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节风俗范文

春节风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节风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节风俗

第1篇:春节风俗范文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春节习俗: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3、春节习俗: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4、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5、春节习俗:窗花与“福”

第2篇:春节风俗范文

2、一般春节期间我们都要放鞭炮,守岁等等,来庆祝节日的到来。在春节的前夕,那场面,比春节还热闹。人们都会争先恐后的去买年货,那时候的商店里全是顾客,有些是帮孩子或者家里老人挑选购买。有些则是为了自己而挑选,没过一会儿,那些款式新颖,而又独特又或是既好看又实用的衣服、装饰品就被抢的一干二净。

3、比起这个,那规模宏大的大型超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里面人山人海的,来购物的人都拎着大包小包,都排着一条条长长的队伍。这可把收银员忙坏了,忙的是不可开交。

4、节日时快乐开心的事肯定少不了,去串门,祝福亲友,当然还少不了我最喜欢的压岁钱,然后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晚上坐在床上也可以看见天上的烟花,一个连一个的噼里啪啦的响。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吃完年夜饭,有些大人、小孩就会围在电视前一边品尝着果瓜、小零食,一边欣赏春节晚会。我还记得那火红的太阳爬上了山,迎来的是漆黑的夜晚。当烟花在天空中炸开的时候,就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映入眼帘,那是我眼中瞬间绽放的美景,深深地把记忆的种子埋在我的心里,也在脑海里插下了根。

第3篇:春节风俗范文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有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春节风俗范文

1、扫尘,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土,过年前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自腊月二十七日开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开始除尘了。

2、贴春联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心。

3、放鞭炮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一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不过,现在大多数城市禁止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人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春节风俗范文

民俗原委

按照古代甲子计时法,夜里11点至凌晨1点称为子时。年夜饭原本是此时吃的,因此时正处于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候,故把这顿饭称为“交子”,就是“交子时”的意思。按照中国的用字习惯,属于食品的“交子”要加个“食”旁,故就写作“饺子”了。唐代诗人史青在唐明皇题为《除夕》的五步诗中吟的“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一特定时辰。

健康说道

年夜饭选定吃饺子,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饺子的成分起码体现了两条非常重要的营养学原则:一是主食和副食的搭配,用主食(面粉)作皮,副食(肉和蔬菜)作馅,既味道鲜美,又省工省时,饱腹和营养并重,连外国人吃了都赞不绝口。二是肉类食品与蔬菜的结合,或以肉为主菜为辅,或以菜为主肉为辅,或肉菜各半,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易于为人体接受。应该说,这是符合国人营养需求的一种创造,难怪它经久不衰,成为世代中国人喜爱的食品。

不要追求太白的饺子粉

如今,饺子已经成了我国人民的寻常食品,除春节必吃饺子,体现传统生活习俗和象征特定的意义外,平时随时都可食用。根据营养学观点和机体健康的需求,饺子皮要尽量薄一些,以利于机体的吸收。所用面粉以普通粉最好,不必强求用上白粉。近年来,市场上的面粉越来越白的现象值得注意,滥用改良剂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据某省卫生部门对175种市售面粉的监测发现,超标运用稀释的过氧化苯甲酰作改良剂,“强行”使面粉变白的就有110种,超标率达44.75%,最高的竟超出国标7.85倍,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饺子馅应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以利于机体吸收。纯猪肉的灌汤饺子和猪油水饺应限制食用,以免造成营养失调。饺子吃法应以清煮为主,再配些醋、蒜之类的作料。油煎、炸食饺子的做法不宜经常使用,因油炸食品有促衰老作用,与老年性痴呆等多种疾患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关链接

中国的近邻俄罗斯、印度、朝鲜、越南也都有饺子:俄罗斯的饺子个头大,要在牛骨汤里煮;朝鲜的饺子,是牛肉馅的,还放有大量的辣椒;越南的饺子,是鱼肉馅的,还加入了大量的橙皮、鸡蛋、猪油。远在美洲的墨西哥人也吃饺子,馅是用洋葱、番茄、芹菜、牛肉做成的,还不失西餐的风味:西欧意大利人的饺子像中国的菜饼,把馅加在两块面之间煮食;匈牙利的饺子馅是果酱加上猪油、鸡蛋之类,是名符其实的甜味道大混合……因此,人们说:“吃饺子,还是中国的!”

盼团圆,春节元宵

民俗原委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农历新年的,也是一年中最热门的时候。元宵节这天,全国到处呈现一片热闹场面。民间把这一系列喜庆活动称为“闹元宵”,“闹”就是玩、耍,寓“尽情”之意于其中。据说这起源于汉文帝时期,是对扫除吕氏政权、国家再现太平景象的庆贺。后世这一节日规模越搞越大、活动形式越来越多,历代统治者接受这一启示,力图表现与民同乐、粉饰天下太平的思想有关。因正月又称“元月”,夜晚观灯是活动的,“夜”同“宵”,故就有了“元宵节”之说。

健康说道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玩之外,就是在“吃”上做文章,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食品。元宵节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代表这个节日的特色食品“元宵”。

适量食元宵,滋养被虚

元宵对人体有滋养保健作用,是一种高热量的食品,这与它的面料和馅的原料有关。

元宵的面料糯米又称“江米”、“元米”,为“脾之谷”,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它具有补中益气的药用功能,对消渴尿多、自汗、泄泻的治疗有效。在中医古籍中,《本草纲目》用它治自汗不止、虚劳不足。李时珍综合各家之说,总结了它“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豆疮”的五大功劳。元宵馅中的食糖类,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脑的正常思维,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的发挥等,无不与糖有密切关系。同时食糖类也具有益气、缓中、化食的作用,对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腹痛厌食、疮疡溃烂等症有防治或辅助治疗效果。过多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包括元宵在内)会出现胃酸分泌增多、腹胀等不良感觉,导致儿童龋齿、近视、疮疖感染、身体发胖等多发。

元宵把主副食巧妙团为一体,食元宵喝汤又有“原汤化原食”之长。节日吃出点祥和气氛,平时间或换换口味,也不失为一种对饮食美的品味。

相关链接

元宵成为近代的形态,是宋代之后的事。宋人陈达叟在“团团秫粉,点点麻霜,浴以沉水,清且甘香”诗中所描述的原料、形状、味道、特点和食用方法,与近代的元宵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元宵浑浑圆圆,是“团圆”的象征,南宋周必大在煮元宵诗中写的“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一语双关,除说元宵之外也说出了这层象征的含义。

把元宵称为“汤圆”,在近代还有一则滑稽可笑的故事:1912年,刚当上洪宪皇帝的,深恐吃“元宵”使得“袁消”,下令禁用“元宵”一词而改称“汤圆”。但禁令挡不住历史的潮流,80多天后这位短命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北京一直流传着许多讽刺这件事的打油诗,如“大民国,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诗吟元宵溯前朝,蒸化熟食水上漂。洪完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等。

寓来年,春节年糕

民俗原委

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日‘年年高’。”春节吃年糕,是因为“糕”与“高”同音,盼的是“年年升,步步高”。春节年年过,年糕常常吃。人们期望能“年年高、步步高、节节高”的想法要成为现实,还是要靠每个人的不懈努力。天上既不会掉下馅饼来,人也不会凭空飞到高处去的。

健康说道

最早提倡吃年糕,是在每年的“重阳节”,九九“登高”,故此食“糕”。后来,人们把它和“年”连在了一起,就逐渐演化为春节吃年糕了。食年糕之风不仅北方有之,南方更盛。起码在近代,南方年糕无论品种还是吃法上都不断创新,成了春节家宴上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这可能与南方人以食米为主有关。就是目前北方的一些品种和吃法,也多是从江南引进或受到南方影响和启发的。

年糕的营养在大米

年糕的原料是黍、稻之类,而它们都富含各种营养素,以为人体提供必要的热量和养分。如大米除主要成分淀粉外,尚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族和多种微量元素等,均是机体生长必不可少的原料。作为南方广大地区的主食,几千年来它成功地养育了一方子民。从医药学角度来说,它味甘性温,具补脾健胃、强肌壮体之功,一直被列为药中之上品,是中医食疗中多种“药粥”的基质。医圣张仲景用它扶正,方如“白虎汤”,主治壮热口渴、汗出面赤、心烦气盛、脉象洪大的实热亢盛之证。在仅有石膏、知母、粳米、甘草4味药的处方中,它就占去了一席之地。

家居江南的李时珍对糕认识更切,还在《本草纲目》中为它写了专门条目,说:“糕系黍糯和粳米分合蒸而成,状如凝膏。”

第6篇:春节风俗范文

春节与腊祭

据史载,春节风俗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一直保留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各个历史时期,沿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演化为“春节”的习俗。而民间传说则不同:“年”原是太古时候的一种怪兽。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上四,便四出噬人。古人为防御它的掠食,便聚集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一夜平安无事,翌晨便相互道贺,因 丰盛食物。共庆幸福生活。年复一年,便形成一个欢乐的节日,叫做“过年”。

从古代“腊祭”、“”过年到现在的春节,形成了很多风俗,时代相传。其主要风俗之演进。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主要传统佳节,也是我们各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虽其祭祀仪式和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处于同一起源,但其节日风俗习惯又因族别、地域之分而不尽相同。

第7篇:春节风俗范文

2、春节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3、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4、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5、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6、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7、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8、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9、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第8篇:春节风俗范文

很多时候人们离开家乡生活也并不是迫不得已,只是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吸引了自己的目光,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2年的春节放假时间是什么时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最新春节放假时间须知大全,欢迎参阅。

2022年最新春节放假时间须知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中国传统新年简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都是我们生命中非常具有记忆点的节日。所谓春节,其实就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也有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各种别名,人们口头上也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的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就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国各地在春节期间都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各个地域的特色都非常浓厚,而各地也都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这些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但在表现的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

春节是如何演变而来的1、传说中来源于叫“年”的怪兽。

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 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春节的风俗。

2、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

另外,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而,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过年”或“过大年”的意思就是庆祝五谷丰登。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 有年

过年期间有什么风俗

春节期间的风俗是非常繁多的,其中很多风俗又都会以禁忌、忌讳的方式存在。

第9篇:春节风俗范文

一、中韩春节传统习俗

祭祀与拜年,最能体现中韩两国人的伦理道德、生命意识的部分就是有关礼仪的风俗。礼俗是崇拜尊敬祖先的一种礼节。“人即便死亡其灵魂也是存在的”,认为他们的灵魂可以对人间产生作用。正是这种原始的观点形成了对祖上神灵的崇拜意识。怀着敬畏之心追忆祖先,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荣与亲族之间的和睦来举行祭祀仪式。在中韩两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更加强调礼仪,礼仪的基本精神是诚、敬、爱,即强调真诚之心、恭敬之心与仁爱之心,祭祀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根本精神。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国人和韩国人在过春节时一定会祭祀。祭祀这一风俗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历代春节均有祭祖之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中国人更倾向于清明祭祀或者祭日祭祀。中国春节更强调预示春之开始,庆贺结束了严寒的冬日迎来温暖的春日。在韩国,春节是祭拜祖先之日,以对祖上的崇拜与孝思想为基础,是祖上神灵与子孙共度节日的神圣时间。在大家庭中,以高祖父为中心,每代分家之后,其直系后代聚到一处祭拜,他们以血缘为纽带,增强了共同体意识[3]。韩国人在过年时最重视的就是祭祀,这种行为中所体现出的“孝”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教与儒教的影响。祭祀的程序也严格按家谱排序,按辈分及年龄的大小依次向祖先敬香、敬酒、鞠躬、扣头,感谢祖先的恩泽,并祈求庇护。从祭祀供品来看,中国一般使用三牲(一块猪肉、一只鸡、一条鱼)、四果(四季应时水果)、清茶、饭菜和酒[4]。韩国一般使用蔬菜、水果、汤、米饭以及油炸的食品,其摆放规则极其严格,有“红东白西”“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讲究。另外,由于韩国“身土不二”的观念,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本国土地上的产品才对身心健康最有利,因此其购置的年货大都是韩国本土所产。中国人与韩国人到春节时都有拜年的习俗,这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两国在拜年的细节上有所不同,首先是拜年的顺序不同。中国人给父母或其他长辈行礼后,对其他人只是鞠躬或是问候“过年好”。对长辈拜年时没有固定的顺序,只要从年龄大的开始即可。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在韩国称之为“岁拜”,祭祀结束后便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孙媳的顺序来给长辈行大礼,问候新年,岁拜的叩头姿势也非常讲究。未成年人给长辈行礼,长辈并不还礼,而成年人给长辈行礼时,长辈一般会点头还礼。晚辈会向长辈说“过年好”“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新年多福”,同时长辈也会说一些吉利话,并以饮食招待,还会给小孩子压岁钱。不同的是,在中国人们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将压岁钱装入红色的信封,包成“红包”,而在韩国则用各种颜色的信封来装压岁钱,韩国人喜欢白色,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用白色信封。另外,在拜年的时间上也有所不同,在韩国只有除夕和大年初一进行岁拜,而中国的拜年则是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5]。中国的拜年时间足有半个月之久,这也许是因为中国领土广阔,人们需要给居住在远方的亲人更多的时间吧。在各国衣、食、住都是生存的基本保障,饮食与服饰能够增强民族同质性与归属感,因此是展现民族整体性的最直接手段。中韩两国在春节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很重视团圆,除夕这一天家人们愉快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春节食品种类繁多,其中饺子是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一般在除夕子时吃。“饺子”为“交(饺)子时”之意,蕴含着“吉祥、喜庆、团圆”,另外饺子形似元宝,也有“招财进宝”之寓意。韩国的春节食品称为“岁餐”,韩国春节的重头戏不在除夕而在初一,大年初一不能睡懒觉,要起大早祭祀然后吃“岁餐”,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春节食品是“年糕汤”,这是用圆圆的米糕片做成的汤。韩民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美称,人们喜欢白色,崇拜太阳,认为白色代表纯洁,而太阳则象征着光明。大年初一吃着太阳形状的白色米糕片,意味着纯洁与长寿,预示着又长了一岁,同时也寄予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用白色的饮食开始新的一年,含有象征天地万物的诞生之意。这一天所喝的酒一定是没有温过的,这是为了感受春之到来。祭祀祖先之后分食供品,以此来确认祖上与自己的关系,形成并感受同一祖上后人的共同体意识。再者,祭祀的饮食不只分给参与祭祀的人,没有参与祭祀的亲戚及邻居们都会分到,分享祭祀食品这一行为是联系血缘与团结邻里的媒介。春节时,中国人虽然有传统服饰,但并没有在春节时一定要穿传统服饰的传统,只要穿新衣服或是干净的衣服即可。相反,韩国人则很重视传统服饰,认为一定要穿韩服。在中韩两国,春节期间的风俗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贴春联、放鞭炮是春节特有的民俗活动,其中,春联与鞭炮最具代表性。春联来源于驱鬼的桃符,而现代的春联更多地表达了吉祥与祝愿。春联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其在唐代产生,在宋代流行,在明代普及,后流传至韩国。韩国至今仍有贴春联的风俗,只不过多数将贴春联的日期选择在立春之日,一些人在家门或店铺门脸上贴春条,上书“立春大吉”,毛笔汉字,白底黑字[6]。对于鞭炮,人们早已将其认定为过年的象征,因为燃放鞭炮能够制造出喜庆欢快的气氛。然而这曾一度被禁止,春节禁止燃放鞭炮,破坏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让人们感觉春节和平日里没有多大的区别。燃放禁令的解禁说明鞭炮满足了人们的节日心理需求,“开门爆竹”即“开门大吉”之意,人们在这一天通过燃放鞭炮释放自我,除旧迎新。韩国并不燃放鞭炮,没有响彻云天、此起彼伏的爆竹声,这使得韩国春节不如中国热闹,显得很冷清。在韩国,风俗活动有玩尤茨、花图、跳跳板,赶“夜光鬼”,挂福笊篱,看春节特别节目。春节期间,各电视台都会有春节特别节目供人们欣赏。而在中国,人们共同关注的是央视台统一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驱赶“夜光鬼”,传说初一晚上夜光鬼会到各家各户,试穿每个人的鞋,遇到合脚的就带走,如果谁丢了鞋,可就要交霉运了。为防止鞋子被带走,人们大都将鞋放在屋子里,同时放置筛子或篓子。因为夜光鬼有见到东西就数一数的习惯,当其数完筛子或篓子上的网眼时天也就亮了。挂福笊篱,韩国民间在除夕和初一有挂福笊篱的习俗,福笊篱用竹子条编成。这一风俗是源于古人用笊篱盛米,挂福笊篱被认为能够带来福气。

二、中韩春节传统习俗之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之西方洋节日的冲击,给中韩两国春节的传承带来了危机。人们对传统春节的逐渐淡忘使其所倡导的各种价值也跟着淡化。这种传统习俗简化或弱化的现象如不加以及时关注,任其枯萎甚至失传,将会抑制民族精神,影响春节习俗中的民族根基。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祭祖之情渐行渐远,拜年形式多种多样。如今的人们,远离了宗法家族,春节的祭祖意义减弱。在现代社会中国人很少在春节祭祀,更多的选在清明或祭日。过去韩国人春节一定要回故乡与家人团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春节假期去国外或是国内旅行,在国内旅行的也有在旅行地摆上各种饮食进行祭祀的。随着韩国基督教徒的增多,不祭祀的情况也很多。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登门拜访,人们更多地通过一封电子邮件、一段祝福的短信息、一通电话来拜年。压岁钱也不仅仅是长辈给晚辈的礼物,有收入的晚辈也会给长辈压岁钱以表示孝顺。其次,饮食穿着简单化。由于现代社会的城市化、产业化快速发展,春节传统饮食被批量生产。过去中国人在春节时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回家一起吃饭,而现在的一些中国人在过春节时不在家做团圆饭,而是提前预约饭店,全家在饭店吃团圆饭。少了亲自动手全家参与的互动过程,人们的共同体意识逐渐减弱。在韩国也是如此,对祭祀非常重视的韩国人也追求方便,将各种礼仪传统的准备简单化。事实上,韩国的春节饮食文化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退。另外,近来在韩国也像中国一样,在春节不怎么穿韩服,而是穿新衣服或干净的衣服。再次,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日益凸显。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无限分散,用来亲身感受春节传统的时间逐渐缩短,通过电视媒体来获取春节传统认识的人逐渐增多。电视虽然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但毕竟媒体是以消费为目的,为吸引观众的眼球,过分夸大娱乐效应,有时不惜颠覆传统,曲解经典,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篡改使人们对春节文化的理解走入误区。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应当肩负起广泛宣传传统风俗知识的重任,将民俗渗透给人们,将人们用共同的传统连接在一起,增强自信和身为其中一员的自豪感。最后,风俗活动减少,春节被赋予新含义。春节的传统习俗可以说是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人们生活的变化也会随之带来传统习俗的改变。首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在春节假期中得到彻底的休息和释放,不愿被复杂的过年程序所累。春节在中国和韩国都有3天的法定假日,中国一般通过调休会连休7天,这都是在本国天数最长的假期,因此春节被赋予“长假”的新含义。中国的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等风俗活动在春节期间进行的次数减少,韩国的跳跳板也大多是年长者比新一代的年轻人玩儿的好。人们不再那么热衷于赶“夜光鬼”,甚至昔日的“元日烧发”,即在春节这一天烧头发以求驱鬼辟邪的民俗活动彻底消失匿迹了。人们更多地想获得休闲、娱乐的时间,玩游戏、看电视、出门旅游都很受欢迎。另外,外地经商的人群逐渐增多,他们不会有太多的休息时间,认为春节长假是黄金周的商人会提前回到店铺经营,位于旅游景点周边的商家更是如此。当然,“文化的传承性是相对的,而其变异性则是绝对的,随时随地发生的,传统节庆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它同样真切地表现出变化发展的变异性”[7]。春节传统习俗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必然的趋势,这种变化正说明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比如,从过去简单的鞭炮到各种图样的礼花,从门神画像到年画,从桃符到春联,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在这里笔者认为创新一定要保留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春节将会变成一个空壳,失去了它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再者,春节是活的文化,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很难对其做以十分精确的描述,这有待不断地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后续研究。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