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高会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调研结果
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推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缓慢,医疗人员缺乏专业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造成农村地区抵御灾害、疫病的能力较低。而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实施更是不全面,养老基本靠子女抚养。因此,农村居民受到的健康、生命威胁也较大。农村居民肩负着夯实国家经济基础的重任,农民健康状况与农村医疗保险服务是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我们与张爷爷交流农村合作医疗
为了能够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走进基层,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及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实施状况,体育旅游与外语系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于7月15日到南阳市社旗县下洼乡山口村进行为期3天的社会调查。在活动前期,我们小分队的宣传和组织人员针对当地居民准备了调查问题:
第一、您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二、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您了解多少;
第三、您觉得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60元合理吗;
第四、您认为新农村医疗的补偿程序方便吗;
第五、您认为目前乡镇医院需要改善的方面是什么;
第六、请简单的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可以举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第七、您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了吗
第八、您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什么看法
第九、您希望我们的政府接下再为该体系做些什么;我们深入农家看农村养老制度
二、调查内容
7月15日,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在XX市XX县XX乡XX村的诊所内,采访了该诊所仅有的一位医生,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本村村民绝大多数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家参险。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广,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刘医生反映基本的医疗器械不足,一些常规的身体检查无法完成。
暑期社会实践小组还对村民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及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解。村民刘阿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是偶尔关注,对此不是很了解,但是她认为新农合补偿程序非常方便,报销很简单,对该体系十分满意。村民刘大爷,今年72岁,但是因身份证信息错误并无参加养老保险,现在由子女出钱抚养。村民王大爷,今年60岁,参加了养老保险,已经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每月可以领取七十多元钱,现在跟着子女生活。
三、相关建议及结论
1、增加农村基本医疗器械,完善农村医疗环境;
针对农村医疗器械设施不完善,医疗环境较为简陋,我们应为农村提供基本的医疗器械,改善村民的就医环境。
2、加强农村医护队伍培养,吸收新鲜血脉;
农村医护力量不足,医疗人员太少,水平不高,影响村民就医质量。为提高村民就医安全度,最基本的应该是加强医护力量培养。医护队伍的不断壮大,需要吸收有活动的新鲜力量,鼓励当代医学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农民工是**区的新型劳动大军,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成为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屡有发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对我市的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区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目前,在**区务工的外来农民工约2万余人,大多从事建筑、加工、服务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我区的建筑工地、工厂、饭店、娱乐等场所。外出务工人员6万余人,主要是在北京、广州、深圳、珠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从事制造、建筑、加工、电子产品生产等工作。
当前,**区农民工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上贫困,生活质量低下
当前,我市60%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30%左右月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只有少数能拿到1500元以上的工资。经济上贫困决定了生活质量的低下,农民工衣着简朴、粗陋,一般都暂住在工地、厂区或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由于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眠的生活状态。
(二)中青年居多
**区的农民工中约80%是中青年,留在家种田的大多是老人、妇女。
(三)文化水平普通偏低、职业技能差、谋生能力弱
农民工大中绝大多数为初中毕业,少数为高中毕业,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农民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等几大领域,从事普通的劳务性工作,对职业技能没什么要求,收入不高,在城市生存能力较弱。
(四)法律意识不强
**区农民工中很多人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校学到的法律知识很少,从各种途径接受的法律宣传教育少,法律意识普遍不强。
(五)具有群体性特征
农民工一般都是属于一个地方或区域的,经朋友、老乡等介绍工作的,很少有单个农民出来打工,呈现群体性的特征。
二、农民工返乡给我市社会治安造成的影响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凸显出来,一批中小企业倒闭,就业机会减少,**区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回流,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同时,有一部分不良人员也随之返乡,并将外地恶习带回,给本地治安带来压力。
二是外出务工返乡的人员大多为家里的顶梁柱,失业就等于丧失了经济来源,特别是**区的偏远乡村,家庭孩子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增大,部分人容易铤而走险,产生过激行为,做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
三是有的外出务工人员长期在外务工,长达数十年之久,在外务工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本地公安机关不甚了解,可能存在负案在逃或是曾经有过违法犯罪行为人员。
四是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加之有的单位不讲诚信拖欠民工工资,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和相应救济手段还很不完善,恶化了农民工生存环境,从而诱发犯罪。
三、关于解决农民工返乡给我区社会治安带来问题的对策
一是充分认识农民工返乡给我区社会治安带来的影响。要深入贯彻全国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孟建柱部长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治安形势,特别是中层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待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做好全体民警的宣传发动工作,切实增强全体民警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认知,增强对危机带来的影响的重视,切实提高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是以大走访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农民工返乡情况的调查工作。结合大走访活动,组织民警深入辖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入户调查,并召开村(居)委座谈会等,全面摸清辖区返乡农民工情况;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仔细梳理归纳农民工返乡原因,并全面掌握返乡农民工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现状,了解其思想动态;加强同返乡农民工的沟通联系,交心谈心,身体力行为其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行动上、言语上正面加以引导。对有不良行为与不良嗜好的人员进行彻底摸排,并积极依托基层群防组织加强情报信息收集掌握,对重点人员要钉死、看牢,防止其趁火打劫,危害社会。
三是建立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做好社会舆情的监控工作。对目前尚未出现的但可能会出现的各类突况进行分析研判,制定应对预案,超前采取工作措施,努力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力争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对辖区的社情进行有效监控,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论,坚决遏制过激行为,确保辖区社会稳定。
四是强化法制辅导,变盲从为遵从,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法制宣传工作,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组织民警将农民工必知的有关法律知识印制成小册子或卡片发放到
境内除xx煤集团寺河矿、煤运集团东大矿、兰花集团玉溪矿、沁城劳改矿等大型生产和基建矿外,共有县乡村各类煤矿44座(其中村办35座,乡办4座,县办5座,县营5座煤矿已于2002年改制为民营持股82%的沁和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又变为外资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326万吨/年,其中生产矿井26座,设计生产能力783万吨/年,2008年原煤产量532万吨,是全省重点产业县之一。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14.25亿元,历年来煤炭企业创造的利税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煤炭产业已经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这几年,全县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茅。
在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一是煤炭产业快速发展,非煤产业却发展缓慢,“一煤独大”;二是财政收入一路高涨,农民收入却增长不快,“一柱擎天”;三是少数产煤村相对富裕,多数非煤村贫困人口却大量存在;四是挖煤对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当地社会事业发展却明显滞后,针对这种情况,县委、政府从本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矛盾的实际出发,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加大煤炭产业对“三农”的反哺力度,从2004年开始,积极探索“以煤补农”的有效形式,县政府出台了[2004]5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实施县以上煤矿一矿扶持一个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两级煤矿在税后利润中吨煤提取l—3元支农资金,由乡(镇)政府统一协调使用,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县“以煤补农”累计资金约3亿元,乡村级煤矿“以煤补农”达2.5亿元。
一、我县“以煤补农”的形式和做法
“以煤补农”是xx特色的“以工补农”,因为我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地面企业或非煤企业,反哺农业唯有依靠煤炭企业。“以煤补农”总体说是一个农业投入问题,其内容就是将我县部分煤炭收入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逐步解决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煤农二元结构”问题。
1、产业带动。就是依托煤炭企业去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倡导鼓励煤矿企业“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一矿办一企,一矿带一业”,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格局。郑村镇湘峪村办煤矿,连续几年,几乎把煤矿的所有收入都拿出来,共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发展旅游产业,搬迁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广场牌楼、停车场等,使明代建筑“三都古城”旅游景点初具规模。加丰镇仅87平方、公里面积,境内有年产几十万吨到l000万吨大小煤矿十座,是矿井最密集的地区,他们把“以煤补农"资金捆绑使用,扶持非产煤村,积极发展畜牧产业,扶持建立了养猪、养鸡、养羊等四个养殖园区。卧虎庄村2004年投资350万元,成立惠丰科技养殖公司,生猪饲养量4000头,年出栏一万头。上坪村鸡场养鸡1.5万只,年销售土鸡蛋18万斤,年收入l08万元。全国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长畛村,依托村办煤矿,兴办第三产业,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龙城大酒店,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搞得十分红火。端氏、加丰、侯村等l3座煤矿建立坑口瓦斯发电站,在给煤矿增加收益的同时,也给附近村民送上了洁净的生活用气,全县目前约有8900户居民使用了煤层气。其中加丰、郑村等3个乡镇18个村3600户农民免费用气。
2、兴办公益。就是鼓励煤矿企业出资捐款参与农村交通、供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全县煤矿用于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累计约1亿元左右。郑村镇2008年利用“以煤补农”资金,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了贯通全镇的一级出境公路,平坦宽广,标准高,水泥铺面,质量好。今年,又投资400万元,动工建设覆盖十几个村,涉及数千人口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农民饮水困难问题。侯村、夏荷、永安、长畛、五里庙等产煤村,从煤炭收入中拿出不等资金,采用不同形式,补贴移民新村建设和农民住房建设,这些地方统一规划,统一修建,统一标准,统一格调的农民新居气派大方,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中村镇的所属煤矿,近年来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各村的绿化、美化、整修等工作,这些举措,改善了生态环境,尽到了资源型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义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结对帮扶。就是引导煤炭企业跨区域与无煤乡村结对子,开展“一矿帮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xx县共有246个行政村,其中有煤矿的村仅35个,就有200余个村既无煤矿,也无企业,这些纯农业乡村,基础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为了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以“穷富结对,企村联姻”的办法,采取“协商自愿,循序渐进,结对帮扶,互利双赢”的形式,鼓励引导煤炭企业自选区域,自择项目帮助纯农业乡村发展经济。郑村镇半峪煤矿近几年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在固县乡云首村和当地联合办起了“万头”种猪繁育场和“万头育肥场”两个大型养猪厂,无论规模技术和效益在全县都是一流的,年出栏生猪2万头,带动了柿庄、十里等五个乡镇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4、基金助弱。就是凭借煤矿企业的资金优势,建立“扶困济弱”的帮扶基金。主要用于贫困学生就学、特困人群救助、残疾人员帮扶、农民大病医治、农村老党员和卸任村干部补贴等方面。据县煤炭局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8年,全县煤矿用于助学方面基金约260万元,用于特困、残疾人群救助资金约380万元,用于社会赈灾资金约2000余万元,对工龄达一定年限的农村干部和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都有一定数额的补贴。凡有煤矿的村,
对本村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给予1000—2000元奖励,对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500—600元补贴。
二、在煤矿整合过程中“以煤补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煤炭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煤炭属一次性能源,总有挖完的时候,所以煤炭企业一般都会经历起步一兴盛一繁荣一衰落的过程。我县煤炭产业,真正起步还没几年,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发展到兴盛阶段。正处于上升时期,今年以来,根据《山西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政策走势及我县煤炭企业的目前情况,不仅以“以煤补农”受到冲击,煤炭产业自身都受到严重影响。具体是:
1、煤炭企业面临产业整合的考验,开工不足。我县44座煤矿中,除5座县营煤矿2002年改制外,其余39座,乡村煤矿(占85%),普遍存在起步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办),规模小、产能低、设备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绝大多数因整合而关闭,煤矿数量锐减,开工严重不足,春节后几乎没有生产。从09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矿复产条件看,安全门槛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证”的煤矿也因短期内整改无法达到复产标准而放弃复产念头,即便有条件有信心整改也因无法预测未来整合的政策变数思想动摇。目前全县44座煤矿仅复产7座,占生产矿井27%,还是最近才批准生产。煤炭企业有波动、有担心、有牢骚、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响了有煤矿的的乡村“以煤补农”工作,又暂时影响了全县的财政收入。
2、煤炭经济呈现减收下行压力,出现亏损。煤炭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可谓“一桩擎天”,煤矿数量减少,煤炭产量下降,势必出现行业亏损,最终会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据业内人士称,去年全县年产煤500多万吨,今年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估计全县煤炭产量很难达到400万吨,减收三成已是定局。原来依靠煤矿支撑和发展并且相当富裕的尉迟、加丰、五里庙等产煤村,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车辆封存停驶、欠费造成停电,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全依靠煤炭经济维系的县级财政到底会受多大程度的波击,恐怕在后半年至年底就会显现出来。
3、“以煤补农”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以煤补农”政策实施以来,尽管有范围、区域限制,时间不长,受众不广,分布不均,但毕竟还是惠及了一些地区农村和一方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乡村煤矿在“以煤补农”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规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税后,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了“补农”,没有过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较之其它形式的“补农”效果更明显。但在整合过程中,恰恰是乡村煤矿这一块受影响最大,煤矿企业自身难保,“以煤补农”不会不受冲击。产煤乡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贫”,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支撑,可能中途停滞;农村富裕劳力失去就业岗位,农民增收困难;靠煤
炭带动的其它产业如运输等也会受到影响;“以煤补农”工作失去财力源泉,会举步维艰;财政收入成在煤,败也在煤,会出现大起大落。我县“三农"发展面临潜在危机,甚至诱发不稳定因素。
4、产业结构必须面对调整的痛苦挟择,应尽早谋划科学发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种资源一个产业去支撑,不仅是危险的,而且生命周期是很短的。我县产业结构中“一业独大”、“一柱擎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全省产业整合的大趋势,不能在“危”中寻“机”,果断转身,发展煤炭的接替产业,很容易使经济发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现“经济衰败,财政崩盘”。当然,一个产业在最赚钱的时候要放弃,去寻找另一产业去创业发展,是会很艰难痛苦的。但煤炭产业调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组的大趋势、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早调整还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提前调整还是滞后调整,是局部调整还是全方位调整,结果都是不一样的,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择。
三、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近年来,县乡村都出台了“以煤补农”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煤矿企业服务“三农”搭建了一个平台;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了一个载体;为企村共建新农村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说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以煤补农”政策机制则颇具可持续发展的软效应。为了使煤炭产业在整合中健康发展,引导煤炭企业积聚更多的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福人民,积极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1、要加强政府引导。“以煤补农”的前提和基础是兴煤稳企,没有煤炭企业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以煤补农”的财源动力。在产业整合过程中,政府虽不是主体,但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在当前煤炭企业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引导帮助煤炭企业寻找接替产业,支持它们投资发展非煤产业项目,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逐步走向经济多元化。我县煤炭及其延伸产业是在全县人民及广大农民群众经过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献和牺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议省政府对xx这样的重点产煤县当前煤炭生产受到重大影响和波击的情况,予以关注,可否从非煤产业发展基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和引导xx县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煤向非煤产业的平稳过渡,避免县域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2、建立“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从全省和我县情况看,“以煤补农”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区域性、覆盖窄、规模小、不均衡和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同时“以煤补农”的做法都是由各地政府根据身自的实际情况采取的具体措施,临时性、随意性、活动性、应急性的因素较大,尚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政策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利用山西省作为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省的有利时机,加大“以煤补农”的工作力度,尽快出台“以煤补农”的实施意见,要明确政策界限,规范操作细则,建立长效机制,不论如何整合?不论整合成什么性质的企
我的家乡长泾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制定了 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远景规划,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开创新局面,建设好班子,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镇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花园等八个村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其余四村正在整改。今年新创建的三个村,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工作。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长泾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我镇成立了由镇长沈伟旗担任组长的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规划编制、协调指导等工作。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编制8 个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三)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8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全镇投入专项资金464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52间,拆除危房及断墙残壁45处,硬化道路30240平方米,清理河道1200米,新安装路灯116盏,新增绿化面积187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我镇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花园村村干部积极充分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习礼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三、示范村花园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2006-2007年规划建设目标
花园村是江阴市老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花园村的实际情况,对原花园村570户集中居住的6个自然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改造,力争通过二年的努力,使全村人民真正生活在幸福、和谐、美丽的大花园里。具体建设目标:①拆除旧房、危房、违章建筑2.5万㎡;②新建农户住宅(含公寓楼)2万㎡,计划投入1200万元;③ 铺设住宅区内混凝土道路1.5万㎡,计划投入60万元;
(三)目前工程进展情况
四、存在问题
1、镇、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五、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一、农民工劳动关系的成因、特点和存在问题
1.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发生了两次重大调整。一次是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一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农业生产经营开始面向市场,相当一部农民已经不再囿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冲破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从田间走向城镇,从农村流入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形成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劳动力转移。据统计,我国农民工数量目前已达1.49亿人。我县2010年农村灵活就业人数已达18280人,约占农业总人口的22%。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种从农业剥离出来,且很难再回到农业中去的支持城乡经济的重要力量,成为生产力发展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须臾难离的主力军。
2.现状及特点。一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现状。从年龄结构看,16至30岁占65%,31至45岁占27%,45岁以上占8%。从文化结构看,初中以下占68%,初中以上高中以下占26%,高中以上占6%。从技能结构看,有一定技能的占25%。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青壮年多、初中以下文化多、无技能者多是其显著特点。二是输出类型现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户一人的单个型,父子同行的父子型,夫妻一路的夫妻型和携家带口的举家型。三是农民工工作现状。农民工大多分布在建筑、工厂、矿山、家政、餐饮服务等领域。
3.存在问题。一是社会认同欠缺。从法律角度尚未根本确立农民工的合法地位,农民工还游离于农民与工人之间,政治与法律的非明确导向,致使行政立法、社会认识、企业界观念和农民工定位的不确定性。二是维权意识较差。农民工大规模转移进城,使劳动力迅速成为卖方市场而降低了他们的劳动价值;高体力、低文化、高人数、低技能使他们选择体面劳动的比率降低;“生存性就业”决定了他们“无条件”择业;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较低或自认处于弱势,使他们放弃了对权利的争辩和维护。三是劳力价值偏低。资本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强势地位和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使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对人本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不够,这些企业曲解了政府“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政策,一味追求效益和税收,忽视劳动力在初次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二、工会组织如何在保稳定、促发展中发挥好农民工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农民工是新一代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工会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必然担当起组织、引导、服务农民工的作用。
我国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人阶级与执政党的特定关系,决定了中国工会与党和国家、党和职工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迫切要求,也是党对工会工作的殷切期望,更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之所在。
1.发挥促进发展作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保稳定、促发展是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广泛组织农民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活动,全力推进创新型、节约型和环境优好型社会建设,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活力。要积极实施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六小(小核算、小建议、小革新、小节约、小经验、小改革)活动,支持企业迎挑战,服务企业渡难关,助推企业促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挖掘新潜力。要进一步创新劳模评选机制和形式,坚持按照服务速度快、效率高、态度优的要求,深入开展“十大农民工”评选活动,大力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引导农民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激发新动力。
2.发挥组织作用。要以发展农民工入会为重点,通过加强乡村(街道)工会组织建设,推进工会组织向村组、社区延伸。要大力推动行业工会联合会等建会形式,完善乡镇工会——社区工会——村级工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通过组建社区工会、村级工会、楼寓工会等组织,实现工会在社区、工业发展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全覆盖。同时,要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建筑、煤炭、商贸等重点行业依法组建工会,把大量分散、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起来。
3.发挥维护作用。农民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将直接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充分发挥好农民工维权领导小组的作用,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权益。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运用三方协商和工资集体谈判等手段,切实提高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动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长效机制的建立。要进一步整合工会、人劳、就业、社保、城建、教育、卫生、公安、民政、新农办等部门力量,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协作办公室,统筹解决好农民工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卫生医疗等问题。要坚持以农民工和非公企业员工为重点,开展追讨工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仲裁诉讼等维权服务,引导农民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利益诉求,学会依靠组织解决问题,依靠法律解决矛盾。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切实把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工作措施,发挥市场主导就业、政策引导就业、工会促进就业的联合效应。要通过创办具有工会特色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公司,整合工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形成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跟踪服务、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地帮助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4.发挥帮扶作用。将农民工纳入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救助范畴,是落实“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具体实践。要坚持以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为龙头,将民政部门低保救助、司法部门法律援助、劳动保障部门职业培训以及部门部分接待职能整合到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从而形成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投诉、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在帮扶资金的整合上,将送温暖、促就业、再就业、困难职工子女入学救助等分散设立的资金整合使用,提高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帮扶形式上,将节日集中帮扶和“雪中送炭”式的临时性帮扶与经常性制度化帮扶相结合,把生活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把工会帮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使帮扶机制变短期帮扶为长效帮扶,变生活救助帮扶为综合服务帮扶,变输血性帮扶为造血性帮扶,变就业培训为创业培训,变帮扶济困为扶助脱困,形成解困、培训、职介长效帮扶机制。
5.发挥教育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本领,是广大失地农民和农民工最现实、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农民工工作实际,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工,切实把农民工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人才优势。要继续抓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法律知识等就业培训,既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广大农民工,提高他们创业增收的本领。同时,又要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给农民工,使他们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力量,通过联合办学、捐资助学、专家讲学等形式,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平台,逐步形成培训科学化、队伍网络化、管理制度化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根据农业部(农办经21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监测试点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我局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组建领导班子,落实专门人员,开展详实调查。现将监测调查情况简要分析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距省会二、发展现状
(一)公共服务机构末,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批准编制数为351人,在编人数261人、占批准编制数的74.4%,实有人数290人、占批准编制数的82.6%;在所有机构中,除15个乡镇级畜牧业服务机构为差额拨款外,其余县、乡(镇)两级机构均为财政全额拨款机构。此外,县乡(镇)两级均配备了相应的仪器、办公用房、交通等基本办公设施,种植业系统还建立了15000亩相对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二)农业龙头企业(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外,有种植业、畜牧业等各类专业协会46个。
(四)其他农业服务组织三、主要工作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在稳定和巩固公共服务机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职能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
为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我县依托县农业局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分别于8月和3月在眉山市率先成立了县和乡(镇)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及农户0.85万户,占总农户的9.5%。流转土地中,以茶叶、蔬菜、饲草为主的规模经营达到0.9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0%。如:柳江镇天禾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与农户入股、租赁方式,种植浙江安吉白茶余亩。
(二)着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发展,据统计:,全县6个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采购量达到4万余吨,采购额达到14150万元,全县农民户均1600余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带动农户1.41万户,占总农户的15.7%。
(四)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市场竞争力四、存在问题
从监测调查情况看,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共服务机构由于人事体制及经费原因,人员断层现象突出,加之财政保障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明,严重影响服务和管理职能发挥。
(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国家政策性支持、扶持力度不够,其服务职能、经营优势受到制约,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三)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业专业服务、农机专业服务、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业保险、农业信贷担保等发展严重滞后,多形式生产经营服务网络格局未形成,农产品生产保障机制不健全、市场营销不畅通。
五、几点建议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针对存在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一个体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体制,多年来,对于县以下基层来讲,其管理体制均不明,多头管理、各行其事、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明确其管理部门及职能职责,有效防止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现象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管理第一、服务第二,管理促进规范、服务促发展。
(二)建立一个机制
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依托,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排头兵,其管理、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应当在进一步明确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的基础上,有效落实好人才、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其管理、服务等公共职能。
(三)推行一个政策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应当建立和推行包括国家农业项目、国家贴息贷款、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支持、扶持政策,推进发展。
关键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昌邑市把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昌邑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共治”的农村建设格局,促进了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各类涉农资金、部门帮扶资金、无偿捐助、商业投资等相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建设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等形式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近年来,又陆续制定了在税费优惠、开发优先等方面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系列规定,充分调动起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一)基础设施建设上,鼓励支持工业企业积极参与。按照“自愿参与、互利共赢”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召集昌邑石化公司、浩信集团、同大集团等20多家大型企业召开专门会议,介绍国家土地政策和我市优惠政策,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社区住宅楼开发建设。迁村并点项目验收合格后,腾出土地由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优先使用,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由这些企业优先参与,既解决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又为企业发展拓展了空间,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昌邑石化公司、浩信集团、同大集团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全市10处镇街区12个迁村并点项目全部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建筑企业参与社区住宅楼开发建设。积极鼓励支持驻社区企业捐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柳疃镇华达集团等12家企业捐资240多万元,改建了小龙河广场。围子街道20多个企业捐资320万元改造了社区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保障农资供给上,鼓励支持涉农企业积极参与。运用“社区建设超市企业租赁、企业租赁社区土地自建超市”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涉农企业落户农村社区,缩小服务半径。市供销合作联社筹措资金415万元,分别在东冢、仓街、邢家等社区建设了高标准的农资和日用品超市,不仅让社区居民用上了放心农资和日常生活用品,还为社区居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华夏农资超市在大陆、东冢、夏店等农村社区设立了21家连锁店,既扩大了农资销售,又保障了周边居民的农资供应。
(三)促进经济发展上,鼓励支持专业协会积极参与。在专业协会中积极开展“服务进社区”活动,把协会对农村社区的贡献作为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进行适当物质奖励,充分调动专业协会服务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南逄社区大姜协会利用社区搭建的平台,依托大姜研究所,举办大姜种植知识讲座,为姜农测土配方施肥、配套供应农药化肥,拓宽了销售渠道,促进了社区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家协会发挥会员企业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优势,优选驻农村社区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方面进行结对帮扶,促进了农村社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四)精神文明建设上,鼓励支持学校、退休人员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把农村社区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共同倡树和谐文明新风。围子中心社区与学校建立联系,发动学生参与社区书画展活动,50多名学生输送了作品,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活动。学校的爱心志愿者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到敬老院和社区孤寡老人家中,帮助清扫卫生,进行谈心交流,为他们送去温暖和欢乐。全市各社区都与附近学校建立长期联系,每年都在社区开展植树、护树和卫生保洁等活动,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退休干部、教师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大陆社区退休教师崔家训积极发动社区离退休人员,为社区筹建书画走廊并捐赠图书。发挥自己的书法、绘画、吹拉弹唱等特长,对社区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指导。由退休干部组成的文山诗书社举办了“诗词进社区”活动,对社区诗词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和写作指导,吸引诗词爱好者踊跃参加,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积极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全市30多个秧歌队、腰鼓队、锣鼓队、同乐会、京剧演唱队、庄户剧团等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各个农村社区,丰富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大陆社区居民成立的160多人的威风锣鼓队、腰鼓队,多次受邀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我市绿博会开幕式演出。
(五)维护和谐稳定上,鼓励支持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包千村联万户促和谐谋发展”(以下简称包村联户)活动,101个市直部门、单位和19个政法基层党支部、4512名党员干部参与包村联户。每个镇街区设立1个中心工作组,负责对上联络、对下沟通,统筹抓好所包镇街区的包村联户活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多万元,调整理顺农村社区班子78个,化解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问题127个,为30个社区新建或整修了办公场所,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126个,新增致富项目48个,总投资962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还存在优惠政策制定不够细、支持力度不够大,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投入的资金不够多、参与的范围不够广等问题,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人们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共建共享的意识比较淡薄。个别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农村社区建设与自己没有关系。有的对国家土地政策和我市支持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不了解,认为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捐助、就是赔钱,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是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力量比较单一,主要是企业参与农村社区住宅楼开发建设或捐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其他的社会团体、社会名人等社会力量参与较少、贡献较小。
三是政策优惠的力度不够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吸引力不强。虽然我市规定参与社区建设的企业优先取得该社区腾出土地开发权,但在行政性事业收费、银行贷款方面没有制定详细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意见建议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发挥引导作用。坚持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农村社区通过迁村并点或土地整理复垦等腾出的建设用地,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公开出让时,要确保参与社区建设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建议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在住宅楼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建议适当予以减免。建议实行信贷优惠政策,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参与社区建设的企业,要简化贷款手续,给予利率优惠,优先发放贷款,激发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投资热情。
二是完善共建机制,凝聚建设合力。大力倡导“同在社区,共建共享”的理念,广泛发动农村群众、驻社区单位、企业以投资服务设施、自愿捐款、义务劳动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农民、致富能手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他们为建设家乡、造福群众做出贡献。工会、中小学校、共青团、妇女组织等成立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议农资、供销、商贸、电信、金融等企业积极在农村社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相关服务。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援建计划,建立市直单位包社区建设责任制,每个市直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社区,积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