术小标本及时装入瓶内,避免以往小标本用纱布包裹容易丢失的问题。对于多个标本,器械护士需提前洗准备一次性治疗巾并剪成小段,待医生取下病理标本时,与医生核实标本名称后,再在指示卡上写明标本名称并放在中单上标本旁,待手术结束后放入台下标本袋内[10]。术中冰冻的标本,由巡回护士携病理标本并在"术中冰冻登记本"上作好记录及签名,由专人送往病理科,再由病理科工作人员核查无误签字接收。
2.5.2选择合适的浸泡液及规范的标本容器或标本袋标本袋大小适宜,勿过小。每份病理标本都用10% 的中尔马林溶液固定,将固定液装入标本袋,要求适量、密封,固定液的量不得少于标本体积的5~10倍[12]。而且应在组织取下后立即或尽快放入固定液中。
2.6术中切片病理报告接听管理措施 ①规范接听术中切片病理报告制度。规定接听者必须为具有执业医生资格的手术医生,接听时必须准确核对患者的详细信息,并告知自己的名字,同时及时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记录病理结果,及时汇报主刀医生,采取相应手术方式。②设立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每个手术间备有病理快切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③争取医院支持。申请手术室安装传真机,用于术中切片病理报告。④实行院内电脑连网,术中切片病理报告结果出来后,可经系统查询自动打印报告单[11]。
2.7实施"三方四次"核查执行"双人签全名"制度,"双人"即手术医生、手术护士、送检人员分别在交接时两人签名确认[13]。手术医生、手术护士、送检人员"三方"核查,在标本装袋前、装袋后、固定标本前、送检前"四次"即核对,
2.8 24 h监控摄像装置的安装在病理标本处置室安装监控装置,24 h连续监控不间断,监控录像保存≥3个月[14]。既保证手术病理标本的安全性,督促提高了工作人员责任心,涉及法律诉讼的情况下,可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无过失。
2.9建立手术病理标本风险评估制度 评估存在问题,针对不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并讨论,护定期开展安全讨论会,并对手术病理标本管理不断进行持续改进,确保手术病理标本安全。
2.10信息化管理病理标本的方法对病理标本收集、申请、核查、送检接收等重点环节使用信息管理技术进行标本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记录每个操作环节的日期时间、地点和参与工作人员等重要信息,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人性化调整优化处置流程,便捷准确地做好病理标本的标识信息录入,此方法利于病理标本的收集及时、精确核对、便捷接收,对病理标本管理工作显著提高其流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且实现了手术病理标本监管工作的便捷和实时性。
参考文献:
[1]薛惠.手术室标本管理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13):144-145.
[2]张平,包安竹,白桦.流程再造对手术室病理标本的效果探讨[J].西部医学,2012,10,24(10):2010-2011.
[3]周萍.手术病理标本流程优化及其管理[J]护理研究,2011,25(9):2326-2327.
[4]赖丽真,杨静,芳林娴.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J].吉林医学,2010,31(17):2758-2760.
[5]林小玲,泮葵芬.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病理标本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1(29):49.
[6]易红,唐翠明,练敏.手术标本管理流程再造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101-102.
[7]杨敏,郭云平,牟月燕,等.1+3模式对手术标本的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6(26):980-981.
[8]钟玲,何小玲,林平联.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在手术室标本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2011,33(5):165-166.
[9]李振荣,何春荣,莫婷婷.细节管理在标本管理中的应用[C].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10.
[10]李宁.手术室标本的安全管理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4,6(16):171-173.
[11]张凤勤.洁净手术室常规病理标本的优化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52-153.
[12]龚启慧.手术病理标本管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