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冬至的民间谚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晴冬至,年必雨。
3、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黑,指下雨)
4、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5、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6、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7、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后悔没有火炉。
8、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10、冬至南风百日阴
11、阴过冬至晴过年
12、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13、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14、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5、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相关文章:
2.冬至的谚语大全及九九歌
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谚语大全
4.关于冬至的谚语(二十四节气)
5.2015年关于大雪节气的趣味谚语
7.冬至节气关于农业的谚语
8.关于冬至未来天气预示的谚语
冬至是哪天?
我们的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白天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左边这个奇怪的东西,是我国古人用来计时的天文仪器——日晷(guǐ)。
中国人的历法中,有“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比如雨水、夏至、白露……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古代历法曾经把冬至作为“岁首”,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
和其他节气一样,每年的“冬至”日期是不固定的,在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
冬至的习俗
中国人的节日,大多都离不开“吃”这个字。民间有句谚语:“冬至不吃饺子,就要冻掉耳朵!”
中国北方地区在冬至这天有吃饺子、馄饨的习惯。关于吃饺子这个风俗,还有一个好玩的传说呢。
女娲用黄泥做人,做了一个又一个。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泥人的耳朵总被冻掉,这可怎么办呢?女娲想了个办法:在黄泥人的耳朵上穿个小孔,用一条线穿过,一头打个结扎住,另一头塞进黄泥人的嘴里,让黄泥人咬住,这才保住了耳朵。
从此,每到冬至,人们就会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咬住带线(馅)的耳朵(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啦!
冬至这天,南方地区很少吃饺子,而是吃汤圆、米团、红豆米饭等。
在江南一带,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niàng)酒,这是一种米酒,加了桂花酿造,香气扑鼻,只在冬至当天出售。
杭州人在冬至都爱吃年糕,早上吃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吃肉丝炒年糕,晚餐则是吃鲜美的汤年糕。俗话说:“冬至吃年糕,年年都长高。”
神奇的冬至
为什么说冬至是个神奇的日子呢?在古代民间,人们会用冬至来做天气预报,非常准哟。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冷空气到来的早晚。
还有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shū);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是晴天;如果冬至天气晴朗,过年时反而会下雨。
你是不是不太相信?那么,请你记录下今年冬至的天气情况,过年时看看这个预报准不准吧!
古人的冬至活动
冬至是古代的一个风俗节日,有些风俗,沿袭至今。
汉朝时期,冬至要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铺停业,亲朋好友们相互拜访、赠送美食,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连皇不上朝,在寝宫里睡大头觉!
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jì)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请安。那时候的冬至和现在的春节一样,过节也放七天假呢。
古代的母亲们常给孩子吟诵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的意思是,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这便是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你会背吗?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冬至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冬至心得体会1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徒然草》中写到:“我在世上已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气的推移还不能忘怀。”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现在不少地方在冬至这天也有祭祖、做团子、包饺子、打年糕等习俗。
在我们农村,临近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打一些年糕,年糕又名“年年糕”,就如乾隆所写,“年糕,年糕,年年高”,寓意着幸福、五谷丰登、年年高、节节高的意思,所以每逢此时,奶奶都会拿几十斤糯米去舅公的村上请人打年糕。今年,出于好奇,我也跟着奶奶一起去了打年糕的现场。
到了加工年糕的地方,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感觉像过年一样,有扛着米袋排队等的;有看他们打年糕的大人和小孩,等打好了可以尝几块;也有几个打年糕的壮丁,时而吆喝,时而说笑……一片欢声笑语。一个巨大的石臼,一根粗大的木杵,是纯手工打年糕的必备工具,听大人说,这样打出来的年糕才最好吃。
只见他们忙而不乱,密切配合着。先把蒸熟的糯米粉倒进石臼里,一位年轻力壮的叔叔就马上举起大木杵用力砸向糯米粉,另一位大伯趁他提杵的时候把粉团翻个身,他俩就这样,一个翻,一个砸,配合得好不默契。他们穿得不多,却大汗淋漓,看来,打年糕真不是件容易事啊!当他们把糯米粉打得软软的,打成一团的时候,一声吆喝,两人一齐把它抬到桌子上,两个人拉住粉团的两端,这粉团越拉越长,等拉到了一定的长度,他们就停止不拉了。然后拿出一根线,你可别小看这根线,他能把打好的年糕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又一块,为了怕黏住,会有专人马上整理年糕,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吃个年糕头,讨个好彩头”,我乘机拿了一块,看着雪白柔软的年糕,咬一口,更是软糯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每当我闻到那一丝丝年糕的温吞糯香时,我才恍然感觉到冬至已到,年味便更近了。年糕,冬至的味道,更是过年的味道。
冬至心得体会2今天是冬至,妈妈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又是和面,又是调肉馅儿,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作文800字。妈妈昨天就说过冬至必须吃饺子。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起床后趁妈妈不注意,
悄悄来到书房打开电脑,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里点搜索“冬至的来历”,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啊。传说是这样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
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
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故意问妈妈“妈妈,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
”妈妈摇摇头。“告诉你吧,是为了纪念治病救人的‘医圣’张仲景。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说。妈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我暗自高兴地想。从网上我还学会了一首关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吗?
冬至心得体会3还在儿时就知道冬至这天必吃饺子,当时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只记得妈妈的那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那个年月饺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况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来可以有饺子吃了,这是我家的传统习惯一直沿续到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程,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不断的被国民所认同和传承。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民间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辞官回家乡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的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分给来求药的每个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妖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医圣张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今人们讲究进补养生保健,在严冬季节里进补是多数人的选择。从中医养生方面讲,冬令进补也是在冬至前后;三九天开始。民间早就有“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冬至心得体会4暑去寒来,现在到了寒冷的冬天,一年一度的冬至又到来啦。冬至是冬天最冷的一天也是白天最短的一天,说到冬至,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冬至的习俗——吃饺子,嘿嘿,我这个小吃货当然不会放过这次的饺子大餐啦,下面让我给你们说说从我家做饺子到吃饺子的过程吧!
冬至的前一天,妈妈就开始筹备“货物”了。天还没亮,我就跟着妈妈向菜市场出发。
买菜。看着那么多新鲜的蔬菜我也不知道买什么啦,还是让妈妈来买吧。前几年我家吃的都是白菜萝卜肉馅的,现在爸爸想换换口味,吃莲菜肉馅的,妈妈带着我走到卖莲菜的摊子前,经过一番精挑细选,选出了7、8个“最美莲菜”。如果让我选,我肯定是乱拿一番啦。然后,又去了卖肉的市场,买了几斤土猪肉就回家啦。
调馅,包饺子。到了当天的晚上,妈妈给了我第二个任务,包饺子,妈妈把馅调好后,爸爸开始擀皮,我坐着包饺子,姑姑走来告诉我为什么要吃饺子,因为过了冬至天气就会逐渐变冷,饺子是热的东西,可以御寒,不让耳朵冻烂,相传以前有一位名医,去当地看病,那里的每个人耳朵都被冻烂了,所以那位名医说冬至要吃饺子,饺子可以御寒。当我包第一个的时候,可真是漏洞百出,包这头,那头漏了,把那头补好了,上面又漏了,一个饺子用了三层皮才包好了啊,妈妈过来教我怎样包饺子,不一会我就学会了,虽然包的形状不是太好,但还是包了许多。爸爸妈妈看到我包的饺子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尝饺子。妈妈把我包的饺子下到了锅里,之后就是慢慢的等待啦,10几分钟后,饺子熟啦,当吃到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后,那叫一个香啊,这也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用汗水付出和劳动得来的东西,那叫一个字——香。虽然包的不好看,却让我知道了一个大道理,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别提心里啥滋味了,真快乐啊。饺子虽小,但意义是不同的。
这就是令我难忘的冬至——吃饺子,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去付出,去收获,那这样的付出就是有意义的,收获到的时候也会感到非常高兴。
冬至心得体会5今天多云,阳光很吝啬,东北风冷冷的吹过最短的日子,最后的那些绿草地安静的像睡熟了的婴儿,太多单纯的欲望占据了梦中的空间,冬至情结作文700字。
一些饺子的香气萦绕在空气里,温暖了散散淡淡的夕阳,一片梅花的花瓣顶着严寒鲜艳的盛开,记忆中的墨色纹丝不乱。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柔韧的宣纸浸透了几千年的文化,厚厚的诗书里氤氲着散不尽的药香。
几树绿叶还在寒风中摇曳,深切的期盼里纷飞着洁白的雪花。尚未冻结实的土地里留存着第一场雪的痕迹,一只依然艳红的石榴恋恋不舍赤条条的枝头。
葭草的萌生是需要经过雨雪的浸润的,咸涩的情感里旺盛着茂密的嫩芽,只待一声婉转的莺啼,便会无可阻挡的破土而出了。
流水只在薄薄的冰层下面才看得见了,那些鱼儿的心情却无从知道。有水就会有岸,就是一叶小的不能再小的扁舟,也有踏实的停泊地了。
让思想飞翔并穿越寒冷应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芦花的飘逸很美,随遇而安的心境升华为蒹霞苍苍的感叹时,不知道怎样的文笔才能够绘声绘色,情景交融,优秀作文700字《冬至情结作文700字》。
想念着南飞的雁和一支寻寻觅觅的朱笔,想念着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想念着贴饼子的香气和一捧噼噼啪啪的柴火燃烧。
对面的红瓦上偶尔响起喜鹊的叫声,深沉的嘴角牵起一抹浅浅的微笑。麻雀们很懒的躲在暖和的巢窠里,不再成群结队的低飞,阳光温暖的时候,才会下地觅食。
所有的落叶堆积出重生的希望,覆盖着绿色的黄色的以及分不出颜色的植物,间或有三两片蝴蝶的翅膀,一些饱满的种子。
冬天的笔触虽然冷落了季节的`热望,而萧瑟是掩不住往日的欢笑的,总有一些甜蜜的回忆挂满水分充足的枝干,和一朵坚强的月季花为邻。
除夕夜了,除夕夜是大家一起团圆的日子,大家都开始准备大吃大喝了,除夕夜吃饺子是中国北方有的一种习俗,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除夕夜吃饺子寓意什么2022,欢迎阅读!
除夕夜吃饺子寓意什么除夕夜为大年三十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正好交子时,交与饺谐音。大家期望把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不如意的烦恼事,像吃饺子一样吃掉,祈求来年全家吉祥。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春节吃饺子象征新年招财进宝的愿望。
除夕夜吃什么馅饺子吉利除夕夜当然要推荐这个馅,那就是韭菜馅,韭菜谐音“久财”,寓意长长久久,永远发财,所以说除夕夜吃韭菜馅饺子,寓意:长长久久,财源滚滚来。韭菜馅饺子可以分为素三鲜饺子和肉三鲜饺子。饺子馅里包红枣,饺子好吃更有吉祥祈福的寓意,除夕夜包饺子,中国人的传统会将钱币、桂圆、红枣、糖块、花生等象征喜气吉利的物件包到饺子馅里。热气腾腾的饺子煮好上桌后,全家所有人围坐桌旁,一起开始吃饺子。吃到钱币的人,寓意着财源广进;吃到桂圆的人,寓意着吉祥团圆;吃到红枣的人,寓意着红红火火或早生贵子;吃到糖块的人,寓意着日子甜甜美美;吃到花生的人,寓意着健康长寿。除夕夜包好的饺子在下锅之前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中国北方传统习俗,包好的饺子不能乱放,一定要摆放在圆形的竹帘子上,摆放时要在最中间位置放九只元宝形饺子,然后围绕着中心一圈一圈地向外层逐步整齐摆放,民间俗称“圈福”。还有说法为帘子无论大小,每个帘子只能摆放99个饺子的习俗,这就叫“久久福不尽”。香菇馅饺子,香菇的形状就似向上的箭头,寓意有蒸蒸日上,强势向上的意思,同时也有鼓财之意。酸菜馅饺子,酸菜谐音为算财,表示钱多的要计算很长时间,数钱数到手抽筋。鱼肉馅饺子,为富余之意,有年年有余,生活富足的寓意。牛肉馅饺子,寓意为牛气冲天,豪运满满,气势磅礴。
一般在什么节日吃饺子1、除夕为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有馅,人们可以在里面放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寓意团圆吉祥、平安美满,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饺子取之为“更岁交子”的寓意,“子”即为“午夜子时”,“交”和“饺”为谐音,古时候在天干地支的计时体系中,“子时”就是一天的开始,而农历大年三十这晚的“子时”,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更是新旧岁的更替。所以在除夕夜吃饺子的时间必须在“子时”,也就是午夜23点到凌晨1点这一时段,寓意为:吉祥如意、合家团圆、辞旧迎新、万事顺意。
2、正月初五吃饺子: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
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3、立秋吃饺子: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
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4、立冬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5、冬至吃饺子:在我国的北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冬至这天吃水饺的习惯,和“冬至吃水饺医治冻耳朵”的传说。
相传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名医在奇寒的严冬用水饺(古时称馄饨)医治冻伤的故事。那年冬至(数九)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至家中,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这段佳话仍在被现代人传颂。
除夕过年放鞭炮时间对于鞭炮燃放的时间还真的没有什么具体时间规定,也会根据地域不同,燃放时间也会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对于几点开始放鞭炮也是如此,都有自己不同的说法和讲究。
除夕夜晚放鞭炮,除了吓走年兽的古老说法之外,还有开财门的说法,按照每天的八门来临,在除夕夜祭祀、燃放鞭炮是很多地区的传统习俗,而对于开财门也是按照规律,查询今年的年财神的方位在哪里,是需要从年、月、日进行推算而来,从而能够知晓财门的方位,也好进行祭祀和燃放鞭炮,12点的钟声响起之后,也就是牛年的第一天的到来,按照天干地支和年、月、日的推算,今年初一的财门方位是在北方,至于什么时候放鞭炮,这个还真的是跟自己的地方习俗有关。
24节气当中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冬了,而在立冬当中必吃的食物就是饺子了,但也有许多人并不是清楚为什么要吃,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立冬吃饺子的由来,欢迎阅读!
24节气立冬吃饺子的由来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
立冬吃饺子的寓意“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国祖先对此是多么的重视啊!无论怎样,为除掉一年的晦气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不冻耳朵1、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这句古老的谚语,也有朋友可能对此有些迷惑。仔细看看那两边翘翘,滚滚的饺子,长的是不是有点像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没错,就是耳朵。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2、冬吃饺子——交子之时
“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换的意思。这饺子一般都什么时候吃?立冬、大年三十,这可都是新旧两个东西交接的时候啊。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则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时节,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吃。
3、吃饺子不冻耳朵
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立冬天气好会是什么兆头俗话说:“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立冬,我只知道吃饺子是有传统的。但是从立冬的天气,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冬天的天气状况,也可以知道这个冬天是否经常下雨和下雪。雨雪的状况会直接影响来年的收成!
如果立冬在这一天是晴天,那么接下来的冬天将主要是晴天,雨雪少和干旱较少。我们将在整个漫长的冬天里度过温暖。特别是北方人,所以认为温暖的冬天很好。否则,冬天寒冷时,出门时牙齿会发抖!北方的小风在吹,真的不想出去,每天待在家里。但是温暖的冬天将带给我们细菌。
有些人说下雪会好起来,细菌会冻死。同样,农作物中的有害生物在温暖的冬天没有冻结成死,第二年有害生物将被侵染。因此,立冬的天气晴朗,这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在立冬下雨或下雪,那么整个冬天的雨雪都会很多,冬天的天气会很冷。经常下雨和下雪,空气质量改善,细菌被冻死,人们健康。作物田中的害虫在低温下无法生存。加上充沛的雨雪,来年必定是丰收的一年!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三地理复习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2018?陕西省黄陵中学月考)北京时间2016年9月28日,美宇航局行星科学家称,由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提供的地表特征数据强有力的表明,目前在火星表面存在流动的液态水。结合下表,回答1~2题。
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平均密度(g/cm3)
地球1.001.005.52
火星0.110.153.96
行星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四季更替
地球1年23时56分有
火星1.9年24时37分有
1.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D)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较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C)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第1题,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能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幅度不大。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表面的水多以液态存在,形成了辽阔的海洋、江河湖泊及地下水,而海洋又是孕育地球上早期生命的摇篮。第2题,火星表面只有稀薄的大气层,①错误;火星上有四季变化,但由于火星的公转周期较地球上长,故四季长度不一样,②错误;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③正确;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④正确。
(2018?江西省六校联考)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8℃,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3~5题。
3.通风管挡板(C)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
4.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C)
A.负温期短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大D.太阳辐射弱
5.一年中,通风管挡板口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后的一个月(D)
A.可能处于秋季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C.昼长逐渐变短D.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第3题,根据“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结合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夜间气温多低于0℃可知,通风管挡板夜间多打开。负温期正午气温可能高于0℃,正温期午夜气温可能低于0℃。夏季白天气温多高于0℃,处于关闭状态时间长,选C。第4题,与同纬度的江汉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第5题,一年中,通风管挡板口关闭时长开始呈上升趋势,说明气温高于0℃的时间变长,应在冬末春初。此后的一个月,太阳直射点北移,昼长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开始变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2018?湖南省重点名校联考)左图为我国某地(40°N,112°E)南坡的植树造林整地模式示意图,右图为沿左图中PM一线所作的剖面图。该模式是先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挖沟,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埂(右图中A处),再用沟上沿的活土回填到沟的下方(右图中B处),最后在内斜坡一例(图中C坡)栽种小树苗。据此,完成6~8题。
6.右图中A埂的作用是(A)
A.改变沟内光照B.拦蓄地表径流
C.升高沟内温度D.增加地表粗糙度
7.一年中正午时分,右图中沟内小树苗能全部被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B)
A.60天B.100天
C.180天D.340天
8.6月22日,右图中沟内小树苗全部能照射到阳光的时间约为(C)
A.1小时B.2小时
C.3小时D.4小时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A埂是将沟内挖出的底土在沟前培成,位于南面,可以减少正午阳光对沟内小苗的照射,有利于成活,A对。树苗种在沟内,本身就有拦截地表径流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培土到树顶,积水过多,不易成活,B错。A埂遮挡了光照,对于沟内温度影响不大,C错。增加地表粗糙度主要是为了防风,而小树种在沟内即可防风,D错。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沟内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说明只要正午太阳高度达到60°,沟内小苗即可全部被阳光照射。该地位于40°N,计算可得,太阳直射点位于10°N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的时间为(23.5°-10°)/47°×2×180天,约100天,选B。第8题,该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太阳高度为0°,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3.5°,则该日太阳高度变化为147°。当太阳高度大于60°时,沟内小树苗能够被全部照射,期间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73.5°-60°)×2=27°。该日40°N昼长为15小时,计算可得,该日沟内小树苗能够全部照射的时间约为3小时。
我国现有5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分别是台湾嘉义、花莲,广东封开、从化、汕头,是世界上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在每年某一特定时刻,游客都可观察到阳光从北回归线标志塔顶部的圆孔直射到地面的景象。读图,完成9~11题。
9.游客想要在广东汕头(113°28′E)观看这一景象的观赏时间是(B)
A.3月21日,北京时间12时15分
B.6月22日,北京时间12时26分
C.9月23日,北京时间11时34分
D.6月22日,汕头地方时11时34分
10.从地球仪中间的小孔直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B)
A.属于长波辐射
B.到达地面的强弱受天气影响大
C.来自太阳的色球层
D.是地球上各种能源的根本来源
11.元旦A大洲迎来了中国游客,旅游期间可见(C)
A.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B.日出方向为东偏北
C.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D.正午日影朝向正北方向
第9题,游客想要观察到阳光从北回归线标志塔顶部的圆孔直射到地面的景象,的观赏时间是夏至日当地地方时12:00的时候。北京时间12时26分时,汕头市地方时12时,符合题意,选B。第10题,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来自太阳光球层,到达地面的强弱受天气影响大,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水体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大洲为南极洲。元旦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日出方向为东偏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正午日影朝向正南方向。
(2017?蚌埠二检)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直立的标杆为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刻板为圭。用其测量正午表影长度,可确定节气、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等。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据此,完成12~13题。(tan31.6°=0.62;tan79.4°=5.3;tan58°=1.6)
12.《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述的圭表,其位置可能接近(C)
A.广东省广州市(23°06′N)B.江西省南昌市(28°40′N)
C.河南省开封市(34°35′N)D.辽宁省沈阳市(41°48′N)
13.若当地“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五尺”,则适逢的民族节日是(B)
A.汉族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B.傣族泼水节(公历清明节前后)
C.苗族龙舟节(农历五月下旬)
D.鄂伦春族篝火节(公历六月下旬)
第12题,根据“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可知,冬至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α,则可知tanα=8/13=0.62,故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1.6°。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可以算出该地纬度为34.9°。结合选项,其位置可能接近河南省开封市。第13题,若当地“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五尺”,可知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58°。根据上题计算的该地纬度为34.9°N,可计算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9°N,即为春分3月21日之后一段时间。结合四个选项,则适逢的民族节日是清明节前后的傣族泼水节。
(2017?陕西省黄陵中学模拟)下图中虚线示意同一天位于甲、乙两地物体影子顶端端点的变化轨迹。读图,回答14~15题。
14.对该日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
A.两地均位于北半球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乙地
C.两地均为昼短夜长
D.甲地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15.若乙地影子朝向正北时北京时间为14:00,且甲、乙两地最近距离约为6600km,则乙地(B)
A.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附近地热资源丰富
C.地处板块生长边界
D.附近土壤黏稠贫瘠
第14题,甲地影子每个方向都是正南,说明该地位于北极点,并且一天内物体都有影子,说明北极点发生了极昼。乙地物体的影子变化方向超过180°,说明该地昼长大于12小时,也位于北半球。第15题,影子朝向正北时为地方时的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4:00,故该地的经度是90°E。如果甲乙两地最近距离为6600km,则两地纬度相差60°,乙地应位于30°N。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
(2017?桃江一中月考)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校在操场积雪融化期间,测得的某日每隔2小时记录的旗杆影子方向和长度(图中时间均为地方时)。读图,完成16~17题。
16.与图示测量日期最接近的是(C)
A.12月22日B.6月22日
C.3月21日D.9月23日
17.上述测量结束后一个月内,该旗杆正午的影长将(B)
A.逐渐变长B.逐渐变短
C.先变短后变长D.先变长后变短
第16题,读图可知,6:00时杆的影子朝正西,正午时影子在正北,18:00时影子在正东,可判断该日是春、秋分日。题中观测时间是积雪融化期,故与图示测量日期最接近的是3月21日。第17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上述测量结束后一个月内,即春分后一个月内,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大,其旗杆正午的影长将逐渐变短。
(2017?大庆实验中学模拟)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综合了天文、气象等知识,反映了我国古达的农业文明。左图实线所示为晨昏线上地方时为12时的P点在某时间段内的纬度位移,右图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
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A)
A.渭河平原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D.珠江三角洲
19.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C)
A.P点由b移向c期间,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P点由b移向c期间,大庆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C.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节气最可能是寒露
D.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昼长夜短,且昼在逐渐变长
第19题,谚语“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说明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种植棉花。选项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和基塘农业;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渭河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为平原地形,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第20题,P点由b移向c期间,时间从冬至到春分,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大庆太阳从东南方升起,A、B错;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节气刚过秋分,最可能是寒露,此时大庆昼短夜长,且昼在逐渐变短,C对,D错。
(2017?鄂尔多斯模拟)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6年11月18日下午在四子王旗着陆场顺利返回着陆。这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据此,完成20~22题。
20.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时,国际标准时间是(C)
A.2016年10月17日0时30分
B.2016年10月17日0时46分
C.2016年10月16日23时30分
D.2016年10月16日23时46分
21.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期间(D)
A.我国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B.法国南部沙滩浴场进入旅游旺季
C.乞力马扎罗山麓的热带草原草木枯萎,动物南迁
D.索马里暖流逐渐增强
22.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着陆后我国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C)
A.立冬B.霜降
C.小雪D.大雪
第20题,国际标准时间即0时区的区时。飞船发射时为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计算可知国际标准时间为2016年10月16日23时30分。第21题,根据材料可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并且南移。此时,我国各地昼长渐短,夜长渐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A错;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法国南部的沙滩浴场进入旅游淡季,B错;乞力马扎罗山麓地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C错;此时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在季风洋流的吹拂之下,低纬度的海水流向索马里沿岸,导致索马里暖流逐渐增强,D正确。第22题,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大概每15天一个节气。根据材料可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着陆为2016年11月18日,距离冬至日12月22日大约相差30天,即与冬至日相差两个节气。根据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可知,冬至之前且与冬至相差两个节气的为小雪。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题,共56分。
23.(2018?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酒泉深居内陆,有航天发射的诸多优势,“神舟”系列均在此成功发射。除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中心外,我国还在海南文昌建设了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
材料二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示意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请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分)
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
(2)图中甲和乙年日照时数的范围分别是多少?请分别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12分)
3600
(3)分析文昌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6分)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有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6分)
24.(2017?安徽示范高中月考)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原因。(4分)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数长。(4分)
(2)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原因。(4分)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4分)
(3)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分)
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
25.(2017?青岛期中)下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弧ABC上太阳高度为0°,B点为弧ABC与纬线的切点。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4分)
(15°N,60°W)。(2分)
15°N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向南北两侧递减。(2分)
(2)判断该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4分)
昼长夜短;75°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分)
(3)计算此刻北京时间,并判断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4分)
24:00(0:00)。(2分)30°E向东到160°E。(2分)
26.图1和图2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图1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21°S,105°W)__。(2分)
(2)该日正午时分杭州(30°N)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图3)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39°__,且此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__46°52′__。(4分)
(3)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__,M地昼长为__16小时__。(4分)
关键词:传统节日认同;文化安全;国内;唐人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58-02
一、传统节日认同与民族文化安全
(一)关于传统节日认同
我国作为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有四个: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传统节日认同是指对于对自己所属的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归属和情感态度。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民族的民众,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会自觉自愿地将身心回归到节日文化活动中,我国每年春节人潮滚滚的春运大军便是例证。传统文化承载着人们对国家文化的普遍认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向外界展示的是具有一定特色的集体节日文化。
(二)传统节日认同的文化安全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大力弘扬这一民族重要文化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维系文化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
十报告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关于传统节日的渊源,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著名的诗词、民间谚语等等,这些经典故事汇集起来,大体上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民众通过周而复始的节庆不断地给传统的民族文化节日增添新内容,以此来传递、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
2.文化遗产的重成组成部分
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消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感叹中国的“端午”被韩国“端”走了,也让国人真正意识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经过千年的积淀,融入了中华儿女的情感,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国内与唐人街传统节日认同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传统节日行为
按自然时序,我国国内人们会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时进行传统教育、传统仪式、传统表演等活动来庆祝节日。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民间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一时段都是春节的范畴。人们大多在春节时期进行扫尘、祭灶、熬年守岁、贴春联和门神、吃年夜饭、放爆竹、吃元宵、闹花灯等等节日活动。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五个节气,主要风俗有:踏青、扫墓、放风筝、植树等。端午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活动主要有:佩饰、祛除五毒、插艾蒿和赛龙舟等等。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吃月饼和赏月。
(二)传统节日在唐人街
生活在唐人街的海外的华人华侨们,除了参与他们现在居住国的国家节日和民族节日活动之外,他们同样重视祖国的传统节日。在传统时令不约而同地聚合,举办具有鲜明中华文化印记的庆祝活动,以此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情怀。
海外华子很多是生活在异文化社会的华人,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离开祖国移居他国的人们,过春节时仍然要按照国内的习惯包饺子、吃汤圆或面条以及给孩子压岁钱等。在日本唐人街南京町,神户华侨总会通过举办龙舞、太极拳、杂技、游行等活动来庆祝每年度的春节,形成了南京町独特的“唐人街”春节氛围[1]。
(三)关于海内外的比较:传统节日认同有差异
1.国内传统节日认同“淡化”
近年来,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传统节日被人们所淡化甚至被遗忘,过节完全没有了过节的气氛。中国社会调查所于2011年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大学生不能说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较差[2]。与此同时,传统节日内涵的日益丧失甚至走向空洞,由原先丰满严整的体系凋落得只剩时间意义上的空壳[3],以对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春节为例,如今国内节庆的仪式不断减少,甚至于代表着团圆祥和的年夜饭也被逐渐搬到饭店。
2.唐人街“选择性同化”下的传统习俗记忆与节日认同[4]
“除旧历元旦贺岁外,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节令,侨社经常推行”[5]。早期的唐人街中移民的中国人深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在民俗生活上自然沿袭了国内的模式。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唐人街逐渐摆脱传统模式,华侨们接受当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积极地融入主流美利坚文化,他们也会忘情地投入到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
但事实证明,经过了一个世纪有余的发展,华人文化并未被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完全“洋化”,这是因为美国华人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具主动性的角色,采取了“选择性同化”的文化适应策略。每逢传统节日,舞狮子、踩高跷、耍龙灯、走旱船等传统庆祝方式还会照旧在唐人街上演并广受欢迎。
三、从海内外传统节日认同比较看民族文化安全
海外华人们为庆祝节日在异域进行传统节日活动,岁时节庆等民族文化精髓在唐人街的存续,反观国内传统节庆却日趋“淡化”,国内和唐人街传统节日认同差异背后有何原因?本文在国内和唐人街对比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以下三方面。
(一)传统节日认同意识的强化与民族文化安全
传统节日的认同强弱对民族文化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树立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当作准则和责任心的表现,从而维系民族文化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归属和认同感对华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这种较强认同感在唐人街华人们对重大节日的隆重庆祝中得以充分体现。相比之下,现今国内的情况不容乐观,传统节庆逐渐“淡化”。有些国人混淆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也普遍较差。
(二)传统节日行为的沿袭与民族文化安全
通过沿袭传统节庆活动重新赢得国人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重视,将鲜活的民族文化从逐渐“淡化”的现状中复苏,从而将民族文化安全的维系意识根植于国人的心中。
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对比我国国内和唐人街,可以发现华侨华人对传统习俗的记忆,主要源于对民族文化中那类属于无言的民族节日、生活、饮食、服饰等民俗文化的持久继承。在传统节日之际进行节庆活动,如春节时期贴春联、放爆竹;清明节之际植树、放风筝;端午节插艾蒿、赛龙舟;中秋节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通过传统节日行为,实现人人过节,并且人人懂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终使民族文化安全得以维系。
(三)民族文化心理的共振与民族文化安全
民族文化心理共振是我们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对于民族文化安全的维护起着积极作用。浓浓的节日庆祝彰显民族的特色,华侨们从而会获得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因而强化了民族文化心理共振,使传统民族节庆文化在海内外得以枝繁叶茂。华人们通过民族节庆活动将民族文化心理共振深刻地表达出来,使岁时节庆等民俗精髓在异域得以存续。
在心理共振的基础上接受传统文化对我们身心的洗礼,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领略传统活动的风采,从而发自内心地塑造出对传统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去维系民族文化安全。
四、总结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日之际,海内外人们都会通过节庆活动来进行庆祝。按自然时序,国内人们会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进行节日庆祝。而唐人街的华人华侨们同样在异域存续祖国的传统节日,以此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情怀。
相比之下,近年来,国内传统节日认同日益“淡化”过节完全没有了过节的气氛。在比较国内和唐人街传统节日认同差异之后,探究出其内在原因并找出强化文化认同的要素,本文总结了以下三方面去探讨传统节日的认同和民族文化安全的构建。
第一,通过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树立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当作准则和责任心的表现,从而维系民族文化安全。
第二,通过传统节日行为的沿袭,在整个社会形成传统节庆文化氛围和熏陶环境,使得人人过节、知节,从而将民族文化安全的维系意识根植国人的心中,保护民族文化安全。
第三,民族文化心理共振还是我们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接受传统文化,从而发自内心地塑造出文化主人翁的意识,维系民族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小荣.中国传统文化在“唐人街”的传承与认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曲爱香,张丽霞.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学术论坛,2012(3).
[3]顾宗侠.论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功能[D].大连:辽宁大学,2012.
[4]何彬.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2008(1).
[5]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G].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610-611.
[6]孟宪平.文化安全、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探索,2008(6).
[7]傅漩.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J].学术探索,2004(6):114.
[8]王文兵.文化自觉:一个满含实践意向的理论概念[J].思想战线,2008(4).
[9]王萌.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的启示[J].时代教育,2008(4).
[10]康金有.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中国文化安全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
[11]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揭开序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很少有人家再依照旧风俗规规矩矩地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年,甚至很多年轻人开始利用春节的7天假出门旅游,放弃了合家团圆的传统。还有很多人,将春节化简成了看春晚、打麻将、走亲戚、看领导。我们古老的春节,就在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独特魅力。
辛卯年新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老辈人们曾经历的充满民族特色的红火热闹的春节,让我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腊月二十三
祭灶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行,送灶神的仪式被称为“送灶”或“辞灶”。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扫尘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了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会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探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因为把灶神送上天后要到除夕才迎回来,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是一个好时机。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着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个活动。
千灯节
这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古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一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以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痼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除夕前一天叫“小除夕”,家中置备酒宴,人们相互往来拜访,这叫“别岁”,同时还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持续3天。
过赶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一般比汉族要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据说,是为了避开在过年时袭来的战乱和侵略,提前团圆,然后全副武装抗击侵略。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一种叫做“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板。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叔宝、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大门门神”“街门门神”“屋门门神”三类,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帖。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此后便流传开来。原来春联题写在红色的桃木板上,有吉祥、避邪之意,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是用来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饰品。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愈加丰富,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等彩色年画。年画有3个主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代表着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年画,后来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将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贴在门上与桃符相互辉映。最早的挂千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供桌,除夕专设。传说除夕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设天地桌接神的习俗。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一种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灯节时才焚烧。
守岁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掌灯时分入席,直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既有惜别留恋过往岁月之情,又有对新的一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含吉利的口彩:枣(春来早),柿饼(事事如意),杏仁(幸福人),长生果(长生不老),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商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吃年夜饭
除夕是主妇们最忙碌的时候,年夜饭必须在年三十当天做。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来。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红红火火;“鱼”“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最后一道多为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一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少喝一点。
年夜饭名堂很多。北方人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白面饺子像银元宝,有“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南方人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也有吃长面的,预祝寿长百年。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人家是吃完年夜饭后,大家都坐在桌旁,由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待子女睡熟后,将压岁钱放在他们枕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磕头,老辈儿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即午夜零点)之时,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接神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诸神所居天界方位不同,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在院中按方位举香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纸锭等取下放入钱粮盆内同松枝、芝麻秸等一起焚烧。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祟”(亦叫“踩岁”),取驱除邪祟之意。
祭祖
因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大多数人家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汉族人祭祖,祭品多是盛在高碗中的大鱼大肉,有钟鸣鼎食之意;流寓北京的南方人祭祖,一般是8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要将火锅点着,随时换菜;蒙古旗人祭祖则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熟蘸白糖吃;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但多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来者手拿一张红纸印的财神像在门外嚷:“送财神爷的来啦!”屋中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要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者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另外还有一种人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上背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像、讨赏钱。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饮屠苏酒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年少者得岁,先饮以示祝贺;而年长者失岁,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云:“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一直供到年后,叫“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金银满盆”,叫做“金银饭”。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到新朋好友家和邻居家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当日晴,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物不昌。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贴画鸡
据说尧帝时,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但不是年年都有,人们就用木刻或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也有人在门窗上画重明鸟,以吓退妖魔鬼怪。因重明鸟形状像鸡,后来就发展成了贴画鸡。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人们不但在过年时贴画鸡,还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向里扫。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直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
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祭财神,实际上就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是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均在这一天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关于财神说法不一,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还有供奉太白金星的,称其为“财帛星君”;也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的。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正月初三入夜后要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年节期间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忙生计。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计”一说。
谷子生日
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为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5日。后称小年朝,不扫地、不起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意指破五前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习要连吃“水饺子”5日。妇女们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回娘家省亲)。也有风俗认为破五这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之意主要在于送穷、迎财神,商家开市营业。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初五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鸣锣击鼓焚香礼拜接之,名曰“抢路头”。接过财神,还要吃路头酒到天亮。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因“鱼”“余”谐音,讨个吉利。每年正月初五零时零分,人们都会大开门窗,焚香放爆竹,向财神表示欢迎。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古代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开市
以前,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全部关门闭市,直到正月初五才开市营业。民间传统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能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受到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形、人形,或镂金箔为人形来装饰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摊煎饼
民间在这一天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且要在庭院中摊煎饼,还要焚烧松柏枝等“熏天”。
吃七宝羹
用7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食用,旧俗认为此羹可祛邪气、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义也有差别。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兆长寿。
正月初八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时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两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列着点燃的放有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的“灯盏碗”,49盏或108盏。再供以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人们朝向北斗星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还要祭祀石头,以求不伤庄稼,也称“石不动”。河南地区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焚香敬拜石头,午餐一定要吃饼以保新一年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风俗:初九之夜,人们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以绳系罐鼻,由10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山西平遥县正月初十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县则以正月十七为“老鼠嫁女”日,这一天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在“老鼠嫁女”的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在阴暗角落,并使劲敲打锅盖簸箕等,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绝迹。还有的地区在“老鼠嫁女”日为了不惊扰老鼠很早就上床睡觉,有“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的说法。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这一天历代都有观灯的习俗,故又称灯节。据一般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十五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由是,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展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开元盛世(公元713年~公元741年),长安灯市燃灯达5万盏。唐玄宗(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命人做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猜灯谜”起于宋朝,又叫“打灯谜”。明清两代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元宵灯节期间,还是情人相会的时候,故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还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以及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民间社火。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加了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也就是后来的元宵。此后元宵节南北方都有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箕帚、草木或筷子,着衣簪花,请神降附。这一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求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就能早得意中人,而且她养的蚕也最壮,所得蚕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也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县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12面木鼓、12面铊锣和12支唢呐(闰年各用13件)组成乐队伴奏;36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狐等的毛皮或头插各种鸟雀的羽毛,围绕篝火踏歌起舞;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狩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立春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古人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gōu)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清代,还有“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是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内容大都歌功颂德,或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是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皆出城围观。